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荟萃分析和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配对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杰 陈海泉 +7 位作者 张亚伟 周晓燕 沈盛萍 胡鸿 缪龙升 李鹤成 马龙飞 相加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76-281,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食管癌的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荟萃分析,并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资料,明确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方法:荟萃分析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软件。配对研究包括1998...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食管癌的辅助化疗的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荟萃分析,并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资料,明确食管癌术后辅助化疗的价值。方法:荟萃分析使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软件。配对研究包括1998—2004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其中90名患者接受辅助化疗,180名患者未接受化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9个标志物分析预后和预测化疗价值。结果:共有6项研究,1037例患者纳入本荟萃分析,接受辅助化疗与未化疗组治疗效果差异无显著性,而在淋巴结有转移的亚组患者中,辅助化疗显示了提高生存率的趋势。来自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研究中,未化疗组和化疗组的Ⅰ期患者(P=0.59&P=0.59)、Ⅱ期患者(P=0.2778&P=0.2778)及Ⅲ期患者(P=0.695&P=0.8667)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化疗对肿瘤转移至喉返神经和(或)腹腔淋巴结的患者(Ⅳa亚组)最有效。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明显优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P=0.038,0.01)。Bcl-2表达提示预后不良,其在化疗组中的表达较无化疗组更有预测意义。结论:辅助化疗能明显提高Ⅳa期(远处淋巴结转移)患者治疗效果。Bcl-2是分析预后及指导辅助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尽管我们是目前文献报道最大样本的食管癌化疗研究,但结论还需要前瞻性的临床试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辅助化疗 荟萃分析 分子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病理学助力肿瘤分子病理精准诊断 被引量:2
2
作者 柏乾明 周晓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09-1011,共3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科的发展已逐渐从传统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时代进展到分子病理学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分子病理学... 随着分子生物学及二代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等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科的发展已逐渐从传统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时代进展到分子病理学时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分子病理学技术在各种类型肿瘤的预防筛查及遗传咨询、病理诊断及分型、靶向/免疫治疗药物选择、治疗反应预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6]。与此同时,亦有诸多研究提示组织形态特征与分子病理改变密切关联,具有组织形态病理学基础能够有效促进肿瘤分子病理的精准诊断[7-10]。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分子病理医师或相关研究及技术人员,为了给临床医师和(或)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分子病理检测报告与解读,除了掌握分子病理学相关技术,储备一定量的组织病理学知识同样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梳理临床常用肿瘤分子病理技术在精准检测、报告与解读过程中应当关注/掌握的组织形态病理学相关知识,以期提高分子病理精准报告的质量与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理学 组织病理 分子病理 精准诊断 荧光原位杂交 二代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理科PCR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与控制 被引量:9
3
作者 蔡旭 张太明 +1 位作者 陆永明 周晓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9-420,共2页
病理诊断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形态学诊断,日趋成熟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医院的关注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技术作为一种以体外核酸扩增为基础的经典分子生物学技术... 病理诊断在临床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传统的形态学诊断,日趋成熟的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各大医院的关注和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reaction,PCR)技术作为一种以体外核酸扩增为基础的经典分子生物学技术[1]已是分子病理诊断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质量控制 标准操作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淑妍 杨文涛 +1 位作者 王朝夫 李小秋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1-954,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肉瘤样附壁结节主要由破骨样巨细... 目的探讨卵巢黏液性囊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3例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附壁结节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3例肉瘤样附壁结节主要由破骨样巨细胞、卵圆形的单核细胞以及多少不等的梭形细胞构成。可见核分裂象和病理性核分裂,部分区域细胞显示多形性,类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但结节体积均较小且境界清楚,缺乏血管浸润。单核细胞和梭形细胞vimentin(+),desmin、CK(-);多核巨细胞CD68、vimentin(+),CK、desmin(-)。结论肉瘤样附壁结节是一种良性病变,卵巢黏液性肿瘤伴肉瘤样结节的生物学行为取决于黏液性肿瘤本身的性质。熟悉肉瘤样附壁结节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可避免将其误诊为恶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黏液性肿瘤 附壁结节 肉瘤样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理诊断的规范和进展 被引量:37
