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T2基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李爽 王小钦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36-841,共6页
几年前发现了TET基因家族。最近研究表明,TET2(TET基因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系列骨髓恶性肿瘤中,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也检测到TET2突变,揭示了TET2肿... 几年前发现了TET基因家族。最近研究表明,TET2(TET基因家族成员2)在DNA去甲基化修饰、表观遗传调控及骨髓造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一系列骨髓恶性肿瘤中,包括骨髓增殖性肿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白血病也检测到TET2突变,揭示了TET2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本文对TET2基因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包括TET基因的表观遗传调控功能,TET2基因与骨髓造血调控和TET2基因与血液系统疾病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T2 表观遗传学 骨髓增殖性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16例并文献复习
2
作者 凌玉楠 马晶晶 +5 位作者 林之光 马燕 李情 康惠 张梦雪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98,共8页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 目的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预后,探究其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经骨髓流式判定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PCNSL患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辅助检查资料,包括血常规、生化常规、骨髓穿刺及活检、头颅MR增强、全身PET-CT等检查结果,随访患者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绘制生存曲线,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共纳入223名初诊PCNSL患者,有187例完成骨髓穿刺及活检评估,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有16例(8.56%)患者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2例骨髓活检示B淋巴瘤累及骨髓;所有患者均接受大剂量甲氨蝶呤为基础的化疗方案。16位骨髓存在克隆性B细胞的患者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为11.1个月;171位骨髓正常患者组的中位PFS为12.6个月。两组中位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CNSL伴骨髓克隆性B细胞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骨髓流式细胞术显示克隆性B细胞。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方案对其有效。骨髓克隆性B细胞的存在对于PCNSL患者PFS无影响。PCNSL患者骨髓中克隆性B细胞的出现可能由于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瘤累及骨髓及存在共同前体细胞等。疑诊PCNSL患者的初始评估中应进行骨髓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骨髓克隆性B细胞 共同前体细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7402、宫颈癌细胞Hela的凋亡诱导作用及下调Bcl-2蛋白表达 被引量:26
3
作者 孙等军 方琴 王季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 研究中药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 740 2、宫颈癌细胞Hela的体外抑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榄香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周期... 目的 研究中药榄香烯对人肝癌细胞 740 2、宫颈癌细胞Hela的体外抑瘤效应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MTT比色法观察榄香烯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 ;荧光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结构的改变 ;DNA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术等分析细胞凋亡、周期变化及Bcl 2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榄香烯对 740 2和Hela细胞有较强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榄香烯能诱导 740 2和Hela细胞凋亡 ,同时伴随有Bcl 2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榄香烯对 740 2、Hela细胞有较强的抗瘤效应 ,其可能与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榄香烯 细胞凋亡 HELA细胞 BCL-2蛋白 肝癌 7402细胞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氨喋呤单用及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8
4
作者 樊妮 陈波斌 +4 位作者 朱晨 许小平 林之光 马燕 张晶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87,共7页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 目的比较伊达比星(idarubicin,IDA)、替尼泊苷(teniposide,Vm26)、利妥昔单抗(rituximab,R)分别联合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及单用MTX作为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共纳入68例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DLBCL)患者,收集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等统计学方法,比较MTX单用及分别联合IDA、Vm26或R 4个治疗组的缓解率、总体反应率、无失败生存期等预后指标。