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3所妇产科医院白念珠菌基因同源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应春妹 张红菊 +3 位作者 唐振华 陈慧芬 高晶 蒋南燕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45-348,共4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为监测和诊治临床白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3所医院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念珠菌共115...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为监测和诊治临床白念珠菌感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和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3所医院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分离的白念珠菌共115株,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检测其基因型,ATB FUNGUS 3试剂盒检测5种抗真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结果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结果显示,115株菌分为A、B、C3型,其中A型89株(占77.4%)又分5个亚型,B型22株(占19.1%)分为2个亚型。C型4株(占3.5%)。115株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敏感率为96.5%;对两性霉素B敏感率为100%;对氟康唑敏感率为85.2%;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为55.7%;对伏立康唑敏感率为84.3%。结论上海地区3所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基因型没有明显区别,同源性分型主要以A型为主。药敏试验显示,该地区白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同源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neathia 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初探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付菊 胡贤洋 +5 位作者 刘璐 黄茜茜 王菲菲 高晶 杜美蓉 应春妹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6,138,共9页
目的本研究探讨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比较65例URSA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女性的阴道菌... 目的本研究探讨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在女性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URSA)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价值。方法利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比较65例URSA患者与18例健康对照女性的阴道菌群特征;细胞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对人子宫颈表皮癌细胞ME-180、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及人胎盘绒毛膜癌细胞JEG-3的毒性特征,以评估其在不良妊娠结局中的作用机制;在动物水平分析S.sanguinegens感染C57BL/6J小鼠后对机体的毒性反应。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URSA患者阴道的Sneathia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种水平发现组间差异是由S.sanguinegens引起。在细胞水平发现S.sanguinegens可破坏ME-180、JEG-3和HUVEC细胞,细胞损伤程度与细胞中的菌浓度呈正相关。在动物水平发现,静脉感染S.sanguinegens后可引发小鼠多个脏器炎症性损伤,脾脏出现髓外造血现象。结论S.sanguinegens与URSA密切相关,当患者阴道该菌高载量时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eathia sanguinegens(S.sanguinegens)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 不良妊娠 致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女性血清CYFRA21-1和SCCA水平分析及其在妊娠期宫颈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张倩岚 王志恒 +5 位作者 唐慧静 张彬 沈伟虹 岳朝艳 高晶 应春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60-666,676,共8页
目的分析健康孕妇孕期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SCCA)的水平分布,并评估其对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 目的分析健康孕妇孕期血清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 21-1,CYFRA21-1)和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associated antigen,SCCA)的水平分布,并评估其对妊娠期宫颈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441名健康妊娠女性(健康妊娠组)和69名妊娠期宫颈癌患者(肿瘤组),同期纳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体检中心受检的165名健康女性作为健康非妊娠组。健康妊娠组女性分为孕早期(T1组)143名、孕中期(T2)147名和孕晚期(T3)151名。检测并分析各组研究对象的血清CYFRA21-1和SCCA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健康非妊娠组的CYFRA21-1和SCCA水平分别为1.66(1.19~2.17)ng/mL及0.8(0.6~1.0)ng/mL,健康妊娠组为3.07(2.11~4.14)ng/mL及0.9(0.7~1.3)ng/mL,肿瘤组为4.33(2.99~7.60)ng/mL及1.8(0.9~8.45)ng/mL,3组对象间2项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和T3组的CYFRA21-1水平分别为3.13(2.46~4.05)ng/mL、1.89(1.50~2.53)ng/mL和4.19(3.48~5.43)ng/mL,SCCA水平分别为0.9(0.7~1.1)ng/mL、0.7(0.6~1.0)ng/mL和1.2(0.8~1.7)ng/mL,T1和T3组结果均高于健康非妊娠组(P<0.05),T2组结果与健康非妊娠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妊娠期CYFRA21-1、SCCA、人附睾蛋白4、癌胚抗原及4项指标联合诊断宫颈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4、0.724、0.612、0.791和0.913,敏感度分别为36%、48%、38%、57%和73%,特异度分别为96%、97%、89%、86%和99%。各项指标的cut-off值分别为6.05 ng/mL、2.60 ng/mL、51.45 pg/mL和1.75 ng/mL。结论与非孕期健康女性相比,孕早期和孕晚期孕妇的血清CYFRA21-1和SCCA水平较高,而孕中期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没有统计学差异。CYFRA21-1和SCCA对妊娠期宫颈癌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角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 鳞状细胞癌相关抗原(SCCA) 妊娠期宫颈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抗米勒管激素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探索性研究
