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体瘤中靶向药所致间质性肺病管理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准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剑 沈维娜 +3 位作者 季冬梅 王磊苹 龚成成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1-249,共9页
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病(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针对靶向药物和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DILD是一种常见的肺毒性疾病,对患者往往有致命性,因此需要早发现、... 药物所致间质性肺病(drug-induc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DILD)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针对靶向药物和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DILD是一种常见的肺毒性疾病,对患者往往有致命性,因此需要早发现、早干预。无症状或无特异性症状使DILD诊断困难,故应在临床实践中定期进行CT检查。在DILD的早期采用"实体瘤中靶向药所致间质性肺病管理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准"治疗,有望逆转这种药物相关的毒性及不良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药所致间质性肺病管理 实体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14
2
作者 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 +3 位作者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肿瘤防治与临床研究管理专业委员会 张剑 胡夕春 李婷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34,共31页
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时都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为常见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不良反应;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ation-indu... 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时都可能引发恶心呕吐。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CINV)是最为常见也是目前研究最为深入的不良反应;放疗所致恶心呕吐(radiation-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RINV)、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所致恶心呕吐(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TIINV)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专家组在《化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18年版)》的基础上,根据近年来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antineoplastic-induced nausea and vomiting,AINV)领域的循证医学新证据,结合上海一线肿瘤治疗专家的实际临床经验,最终形成《抗肿瘤治疗所致恶心呕吐全程管理上海专家共识(2024年版)》,以便进一步在上海地区积极、合理、规范、全程地预防和处理AINV,保障患者的治疗强度和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治疗 恶心 呕吐 全程管理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瘤病毒联合免疫治疗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滢昀(综述) 陈健华(审校)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86-694,共9页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疗法通过溶瘤病毒在感染的肿瘤细胞内复制、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促进“冷”-“热”肿瘤转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病毒种类、病毒自身特征、... 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OV)疗法通过溶瘤病毒在感染的肿瘤细胞内复制、裂解杀死肿瘤细胞,并促进“冷”-“热”肿瘤转换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展开攻击从而达到抗肿瘤治疗的目的。病毒种类、病毒自身特征、宿主免疫力、给药途径及瘤种选择是OV高效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关键。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OV可以经过基因编辑改造提高其针对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增强其复制和裂解细胞的潜能并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水平,同时通过联合其他治疗方式可以增强抗肿瘤疗效。肿瘤的异质性是提升肿瘤治疗效果需要突破的瓶颈。鉴于目前临床上单一应用OV疗法的疗效有限,而OV疗法与免疫治疗在抗肿瘤作用机制上存在互补,其联合应用可能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文从临床获批的OV以及处于研究阶段的天然的或经基因编辑的OV种类、特点及抗肿瘤机制方面展开,同时对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OV治疗进行梳理,总结OV联合治疗策略,尤其是联合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和过继细胞疗法(adoptive cell therapy,ACT)为代表的肿瘤免疫治疗进行深入阐述,结合本项目组在OV研究中积累的经验提出OV在抗肿瘤治疗中的思考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瘤病毒 免疫治疗 恶性肿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过继细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全球及中国乳腺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莫淼 王泽洲 +1 位作者 郑莹 张剑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7-503,共7页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依据性别(女性)、年龄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GLOBOCAN 2022数据库获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乳腺癌流行数据,通过联合国开发... 目的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2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依据性别(女性)、年龄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等特征,分析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GLOBOCAN 2022数据库获取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的乳腺癌流行数据,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2022年人类发展报告》获取HDI数据。