结果单用MTX组共20例患者,4次化疗后,7例达到了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4例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无失败生存期(failurefree survival,FFS)为15个月。MTX+IDA组共22例患者,15例达到CR,2例PR,FFS为30个月。MTX+Vm26组共20例患者,10例CR,7例PR,FFS为20个月。MTX+R组共6例患者,4例CR。FFS为12个月。结论 MTX+IDA治疗CNS DLBCL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单用MT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伊达比星(IDA) 替尼泊苷(Vm26) 利妥昔单抗(R) 甲氨喋呤(MTX) 联合化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0次急性输血反应临床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蔡昕 杜跃耀 陈勤奋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5-578,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2 05... 目的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近年来发生的急性输血反应,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输血反应的识别和处理能力。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输注各种血液成分的住院病例的急性输血反应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有32 056人次输注了88 439 U的各种血液成分,主要是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观察到153例患者发生170次急性输血反应,反应发生率为0.45%(401/88 439),其中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FNHTR)和过敏性输血反应(allergictransfusion reactions,ATR)占95.88%(163/170);不同的血液成分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冰冻血浆和去白血小板的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32%(120/37 462)0、.71%(312/43 779)和1.73%(55/3 186);输血次数为0、1、2、3次和大于3次的构成比分别为23.53%(40/170)、20.00%(34/170)、7.06%(12/170)、4.71%(8/170)和44.70%(76/170)。结论急性输血反应主要是FNHTR和ATR,以输注血小板的反应发生率最高,发生急性输血反应的病例中输血次数超过3次的比例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输血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过敏性输血反应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rhG-CSF对56例非血缘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佩 张国芸 +3 位作者 朱苹 吴蓓倩 牛强 谢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348-351,共4页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 本研究观察低剂量人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影响,探讨用于中华造血干细胞捐赠者资料库提供的非血缘健康供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动员方案。56例非血缘健康供者接受rhG-CSF 5μg/(kg.d)皮下注射,在动员第4、5两天或第5、6两天采集干细胞,观察动员效果及不良反应,检测动员前后血常规指标、CD3+、CD4+、CD8+和CD20+细胞比例;对采集物进行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计数;对所有供者随访至2006年5月31日。结果显示:在rhG-CSF动员过程中出现1级毒副作用(按WHO分级标准):腰背酸痛17.9%(10/56)、焦虑失眠8.9%(5/56)、疲乏4.5%(3/56)等,无需特殊处理,无需终止动员。第4、5两天采集和第5、6两天采集所得的MNC分别是(5.95±1.52)×108/kg和(7.19±2.12)×108/kg;CD34+细胞分别是(3.03±1.09)×106/kg和(7.92±2.50)×106/kg。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量、CD3、CD4、CD8、CD20百分比动员前后无变化。结论:5μg/(kg.d)rhG-CSF用于非血缘健康供者的动员是安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非血缘供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抗体 被引量:14
7
作者 宋一芳 谢毅 陈彤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13-315,共3页
目的 初步建立一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 FCM多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 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 每次检测需血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 ,所用时间 2h。能从正常的血小板中检出 3%含有CD6 1抗体的血小板 ... 目的 初步建立一种以全血为标本的流式细胞仪 (FCM)检测血小板抗体的方法。方法 FCM多参数分析全血中的CD6 1标记的血小板群。结果 每次检测需血以微升为数量级单位 ,所用时间 2h。能从正常的血小板中检出 3%含有CD6 1抗体的血小板 ,阳性率与理论值呈明显相关 (r >0 .9,P <0 .0 0 1) ;可检测血小板计数低达 10× 10 9/L的标本。结论 本法具有结果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 ,需血量少 ,病人易接受 ,并且更接近生理状态 ;多参数检测 ,快速省时 ,更适用于血小板极低或抗体量少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检测 血小板抗体 流式细胞仪 血小板膜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9例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陈彤 姜桦 +2 位作者 龚文佳 许小平 谢毅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0-703,共4页
