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1
作者 姚航 胡鸿涛 +10 位作者 曹会存 韩新巍 张健 吕维富 牛焕章 梁宏元 徐浩 李文涛 赵玮 车海波 邹英华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5-379,共5页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 目的观察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188例HCC并随机分为研究组(n=93)与对照组(n=95)并分别以DiaSphere栓塞微球及Embosphere栓塞微球行TACE,记录TACE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2组首次TACE后1个月、末次TACE后1及3个月疗效,以及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结果研究组69例接受TACE,22例接受2次、2例接受3次TACE,对照组82例接受1次、13例接受2次TACE。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77.42%(72/93)vs.76.84%(7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首次TACE后1个月研究组7例、对照组11例失访,末次TACE后1个月2组均有12例失访,末次TACE后3个月2组均有28例失访,各时间点组间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首次及末次TACE后1个月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iaSphere栓塞微球TACE治疗HCC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化学栓塞 治疗性 DiaSphere微球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直径对结直肠癌肺转移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生存及局部进展风险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应磊磊 李珂宁 +5 位作者 陈超 王英 黄浩哲 王标 李文涛 何新红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49-456,共8页
背景与目的:约3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会发生肺转移,但仅不足10%符合外科手术指征。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不可手术患者的替代疗法,其疗效与转移灶直径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 背景与目的:约30%的转移性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会发生肺转移,但仅不足10%符合外科手术指征。射频消融(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不可手术患者的替代疗法,其疗效与转移灶直径的关系尚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肿瘤直径对CRC肺转移患者RFA术后生存及局部进展风险的影响,验证3 cm作为疗效分界阈值的临床适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1月—202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接受RFA治疗的CRC肺转移患者,按病灶最大直径分为≤3 cm组(Small组)和3~5 cm组(Large组)。患者纳入标准:⑴病理学检查证实为CRC来源的肺转移,且仅限于肺转移,或肺外转移病灶已得到根治;⑵病灶最大直径<5 cm;⑶有完整的临床资料;⑷有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包括消融术中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和术后随访增强CT图像;⑸RFA术后随访时间至少超过6个月;⑹技术性完全消融;⑺肺内转移灶数量少于3个。排除标准:⑴靶病灶既往接受过RFA治疗或放疗等局部治疗;⑵患者无法耐受RFA治疗;⑶患者在RFA术后随访时间小于6个月。3名资深介入治疗科医师在64排螺旋CT扫描仪的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RFA治疗。以RFA术后1个月的胸部增强CT作为基线,之后每3个月扫描1次增强CT,持续1年后,改为每6个月扫描1次增强CT进行随访。本研究已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编号:2108241-11)。主要观察指标为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及局部肿瘤进展(local tumor progression,LTP),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评估肿瘤直径的独立预测价值。结果:最终筛选出134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其中Small组77例,Large组57例。中位随访35个月,≤3 cm组1、3和5年OS率分别为100.0%、95.1%和74.2%,显著优于3~5 cm组(94.7%、36.8%和27.0%,P<0.000 1),1、3和5年PFS率分别为90.9%、34.4%和23.3%,而3~5 cm组仅为13.8%、0.0%和0.0%(P<0.0001)。此外,≤3cm组1、3和5年LTP率(0.0%、19.7%和33.6%)显著低于3~5cm组(46.0%、75.5%和75.5%,P <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3cm是影响OS[风险比(hazardratio,HR)=6.49,95%CI:3.18~13.24,P<0.001]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5 ng/mL与OS负相关(HR=1.82,P=0.033)。结论:肿瘤直径为3~5 cm组的CRC肺转移患者RFA术后生存结局显著劣于≤3 cm组,3 cm可作为筛选RFA适应证的关键阈值,联合术前CEA水平可优化患者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肺转移 射频消融 肿瘤直径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的影像组学诺模图预测结直肠癌肺转移射频消融后的局部肿瘤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黄浩哲 陈红 +7 位作者 郑德重 陈超 王英 许立超 王耀辉 何新红 杨媛媛 李文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57-872,共16页
背景与目的:早期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肺转移瘤经过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的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ocal tum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LTPF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组学在肿瘤预后预测方... 背景与目的:早期预测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肺转移瘤经过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后的局部肿瘤无进展生存期(local tumo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LTPF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影像组学在肿瘤预后预测方面已有一定的探索。本研究旨在构建基于影像组学的诺模图预测CRC肺转移患者RFA治疗后的LTPFS。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9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收治的172例伴有401个肺转移病灶的CRC患者。本研究通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伦理编号:2402291-24)。将患者的RFA术前及术后即刻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图像通过数据增强后,人工分割靶病灶和RFA后区域后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maximum relevance and minimum redundancy algorithm,MRMRA)和最小绝对值收敛(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基于筛选后的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的临床变量,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concordance index,C-index)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来评估3种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后绘制最佳模型对应的诺模图。结果:在所有肺转移瘤中,最终复发的病灶有102个(25.4%),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的病灶有299个(74.6%)。