基于总体的乳腺癌数据及按性别(女性)、年龄和HDI水平分别描述全球及中国的乳腺癌流行状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标化发病率(SIR)、标化死亡率(SMR)及死亡发病比(M/I)与HD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共纳入17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2022年全球乳腺癌总发病人数为229.7万,在各癌种中仅次于肺癌居第2位,SIR(46.8/10万)居第1位;全球乳腺癌总死亡人数为66.6万,在各癌种中居第4位,SMR(12.7/10万)居第2位。中国乳腺癌总发病人数为35.7万,在各癌种中居第6位,占全球乳腺癌总发病人数的15.5%,SIR(33.0/10万)居于中国各癌种第2位;中国乳腺癌总死亡人数为7.5万,在各癌种中居第7位,占全球乳腺癌总死亡人数的11.3%,SMR(6.1/10万)居中国各癌种第6位。在全球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发病人数、SIR、死亡人数、SMR均居首位;在中国女性人群中,乳腺癌发病人数和SIR均居第2位,死亡人数和SMR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SIR与HDI呈正相关(r=0.76,P<0.01),M/I与HDI呈负相关(r=-0.89,P<0.01),而SMR与HDI无明显相关性(r=-0.09,P=0.23)。全球及中国的乳腺癌发病人数从25~29岁开始随年龄增长呈明显上升趋势。全球乳腺癌死亡人数从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大幅增加,并在50~59岁达到高峰,70岁之后呈下降趋势。中国乳腺癌的死亡人数在50~54岁和65~69岁呈现2个小高峰,在70岁以后逐渐下降。不同HDI水平国家和地区及全球和中国的SIR随年龄变化趋势有所不同,而SMR均随年龄增长持续上升。结论全球及中国乳腺癌疾病负担严重,尤其在女性人群中,SIR和SMR在全球居首位,在中国虽然分别居第2位和第4位但发病和死亡人数都不容忽视。HDI与乳腺癌SIR呈正相关,与M/I呈负相关,但与SMR无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不同HDI水平国家和地区SIR变化趋势各异,但SMR均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发病率 世界人口年龄标准化死亡率 死亡发病比 人类发展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灶不明肿瘤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5
作者 赵婷 张晓伟 +3 位作者 刘欣 王奇峰 胡夕春 罗志国 《中国癌症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4-1143,共10页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组织病理学确认为转移,但经系统性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约占全球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3%~5%,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2.7~16.0个月。CUP因原发灶... 原发灶不明肿瘤(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是一类经组织病理学确认为转移,但经系统性检查仍然无法明确原发灶的转移性肿瘤的统称,约占全球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3%~5%,其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2.7~16.0个月。CUP因原发灶的隐匿性及异质性导致其诊断成为长期困扰临床医师的关键问题,也是CUP精准治疗最大的阻碍。在诊断方面,在免疫组织化学时代,两轮标志物的诊断可以让大约70%的CUP明确原发灶,然而,免疫组织化学对于原发不明未分化癌的诊断价值极其有限,且结果易受实验因素及人为因素干扰。近年来,随着肿瘤诊断进入分子检测时代,基于细胞学、组织学、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GEP)、基因组及表观基因组分析等技术已经能够准确地检出90%的原发灶。目前,国内可帮基因公司研发的90基因肿瘤组织起源检测已被证实诊断CUP原发灶的准确率高达94.4%,为CUP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在治疗方面,CUP既往的治疗是采用铂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的经验性化疗方案,患者的生存及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改善。自2008年以来,全球范围内陆续开展了分子检测指导的CUP器官特异性治疗的临床研究,但因研究设计缺陷以及结果争议等问题,尚未在国际范围内达成共识。器官特异性治疗相较于经验性化疗可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OS。有鉴于此,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原发与不明原发肿瘤诊治中心开展了全球首个Ⅲ期临床研究,结果证实,90基因检测指导的器官特异性治疗可显著地改善患者的PFS,且OS有获益的趋势,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奠定了器官特异性治疗在CUP一线治疗中的地位。本文综述CUP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CUP诊断从免疫组织化学时代到分子检测时代的进步,也将介绍CUP治疗从经验性化疗到分子检测指导的器官特异性治疗的进展。此外,本文详述二线治疗方案的探索以及临床分层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未来CUP研究领域的两个重要方向。本综述旨在总结CUP诊断与治疗的进展,进一步明确CUP的研究方向,以最大程度地改善CUP患者的生存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灶不明肿瘤 肿瘤分子检测 经验性化疗 器官特异性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疗相关腹泻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
6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癌症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 福建省抗癌协会癌痛专业委员会 +11 位作者 林榕波 刘勇 李宁 罗素霞 骆惠玉 潘宏铭 王杰军 王风华 张剑 孟彦红 苏丽玉 叶映泉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5-630,共26页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化疗相关腹泻是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可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或中止、治疗方案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是导致化疗相关腹泻最常见的化疗药物...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肿瘤治疗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然而,化疗相关腹泻是令人困扰的不良反应,可导致化疗剂量降低、治疗延迟或中止、治疗方案改变,严重时可危及生命。5-氟尿嘧啶和伊立替康是导致化疗相关腹泻最常见的化疗药物,近年来随着三药联合化疗方案运用的增加,腹泻相关死亡病例也随之增加,这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有关。洛哌丁胺是治疗化疗相关腹泻的主要药物,但如何管理洛哌丁胺治疗无效的腹泻是临床最关注的问题。因此,本专家组基于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对化疗相关腹泻的定义、发病机制、分类、评估、诊断、干预和预防进行充分的评估与讨论,最终形成《化疗相关腹泻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便进一步规范对化疗相关腹泻的全程管理。本共识已在国际实践指南注册与透明化平台(Practice guideline REgistration for transPAREncy,PREPARE)上注册,注册编号为PREPARE-2024CN12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疗 腹泻 不良反应 全程管理 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内科治疗 被引量:13
