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规范下的加速器质量保证经验 被引量:7
1
作者 陆赛全 王佳舟 +2 位作者 彭佳元 谢耩 胡伟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8-314,共7页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在精准实施肿瘤放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入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成员达到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标准的经验。方法:加入RTOG的前期准备是制定本单位加... 背景与目的:放射治疗的质量保证在精准实施肿瘤放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加入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成员达到放射治疗质量保证标准的经验。方法:加入RTOG的前期准备是制定本单位加速器设备质量保证方案,包括表格和质控报告。质控项目如日检、月检、年检项目需参照美国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TG40和AAPM TG142报告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实施。实施中由一位资深物理师全权负责1~2台加速器。日检由物理师在早晨实施,月检和年检由物理师周末安排实施。日检、月检和年检的结果以电子表格存档。结果:制定并严格执行规范化的设备质量保证方案。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结果的文档数字化能直接客观地显示加速器质控情况和存在问题。结论:制定加速器质控方案并执行规范化的放疗质控规范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 放射物理中心 美国物理学家协会 放射治疗 质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表引导自动摆位在盆腔肿瘤放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2
作者 崔健淳 陆维 李乾永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6-971,共6页
背景与目的:放疗作为对抗盆腔肿瘤的重要手段,如何增进放疗准确性且提高疗效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体表引导放射治疗(surfac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自动摆位与传统体表标记摆位在患者临床放疗时摆位误差大... 背景与目的:放疗作为对抗盆腔肿瘤的重要手段,如何增进放疗准确性且提高疗效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比较分析体表引导放射治疗(surface 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自动摆位与传统体表标记摆位在患者临床放疗时摆位误差大小方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3年4月—2024年4月接受放射治疗且行简易体位固定方法的盆腔肿瘤患者。按照两种摆位技术准则进行摆位后采集锥形束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与初始定位参考CT图像进行六维方向的比对后校正治疗。记录六维方向的校正误差值,使用SPSS 27.0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均值、标准差及数值在不同区间分布的个案数与概率,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六维方向的相关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共5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观察组患者(25例)采用自动摆位标记,对照组患者采用(25例)体表标记。两组相比较仅在头脚与俯仰角方向出现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各方向误差小于3 mm及小于1°的个案数(概率)分别为108(86.4%)、93(74.4%)、108(86.4%)及96(76.8%)、111(88.8%)、107(85.6%),对照组为113(90.4%)、107(85.6%)、118(94.4%)和71(56.8%)、95(76.0%)、110(88.0%)。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观察组中左右与俯仰角、横滚角及偏转角方向呈负相关,其余方向均呈正相关,其中头脚与俯仰角、左右与横滚角、俯仰角与横滚角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正相关关系(r=0.270、r=0.301、r=0.247)。结论:应用SGRT自动摆位可以达到常规体表标记线摆位的效果,在旋转方向调整具有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替代体表标记线摆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肿瘤 体表引导放射治疗 体表标记线摆位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癌放射治疗中快速自动计划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海英 陈元华 +3 位作者 朱骥 李桂超 胡伟刚 彭佳元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4-299,共6页
背景与目的:传统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计划设计是一个反复优化且耗时的过程。该研究通过使用射野形变技术,研究在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中进行快速自动计划设计(quick auto-planning,QAP)的可行性(计划设计... 背景与目的:传统调强适形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计划设计是一个反复优化且耗时的过程。该研究通过使用射野形变技术,研究在直肠癌的放射治疗中进行快速自动计划设计(quick auto-planning,QAP)的可行性(计划设计时间小于10 s),以提高直肠癌放射治疗过程的效率。方法:QAP方法通过分析源计划(模板计划)的计划靶区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轮廓和新患者待设计计划(即目标计划)的PTV轮廓,得到轮廓边界形变函数。通过此边界形变函数将模板计划中每个射野形状变成目标计划射野的形状。