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8年中国15所教学医院医院感染患者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启文 王瑶 +30 位作者 徐英春 陈民钧 王辉 胡云建 倪语星 孙景勇 俞云松 孔海深 何林 吴伟元 叶惠芬 杨银梅 胡大春 秦海燕 季萍 朱震宏 任健康 张利侠 孙自镛 朱旭慧 童明庆 赵旺胜 梅亚宁 刘勇 张智洁 段穷 李丹 刘蓬蓬 王晶 韩丽霞 谢秀丽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06-212,共7页
目的监测2008年我国不同地区15所教学医院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方法按设计方案收集非重复的1 357株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 目的监测2008年我国不同地区15所教学医院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方法按设计方案收集非重复的1 357株医院感染患者中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菌株经中心实验室复核后,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数据输入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美罗培南(97.6%~100%)、帕尼培南(79.8%~98.4%)、亚胺培南(64.9%~98.1%)、厄他培南(91.3%~97.4%)、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7.2%~97.4%)、头孢美唑(82.1%~97.0%)和阿米卡星(89.9%~93.8%)。肠杆菌属细菌敏感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98.7%)、帕尼培南(96.4%)、亚胺培南(95.4%)和阿米卡星(85.7%)。弗劳地枸橼酸杆菌和黏质沙雷菌敏感率较高的药物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92.0%~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93.1%~99.1%)、阿米卡星(89.0%~94.3%)和头孢吡肟(86.2%~93.1%)。结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对医院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保持了较高的抗菌活性,头孢美唑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药性 微生物 肠杆菌科 耐药性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连地区1112名正常人群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 被引量:20
2
作者 朱继华 张卫国 +1 位作者 张延军 刘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 为了了解大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水平和特点 ,以便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 本研究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a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 ,对大连地区 1112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定。... 目的 为了了解大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水平和特点 ,以便为本地区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数据。方法 本研究应用法国DMS公司生产的Challanger双能X线骨密度仪 ,对大连地区 1112名正常人的腰椎和股骨近端骨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 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 2 0~ 2 9岁 ;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 2 0~ 2 9岁 ,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 30~ 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骨股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 ,腰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男性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 2 0~ 2 9岁 ;女性Ward氏区骨峰值年龄在2 0~ 2 9岁 ,其他部位骨峰值年龄在 30~ 39岁。女性腰椎前后位、股骨近端峰值骨量大于男性相应部位的峰值骨量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腰椎各部位BMD与股骨近端BMD存在相关性 (P <0 0 5 ) ,但r值在 0 1~ 0 3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正常人群 腰椎侧位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与腰椎退行性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辉 王开众 李忠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80-884,共5页
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腰痛(low back pain,LBP)为主要临床表现。70%~85%的人在某个年龄阶段会出现LBP症状[1]。2018年有一项Meta分析[2]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超过60%的... 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以腰痛(low back pain,LBP)为主要临床表现。70%~85%的人在某个年龄阶段会出现LBP症状[1]。2018年有一项Meta分析[2]显示,全球6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超过6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LDD,并且全球每年约有2.66亿人患有LDD。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LDD的发病率增高,且发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脊柱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复合体,椎旁肌作为脊柱的支持结构,在维持腰椎稳定性和功能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LDD的发生和发展,椎旁肌可能会出现退变,包括肌肉萎缩、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FI)增加等变化,这些变化与LD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椎旁肌与LDD关系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出展望,以期提高LDD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椎旁肌 脂肪浸润 腰椎稳定性 肌肉萎缩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临床实践中国专家共识 被引量:3
4
作者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下肢动脉疾病学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 +1 位作者 纪东华 刘暴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6-122,共7页
