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存条件对陆相中高熟页岩油富集与流动性保持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文智 刘伟 +9 位作者 卞从胜 刘显阳 蒲秀刚 陆加敏 李永新 李军辉 刘诗局 关铭 付秀丽 董劲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 陆相页岩烃源岩层系内部滞留烃数量与品质的控制因素除生烃母质类型、丰度、热成熟度与页岩储层储集空间外,烃源岩保存条件作为关键影响因素,在现阶段关注较少;针对该科学问题,以实例解剖为出发点,探讨保存条件在页岩油可动烃富集中的作用。研究表明,良好的保存条件主要有3方面的关键作用:①确保足够多的轻烃(C_(1)—C_(13))、中组分烃(C_(14)—C_(25))和小分子芳香烃(含1~2个苯环)留在地层中以增加页岩油流动性和流动量;②确保地层具有较高的能量场(异常高压),以推动页岩油最大量流出;③确保滞留烃保持多组分烃(轻烃、中质烃、重烃和含杂原子化合物)混相流动条件,使重烃(ΣC_(25+))和重质组分(非烃和沥青质)有最佳流动度和最大流动量。经实例解剖证实,凡经济可采性较好的陆相页岩油除有机质类型、丰度与热成熟度及储集空间等有利条件外,页岩层系保存条件好,是页岩油经济成藏的关键因素,应纳入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标准,成为有利勘探靶体选择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中高熟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 保存条件 地层能量场 烃组分混相 滞留烃流动度 松辽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准噶尔盆地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储集层渗吸驱油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采收率实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永成 孙岿 +2 位作者 张向宇 唐洁云 周晓峰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6,共11页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 为了明确渗吸对于页岩储层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规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开展了不同渗吸体系下的高温高压在线核磁共振渗吸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级别孔隙的微观动用特征及渗吸驱油效果。在此基础上,创新形成了二维核磁共振解释方法,明确了不同原油赋存孔隙对提高采收率的贡献。结果表明:低黏滑溜水、胍尔胶破胶液、CO_(2)渗吸液及表活剂型低黏滑溜水体系的渗吸采收率分别为16.14%、11.80%、21.00%和14.68%,CO_(2)渗吸液的开发效果最佳。整个渗吸过程可视为一个有机系统,在确保小孔隙采出程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大孔隙动用程度至关重要;随着渗吸量的增加,岩样的游离油动用程度增大,T1/T2上升,残余油逐渐以吸附态和有机质为主,可采性变差;水基渗吸介质对于黏土层间吸附油的动用效果更好,而CO_(2)渗吸液可深入页岩有机质小孔隙中充分发挥渗吸置换作用,有机质微孔原油的相对采收率可提高11.01~23.54百分点。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渗吸 在线核磁共振 微观动用特征 赋存特征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油储层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3
作者 王显东 王志国 +4 位作者 成德安 马威奇 安测 曾宏斌 徐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共10页
针对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储层特征非均质性强、资源潜力尚不清楚等问题,通过岩心实验数据分析,明确岩性和物性等“四性”特征,再利用体积法进一步落实川东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油储层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凉高山组页岩呈现石英含... 针对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油储层特征非均质性强、资源潜力尚不清楚等问题,通过岩心实验数据分析,明确岩性和物性等“四性”特征,再利用体积法进一步落实川东北地区侏罗系页岩油储层资源潜力。结果表明:凉高山组页岩呈现石英含量高的特征,岩相多为纹层状长英质页岩,硅质纹层发育;自留井组大安寨段和东岳庙段页岩层系岩性组合较为相似,以灰岩、页岩互层为主,岩相多为纹层状混合质页岩,钙质纹层发育;3套页岩储层的平均孔隙度为4%~9%,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硅质颗粒晶间孔、黏土晶间孔、黄铁矿晶间孔、有机质孔和页理缝;通过“七性”关系评价,明确凉高山组上段1亚段底部、凉高山组上段2亚段底部和凉高山组上段3亚段顶部为凉高山组最优甜点层;大安寨段中部和东岳庙段顶部为自流井组最优甜点层;通过体积法对3个页岩层系进行资源潜力评价,明确仪陇—大竹地区是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气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带。研究成果为凉高山组页岩油的增储上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地区 侏罗系 页岩油 富集特征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含煤盆地油页岩富集特征及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为例