目的探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降低围生期母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9例妊娠期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者诊断... 目的探讨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临床特征及其对母婴的影响,降低围生期母婴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1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109例妊娠期伴有血小板减少的孕产妇临床资料。结果多数患者诊断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pregnancy-associated thrombocytopenia,PAT),21例(19.3%)诊断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其中妊娠合并ITP 20例、妊娠合并Evans’综合征1例;5例(4.6%)诊断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者,其中1例为先兆子。新生儿发生血小板减少者5例(5.9%)。分娩时出血量和血小板下降的程度无明显关联。结论妊娠期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因有多种,以PAT和ITP最多见。既往有血小板减少、过敏、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均是妊娠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 妊娠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 被引量:14
9
作者 黄波 陈字 +4 位作者 汪寅 谢彦晖 许小平 谢毅 林果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8期637-639,共3页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临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CNSL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临床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PCNSL的临床、影像学与病理学特征,提高临床对PCNSL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1例PCNSL的临床资料。结果:71例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73∶1;其中50岁以上患者44例(62.0%),平均年龄52岁;就诊时间在1个月内者51例(71.8%);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颅内压力增高及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定位体征;单发病灶47例(66.2%);MRI示T1WI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高信号或等信号,大多数病灶显像增强后呈明显强化;所有病例病理均为B细胞性。结论:PCNSL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病程短,单发病灶多见,病灶多呈明显均匀强化,绝大多数为B细胞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缺乏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cl-2、Bcl-XL、Bax、Bak在急性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玉胜 吕元 +2 位作者 林果为 周鑫莉 陈波斌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5,118,共4页
目的 观察凋亡调节蛋白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 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初治敏感组 11例 ,复发难治组 2 5例 )白血病细胞中凋亡调节蛋白Bcl 2、Bcl XL、Bax、Bak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抗凋亡蛋白Bc... 目的 观察凋亡调节蛋白的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 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初治敏感组 11例 ,复发难治组 2 5例 )白血病细胞中凋亡调节蛋白Bcl 2、Bcl XL、Bax、Bak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 抗凋亡蛋白Bcl 2、Bcl XL 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复发难治组为 (4 1.6 8± 14.39) %和 (35 .96±9.95 ) % ,初治敏感组为 (15 .6 4± 8.5 1) %和 (12 .91± 8.6 3) % ,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促凋亡蛋白Bax、Bak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复发难治组为 (2 5 .2 8± 15 .49) %和 (15 .5 3± 10 .6 4) % ,初治敏感组为 (2 1.5 5±12 .5 8) %和 (13 .2 3± 8.36 ) % ,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Bcl 2、Bcl XL、Bax、Bak对 36例急性白血病缓解率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 ,Bcl XL 是其中降低急性白血病缓解率的最重要因素。结论 Bcl 2、Bcl XL在急性白血病MDR发生中起调节作用 ,并且Bcl XL 可能比B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白血病 凋亡调节蛋白 化疗效果 BCL-2 BCL-XL Bax BA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1
作者 朱晨 马燕 许小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3-878,共6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度异质性、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了多种基因与MDS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转白)密切相关。SRSF2是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高度异质性、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的恶性克隆性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了多种基因与MDS向急性髓系白血病转化(转白)密切相关。