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港油田保护储层暂堵剂优化设计新方法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志勇 鄢捷年 +2 位作者 沙东 余维初 张金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79-81,共3页
南部滩海地区是大港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之一,经分析该地区储层为高孔、中高渗地层,储集性能优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很容易引起储层伤害。为此,针对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地区的储层特性,开展了储层保护技术研究。采用一种理想的充填新方... 南部滩海地区是大港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之一,经分析该地区储层为高孔、中高渗地层,储集性能优良,如果不进行有效的保护,很容易引起储层伤害。为此,针对大港油田南部滩海地区的储层特性,开展了储层保护技术研究。采用一种理想的充填新方法,对保护储层的钻井液暂堵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新方法能够提高储层岩心的渗透率恢复值,取得了较好的储层保护效果,作为一项储层保护的新技术,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井 完井 储层保护 钻井液 暂堵技术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油田埕海2-2人工岛钻井提速提效关键技术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建龙 许京国 +4 位作者 杜强 金海峰 程东 郑锋 李瑞明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0-35,共6页
为了解决大港油田埕海2-2人工岛钻井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摩阻扭矩大及区域性漏失严重等问题,在钻井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井眼轨迹控制、减摩减扭、防漏堵漏、井眼清洁及井壁稳定等方面入手,开展了钻井提速提效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理... 为了解决大港油田埕海2-2人工岛钻井井眼轨迹控制难度大、摩阻扭矩大及区域性漏失严重等问题,在钻井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井眼轨迹控制、减摩减扭、防漏堵漏、井眼清洁及井壁稳定等方面入手,开展了钻井提速提效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理论研究和新工具、新工艺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机械钻速。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水力振荡器有效缓解了长稳斜段调整井斜和三维绕障井段调整方位定向托压问题;钻井液高效润滑性能和减摩减扭接箍的合理应用有效降低了钻井过程中的摩阻扭矩;基于“成膜封堵”理论开发的超低渗随钻堵漏剂BZ-ACT防漏堵漏效果显著,且对钻井性能无影响,有效解决了人工岛区域性漏失问题。所得结果为该区块的安全高效钻井提供了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迹控制 减摩 减扭 防漏 井眼清洁 提速提效 堵漏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纯九区注水开发过程中无机结垢趋势预测 被引量:10
3
作者 崔付义 方颖 +3 位作者 杨明 黄溢谊 靳彦欣 任占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01-306,共6页
油田开发过程中无机盐结垢是注水开发期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随着注水强度的不断加大,注水过程中的结垢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对无机盐结垢状况进行准确预测是解除结垢堵塞的重要前提。选用Oddo-Tomson饱和指数(OSI)... 油田开发过程中无机盐结垢是注水开发期经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随着注水强度的不断加大,注水过程中的结垢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对无机盐结垢状况进行准确预测是解除结垢堵塞的重要前提。选用Oddo-Tomson饱和指数(OSI)、Langelier饱和指数(LSI)和Ryznar稳定指数(RSI)3种结垢趋势预测模型,结合胜利油田具体注水特性,对模型作相应的修正后,研制了可以进行无机结垢预测的"油井堵塞诊断与解堵决策系统"(Plug 1.1)工程软件。应用该软件对胜利油田纯九区块注入水和地层水进行结垢预测,在地层水与注入水之比为1∶0到2∶1的广泛范围内,预测结果均与实验结果较好吻合,为区域解堵方案的快速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垢 结垢预测 预测软件 胜利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家堡海上油田开发早期ASP三元复合驱注入参数优选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健 彭小容 +1 位作者 黄云 王贺林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08-110,共3页