4
作者 徐银波 方石 +7 位作者 张培震 宋宇 毕彩芹 孙平昌 姚树青 李耀华 孙凡星 唐跃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848-2863,共16页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 我国的小型陆相含煤盆地往往同时发育油页岩,这些共伴生的油页岩资源通常无法单独开发利用,为了促进这类油页岩资源的利用,以黑龙江省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为例,基于油页岩钻井资料和测试分析,开展了油页岩的富集与分布特征研究,并分析了两者对勘探开发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老黑山盆地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总有机碳:16.05%~42.05%),为Ⅱ型干酪根,处于未成熟阶段,属于低灰分、高发热量、特低硫、中等品质油页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主要组成元素为SiO_(2)和Al_(2)O_(3)。油页岩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背景下贫氧的半咸水环境,低湖泊生产力提供的内源有机质和稳定陆源输入携带的外源有机质共同组成了油页岩形成的物质基础。研究区油页岩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埋藏深度浅,其厚度和含油率具有中间高四周低的特点。其中老黑山镇—永盛—九佛沟一带为油页岩主要富集区和有利目标区。N7油页岩与全区可采煤层8号煤层伴生发育,为开发有利层位。根据N7油页岩的含油率、厚度和埋深以及8号煤层的厚度进一步将有利目标区划分为Ⅰ~Ⅴ五类,其中Ⅰ类区的8号煤层和N7油页岩层厚度大,埋藏深度浅,油页岩含油率高,为最有利区。研究结果为老黑山盆地油页岩以及与煤伴生油页岩未来的勘探、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白垩统 穆棱组 油页岩 陆相含煤盆地 老黑山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资源评价方法
5
作者 冯子辉 霍秋立 +3 位作者 曾花森 张晓畅 范庆华 王雨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共10页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突破和原位成藏理论的建立,改变了湖相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高的传统认识,对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参数及如何认识松辽盆地坳陷层常规油气资源与页岩油气资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大量有机碳、...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勘探突破和原位成藏理论的建立,改变了湖相优质烃源岩排油效率高的传统认识,对常规油气资源评价的参数及如何认识松辽盆地坳陷层常规油气资源与页岩油气资源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松辽盆地古龙页岩大量有机碳、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镜质体反射率(R_o)、热解气相色谱等地球化学实验分析数据及生排烃热模拟实验,进一步明确了古龙页岩地球化学特征、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结果表明:与国内外页岩相比,古龙页岩具有总有机碳含量(w(TOC))中等、氢指数(I_(H))高的特点,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总体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建立了古龙页岩干酪根生烃和镜质体反射率动力学模型,明确了干酪根先生成沥青再生油气的生烃模式,恢复了古地温史和生烃史,揭示晚白垩世明水组末期最高古地温为175℃,生烃转化率达50%以上,进入生油高峰;建立了基于轻烃恢复和重烃校正的排烃效率新模型,揭示随成熟度的增加,排烃效率逐渐增大,当R_(o)为1.0%~1.2%时进入大量排烃期,最高排烃效率为49.5%左右,晚期由于页岩自封闭效应,排烃效率增加不大;建立了含油量S1测井精细评价方法和页岩油轻烃恢复模型,明确了页岩油空间分布特征,揭示平面上高含油量主要分布在齐家南—古龙凹陷、长垣南和三肇凹陷,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青二段底和青一段。研究成果可为松辽盆地古龙地区的下步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古龙页岩 地球化学特征 资源评价 青山口组 轻烃恢复 生烃动力学 盆地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规模产出的关键参数与评价方法
6
