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严谨求实,开拓进取,创造血管外科的辉煌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玉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4,共4页
总结血管外科主要疾病——主动脉疾病、周围动脉疾病和静脉疾病的诊治现状和进展,特别论述了血管腔内治疗的进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简述了血管外科基础研究的热点,并提出了关于血管外科医师培训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的观点。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腔内治疗 医师培训 前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范隆华 陈福真 +3 位作者 叶建荣 符伟国 周康 杨珏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95-398,共4页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 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移植颈外静脉的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精氨酸 (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 目的 探讨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与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关系。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 15只随机分成 3组 ,建立双侧颈动脉间置移植颈外静脉的动物模型。高剂量组每日喂食L 精氨酸 (L Arg) 2 5 0mg/kg ,低剂量组每日喂食L Arg 12 5mg/kg ;对照组不喂食L Arg ,持续 2周。检测血浆和组织匀浆一氧化氮(NO)水平 ,移植血管iNOSmRNA表达。观察术后 3和 6周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结果  1.iNOS活性 :(1)血浆NO水平 :实验组血浆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血浆NO水平高于低剂量组 ;(2 )组织匀浆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 :实验组组织匀浆NOS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3)组织匀浆iNOSmRNA表达 :术后 3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 ,对照组无表达 ;术后 6周实验组iNOS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 ,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 2 .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形态学变化 :(1)SMA免疫组化染色 :实验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厚度低于高剂量组 ;(2 )PCNA免疫组化染色 :术后 3周实验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 ;术后 6周低剂量组平滑肌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和高剂量组。结论 iNOS表达致体内NO水平增高可抑制移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平滑肌细胞增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后肿瘤切除联合重要血管重建12例 被引量:4
3
作者 曲兴龙 陈福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34-236,共3页
背景与目的: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确诊时,多数肿瘤发现较晚,常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即属手术相对禁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及生存率。... 背景与目的:腹膜后肿瘤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惟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确诊时,多数肿瘤发现较晚,常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即属手术相对禁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切除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及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院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腹膜后肿瘤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的患者,经手术切除并行人工血管重建术。结果:成功完成了12例腹膜后肿瘤及受累血管的完整切除和相应的重要血管重建术,术后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累及腹腔内重要血管的腹膜后肿瘤不是根治性切除的手术禁忌症,联合重要血管切除并行血管重建手术是安全的,并可明显提高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延长患者存活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后肿瘤 血管重建 人工血管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静电混纺支架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史振宇 张祥满 +1 位作者 陈枫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0-56,共7页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 目的以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共聚物混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采用静电纺的方法构建纳米支架并检测其生物学性能。方法按照EC/CL共聚物比例为1∶9、1∶6、1∶4,Poly(CL-EC)浓度分别为5%、10%、15%电纺纤维膜,分析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然后将VEGF按照0ng/g、10ng/g、100ng/g、1μg/g的质量比与Poly(CL-EC)溶液混合,电纺制备纳米支架。对混纺膜进行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试验、间接溶血试验和皮下植入试验等检测。结果根据Poly(CL-EC)电纺纤维膜的表征和力学性能,我们选用EC/CL比例为1∶6的10%Poly(CL-EC)与VEGF构建混合电纺膜。细胞增殖和黏附试验证实Poly(CL-EC)/VEGF电纺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LDH释放试验、接触溶血试验和体内植入试验显示该材料无细胞毒性、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和很低的异物反应。结论静电纺构建的Poly(CL-EC)/VEGF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能够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碳酸亚乙酯[Poly(CL-EC)]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静电纺 生物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国产化人工血管内支架的研制 被引量:1