4
作者 刘亚璇 周进 +6 位作者 马浚仁 陈青 张鹏 傅毅鹏 张明迪 吴克瑾 陈宏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0-659,共10页
目的探索应用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0—2023年45~55岁绝经前患者204例,将AMH≤0.1 ng/mL作为评判绝经的阈值。根据AM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 目的探索应用抗米勒管激素(anti-Müllerian hormone,AMH)优化围绝经期早期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纳入2020—2023年45~55岁绝经前患者204例,将AMH≤0.1 ng/mL作为评判绝经的阈值。根据AMH及卵泡刺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变化,优化雌激素受体调变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转换为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AI)的时机以及初始内分泌治疗策略。结果辅助化疗前AMH水平与FSH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01)。在SERM治疗期间停经达1年的100例患者中,42例未检测AMH,其中14例在1年内转换为AI,2例在转换AI后发生卵巢功能恢复(ovarian function recovery,OFR);15例AMH>0.1 ng/mL,均未在1年内转换为AI;43例AMH≤0.1 ng/mL,其中40例转换为AI,与未检测AMH且转换为AI者相比,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3.15个月vs.8.14个月,P<0.001),且OFR发生率也显著下降(0.0%vs.12.5%,P=0.023)。AMH≤0.1 ng/mL是围绝经期患者短期内绝经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857,P<0.001)。104例辅助化疗前检测AMH的患者中,69例AMH>0.1 ng/mL,其中31例初始采用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治疗,38例初始采用SERM治疗。35例AMH≤0.1 ng/mL,均采用SERM初始治疗,与AMH>0.1 ng/mL且初始SERM组相比,AI转换率显著提高(71.4%vs.23.7%,P<0.001)、SERM过渡时间显著缩短(6.52个月vs.13.56个月,P=0.016);中位随访30个月,与OFS组均无复发病例,生存预后较AMH>0.1 ng/mL且初始SERM组呈改善趋势(Log Rank P=0.076)。结论AMH能够准确评判和预测绝经状态,安全有效地优化围绝经期内分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米勒管激素(AMH) 围绝经期 乳腺癌 内分泌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i-67在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5
作者 徐萍 宋美芳 +1 位作者 高怡 沈爱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3-254,i001,共3页
关键词 KI-67 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 慢性宫颈炎 宫颈鳞癌 表达及 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 恶性生物学行为 宫颈癌 恶性肿瘤 早期诊断 高危个体 癌前病变 标志基因 蛋白抗原 细胞周期 多种肿瘤 过度表达 免疫组化 死亡率 发病率 先发现 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克隆流行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永琴 王志恒 +3 位作者 高晶 陈慧芬 唐振华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其主要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特点,并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所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 目的探讨上海地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其主要致病菌的分子流行特点,并进行菌株遗传进化分析。方法收集2015年8月至2016年2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及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3所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分离得念珠菌共2 185株,进行菌种鉴定及统计分析,并采用ATB FUNGUS 3试剂盒检测抗真菌药物体外最低抑菌浓度,对其主要致病菌运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的方法进行分子分型,同时应用e BURST和MEGA6.0软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2 185株念珠菌属中共鉴定出白念珠菌1 988株,光滑念珠菌149株,热带念珠菌20株,其他念珠菌28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为6.5%;93株白念珠菌共检测出26个二倍体序列型(DST),其中50株敏感菌序列型为分散分布,而43株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集中于同一个克隆复合体(CC 69),并处于同一个进化树分枝上(Clade 1)。结论白念珠菌是上海地区3所妇产科医院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主要致病菌,对三唑类药物的耐药率较高,而且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表现为CC 69的克隆传播流行,需要进行重点监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克隆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吡咯类耐药机制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李翠 吴永琴 +2 位作者 陈艺升 高晶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97-403,共7页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1)收集2015年1-12月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1 646株,统计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 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感染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探讨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1)收集2015年1-12月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1 646株,统计菌株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2)收集包括该院和上海市另2所妇产科专科医院微生物室临床分离白念珠菌氟康唑耐药菌株30株、剂量依赖性敏感(S-DD)菌株13株、敏感菌株10株。