膝下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多支膝下动脉,且多为多节段性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肢体慢性威胁性缺血,最终导致截肢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 膝下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多支膝下动脉,且多为多节段性病变,临床上多表现为肢体慢性威胁性缺血,最终导致截肢事件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随着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其治疗理念和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变,本共识根据国内近年来的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最新循证资料以及国外相关指南,提出适合中国人群特点的临床实践推荐意见,旨在为国内血管外科及相关领域医师提供最新的临床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下动脉 足弓 肢体慢性威胁性缺血 血运重建 临床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39
5
作者 李燕燕 史铁英 +1 位作者 周艳丽 刘启贵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493-2496,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8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分为:PCI组100例和非PCI组100例,采用一般资...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4—8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符合诊断标准的200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PCI)分为:PCI组100例和非PCI组100例,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医学应对方式量表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PCI组患者在心肌梗死多维度量表、焦虑、抑郁及屈服方面得分均较非PCI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屈服、焦虑、合并高血压、家庭内支持、性别、手术情况及合并高血脂进入回归方程。结论 PCI可以改善AMI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屈服、焦虑、合并高血压、家庭内支持、性别、手术情况及合并高血脂是影响AMI患者住院期间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性治疗 生活质量 焦虑 抑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乳腺癌组织红外光谱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霍红 胡祥 +3 位作者 关宏伟 王幸福 车迅 黄威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1244-1247,共4页
利用红外光谱法对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组织进行了对比研究 .与正常组织的光谱相比 ,癌组织中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残基的νC— O( H) 谱带位置明显向高波数位移 ,表明组织中该基团中的氢键大部分被破坏 .蛋白质分子的氢键化的... 利用红外光谱法对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瘤和乳腺癌组织进行了对比研究 .与正常组织的光谱相比 ,癌组织中蛋白质的某些氨基酸残基的νC— O( H) 谱带位置明显向高波数位移 ,表明组织中该基团中的氢键大部分被破坏 .蛋白质分子的氢键化的νNH谱带位置向低波数位移 ,且谱带形状也有所改变 ,说明 NH… O=C氢键化程度增强 .核酸的磷酸二酯基团的 νs,PO- 2 谱带吸收强度明显增强 ,反映癌细胞内 DNA相对含量增加 ;位于 970 cm- 1 附近的νs,PO- 3谱带强度增加 ,提示细胞中磷酸化蛋白含量增加 .而胶原蛋白的特征谱带强度减弱 ,说明其相对含量减少 .研究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光谱法 乳腺癌 肿瘤研究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9
7
作者 陈雅敏 刘基巍 +1 位作者 张洁 蔡欣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0-41,共2页
目的:观察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6例均有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及可评价客观指标。采用泰索帝75mg/m2d1,静脉滴注1小时,用泰索帝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10mg,连续3天。吡柔比星40mg/m2d2化疗。21天为... 目的:观察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6例均有组织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及可评价客观指标。采用泰索帝75mg/m2d1,静脉滴注1小时,用泰索帝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10mg,连续3天。吡柔比星40mg/m2d2化疗。21天为1周期,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26例可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CR3例,PR16例,NC5例,PD2例,有效率73.1%。不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Ⅲ度占34.6%,Ⅳ度占26.9%,脱发Ⅱ度占46.2%,Ⅲ度占23.1%,腹泻Ⅱ度占34.6%,Ⅲ度占23.1%。结论:泰索帝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药物疗法 联合用药 泰索帝 吡柔比星 乳腺癌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贯与同步放化疗治疗复发性直肠癌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斌 邓晓琴 邹杨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首选治疗仍为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40%,且再次手术存在困难。对于术后复发者,联合放化疗是主要的综合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推荐同步放化治疗,但限于各医... 直肠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首选治疗仍为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为5%-40%,且再次手术存在困难。对于术后复发者,联合放化疗是主要的综合治疗手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均推荐同步放化治疗,但限于各医院医疗条件及临床经验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 化疗 同步放化疗 直肠癌 术后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蟾素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DNA拓扑异构酶Ⅰ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陈华 孙宇 崔晓楠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7-201,共5页