5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1 位作者 郭大乔 王玉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9-312,F002,共5页
目的 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压的方法研制一种新型的国产化人工血管内支架。方法 用0 .4mm镍钛合金丝单丝编织成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用ePTFE拉伸成0 .0 3mm厚度的人工血管膜,分别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最后采用膜压的方法... 目的 用膨体聚四氟乙烯膜(ePTFE)膜压的方法研制一种新型的国产化人工血管内支架。方法 用0 .4mm镍钛合金丝单丝编织成自膨式血管内支架,用ePTFE拉伸成0 .0 3mm厚度的人工血管膜,分别检测其理化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最后采用膜压的方法来制作人工血管内支架。结果 研制的ePTFE人工血管各项物理性能指标相当突出,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的理化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有关标准,它们的生物学性能也完全达标,两者经过膜压成功制作出人工血管内支架。结论 国内首次采用镍钛合金支架与ePTFE人工血管膜用膜压法制成新型的国产化人工血管内支架,该支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和生物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产化 人工血管内支架 膨体聚四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流固耦合并考虑主动脉残余应力与超弹性的血压预测方法
6
作者 张跃凡 郭宝磊 +2 位作者 孙翠茹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7,共9页
目的 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预测主动脉血压的数值模拟方法。方法 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顺应性,并将... 目的 考虑主动脉壁超弹性和残余应力,提出一种基于血管顺应性预测主动脉血压的数值模拟方法。方法 基于闭合张开角的三维残余应力求解方法和超弹性本构理论,实现理想化双层厚壁主动脉模型压力-半径关系的解析求解。计算血管顺应性,并将压力-半径关系施加于流体域的移动壁面边界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得血管顺应性与脉压的关系。对比有无残余应力、是否考虑血管超弹性以及不同年龄对血管顺应性和主动脉血压的影响。考虑覆膜支架的作用:将支架区域视为刚性壁,模拟不同支架数量、支架释放位置对主动脉血压的影响。结果 考虑残余应力的血管顺应性高于无残余应力;相应的,考虑残余应力时主动脉脉压略低于无残余应力的情况。与超弹性模型相比,线弹性模型的主动脉脉压预测值偏大。不同年龄人群的血管顺应性表现为40~49岁>60~69岁>70岁以上;相应的,主动脉脉压表现为40~49岁<60~69岁<70岁以上。当植入长度为60 mm的覆膜支架时,随着支架数量增加,主动脉脉压持续增高,即支架植入范围越广,脉压越高。支架植入位置越靠近近心端,脉压越高。结论 提出的数值方法可正确预测主动脉血压,能够为主动脉支架设计和手术方案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动力学 流固耦合 移动边界 残余应力 顺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邵华 刘斐 +7 位作者 张薇 王利新 陈斌 蒋俊豪 董智慧 石赟 郭大乔 符伟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 mL,P<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 cm,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外科学 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刀枪伤累及血管损伤的诊治
8
作者 徐欣 符伟国 +1 位作者 杨珏 史振宇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05-606,共2页
目的 根据刀枪伤所致血管损伤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方法 21例因刀枪伤造成血管损伤的病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并行血管修复。结果 21例术前能明确诊断合并血管损伤的仅14例。全部病人均予急诊手术。1例因颈内动脉断裂死亡,... 目的 根据刀枪伤所致血管损伤的特点,探讨其诊断和治疗的特殊性。方法 21例因刀枪伤造成血管损伤的病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并行血管修复。结果 21例术前能明确诊断合并血管损伤的仅14例。全部病人均予急诊手术。1例因颈内动脉断裂死亡,另1例术后3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3例血管重建,2例仅结扎断端血管。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功能障碍。2例患者分别于损伤后6、8年发现存在血管损伤,予血管腔内修复术。结论 刀枪伤入口小,单一的创口可造成多处的深部损伤;合并伤的严重程度和术前血管损伤的明确诊断,对评估患者的手术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刀枪伤 血管损伤 诊断 手术治疗 血管修复 合并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治疗胰头、十二指肠恶性肿瘤 被引量:4
9
作者 曲兴龙 陈新平 陈福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10期828-830,共3页