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95%CI:19.466~22.534),RFA术后的1、2和3年的LTPFS率分别为76.5%(95%CI:72.0~80.4)、72.1%(95%CI:66.6~76.9)和69.9%(95%CI:64.0~75.1)。无论在训练集还是测试集中,基于LASSO回归模型最终筛选的12个影像组学特征和多因素分析筛选的4个临床变量而构建的融合模型预测LTPFS的AUC最高,C-index分别为0.890(95%CI:0.854~0.927)和0.843(95%CI:0.768~0.916)。结论:基于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变量的融合模型预测CRC肺转移患者RFA治疗后的LTPFS是可行的,并且其性能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同时,融合模型的诺模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CRC肺转移患者RFA治疗的预后,协助临床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随访复查方案,灵活地调整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组学 诺模图 结直肠癌 肺转移 射频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冷冻消融治疗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袁媛 钱朝霞 李文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44,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的局部复发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索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1月共入组2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的局部复发是接受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旨在探索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冷冻消融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3年10月—2015年1月共入组22例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患者,行27次冷冻消融术,术后随访12~32个月。治疗后影像学随访采用盆腔增强CT或MRI。统计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1年内靶病灶局部控制率,比较术前、术后患者疼痛评分。结果:该组研究技术成功率为100%,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18.5%,包括小便困难、患侧肌力下降、脓肿形成、重度组织冻伤。术后1年内靶病灶局部控制率为72.7%,局部病灶进展时间为(11.1±4.3)个月。患者术前与术后第3天进行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术前与术后6个月NR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2个月NR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4)。结论:CT引导下冷冻消融作为一种治疗直肠癌根治术后局部复发的新方法,安全可行,靶病灶局控率高,短期内疼痛缓解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局部复发 冷冻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冷冻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和椎旁转移瘤所致的疼痛 被引量:4
5
作者 许立超 李文涛 +2 位作者 王耀辉 王广志 黄浩哲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03-307,共5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出现椎体转移并累及椎旁组织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会导致椎体强度下降,诱发骨折,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冷冻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椎体及椎旁转移瘤所致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出现椎体转移并累及椎旁组织后,不仅引起疼痛,而且会导致椎体强度下降,诱发骨折,临床处理比较棘手。本研究旨在评估经皮冷冻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椎体及椎旁转移瘤所致疼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2017年3月接受椎体成形术联合冷冻消融术的患者资料,纳入单一椎体和椎旁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在相应的椎体层面伴有中、重度疼痛,并且需要服用止痛药物,其中有2例患者曾接受放疗,疼痛缓解不明显。为了控制疼痛,所有患者首先在CT引导下完成经皮冷冻消融治疗,然后转移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室接受椎体成形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3和6个月时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术前及术后的任何不适主诉。结果:共有16例患者成功接受了冷冻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平均年龄58.1岁,其中男性10例(10/16),骨水泥平均注射量为4.2 mL。通过配对t检验,同术前相比,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降低(P<0.05),6个月时稳定(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障碍,表现为股神经受损,单侧下肢麻木,抬腿困难,经过治疗后症状逐步缓解并最终消失。1例患者术后出现右侧腹壁肿胀,MRI检查显示血肿和右侧胸腔少量积液,未处理,后逐渐缓解。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经皮冷冻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单一椎体及椎旁转移瘤所致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但有可能出现累及神经的并发症,术中需要仔细布针,结合CT引导并实时监控冰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和椎旁转移瘤 经皮冷冻消融术 经皮椎体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钇-90微球在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中的应用——钇-90微球放射栓塞系列回顾(七)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瑞青 贾中芝 +3 位作者 曹会存 曹广劭 黄浩哲 王维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03-1010,共8页
目的评估钇-90(^(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录在PubMed上所有关于^(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CRCLM的临床研... 目的评估钇-90(^(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结直肠癌肝转移(CRCL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性分析1991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录在PubMed上所有关于^(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CRCLM的临床研究。观察指标包括:肿瘤缓解率、肝内疾病进展时间、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及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结果共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21项,其中前瞻性研究7项,回顾性研究14项。21项研究的患者总数为1 923例,均为手术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平均接受了2.7种(2~4种)化疗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13.4个月,^(90)Y微球放射栓塞术后3个月,中位肿瘤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疾病稳定率及疾病进展率分别为0.9%(0~5%),23.0%(0~46.9%),35.4%(10%~71%)及26.5%(4%~71%)。中位肝内疾病进展时间、无疾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分别为6.0、4.8和9.8个月。共19篇文献报道了^(90)Y微球治疗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放射性肝病和胆道系统损伤的中位发生率分别为13.8%和1.3%;放射性胃肠溃疡和肠炎的中位发生率分别为4%和0.8%;乏力、腹痛、恶心/呕吐以及发热的中位发生率分别为29%、25.4%、18%和4.3%。结论^(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可以提高不可切除且化疗耐药的CRCLM患者的缓解率和生存时间,其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不良反应轻,有希望成为一种新的姑息性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钇-90 放射栓塞 结直肠癌 肝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TACE还是HAIC? 被引量:1