7
作者 于慧 王佳蕾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5-160,共6页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在我国排名前十位恶性肿瘤中,肺癌的死亡率居首位,达45.57/10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0%。由于大多数患者就... 原发性肺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2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在我国排名前十位恶性肿瘤中,肺癌的死亡率居首位,达45.57/10万。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的80%。由于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是晚期,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所以内科治疗在晚期NSCLC的治疗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转移 化疗 靶向治疗 个体化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分型时代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辅助治疗和姑息治疗在探索中前行 被引量:4
8
作者 张剑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96-800,共5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新发病例,50万死亡病例。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明显,目前国内患者人数已超过50万,在一些大城市已经位列女...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30万新发病例,50万死亡病例。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乳腺癌发病率占女性恶性肿瘤首位。近年来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明显,目前国内患者人数已超过50万,在一些大城市已经位列女性肿瘤发病率首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分子分型 辅助治疗 姑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导致的骨髓抑制及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1例 被引量:5
9
作者 邹海萍 郭晔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06-407,共2页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骨髓抑制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急性肿瘤溶解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流动力学技术无创评价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孟晓 李政 +4 位作者 陈怡帆 张群岭 张健 舒先红 程蕾蕾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1-137,共7页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查对评估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28例。根据化疗剂量,...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无创检查对评估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左心室亚临床变化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蒽环类药物化疗的DLBCL患者28例。根据化疗剂量,将患者分为高剂量组(蒽环类药物剂量>360 mg/m^(2),16例)和低剂量组(蒽环类药物剂量≤360 mg/m^(2),12例)。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和全部化疗周期结束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并比较患者化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应变指标如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和左心室整体圆周应变(LVGCS),以及血流动力学(HDF)参数如血流动力学功、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左心室短轴压力梯度、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左心室短轴脉冲压力梯度等差异。绘制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对接受大剂量蒽环类化疗患者的诊断效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血流动力学功变化与随访7年后LVEF变化率、LVGLS变化率和LVGCS变化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57.1%),平均年龄(52.8±13.3)岁,平均化疗周期(5.56±1.55)个周期。与基线相比,患者化疗后LVEF、LVGCS、LVGLS、血流动力学功、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血流动力学比率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化疗后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均下降(均为P<0.05)。左心室长轴压力梯度和左心室长轴脉冲压力梯度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5和0.776,敏感度分别为62.5%和81.3%,特异度分别为83.3%和75.0%。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随访7年后LVEF和LVGLS变化率均下降(均为P<0.05),且血流动力学功变化率与LVEF变化率和LVGCS变化率均相关(r=-0.42和-0.52,均为P<0.05)。结论HDF对评价蒽环类药物化疗后患者左心室功能亚临床变化有一定价值,且可识别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化疗后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细微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室 肿瘤心脏病 淋巴瘤 血流动力学 蒽环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Ⅶ和糖蛋白CD24与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文桦 张文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90-795,共6页