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吡咯类耐药组、S-DD组和敏感组之间药物外排泵相关基因CDR1、CDR2、MDR1和药物靶酶基因ERG11表达水平的差异。同时,PCR扩增ERG11和ERG3基因并测序,分析ERG11和ERG3基因与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结果 (1)1 646株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耐药率最高,为5.2%,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5-氟胞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2%、2.5%和2.1%,所有菌株对两性霉素B均敏感。(2)S-DD组和耐药组ERG11基因表达较敏感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外排泵基因CDR1、CDR2和MDR1表达量在敏感组、S-DD组和耐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检测到ERG11基因存在13个错义突变位点,其中T123I、P98S和Y286D为新发现的3个氨基酸置换位点;且T123I和Y132H同时出现在26株耐药株中,其中16株为吡咯类药物全耐药;此外,2株吡咯类全耐药菌株中检测到ERG3基因杂合突变。结论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中分离的白念珠菌对吡咯类药物的耐药率比5-氟胞嘧啶和两性霉素高;ERG11基因突变及其过表达是该病白念珠菌吡咯类耐药的主要分子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吡咯类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27^(kip1)和Ki-67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
8
作者 徐萍 宋美芳 +1 位作者 沈爱国 何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325,F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2 7kip1和Ki -6 7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 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p2 7kip1和Ki -6 7蛋白的表达。结果 p2 7kip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p2 7kip1和Ki -6 7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10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2 0例正常子宫内膜中p2 7kip1和Ki -6 7蛋白的表达。结果 p2 7kip1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逐渐降低,存在显著差异(P <0 .0 0 1) ,并与组织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P <0 .0 0 1)。在正常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Ki 6 7表达存在差异(P <0 .0 0 1) ,Ki 6 7标记指数与组织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P <0 .0 0 1)。各种病变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1的表达与Ki6 7标记指数呈负相关(P <0 .0 0 1)。结论 p2 7kip1蛋白表达的下降及Ki- 6 7的表达升高可能与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样腺癌 P27^KIP1 KI-67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监护病房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永丽 陈艺升 +1 位作者 汪雅萍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目的了解某一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和环境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该医院神经外科ICU临床患者分离菌27株与同期病房环境分离菌28株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脉冲... 目的了解某一教学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临床和环境鲍曼不动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与分子流行特征。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该医院神经外科ICU临床患者分离菌27株与同期病房环境分离菌28株对1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子分型,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7个管家基因片段,测序并比较分析全部菌株的等位基因谱。结果 ICU分离27株鲍曼不动杆菌除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全部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高,对米诺环素耐药率较低,为25.9%,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分别为51.9%和59.3%,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大于70%。环境分离28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较敏感。27株ICU分离菌株PFGE分为4个主要型别,MLST分为5个ST型;28株环境分离株可分为多种不同基因型别。结论在PFGE分型中,A型克隆株为临床菌株和环境菌株的主要流行株,对应MLST分型的CC92,菌株间具有较高同源性,提示存在鲍曼不动杆菌医院内传播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分子流行病学 脉冲场凝胶电泳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阴道病的白念珠菌多位点序列分型分析及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志恒 应春妹 赵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0-335,共6页