背景与目的:华蟾素注射液是传统抗肿瘤中药制剂,目前药效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华蟾素注射液对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Ⅰ)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还原法(MTT)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 背景与目的:华蟾素注射液是传统抗肿瘤中药制剂,目前药效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华蟾素注射液对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isomerase Ⅰ,TOPOⅠ)的影响。方法:采用噻唑蓝还原法(MTT)观察华蟾素注射液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对HepG-2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RT-PCR法检测对HepG-2细胞TOPOⅠ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TOPOⅠ介导的负超螺旋PBR322 DNA解旋反应检测华蟾素对TOPOⅠ酶活性的影响;采用负超螺旋PBR322 DNA检测华蟾素对DNA的直接抑制作用。结果:华蟾素注射液对HepG-2细胞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其抑制效应具有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将HepG-2细胞阻滞于S期;RT-PCR检测表明,华蟾素注射液可下调TOPOⅠmRNA表达,表现浓度依赖效应;对TOPOⅠ介导的负超螺旋PBR322 DNA解旋反应有抑制作用;对负超螺旋PBR322 DNA没有直接抑制作用。结论:华蟾素注射液能够抑制HepG-2细胞增殖,影响DNA拓扑异构酶Ⅰ酶的mRNA表达及活性可能为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蟾素 TOPOⅠ 肝癌 HEPG-2细胞 PBR322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Bcl-2及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程雷 谭广 +3 位作者 王举 石爱平 谭毓铨 王忠裕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75-677,共3页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L,n=10)、阻塞性黄疸组(OJ,n=20)和谷氨酰胺治疗组(TG,n=20)。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只大鼠肝脏组...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SL,n=10)、阻塞性黄疸组(OJ,n=20)和谷氨酰胺治疗组(TG,n=20)。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0只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蛋白的表达。结果:TG治疗2周时大鼠肝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增加,强阳性表达();Bax的表达下降,中阳性表达();凋亡指数为15.75±3.68,与SL和OJ 2周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谷氨酰胺能够降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增加Bcl-2蛋白表达,降低Bax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汁淤积/药物治疗 谷氮酰胺 肝细胞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3
11
作者 纪东华 王峰 郎志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1期34-36,共3页
目的 对 19例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技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术前单纯性栓塞组 8例 ,化疗性栓塞组 11例 ,对其手术过程和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施术前栓塞 ,栓塞后手术可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 ;... 目的 对 19例肾癌术前肾动脉栓塞及化疗性栓塞技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术前单纯性栓塞组 8例 ,化疗性栓塞组 11例 ,对其手术过程和病理切片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地实施术前栓塞 ,栓塞后手术可见肿瘤血供基本中断 ;病理可见肿瘤坏死明显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化疗性栓塞 介入放射学 治疗 疗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与MRI表现 被引量:9
12
作者 单明 孙博 +2 位作者 卢再鸣 刘兆玉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331-1335,共5页
目的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 目的分析单发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IHE)的CT与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单发IHE,其中3例同时接受CT、MR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仅接受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仅接受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2例单发IHE中,9例病灶在肝右叶,2例在肝左叶,1例累及肝脏右前叶及左内叶;CT平扫8例病灶均呈低密度,边界清晰,其中4例病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3例边缘结节条索样强化;2例病灶由肝动脉供血,增强各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以向心性强化为主。MR平扫7例中,6例病灶T1WI呈低信号,1例低信号内混杂高信号,T2WI均为高信号内斑片条索样低信号,T2抑脂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均以环形向心性强化为主。结论单发IHE的特征性CT、MRI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瘤 肝脏 儿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3
作者 杜雪梅 张延军 +2 位作者 李健 解敬慧 迟戈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5-186,156,共3页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同时测定前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初步探讨临床相关因素对骨密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同时测定前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空腹C肽、餐后2hC肽、果糖胺(FA)、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结果65例糖尿病患者各部位骨密度值均低于正常对照者,但仅腰椎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30例(45%)合并骨质疏松(OP),OP与非OP组病程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会导致骨矿密度减低,并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骨密度 双能X线骨密度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 被引量:9
