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及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提高局部进展期胃癌根治性手术机会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刘晓文 龙子雯 +1 位作者 蔡宏 王亚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90-895,共6页
背景与目的:转化性化疗能使肿瘤降期,提高胃癌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EOF方案是否可以提高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同时评价转化性化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影像... 背景与目的:转化性化疗能使肿瘤降期,提高胃癌根治性手术的切除率,改善胃癌患者的预后。本研究旨在探讨EOF方案是否可以提高局部晚期胃癌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同时评价转化性化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30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的患者,影像学评估为潜在可根治的局部进展期胃癌入组。采用EOF方案进行治疗,具体为奥沙利铂130 mg/m2,静脉注射(2 h),第1天;表柔比星50 mg/m2,静脉注射(2 h),第1天;氟尿嘧啶2 400 mg/m2,静脉注射(48 h),每3周重复1次,共行2~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评估。结果:3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了EOF方案的化疗,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为3.3%(1/30),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为26.7%(8/30),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为46.7%(14/30),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为23.3%(7/30),临床总有效率(CR+PR)为30%(9/30)。66.7%(20/30)的患者行手术切除,其中46.7%(14/30)获得根治性切除,20%(6/30)行姑息性手术。主要的化疗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53.3%(16/30),中性粒细胞减少53.3%(16/30),食欲减退43.3%(13/30),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EOF方案在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中是安全有效且耐受良好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胃癌 转化性化疗 奥沙利铂 表柔比星 氟尿嘧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进展期胃癌术前化疗与术前放化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晓文 龙子雯 +2 位作者 蔡宏 章真 王亚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62-768,共7页
背景与目的:术前化疗和术前放化疗都是胃癌治疗指南推荐的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缺乏对比性的研究证据,两者的优劣性不详。本研究将对比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在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之间的差异。方法:2007年6月—2... 背景与目的:术前化疗和术前放化疗都是胃癌治疗指南推荐的针对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缺乏对比性的研究证据,两者的优劣性不详。本研究将对比术前放化疗与术前化疗在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之间的差异。方法:2007年6月—2012年10月期间,30例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入组一项术前化疗的Ⅱ期临床试验,采用EOF(表柔比星+奥沙利铂+氟尿嘧啶)方案进行3~4个周期的术前化疗,对于能手术的患者予以手术,术后给于2~3个周期的EOF方案化疗。2012年4月—2014年8月,40例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入组一项术前放化疗的Ⅱ期临床试验,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SOX[替吉奥(S-1)+奥沙利铂]方案化疗,继续行同步放化疗,再进行1个周期的SOX方案化疗,对于能手术的患者予以手术,术后给于4个周期的SOX方案化疗。比较两项临床试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术前治疗的效果、R0手术切除率、预后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前化疗临床试验定义为化疗组,有30例胃癌患者入组,且完成了所有的术前化疗,都可评估。术前放化疗临床试验定义为放化疗组,有40例胃癌患者入组,其中36例(90%)患者可评估。两组间的基线参数,如性别、年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评分、临床T分期、临床N分期及肿瘤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组的临床有效率(CR+PR)为30%(9/30),放化疗组的临床有效率(CR+PR)为41.7%,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组与放化疗组间的R0手术切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7% vs 66.7%)。放化疗组的病理有效率高于化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0% vs 23.3%)。术前放化疗组的毒性反应较化疗组明显。放化疗组的3年总生存率为41%,高于化疗组的20%(P=0.009)。结论:放化疗组的病理有效率及3年总生存率高于化疗组。急性毒性反应也较化疗组明显,但无严重的毒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胃癌 术前化疗 术前放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胃肠道间质瘤中基因表达谱的鉴定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杰 王春萌 +2 位作者 罗鹏 杨凌舸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0-54,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概念提出以后,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部分的GIST中,都发现了c-kit的突变。但是对于c-kit在胃肠道间... 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概念提出以后,因为其独特的分子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而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大部分的GIST中,都发现了c-kit的突变。但是对于c-kit在胃肠道间质中的分子机制仍然知之甚少。该研究旨在从表达谱水平宏观了解c-kit突变对于肿瘤的影响。方法:收集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GIST样本,抽提RNA,建库,进行RNA测序。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结果:c-kit突变型与野生型患者中表达谱存在差异,发现了263个显著性差异的基因。结论:c-kit的突变广泛参与肿瘤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与信号通路。由c-kit突变引起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内质网应激、JNK、Hedgehog、FoxO等信号通路中,以及谷氨酰胺、谷氨酸代谢、mRNA代谢、组蛋白去甲基化等生物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RNA测序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同时性肝转移肝切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4
作者 邹婷 刘晓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5-612,共8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同时性肝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GCLM)患者是否接受肝切除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GCL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探究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 背景与目的:胃癌同时性肝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synchronous liver metastases,GCLM)患者是否接受肝切除仍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分析GCLM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方式,探究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希望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8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胃腺癌,影像学检查提示伴有肝转移的患者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肝转移灶大小、分布、数目、治疗方法及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survival,OS),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究影响GCLM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通过亚组分析筛选最佳的肝切除对象。结果:79例纳入本研究的GCLM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63岁,男女比例为5.58∶1.00。中位OS为11个月,1、3和5年OS率分别为46.0%、23.3%和6.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胃原发灶大小、分化程度、肝转移灶的分布、确诊时血清AFP水平及肝切除。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双叶肝转移(HR=37.253,P=0.008),保护因素为肝切除(HR=0.149,P=0.044)。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对转移灶最大直径≤3cm、单发肝转移灶、单叶转移、确诊时血清AFP及CEA水平正常者,肝切除有可能改善其OS。结论:回顾性研究表明肝切除有可能改善部分GCLM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同时性肝转移 肝切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中国皮肤和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6
5
作者 徐宇 朱蕙燕 +4 位作者 陈勇 王亚农 王春萌 郑必强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19-826,共8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欧美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规范的重要环节,但在中国却未广泛开展。中国黑色素瘤具有多肢端亚型、浸润深度厚、溃疡率... 背景与目的:恶性黑色素瘤近年来在中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在欧美是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外科诊治规范的重要环节,但在中国却未广泛开展。中国黑色素瘤具有多肢端亚型、浸润深度厚、溃疡率高和预后差等特点。但中国黑色素瘤外科治疗后的预后仍未明确。该研究旨在分析中国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评价SLNB的可行性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2017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无临床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征象的黑色素瘤患者。每例患者在接受原发病灶扩大切除的同时,进行相应区域淋巴结的SLNB。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的定位通过美兰染色和同位素示踪完成。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52例黑色素瘤患者。平均Breslow浸润深度为3.29 mm,66.4%为肢端病灶,溃疡率达59.7%。SLN阳性率为26.8%,假阴性率为4%,淋巴结总转移率为30.8%。本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分别为66.6%和55.8%。SLN状态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Breslow浸润深度是预测SLN转移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无临床大体转移的中国黑色素瘤患者,应常规开展SLNB。SLN状态是影响复发和总体生存的重要因素,SLNB能提高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的生存,提供准确的临床分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端恶性黑色素瘤 前哨淋巴结活检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