关家堡海上油田已经完成了井网部署,即将投入商业开发。为了达到高速高效开发的目的,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水开发初期实施ASP三元复合驱的可行性,对比了复合驱“早期—低浓度—大段塞”、“中期—中浓度—中段塞”和“晚期—高浓度—小... 关家堡海上油田已经完成了井网部署,即将投入商业开发。为了达到高速高效开发的目的,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注水开发初期实施ASP三元复合驱的可行性,对比了复合驱“早期—低浓度—大段塞”、“中期—中浓度—中段塞”和“晚期—高浓度—小段塞”3种注入方式下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关家堡海上油田推荐使用“早期—低浓度—大段塞”方式,即开发初期就实施复合驱,ASP三元复合驱体系为600mg/L聚合物、0.3%表面活性剂和1.2%碳酸钠,段塞尺寸为0.50倍孔隙体积。该研究成果对于关家堡油田的高速高效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油田 三元复合驱 配方 注入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在关家堡油田的应用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伟 林承焰 +1 位作者 周明晖 王贺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20-225,共6页
地质模型动态更新依据随钻测井资料及时更新先期建立的地质模型,得到钻井不同时刻的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有效地了解储集层空间展布,及时发现其构造、产状等的变化,从而对原有设计井眼轨迹加以修正,有效地调整钻井前进轨迹,发挥地质导向作... 地质模型动态更新依据随钻测井资料及时更新先期建立的地质模型,得到钻井不同时刻的三维地质模型,实时有效地了解储集层空间展布,及时发现其构造、产状等的变化,从而对原有设计井眼轨迹加以修正,有效地调整钻井前进轨迹,发挥地质导向作用,直至以最佳方式穿过油层,最终达到提高水平段有效率和钻井总体效益的目的。把地质模型动态更新方法应用于关家堡油田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结合测井、地质和地震等资料,并把随钻资料加入到地质模型中,采用多步建模的方法进行地质条件约束,更新并完善GR、孔隙度、渗透率等模型,提高了储集层随机建模精度,特别是砂体分布模型的精度,保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Zh8-H井钻井实践表明,由于及时地提供了较为准确的地质模型,明显地提高了水平井钻遇油层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构造油藏 地质建模 随钻测井 地质模型更新 多步建模 水平井 关家堡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河油田奥陶系一间房组礁滩相溶蚀孔隙型储层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涛 闫相宾 +1 位作者 王恕一 余茂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62-466,471,共6页
塔河油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广泛发育的生物礁滩相具有台地内部的点礁、点滩性质,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微裂缝一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纵向上分布层位不稳定;平面上总体显示出西强东弱的特点;储层段内储渗空间的发育也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 塔河油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广泛发育的生物礁滩相具有台地内部的点礁、点滩性质,储层的储集空间主要是微裂缝一次生溶蚀孔隙。储层纵向上分布层位不稳定;平面上总体显示出西强东弱的特点;储层段内储渗空间的发育也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次生溶蚀孔隙的形成受控于加里东期或海西早期大气水岩溶作用、后期构造破裂作用和深埋溶蚀作用的叠加改造,以晚期深埋溶蚀作用为主。烃源岩的热降解和储层中的烃类热催化裂解,生成有机酸和二氧化碳,引起深层碳酸盐岩发生溶解作用。温度差所产生的热对流循环系统是驱动流体流动的主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间房组 生物礁滩相 深埋溶蚀 次生溶蚀孔隙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岳英 薛广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209-212,共4页