5
作者 盛伟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01-407,共7页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2010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NEN的命名、分类和分级进行修订和统一,纠正以往NE... 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NEN)是一组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异质性肿瘤。2010年第4版《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NEN的命名、分类和分级进行修订和统一,纠正以往NEN诊断名称使用的混乱、规范NEN的病理分类和分级,增加NEN诊断的互认性,为NEN的临床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必要的病理学信息。病理医师在常规病理诊断报告时应当按照一定的步骤要求,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准确的诊断、分类和分级,并提供临床分期必需的病理参数。近年来,有关NEN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使学者们对2010年第四版《WHO消化系统肿瘤分类》的部分内容和分级标准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新观点,一些数据有待于进一步的大样本探讨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 病理诊断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FR T790M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免疫微环境特征及对预后预测的意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林艺聪 王悦 +4 位作者 薛倩倩 郑强 金燕 黄子凌 李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8-379,共12页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T790M突变(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threonine-tomethionine substitution mutation at position 790,EGFR T790M)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第一/二... 背景与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0号外显子T790M突变(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 20 threonine-tomethionine substitution mutation at position 790,EGFR T790M)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对第一/二代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 TKI)的获得性耐药机制之一,EGFR T790M突变也可见于未经EGFR TKI治疗的NSCLC,本研究旨在比较原发性和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NSCLC中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差异,进一步探讨NSCLC中获得性T790M突变的免疫微环境特征。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从2020年4月—2022年9月诊断的3762例NSCLC,其中2070例(55.02%)存在EGFR突变,556例(14.77%)接受EGFR TKI治疗。其中EGFR T790M突变的NSCLC 119例(3.16%),51例(1.35%)为原发性EGFR T790M突变,68例(1.81%)为获得性EGFR T790M突变。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原发性和获得性T790M突变NSCLC进行比较,采用多重免疫荧光组织化学(multiple immunofluorescence histochemistry,mIHC)探讨获得性T790M突变NSCLC免疫微环境特征。结果:原发性和获得性T790M突变在女性患者中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原发性T790M突变患者更为年轻;原发性和获得性T790M突变均更容易出现在差分化癌中;原发性T790M突变NSCLC患者中,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阳性率较高(60.00%);获得性T790M突变NSCLC患者中,PD-L1表达阳性率较低(22.39%)。获得性T790M突变NSCLC往往伴随着TP53改变(39.7%)。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间质表皮转化因子(mesenchymal to epithelial transition factor,MET)改变是出现获得性T790M突变的危险因素(P=0.0005)。原发性和获得性T790M突变的平均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35.4和37.3个月)。然而,获得性T790M突变患者复发和转移的比例较高。获得性T790M突变中,间质区域存在更多的免疫细胞浸润,如CD20^(+)B淋巴细胞、CD23^(+)B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8^(+)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PD-1)^(-/+)细胞、CD20^(+)PD-1^(-/+)细胞及CD23^(+)PD-1^(-/+)细胞等。此外,研究发现EGFR伴有抑癌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TSG)改变时,肿瘤细胞与CD8+T淋巴细胞、CD20+B淋巴细胞、CD8^(+)PD-1^(+)细胞、CD20^(+)PD-1^(+)细胞和CD23^(+)PD-1^(+)细胞的平均距离较仅有EGFR突变更近。结论:相较于原发性T790M突变,获得性T790M突变的病例中,PD-L1阳性率较低。获得性T790M突变常伴有TP53改变,而MET改变则是引发获得性T790M突变的一个危险因素。虽然获得性T790M突变患者的复发和转移风险较高,但其平均OS与原发性T790M突变患者并无显著差异。获得性T790M突变患者中,伴有TSG突变时可改变免疫细胞的空间分布,有望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EGFR T790M突变 EGFR TKI 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7
