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累及甲状腺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金哲 仵倩 +1 位作者 林岚 唐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5,共7页
目的探讨累及甲状腺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11月期间5例甲状腺受累的LCH患者的临床信息、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 目的探讨累及甲状腺的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11月期间5例甲状腺受累的LCH患者的临床信息、形态学特征、免疫组化特点及分子学检测结果,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男性1例,女性4例,29~57岁,中位年龄31岁,超声均表现为甲状腺低弱回声结节。形态学上均显示大量朗格汉斯细胞,细胞含有丰富的嗜酸性胞质,细胞核呈卵圆形,或有纵向核沟,呈咖啡豆样,核仁不明显,伴有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5例肿瘤细胞CD1α、S100、Langerin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15%,其中最高达70%。经分子检测的4例病例均未检出BRAF V600E和MAP2K1基因突变。结论甲状腺LCH罕见,多数病例为多系统LCH累及甲状腺,常表现为甲状腺无痛性肿大,治疗方法常为外科手术切除。病理表现为大量朗格汉斯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弥漫成片,伴有正常甲状腺滤泡结构破坏。分子学改变上存在BRAF V600E和MAP2K1低突变率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甲状腺疾病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林岚 王纾宜 王坚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50-355,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2002年国际病理学会的诊断标准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诊断确诊的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例,并将葡萄状型归入胚胎性的亚型。收集病理及免疫... 目的探讨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按2002年国际病理学会的诊断标准收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病理诊断确诊的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病例,并将葡萄状型归入胚胎性的亚型。收集病理及免疫组化切片及临床资料,并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软组织专家重新阅读病理片,对发生于儿童头面部的胚胎性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2004~2007年共有18例患儿纳入分析,其中男12例,女6例;发病年龄5个月至18岁,<10岁者12例。临床表现为口、鼻或耳道肿物及鼻塞、声嘶、面瘫等肿瘤占位引起的相应症状和体征。依据美国横纹肌肉瘤研究组的分期标准,临床Ⅰ~Ⅱ期7例,Ⅲ~Ⅳ期11例。CT或MRI显示相应部位膨胀性生长的软组织占位,多伴有骨吸收破坏。术前有5例临床诊断为良性病变。组织病理学上,以出现不同分化阶段的横纹肌母细胞为特征,其中葡萄状亚型4例。行肿瘤完整或大部切除5例,部分切除2例,11例仅行手术探查或鼻内镜活检。随访到10例患儿,其中4例患儿病死,均为临床Ⅲ期,存活的6例均采用了手术结合化疗或放疗的综合治疗;余8例失访。结论儿童头面部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为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生长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性横纹肌肉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林岚 王纾宜 王坚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1-454,共4页
目的探讨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对8例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5例发生于... 目的探讨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光镜观察结合临床资料,对8例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其中6例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8例患者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12-58岁,平均34岁。5例发生于鼻腔和鼻窦,2例发生于耳部,1例位于眼眶。临床上,患者多因鼻塞、鼻衄、头痛、眼球突出或耳部肿块就诊。CT或MRI检查显示软组织占位性病变,肿瘤多向邻近组织呈浸润性生长伴相应骨吸收破坏。镜下,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和星形细胞构成,部分病例内可见多泡状细胞和核深染的多形性细胞,基质呈显著黏液样。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6例中的瘤细胞主要表达vimentin,1例灶性表达α-SMA。7例随访1个月~6年(平均1年),其中2例分别于术后1月及2月复发并死于肿瘤。结论头面部黏液纤维肉瘤为一侵袭性较强的软组织肉瘤,易发生局部复发,宜采取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1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诗敏 王纾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551-553,共3页