作者 匡立春 吴松涛 +3 位作者 邢浩婷 伍坤宇 沈月 王振林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2-791,共10页
基于中国典型陆相页岩油区带解剖,从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出发,通过梳理页岩油甜点富集规律与常规油气的本质差异,提出评价陆相页岩油规模产出的关键参数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1)页岩油是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聚集,原生源... 基于中国典型陆相页岩油区带解剖,从陆相页岩油的地质特征出发,通过梳理页岩油甜点富集规律与常规油气的本质差异,提出评价陆相页岩油规模产出的关键参数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表明:(1)页岩油是赋存于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中的石油聚集,原生源储,具有与常规油气不同的生烃—聚烃—富烃过程,不宜沿用“藏”的概念。(2)中国陆相页岩油分布广,但受湖盆水体环境与构造演化、成岩改造影响,不同盆地页岩油地质特征与甜点富集规律差异明显。(3)陆相页岩油评价的主体是“甜点体”,其规模产出的关键要素是储油能力、含油能力和产油能力。(4)“三能力”评价的关键参数分别为总孔隙度(储油能力评价)、含油量(含油能力评价)和游离油含量(产油能力评价)。(5)参数测定方法选取方面,宜采用氦气孔隙度与核磁共振联用测定页岩总孔隙度,宜采用有机溶剂萃取、核磁共振与高压压汞联用评价重点层段含油量,宜采用核磁共振流体分布二次剥离谱分解与测井的方法测定游离油含量。研究成果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陆相页岩产油认识,并为推动陆相页岩油快速勘探与规模动用提供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体 含油量 游离油 纳米孔 总孔隙度 产油能力评价 规模产出 非常规油气 陆相页岩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注CO_(2)补能提高采收率机理及参数优化
7
作者 曲方春 刘东旭 +2 位作者 王青振 佟斯琴 邓森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 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是陆相纯页岩型页岩油藏,储层纳米孔隙发育,渗透率极低,弹性开发地层能量衰减快,产量递减快,如何有效地补充地层能量及提高采收率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古龙页岩油储层特征,开展了注CO_(2)补能及提高采收率的分子模拟、室内实验及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分子模拟评价了CO_(2)的置换能力及扩散速率,通过注CO_(2)室内实验评价了CO_(2)与原油接触后的膨胀能力、混相压力,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注CO_(2)的不同注入参数进行了设计优化。结果表明:CO_(2)对孔隙边界层具有较强的置换能力,并且具有较高的膨胀系数和较低的混相压力,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即可实现混相;数值模拟设计优化单井吞吐注入速度为200 t/d,最优闷井时间为30 d,最优吞吐周期为5轮,页岩油注气吞吐可实现能量补充及增油效果,预计单井累计增油4 523 t。研究成果对古龙页岩油注气开发方案的编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古龙页岩油效益开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吞吐 提高采收率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二氧化碳前置压裂适应性评价
8
作者 雷征东 孟思炜 +3 位作者 彭颖锋 陶嘉平 刘一杉 刘合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8-418,共11页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 根据古龙页岩油现场实践,结合CO_(2)与古龙页岩油储层基质和流体相互作用系列实验,系统评价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及适应性。先导试验表明,相较于常规压裂井,CO_(2)前置压裂井表现出初产较高但递减快、累产低、气油比偏高且不稳定、产液量不具优势等4个显著特点。出现这些生产特征的原因在于:一方面,CO_(2)前置压裂抑制了古龙页岩油储层主裂缝穿层扩展、降低了压裂改造体积,弱化了裂缝导流能力,降低了基质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了工程效果;另一方面,受限域效应的影响,前置CO_(2)加大了裂缝-大孔系统与基质小孔系统饱和压力的差距,造成裂缝-大孔系统持续产气和轻烃挥发、基质小孔原油难以动用,影响了开发稳产效果。