然后,重新计算目标计划的射野权重。用9例直肠癌患者(1例患者为模板计划,8例患者分别采用QAP设计目标计划和人工设计目标计划)对QAP方法进行可行性验证,评估QAP计划设计的时间和质量(PTV剂量指标和正常组织剂量指标)。结果:8例QAP设计的目标计划的用时均小于6 s。模板计划、QAP计划(■±s)和人工计划(■±s)的PTV平均剂量(Dmean)分别为51.70、(52.90±0.40)和(52.00±0.30)Gy;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分别为1.12、1.13±0.05和1.05±0.06;膀胱Dmean分别为35.00、(35.80±5.00)和(36.70±5.10)Gy,左股骨头Dmean分别为27.40、(29.40±3.70)和(24.70±2.70)Gy,右股骨头Dmean分别为29.20、(28.40±2.20)和(24.20±2.80)Gy。结论:QAP技术可以应用于直肠癌IMRT计划设计中。使用本技术设计的目标计划质量接近于模板计划和人工计划质量,计划效率相比传统的逆向优化技术有显著性提高,其可行性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强放疗 快速自动计划设计 射野形变技术 直肠癌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肠损伤的支持治疗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慧 章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38-442,共5页
接受腹盆腔放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损伤部位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梗阻等,大多数为轻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现代精确放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 接受腹盆腔放疗的患者有一定程度放射性肠损伤的发生,损伤部位可以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里急后重、梗阻等,大多数为轻度症状,可以自行缓解,少数严重者明显影响生存质量。现代精确放疗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不良反应,但是仍无法完全预防,且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用药,治疗上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如止痛、止泻、抗炎和黏膜保护剂灌肠等药物对症治疗;菌群移植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同时需要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支持等。本文对放射性肠损伤在目前国内外的支持治疗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方案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肠损伤 支持治疗 治疗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晚期胰腺癌75 Gy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庄晗 凌池芳 +3 位作者 王佳舟 韩序 姜睿 胡伟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0,共7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但多数胰腺癌IMRT的剂量学研究的处方剂量都小于60 Gy。本研究旨在探究局部晚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已被广泛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但多数胰腺癌IMRT的剂量学研究的处方剂量都小于60 Gy。本研究旨在探究局部晚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LAPC)患者75 Gy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的剂量可行性并比较共面IMRT(coplanar IMRT,CO-IMRT)与非共面IMRT(non-coplanar IMRT,NC-IMR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10例接受同步加量放射治疗的LAPC患者,处方剂量为50 Gy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记为PTV50 Gy,处方剂量为75 Gy同步加量的PTV,记为PTV75 Gy,靶区照射分次均为25次。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CO-IMRT和NC-IMRT计划。同1例患者两种计划的射野数、处方剂量和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的优化条件完全相同。统计CO-IMRT和NC-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OAR剂量学结果、出束时间和机器跳数(monitor units,MU)。评估靶区是否满足临床要求以及OAR剂量限值是否符合临床正常组织效应定量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normal tissue effects in the clinic,QUANTEC)要求,并比较CO-IMRT计划与NC-IMRT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结果:CO-IMRT和NC-IMRT均可达到靶区剂量覆盖要求并满足QUANTEC的剂量限值要求。两种PTV的CI、HI、出束时间和MU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侧肾D_(mean)[(10.15±1.53)Gy vs(9.29±1.78)Gy,P<0.05]、左侧肾V_(12)[(32.74±7.45)%vs(26.03±8.97)%,P<0.05]、右侧肾D_(mean)[(7.37±2.41)Gy vs(6.62±2.37)Gy,P<0.05]、右侧肾V_(12)[(22.27±10.30)%vs(14.94±8.62)%,P<0.05]、肝V_(30)[(6.37±4.05)%vs(5.47±3.70)%,P<0.05]、小肠V_(30)[(9.96±6.66)%vs(8.73±6.19)%,P<0.05]、小肠V45[(1.15±0.71)%vs(0.96±0.61)%,P<0.05]、胃V45[(5.37±3.96)%vs(4.52±3.32)%,P<0.05]、大肠V_(30)[(13.18±4.95)%vs(9.19±4.94)%,P<0.05]指标上,NC-IMRT显著优于CO-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脊髓Dmax、肝D_(mean)、双侧肾V_(20)、双侧肾V_(28)、小肠Dmax、胃Dmax和十二指肠V_(55(mL))指标上,CO-IMRT与NC-IMRT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75 Gy同步加量放射治疗治疗LAPC时,CO-IMRT和NC-IMRT均能达到靶区剂量覆盖要求并满足OAR剂量限值。