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在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大鼠玻璃体和血清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
作者 于靖 崔尘 +1 位作者 赵红梅 王克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PVR玻璃体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是PVR患者玻璃体和血清中的特异蛋白质,且其在严重PVR患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 背景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导致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PVR玻璃体蛋白质组学研究发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6(IGFBP-6)是PVR患者玻璃体和血清中的特异蛋白质,且其在严重PVR患者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PVR。目的探讨IGFBP-6在PVR大鼠模型中的表达变化。方法选取7周龄SPF级雄性Wistar大鼠70只,采用抛硬币法随机将动物分为PVR模型组34只和对照组36只。PVR模型组大鼠左眼玻璃体腔内注入透明质酸酶1U(商品单位),注射后10min待玻璃体液化后,玻璃体腔内再注入1×106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悬液5μl和1×107富含血小板的血浆5μl;对照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μl。各组大鼠玻璃体腔注射后1、2、3、4周行眼底检查并按Francine标准对PVR进行分级。分别于造模后1、2、4、8周处死各组大鼠,抽取动物心脏血,切取肝脏和视网膜,并制备切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和视网膜组织中IGFBP-6mRNA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玻璃体和血清中IGFBP-6的质量浓度,对各组大鼠的测量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从肝脏和视网膜中提取高纯度的IGFBP-6mRNA。PVR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4周视网膜中IGFBP-6mRNA含量为(3.79±1.33)×1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2±2.96)×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0,P〈0.01);PVR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4周视网膜中IGFBP-6mRNA含量明显低于造模后第1、2、8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VR模型组大鼠造模后各时间点肝脏中IGFBP-6mRN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以及PVR模型组大鼠组内各时间点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VR1、2、3级组大鼠视网膜中IGFBP-6mR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等级的PVR大鼠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LISA检测结果显示PVR1、2、3级组大鼠玻璃体中IGFBP-6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21.00±19.32)、(229.63±18.89)和(225.70±26.71)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73.25±21.1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VR组各级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1.46,P〉0.05)。PVR模型组大鼠和血清中IGFBP-6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大鼠,4周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VR大鼠玻璃体和血清中IGFBP-6质量浓度均增加,玻璃体中增加的IGFBP-6可能来源于局部的自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大鼠 模型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 被引量:2
2
作者 陈武 黄欣 +2 位作者 莫炜 王文吉 宋后燕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31-235,共5页
目的研究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m△K)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方法Plm△K由毕赤酵母表达的纤溶酶原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g△K)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产生,并通过发色底物S2403测定其蛋白水解活性。0.5、1.0、1.... 目的研究纤溶酶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m△K)对兔眼玻璃体视网膜界面的作用。方法Plm△K由毕赤酵母表达的纤溶酶原Kringle区缺失突变体(Plg△K)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激活产生,并通过发色底物S2403测定其蛋白水解活性。0.5、1.0、1.5μmol/min Plm△K100μL分别注入16只新西兰白兔的玻璃体腔内,注射后1d、7d在光镜下和扫描电镜下检查,并行大体检查、眼部B型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观察玻璃体视网膜界面情况。结果还原性SDS-PAGE凝胶成像分析证实,Plg△K被激活后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约26000和5000的2条肽链,且具有纤溶酶活性。4种检测结果均显示Plm△K诱导玻璃体皮质与视网膜的分离。视网膜内表面皮质残留量与Plm△K的剂量呈负相关(r=-0.9516,P=0.048),完全性分离可产生光滑的视网膜内表面。Plm△K注射眼与对照眼的视网膜外层结构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视网膜内表面皮质残留量与药物作用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720,P=0.470)。对照组和Plm△K处理组间视网膜外层的形态学无明显不同。Plm△K玻璃体注射后未发现视网膜发生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单独注射Plm△K可有效诱导玻璃体与视网膜的完全性分离,而对外层视网膜结构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视网膜界面 纤溶酶 Kringle区 缺失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萃取物防治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俊 褚仁远 孙兴怀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中药萃取物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3组 ;中药组、对照组和空白组 ,每组 10只。通过升高眼压建立SD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检测玻璃体视网膜中的MDA、NO的含... 目的 探讨中药萃取物预处理和后处理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 30只 ,随机分为 3组 ;中药组、对照组和空白组 ,每组 10只。通过升高眼压建立SD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 ,检测玻璃体视网膜中的MDA、NO的含量 ,了解视网膜损伤情况并通过SOD的活性评价中药萃取物的作用机制。