大港滩海区海岸线长达147km,滩海过渡带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激发、接收环境差、差异大,地震资料分辨率与信噪比低、成像和一致性差。为此,针对该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就近年来大港油田在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方面的主要特色技术方... 大港滩海区海岸线长达147km,滩海过渡带地表条件极其复杂,地震激发、接收环境差、差异大,地震资料分辨率与信噪比低、成像和一致性差。为此,针对该区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就近年来大港油田在滩海过渡带地震采集处理方面的主要特色技术方法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尚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岸 地震勘探 采集 地震数据处理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甲酸盐/正电聚醇钻井液在南部滩海地区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志勇 鄢捷年 +4 位作者 李东平 沙东 刘川都 汤新国 王雪滔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7-40,共4页
南部滩海是大港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之一。该地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层粘土矿物以伊蒙无序间层为主,而且间层比很高,在钻井过程中常出现易塌、易漏失、起下钻遇阻及钻井液性能不稳定等复杂情况。为实现安全、快速钻进,充分利用甲酸盐与... 南部滩海是大港油田的重点勘探区域之一。该地区明化镇组和馆陶组地层粘土矿物以伊蒙无序间层为主,而且间层比很高,在钻井过程中常出现易塌、易漏失、起下钻遇阻及钻井液性能不稳定等复杂情况。为实现安全、快速钻进,充分利用甲酸盐与正电聚醇的协同增效作用,研制并优选出了一种甲酸盐/正电聚醇强抑制性钻井液。在张海5井等5口井的现场应用试验表明,这种钻井液体系表现出抗温性好、抑制性强、润滑性好、储层保护效果好等多种功能;该体系性能稳定,容易维护,很大程度地提高了井壁稳定性,如张海5井三开井段平均井径扩大率仅为5.66%,井径规则,现场进行多次电测和核磁共振测试,均一次成功,建议在该地区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酸盐钻井液 聚合醇钻井液 甲酸盐 正电聚醇 钻井液性能 现场应用 南部滩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东油田高含水含聚合物采出液处理技术 被引量:2
9
作者 罗伟福 杨忠 +4 位作者 周东月 蒲涛 李永强 黎文亮 王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1,30,共4页
KYPJ破乳净水一体化处理剂为TA型、AE型、SP型聚醚破乳剂与丙烯酸的反应产物,其中KYPJ-1是针对冀东油田G104-5区块G17站含聚采出液研制的处理剂。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17站高含水(85%-90%)含聚(11-14 mg/L)采出液在55℃静置30分... KYPJ破乳净水一体化处理剂为TA型、AE型、SP型聚醚破乳剂与丙烯酸的反应产物,其中KYPJ-1是针对冀东油田G104-5区块G17站含聚采出液研制的处理剂。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G17站高含水(85%-90%)含聚(11-14 mg/L)采出液在55℃静置30分钟后分离出的污水,在外加聚合物量为70-100 mg/L和〉250 mg/L两个区间,其含油量很高;按200 mg/L的量加入KYPJ-1后,外加聚合物量在前一区间时,分离出的污水含油量大幅下降;除KYPJ-1外再按20-30 mg/L的量加入絮凝剂,则外加聚合物量在后一区间的采出液分离出的污水含油量降至500 mg/L以下,KYPJ-1的最宜加量为200-250 mg/L。在日处理液量约1.2×10^4m^3的G17站,在含聚14.1 mg/L的采出液中按50 mg/L的量连续加入KYPJ-1,分离出的污水含油量由以前的1600 mg/L降至约300 mg/L,在6个月内维持在500 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含水原油 含聚合物采出水 油水分离 破乳/净水剂 改性混合聚醚 大港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块油藏开发水平保持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春明 李忠梅 《断块油气田》 CAS 2007年第1期34-35,共2页
依据滚动勘探开发整体部署、及时调整、逐步完善的思路,针对新断块规模小、单井产能高和初期自喷能力强的特性,在油田开采中,采取重视经济效益,强化综合分析细化油藏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开发方案优化、油井科学控制、水井... 依据滚动勘探开发整体部署、及时调整、逐步完善的思路,针对新断块规模小、单井产能高和初期自喷能力强的特性,在油田开采中,采取重视经济效益,强化综合分析细化油藏管理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开发方案优化、油井科学控制、水井动态调配和产能建设调整等方面进行油藏管理,实现了断块的持续高效开发,为同类型油藏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管理 稳压开采 储量动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港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相控建模技术 被引量:2
11
作者 惠钢 董树正 +2 位作者 李凡华 李冠全 顾斐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5期3427-3434,共8页
