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估 被引量:3
1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11 位作者 陈斌 郭大乔 徐欣 蒋俊豪 杨珏 竺挺 董智慧 石赟 王利新 唐骁 岳嘉宁 王玉琦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91-93,共3页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外科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经外科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男58例,女22例,年龄59 ~ 83岁.80例均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经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全组共接受外科治疗83例次,其中支架成形73例次,球囊扩张6例次,腹主动脉肾动脉旁路3例次,肾动脉内膜切除1例次.80例均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7例,随访时间6 ~ 141个月,有3例发生远期死亡.随访患者血压为(140.3±14.4)/(78.1±8.3)mmHg,肌酐(130.7±65.2) μmol/L,与术前血压(152.5 ±18.3)/(83.1 ±9.3)mmHg与肌酐(145.8 ±90.3)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降压治疗有效率59.4% (38/64).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通过外科治疗可有效改善血压和稳定肾功能,治疗方法首选腔内支架成形术.部分患者术后血压控制不佳主要原因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肾动脉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梗阻 动脉粥样硬化 外科手术 血压 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外科治疗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邵华 刘斐 +7 位作者 张薇 王利新 陈斌 蒋俊豪 董智慧 石赟 郭大乔 符伟国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3-587,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 目的:对比分析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术后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6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治疗的17例颈总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神经鞘瘤组)和76例颈动脉体瘤(颈动脉体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手术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临床特征相似。神经鞘瘤组手术时间较短[(94±31)min比(159±53)min,P<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10±96)mL比(356±239) mL,P<0.01],需要切除颈外动脉概率较小(11.8%比68.4%,P<0.01)。两组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神经鞘瘤组无恶性病变,颈动脉体瘤组恶性病变5例(6.6%)。神经鞘瘤组的肿瘤直径较颈动脉体瘤组大[(4.5±1.4)cm比(3.1±1.0) cm,P<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分叉部神经鞘瘤与颈动脉体瘤患者术前临床表现类似,但颈动脉体瘤患者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大,颈外动脉切除率较高,瘤体恶性病变的概率较高,临床处理时应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总动脉/外科学 神经鞘瘤 颈动脉体瘤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洪翔 张宇翀 +1 位作者 符伟国 王利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6-734,共9页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 近年来研究发现,由氧化应激等刺激因素导致的铁代谢紊乱与脂质过氧化诱导的铁死亡在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铁代谢紊乱主要体现为铁含量与血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羟基自由基过量生成,而脂质过氧化则与Xc-系统异常及磷脂氢过氧化物过量积累相关。这些因素协同导致主动脉稳态被破坏,驱动主动脉夹层中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等管壁组成细胞铁死亡。主动脉夹层中存在多个铁死亡相关基因紊乱,且吸烟等流行病学因素、蛋白质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及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功能异常亦与主动脉夹层铁死亡密切相关。此外,一些小分子药物和纳米材料显示出一定的抑制主动脉夹层铁死亡效果。本文通过探讨主动脉夹层铁死亡的潜在机制,旨在为主动脉夹层精准防治提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铁死亡 发病机制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附43例报告 被引量:8
4
作者 叶建荣 周波 +4 位作者 符伟国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龚剑峰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25-27,共3页
目的 探讨确诊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 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 (踝 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 ,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 目的 探讨确诊 2型糖尿病伴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检查方法。方法 主诉下肢或足部麻木或疼痛、溃疡、坏疽的 2型糖尿病患者中 ,经下肢动脉节段性测压 (踝 肱指数ABI)或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有下肢动脉缺血征象者 ,进一步作磁共振血管显像 (MRA)、螺旋CT血管显像 (SCTA)或数控动脉造影检查 (DSA)以明确诊断。结果  4 3例患者经ABI测定诊断为 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BI在 0 .0 0~ 0 .6 8范围 ,平均 0 .36。全组患者均作了MRA或SCTA ,DSA检查 ,ABI无一例假阳性 ,最后确定 4 3例中 5例为主髂动脉段闭塞 ;19例为股月国动脉段闭塞 ;11例为股月国动脉伴月国动脉 1~ 2分支闭塞 ;8例为膝以下动脉闭塞。 4 3例根据造影结果分别接受了不同的手术或 (和 )药物治疗。结论 节段性测压和彩超检查是初步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无创检查方法 ,它的特点是简易、价廉、无损伤性、患者易接受 ;MRA ,SCTA也属无损伤性检查 ,对确定动脉闭塞的部位、程度和范围均十分有益 ,最精确的检查还是插管动脉造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神经血管病 病例报告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内酯-碳酸亚乙酯共聚物力学性能及初步生物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震杰 陈枫 +3 位作者 施德兵 徐宁 符伟国 沈之荃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6-462,共7页