结果 中药组玻璃体视网膜中MDA含量 ( 0 .4 12± 0 .2 0 9) μmol·g-1低于对照组 ( 0 .86 8± 0 .4 74 ) μmol·g-1,但高于空白组 ( 0 .12 1± 0 .0 4 1) μmol·g-1,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 (F =17.0 86 2 ,P <0 .0 1) ;SOD活性中药组 ( 2 0 .0 0 1± 8.4 5 7) μU·L-1高于对照组 ( 15 .16 5± 10 .84 7) μU·L-1,但低于空白组( 2 6 .4 83± 9.10 9) μU·L-1,具有统计学意义 (F =3.6 734,P <0 .0 5 )。结论 中药萃取物预处理和后处理能够提高SOD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视网膜 缺血再灌注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燕 卢奕 +2 位作者 蒋永祥 邱斌 田洁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150~160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萘性白内障组(每日0.5mg/kg萘灌胃3d后改为每日1mg/kg)和阿司匹林组(萘灌胃4h后每日100mg/k... 目的探讨低剂量阿司匹林对萘性白内障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5只150~160g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无特殊处理)、萘性白内障组(每日0.5mg/kg萘灌胃3d后改为每日1mg/kg)和阿司匹林组(萘灌胃4h后每日100mg/kg阿司匹林灌胃)。应用定期图像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分离纯化α-晶状体蛋白,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抑制热诱导的β-L晶状体蛋白变性的能力。结果3周时萘性白内障组晶状体开始出现混浊,程度逐步加重,阿司匹林组混浊早期进展较萘性白内障慢,6周后进展程度接近于萘性白内障组。实验2周时3组晶状体混浊程度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32,P=0.969)。实验第4、6、8、10周时3组晶状体混浊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031.130,P=0.000;F=115964.000,P=0.000;F=169846.500,P=0.000;F=195431.200,P=0.000),且空白对照组与萘性白内障组、空白对照组与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与萘性白内障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阿司匹林组的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高于萘性白内障组。结论低剂量阿司匹林通过保护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延缓萘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混浊的进展,此作用在白内障早期尤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性白内障 阿司匹林 Α-晶状体蛋白 分子伴侣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辅助他莫昔芬治疗与后续白内障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涵 邵志敏 +1 位作者 余科达 徐格致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08-513,共6页
背景与目的:他莫昔芬是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标准药物,也是绝经后患者的重要选择。目前,他莫昔芬治疗与后续白内障发生的相关性争议较大,需进一步证实。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前瞻性维护的病例数... 背景与目的:他莫昔芬是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标准药物,也是绝经后患者的重要选择。目前,他莫昔芬治疗与后续白内障发生的相关性争议较大,需进一步证实。方法:分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前瞻性维护的病例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结合门诊随诊数据,共纳入3 034例可用患者。其中无内分泌治疗患者806例,含他莫昔芬治疗1 065例,仅接受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1 163例。对无内分泌治疗与含他莫昔芬治疗两组,根据后续发生白内障与否进行关联分析,并进行年龄(≤40岁、40~50岁、>50岁)与他莫昔芬用药时长(用药5年内、超过5年)的亚组研究。结果:无内分泌治疗组(806例)与含他莫昔芬治疗组(1 065例)两组间白内障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HR=1.1,95%CI:0.8~1.5;P=0.70)。但在不同年龄亚组中有不同情况:≤40岁组与40~50岁组,他莫昔芬的使用与白内障发病没有显著关联;在>50岁组,使用他莫昔芬后发生白内障的概率(15.4%)是未使用组(9.0%)的1.8倍(95%CI:1.1~3.1;P=0.024)。不仅如此,多因素分析揭示,长期使用他莫昔芬(超过5年)的患者也相对于5年内使用患者有更高的白内障发生风险。结论:虽然在整体人群中白内障与他莫昔芬无显著相关,但在中老年等绝经后患者及长时间他莫昔芬用药患者中,白内障的发病风险显著提高。提示选择他莫昔芬治疗时,要重视各类不良反应风险的评估和白内障高危人群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他莫昔芬 内分泌治疗 白内障 延长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特征尺度融合改进Faster-RCNN视网膜微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 被引量:5
6
作者 高玮玮 杨亦乐 +2 位作者 方宇 樊博 宋楠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20-231,共12页
视网膜微动脉瘤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重要疾病至关重要,但该病灶尺寸相对较小,属于眼底图像中的微小目标,现有的微动脉瘤检测算法难以实现该病灶的精准检测,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特征尺度融合的改进Faster-RCNN微动脉瘤自... 视网膜微动脉瘤的检测对于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重要疾病至关重要,但该病灶尺寸相对较小,属于眼底图像中的微小目标,现有的微动脉瘤检测算法难以实现该病灶的精准检测,为此提出了基于多特征尺度融合的改进Faster-RCNN微动脉瘤自动检测算法。该算法在Faster-RCNN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首先采用多特征尺度融合对特征提取网络与RPN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网络对于微小目标特征的利用;然后,通过感兴趣区域齐平池化以消除感兴趣区域池化过程中引入的量化误差;最后,通过对损失函数中的smooth L1损失函数进行重新设计得到平衡L1损失函数以实现损失函数优化,从而有效降低大梯度难学样本与小梯度易学样本间的不平衡问题,进而使得模型能够得到更好地训练。针对眼底图像中微动脉瘤的自动检测,将优化后的Faster-RCNN网络模型在Kaggle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及测试,并与其他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各种结构的Faster-RCNN网络模型相比,所提出的基于多特征尺度融合的改进Faster-RCNN算法能显著提高检测结果(F-score与原始Faster-RCNN相比提升了9.36%);与其他网络模型以及方法相比,所提出的基于多特征尺度融合的改进Faster-RCNN的自动检测精度明显更优。故所提出的基于多特征尺度融合的改进Faster-RCNN算法性能较优,能准确、有效地检测出眼底图像中的微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图像 微动脉瘤 Faster-RCNN 多特征尺度融合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