作者 林佳鑫 魏然 +3 位作者 水若鸿 陆洪芬 李小秋 于宝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0-1027,共8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肾上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是一种罕见的高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对其仍缺乏充分认识。本研究旨在探讨肾上腺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2—2023年诊断的肾上腺IVLBCL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并采用靶向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点。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伦理编号:050432-4-2307E)。结果:5例肾上腺IVLBCL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52岁(年龄范围50~82岁)。2例因低热而就诊,1例表现为腹痛,1例为体检发现,1例未获得相关信息。外周血检查示2例有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2例出现肾上腺功能异常。影像学检查显示,肾上腺增大或占位性病变伴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摄取增高;其中4例累及双侧肾上腺,1例累及右侧肾上腺。显微镜下可见异型大淋巴细胞局限于血管腔内,部分病例血管腔内见纤维素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所有(5/5)病例的肿瘤细胞CD20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较高(>80%),80%(4/5)病例呈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center B-cell-like,non-GCB)表型,100%(4/4)呈MYC/BCL2双表达;血管内皮细胞标志物染色显示,肿瘤细胞绝大多数位于血管内。3例患者获得治疗和随访信息,其中1例仅接受手术切除的患者确诊后5个月死亡,1例经手术切除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完全缓解,1例穿刺活检确诊后接受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获得部分缓解;1年总生存率为66.7%,总生存期为5~87个月。1例行NGS检测,结果显示,MYD88 V217F、TP53、CDH1、ARID1B、MSH3、MLH3、PTPRK、CD22和FLCN等基因错义突变。结论:肾上腺IVLBCL发病率低,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本组病例以non-GCB为主且常伴MYC/BCL2双表达,并存在MYD88非L265P突变。肾上腺IVLBCL由于其临床症状多样化且缺乏特异性导致早期确诊困难,积累更多病例深入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并改善患者预后,为深入认识疾病发生、发展机制、探索治疗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学特征 MYD8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灶不明肿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8
作者 赵婷 张晓伟 +3 位作者 刘欣 王奇峰 胡夕春 罗志国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4-1143,共10页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组织病理学确认为转移,但经系统性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约占全球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3%~5%,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2.7~16.0个月。CUP因原发灶...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组织病理学确认为转移,但经系统性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约占全球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3%~5%,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2.7~16.0个月。CUP因原发灶的隐匿性及异质性导致其诊断成为长期困扰临床医师的关键问题,也是CUP精准治疗最大的阻碍。在诊断方面,在免疫组织化学时代,两轮标志物的诊断可以让大约70%的CUP明确原发灶,然而,免疫组织化学对于原发不明未分化癌的诊断价值极其有限,且结果易受实验因素及人为因素干扰。近年来,随着肿瘤诊断进入分子检测时代,基于细胞学、组织学、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GEP)、基因组及表观基因组分析等技术已经能够准确地检出90%的原发灶。目前,国内可帮基因公司研发的90基因肿瘤组织起源检测已被证实诊断CUP原发灶的准确率高达94.4%,为CUP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在治疗方面,CUP既往的治疗是采用铂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的经验性化疗方案,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自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分子检测指导的CUP器官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研究,但因研究设计缺陷以及结果争议等问题,尚未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器官特异性治疗相较于经验性化疗可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OS。有鉴于此,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与不明原发肿瘤诊治中心开展了全球首个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90基因检测指导的器官特异性治疗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PFS,且OS有获益的趋势,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奠定了器官特异性治疗在CUP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本文综述CUP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CUP诊断从免疫组织化学时代到分子检测时代的进步,也将介绍CUP治疗从经验性化疗到分子检测指导的器官特异性治疗的进展。此外,本文详述二线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临床分层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未来CUP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总结CUP诊断与治疗的进展,进一步明确CUP的研究方向,以最大程度地改善CUP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灶不明肿瘤 肿瘤分子检测 经验性化疗 器官特异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_(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9
作者 田田 陈晨 +7 位作者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54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变异特征 ^(18)F-FDG PET/CT SUV_(max) R-CHOP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18
10
