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放疗同期瘤床加量的安全性及心脏亚结构剂量评估的重要性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章倩 方晓燕 +3 位作者 刘娟 刘进 程蕾蕾 孙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27-435,共9页
背景与目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大分割放疗已被指南推荐,但大分割放疗同期瘤床加量是否可行目前尚无定论。本随机对照研究对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和常规分割同期瘤床加量两种放疗计划的心脏剂量学参数和心超指标等进行比较,以评估前... 背景与目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辅助大分割放疗已被指南推荐,但大分割放疗同期瘤床加量是否可行目前尚无定论。本随机对照研究对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和常规分割同期瘤床加量两种放疗计划的心脏剂量学参数和心超指标等进行比较,以评估前者在心脏毒性方面的安全性。方法: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左侧乳腺癌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20例制定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放疗计划(全乳放疗剂量4005 cGy/15次,同期瘤床加量至4500 cGy/15次),20例制定常规分割同期瘤床加量放疗计划(全乳放疗剂量5000 cGy/25次,同期瘤床加量至6000 cGy/25次),比较两组患者的心脏剂量学参数和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剂量学参数包括全心脏、左心室、右心室、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的平均剂量(D_(mean))以及各结构受到5~35 Gy照射的相对体积分数(V_(5 Gy)~V_(35 Gy))。心超随访指标包括主动脉根部直径、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肺动脉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E峰、A峰、E峰减速时间(E-peak deceleration time,DT)、E、A、E/A和S波峰值。此外,对两组放疗后乳房的美容效果也进行评估。结果:大分割组和常规分割组全心脏的D_(mean)分别为(471.86±170.54)和(733.07±79.11)cGy(P<0.05),全心脏的V_(20 Gy)为(3.63±1.74)%和(8.43±0.74)%(P<0.05),V_(30 Gy)为(1.55±1.15)%和(4.48±1.01)%(P<0.05),LAD的D_(mean)分别为(1250.17±600.33)和(1847.20±933.23)cGy(P>0.05),左心室的D_(mean)分别(908.64±865.60)和(946.93±116.13)cGy(P>0.05),右心室的D_(mean)分别为(590.37±197.99)和(905.73±180.82)cGy(P<0.05),右室游离壁的D_(mean)分别为(939.40±284.23)和(1597.30±446.31)cGy(P<0.05),室间隔的D_(mean)分别为(637.49±248.19)和(988.60±159.77)cGy(P<0.05)。随访1年,大分割组与常规分割组相比,心超指标均在正常区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美容效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分割同期瘤床加量放疗计划较常规分割计划可以显著降低全心脏和部分心脏亚结构的受照剂量,随访1年心超指标无异常,临床采用本研究所用的剂量分割方式是安全可行的。仅限制全心脏剂量无法有效保护LAD,建议勾画心脏亚结构并单独限制剂量以更好地保护心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保乳术后 大分割放疗 同步瘤床加量 心脏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的个体化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管丽华 周达新 +5 位作者 葛均波 张蕾 潘文志 陈海燕 姚豪华 孔德红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 目的研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介入治疗中封堵器个体化选择对疗效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介入治疗标准的137例VSD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71例,女性66例,年龄3~76(31.52±16.13)岁。其中膜周部98例,单纯肌部10例,嵴内型12例,外科修补术后残余分流VSD11例,心肌梗死后室间隔穿孔VSD 5例,外伤引起的室间隔肌部穿孔VSD 1例。根据左心室造影VSD的形态、大小、与主动脉瓣及三尖瓣的关系进行个体化选择封堵器介入治疗,术后即刻、24h、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观察随访其疗效、并发症、心腔大小和肺动脉压力的变化。结果 124例患者成功封堵(90.51%),共使用了126个封堵器(2例患者分别使用了2个封堵器):对称型封堵器26个(20.6%),边3型18个(14.3%),边4型44个(34.9%),边5型13个(10.3%),偏心型14个(11.1%),肌部11个(8.7%)。29例(23.4%)术后出现心律失常,分别是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室上性早搏和加速性交界性心动过速,总恢复率为96.6%,无Ⅲ度AVB。左心房前后径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在术后24h明显缩小(P=0.001及0.002);左心室收缩末内经在术后24h及术后1个月均缩小(P=0.007);左心室射血分数在术前术后、24h、术后随访中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收缩压术后24h较术前有明显下降(P=0.001),术后1、3、6、12个月均未见进一步下降(P=0.820)。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VSD,封堵器应个体化选择,选择合适的封堵器既能有效封堵VSD,又可减少发生或避免医源性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VSD) 介入治疗 封堵器 个体选择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