在古龙页岩油多种特征的叠加作用下,前置CO_(2)在储层改造(裂缝扩展及裂缝导流能力)、基质渗流、流体相态与产出方面均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制约了CO_(2)前置压裂在古龙页岩油的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O_(2)前置压裂 储层改造 基质渗流 原油相态与产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不同地区中—下侏罗统油页岩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及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杨易卓 黄志龙 +4 位作者 冯伟平 屈童 赵珍 张莉莉 潘永帅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2-614,共13页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 目前在北羌塘盆地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发现了大套中—下侏罗统油页岩,这些油页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控制因素还尚未明确。本研究对西长梁、长蛇山及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抽提分离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分析油页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及饱和烃、芳烃类化合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三个地区的油页岩中姥植比、伽马蜡烷指数、芴系列化合物、烷基二苯并噻吩、烷基二苯并呋喃系列化合物分布特征具有一定差异,指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沉积环境的还原性最强盐度最高、西长梁油页岩次之、长蛇山油页岩沉积环境还原性相对最弱、盐度最低;根据三环萜烷、规则甾烷分布特征及甾藿比,指示了胜利河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为主,西长梁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低等水生生物输入为主,并有混源特征,长蛇山地区油页岩有机质来源以混源为主;利用甾烷、烷基萘、烷基菲系列化合物等成熟度参数综合研究发现西长梁地区油页岩达到低成熟阶段,胜利河及长蛇山地区油页均已达到成熟-高成熟阶段。综合分析认为,胜利河地区油页岩生油潜力最大,是未来勘探的主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油页岩 生物标志化合物 母质来源 沉积环境 成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孔隙中CO_(2)-页岩油的相行为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昱翰 雷征东 +6 位作者 刘一杉 潘秀秀 陈哲伟 张元庆 郑晓宇 刘鹏程 韩艺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73,共13页
综合考虑流体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临界性质变化、毛细管力和吸附相的影响,利用修正后的PR(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和气相-液相-吸附相三相相平衡计算方法,分析CO_(2)-页岩油体系在纳米孔隙内的相行为。研究发现:受到纳米孔隙限域... 综合考虑流体分子与孔壁间的相互作用、临界性质变化、毛细管力和吸附相的影响,利用修正后的PR(Peng-Robinson)状态方程和气相-液相-吸附相三相相平衡计算方法,分析CO_(2)-页岩油体系在纳米孔隙内的相行为。研究发现:受到纳米孔隙限域效应影响,随着孔径的减小页岩孔隙内流体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降,CO_(2)对体系临界温度的降低起抑制作用、对体系临界压力的降低起促进作用;同时随着CO_(2)物质的量分数的增大,体系临界点左移,相包络线面积减小。大庆古龙A区块页岩储层具有明显的限域效应,当孔径为10 nm时,储层流体逐渐转变为具有凝析气藏流体特征的流体;10 nm孔隙中液相的CO_(2)含量比100 nm孔隙中液相的CO_(2)含量增加了20.0%,而气相中CO_(2)含量减少了10.8%,表明限域效应增强了纳米孔隙中CO_(2)的传质,有利于CO_(2)的埋存和微观驱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纳米孔隙 纳米限域效应 相行为 PR状态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黏土陆相页岩实验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冯子辉 张居和 +4 位作者 邵红梅 霍秋立 金玮 贾忠伟 苏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7,共13页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 页岩储层“四性”实验评价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及核心。现有实验技术存在页岩含油量检测不准、微纳米孔隙测量视域小及代表性差、流动性直接测量参数缺乏等难题,不适应古龙页岩油生产需求。通过研发实验装备、确定实验条件,建立基于保压密闭岩心“四性”实验技术及流程。结果表明:古龙高成熟和成熟页岩含油量测定较国标法可减少损失71%和50%,应用新建不同成熟度页岩含油量恢复模型,恢复了国标法现场录井页岩含油量数据;高成熟与低成熟阶段页岩中干酪根有机质、不同赋存状态油和水定量特征差别明显,受干酪根有机质向页岩油转化及演化程度的控制;页岩孔缝组合构成规模储集空间及流动网络通道,储集空间分为2大类7亚类12种类型,总孔隙度高于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确定页岩油上部、中部、下部油层组含油性与流动性特征,圆柱状页岩样品驱替油率为16%~43%,同一地层温度(100℃)不同驱替压力(10~50 MPa)下的超临界CO_(2)驱替使孔隙度增加4.51百分点、渗透率增加0.53×10^(-3)μm^(2)。研究成果为页岩油规模增储和效益上产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黏土陆相页岩 “四性”实验技术 古龙页岩油 保压密闭岩心 含油量 孔缝组合 驱替油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CCUS-EOR方案设计及参数优化