研究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利用Nd(DBMP)3催化合成可降解共聚物Poly(CL-co-EC),对不同CL/EC共聚比例的Poly(CL-co-EC)进行力学性能和表面特征的测试;并对Poly(CL-co-EC)薄膜和... 研究新型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己内酯(CL)/碳酸亚乙酯(EC)共聚物的力学性能和生物相容性。利用Nd(DBMP)3催化合成可降解共聚物Poly(CL-co-EC),对不同CL/EC共聚比例的Poly(CL-co-EC)进行力学性能和表面特征的测试;并对Poly(CL-co-EC)薄膜和浸提液进行生物相容性测试:细胞粘附试验、细胞增殖实验、溶血试验、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四唑氮盐(MTS)细胞毒性试验和肌肉植入试验。结果表明随不同的CL/EC共聚比例可调控Poly(CL-co-EC)力学性能;细胞粘附试验,L929细胞在Poly(CL-co-EC)薄膜粘附较聚苯乙烯慢;MTS细胞毒性试验,共聚物组吸光度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升高(P<0.05);LDH释放试验,各实验组LDH相对释放率<10%;溶血反应,共聚物浸提液溶血率<6%;肌肉植入试验,Poly(CL-co-EC)柱状物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Poly(CL-co-EC)共聚物具有可调控的力学性能和熔点,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医用材料和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内酯 碳酸亚乙酯 共聚物 生物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4例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时间与原因探讨 被引量:6
6
作者 叶建荣 施德兵 +3 位作者 符伟国 郭大乔 陈斌 蒋俊豪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5年第2期110-111,117,共3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时间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恶性肿瘤并发DVT的恶性肿瘤部位,手术与DVT发病的时间以及诊治方法等.结果经统计恶性肿瘤并发下肢DVT者,可发生在肿瘤根治术后的任何时间或非手术者中...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时间和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恶性肿瘤并发DVT的恶性肿瘤部位,手术与DVT发病的时间以及诊治方法等.结果经统计恶性肿瘤并发下肢DVT者,可发生在肿瘤根治术后的任何时间或非手术者中,非手术患者占41%(18/44).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的手术患者中,多数发生于术后1~3个月内(9/14,占64%),发生于1周之内者较少(2/14).术后1年以上并发DVT者,大多同时发现有肿瘤转移病灶.经各类药物治疗,肢体肿胀均有明显消退.DVT的发生绝大多数与肿瘤局部压迫无关.结论对DVT患者应高度警惕有否恶性肿瘤发生,如有相关症状,应作相应肿瘤检查,以便尽早治疗.恶性肿瘤行根治术后1~3个月是并发DVT的高峰期,恶性肿瘤多年后并发DVT,常提示可能有肿瘤转移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5
7
作者 朱健 陈吉祥 郭大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1期1005-100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目的:探讨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6月51例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16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35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rtery stenting ,CAS)。结果51例手术均获成功,1例CAS术后即刻脑卒中,1例CEA术后第3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例CAS术后颈动脉窦压迫。全组术后随访9~15个月,平均13.6月,复查颈动脉B超,无严重再狭窄。结论根据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相关医学资料,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EA:①6个月内1次或多次TIA,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②6个月内1次或多次轻度非致残性卒中发作,症状或体征持续超过24小时且颈动脉狭窄度≥70%;③对于经颈部血管CTA和颈动脉全脑血管造影发现的颈动脉狭窄段≥2 cm。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患者我们倾向于行CAS:①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②有症状性狭窄度范围50%~69%;③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度<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检查提示狭窄病变处于不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被引量:5
8
作者 高斌 符伟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12-13,15,共3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修复术 内漏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 被引量:13
9
作者 符伟国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适应证 微创外科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诊治误区 被引量:3
10
作者 史振宇 符伟国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70-72,共3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导致的肺动脉栓塞是常见的急性致死性原因.本文就深静脉血栓形成目前临床常见诊治误区进行梳理分析后指出:D-二聚体只能用于排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以抗凝为基础,而非溶栓治疗;应用华法林抗凝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应控制在2.0 ~3.0;肿瘤患者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同步治疗,抗凝首选低分子肝素;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抗凝禁忌证或并发症时推荐使用下腔静脉滤器来预防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 多普勒 抗凝药 误诊 误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于费杰 竺挺 符伟国 《浙江临床医学》 2017年第6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临床特点及腔内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144例成功植入支架,34例患者改为保守治疗,支架植入术(ESP)成功率82.4%... 