14
作者 纪东华 王峰 +1 位作者 李城 刘永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468-471,共4页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多次栓塞后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困难。所有患者均予CT导引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监测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或MRI的结果来...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化疗栓塞后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9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经过多次栓塞后仍有肿瘤残余,且均存在无法再栓塞的困难。所有患者均予CT导引下的肿瘤射频消融术。术后监测AFP的动态变化及肝脏CT或MRI的结果来评价疗效。结果93例(96%)患者在12个月随访内无肿瘤复发征象,仅有4例患者出现了局灶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化疗栓塞术结合射频消融术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术 化疗栓塞术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刘冰 温超 安刚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758-760,共3页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成人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丙泊酚静脉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1 MAC)15 min,Ⅲ组吸入七氟醚(1 MAC)45 min。在麻醉平稳(Ⅱ、Ⅲ组在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在1 MAC)后... 目的观察七氟醚对罗库溴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成人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三组,每组20例。Ⅰ组丙泊酚静脉麻醉,Ⅱ组吸入七氟醚(1 MAC)15 min,Ⅲ组吸入七氟醚(1 MAC)45 min。在麻醉平稳(Ⅱ、Ⅲ组在呼气末七氟醚浓度稳定在1 MAC)后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6 mg/kg,记录TOFr的变化。结果Ⅱ、Ⅲ组罗库溴铵的起效时间分别为97.60 s和94.50 s,明显短于Ⅰ组的119.90 s(P<0.05);Ⅱ和Ⅲ组完全肌松时间(T1消失)明显长于Ⅰ组(32.7 min和44.6 min vs.21.3 min)(P<0.05),Ⅲ组明显长于Ⅱ组(P<0.05);TOF的T2~T4出现的时间及TOFr恢复到25%、50%和75%的时间,Ⅱ、Ⅲ组均长于Ⅰ组,且Ⅲ组长于Ⅱ组(P<0.05)。结论持续吸入1 MAC七氟醚能随吸入时间延长而增强罗库溴铵的神经肌肉阻滞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库溴铵 七氟醚 神经-肌肉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高冲 徐静 +1 位作者 宫福良 李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3638-3640,共3页
目的:探讨多因素对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5例。回顾期间的5个相关影响因素:致病原因、年龄、骨折类型、手术... 目的:探讨多因素对于Inter TAN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的影响,为其合理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4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15例。回顾期间的5个相关影响因素:致病原因、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时机、术后康复。采用Harri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价术后疗效。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计数资料、等级分组资料采用χ2检验,将单因素分析后P〈0.05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2.2±4.6)个月]。末次Harris功能评分:52~98分,平均(73.6±10.4)分,依据评判标准结果:优72例,良28例,一般15例,差0例,优良率86.95%。单因素分析,术后疗效不受年龄、致病原因影响。Logistic回归分析:骨折类型系数值=-1.508,P=0.003;手术时机系数值=-1.419,P=0.009;术后康复系数值1.351,P=0.000。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Inter TAN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建议尽早行手术治疗,并进行术后康复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INTER TAN LOGISTIC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PTP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和脑内强啡肽免疫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殷盛明 肖昭扬 +4 位作者 高溪 王世伟 于德钦 唐一源 张万琴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4,共6页
为了观察1 -甲基- 4 -苯基- 1, 2, 3, 6 四氢吡啶(MPTP)对C57BL/6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强啡肽(DYN)表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给予小鼠皮下注射MPTP20mg/kg,连续8d,制备Parkinson病(PD)模型。与对照组相比,MPTP处理小鼠爬竿(P<0... 为了观察1 -甲基- 4 -苯基- 1, 2, 3, 6 四氢吡啶(MPTP)对C57BL/6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脑内强啡肽(DYN)表达强度的影响,本研究给予小鼠皮下注射MPTP20mg/kg,连续8d,制备Parkinson病(PD)模型。与对照组相比,MPTP处理小鼠爬竿(P<0. 01)和游泳(P<0. 01)分数明显降低。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MPTP处理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在目标及对侧象限游泳时间所占百分比分别明显降低(P<0. 01)和增加(P<0. 01)。免疫细胞化学结果表明中脑黑质致密部的酪氨酸羟化酶(TH)免疫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 01)。同时在前额叶皮层(P<0. 01 )、背侧海马的CA1区(P<0. 05)和齿状回苔状纤维通路(P<0. 05)、背侧尾核(P<0. 01)的DYN免疫反应活性明显增强。本实验结果表明:用MPTP处理诱发的PD小鼠模型伴有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的下降;并提示前额叶皮层、背侧海马的CA1区、齿状回苔状纤维通路和背侧尾核内DYN表达的增多可能与MPTP小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TP 小鼠 空间学习记忆 强啡肽 免疫反应 1-甲基4-苯基-1 2 3 6-四氢吡啶 PARKINSON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溶骨性骨转移疼痛临床研究报告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辉 周均田 +3 位作者 张燕军 陈振东 王秀问 刘基巍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5期885-888,共4页