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地质条件复杂。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砂岩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判断相标志和微相类型,识别出水下分流河... 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是一个典型的复杂断块油田,地质条件复杂。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分析、薄片鉴定等资料,对大港油田埕海二区沙三下亚段砂岩储层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测井和岩心资料判断相标志和微相类型,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席状砂以及前扇三角洲泥5种微相类型。其次,利用地震反演做出沉积微相分布图。最后在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震反演成果,建立了沉积相约束下的砂体模型。根据不同微相的物性统计结果,在相控模型的基础上预测了有利相带,并对区域井进行了试油分析。试油结果显示,两口井日产油超过20 t,日产气超过3万方。试油结果验证了相控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控建模 沉积微相 有利相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佳时窗刻画技术的河道相储集砂体识别——以港西油田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桂娟 陶庆学 +2 位作者 王娟 李雨生 张立宽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9年第3期207-210,223,共5页
港西油田河流相储层具有形态多样、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征,在地震上砂岩与泥岩的速度较接近,波阻抗差小,地震反射波振幅弱,利用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识别,因而成为油田勘探和开发的瓶颈。在精细储层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基... 港西油田河流相储层具有形态多样、单层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等特征,在地震上砂岩与泥岩的速度较接近,波阻抗差小,地震反射波振幅弱,利用常规储层预测方法难以识别,因而成为油田勘探和开发的瓶颈。在精细储层标定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等时层切片的最佳时窗河道砂体刻画技术,查明了河道相砂体的展布规律,能够识别最小厚度约为4.5m的单砂体,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据此部署的钻井获得了工业油流。该技术手段对于类似地区河道相砂体的勘探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砂体 最佳时窗 薄砂层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滩海新型海堤现场试验
13
作者 李学军 王玉霞 董继平 《中国海上油气(工程)》 2002年第5期18-21,共4页
介绍大港油田在滩海潮间带进行的箱形石笼海堤的现场试验、该新型海堤的构造和试验 过程;对试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新型海堤可能出现的破坏形式和适用范围。
关键词 箱形石笼海堤 新型海堤 滩海 现场试验 破坏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Ⅰ号坡折带高熟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26
14
作者 李素梅 庞雄奇 +2 位作者 杨海军 顾乔元 李玉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0-216,共7页
塔中Ⅰ号坡折带45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富含轻烃组分、贫重质组分,反映源岩较高的热成熟度。原油中发育异常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反映了海相成因特征。伽马蜡烷/C30藿烷、规则甾烷与C30甾烷相对分布等多项指标与... 塔中Ⅰ号坡折带45个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原油富含轻烃组分、贫重质组分,反映源岩较高的热成熟度。原油中发育异常高丰度的含硫芳烃-二苯并噻吩,反映了海相成因特征。伽马蜡烷/C30藿烷、规则甾烷与C30甾烷相对分布等多项指标与生物标志物指纹反映区内至少有两种油源。双金刚烷系列与链烷烃分布指示塔中Ⅰ号坡折带东端存在一强气侵注入点。观察到邻井原油、不同层系原油烃类化学成分显著的差异,指示油气成因与成藏条件的差异。塔中Ⅰ号坡折带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叠合盆地海相成因油气的普遍特征,包括高过成熟性、多源与多期成藏、油气化学成分的非均一性及油气藏的相对分隔性。本研究为区内寻找多种成因类型油气与油源确认提供了依据,指示塔中低凸起油气勘探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油气 成熟度 生物标志物 气侵 混源 塔中I号坡折带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砂体的垂向结构及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云翔 陈景山 +4 位作者 王建峰 丁熊 姚泾利 李士祥 李宁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7-88,共12页
