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3例接受术前放疗的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患者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回顾性分析
1
作者 王雁 苏越 +5 位作者 胡涂 刘绮颖 姚伟强 陈勇 严望军 章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3-700,共8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单纯手术治疗常常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放疗联合手术用于治疗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术前放... 背景与目的:对于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单纯手术治疗常常不能获得满意效果。本研究旨在评估术前放疗联合手术用于治疗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2月—2022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术前放疗的连续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放疗方案、影像学资料及病理学资料等。放疗的靶区勾画采用图像融合技术,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图像融合至模拟定位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上,勾画靶区时逐层参考。所有患者均接受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技术制订的放疗计划。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分析影像学应答(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客观缓解及疾病控制)比例、病理学应答[接近病理学完全缓解(near-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near-pCR),定义为≥90%的无活性肿瘤细胞]比例及毒性反应(急性皮肤损伤和术后120 d内伤口并发症)比例。结果:共41例患者在术前接受了放疗,其中33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31例可进行影像学评估,28例可进行病理学评估。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3岁,30例(90.9%)患者的肿瘤组织学分级为3级。影像学分析提示,6例(19.4%)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无人获得完全缓解,客观缓解率为19.4%,疾病控制率为96.8%。病理学分析提示,8例(28.6%)患者near-pCR;排除既往接受过化疗的患者,near-pCR率为34.8%(8/23)。33.3%(11/33)和3.0%(1/33)患者出现1和2级皮肤损伤,未发生3和4级皮肤损伤。1例(3.3%)患者出现术后120 d内的严重伤口并发症。结论:利用MRI图像融合技术和IMRT技术的术前放疗对于局部高危软组织肉瘤患者,近期疗效良好,急性毒性反应可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术前放疗 磁共振成像 调强适形放疗 客观缓解率 伤口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黄稳定 蔡维泺 +1 位作者 李俊宽 严望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4-621,共8页
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较为少见,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三结合原则。脊柱GCTB的治疗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流程和共识,因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手术仍然是脊柱GCTB治疗的首选方法,术前选择... 脊柱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较为少见,诊断依靠临床、影像和病理三结合原则。脊柱GCTB的治疗难度较大,目前还没有基于循证医学的治疗流程和共识,因而具有很强的挑战性。手术仍然是脊柱GCTB治疗的首选方法,术前选择性动脉栓塞、完整切除肿瘤及术后辅助使用地诺单抗(denosumab)是目前推荐的综合治疗方法。整块切除是脊柱GCTB的理想治疗方式,但手术方法的选择需要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不同的部位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地诺赛麦对于手术无法完全切除、复发及转移性GCTB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术前使用能够有效降低GCTB外科分期,并为整块切除手术创造条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GCTB 手术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欣 张晓伟 +4 位作者 王惠杰 王春萌 陈勇 王坚 罗志国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428,共5页
背景与目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偶可发生于青少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通常无效。该研究对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2月—2... 背景与目的: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类罕见的中间型间叶源性肿瘤,多见于儿童,偶可发生于青少年。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和放疗通常无效。该研究对11例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方法:2013年2月—2017年11月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诊治的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共11例。收集其临床资料、病理资料,对治疗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11例患者中,男性5例(45%),女性6例(55%),中位年龄39岁(24~74岁)。原发病灶位于肺部者2例(18%),位于腹膜后者2例(18%),位于腹盆腔者7例(64%)。其中4例患者为腹腔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阳性率为82%(9/11),ALK基因重排阳性率为86%(6/7)。7例接受了ALK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的ALK阳性晚期患者中,缓解率为86%,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0.8个月(95%CI:7.6~34.0个月)。结论:克唑替尼治疗ALK阳性成人晚期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患者具有非常高的缓解率和较长的缓解时间。这提示ALK信号通路在成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上皮样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肉瘤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 克唑替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基因表达谱的鉴定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杰 王春萌 +2 位作者 罗鹏 杨凌舸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概念提出以后,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部分的GIST中,都发现了c-kit的突变。但是对于c-kit在胃肠道间...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概念提出以后,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部分的GIST中,都发现了c-kit的突变。但是对于c-kit在胃肠道间质中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旨在从表达谱水平宏观了解c-kit突变对于肿瘤的影响。方法:收集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GIST样本,抽提RNA,建库,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中表达谱存在差异,发现了263个显著性差异的基因。结论:c-kit的突变广泛参与肿瘤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与信号通路。由c-kit突变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应激、JNK、Hedgehog、FoxO等信号通路中,以及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mRNA代谢、组蛋白去甲基化等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RNA测序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细胞肉瘤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士奇(综述) 王春萌(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1169-1172,共4页
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CCS)是一种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中肢体的肌腱和腱膜组织。目前CCS治疗多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由于CCS对传统化疗和放疗具有高度抵抗性,因此化疗和放疗疗效较为有限... 透明细胞肉瘤(clear cell sarcoma,CCS)是一种罕见但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和中年人群中肢体的肌腱和腱膜组织。目前CCS治疗多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由于CCS对传统化疗和放疗具有高度抵抗性,因此化疗和放疗疗效较为有限。随着近年在CCS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靶向治疗在CCS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也有个案报道。基于其放化疗不敏感和易复发转移的特性,对于特定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CCS发病率低,尚未有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本文就CCS的临床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CCS的研究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肉瘤 手术治疗 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辅助抗PD-1 vs靶向治疗:中国多中心真实世界数据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婷 徐宇 +11 位作者 贾东东 廖智超 孙伟 吴海啸 任志午 赵军 邢汝维 滕胜 杨蕴 陈勇 李涛 杨吉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47-1157,共11页
背景与目的:众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治疗及靶向治疗均可显著延长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然而,抗PD-1辅助治疗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治... 背景与目的:众多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治疗及靶向治疗均可显著延长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的无复发生存时间(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然而,抗PD-1辅助治疗在中国真实世界中的治疗效果尚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术后接受抗PD-1辅助治疗的RFS,并与BRAFV600抑制剂vemurafenib进行初步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30日—2020年8月30日来自中国3所癌症中心的120例已经切除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信息。这些患者都接受了术后辅助性的pembrolizumab/toripalimab或vemurafenib治疗。采用Kaplan-Meier曲线评估RFS,采用log-rank检验来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接受辅助性抗PD-1治疗的90例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中位RFS(median-RFS,mRFS)为16个月(95%CI:14~18个月);12个月RFS率为69.5%(95%CI:64.6%~74.4%),24个月RFS率为45.8%(95%CI:40.5%~51.1%)。30例接受vemurafenib治疗的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mRFS为18个月(95%CI:10~21个月),12个月RFS率为62.8%(95%CI:54.0%~71.6%),24个月RFS率为35.9%(95%CI:27.1%~44.7%)。分层分析初步结果显示,抗PD-1治疗组和vemurafenib组的RFS没有明显差异。其次,BRAFV600E是否突变可能不影响抗PD-1治疗的RFS。另外,在本研究中,对于BRAFV600E突变的患者,术后接受抗PD-1治疗或vemurafenib,其R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后,虽然皮肤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RFS优于肢端型患者,来源不明患者的RFS最差,但在中国真实世界中,抗PD-1辅助治疗的治疗效果仍较差。结论:作为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辅助抗PD-1治疗的真实世界数据,在本研究中,辅助性抗PD-1治疗与辅助vemurafenib治疗效果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对于中国Ⅲ期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我们可能仍然需要探索更多的联合治疗来改善其辅助治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辅助治疗 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治疗 BRAF突变 无复发生存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