12
作者 郭天娇 佟斯琴 +2 位作者 孙文静 刘勇 宫泽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7,共7页
在“双碳”背景下,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EOR)是石油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主要技术手段。古龙页岩油资源丰厚,为注CO_(2)提高采收率及CO_(2)埋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针对目前页岩油一次开发采出程度低、吞吐开发动用范围有限、水平... 在“双碳”背景下,CO_(2)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EOR)是石油企业在碳减排方面的主要技术手段。古龙页岩油资源丰厚,为注CO_(2)提高采收率及CO_(2)埋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针对目前页岩油一次开发采出程度低、吞吐开发动用范围有限、水平井间注气驱替易气窜等问题,结合古龙页岩储层特性,从地质特征、压裂改造及经济成本3个方面进行分析,最终明确了直井造平面缝、井间注CO_(2)线性驱替的方案设计思路。为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古龙页岩油注CO_(2)驱替室内实验结果,建立1注2采的数值模拟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直井注CO_(2)驱替古龙页岩油的参数进行设计优化。结果表明:直井注CO_(2)驱替的最优注采井距为80、120 m;最优注入速度为90 t/d,该方案可实现对古龙页岩基质原油的有效动用。研究成果可为古龙页岩油注CO_(2)开发及CO_(2)埋存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CCUS-EOR CO_(2)驱替 方案设计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侏罗系凉高山组页岩储层地质特征及页岩油气勘探潜力
13
作者 张金旭 王有智 +2 位作者 陈绪强 祝斯淼 朱彦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9,共12页
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储层矿物组分复杂,明确页岩储集层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等基础地质特征,有助于页岩油甜点评价及有利区优选。优选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样品,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 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储层矿物组分复杂,明确页岩储集层有机地球化学、矿物组成等基础地质特征,有助于页岩油甜点评价及有利区优选。优选凉高山组页岩储集层样品,利用全岩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和激光共聚焦等实验手段,揭示了页岩储集层的矿物组成、微观孔隙结构、含油性与可动性等基础地质特征并探讨了页岩油的勘探潜力。结果表明:川东北地区凉高山组页岩主要由石英和黏土矿物组成,烃源岩品质好,具备高产的地质基础;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和有机质孔为主;页岩中见原油在长英质粒间孔内呈簇状富集,沿页理缝呈线性富集,在基质孔隙内呈零散状分布,轻重组分分离现象较为明显;利用核磁离心法计算得到凉高山组可动油量为0.80~3.26mg/g,可动油率为13%~24%;凉高山组页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好,微观孔隙结构优,硅质矿物比例高,脆性指数高,利于改造。经估算,凉高山组页岩油资源量为26.75×10^(8) t,页岩气资源量为1.72×10^(12) m^(3),资源潜力巨大。研究成果可为四川盆地凉高山组的湖相页岩油勘探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页岩油 含油性 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 凉高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富有机质泥页岩中方解石脉成因及油气地质意义——以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文渊 孙宁亮 +3 位作者 张金友 钟建华 高剑波 圣朋朋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7-950,共14页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 基于岩心、岩石薄片观察分析,结合阴极发光、激光拉曼、流体包裹体、LA-ICP-MS原位U-Pb测年等技术手段对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页岩储层中的方解石脉成因机制及油气地质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宏观上方解石脉以顺层为主,呈透镜状、“S”形、叠锥状、羽状,在微观上分为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和背生式纤维状晶体结构脉体。