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5例粘液表皮样癌,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分化者14例,低分化者1例。肿瘤细胞CK、CEA、EMA、CK... 目的:探讨耳鼻喉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5例粘液表皮样癌,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15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55岁。其中高分化者14例,低分化者1例。肿瘤细胞CK、CEA、EMA、CK8均呈阳性表达。结论:粘液表皮样癌是一种较少见的耳鼻喉肿瘤,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可与其他肿瘤鉴别,掌握组织学分类有助于临床的正确治疗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液表皮样癌 耳鼻咽喉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1例新发病例及2例文献复习 被引量:4
5
作者 胡春燕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新发1例及文献报道的另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改变及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新发1例及文献报道的另2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DSRCT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数据、病理学形态表现、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改变。结果 3例均为原发于鼻腔鼻窦的DSRCT,男性1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3岁(21~61岁),部位分别为上颌窦、蝶窦和筛窦,并不同程度地侵犯周围组织。临床表现为鼻塞、鼻出血、通气不畅。3例组织学形态表现均与经典部位的DSRCT相似,肿瘤由外形不规则的核深染小圆细胞组成,被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分隔成大小不一的巢团,细胞分化差,核分裂像易见,并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侵袭性生长。其中本院病例部分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横纹肌样或浆细胞样,局部形成假菊形团样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瘤细胞均表达上皮、间叶和神经源性标记物。3例分别经FISH、RT-PCR及Southern blot检测证实存在EWS-WT1基因融合。此外,本院病例行电镜检查显示,瘤细胞具有大量树突状突起和细胞器,可见核旁丰富的中间丝。3例均行手术切除,并结合辅助性放化疗,其中2例文献报道的患者无瘤生存期超过2.5年,1例本院患者于术后4个月复发,1年后死亡。结论 DSRCT是一种少见的高度恶性肿瘤,发生在鼻腔鼻窦处更为罕见且预后差,充分认识其病理学特点并了解其发生的罕见部位,有助于避免漏诊和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肿瘤 鼻腔鼻窦 病理特征 免疫组化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淋巴囊肿瘤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翟长文 聂洪婷 +1 位作者 王纾宜 林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4-736,共3页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ELST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ELST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7~76岁...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EL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ELST的临床、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ELST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27~76岁。临床上多表现为进行性听力下降、耳鸣等。影像学显示颞骨岩部中后部及周围软组织肿块伴虫蚀样骨质破坏。镜下肿瘤细胞主要排列呈乳头-囊样结构,瘤细胞单层排列,呈柱状、立方状;胞质透亮或嗜伊红色。细胞核异型性较小,位于细胞中部以上、远离细胞基底部。肿瘤间质血管丰富。7例肿瘤细胞CKpan、碳酸酐酶Ⅸ、PAX8、vimentin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1%~2%。5例患者分期行姑息性肿瘤切除术,2例手术完整切除,7例患者随访5~29个月,5例带瘤生存,2例无瘤生存。结论ELST临床罕见,发病率较低,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有助于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该肿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淋巴囊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8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聂洪婷 翟长文 +1 位作者 袁存存 王纾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24-927,共4页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SN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其中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Pax-... 目的探讨双表型鼻腔鼻窦肉瘤(biphenotypic sinonasal sarcoma,BSN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BSNS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其中5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Pax-3基因分离情况。结果8例BSNS中男性3例,女性5例;发病年龄26~74岁,中位年龄58岁。临床多表现为鼻塞、鼻出血、眼痛及面部肿胀等。眼观:肿瘤灰白色桑葚样。镜检:形态较一致的梭形细胞在黏膜上皮下呈浸润性生长,并牵拉表面上皮致上皮内陷,近上皮处细胞较密集;肿瘤细胞排列呈束状、鱼骨状,可侵犯骨组织;细胞核呈波浪状,胞质嗜伊红,坏死及核分裂象不明显。间质内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伴有胶原变性。免疫表型:肿瘤细胞S-100(8/8)、Calponin(8/8)、MSA(7/8)、SMA(7/8)、FXⅢa(8/8)均阳性;Ki-67增殖指数较低(2%~5%)。5例Pax-3分离探针检测均呈阳性,支持BSNS的诊断。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1个月,2例术后复发,6例未见复发。结论BSNS是一种具有神经及肌源性分化特征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并伴有Pax-3基因重排,结合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学改变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组织肿瘤 鼻腔鼻窦肉瘤 Pax-3 双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聂洪婷 翟长文 林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0-102,共3页