目的探讨症状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临床特点及腔内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17例SIDSM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中144例成功植入支架,34例患者改为保守治疗,支架植入术(ESP)成功率82.4%,16例患者症状改善(占94.1%),围手术期死亡1例。16例患者获得随访1-56个月,平均16.4个月,1例患者术后1个月死于肠坏死。结论对于症状反复、夹层动脉瘤直径〉2cm、真腔受压狭窄〉80%的SIDSMA患者可选择腔内支架治疗,但术前需充分评估其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 夹层 腔内治疗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罕见的双侧多发颈动脉体瘤术前漏诊分析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华 刘斐 +2 位作者 董智慧 陈斌 符伟国 《临床误诊误治》 2018年第7期55-59,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例临床罕见的双侧多发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2岁男性,自行扪及左侧颈部肿物5年,因肿物增大入院治疗。...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例临床罕见的双侧多发颈动脉体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42岁男性,自行扪及左侧颈部肿物5年,因肿物增大入院治疗。查颈部CT动脉造影示双侧颈动脉体瘤,考虑左侧瘤体巨大遂在全麻下行左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中探查发现左侧共2个颈动脉体瘤,完整切除瘤体后,术后病理检查证实诊断。术后随访4个月,左侧瘤体无复发,右侧瘤体无增大,术后出现的声音嘶哑及饮水呛咳症状未完全恢复。结论颈动脉体瘤属于少见病,双侧多发更为罕见。临床医师应加强对颈动脉体瘤的认识,术前仔细阅片,注意对侧及同侧病灶遗漏的可能,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外科手术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斑块分级系统的构建及其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新发弥散加权成像病灶预测效能的评估
13
作者 赵格非 孙伟 +2 位作者 唐涵斐 薛松 梁静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1年第8期1278-1282,共5页
目的建立基于多对比MRI的颈动脉斑块分级系统并评价其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颅内新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病灶的预测效能。方法基于高分辨多对比MRI图像的斑块分级系统构建CAS术后... 目的建立基于多对比MRI的颈动脉斑块分级系统并评价其对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后颅内新发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e,DWI)病灶的预测效能。方法基于高分辨多对比MRI图像的斑块分级系统构建CAS术后颅内新发DWI病灶预测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亚急性期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II级IPH、II级脂质坏死核心、主动脉弓部溃疡和支架类型是CAS后新发DWI病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AS后颅内新发DWI病灶是由多因素导致的,斑块分级系统的引入将更有助于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个体化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 分级系统 颈动脉支架植入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足伤口细胞焦亡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汪涛 范隆华 +5 位作者 陈斌 刘坚军 李旭 陶悦 王晓俊 黎力梦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2年第10期795-799,共5页
目的:探讨NLRP3-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足(DF)伤口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0例DF患者为观察组,以30例无糖尿病创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集伤口组织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检测iNOS水平,ELISA检测IL-1β和... 目的:探讨NLRP3-NF-κB炎症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足(DF)伤口细胞焦亡中的作用。方法:纳入30例DF患者为观察组,以30例无糖尿病创伤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集伤口组织标本,行组织学观察,免疫荧光检测iNOS水平,ELISA检测IL-1β和IL-18蛋白水平的变化,PCR检测核因子κB-p65(NF-κB p65)、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LRP3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创面炎症反应较观察组平缓。观察组IL-1β和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NLRP3、NF-κB p65、IκB-α、ASC及Caspase-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NLRP3-NF-κB炎症信号通路与DF伤口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可能为DF溃疡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创伤 NLRP3-NF-κB炎症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oxaban Versus Warfarin for the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Venous Thromboembolism 被引量:1
15
作者 史振宇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102-102,共1页
By the end of last year,a group of investigators led by Professor Büller HR accomplished the global HOKUSAI-VTE trial which was funded by Daiichi-Sankyo.They conducted this tria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oral f... By the end of last year,a group of investigators led by Professor Büller HR accomplished the global HOKUSAI-VTE trial which was funded by Daiichi-Sankyo.They conducted this trial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oral factor Xa inhibitor edoxaban can be an alternative to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Edoxaban is a newly developed oral factor Xa direct inhibitor wi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陈代谢 血栓 疾病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