目的对上海市3所妇产科医院分离的114株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本地专科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别与菌株耐药关系,并了解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类关系。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目的对上海市3所妇产科医院分离的114株白念珠菌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本地专科医院分离的白念珠菌主要基因型别与菌株耐药关系,并了解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与种群分类关系。方法收集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上海市第一妇幼保健院和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共114株白念珠菌,采用e BURST进行菌株亲缘性分析,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进行分型,并采用ATBTM FUNGUS 3试剂盒作真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14株菌株中共有47种DST型(diploid strain types,DST),其中已知30种,主要组群为DST 79和DST 435。114株白念珠菌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敏感率分别为96.5%、100%、85.1%、55.2%、84.3%。结论上海地区不同妇产科医院致病性白念珠菌呈多克隆系,但主要为DST 79和DST 435型,且具有一定耐药性。通过应用MLST分型方法,初步发现上海地区白念珠菌具有遗传多样性,且种群分类与基因分型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多位点序列分型 基因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性阴道病菌群结构变化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姁婷 刘毅 高晶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4-248,共5页
女性泌尿生殖道是一个较复杂的微生态体系。在环境、机体免疫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阴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从而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需氧菌性阴道炎等多种生殖道疾病。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女性最常... 女性泌尿生殖道是一个较复杂的微生态体系。在环境、机体免疫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阴道内的微生态平衡很容易被打破,从而导致阴道内菌群失调,引起细菌性阴道病、滴虫阴道炎、需氧菌性阴道炎等多种生殖道疾病。细菌性阴道病是育龄女性最常见的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可致不孕、早产、盆腔炎等并发症,还会增加女性患AIDS等性传播疾病的概率[1]。正常女性阴道菌群结构以乳酸杆菌为主,而细菌性阴道病的菌群结构会发生显著变化,加德纳菌属等致病菌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深入认识细菌性阴道病主要菌群分布及其临床特征,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阴道病 女性阴道 滴虫阴道炎 菌群分布 育龄女性 菌群结构 盆腔炎 性传播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妊娠妇女孕早中期维生素D参考范围的横断面调查 被引量:8
12
作者 龚小会 周进 +4 位作者 刘婧 唐瑶 林如 李笑天 彭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妊娠早、中期妇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l vitamin D,25(OH)D]值,为建立上海地区妊娠早、中期妇女25(OH)D参考值范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在上海西南部及东北部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浦、杨... 目的分析上海地区妊娠早、中期妇女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l vitamin D,25(OH)D]值,为建立上海地区妊娠早、中期妇女25(OH)D参考值范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5年至2017年在上海西南部及东北部的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黄浦、杨浦两个院区20 657例妊娠<28周的初诊建卡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取同期245例未妊娠的体检女性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入组孕妇外周血25(OH)D浓度水平。参考非妊娠期女性维生素D营养状态诊断标准描述妊娠早中期25(OH)D营养状况分布:血清25(OH)D浓度<12 ng/mL为严重缺乏,[12~20) ng/mL为缺乏,[20~30) ng/mL为不足,≥30 ng/mL为正常。结果妊娠早、中期孕妇与正常对照组25(OH)D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3±6.0) ng/mL或(19.3±7.0) ng/mL vs.(22.7±9.2)ng/mL,P<0.01]。妊娠早、中期25(OH)D的5th检测值均为9.8 ng/mL,而95th检测值分别是29.0 ng/mL及31.9 ng/mL。正常对照组25(OH)D严重缺乏占4.9%,缺乏占33.1%,不足占46.5%,正常占15.5%;孕早、中期25(OH)D缺乏和严重缺乏分别占14.1%和45.9%,不足占33.4%,正常的仅占6.6%,分布有显著差异(P<0.05)。妊娠期25(OH)D水平随年龄增加逐渐升高。夏秋季孕妇25(OH)D水平高于春冬季(P<0.05)。孕期体重与血清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女性25(OH)D水平及分布均存在差异。建议建立妊娠期女性25(OH)D参考值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羟基维生素D 维生素D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胎与单胎妊娠孕晚期、产时和产后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差异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婧 周进 +2 位作者 唐瑶 盛雨佳 彭婷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7-59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晚期、产时和产后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探索双胎妊娠不同时期的心脏负荷状况。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产科分娩人群。分娩孕周为孕28~41周,按... 目的通过比较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晚期、产时和产后的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探索双胎妊娠不同时期的心脏负荷状况。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15年7月至2017年4月产科分娩人群。