目的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年龄23~63岁。均以听力下降就诊,3例均为单侧... 目的探讨中耳侵袭性乳头状肿瘤(aggressive papillary tumour,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中耳AP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表型等,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年龄23~63岁。均以听力下降就诊,3例均为单侧发病,左侧2例,右侧1例。影像学示鼓室鼓窦及外耳道软组织占位,可伴骨质破坏。3例肿瘤镜下均呈乳头状腺样排列,复杂乳头疏松地被覆于纤维结缔组织上。肿瘤性乳头状腺样结构由外周连续或不连续的基底细胞及内层的立方/柱状细胞构成;内层细胞核一致,胞质富含黏液、部分胞质嗜酸性,形态类似杯状细胞、界限清楚。3例均未见明确坏死及核分裂。免疫表型:CKpan、CK7、CEA和EMA均阳性,内层细胞腔缘MUC-1阳性,外层基底细胞p63阳性,例2 S-100阳性。Ki-67增殖指数:例1灶区为20%,例2和例3较低(<5%)。3例随访36~108个月,其中例2复发3次,分别于术后第3、8、9年复发,目前3例均无瘤生存。结论中耳APT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有一定的侵袭性及复发性,在日常诊断工作中应提高警惕,术后应密切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肿瘤 侵袭性乳头状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0
9
作者 钟玉凤 唐作华 +4 位作者 强金伟 王纾宜 钱雯 肖泽彬 王容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CIFR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6例均行CT检查(10例平扫,6例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加扩散加权成像)。结果:...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侵袭性真菌性鼻腔鼻窦炎(CIF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6例CIFR的临床和影像资料,16例均行CT检查(10例平扫,6例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3例加扩散加权成像)。结果:(1)部位:发生于上颌窦者7例,蝶窦5例,筛窦3例,上鼻道1例。(2)CT表现:窦腔内软组织影,CT平扫中等或稍低密度,6例病灶内有钙化,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骨质增生硬化或伴吸收破坏各7例,单纯骨质吸收破坏2例。(3)MRI表现:T1WI等信号,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扩散受限,平均表观扩散系数值(ADC)为0.516±0.128(×10-3mm2/s)。(4)邻近结构侵犯:侵犯眼眶6例,其中眶尖区5例,眶底1例;眶下裂区5例;海绵窦及翼腭窝各4例;颞下窝及鼻咽顶各3例;上颌神经3例;视神经2例;脑膜和颞叶各1例。结论:CT可显示病灶内钙化及周围骨质受累情况,常规MRI联合DWI对明确本病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鼻窦炎 真菌 侵袭性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治疗头面部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9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丁浩 王胜资 +2 位作者 王纾宜 厉慧青 郭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28-531,共4页
背景与目的: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常累及头面部。治疗手段尚无统一标准,但认为放射治疗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LCH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 背景与目的: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iocytosis,LCH)是一种罕见的网状内皮组织疾病,常累及头面部。治疗手段尚无统一标准,但认为放射治疗可用于治疗局限性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放射治疗LCH的疗效。方法:对2000年7月—2007年5月期间本院放疗科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8例嗜酸性肉芽肿和1例韩-薛-柯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肉芽肿5例患者行肿块部分切除和放射治疗,3例活检后单纯放射治疗,韩-薛-柯病1例进行手术、化疗、再程放疗和内分泌治疗,所有病例随访1.5~8年,总有效率为89%。结论: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采用放射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放射剂量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罕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嗜酸性肉芽肿 韩-薛-柯病 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病毒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1