背景与目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确诊时,多数为晚期,常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即属手术禁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切... 背景与目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的治疗,手术切除仍是唯一可能根治的有效方法。但临床确诊时,多数为晚期,常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即属手术禁忌症。本研究旨在探讨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切除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切除率及生存率。方法:总结2002年2月—2005年6月5例联合血管重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及经验,其中胰头癌合并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人工血管重建3例,十二指肠癌合并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重建2例。结果:本组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人工血管感染、阻塞并发症。随访10个月死亡1例,24个月死亡1例,术后存活超过3年2例,超过4年1例。结论:对累及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的胰头癌、十二指肠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联合血管重建手术是安全的,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头肿瘤 十二指肠肿瘤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人工血管 血管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三维残余变形的主动脉生理稳态建模
10
作者 高鹏 郭宝磊 +2 位作者 张明 戴向晨 刘浩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0-517,共8页
目的 考虑三维残余应力场,计算主动脉壁各个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方法 将主动脉壁理想化为双层厚壁圆管。基于三维张开角实验计算血管壁的三维残余应力场,获得平均血压下在体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拟合获得血管壁各微观组分在... 目的 考虑三维残余应力场,计算主动脉壁各个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方法 将主动脉壁理想化为双层厚壁圆管。基于三维张开角实验计算血管壁的三维残余应力场,获得平均血压下在体应力的分布特征,进而拟合获得血管壁各微观组分在生理稳态下的预拉伸。根据在体测量得到的猪主动脉内压-半径关系构建反问题,以主动脉生理稳态为参考状态,在整合三维残余应力场的同时实现主动脉在体材料参数的反演识别。结果 未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平均应力大于外膜;考虑残余应力时,外膜应力大于中膜,外膜对中膜起保护作用。考虑残余应力时,中膜各组分预拉伸小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而外膜各组分预拉伸大于未考虑残余应力时;生理稳态下,主动脉外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大于中膜内胶原纤维的预拉伸。以生理稳态作为参考构型在体识别主动脉材料参数,所得各组分占比与组织学实验结果一致。反之,以无加载零应力构型作为初始构型在体识别材料参数,所得外膜中弹性蛋白的占比被严重高估,与实验结果不符。结论 残余应力对主动脉壁各微观组分的预拉伸及生理稳态力学状态影响显著,故准确建立主动脉壁的生理稳态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影响,材料参数的在体识别也需要充分考虑残余应力的三维特性和层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应力 生理稳态 本构模型 材料参数 反演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洪翔 张宇翀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利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34,共9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磷脂氢过氧化物过量积累相关。这些因素协同导致主动脉稳态被破坏,驱动主动脉夹层中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管壁组成细胞铁死亡。主动脉夹层中存在多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紊乱,且吸烟等流行病学因素、蛋白质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及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亦与主动脉夹层铁死亡密切相关。此外,一些小分子药物和纳米材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主动脉夹层铁死亡效果。本文通过探讨主动脉夹层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旨在为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铁死亡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肝移植术后肺部并发症回顾分析 被引量:17
12
作者 王征 樊嘉 +4 位作者 周俭 吴志全 邱双健 黄晓武 王玉琦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6-238,共3页
目的 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 (3个月内 )肺部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9例肝移植术后与肺部并发症 (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有 3... 目的 探讨成人肝移植术后早期 (3个月内 )肺部并发症的种类、发生率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9例肝移植术后与肺部并发症 (胸腔积液、肺部感染、肺水肿、肺不张和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发生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有 34例患者合并肺部并发症 ,发生率为 6 9.4 %。最常见为胸腔积液 (n =2 6 ,5 3.1% ) ,其后依次为肺部感染 (n =8,16 .3% )、肺不张 (n =6 ,12 .3%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n =5 ,10 .2 % )、肺水肿 (n =2 ,4 .1% )。与未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病例相比 ,发生者组的死亡率明显偏高 (P =0 .0 4 8) ,术后拔除气管插管的时间明显延长 (P =0 .0 4 2 ) ,术后第 1天的凝血功能较差 (P =0 .0 2 3)。并发胸腔积液的患者仅 3例需行引流术 ,其他均自愈。