在不影响靶区剂量覆盖质量的前提下,NC-IMRT在双肾、肝和胃肠道的剂量分布上更有优势,能够更好地保护OAR,降低放射治疗对胃肠道、肝和肾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晚期胰腺癌 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病理学图片淋巴细胞浸润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庄晗 胡伟刚 +1 位作者 章真 王佳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17,共9页
背景与目的:深度学习方法可用来在病理切片上开展淋巴细胞的自动分割和检测。本研究探讨使用变分自编码模型预训练的方法对病理学图片进行淋巴细胞浸润检测的性能,以及去除肿瘤坏死区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变分自编码模型(varia... 背景与目的:深度学习方法可用来在病理切片上开展淋巴细胞的自动分割和检测。本研究探讨使用变分自编码模型预训练的方法对病理学图片进行淋巴细胞浸润检测的性能,以及去除肿瘤坏死区域对模型性能的影响。方法:使用变分自编码模型(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先在来自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TCGA)数据库中的无标注的TCGA-COAD和TCGA-READ病理切片图像上进行预训练,获得一个自编码预训练模型,再在已标注淋巴细胞的公开数据集上进行淋巴细胞浸润检测的模型训练。为避免与坏死的区域相混淆,还训练了分割肿瘤坏死区域的Unet模型,以去除肿瘤坏死区域对淋巴细胞识别的影响。分析经过变分自编码模型预训练的淋巴细胞浸润检测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结果:检测模型在训练集上AUC为0.979(95%CI:0.978~0.980),准确率为92.5%(95%CI:92.3%~92.6%),Kappa值为0.849,灵敏度为0.908,特异度为0.941,精确率为0.939,召回率为0.908,F1为0.923。验证集的AUC为0.968(95%CI:0.964~0.972),准确率为91.3%(95%CI:90.6%~92.0%),Kappa值为0.826,灵敏度为0.898,特异度为0.928,精确率为0.925,召回率为0.898,F1为0.912。Resnet18模型在已标注的数据集上直接训练的结果为:验证集的准确率为83.2%(95%CI:82.2%~84.1%),Kappa值为0.664,灵敏度为0.823,特异度为0.840,精确率为0.838,召回率为0.823,F1为0.830。分割肿瘤坏死区域的Unet模型最终在训练集上的DICE值为0.78,在验证集上为0.76。去除坏死区域后本文提出的变分自编码模型预训练的淋巴细胞浸润检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获得了一定的提升,在验证集上的AUC从0.968(95%CI:0.964~0.972)提升至0.971(95%CI:0.968~0.975)。准确率为92.4%(95%CI:91.7%~93.0%),Kappa值为0.849,灵敏度为0.928,特异度为0.921,精确率为0.921,召回率为0.928,F1为0.925。结论:采用变分自编码模型预训练的方法,对淋巴细胞浸润的病理学图片进行浸润检测,可获得比直接训练更优的模型表现;并且通过Unet去除肿瘤坏死区域的影响能够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浸润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低分割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后非典型放射性肝病的预测因素分析
7
作者 王博妍 曾昭冲 张建英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8-513,共6页
目的探讨临床和剂量学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低分割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肝病(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RILD)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 目的探讨临床和剂量学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低分割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肝病(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RILD)的关系。方法纳入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接受HT治疗的40例HCC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的肝脏功能情况,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与RILD有关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取最佳界值。结果本研究纳入的40例HCC患者中,男性38例(95.0%),女性2例(5.0%),中位年龄52岁(22~86岁)。临床分期Ⅰ期8例(20.0%),Ⅱ期8例(20.0%),Ⅲ期13例(32.5%),Ⅳ期11例(27.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HT的中位总剂量为53.8 Gy(28.6~63.0 Gy)。发生非典型RILD的患者为8例(20.0%),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正常肝平均剂量(mean dose to normal liver,MDTNL)可能是非典型RI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41,95%CI:1.023~3.679,P=0.042)。其ROC曲线的最佳界值为21.06 Gy(敏感度:100%,特异度:84.4%)。结论MDTNL与HCC患者接受低分割HT后是否发生非典型RILD具有相关性,可能是预测因素,MDTNL<21.06 Gy对于评价放疗计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HCC)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T) 放射性肝病(RILD) 正常肝平均剂量(MDTN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次内CBCT影像引导技术引入DIBH在左侧乳腺癌放疗中的意义