分娩孕周为孕28~41周,按相同的入组和排除标准控制组间均衡性,共收取252例孕妇分为双胎妊娠组和单胎妊娠组,两组内再按妊娠和产褥时期分为产前、分娩当天、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等4个亚组,应用非参数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共有252例孕妇入组,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不同时间点的妊娠合并贫血(Hgb>80 g/L)及妊娠期糖尿病比例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BNP值比较,产前、分娩当天及产后第2天BN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产后第1天双胎组BNP值显著高于单胎组(P<0.05)。按分娩方式进行亚组分析,剖宫产后第1天单胎组及双胎组组间BN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胎组内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在产后第1天及产后第2天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胎及双胎妊娠人群产后第1天BNP值最高;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人群在产后第1天心脏负荷显著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BNP) 双胎妊娠 单胎妊娠 孕晚期 产时 产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替福新对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体外逆转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永琴 应春妹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9-183,共5页
目的探讨米替福新对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对米替福新降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复苏实验室冻存的25株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采用棋盘式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米替福新与氟康唑联用时的MIC,并以... 目的探讨米替福新对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影响,对米替福新降低白念珠菌耐药性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究。方法复苏实验室冻存的25株临床分离耐氟康唑白念珠菌,采用棋盘式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米替福新与氟康唑联用时的MIC,并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评估药物联用的协同效果;通过RT-qPCR检测耐氟康唑白念珠菌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罗丹明6G外排实验和ATP含量测定评估米替福新对外排泵活性的影响。结果米替福新和氟康唑对部分耐氟康唑白念珠菌(11株,44%)表现出协同抑菌效果,而且这部分白念珠菌均高表达外排泵基因CDR1和CDR2;米替福新不能抑制CDR1和CDR2的表达,但能抑制白念珠菌的外排能力,并显著降低白念珠菌胞内ATP水平。结论米替福新可体外逆转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性,其机制主要是通过阻断白念珠菌能量ATP的供应而抑制菌株外排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念珠菌 米替福新 氟康唑 耐药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H-I、CA12-5和HE4对伴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恶性风险的预测价值评估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志恒 毛佩敏 +1 位作者 蒋红元 范灵玲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99-604,共6页
背景与目的:超声提示囊腔内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因其被怀疑有恶性可能而存在过度治疗风险,轻率的手术无疑会对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造成卵巢功能损害,因此对这类特殊的卵巢肿瘤进行恶性风险预测,就有可能为恶性风险低的年轻患者争取... 背景与目的:超声提示囊腔内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因其被怀疑有恶性可能而存在过度治疗风险,轻率的手术无疑会对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造成卵巢功能损害,因此对这类特殊的卵巢肿瘤进行恶性风险预测,就有可能为恶性风险低的年轻患者争取延缓手术的机会。评估哥本哈根指数(Copenhagen index,CPH-I)、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和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对超声提示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恶性风险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1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术前超声提示存在乳头状结节的192例卵巢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绝经与否、乳头状结节数量、肿瘤最大直径、病理学分期分型、术前CA12-5和HE4值,并求出CPH-I值。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良性组、恶性组和交界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CPH-I、CA12-5和HE4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能力。结果:CPH-I、CA12-5和HE4对良性组和恶性组均有较好的鉴别能力,其中CPH-I的鉴别能力优于HE4(P<0.01),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A12-5三者在良性组与恶性组+交界组中均具有良好的鉴别能力,其中CPH-I和CA12-5的鉴别能力均优于HE4(P<0.001,P<0.05)。将≤5 cm的卵巢肿瘤进行独立分组进行分析,其结果与不分组时相类似。无论未分组前还是对≤5 cm独立分组后,CPH-I在鉴别良性组与恶性组时,均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论:CPH-I、CA12-5和HE4对超声提示有乳头状结节的卵巢肿瘤的恶性风险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总体而言,CPH-I优于CA12-5及HE4,CA12-5优于HE4。因此对于年轻有生育需求的患者,即使B超提示卵巢肿瘤存在乳头状结节,尤其当肿瘤体积不大(≤5 cm)时,可以通过定期监测肿瘤生物标志物和B超检查进行随访和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本哈根指数 糖类抗原12-5 人附睾蛋白4 交界性卵巢肿瘤 上皮性卵巢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