结论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危险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肺部并发症 回顾分析 成人 急性呼吸功能衰竭 肝移植术后 胸腔积液 术后早期 肺部感染 回顾性分析 肝移植患者 诊断及治疗 气管插管 凝血功能 危险因素 发生率 肺水肿 肺不张 死亡率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赵洋 符伟国 +2 位作者 王玉琦 徐欣 杨珏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86-688,共3页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 目的总结经皮血管内成形术(PTA)及内支架置放术治疗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6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血流数字造影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72%,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53.3mmHg。经股动脉途径行球囊血管成形术4例,经股动脉和肱动脉联合入路双向造影支架打通狭窄或闭塞2例,PTA联合支架置入术4例。结果5例患者的腔内治疗获得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获得改善,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22mmHg。1例腔内治疗失败,导丝无法打通闭塞段动脉。无任何病例发生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术后随访1~19个月,无神经症状复发。结论采用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PTA和支架置入后其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腔内治疗 血管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压力高压氧对脑创伤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春江 周士俊 +4 位作者 吴玲妹 张卫江 李文彦 石颖 范隆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5期1358-1360,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HBO)对脑创伤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弥漫性脑损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再按不同的高压氧治疗压力分为0.1MPa(1.0ATA)组(常压氧)、0.15MPa(1.5ATA)组、0.2... 目的观察不同压力高压氧(HBO)对脑创伤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36只弥漫性脑损伤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和实验组(30只),实验组再按不同的高压氧治疗压力分为0.1MPa(1.0ATA)组(常压氧)、0.15MPa(1.5ATA)组、0.20MPa(2.0ATA)组、0.25MPa(2.5ATA)组、0.30MPa(3.0ATA)组5个亚组,每组6只,按不同治疗压力1次/d,共14d。14d后取大脑顶叶皮质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测血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对照组不进行HBO/常压氧治疗,14d后处理同实验组。结果2.0ATA组顶叶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较对照组与其余实验组轻。各实验组大鼠血清NOS和SOD水平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ATAHBO可能通过减轻脑神经元的缺氧性损伤,改善脑创伤大鼠顶叶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超微结构 超氧化物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路 唐骁 +5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吕鹏 戴媛媛 王玉琦 郭大乔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43-549,共7页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 目的评价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治疗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8例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患者接受了脑保护下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均接受了术前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及术前术后头颅MRI检查,评价术后新发弥散加权(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病灶、术后支架即刻残余狭窄率与钙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28例次CAS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无死亡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3天内复查头颅MRI:新发DWI病灶15例(53.6%),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根据术后有无新发DWI病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钙化弧度(calcium radian,CR)及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1例患者发生手术侧脑卒中,其余27例恢复良好,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术后1年复查颈动脉超声,并随访颈部X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0,支架断裂发生率为0。结论在实施远端脑保护装置的情况下,CAS对颈动脉中重度钙化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钙化斑块的位置、体积大小、CR、Agatston钙化评分、钙化斑块CT值、钙化斑块体积百分比和颈动脉斑块最大厚度对术后新发DWI病灶的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支架 钙化 新发DWI病灶 残余狭窄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急性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6
作者 戴毅 迟达超 +5 位作者 王小强 龙延滨 祁光裕 郭大乔 符伟国 陈斌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0期1494-1495,共2页