8
作者 鲍正敏 李乾永 +1 位作者 鲁晓腾 杨彦举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78-584,共7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基于光学体表引导放疗(surfac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的深吸气屏气技术(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DIBH)是乳腺癌放疗中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一般在治疗前需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验证患者体...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基于光学体表引导放疗(surface-guided radiation therapy,SGRT)的深吸气屏气技术(deep inspiration breath hold,DIBH)是乳腺癌放疗中炙手可热的技术之一。一般在治疗前需采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验证患者体位偏差并纠正治疗,但患者治疗期间体位易发生变化,分次前CBCT不能充分反映患者在治疗时的实时体位偏差,因此本研究将分次内CBCT引入DIBH以监测并纠正实时偏差,同时求证患者在治疗时是否达到理想体位,探讨其在左侧乳腺放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3年6月—2024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放疗的左侧乳腺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确认其心肺功能良好以及深吸气屏气状态能够符合医师治疗的需求,在治疗前先进行分次前CBCT扫描并记录数据;治疗时先将机架转到-180°触发kV级的分次内CBCT扫描,转至外切野起始角后再行出束治疗(103kV级),外切野治疗期间采集分次内CBCT体位配准偏差并与分次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最终共选取30例符合本研究的患者,对每例患者分次前及分次内各150套对应的CBCT图像进行分析。分次内CBCT的平均配准偏差比分次前CBCT在X轴、Y轴和Z轴方向上分别减少26%、52%和51%,分次内偏差明显小于分次前(P<0.05),且分次内配准偏差<6 mm的概率分别为100.0%、100.0%、99.3%。在相关性方面,分次内与分次前配准偏差在X轴方面呈弱相关(P<0.05),在Y轴与Z轴方向不具备相关性(P>0.05)。结论:分次内CBCT可以监测乳腺DIBH患者治疗中的实时体位信息并做出纠正,可以作为以往分次前扫描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同时在临床上对治疗效率影响小,对于左侧乳腺癌放疗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次内CBCT 体表引导放射治疗 深吸气屏气技术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同期放疗治疗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Ⅱ期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赟 艾沓杉 +3 位作者 夏怡 刘琪 张军华 赵快乐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26-93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案。该研究评价放疗同期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每周方案化疗对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条件为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T_(2-4)N_(0-1)M_(0-1a)),卡... 背景与目的: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标准方案。该研究评价放疗同期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每周方案化疗对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组条件为初治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T_(2-4)N_(0-1)M_(0-1a)),卡氏评分(KPS)大于等于70,无放化疗禁忌证。治疗方法:调强放疗,61.2 Gy/34次(每天1次1.8 Gy),放疗第1天开始:紫杉醇50 mg/m^2,第1天,联合氟尿嘧啶300 mg/m2连续静脉输注96 h,每周1次,共5次。同期放化疗结束后予以2个疗程巩固化疗:紫杉醇175 mg/m2,第1天,联合氟尿嘧啶1 800 mg/m^2连续静脉输注72 h,每28 d 1次,共2次。研究患者的5年生存率及不良反应。结果:2008年11月—2010年9月共入组50例患者。其中男性38例,女性12例;中位年龄58岁(26~75岁);化疗完成率为72%、放疗完成率为98%;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42%和28%;血液学毒性中,3度粒细胞缺乏发生率为16%,未出现1例4度粒细胞缺乏及2度以上血小板下降及血红蛋白下降。非血液学毒性中,2度手足麻木、肌肉酸痛、恶心、呕吐及乏力的发生率分别为8%、4%、4%、2%和6%,2度及以上急性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放射性皮肤反应发生率为32%、44%和14%。无一例患者发生4度及以上不良反应。结论:紫杉醇联合氟尿嘧啶每周方案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同期化疗方案,该方案的不良反应较轻,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紫杉醇 氟尿嘧啶 Ⅱ期临床研究 同期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单中心预后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贻兰 赵旭 +6 位作者 陈星星 汪宣伊 金恺睿 章真 邵志敏 郭小毛 俞晓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28-233,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基于欧美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中DCIS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优化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 背景与目的:目前中国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而现有治疗策略主要基于欧美大型随机对照研究。