作者 钟芳芳 张巍 +4 位作者 王成辉 李新霞 水若鸿 杨文涛 杜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1-28,共8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不同种族人群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上海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点。方法:收集上海汉族女性浸润性导管癌125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浸润性导管...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是一组异质性的疾病,不同种族人群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探讨和比较上海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异同点。方法:收集上海汉族女性浸润性导管癌125例,新疆维吾尔族女性浸润性导管癌85例,对两组人群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分级和分子分型进行分析和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检测ER、PR、HER-2、CK5/6、CK14、EGFR、Ki-67等的表达。结果: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平均年龄低于上海汉族女性,且≤35岁的患者构成比高于上海汉族。上海汉族乳腺癌临床Ⅰ期的比例(20.0%)高于新疆维吾尔族(8.2%),而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临床Ⅲ期的比例(50.6%)高于上海汉族(27.2%)。上海汉族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为2级的比例(67.2%)高于新疆维吾尔族(43.5%),新疆维吾尔族乳腺癌组织学分级为3级的比例(47.1%)高于上海汉族(31.2%)。上海汉族女性腔面A型乳腺癌比例(36.8%)高于新疆维吾尔族(18.3%),新疆维吾尔族女性基底样型乳腺癌比例(29.6%)高于上海汉族女性(12.0%)。乳腺癌分子分型与种族和组织学分级相关。结论:上海汉族和新疆维吾尔族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等诸多临床病理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汉族 新疆维吾尔族 乳腺癌 种族 临床病理特征 分子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表现 被引量:28
11
作者 胡培安 周正荣 +4 位作者 王坚 彭卫军 程玉书 祝蕾 唐峰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6,共5页
背景与目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罕见,其影像学表现至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s,ASPS)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 背景与目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罕见,其影像学表现至今尚未见系统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腺泡状软组织肉瘤(alveolar soft part sarcomas,ASPS)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术前或活检前)均行X线、CT或MR检查。其中,9例行X线平片检查,9例行CT检查,6例行MRI检查。所有切除或活检组织均行HE染色,5例患者有比较完整的免疫组化结果。结果:ASPS发病年龄较轻,80%(8/10)为30岁以下。多表现为无痛性肿块。3例就诊时已有肺转移。70%(7/10)发生于下肢深部软组织以及臀部。另3例分别位于胸壁、颈部及眼眶内。ASPS的CT表现为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MRI表现为T1WI等或略高信号,T2WI高信号,肿瘤内外可见血管流空信号,增强后肿瘤呈不均匀明显强化。镜下ASPS是由嗜伊红色的大多边形上皮样细胞组成,呈特征性的器官样或腺泡状排列,腺泡之间为衬覆单层扁平内皮细胞的裂隙状或血窦样毛细血管网。免疫组化显示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两例抗淀粉酶消化染色(PAS)阳性,1例MyoD1横纹肌特异肌调节蛋白阳性(胞质染色),1例Desmin结蛋白阳性。结论:ASPS虽然是少见软组织肉瘤,但影像学很有特点,结合临床、影像和病理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肉瘤 病理学 影像学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郜红艺 杨文涛 王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cervicovaginalmyofibroblastoma,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阴道和穹隆部的SCVM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结果患者,63岁... 目的探讨浅表宫颈阴道肌纤维母细胞瘤(superficialcervicovaginalmyofibroblastoma,SCVM)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阴道和穹隆部的SCVM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和电镜检测。结果患者,63岁,因阴道分泌物增多1个月并扪及有肿物自阴道口突出就诊。妇检于阴道右前壁上方和阴道左上穹隆处可见直径分别为3cm和1.1cm的带蒂肿块。大体上,肿块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晰。低倍镜下,肿瘤位于黏膜下,呈卵圆形,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但无包膜。位于肿瘤浅表或周边区域内的瘤细胞成分相对稀疏,间质呈黏液样或水肿样;位于中心区域内的瘤细胞相对密集,细胞之间可见纤细、致密的胶原纤维。高倍镜下,瘤细胞由形态基本一致、淡嗜伊红染的梭形细胞和星状细胞组成,瘤细胞无明显的异型性,核分裂象罕见(<2个/50HPF)。在瘤细胞稀疏、间质呈黏液样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短条束状、网格状、花边状或筛孔状排列,或排列紊乱,偶见多核性细胞;在瘤细胞密集、间质富含胶原纤维的区域内,瘤细胞多呈条束状或波浪状排列,并与胶原纤维的走向一致。肿瘤内含有散在分布的薄壁血管,间质内可见丰富的肥大细胞,并见少量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标记显示,瘤细胞强阳性表达vimentin、desmin、ER和PR,灶性表达CD34,不表达EMA、αSMA、MSA、hcaldesmon、NF、S100蛋白、CD57和calretinin等。电镜检测显示瘤细胞部分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结论SCVM是一种起自于女性阴道和宫颈黏膜下浅表基质的良性间叶性肿瘤,其独特的组织学形态提示SCVM可被视为一种新的病种。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均显示瘤细胞具肌纤维母细胞分化。SCVM应注意与同样好发于女性下生殖道的一些间叶性病变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道肿瘤 宫颈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瘤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胸膜、心包及胸腺肿瘤部分解读 被引量:14
13