肿瘤复发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异常糖基化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糖蛋白CD24和多种肿瘤转移相关,它可介导癌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促进肿瘤转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Ⅶ(FucT-Ⅶ)是一种与肿瘤转移相... 肿瘤复发转移是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异常糖基化是恶性肿瘤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糖蛋白CD24和多种肿瘤转移相关,它可介导癌细胞和血小板结合,促进肿瘤转移,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α1,3岩藻糖基转移酶Ⅶ(FucT-Ⅶ)是一种与肿瘤转移相关的糖链加工酶,作用于糖蛋白、寡糖和糖脂,研究表明其糖基化产物唾液酸化的LewisX(SLeX)在肿瘤中高表达并对CD24的功能起重要作用。FucT-Ⅶ是否通过促进CD24糖基化从而在肿瘤转移中起关键作用让人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cT-Ⅶ CD24 岩藻糖基化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肿瘤的免疫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郭晔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59-462,共4页
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肿瘤,HNSCC主要机制包括免疫耐受的导入、局部的免疫逃逸和T细胞信号的破坏。免疫检查点是T细胞功能... 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是头颈部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水平有待提高。作为一种具有高度免疫缺陷的肿瘤,HNSCC主要机制包括免疫耐受的导入、局部的免疫逃逸和T细胞信号的破坏。免疫检查点是T细胞功能的重要决定因素,目前针对程序性细胞死亡1受体(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的抑制剂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作为人源化的抗PD-1单克隆抗体,pembrolizumab和nivolumab均显示出针对复发或转移性HNSCC具有一定的解救治疗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值得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癌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抗肿瘤药物治疗 被引量:6
13
作者 胡夕春 胡志皇 +10 位作者 王碧芸 王佳蕾 陶荣 张剑 郭伟剑 陈洁 罗志国 李婷 黄明主 邱立新 桑友洲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99-511,共13页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仍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而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较低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更多的风险暴露,影响更甚。本文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相...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仍严重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而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较低的免疫功能状态及更多的风险暴露,影响更甚。本文通过检索PubMed数据库中与本研究目的直接相关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参考相关诊治指南,总结了国内外关于恶性肿瘤与COVID-19相关的研究数据,以论述该人群的个体防护、抗肿瘤治疗、合并感染的转归以及患者的临床管理策略。我们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感染COVID-19的概率更高,临床预后更差,尤其是肺癌和血液系统肿瘤。全身化疗可能延缓人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 virus 2,SARS-CoV-2)的清除时间,进而对COVID-19的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部分内分泌治疗药物、靶向药物对其影响较小,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方面的证据尚不够充分。临床工作中,加强肿瘤患者的个体防护、合理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优化临床诊治流程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 恶性肿瘤 化疗 抗肿瘤治疗 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子Ⅶ-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融合蛋白的抗肿瘤效果
14
作者 李进 孙颖 +4 位作者 Masako Chen 李锋 Alan Garen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6-166,共1页
目的研究鼠因子Ⅶ(mf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活性。方法构建表达Ⅶ因子-SEA融合蛋白的腺病毒载体,用293包装细胞系制备病毒Ad/mfⅦ-SEA。局部荧光检测证明其表达能力和安全性后,直接应用病... 目的研究鼠因子Ⅶ(mf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SEA)融合蛋白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活性。方法构建表达Ⅶ因子-SEA融合蛋白的腺病毒载体,用293包装细胞系制备病毒Ad/mfⅦ-SEA。局部荧光检测证明其表达能力和安全性后,直接应用病毒感染的293细胞以皮下注射的方式进行试验。采用小鼠205H12肺转移模型和小鼠RM-1皮下肿瘤模型检测mfⅦ-SEA对小鼠皮下肿瘤生长和肺转移形成抑制情况。结果腺病毒感染的293细胞诱导的二次感染只在注射局部产生,而对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无任何影响。小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mfⅦ-SEA治疗组肺转移数(23±8)与空载体对照组(193±38)和PBS对照组(211±4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抗小鼠前列腺肿瘤的动物实验中,mfⅦ-SEA对皮下肿瘤的抑制非常明显,第23天时,治疗组皮下肿瘤的体积平均为(342.6±107.1)mm^3,明显小于空载体对照组(2244.3±350)mm^3和SEA对照组(1208.3±210)mm^3。结论mfⅦ-SEA融合蛋白能明显抑制小鼠皮下肿瘤的生长和肺转移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A 融合蛋白 因子Ⅶ 抗肿瘤效果 皮下肿瘤模型 腺病毒载体 腺病毒感染 肿瘤生长 皮下注射 荧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K4/6抑制剂后时代下的乳腺癌精准诊疗
15