探索中国人群中DCIS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模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以便优化临床决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185例DCIS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无局部复发生存(local recurrence-free survival,LRFS)率、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和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为61个月,5年OS率、LRFS率和DFS率分别为99.9%、98.7%和96.6%。随访期间共观察到50例治疗失败事件,包括局部区域复发16例、对侧乳腺事件30例和远处转移4例。多因素分析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局部区域复发,LRFS率较差(P=0.029)。结论:DCIS患者预后极好,HER2阳性是LRFS的不良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导管原位癌 乳腺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在数字病理学中的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鑫(综述) 章真(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1-155,共5页
全切片数字化图像扫描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数字病理学的诞生。随着存储技术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度学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病理学图像的分析中,其目标是化解病理学图像冗余复杂的信息导致病理学医师诊断和分析困难... 全切片数字化图像扫描技术的进步促成了数字病理学的诞生。随着存储技术的提高和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深度学习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病理学图像的分析中,其目标是化解病理学图像冗余复杂的信息导致病理学医师诊断和分析困难的问题,减轻病理学医师日常繁琐的分析工作,并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回顾分析常用于病理学分析的深度学习方法,介绍深度学习在病理学分析中各领域的应用,并讨论深度学习在病理学分析中的挑战和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数字病理学 全切片数字化图像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时代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12
作者 虞思来 倪建佼 朱正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7-498,共12页
PACIFIC研究拉开了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机整合及进一步优化的新命题。本文对不可手术LANSCLC的治疗进展... PACIFIC研究拉开了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机整合及进一步优化的新命题。本文对不可手术LANSCL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免疫治疗背景下LA-NSCLC的研究现况和未来方向。本文将汇总PACIFIC研究的更新数据和这个模式在特殊人群,如老年、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阴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探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时序安排。回顾放疗在剂量分割、靶区勾画、射线选择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实施优化的探索,并展望其在免疫治疗时代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癌症患者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横断面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曾铖 金奕滋 +21 位作者 李婷 章真 梁晓华 唐曦 刘天舒 李琦 沈赞 姜斌 王理伟 张俊 陈思宇 周彩存 高勇 臧远胜 李恒宇 董宇超 湛先保 钟薏 刘苓霜 秦悦农 胡夕春 张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09-1017,共9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可使癌症患者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导致死亡。预防CINV对于接受致吐性化疗方案的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上海市三甲医院CINV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探讨... 背景与目的: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可使癌症患者机体功能紊乱,甚至导致死亡。预防CINV对于接受致吐性化疗方案的患者至关重要。本研究旨在分析上海市三甲医院CINV的发生情况及处理方式,探讨与CINV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进一步改善CINV管理。方法:选取2022年10月—2022年12月在上海市16家三甲医院接受治疗的376例癌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开展横断面研究。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INV的影响因素。结果:2022年上海市CINV管理与指南符合率较5年前有显著改善。对于接受高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指南符合率从21.6%提升至67.0%。对于接受中致吐风险化疗方案的患者,神经激肽-1(neurokinin-1,NK-1)受体抑制剂的使用并不能显著降低CINV的发生率。多因素分析显示,化疗方案是CINV发生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化疗方案是影响CINV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应优先关注药物本身的致吐风险,做好风险评估,严格遵循指南,从而最大化地控制CI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所致恶心呕吐 癌症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