近年来随着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重新认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的长9油层组中获得了新发现、新突破,该油层组成为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层系。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沉积古地理背景... 近年来随着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重新认识,在上三叠统延长组下部的长9油层组中获得了新发现、新突破,该油层组成为油气勘探重要的战略接替层系。通过露头剖面、钻井、岩芯、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结合沉积古地理背景分析,以沉积特征和指相标志的识别为依据,认为盆地内长9砂体的成因类型主要包括三角洲环境与牵引流作用有关的陆上与水下的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等砂体,滨浅湖环境与湖浪和湖流改造作用有关的砂质滩坝、席状砂等砂体。根据岩芯剖面精细描述及沉积微相分析,结合测井曲线解释,指出长9单砂体主要发育B、C、I、F、D五种基本垂向结构类型,多层砂体的垂向叠加样式复杂多变,常见的有BB、CC、CB、II、CI、BC、BI、FF等类型。砂体垂向结构的主控因素分析表明,沉积环境、沉积相以及基准面升降旋回是控制单砂体垂向结构、多层砂体垂向叠加样式及分布的主要地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向结构 叠加样式 砂体 三角洲 长9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东断层成因机制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被引量:20
16
作者 王光奇 李三忠 +3 位作者 周立宏 岳云福 高振平 单业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8-40,共3页
张巨河地区是黄骅坳陷东部滩海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 ,北西西走向的张东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北断层是该区的二级断层。张东断层平面呈锯齿状 ,可大致分为两段 ,断层落差具分段性 ,且平面位移从早到晚总体变小 ,断面呈座椅状 ,断面的中部... 张巨河地区是黄骅坳陷东部滩海地区油气勘探的重点区 ,北西西走向的张东断层和北东走向的张北断层是该区的二级断层。张东断层平面呈锯齿状 ,可大致分为两段 ,断层落差具分段性 ,且平面位移从早到晚总体变小 ,断面呈座椅状 ,断面的中部缓倾段对应以泥岩为主的东营组二段 ,表明断层折射现象与岩性密切相关 ,下第三系之下能干性强的中生界或潜山也应起重要作用。张巨河地区的三级断层属盖层断层 ,与基岩构造脱耦 ,总体走向为北东东向 ,反映了区域性北北西 南南东向拉张应力的作用 ,而张北断层、张东断层与最小主应力方向交角皆超过 5 0° ,应属张性断层。张东断层西段相对不利于油气运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 断层 分段性 拉张 脱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LTRADRIL^(TM)水基钻井液在张海502FH井的应用 被引量:27
17
作者 孔庆明 常锋 +5 位作者 孙成春 沙东 陈少亮 刘川都 李国英 许绍营 《钻井液与完井液》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1-73,76+87,共5页
张海502FH井是大港油田在滩海地区布置的一口开窗侧钻水平井,完钻垂深为2857.45m,斜深为5387m,最大井斜为96.1°,水平段长602m,用φ155.6mm钻头钻进,井底水平位移为4128.55m。该井开窗侧钻及水平段使用由MISWACO公司提供的ULTRADRI... 张海502FH井是大港油田在滩海地区布置的一口开窗侧钻水平井,完钻垂深为2857.45m,斜深为5387m,最大井斜为96.1°,水平段长602m,用φ155.6mm钻头钻进,井底水平位移为4128.55m。该井开窗侧钻及水平段使用由MISWACO公司提供的ULTRADRILTM水基钻井液。该体系可以抑制大多数活性页岩,提供良好的井壁稳定性;能包被钻屑,有利于井眼清洁;能很大程度地降低软泥岩对钻柱和钻头的粘附;具有高钻速和低的稀释率,是水敏性泥页岩钻进的优选体系。现场应用表明,该体系性能稳定,流变性好,现场配制及维护简便,携砂能力强,润滑防塌效果好,很好地解决了因水平位移大、井斜角大导致的井眼清洁、拖压、扭矩增大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DRIL^(TM)水基钻井液 开窗侧钻水平井 润滑防卡 井眼净化 抑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气藏水平井测井评价——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X井区为例 被引量:14
18
作者 魏修平 胡向阳 +2 位作者 李浩 赵冀 赵连水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84-1094,共11页