作者 翟长文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PCR检测EBV在PTDLBCL(n=81)和原发性非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non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NTDLBCL)(n=42)、鼻腔NK/T细胞淋巴瘤(n=10)及慢性扁桃体炎(n=20)中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 ISH结果显示,PTDLBCL中EBV的阳性率高于PNTDLBCL(t=5.603,P=0.018)。检测PTDLBCL中EBV,PCR阳性率显著高于ISH(t=11.139,P=0.001)。EBV阳性PTDLBCL者预后优于阴性者(t=5.683,P=0.017);与患者年龄、部位及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在PTDLBCL中高表达,其存在与患者预后正相关。检测PTDLBCL的EBV,LMP1PCR的敏感度高于EBERs ISH,而EBERs ISH的特异度高于LMP1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EBV) 扁桃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预后 PCR 原位杂交(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诗敏 朱雄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2期1079-1082,共4页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是鼻腔淋巴瘤中较为常见、恶性程度高且预后较差的病种。因此,了解其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理诊断、治疗及预后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血管纹超微形态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林岚 王纾宜 +4 位作者 王云峰 刘少锋 陈岩 林曦 李华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Cx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血管纹的超微病理形态学改变,探索Cx26突变的致聋机制。方法将Cx26 loxP/loxP与foxg1-cre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获得Cx26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oxg1-Cre cCx26ko条... 目的观察不同年龄缝隙连接蛋白26(Connexin 26,Cx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血管纹的超微病理形态学改变,探索Cx26突变的致聋机制。方法将Cx26 loxP/loxP与foxg1-cre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获得Cx26条件基因敲除小鼠模型(Foxg1-Cre cCx26ko条件性敲除小鼠,简称为cCx26ko小鼠),与野生型小鼠(wild type,WT)进行对比。分离出小鼠耳蜗标本,先制作半薄切片定位,再行超薄切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血管纹细胞的超微病理改变。结果血管纹各种细胞在早期未见异常;出生后120天(postnatal day 120,P120)起细胞内出现溶酶体增多,P180天见巨大吞噬细胞,P360天见色素颗粒。结论 Connexin 26基因条件性敲除小鼠出生后早期血管纹超微形态基本正常。成年转基因动物的血管纹出现超微病理学改变,推测其与细胞异常代谢和衰老有关,这可能是Cx26突变致聋的病理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26 基因敲除 超微形态 血管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与内耳发育的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岚 王纾宜 李华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238-241,共4页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 内耳发育 CONNEXIN 缝隙连接细胞间通讯 细胞缝隙连接 内耳组织 离子通道 物质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颈部原始神经外胚叶瘤三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骥 王胜资 王纾宜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08-409,共2页
关键词 原始神经外胚叶瘤 头颈部肿瘤 放射治疗 综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磷汀对豚鼠早期中耳放射损伤的保护与ICAM-1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16
作者 王胜资 陈仲春 +2 位作者 王纾宜 程庆芳 陆神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1-394,i002,共5页
目的 通过检测氨磷汀与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 1)在放射性中耳炎中表达的相关性 ,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38只豚鼠分成 5组 ,A组 2只 ,不加任何干预 ,B、C、D、E每组 9只 ,60 Coγ射线 3GY/次 ,5次 /周 ,总量 4 5GY照射右耳 ,B... 目的 通过检测氨磷汀与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 1)在放射性中耳炎中表达的相关性 ,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38只豚鼠分成 5组 ,A组 2只 ,不加任何干预 ,B、C、D、E每组 9只 ,60 Coγ射线 3GY/次 ,5次 /周 ,总量 4 5GY照射右耳 ,B组和D组为生理盐水组 ,C组和E组为氨磷汀组 ,C组照射完成后在第 2天处死动物 ,D、E组在照射后第 30天处死动物。以免疫组化法检测中耳粘膜ICAM - 1,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中耳粘膜。结果 辐射对豚鼠中耳粘膜上皮有损伤作用 ,同时伴随ICAM - 1的表达 ,照射前 30分钟腹腔注射氨磷汀能使纤毛上皮受到保护。结论 ICAM - 1的表达与中耳粘膜早期辐射损伤密切相关 ,氨磷汀对中耳粘膜早期辐射损伤有保护作用。辐射产生的自由基与中耳粘膜ICAM - 1表达上调相关。咽鼓管狭窄可能是粘膜ICAM - 1持续表达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磷汀 豚鼠 中耳 放射损伤 ICAM-1 表达 相关性研究 放射性中耳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在小儿喉乳头状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7