14
作者 江健韵 应红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5-450,共6页
多数黑色素瘤具有BRAF V600E/K突变,因此V600成为黑色素瘤精准治疗的重要靶点,并通常可被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善了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结局,探究这部分患者的最佳... 多数黑色素瘤具有BRAF V600E/K突变,因此V600成为黑色素瘤精准治疗的重要靶点,并通常可被BRAF抑制剂和MEK抑制剂联合阻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出现也极大地改善了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治疗结局,探究这部分患者的最佳一线治疗及序贯治疗顺序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本文就精准医疗时代BRAF V600突变阳性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F V600突变 晚期黑色素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BRAF抑制剂 MEK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naco放疗计划系统的金标准射束模型临床应用可行性分析
15
作者 钟阳 杨彦举 +1 位作者 赵俊 胡伟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52-459,共8页
背景与目的:“快速验收流程”(accelerated go live,AGL)是医科达加速器从安装、调试、建模到放疗实施的整个管理流程。该流程是基于医科达上千台加速器大数据而建立的一套金标准射束模型,较传统繁琐耗时的加速器验收步骤而言,在数据采... 背景与目的:“快速验收流程”(accelerated go live,AGL)是医科达加速器从安装、调试、建模到放疗实施的整个管理流程。该流程是基于医科达上千台加速器大数据而建立的一套金标准射束模型,较传统繁琐耗时的加速器验收步骤而言,在数据采集和射束建模阶段得到很大程度优化。本研究旨在评估基于金标准射束数据(gold beam data,GBD)的Monaco放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建模临床应用可行性。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射治疗中心安装的两台Elekta Infinity ^(TM)直线加速器,按照AGL与GBD进行调试和射束建模。然后,利用三维水箱对百分深度剂量(percentage depth dose,PDD)、离轴剂量分布曲线(profile)和开野(open filed,OF)点剂量进行客户验收测试(customer acceptance tests,CAT)和射束模型验证,并利用16例不同部位临床病例进行放疗计划设计、测量及剂量分析,进一步测试和验证射束模型精确度。结果:对于射束模型的误差分析发现,所有PDD和profile的一致性均大于90%,其中加速器1和加速器2点通过率大于95%的比例(以GBD为参考)分别为99.4%和98.5%。对于点剂量验证,96.8%和97.2%的OF点剂量测量结果与加速器1和加速器2的TPS计算结果的一致性均在2%以内。对于电子束模型,TPS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R50和R90偏差均在3 mm以内。当使用3%/3 mm标准时,16例临床放疗计划的Gamma通过率都大于90%,点剂量一致性在3%以内。结论:基于GBD的Monaco TPS建模流程,较传统加速器从安装到验收流程而言,在保证模型精度的同时,整个流程时间缩短,具有临床应用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标准射束模型 加速器验收 放疗计划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讨氨磷汀对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放疗同期伊立替康化疗的减毒作用:对154例病例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6
作者 储亚娟 张蕾 +4 位作者 李云海 罗伟明 张静 莫晓晨 马金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57-965,共9页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中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增高趋势,成为全球结直肠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局部晚期直肠癌推荐治疗方式为新辅... 背景与目的: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位居第三,死亡率排名第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发展,中国的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呈增高趋势,成为全球结直肠癌高发的国家之一。局部晚期直肠癌推荐治疗方式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这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新辅助放化疗引起的腹泻等肠道不良反应增多,部分患者因严重的毒性和不良反应被迫延迟或中断治疗。氨磷汀是一种广谱正常细胞保护剂,对于多种放化疗毒性都有良好的防护效果。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资料分析接受新辅助放疗联合伊立替康同步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探讨同期使用氨磷汀是否可减轻胃肠道和血液学毒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数据。