作者 李彬 陶中华 胡夕春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282,共10页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CDK4/6抑制剂的出现使患...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是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标准一线治疗方案。CDK4/6抑制剂的出现使患者预后得到进一步提升,但也带来了新的临床问题,如许多患者在治疗后仍会出现进展和耐药,而目前对于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进展的患者缺乏标准的后续治疗方案。内分泌治疗药物耐药通过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SR)依赖或非依赖性途径导致肿瘤进展,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可能使携带ESR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获益。携带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通路变异的患者可能对该通路的靶向抑制剂治疗敏感。此外,已获批或正在早期开发的新型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免疫联合治疗方案及新型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也展现出积极的抗肿瘤活性。以精准药物为基础的组合方案在丰富临床选择的同时,也让个体化治疗成为可能,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精准治疗策略成为CDK4/6抑制剂后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受体阳性晚期乳腺癌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和6抑制剂 精准诊疗 内分泌治疗 靶向治疗 抗体药物偶联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变异特征与^(18)F-FDG PET/CT SUV_(max)的关系解析及其临床意义
16
作者 田田 陈晨 +7 位作者 魏然 包龙龙 顾丙新 张群岭 曹军宁 于宝华 李小秋 周晓燕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31-542,共12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 背景与目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和患者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评估的SUV_(max)值均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但两者的关系及其与R-CHOP治疗方案治疗反应的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分析DLBCL分子遗传学特征与治疗前经^(18)F-FDG PET/CT检测的SUV_(max)值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R-CHOP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2023年同时经淋巴瘤481基因DNA panel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和治疗前经PET/CT检查的DLBCL患者225例,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批号:050432-4-2307E)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除基因突变特征外,同时收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的BCL2、BCL6和MYC基因易位情况;另收集该组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参数以及经R-CHOP治疗后的PET/CT检查结果。结果:总计191例DLBCL患者纳入最终分析,重要基因MYD88突变、TP53突变、CDKN2A/2B拷贝数异常、CD79B突变发生率分别为24.6%、27.2%、32.5%和16.8%。治疗前SUV_(max)值范围是5.10~63.10(24.44±10.70,中位22.80)。MYD88L265P突变型DLBCL的治疗前SUV_(max)值显著高于MYD88野生型DLBCL(P=0.039),SUV_(max)值与DLBCL其他基因变异类型包括TP53突变、CDKN2A/B拷贝数减少、CD79B突变、KMT2D突变、TNFAIP3突变、B2M突变、EZH2突变、BTG1/2突变、CREBBP突变、MYC、BCL2、BCL6基因重排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前高SUV_(max)值与高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P=0.012)及非生发中心(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亚型显著相关(P=0.040),但与R-CHOP治疗反应无显著的相关性(P=0.714)。DLBCL中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P=0.001),是R-CHOP治疗后非完全代谢缓解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TP53基因突变、Ann Arbor分期、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及血清LDH水平能够更好地预测患者对R-CHOP治疗的反应。结论:在DLBCL中,MYD88L265P突变型患者具有较高的治疗前SUV_(max)值。DLBCL治疗前SUV_(max)值与R-CHOP治疗反应无关,而TP53基因突变与R-CHOP治疗反应差显著相关,并且是独立预测因子。TP53基因突变联合临床病理学参数可更好地预测R-CHOP治疗反应。关于各基因变异特征及SUV_(max)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尚需作进一步随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基因变异特征 ^(18)F-FDG PET/CT SUV_(max) R-CHOP 治疗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靶向治疗新探:多靶点Raf激酶抑制剂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陆嘉德 郭晔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期1-7,共7页
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的加深理解,对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已获重大进展。蛋白激酶抑制剂是新近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通过阻碍细胞内分子传导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疾病进展。在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中,Raf激酶发挥着... 随着对肿瘤分子机制的加深理解,对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已获重大进展。蛋白激酶抑制剂是新近研发的靶向治疗药物之一,通过阻碍细胞内分子传导通路,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增殖以及疾病进展。在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中,Raf激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在正常组织中Raf激酶的功能尚未明朗,但现有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结果均显示,Raf基因的上调及其蛋白的过度表达存在于多种实体肿瘤之中,包括肾细胞癌、肝细胞癌、黑色素瘤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等。索拉非尼是全球首个口服的Raf激酶抑制剂。此外,作为一个多靶点药物,索拉非尼同时具有针对包括VEGFR与PDGFR的广泛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功能。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索拉非尼用于治疗转移性肾癌。