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少突胶质肿瘤MRI增强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权 彭卫军 +1 位作者 周正荣 Danielle Baleriaux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少突胶质瘤的MRI增强表现,分析肿瘤强化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1个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肿瘤的MRI资料,观察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测定肿瘤增强率并与肿瘤分级及亚型作对照研究。结果:31个颅内少突... 目的:探讨颅内少突胶质瘤的MRI增强表现,分析肿瘤强化与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1个病理证实的颅内少突胶质肿瘤的MRI资料,观察病变强化程度、强化方式,测定肿瘤增强率并与肿瘤分级及亚型作对照研究。结果:31个颅内少突胶质肿瘤,24个为单纯型(OD),其中分化好的(Ⅱ级)15个,间变型(Ⅲ级)9个;7个为混合型(OA),其中Ⅱ级3个,Ⅲ级4个。平均肿瘤增强比(CER)分别为Ⅱ级OD:1.11±0.11,Ⅱ级OA:1.37±0.31,Ⅲ级OD:1.65±0.18,Ⅲ级OA:2.16±0.32,与肿瘤分级及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0.000),在两种级别肿瘤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当分界值为CER=1.30时,判断肿瘤级别的敏感度为85%,特异度78%。三种强化方式见于19个有增强的肿瘤(Ⅲ级对Ⅱ级分别为11/13vs8/18):均匀点状结节样强化(7/13vs7/18)、环形强化(9/13vs2/18)、大块强化(2/13vs0)。结论:MRI肿瘤增强更多见于高级别少突胶质肿瘤,平均肿瘤强化比依Ⅱ级OD,Ⅱ级OA,Ⅲ级OD,Ⅲ级OA的顺序呈上升趋势。点状、结节状强化是该肿瘤的特征性强化方式之一,环形强化的出现预示肿瘤高级别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突胶质肿瘤 肿瘤分级 造影增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保留生育功能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31
2
作者 单波儿 任玉兰 +5 位作者 孙建民 涂小予 蒋朝霞 居杏珠 臧荣余 王华英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24-429,共6页
背景与目的: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妇瘤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估醋酸甲地孕酮治疗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或)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过长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臂、开放性、前瞻性研... 背景与目的:早期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是妇瘤科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本研究旨在评估醋酸甲地孕酮治疗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或)子宫内膜复杂性不典型增生过长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臂、开放性、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40岁以下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且有强烈保留生育功能愿望的初治患者。治疗前清除子宫内膜全部病灶并排除子宫外转移;所有患者激素受体阳性表达。口服醋酸甲地孕酮160 mg/d,每12周进行1次疗效评估;无效者改行手术治疗,完全缓解者巩固1个疗程后进入随访阶段。结果:2006年至今共2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14例为子宫内膜癌,6例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治疗24周(2个疗程)后共计17例(85.0%)患者完全缓解,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初次治疗结束后中位随访26个月(9~60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4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0~24个月复发,1例患者再次行孕激素治疗后缓解,另外3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6例计划妊娠的患者中2例自然受孕,其中1例患者已经顺产一健康女婴。结论:醋酸甲地孕酮治疗早期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安全、可行、有效;但是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所有保守治疗者需要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面及感兴趣区的选择对直肠癌扩散峰度成像测量值一致性的影响:单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孙轶群 童彤 +3 位作者 顾雅佳 信超 彭卫军 王小林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7-52,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层面及兴趣区对直肠癌扩散峰度成像(DKI)测量值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患者治疗前的DKI图像。2名医师分别在ADCmap图像上采用中心法及轮廓法勾画ROI,通过软件将ADCmap图上的ROI自动对应MKmap... 目的:探讨不同层面及兴趣区对直肠癌扩散峰度成像(DKI)测量值一致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病理证实为直肠腺癌患者治疗前的DKI图像。2名医师分别在ADCmap图像上采用中心法及轮廓法勾画ROI,通过软件将ADCmap图上的ROI自动对应MKmap及MDmap图,轮廓法采用手动勾画模式,沿肿瘤轮廓将肿瘤实性部分勾入ROI。中心法使用圆形ROI工具最大可能将肿瘤实性部分圈入。共三种层面选择,分别是肿瘤最大层、肿瘤最大层及其上下两层即"三层法"、肿瘤全层法。两名医师采用两种ROI法及三种层面间隔2周进行重复测量。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肿瘤最大层面、"三层法"及全部层面所得各ADC、MK及MD值差异。中心法及轮廓法测量所得ADC、MK及MD值的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两名医师及同一医师前后两次测量的ADC、MK及MD值一致性使用组内及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结果:不同层面间ADC、MK及MD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廓法测量的ADC及MD值均大于肿瘤中心法的测量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廓法测量的MK值小于中心法MK值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全层-中心法测量ADC、MK及MD值,组内及组间ICC分别可达到0.913,0.803;0.927,0.903;0.931,0.860。肿瘤全层-轮廓法测量ADC、MK及MD值,组内及组间ICC分别可达到0.954,0.822;0.942,0.931;0.941,0.879,肿瘤全层-轮廓法所得测量值一致性略高于肿瘤全层-中心法。结论:层面选择对直肠癌扩散峰度成像测量值的影响不大,而ROI对测量值影响大。肿瘤全层-中心法较轮廓法测得ADC,MK及MD值一致性略差,但操作简便节省时间;肿瘤全层-轮廓法所得测量值一致性最高且能反映肿瘤整体情况,但操作较费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扩散峰度成像 兴趣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