SRSF2是与RNA剪接相关的基因,该基因突变提示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并较未突变者有更高向AML转化的几率;与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的DNMT3A,其突变多预示较差的总生存率,并可能更快地向AML转化;调节组蛋白合成的ASXL1,其框移突变是预后不良的分子标志,并且较无突变者有更快向AML转化的现象;与三羧酸循环密切相关的IDH又可分为IDH1与IDH2,前者多提示较短的生存时间以及较高的转白率,而有部分报道发现后者在低危组患者中提示不良的预后;另一与DNA甲基化状态密切相关的基因TET2,是目前MDS中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一种抑癌基因,但目前其对MDS患者预后影响的观点尚未统一,有报道提示其突变与MDS较快向AML转化有明显关联。因为研究对象人种、地域、临床特点等众多因素的不同,各家报道结果仍存在差异。本文就这五个基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SRSF2 DNMT3A ASXL1 IDH TET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bcr/abl mRNA特异性核酶作用于靶基因的细胞内外切割实验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波斌 林果为 +5 位作者 陆华中 范华骅 郭荣 肖娟 高跞 高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 将已构建的具有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融合基因bcr/abl mRNA的含核酶载体,进行细胞内外实验,了解抗bcr/abl mRNA核酶的切割效应。方法 含有抗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VGS4经酶切后,其中抗CML核酶M1-GS RNA的DNA序列被构建到pUC1... 目的 将已构建的具有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融合基因bcr/abl mRNA的含核酶载体,进行细胞内外实验,了解抗bcr/abl mRNA核酶的切割效应。方法 含有抗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AVGS4经酶切后,其中抗CML核酶M1-GS RNA的DNA序列被构建到pUC19上得到pGS210,并经酶切和测序鉴定;合成bcr/abl融合位点前后的一段靶序列,克隆到pGEM-7zf(+)上得到p bcr-abl经测序鉴定,将pGS210和p bcr-abl进行体外转录,获得 M1-GS RNA及其作用底物,将两者混合、孵育,通过放射自显影术检测切割的效果;将pAVGS4转染到CML细胞株K652细胞内,通过RT-PCR方法了解核酶对于目标 RNA的作用效应。结果 p bcr-abl经酶切电泳及测序证实载体中含有目标序列,Ml-GS RNA作用于底物后,放射自显影术检测显示底物 RNA被有效切割。pAVGS4转染到K562细胞48和72h后,RT-PCR显示bcr/abl mRNA被有效切割。结论 pAVGS4可以有效地切割K562细胞内的bcr/abl mRNA,预期可作为CML分子靶向治疗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 核酶 RNA 细胞内 CML BCR-ABL 抗B 酶切 测序 底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知到行:跨越指南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被引量:29
13
作者 陈耀龙 史乾灵 +9 位作者 赵俊强 徐东 李慧 邵瑞太 陈彤 刘恩梅 马艳芳 周奇 商洪才 杨克虎 《协和医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6期746-753,共8页
随着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化医学与实施科学的兴起,加强证据的转化与利用,促进高质量指南的传播与实施,已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当前指南传播与实施的现状、基本步骤、阻碍与促进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 随着循证医学和临床实践指南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化医学与实施科学的兴起,加强证据的转化与利用,促进高质量指南的传播与实施,已在国内外学者中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对当前指南传播与实施的现状、基本步骤、阻碍与促进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其与实施科学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在此基础上就我国如何提升指南传播与实施效果提出思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践指南 传播与实施 实施科学 实施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学亚型与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杜尊国 包芸 +3 位作者 唐峰 陈忠清 陈字 王虹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 目的根据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方法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分成预后不同的亚型,并探讨各分型方法对国内病例的适用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检测121例DLBCL的CD10、BCL-6、MUM1和CD138的表达,构建了3种分型方法:方法1,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若CD10阴性而BCL-6阳性且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其余归入non-GC型;方法2,CD10和/或BCL-6阳性,而MUM1和/或CD138阴性者归入A组,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B组,CD10和BCL-6阴性,而MUM1和/或CD138阳性者归入C组,四者均阴性者归入D组;方法3,CD10阳性者归入GCB亚型,CD10阴性时若MUM1阴性者归入GCB亚型,MUM1阳性者则归入non-GCB亚型。评测各临床及生物学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D10、BCL-6、MUM1和CD138的阳性率分别为21.5%(26/121)、32.2%(39/121)、32.2%(38/118)和2.5%(3/118),其中CD10和BCL-6阳性者预后较好(OS,P=0.0231和0.0278),而MUM1阳性者预后较差(OS,P=0.013)。在方法1中,non-GCB组(占67.8%)5年总生存率OS(27.6%)和无进展生存率PFS(24.69%)明显差于GCB组;根据方法3,non-GCB组患者比例减少(占27.5%),5年OS(18.96%)和PFS(15.08%)更差,并且独立于IPI和治疗起作用。结论各分型方法均在预后分析中起作用,尤以方法3可以识别部分高危患者,在本组病人中更具有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的建立及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马燕 陈波斌 +2 位作者 王小钦 许小平 林果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38-1646,共9页