作者 王纾宜 李诗敏 +2 位作者 朱莉 郑斯馨 吴韵芳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3-235,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HPV与小儿喉乳头状瘤发病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6例小儿喉乳头状瘤 96次手术的肿瘤组织及其HPV表达 ,另取 8例正常小儿及成人的喉黏膜 ,10例成人喉乳头状瘤作对照。结果 小和和成人的正常喉黏膜无HP... 目的 探讨HPV与小儿喉乳头状瘤发病及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46例小儿喉乳头状瘤 96次手术的肿瘤组织及其HPV表达 ,另取 8例正常小儿及成人的喉黏膜 ,10例成人喉乳头状瘤作对照。结果 小和和成人的正常喉黏膜无HPV表达 ,成人喉乳头状瘤 2例有HPV表达 ,46例 96人次小儿喉乳头状瘤 ,其中 33例 6 1人次肿瘤组织中有HPV表达 ,且与肿瘤的复发频率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喉肿瘤 乳头状瘤 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在喉鳞状细胞癌中表达与c-myc的相关性
18
作者 顾栋桦 王纾宜 +4 位作者 唐峰 朱腾芳 郑莉 陈琦 朱虹光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9-462,共4页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和病理分级、临床参数的关系以及和c-myc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hTERT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蛋白。结果喉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鳞癌... 目的研究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和病理分级、临床参数的关系以及和c-myc的相关性。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40例喉鳞状细胞癌中hTERT mRNA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myc蛋白。结果喉正常组织、不典型增生、鳞癌组织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分别为0%(0/10)、10%(1/10)、80%(32/40),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和不典型增生(P<0.05),hTERT mRNA水平与c-myc的表达呈显著相关(r=0.5422,P<0.01)。喉鳞癌中hTERT mRNA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不相关(P>0.05),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情况不相关(P>0.05)。结论喉鳞癌中hTERT mR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和不典型增生,有助于喉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c-myc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喉鳞癌端粒酶活性升高的一个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肿瘤 端粒 末端转移酶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绕核性白内障家系调查
19
作者 金怡萍 刘运甲 +3 位作者 李淑萍 陆国生 陈荣家 褚仁远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 明确一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的临床特点、晶状体混浊的组织学改变和该家系的遗传模式。方法 观察家系成员晶状体混浊等眼病情况。家系调查 ,绘制家系图谱。将患者术中取出的晶状体进行病理观察。应用Li Mantal Gart法进行分离分析... 目的 明确一先天性白内障大家系的临床特点、晶状体混浊的组织学改变和该家系的遗传模式。方法 观察家系成员晶状体混浊等眼病情况。家系调查 ,绘制家系图谱。将患者术中取出的晶状体进行病理观察。应用Li Mantal Gart法进行分离分析判断该家系的遗传模式。结果 该家系白内障为典型的绕核性白内障 ,病理结果也提示病理性改变位于胚胎核周围。发病率 64 56% ,各代之间无明显差异。分离分析的结果说明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结论 证实了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典型的绕核性白内障 ,遗传性状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遗传 组织学 分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2例
20
作者 吉红云 毕颖文 +1 位作者 许龙华 陈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是罕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与胚胎时期眼的胚裂闭合不全有关。当囊肿较小时,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较大囊肿影响视功能或外观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我院于2011年3月收治2例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患者,均行无... 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是罕见的先天发育异常性疾病,与胚胎时期眼的胚裂闭合不全有关。当囊肿较小时,可定期随访观察,对于较大囊肿影响视功能或外观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我院于2011年3月收治2例先天性小眼球合并眼眶囊肿患者,均行无功能小眼球联合囊肿的摘除同期义眼台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小眼球 眼眶囊肿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