作者 武春燕 谢惠康 李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69-774,共6页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21年5月出版了《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与2015年出版的《WHO胸部肿瘤分类(第4版)》相比,《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变更了主要章节的框架,新增和调整部...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21年5月出版了《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与2015年出版的《WHO胸部肿瘤分类(第4版)》相比,《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变更了主要章节的框架,新增和调整部分疾病的命名和分类,并充实了流行病学、病因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相关内容。现就《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胸膜、心包及胸腺肿瘤分类变化较大的内容予以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版WHO分类 胸膜肿瘤 心包肿瘤 胸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及与砂粒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沈旭霞 王瑞 +2 位作者 孙艺华 陈海泉 李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55-661,共7页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和RET融合基因被陆续证实为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并可在靶向治疗中获益。该研究旨在阐述... 背景与目的: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c-ros oncogene 1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OS1)和RET融合基因被陆续证实为肺腺癌的驱动基因突变,并可在靶向治疗中获益。该研究旨在阐述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病理组织学特征,并探讨砂粒体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原发肺腺癌患者手术切除新鲜标本和石蜡固定标本,检测肺腺癌标本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irsten rat sarcoma viral oncogene,K-ras)、ALK、RET和ROS1基因突变状态。选取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病例44例(9例ROS1阳性,20例K-ras阳性,15例RET阳性)和融合基因阴性肺腺癌111例(20例EGFR突变,20例K-ras突变,71例未检测出基因突变)用于本项研究。根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腺癌新分类评估融合基因组与无融合基因组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征,并观察肺腺癌组织中砂粒体的数量及其分布的特征,并探讨砂粒体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的相关性。结果:融合基因组中主要组织学亚型为腺泡状亚型(19/44,43.2%)和实体亚型(13/44,29.5%),无融合基因组主要组织学亚型为腺泡状亚型(50/111,45.0%)。实体亚型更多见于融合基因组,但两组间主要组织学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含印戒细胞成分、微乳头结构、黏液筛状结构及细胞外黏液分泌在融合基因组中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无融合基因组(P=0.000,P=0.044,P=0.000,P=0.010)。砂粒体在融合基因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融合基因组(P=0.000),并且砂粒体与微乳头及黏液筛状结构具有显著相关性(P=0.000)。结论:实体亚型及腺泡状亚型常见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砂粒体、微乳头、细胞外黏液分泌、黏液筛状结构及含印戒细胞成分等特征性组织学形态与融合基因阳性肺腺癌密切相关,并且砂粒体与微乳头结构和(或)黏液筛状结构往往同时存在。通过对肺腺癌的特征性形态学观察对肺腺癌基因检测的优先性筛选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基因 肺腺癌 砂粒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甲基化在肿瘤无创性分子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朝晖(综述) 杜祥(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4-227,共4页
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显示DNA甲基化是一类潜力很大的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的DNA甲基化标志物可从肿瘤患者血清/血浆、尿液、粪便和支气... DNA甲基化是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常见的一种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异常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显示DNA甲基化是一类潜力很大的肿瘤标志物。肿瘤特异性的DNA甲基化标志物可从肿瘤患者血清/血浆、尿液、粪便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出,为进行肿瘤无创性诊断DNA甲基化检测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对DNA甲基化在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甲基化 表观遗传学 循环DNA 诊断 粪便 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肿瘤组织起源分子标志物的建立与评价
16
作者 王奇峰 徐清华 +3 位作者 陈金影 钱琛晖 刘晓健 杜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01-81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灶不明恶性肿瘤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在诊断时无法找到原发位点,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10%。明确肿瘤的组织起源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整合Array Express和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肿瘤... 背景与目的:原发灶不明恶性肿瘤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在诊断时无法找到原发位点,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5%~10%。明确肿瘤的组织起源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整合Array Express和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肿瘤类型明确的样本数据,构建涵盖22种常见肿瘤类型、5 800例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库;通过支持向量机递归特征消除算法筛选组织特异性基因,建立肿瘤分类模型;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石蜡包埋肿瘤组织中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将基因分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基于肿瘤基因表达谱大数据,筛选出96个组织特异性基因,其中包含常见的肿瘤相关基因,如钙黏蛋白1(cadherin 1,CDH1)、激肽释放酶相关酶3(kallikreinrelated peptidase 3,KLK3)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等。在206例石蜡包埋组织样本中,182例的基因分型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88.4%(95%CI:83.2%~92.4%)。结论:96基因RTQ-PCR检测对22种常见肿瘤类型具有较好的分类性能,可作为临床和病理诊断的辅助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灶不明恶性肿瘤 肿瘤组织起源 基因表达谱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ES在乳腺癌患者体内摄取与病理免疫组化的关系 被引量:15