按是否同期使用氨磷汀分组。主要研究目的是分析氨磷汀是否能减轻胃肠道与血液学毒性,次要研究目的包括氨磷汀是否能改变肿瘤标志物水平、直肠系膜筋膜侵犯(mesorectal fascia invasion,MRF)阳性率、壁外血管侵犯(extramural vascular invasion,EMVI)阳性率及病理学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于连续变量,进行了正态性检验。腹泻等级不符合正态分布行Wilcoxon秩和检验;血液学毒性组内比较行方差分析,组间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值因为组间不均衡性,故采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前后组间差值的比较。本研究严格遵循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报告指南(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 Epidemiology,STROBE),确保研究方法的透明度和结果的可靠性。结果:最终纳入了154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是否同期使用氨磷汀分组,其中氨磷汀组78例,对照组76例。氨磷汀组腹泻最高分级为1.00(1.00,1.00)低于对照组的2.00(2.00,3.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放疗后两组间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红蛋白(hemoglobin,HB)、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变化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辅助治疗期间最低血常规WBC、RBC、PL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磷汀似乎不能减轻血液学毒性。两组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CA72-4)(Z=2.22,P=0.03)、糖类抗原50(carbohydrate antigen 50,CA50)(Z=-2.49,P=0.01)、糖类抗原24-2(carbohydrate antigen 24-2,CA24-2)(Z=-2.29,P=0.02)差值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MRF阳性率(P=0.11)、EMVI阳性率(P=0.61)、pCR率(P=0.94)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同期使用氨磷汀可以减轻胃肠道毒性,并且降低肿瘤标志物CA72-4、CA50和24-2水平。但在改善血液学毒性、MRF和EMVI阳性率及pCR率等方面似无明显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伊立替康 直肠癌 新辅助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腺癌切除术中放疗的地位探讨 被引量:8
17
作者 俞晓立 郭小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8-382,共5页
在乳腺癌切除术的术式选择中,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sparing mastectomy,NSM)保留了皮肤和NAC,从而有利于后期的重建。目前在NSM治疗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包... 在乳腺癌切除术的术式选择中,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 complex,NAC)的乳房切除术(nipple-areola complex-sparing mastectomy,NSM)保留了皮肤和NAC,从而有利于后期的重建。目前在NSM治疗中,有几个关键问题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包括NSM术中或术后是否加用或联合局部放疗,最终指向保留NAC后的肿瘤复发的安全性即术后局部复发率问题。有研究报道,不管是术后放疗还是术中放疗,联合NSM都能降低局部复发率,然而,对比联合放疗的研究和未放疗的研究,显示NSM后局部复发率相似,因此从整个NSM的治疗原则出发,患者的选择和手术质控是整个治疗的关键,对于不同复发风险的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联合放疗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的乳房切除术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食管鳞癌根治性放化疗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吕博 陈赟 +2 位作者 李云海 朱虹 赵快乐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7-221,共5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70岁老年食管癌患者越来越多,然而对这部分患者的研究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评价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一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 背景与目的:随着人口的老龄化,≥70岁老年食管癌患者越来越多,然而对这部分患者的研究资料并不多,本研究评价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性放化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一2011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根治性放化疗的年龄≥70岁的食管鳞癌初治患者治疗疗效及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共53例符合条件的患者,中位年龄74岁;单纯放疗患者29例,同期放化疗患者24例;1、2、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2%、44%、33%和19%;2度及以上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6%和9%,无一例患者发生4度及以上放射性损伤。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方式、病变部位以及吸烟史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结论:放疗能为老年食管鳞癌患者所耐受,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式,同期化疗的参与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老年 预后 放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生理特征参数对乳腺癌调强放疗摆位误差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尹志海 汪隽琦 +2 位作者 孟怡然 许青 杨昭志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2,共5页