②块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2.5~145.1℃,原位U-Pb测年绝对年龄为(69.9±5.2)Ma,表明青山口组烃源岩中成熟期和常规油的形成时期为晚白垩世明水组沉积期。纤维状方解石脉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41.2~157.4℃,对应于烃源岩晚成熟期,U-Pb测年绝对年龄为(44.7±6.9)Ma,指示青山口组烃源岩的中高成熟期和古龙油页岩的形成时间为古近纪依安组沉积期。③向生式块状或柱状晶体结构方解石脉的形成与成岩成烃作用有关,脉体的形成经过了裂缝的开启、成脉流体充填和脉体生长3个阶段,构造挤压活动和流体超压是裂缝形成的诱导因素,成脉流体以短距离的扩散流为主,是一种有竞争的结晶生长模式。背生式纤维状方解石脉主要是在一种无竞争生长环境下由结晶力驱动形成的。研究认为,研究区青山口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的方解石脉对于松辽盆地构造活动、流体超压、泥页岩生排烃及成岩-成藏年龄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方解石脉 LA-ICP-MS原位U-Pb测年 水平挤压 结晶力 超压 页岩油 白垩系 青山口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及其絮凝体——松辽盆地古龙页岩轻质油的主要贡献者
15
作者 何文渊 白雪峰 +5 位作者 张金友 付秀丽 赵莹 钟建华 孙宁亮 圣朋朋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90-1710,共21页
通过岩芯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能谱、XRD及色质联用等分析,研究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及其轻质油,发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硅藻及硅藻絮凝体,是古龙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的主要贡献者。能谱分析表明,硅藻及硅藻絮... 通过岩芯精细观察描述、薄片鉴定和场发射、能谱、XRD及色质联用等分析,研究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及其轻质油,发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发育了大量硅藻及硅藻絮凝体,是古龙青山口组轻质页岩油的主要贡献者。能谱分析表明,硅藻及硅藻絮凝体硅氧含量很高,Si/Al比值介于2.88~15.20,平均6.65,远大于伊利石Si/Al比值(1.82)(实际测定),揭示了有较多的Si是以SiO_(2)的方式存在,是硅藻多胺诱导形成的生物石英,其颗粒极其细小,直径多在数微米,是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中超细石英(直径<3.9μm)的主要来源。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的沥青和渗出油富N,N含量介于7.26%~46.40%,间接地证明了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有大量硅藻。硅藻含有丰富的多胺和脂肪酸,通过成岩作用多胺形成了古龙页岩轻质油中的汽油,脂肪酸形成了柴油。硅藻多胺通过成岩作用去硝基化形成N-二甲基丙胺,进一步去硝基和脱甲基聚合形成古龙青山口组轻质油中的C_(12)以下的烷烃,其中C_(8)为主峰;古龙页岩轻质油还有另一个主峰(C_(15)),是由硅藻的以C_(16)为主的脂肪酸脱羧基还原形成的。硅藻中C_(16)脂肪酸占总量的55.4%,其经过脱羧加H可以形成C_(15)烷烃(柴油的主峰),从机理上解释了柴油的主峰是C_(15)的原因。古龙页岩轻质油中的柴油峰与现代硅藻不饱和脂肪酸的C数和质量都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故推测古龙轻质页岩油的柴油是由硅藻脂肪酸形成的。古龙青山口组页岩中的轻质油是一种分馏轻质油,不是热裂解轻质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 硅藻絮凝体 多胺 脂肪酸 汽油 柴油 分馏轻质油 页岩 古龙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孔隙结构对渗吸特征影响
16
作者 陈鸿安 付兰清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103,共10页
为精细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优势岩相孔隙结构与渗吸特征的联系,在系统分析该区3种岩相页岩岩性和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开展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增压渗吸吞吐和核磁共振扫描联测实验,研究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 