目的:建立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对该队列中MDS患者的临床特点、WHO分型和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我国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 目的:建立成人原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巢式病例对照研究队列,对该队列中MDS患者的临床特点、WHO分型和转化为白血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旨在进一步分析我国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收集连续性样本,对上海市中美联合白血病协作组24家医院提供的病例进行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包括染色体G显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及骨髓病理检查,采用WHO标准进行诊断和分型,并进行严密随访。白血病转化累积风险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Log-rank时序检验用于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单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经上述综合诊断方法,共有435例患者诊断为MDS。截至到随访终点,该队列全部患者中383例(88%)获得随访,52例失访(12%)。中位随访时间20.3(4.2-57.1)个月。该队列中共有41例转化为急性白血病(病例组),342例未转化为急性白血病(对照组)。该队列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58(18-90)岁,男女比例为1.33∶1。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多系病态(RCMD)病例所占比例最高(65.5%),而难治性贫血(RA)(2.3%)、环状铁幼粒细胞难治性贫血(RARS)(1.1%)和5q-综合征(0.5%)所占比例较低。染色体异常率为38.7%,以+8最多见,占所有病例的16.7%(71例)。41例MDS转化为白血病患者中位转化为白血病时间为4(1-25)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P=0.028)、性别(P=0.018)、白细胞计数(P=0.006)、中性粒细胞绝对值(P=0.029)、WHO分型(P=0.000)、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00)、IPSS染色体危险分组(P=0.000)以及IPSS预后分组(P=0.000)共8个变量与MDS转化为白血病相关。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确定,年龄(P=0.002)、性别(P=0.000)、WHO分型(P=0.000)、IPSS染色体分组(P=0.045)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48)为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结论:建立了我国435例成人原发MDS患者的研究队列,MD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WHO亚型分布均与西方国家存在不同。年龄、性别、WHO分型、IPSS染色体分组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为本研究中MDS转化为白血病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WHO分型 白血病 危险因素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雷公藤单体抑制HL-60细胞腺苷脱氨酶活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莉 张腾龙 +2 位作者 范华骅 陈波斌 谢彦晖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07-110,共4页
目的研究多种雷公藤单体对HL-60细胞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用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乙素、雷公藤黄素、雷公藤呋喃南蛇碱、雷公藤定碱(10mg/L、1mg/L、0.1mg/L)与HL-60细胞共孵育24h后测定ADA活... 目的研究多种雷公藤单体对HL-60细胞腺苷脱氨酶(ADA)的影响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方法分别用雷公藤春碱、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乙素、雷公藤黄素、雷公藤呋喃南蛇碱、雷公藤定碱(10mg/L、1mg/L、0.1mg/L)与HL-60细胞共孵育24h后测定ADA活性,选出抑制作用最强的雷公藤内酯甲。将HL-60细胞与雷公藤内酯甲10mg/L、1mg/L、0.1mg/L以及0.1mg/L雷公藤内酯甲+腺苷0.5mmol/L、腺苷0.5mmol/L共孵育24h后测定细胞凋亡率。结果①雷公藤内酯甲和雷公藤呋喃南蛇碱均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ADA活性(P<0.01),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雷公藤春碱仅在10mg/L浓度时有明显的ADA抑制作用(P<0.01);雷公藤黄素、雷公藤定碱与雷公藤乙素无明显ADA抑制作用(P>0.05)。②HL-60细胞与雷公藤内酯甲10mg/L、1mg/L作用均可见明显的凋亡,单加内酯甲0.1mg/L时或单加腺苷时与对照组比较凋亡率无显著差异,但同时再加入腺苷有很高的凋亡率,两者有协同作用。结论雷公藤内酯甲、雷公藤呋喃南蛇碱和雷公藤春碱等雷公藤单体在一定浓度下对HL-60细胞ADA有抑制作用,可能是ADA一种抑制剂。雷公藤内酯甲在抑制细胞ADA活性的同时也造成明显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单体 腺苷脱氨酶 HL-60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bcr/abl m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波斌 林果为 +5 位作者 郭荣 陆华中 范华骅 肖娟 高跞 高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共3页