背景与目的: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乳放疗,为有效地代偿摆位误差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是将临床靶区向计划靶区外放合适的边界,但对于不同乳腺癌患者外放相同的边界是否妥当尚存在争议,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 背景与目的:逆向调强放疗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乳放疗,为有效地代偿摆位误差的不确定性,目前还是将临床靶区向计划靶区外放合适的边界,但对于不同乳腺癌患者外放相同的边界是否妥当尚存在争议,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接受调强放疗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三维方向摆位误差分析,探讨各生理特征参数与摆位误差的相关性并进行初步分组,为个性化靶区外放边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调强放疗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97例,利用CBCT分析患者的生理特征参数(包括年龄、肿瘤位置、体重指数、胸围及患侧乳腺体积)对摆位误差的影响。对于连续变量,按中位数分组;对于肿瘤位置,将患者按左右进行分组,并个性化确定靶区外放边界。结果:患者体重指数、胸围和乳腺体积分别与头脚方向(Pearson=0.40,P<0.01)、头脚方向(Pearson=0.43,P<0.01)和左右方向(Pearson=0.42,P<0.01)呈中度正相关,同时三者分组在头脚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23,P=0.001;t=-5.182,P=0.001;t=-2.712,P=0.008)。并且胸围及乳腺体积分组在左右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2.124,P=0.036;t=-3.550,P=0.001)。按体重指数、胸围和乳腺体积中位数分组确定计划靶区外放边界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上分别为3.1~4.5、4.6~8.0和4.9~5.3 mm。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患者的体重指数、胸围及乳腺体积与摆位误差存在相关性,推荐根据以上生理特征参数为不同乳腺癌患者确定合理的个性化靶区外放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特征参数 乳腺肿瘤 放疗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摆位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用于评价食管鳞癌放疗中18F-FDG高摄取区域的空间动态变化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刘琪 余雯 +2 位作者 蔡旭伟 朱正飞 傅小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1-167,共7页
背景与目的:放疗为食管癌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疗效并不理想。目前认为肿瘤在PET-CT上高摄取的区域可能与放射抵抗有关。本文通过观察放疗前和放疗中两次PET-CT所显示的食管原发病灶^(18)F-FDG高摄取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推测依据... 背景与目的:放疗为食管癌重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疗效并不理想。目前认为肿瘤在PET-CT上高摄取的区域可能与放射抵抗有关。本文通过观察放疗前和放疗中两次PET-CT所显示的食管原发病灶^(18)F-FDG高摄取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从而推测依据放疗前的PET图像上所显示的食管癌原发灶高^(18)F-FDG摄取的信息进行区域选择性加量放疗的可行性。方法:入组2011—2013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接受同步放化疗治疗的初治食管鳞癌患者。所有患者在放疗前和放疗40 Gy时(第2次同步化疗前)分别行^(18)F-FDG PET-CT扫描。在第1次PET图像上原发灶勾画首先以标准摄取值(standard uptake value,SUV)=2.5、5和40%~70%SUV_(max-pre)为阈值在PET图像上自动勾画得到大体肿瘤体积(gross tumor volume,GTV)_(2.5pre)、GTV_(5pre)、GTV_(40%pre)、GTV_(50%pre)、GTV_(60%pre)和GTV_(70%pre)。在第2次PET图像上,以SUV=2.5和70%~90%SUV_(max-dur)为阈值勾画得到GTV_(2.5dur)、GTV_(70%dur)、GTV_(80%dur)和GTV_(90%dur)。计算两次PET图像上以阈值自动勾画的区域的空间交集分数(overlap fraction,OF),即两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交集的体积与两个ROI相对较小的体积的比值。结果:共入组22例患者。所有患者的原发灶SUV_(max)、SUV_(mean)均有显著下降(P=0.003和P<0.0001)。残留高摄取区域与治疗前GTV_(50%pre)的OF达到70%以上,其中热点区域GTV_(90%dur)完全处于原发灶的高摄取区域内,OF达到100%。以不同阈值勾画的体积有很大差异,而放疗前和放疗中的食管癌原发灶高代谢区域尽管体积变化很大,但空间位置保持相对的稳定。结论:放疗中食管鳞癌原发灶的SUV显著下降,但食管癌原发灶残留的^(18)F-FDG高摄取区域仍然较稳定的落在治疗前原发灶GTV及治疗前PET上所显示的^(18)F-FDG高摄取区域内,提示依据治疗前PET图像来选择性对食管癌原发病灶的部分区域进行局部加量放疗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放疗 PET-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