为精细分析松辽盆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优势岩相孔隙结构与渗吸特征的联系,在系统分析该区3种岩相页岩岩性和物性参数的基础上,开展高压压汞、低压氮气吸附、增压渗吸吞吐和核磁共振扫描联测实验,研究了不同岩相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对渗吸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长英质纹层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页岩和黏土质纹层页岩的孔隙结构参数依次呈现亚微米级孔隙体积减小、分选系数降低、排驱压力与饱和中值压力升高的变化规律;长英质纹层页岩具有与渗吸采收率关系密切的孔隙结构特征优势,第1周期渗吸采收率和总体采收率均最高;富有机质黏土质纹层页岩和黏土质纹层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体积大,采用增大渗吸吞吐压差和增加渗吸吞吐轮次的方式,可以提高渗吸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页岩油渗吸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隙结构 渗吸 岩相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增压-增流协同机理
17
作者 李景伟 魏建光 +3 位作者 徐庆 李江涛 张德龙 谭科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0-668,共9页
为了明确影响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机理并优化注入参数,文中以大庆某浅层稠油油藏为例,开展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探索了关键参数对蒸汽吞吐、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CO_(2)辅助蒸汽... 为了明确影响稠油油藏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机理并优化注入参数,文中以大庆某浅层稠油油藏为例,开展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探索了关键参数对蒸汽吞吐、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揭示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开发的关键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了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关键注入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注汽量越大,蒸汽吞吐开发效果越好;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蒸汽吞吐开发效果逐渐变差;含油饱和度越高,CO_(2)与蒸汽质量比越大,CO_(2)辅助蒸汽吞吐的开发效果越好。2)CO_(2)辅助蒸汽吞吐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机理为“增压”和“增流”协同作用,双重机理协同作用下,现场单井日产油可提高4倍以上。3)研究区在实施CO_(2)辅助蒸汽吞吐时需满足的条件为CO_(2)与蒸汽以段塞注入、CO_(2)周期注入量初期不超过100 t、CO_(2)与蒸汽质量比以1∶8为宜、尽可能早实施CO_(2)辅助蒸汽吞吐。研究结果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CO_(2)辅助蒸汽吞吐 增压-增流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石油陆上中-高成熟度页岩油勘探现状、进展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23
18
作者 赵喆 白斌 +3 位作者 刘畅 王岚 周海燕 刘羽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40,共14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矿权区陆相页岩油地质资源丰富,“十三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陆上中-高熟页岩油(简称页岩油)地质资源量201×108t,占中国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的7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松辽盆地青山口组...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油)矿权区陆相页岩油地质资源丰富,“十三五”资源评价,中国石油陆上中-高熟页岩油(简称页岩油)地质资源量201×108t,占中国页岩油地质资源总量的7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和准噶尔盆地芦草沟组等重点层系的产量显著增长,中国石油页岩油年产量从2010年的2.5×10^(4)t增至2023年的391.6×10^(4)t,勘探潜力巨大。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陆相不同类型页岩油具有地质特征非均质性强、富集高产因素明显差异的特点,其效益勘探存在地质认识与勘探技术的双重挑战。特别是:(1)夹层型页岩油虽在鄂尔多斯盆地长71+2亚段(延长组7段1+2亚段)实现规模勘探,但勘探靶体钻遇率变化大,深湖区细粒沉积体系研究薄弱,靶体空间展布刻画技术的准确性仍需提升;(2)混积型页岩油地层垂向厚度大、岩性频繁变化、发育多套地质甜点,在柴达木盆地、渤海湾盆地虽然实现了勘探突破,但垂向地质甜点产量差异明显,页岩油高产主控因素不清,主力靶体评价优选技术、方法仍需完善;(3)页岩型页岩油在松辽盆地青山口组实现了古龙页岩油勘探突破,但陆相湖盆不同类型页岩生、排烃差异明显,页岩原位滞留烃特征变化大,地质-工程一体化靶体评价技术、方法仍需深化研究。