目的:以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为对照,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205例经X线或CT证实有肿瘤溶骨性骨转... 目的:以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为对照,评价注射用唑来膦酸单次静脉滴注治疗恶性肿瘤引起的溶骨性骨转移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试验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研究,205例经X线或CT证实有肿瘤溶骨性骨转移并伴有中度或中度以上疼痛的患者参加本次试验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试验组(注射用唑来膦酸,A组)103例,对照组(注射用帕米膦酸二钠,B组)102例,均为单次给药后观察14天。结果:共有204例进入ITT分析,A、B两组各102例,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4.98±3.85、4.68±3.68天。两组患者治疗14天临床镇痛疗效比较:A组有效率为80.39%,其中显效为14.71%(15/102),有效为65.69%(67/102)。B组为79.41%,其中显效为14.71%(15/102),有效为62.75%(64/102),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两组骨转移疼痛患者治疗后骨痛评分变化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痛有效率和活动能力改善,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3%,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43%,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乏力、恶心、骨关节疼痛,均为轻度,未做特殊处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帕米膦酸二钠 溶骨性骨转移 骨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弥散加权成像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丽君 叶滨宾 +5 位作者 范国光 陈丽英 吴振华 郭启勇 孙宝海 郭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5期462-464,共3页
目的 探讨MRDWI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1例接受MRDWI检查的脑梗死患者的资料 ,其发病时间 4h~ 14天 ,83个独立病灶。比较DWI结合ADC图、T2 WI上责任病灶的信号特点及其检出情况。结果  7天内脑梗死灶DWISIR高于T2 WI... 目的 探讨MRDWI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61例接受MRDWI检查的脑梗死患者的资料 ,其发病时间 4h~ 14天 ,83个独立病灶。比较DWI结合ADC图、T2 WI上责任病灶的信号特点及其检出情况。结果  7天内脑梗死灶DWISIR高于T2 WI(P <0 .0 5 ) ;8~ 14天没有显著差异。脑梗死灶rADC在 7天之内为 5 2 .78%~ 78.2 1% ;8~ 14天可能高于正常。结论 DWI结合ADC图在近期脑梗死诊断中应用价值极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脑梗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烟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接受紧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影响的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孙宇姣 姜大明 +5 位作者 张波 孙洋 高远 李玉泽 于海杰 齐国先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2996-2999,3002,共5页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接受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不同的吸烟状况是否影响其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辽宁省20家医院的ASTEMI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吸烟... 目的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接受紧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不同的吸烟状况是否影响其结局。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的队列研究。连续选取2009年5月—2010年5月辽宁省20家医院的ASTEMI患者。根据吸烟状况分为吸烟组和不吸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及住院时的一般状况、住院及随访期间的治疗情况。主要观察终点及次要终点是随访结束(远期)及住院期间(近期)的全因死亡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对生存曲线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402例患者入选,吸烟组228例,不吸烟组174例,吸烟率为56.7%。吸烟组的年龄小于不吸烟组〔(56.47±10.90)岁vs.(64.86±11.9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吸烟组的男性比例高于不吸烟组(94.7%vs.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吸烟组的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吸烟组(P<0.05)。不吸烟组3支病变多于吸烟组,1支病变少于吸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的近期及远期病死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5.7%,4.8%vs.8.0%,均P=0.19)。两组近期及远期的累积生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08)。年龄〔HR=1.118,95%CI(1.069,1.168),P<0.001〕、体质指数〔HR=1.113,95%CI(1.107,1.219),P=0.02〕、吸烟〔HR=3.549,95%CI(1.305,9.650),P=0.01〕是影响ASTEMI接受PCI治疗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ASTEMI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中,吸烟者更年轻、并发症少及病变轻,但吸烟者的近期及远期预后与不吸烟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年龄、体质指数及吸烟是影响ASTEMI接受PCI治疗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