目的 探讨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早期诊断与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3家医院对 38例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 目的 探讨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早期诊断与Fogarty导管取栓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术中应注意的问题。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 2 0 0 0年 5月~ 2 0 0 3年 5月 3家医院对 38例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患者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治疗的情况。结果  38例患者按Cooley标准 :Excellent:2 3例 (6 0 5 % ) ,Good :6例 (15 7% ) ,Fair:3例 (7 8% ) ,Poor:4例 (10 5 % ) ;Death:2例 (5 2 % )。结论 Fogarty导管取栓术是治疗肢体急性动脉栓塞极为有效的方法 ,早期诊断 ,早期手术取栓 ,及时发现并处理恢复血流后再灌注损伤与肌病肾病性代谢综合征 ,是挽救生命 ,挽救肢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肢体 急性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 取栓 手术治疗 早期诊断 患者 结论 情况 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旭 邵明哲 范隆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03-309,共7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动脉硬化斑块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其受体(PDGF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动脉硬化斑块中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及其受体(PDGF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的ASO患者共22例,其中合并2型糖尿病者13例,无糖尿病者9例。共获取动脉硬化标本27个。对行手术治疗的ASO患者留取动脉内膜斑块,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通过光学显微镜了解PDGFR-α和PDGFR-β在动脉硬化标本中的表达。RT-PCR法检测PDGF A、B链mRNA。结果无糖尿病的ASO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经HE染色可见少量脂质浸润,免疫组化染色见PDGFR-α、β少量表达;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斑块,HE染色可见大量脂质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可见PDGFR-α、β均大量表达。2型糖尿病伴下肢ASO患者髂、股动脉段动脉硬化标本中PDGF B链mRNA的表达远远高于其在无糖尿病者中的表达,PDGF B链在腘动脉段的表达较髂、股动脉段明显增加。结论 2型糖尿病伴ASO患者下肢动脉硬化标本中存在PDGFR-α、β高表达,腘动脉标本中PDGF B链数量增多,提示该因子在此类患者中的病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糖尿病 动脉硬化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拐杖导致上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被引量:6
18
作者 范隆华 叶建荣 +1 位作者 符伟国 史振宇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190-190,共1页
关键词 拐杖 上肢动脉血栓形成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择期肾下型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并发截瘫2例 被引量:3
19
作者 艾鹏 潘浩 +4 位作者 陈魁 郑继行 邓超频 陈聪 符伟国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88-690,共3页
临床资料病例1男,82岁。因“右侧腹部胀痛2周”入院。CTA发现右侧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右侧髂总动脉起始部瘤样扩张,直径2cm,腔内见双腔征。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直径二倍于正常值,存在瘤体破裂风险,转入血管外科。既往慢性支气管炎... 临床资料病例1男,82岁。因“右侧腹部胀痛2周”入院。CTA发现右侧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右侧髂总动脉起始部瘤样扩张,直径2cm,腔内见双腔征。髂总动脉夹层动脉瘤直径二倍于正常值,存在瘤体破裂风险,转入血管外科。既往慢性支气管炎病史12年(1年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加重住院治疗1、肺结核病史50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截瘫 脊髓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手术回顾及中期随访 被引量:7
20
作者 沈文俊 郭大乔 符伟国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46-851,共6页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0年至2007年7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结合术前影像学、术中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目的总结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手术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0年至2007年70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通过对其回顾性研究,结合术前影像学、术中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术后门诊影像学随访资料。观察夹层病变的急性期解剖学数据,在随后的随访过程中观察有无内漏、移位和人工血管内支架塌陷等术后并发症,寻找并发症出现的一些高危因素。结果70例患者平均有2.66个破口,第一破口平均距离左锁骨下动脉27.61 mm。3例同期进行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以及2例二期进行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旁路术。16例支架型人工血管一期覆盖左锁骨下动脉而未做血管旁路手术。70例患者即刻Ⅰ型内漏发生率为14.3%(10/70)。无移植物错放、移位、瘤体破裂和中转手术等并发症,本组技术成功率为85.7%(60/70)。随访2周~72个月后,5例发生Ⅰ型内漏,3例再次接受手术。本研究表明内漏的发生同夹层病变内膜裂口数量多、术前主动脉最大直径大以及近端破口在小弯侧有关。结论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具有安全、可行、有效的特点。临床的开拓性工作成功突破短瘤颈、内脏动脉假腔累及、破口位置较低和入路动脉过细等解剖学限制,在保证手术安全的情况下拓宽了手术适应症。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支架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