目的 构建一个含M1RNA、具有特异性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细胞融合基因bcr/ablmRNA的真核表达载体 ,以用于CML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 以pTK117为模板 ,通过PCR方法合成一个带有导引序列 (GS)的M1RNA ,再将PCR产物克隆到真核表达载... 目的 构建一个含M1RNA、具有特异性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CML)细胞融合基因bcr/ablmRNA的真核表达载体 ,以用于CML的分子靶向治疗。方法 以pTK117为模板 ,通过PCR方法合成一个带有导引序列 (GS)的M1RNA ,再将PCR产物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NAV 1上 ,得到重组质粒pAVGS4,转化大肠埃希菌JM 10 9,以碱裂解法小量抽提 ,酶切电泳鉴定 ,并测序鉴定。结果 以EcoRⅠ和SalⅠ酶切、1%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显示在 5 0 0和 65 0 0bp附近各有一条明亮的条带。应用PCR方法测序的结果与模板序列一致。 结论 构建的 pNAV 1经酶切和测序鉴定 ,与目标序列一致 ,含有核酶、具有抗bcr/ablm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 MRNA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核酶 真核表达载体 细胞融合基因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20单抗联合CHOP方案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军民 沈杨 +9 位作者 陈方源 谢毅 王椿 侯健 洪小南 吴德沛 陈嘉 侯明 徐建民 沈志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57-160,共4页
目的 :观察抗CD2 0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泼尼松治疗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L)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 0 4 - 2 0 0 3 0 2 ,5 2例病人进入本研究。化疗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 :环磷酰胺 6 0 0mg/m2 (第 1天 ) ... 目的 :观察抗CD2 0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阿霉素及泼尼松治疗初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L)的临床疗效。方法 :2 0 0 2 0 4 - 2 0 0 3 0 2 ,5 2例病人进入本研究。化疗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 :环磷酰胺 6 0 0mg/m2 (第 1天 ) ,长春新碱 1.4mg/m2 (第 1天 ) ,阿霉素 2 5mg/m2 (第 1天 )和泼尼松 6 0mg/d(第 1~ 5天 ) ,每 3周 1个疗程 ,共 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 375mg/m2 ,每周或每 3周输注 1次 ,连续 4次或 6次。结果 :在 5 0例患者中 ,6 0 %获得完全反应 (CR) ,总有效率 (OR)为 10 0 %。 5 0例患者共随访了 2~ 30周 ,患者 16周的疾病无进展生存 (PFS)率为 87.3%。主要不良反应为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 (32 % )和化疗相关的血液学毒副反应 (2 0 % )。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具有较高的缓解率 ,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联合化疗 利妥昔单抗 CHOP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病毒载体介导的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的转移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鑫莉 王季石 +1 位作者 顾静文 林果为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 增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及耐药基因导入在造血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电穿孔基因转移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 MGMT IRES MDR1导入病毒包装细胞GP +E86及PA3 17,以VCR... 目的 增强造血细胞对化疗药物的耐受性 ,探讨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基因转移效率及耐药基因导入在造血细胞保护性基因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电穿孔基因转移法将逆转录病毒载体G1Na MGMT IRES MDR1导入病毒包装细胞GP +E86及PA3 17,以VCR加压筛选后的阳性克隆上清感染小鼠骨髓细胞 ,应用PCR、Southernblot及流式细胞仪检测耐药基因MGMT及MDR1在细胞中的转移与表达。结果 加压筛选及乒乓效应使病毒滴度由 ( 0 .2~ 7.6)× 10 4CFU/mL提高到 ( 1.9~ 5 .7)× 10 6 CFU/mL ,从DNA、RNA及蛋白水平上分别证实了双耐药基因在小鼠骨髓细胞中获得了有效转移和表达 ,而转基因后的小鼠骨髓细胞对VCR、高三尖杉酯碱和BCNU的耐药性比未转导细胞分别提高了 5 .7、5 .0和 8.5倍。结论 双耐药基因成功导入小鼠骨髓细胞为肿瘤基因治疗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转录病毒载体 耐药基因 六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 多药耐药基因 基因转移 骨髓细胞 小鼠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亚甲基二乙酰胺体外诱导HL-60细胞分化的机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钦红 范华骅 +4 位作者 陈勤奋 高跞 刘燕 谢彦辉 谢毅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体外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HL-60细胞与HMBA体外培养3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4及细胞内Cyclin D、Cyclin E、p27抗原;半定量RT-PCR分析c-... 目的 探讨六亚甲基二乙酰胺(HMBA)体外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分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HL-60细胞与HMBA体外培养3d;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4及细胞内Cyclin D、Cyclin E、p27抗原;半定量RT-PCR分析c-myc、Rb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HL-60细胞经HMBA处理后显示CD11b表达显著增高;胞内抗原Cyclin E表达显著下降,Cyclin D、p27表达显著增高,并呈剂量依赖关系;RT-PCR反应显示c-myc mRNA表达显著下调,Rb mRNA表达显著增高。结论 HMBA能体外诱导HL-60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Cyclin E、上调p27;同时使得增殖分化相关基因c-myc mRNA表达下调、Rb MRNA表达上调而使细胞阻滞于G1期,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亚甲基二乙酰胺 体外 HL-60细胞株 细胞分化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