致密气藏中有相当一部分水平井测井系列少、评价难度大,如何利用有限的测井资料有效开展水平井测井评价,对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X井区为例,结合地质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水平井仅有的随钻伽马测井和气... 致密气藏中有相当一部分水平井测井系列少、评价难度大,如何利用有限的测井资料有效开展水平井测井评价,对气藏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X井区为例,结合地质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水平井仅有的随钻伽马测井和气测录井资料开展测井评价研究,形成了基于伽马峰值和全烃有效指示因子的双参数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有效提高了水平井产能评价精度,为同类气藏水平井测井评价提供了借鉴。研究认为,基于随钻伽马峰值分析能够有效对储层进行评价,大牛地X井区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高产井目的层段随钻伽马值的分布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单峰特征,而低产井则表现为双峰或不具有明显的峰值特征,主要与水平井钻遇砂体的稳定性有关。利用X井区气测录井资料,构建了基于全烃有效指示因子用于评价单井产能,并建立了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水平井经济产能的气测录井指标。综合上述两种方法,形成双参数水平井产能评价方法,准确评价了X井区水平井单井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井 全烃值 随钻伽马 测井评价 致密砂岩气藏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及周缘新生代构造的成因和演化 被引量:76
19
作者 王光奇 漆家福 岳云福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30-240,共11页
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发育不同方向的新生代断层 ,主要包括NE、NNE、NEE、近EW和NW向等 ,从运动学平衡角度推测这些断层均应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具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或上盘斜落的走滑断层。本文提出一个双动力过程模式来解释歧口凹陷及周缘... 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发育不同方向的新生代断层 ,主要包括NE、NNE、NEE、近EW和NW向等 ,从运动学平衡角度推测这些断层均应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具走滑分量的正断层或上盘斜落的走滑断层。本文提出一个双动力过程模式来解释歧口凹陷及周缘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始新世时主要发生NWW—SEE向区域裂陷伸展 ,形成NE—NNE向正断层和NEE—近EW向传递断层 ;渐新世时 ,受纵贯研究区的NNE向深断裂右旋走滑的影响 ,叠加了SN向的局部伸展 ,形成大量NEE—近EW向盖层正断层。晚第三纪时NNE向区域性伸展作用基本停止 ,深断裂仍继续右旋走滑活动 ,引起盆地区断层进一步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新生代 断层 裂陷作用 走滑作用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稠油的微生物降解特性 被引量:8
20
作者 孔淑琼 魏力 +2 位作者 佘跃惠 黄晓武 金莉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2-435,428,共5页
实验研究了异源菌GMB和本源菌对两种渤海稠油的降解特性。GMB分离自大港油田,芽孢杆菌属,最适生长温度5065℃,可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本源菌即原油样本身所含的烃降解菌。油样372(65℃、20l/s黏度2.23Pa·s)和油样373(5.15Pa·... 实验研究了异源菌GMB和本源菌对两种渤海稠油的降解特性。GMB分离自大港油田,芽孢杆菌属,最适生长温度5065℃,可以原油为唯一碳源生长。本源菌即原油样本身所含的烃降解菌。油样372(65℃、20l/s黏度2.23Pa·s)和油样373(5.15Pa·s)在60℃培养7天。油样372和373的黏度在本源菌作用后分别降低13.74%和22.89%,在GMB作用后分别降低17.67%和40.39%。油样族组分变化随油样不同而异,普遍规律是饱和烃减少,芳烃、非烃增多,沥青质大幅减少,本源菌、GMB作用后的沥青质含量,油样372由21.25%分别减至18.82%、12.72%,油样373由20.06%分别减至18.81%、17.95%,显示GMB能有效降解沥青质。烷烃碳数分布表明,本源菌特别是异源菌GMB的作用,使nC17nC33尤其是nC26nC33大幅减少,GMB使Pr/C17和Ph/C18显著增大。从微生物与原油间的3种相互作用解释了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降解菌 异源菌GMB 本源茵 微生物降解 渤海稠油 族组成 炕烃碳数分布 沥青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