7
作者 杜楠 王英 李文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269-1273,共5页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已用于治疗中晚期肝癌。HAIC联合应用分子靶向...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目前中晚期不可切除肝癌的常用治疗方法。近年来,国内奥沙利铂+氟尿嘧啶+亚叶酸钙(FOLFOX)方案的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y infusion chemotherapy,HAIC)已用于治疗中晚期肝癌。HAIC联合应用分子靶向药物和(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该文介绍了TACE和HAIC的理论基础、发展史及研究进展,分析比较二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以期为中晚期肝癌患者选择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肝动脉灌注化疗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程管理是中心静脉通路安全保障 被引量:20
8
作者 许立超 李文涛 陆箴琦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73-675,共3页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AP)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中长期中心静脉输液通路,主要用于长期反复化疗、营养支持等临床治疗。然而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植入、使用维护和并发症诊治过程中有很多细节与规范需要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AP)是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中长期中心静脉输液通路,主要用于长期反复化疗、营养支持等临床治疗。然而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在植入、使用维护和并发症诊治过程中有很多细节与规范需要重视,规范植入和使用维护对于能否安全植入中心静脉通路与长期使用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阐述目前中长期中心静脉通路存在的问题、解决思路以及全程管理中心静脉通路,强调建设默契合作的多学科团队、规范化制度和监管流程,以推动中心静脉通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通路 全程管理 规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实性肺结节在ⅠA期肺癌影像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浩哲 李国栋 +2 位作者 许立超 李文涛 王升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9-204,共6页
背景与目的: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pulmonary nodule,SSPN)作为一种特征性而非特异性的肺部病灶与早期肺癌关系密切,为探讨其对ⅠA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将分析不同性质SSPNs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4月一2014年4月... 背景与目的:亚实性肺结节(subsolid pulmonary nodule,SSPN)作为一种特征性而非特异性的肺部病灶与早期肺癌关系密切,为探讨其对ⅠA期肺癌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将分析不同性质SSPNs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8年4月一2014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CT引导Hookwire定位下胸腔镜手术(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疗的405例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磨玻璃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成分含量将SPNs分为单纯型磨玻璃影(pure ground-glass opacity,pGGO)、混合型磨玻璃影(mixed ground-glass opacity,mGGO)和实性结节(solid nodule,SN)3组,并统计各组恶性率。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再将SSPNs分为ⅠA期肺癌组和良性组,分析对比影响SSPN良、恶性的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405例SPN患者,其中SSPNs有367例(包括124例pGGOs和243例mGGOs),且在ⅠA期肺癌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组[95.9%(257/268)vs80.3%(110/137),P<0.0011。SSPN的总恶性率为70.0%(257/367),且mGGO的恶性率(72.0%)要高于pGGO(66.1%)和SN(28.9%)。恶性SSPN多发生于中年女性肺上叶,且病灶边界不清、边缘毛刺、分叶和胸膜凹陷征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组(P<0.05)。结论:SSPN是肺癌的重要征象,且以mGGO的恶性倾向最高。若中年女性伴有肺上叶的SSPN,且病灶边界不清、边缘出现毛刺、分叶或胸膜凹陷时,应高度怀疑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实性肺结节 磨玻璃影 ⅠA期肺癌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AF和EGFR抑制剂联合用于BRAF突变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PDXs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英 马晗 +1 位作者 李文涛 何新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33-537,共5页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的概率为5%~15%,临床预后明显差于无突变者。该研究将BRA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联合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at... 背景与目的:结直肠癌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的概率为5%~15%,临床预后明显差于无突变者。该研究将BRAF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联合用于BRAF V600E突变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来源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s,PDXs)模型,观察其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6年1月—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34例疑似结直肠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患者利用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方法获取组织标本,建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PDXs模型,筛选BRAF突变者传代培养至F2代进行药物实验,实验组分为BRAF抑制剂组(A组)、EGFR抑制剂组(B组)、BRAF和EGFR抑制剂联合组(C组)及安慰剂对照组(D组)。给药3周后处死实验动物,统计建模成功率及抑瘤率。结果:34例患者中共23例病理证实为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成功建立16个PDX模型,建模成功率为69.6%(16/23)。共筛选出4例BRAF V600E基因突变者,成功建立4个BRAF突变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PDXs模型。实验组无明显药物毒性相关性死亡,实验组抑瘤率分别为21.57%、21.61%和66.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建立复发转移性结直肠癌的PDXs模型成功率高,针对EGFR和BRAF的双重打击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明显提高BRAF突变型结直肠癌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复发转移 BRAF突变 患者来源异种移植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