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正交实验的老化油超声脱水机理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帅领 李忠诚 +3 位作者 李明慧 郭志华 高清河 高金彪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40-1745,共6页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 利用超声作用对老化油进行处理,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老化油破乳脱水的最佳超声条件,并采用SEM和粒径分析等方法对超声作用前后的老化油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老化油破乳脱水影响因素的大小顺序为:超声功率>超声作用方式>超声作用时间,最佳条件为:超声功率520 W、超声作用时间3 min、超声换能器工作6 s停止1 s,在该条件下老化油脱水率可达34.50%,且液滴更规整,成分简单,油水界面膜变薄。超声空化作用于老化油时,破乳与乳化可能是同时进行的,在一定功率条件下破乳效果占主导因素,而在另一些功率条件下乳化效果占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化油 超声波 正交实验 破乳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驱油剂对弱碱三元复合驱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和悦 高清河 +3 位作者 王鉴 黄金 张丽 李丽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6期15440-15445,共6页
针对大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ASP,碱剂(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污水处理困难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乳化方法,研究了驱油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背散射光强平均值、粒径、水相含油量和油相含水率对实验... 针对大庆油田弱碱三元复合驱[ASP,碱剂(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采出液油水乳化严重、污水处理困难等问题,通过室内模拟乳化方法,研究了驱油剂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并利用背散射光强平均值、粒径、水相含油量和油相含水率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加粒径变小,液滴不易聚并,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强,聚合物浓度在800 mg/L时,乳状液的稳定性较强;当石油磺酸盐浓度为0.2%时,弱碱三元乳状液更稳定;基于正交试验分析表明,聚合物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最大,说明聚合物通过增大乳状液中水相黏度使乳化程度增加,油珠粒径减小,油珠之间的聚集和聚并阻力加大,增大了乳状液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现场判断乳状液稳定性影响因素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状液 稳定性 聚合物 碳酸钠 石油磺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沥青质对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稳定性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鲁聪颖 赵越 +2 位作者 李丽敏 黄金 高清河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2-37,共6页
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是大庆油田近些年现场使用的新型驱油体系。为探究沥青质质量分数对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测试各体系45℃条件下的分水率、界面张力、稳定性动力学指数(TSI),并取油... 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是大庆油田近些年现场使用的新型驱油体系。为探究沥青质质量分数对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分别测试各体系45℃条件下的分水率、界面张力、稳定性动力学指数(TSI),并取油水分离后的水相进行粒径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分水率、界面张力及TSI均呈下降趋势。水相液滴平均粒径随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分布面积增大。说明沥青质质量分数可以影响粒径分布,分散液滴使其无法形成聚集体系,进而影响油水分离效果促进三元复合驱的油水乳化。同时,由于原油组分中沥青质及其他界面活性分子也会影响油水界面的分子的相互作用,导致界面张力下降,两相难以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Na_(2)CO_(3)三元复合驱 弱碱三元复合驱 沥青质 原油乳状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号碳钢在模拟NaCl三元复合驱注入段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4
作者 于鑫 牛瑞霞 +4 位作者 王超 钱慧娟 张丽 张和悦 高清河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0,33,共6页
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NaCl三元复合驱注入段溶液体系,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的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表面分析技术和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了20号碳钢在注入段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注入段溶液中含有大量硫酸盐还原菌(SRB)... 通过实验室模拟现场NaCl三元复合驱注入段溶液体系,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动电位极化曲线的方法,结合扫描电镜表面分析技术和X射线粉末衍射技术,研究了20号碳钢在注入段溶液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注入段溶液中含有大量硫酸盐还原菌(SRB),少量的铁细菌(IB)和腐生菌(TGB);碱、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协同作用使碳钢的整体腐蚀速率较小;由于Cl-作用,在浸泡初期碳钢的腐蚀速率达到最大,随着腐蚀产物以及生物膜的形成,碳钢的腐蚀速率减小,在浸泡后期,由于生物膜厚度不均匀以及FeS形成,碳钢腐蚀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号钢 NaCl三元复合驱 注入段溶液 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状PAMAM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负载镍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乙烯齐聚性能