另外,该药物在针对黑色素瘤、肝癌、胰腺癌以及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中也已经显示出一定的疗效。本综述将简要说明Raf激酶在正常与肿瘤细胞中的功能以及在不同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并重点介绍索拉非尼的临床应用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治疗 Raf激酶抑制剂 VEGF EGFR Ras/Raf/MEK/ERK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孤立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李敏 范天爱 +4 位作者 袁长蓉 黄青梅 杨瑒 宁丽 吴傅蕾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69-72,共4页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社会孤立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于2020年10月至12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中的社会健康相关简表和癌症患者报告结局的经济毒性量表对上海市、杭州市3家三级...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家庭照护者的社会孤立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于2020年10月至12月,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患者报告结局测量信息系统中的社会健康相关简表和癌症患者报告结局的经济毒性量表对上海市、杭州市3家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病房的肿瘤患者家庭照护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10名肿瘤患者家庭照护者社会孤立简表总分为(32.39±11.71)分,35.5%照护者存在轻度至重度的社会孤立感。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婚姻状态、经济毒性、社会参与能力是社会孤立感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肿瘤患者照护者的社会孤立感处于轻度至重度之间不等。护理人员需重点关注未婚、离异或丧偶以及经济毒性较重、社会参与能力较差的照护者,以降低其社会孤立感,促进患者家庭的整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患者 家庭照护者 社交孤立感 横断面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和满意度调查 被引量:9
19
作者 唐乐 姜时雨 +2 位作者 秦燕 姚嘉瑞 石远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45-351,共7页
目的: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评价和满意度会直接影响临床试验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本研究探讨受试者对抗肿瘤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认知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和试验依从管理、提高试验效率提供参考。方法:2... 目的:受试者对临床试验的认知评价和满意度会直接影响临床试验是否能够顺利开展。本研究探讨受试者对抗肿瘤新药I期临床试验的认知和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为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招募和试验依从管理、提高试验效率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参加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数估计内部一致性。使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对影响受试者认知及评价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的Cronbach’s α值为0.67,问卷内部一致性可接受。在参加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的患者中,不耗时组的患者对试验评价最正向[非常耗时组vs.不耗时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0.07,P<0.001;一般耗时组vs.不耗时组:OR=0.17,P=0.008]。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较偏低组对试验的整体评价更正向(教育程度偏低组vs.教育程度较高组:OR=0.29,P=0.008;教育程度中等组vs.教育程度较高组:OR=0.78,P=0.611)。参与试验过程中不耗时组满意度高(非常耗时组vs.不耗时组:OR=0.09,P=0.005);获取信息渠道充足的满意度高(OR=8.20,P<0.001)。相比经济补偿充足的人群,经济补偿居中的人群满意度更低(补偿不足组vs.补偿充足组:OR=3.32,P=0.092;补偿一般组vs.补偿充足组:OR=0.26,P=0.032)。不耗时组的受试者压力最小(非常耗时组vs.不耗时组:OR=5.76,P=0.001;一般耗时组vs.不耗时组:OR=5.92,P=0.001)。参加试验前思考时间仓促的受试者较思考时间充分的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感受到更大压力(思考时间不足组vs.思考时间充足组:OR=0.12,P=0.001)。结论:运用现代信息通讯手段提供更广泛、更便捷的临床试验咨询,减少抗肿瘤新药Ⅰ期临床试验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时间消耗;充分考虑受试者的经济补偿;在入组前给予受试者充分的思考时间、对其进行合适的心理疏导,会减少受试者参加临床试验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对临床试验的整体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Ⅰ期 临床试验 认知评价 调查问卷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肿瘤化疗质控中心肿瘤日间诊疗管理规范概要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明川 胡夕春 张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5期6-8,共3页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期待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的诊疗流程。随着恶性肿瘤患病人数的逐渐增加,医院的临床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日间诊疗服务模式具... 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期待更加方便、快捷、经济的诊疗流程。随着恶性肿瘤患病人数的逐渐增加,医院的临床资源越来越难以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日间诊疗服务模式具有高效、快捷的特点,有利于缩短患者住院天数,促进门诊、急诊和病房的高效运转,提高床位周转率,畅通急诊-病房绿色通道,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缩短患者候床时间,缓解医患矛盾等,同时可提高社会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为患者、医院、社会三方带来获益。笔者所在上海市肿瘤化疗质控中心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肿瘤治疗中的长期管理经验,更新肿瘤日间诊疗管理规范,并简介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化疗 床位周转率 质控中心 医患矛盾 医疗需求 诊疗流程 肿瘤治疗 有效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