17
作者 孙艺斐 杨忠毅 +8 位作者 张勇平 王明伟 姚之丰 薛静 鲍晓 杨文涛 沈镇宙 邵志敏 章英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8-134,共7页
背景与目的:16α-18F-17β-雌二醇(18F-FES)作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特异性显像剂,可在活体内反映ER的表达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乳腺癌患者体内18F-FES摄取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的相关性。方法:自行制备18F-FES,入组26例乳... 背景与目的:16α-18F-17β-雌二醇(18F-FES)作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特异性显像剂,可在活体内反映ER的表达状况。本研究主要探讨乳腺癌患者体内18F-FES摄取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的相关性。方法:自行制备18F-FES,入组26例乳腺癌患者(17例原发性乳腺癌,9例复发转移性乳腺癌),分别进行18F-FES及18F-FDG PET/CT显像,对每例患者进行空心针穿刺或手术治疗,对比相应病灶的免疫组化和18F-FES、18F-FDG摄取结果。结果:96.15%(25/26)的患者18F-FES结果与ER病理免疫组化一致,以18F-FES SUVmax≥1.5为ER阳性,18F-FES PET/CT显像诊断乳腺癌病灶ER阳性的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100%。ER、PR的免疫组化结果与18F-FES的SUVmax呈明显的正相关;HER-2/Neu的免疫组化结果与18F-FES的SUVmax呈负相关。结论:18F-FES有望用于全面反映乳腺癌患者全身病灶的ER表达情况,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 免疫组化 ^18F-FES ^18F-FDG ER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出芽计数在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8
作者 章琼燕 赵胜男 +3 位作者 王磊 黄丹 翁微微 盛伟琪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865-870,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出芽是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本研究使用10个高倍镜视野计数的方法评价肿瘤出芽,并分析其在预测T_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数307例T_1期结直肠癌10个高倍镜视野下肿瘤出芽个数,参比临床... 背景与目的:肿瘤出芽是结直肠癌的不良预后因素。本研究使用10个高倍镜视野计数的方法评价肿瘤出芽,并分析其在预测T_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数307例T_1期结直肠癌10个高倍镜视野下肿瘤出芽个数,参比临床病理特征,建立T_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析公式,并在14例新病例中对该公式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水平、脉管侵犯和肿瘤出芽个数与T_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统计分析得出的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分析公式为:Z=1.571×(脉管状态:侵犯为1;无侵犯为0)+2.661×(肿瘤分化:高级别为1;低级别为0)+0.024×(肿瘤出芽个数)-3.885,概率=1/1+e^(-Z)。在14例新病例中得到了验证。结论:通过计数10个高倍镜视野下的肿瘤出芽个数,可以精确地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从而协助临床作出合理的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出芽 淋巴结转移 结直肠癌 风险分析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精准诊疗模式下的病理检测热点和挑战
19
作者 赵萌 李云涛 +3 位作者 耿翠芝 步宏 杨文涛 刘月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7-900,共4页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与WHO GLOBOCAN的最新报告,截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女性乳腺癌新增病例已超过200万,标准化发病率攀升至每十万名女性中46.3例。2022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与WHO GLOBOCAN的最新报告,截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女性乳腺癌新增病例已超过200万,标准化发病率攀升至每十万名女性中46.3例。2022年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乳腺癌已跃居中国女性癌症发病率的榜首,年新发病例约30.6万例^([1]),凸显了其作为重大公共健康问题的严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Trop-2 BRCA基因检测 PD-L1 新辅助治疗 切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肺肿瘤部分解读 被引量:85
20
作者 李媛 谢惠康 武春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74-580,共7页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21年5月出版了《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与2015年出版的《WHO胸部肿瘤分类(第4版)》相比,《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变更了主要章节的框架,新增和调整了...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于2021年5月出版了《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与2015年出版的《WHO胸部肿瘤分类(第4版)》相比,《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变更了主要章节的框架,新增和调整了部分疾病的命名和分类,并充实了流行病学、病因学、组织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等相关内容。现就《WHO胸部肿瘤分类(第5版)》中肺肿瘤分类变化较大的内容予以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O 肺肿瘤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