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刘义 陈勇 +2 位作者 张如明 王春萌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06-710,共5页
背景与目的:躯干及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较大缺损常需采用组织皮瓣修复重建。本研究主要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肉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下斜方肌皮瓣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收治的6例软组... 背景与目的:躯干及腋窝软组织肉瘤切除后的较大缺损常需采用组织皮瓣修复重建。本研究主要探讨下斜方肌皮瓣在躯干和腋窝肉瘤切除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应用下斜方肌皮瓣治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收治的6例软组织肉瘤患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7~81岁,平均57岁。全部病例均为多次术后复发。病理诊断结果显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去分化脂肪肉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未分化软组织肉瘤1例,其中合并肺部转移2例。肿瘤完整切除后,采用岛状或直接转位的下斜方肌皮瓣行缺损创面修复(岛状4例,邻近转位2例),其中同侧肌皮瓣2例,对侧4例,皮瓣大小为8 cm×15 cm~10 cm×30 cm,3例行供区植皮。1例未分化肉瘤术后应用MAID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平滑肌肉瘤行辅助放疗,其余患者拒绝其他辅助治疗。结果:4例斜方肌皮瓣全部存活,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经换药后伤口愈合。平均随访6个月,术后2个月有2例患者分别死于肺转移和肺部感染,其他4例患者无局部复发,其中1例肺转移患者带瘤生存。肩部功能较术前无明显下降。结论:下斜方肌皮瓣具有稳定的血供,易于切取和存活,转位修复躯干和腋窝肿瘤切除后缺损,对患者肩部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方肌皮瓣 软组织肉瘤 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的临床病理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于红梅 刘晓文 +3 位作者 龙子雯 张力文 周梦龙 王亚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2-4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胃是人体重要的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器官之一,部分胃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neuroendocrine cell differentiation,NED)现象,NED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NED的临床病... 背景与目的:胃是人体重要的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器官之一,部分胃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neuroendocrine cell differentiation,NED)现象,NED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还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伴NED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及软组织外科2001年3月—2009年7月收治的17例胃癌伴NED患者和具有相同分期的34例不伴NED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差异。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和分化程度与胃癌是否伴有NED具有明显相关性。伴NED的胃癌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不伴NED的胃癌患者的1年和3年生存率(71%vs79%,38%vs 47%,χ2=4.212,P=0.040)。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浸润深度及远处转移是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伴NED胃癌的确诊具有重要价值,伴有NED可能是胃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神经内分泌细胞分化 病理学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周梦龙 王亚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52-856,共5页
近年来,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临床试验,大部分采用45 Gy的放射剂量。联合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胃癌的基础化疗药物行同期增敏。部分试验在同期放化疗前先行诱导化疗。试验的有效性通过R0切除率、病理学完全缓解... 近年来,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术前同期放化疗的临床试验,大部分采用45 Gy的放射剂量。联合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胃癌的基础化疗药物行同期增敏。部分试验在同期放化疗前先行诱导化疗。试验的有效性通过R0切除率、病理学完全缓解率及生存期等指标进行评价。安全性采用放化疗不良反应、治疗相关病死率及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予以评价。结果表明,术前同期放化疗可以显著提高R0切除率,为患者预后带来获益。同时,其安全性及其对手术的影响在可控范围内。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Ⅱ期,大部分有理想获益,但缺乏大型的随机对照研究,若要全面开展术前同期放化疗这一治疗手段,仍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及远期疗效指标等予以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胃癌 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临床研究 术前同期放化疗 R0切除 病理学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胃肠间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春萌 陈杰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92-396,共5页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活化突变。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抑制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原癌基因受体酪氨酸激酶或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活化突变。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是抑制KIT、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多肽(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lpha,PDGFRA)基因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药物,其能有效治疗进展期GIST。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GIST过程中存在原发性耐药和继发性耐药。随着近年来对非编码RNA的生理功能和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使人们逐步认识到非编码RNA对基因表达的广泛调控作用,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耐药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非编码RNA有可能为探讨GIST发病及耐药机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甲磺酸伊马替尼 非编码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标准治疗提高ⅡB、Ⅲ期滑膜肉瘤患者的预后:附76例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勇 杨蕴 +1 位作者 王春萌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95-700,共6页