总体上中国石油页岩油勘探开发仍处于快速推进阶段,未来应:(1)加强淡水湖盆深湖区多类型砂体成因机制研究,实现薄层浊积砂体等夹层型页岩油效益勘探;(2)加强咸化湖盆富碳酸盐混积型页岩油源-储组合评价,优选主体靶体实现混积型页岩油高效勘探;(3)加强淡水、咸化湖盆优质源岩生、排烃差异性评价,优选最佳靶体,实现不同湖盆页岩型页岩油地质-工程一体化精细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技术进展 靶体 甜点评价 勘探现状 勘探规划 陆相页岩油 中国石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生、排烃组分特征及页岩油相态演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柳波 蒙启安 +7 位作者 付晓飞 林铁锋 白云风 田善思 张金友 姚瑶 程心阳 刘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6-419,共14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散失进行补偿校正,研究了页岩油组分演化特征。结合中央坳陷区主要生油凹陷典型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研究了页岩油相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轻质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和开发压力保护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下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升高,页岩油组分中轻质组分比例不断增加、气体逐渐增多,相包络线从高露点温度、低泡点压力依次向低露点温度、高泡点压力演化。齐家-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在嫩江组中期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长岭凹陷青一段页岩油从嫩江组末期开始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三肇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则始终为黑油油藏。无论是黑油油藏还是挥发油油藏,均为单一液相。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青一段页岩油挥发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中心和长岭凹陷北部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为1.3%~1.6%、地层压力为12.2~22.4 MPa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补偿 相态动力学 露点温度 泡点压力 挥发油 页岩 青山口组一段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进展及发展对策 被引量:4
20
作者 崔宝文 王瑞 +6 位作者 白云风 刘立峰 刘鑫 王建凯 刘召 吕建才 张红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6,共12页
古龙页岩油是继常规油之后最为现实的接替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通过系统阐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和分区带落实资源潜力,为古龙页岩油未来发展制定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油主要经历了勘探评价、先导... 古龙页岩油是继常规油之后最为现实的接替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大庆油田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通过系统阐述古龙页岩油勘探开发历程和分区带落实资源潜力,为古龙页岩油未来发展制定合理规划。结果表明:古龙页岩油主要经历了勘探评价、先导试验和扩大试验3个勘探开发阶段;富有机质页岩具有面积广、厚度大、生油能力强等特点,页岩油富集的物质基础雄厚;古龙页岩油纵向上主要富集于下油组(Q_(1)―Q_(4)油层)和上油组的Q_(9)油层,平面上具有全盆地分布的特征,在古龙凹陷深凹区地质条件最为优越;按照轻质油带核心区―斜坡区―稀油带―低熟页岩油的规划,逐步对古龙页岩油实施勘探研究及开发动用;基于原生源储的富集规律,建立了原位成藏理论,古龙页岩油提交了12.68×10^(8)t的预测地质储量及2.04×10^(8)t的探明地质储量,指导了国家级示范区及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应用体积法估算轻质油带Q9油层资源量为9.6×10^(8)t,轻质油带Q_(2)―Q_(8)油层整体资源量为38.8×10^(8)t,三肇地区稀油带资源量达11×10^(8)t以上,能够有效支撑古龙页岩油革命行动目标。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推动技术进步,推进管理创新,实现降本增效,古龙页岩油必将成为大庆油田资源接续和百年油田建设的重要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页岩油 研究进展 形成条件 分布特征 资源潜力 发展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