5
作者 黄金 郭丽君 +2 位作者 李锋 李杨 李翠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181,共10页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树状聚酰胺-胺(PAMAM)镍络合物为催化活性中心,通过共价负载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和循环利用性的PAMAM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负载镍催化剂(化合物G).采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 以纳米二氧化硅为载体,树状聚酰胺-胺(PAMAM)镍络合物为催化活性中心,通过共价负载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和循环利用性的PAMAM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负载镍催化剂(化合物G).采用元素分析、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了化合物G的组成及形貌.研究了该类负载镍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的性能,考察了齐聚条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化合物G具有良好的催化乙烯齐聚活性和循环利用性.基于灰色关联分析得出反应压力是影响乙烯齐聚活性的最主要因素,反应温度是影响乙烯齐聚选择性的最主要因素.当以甲基铝氧烷(MAO)为助催化剂,反应压力0.7 MPa,n(Al)/n(Ni)为500,反应温度为35℃,主催化剂用量为5μmol时,化合物G催化乙烯齐聚活性为3.75×10^(5)g/(mol Ni·h),齐聚产物中C_(4)~C_(8)烯烃选择性为94.98%.化合物G的树状效应使其金属负载量、催化乙烯齐聚活性和C_(8)烯烃的选择性均高于氨基化改性纳米二氧化硅负载镍(化合物E);且化合物G经3次回收循环使用后,催化乙烯齐聚活性为3.12×10^(5)g/(mol Ni·h),齐聚产物中C8烯烃选择性为36.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聚酰胺-胺 乙烯齐聚 树状效应 负载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油水分离统计模型研究
6
作者 鲁聪颖 赵越 +3 位作者 赵昌明 李丽敏 黄金 高清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03-1210,共8页
采用多重光散射仪对NaCl-NaOH强碱和NaCl-Na_(2)CO_(3)弱碱两个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使用SPSS软件对分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两个体系的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分析、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三... 采用多重光散射仪对NaCl-NaOH强碱和NaCl-Na_(2)CO_(3)弱碱两个三元复合驱原油乳状液体系的油水分离效果进行了测试,使用SPSS软件对分水率进行非线性拟合,分别得到两个体系的预测模型。通过残差分析、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及卡方检验三种误差分析方法,验证了预测模型的拟合程度。实验结果表明,模型预测效果良好,两个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90和0.968,卡方检验中κ系数分别为0.944和0.984(p值均为0.000);该模型不仅可以为室内模拟原油与三元复合驱的混合实验提供预测依据,也可以为现场预测原油乳状液的油水分离效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三元复合驱 油水分离 原油乳状液 统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协同聚合物对金属腐蚀影响的机理研究
7
作者 刘怡 于鑫 +9 位作者 于英华 袁红旗 赵永强 王海学 孙雨 刘斌 韩非 徐海丰 高清河 高金彪 《应用声学》 2025年第5期1139-1149,共11页
尽管三次采油技术显著提升了原油的采收率,但油田化学品在输送过程中引起的金属管道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聚驱采油和超声波单独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但它们共同作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该实验采用了超声... 尽管三次采油技术显著提升了原油的采收率,但油田化学品在输送过程中引起的金属管道腐蚀问题越来越严重。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聚驱采油和超声波单独对金属腐蚀的影响,但它们共同作用对金属腐蚀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因此该实验采用了超声、聚丙烯酰胺及超声协同聚丙烯酰胺作为腐蚀环境,经过120 h的电化学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及表面分析技术等方法研究并表征了不同体系下金属腐蚀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的腐蚀速率从大到小依次为:空白组>超声+聚合物组>超声组>聚合物组。因为聚丙烯酰胺分子的长链结构有利于在钢表面形成疏水层,使水分子与钢表面隔离,其电化学阳极过程被促进,金属腐蚀速率最慢且腐蚀程度最小。在超声处理体系下金属表面生成了较为致密的腐蚀产物但OH^(-)的产生致使前期抑制金属腐蚀程度弱于聚合物体系。两者共同作用时超声导致聚合物黏度降低,抑制溶解氧的扩散,表面形成松散且具有导电性的Fe_(3)O_(4)等腐蚀产物,削弱了对金属腐蚀的抑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腐蚀 超声波 电化学 聚丙烯酰胺 空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