背景与目的:ⅡB、Ⅲ期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尚无固定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并分析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3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ⅡB、Ⅲ期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美国癌... 背景与目的:ⅡB、Ⅲ期软组织肉瘤的治疗尚无固定模式,本文旨在研究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并分析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3年1月—2008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76例ⅡB、Ⅲ期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美国癌症联合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2010年软组织肿瘤分期系统为依据,治疗参考美国国家综合肿瘤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Network,NCCN)2011年出版的指南,将患者分为标准治疗(standard treatment,ST)组(n=45)和非标准治疗(non-standard treatment,NST)组(n=31)。应用临床、病理和治疗变量分析疾病特异性生存率(disease-specific survival,DSS),局部无复发生存率(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和远处无复发生存率(distant recurrence-free survival,DRFS)。结果: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与NST患者相似。随访5年,ST患者的DSS为71%,而NST患者为41%。随访10年,ST患者的DSS为53%,而NST患者为3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ST可显著改善患者的5年DSS(71%vs 41%)、LRFS(84%vs 63%)和DRFS(62%vs 33%)。结论:滑膜肉瘤需要多种方法治疗,标准治疗可改善高风险滑膜肉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膜肉瘤 标准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例韧带样瘤的疗效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黄恺 王春萌 +3 位作者 师英强 吴江宏 赵广法 傅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66,共6页
背景与目的:韧带样瘤的预后影响因素仍存在争论。既往大样本预后分析往往混杂有腹腔内韧带样瘤和手术不完整切除的情况。本文着重分析外科手术完整切除(R0,R1)的腹壁及腹壁外韧带样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87年1月—2007年12月经... 背景与目的:韧带样瘤的预后影响因素仍存在争论。既往大样本预后分析往往混杂有腹腔内韧带样瘤和手术不完整切除的情况。本文着重分析外科手术完整切除(R0,R1)的腹壁及腹壁外韧带样瘤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987年1月—2007年12月经本院外科收治的198例韧带样瘤患者的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手术完整切除无肉眼残留的151例患者临床资料、随访其生存及复发情况。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102个月,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总体生存率为100%。31例患者局部复发,复发率为20%。其中5年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为79%,10年RFS为78%。单因素分析表明,入院情况、性别、肿瘤部位及大小、病变数目、切缘情况是影响RFS的主要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与切缘情况是影响RFS的独立预后因素。辅助放疗并不能显著提高患者的局部控制率,但切缘阳性患者可能从中受益。结论:无论是原发还是复发腹壁及腹壁外韧带样瘤患者,都应在保全肢体功能的情况下,争取做到R0切除,腹壁外韧带瘤患者较易复发,若切缘阳性,治疗应该更加积极。病变数目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多发性韧带样瘤更易复发,诊治较棘手,临床应注意多中心发病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瘤 预后因素 复发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及少见部位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4
7
作者 周旻雯 王坚 +1 位作者 徐宇 常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9-413,共5页
背景与目的:间质瘤为较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对于其典型表现病例目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发生于少见部位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例诊断常较困难。该研究总结了此类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旨在影像学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 背景与目的:间质瘤为较常见的消化道间叶肿瘤,对于其典型表现病例目前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发生于少见部位或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的病例诊断常较困难。该研究总结了此类病例的影像学表现,旨在影像学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550例经病理证实为间质瘤病例的临床、影像学及病理资料,剔除资料不完整者,并根据间质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筛选出49例进行研究。结果:在49例病例中,40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其中22例发生于少见部位(腹膜后12例,大网膜及肠系膜3例,食道5例,前列腺2例),16例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囊变,7例可见粗大钙化;余9例病理证实为胃肠道外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分析结果显示,在少见部位病例中19例为高度,囊变病例中15例为高度,胃肠道外间质瘤中7例为高度。结论:罕见及少见部位间质瘤多发生于少见部位,可产生明显的囊变,并可伴有粗大的钙化灶,且其危险度分级常较高,综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瘤 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