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胞外5′-核苷酸酶基因敲除加重小鼠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
1
作者 刘婷婷 石洪涛 +2 位作者 徐慧 杜杰 朴春梅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1-519,共9页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 目的通过观察胞外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CD73)基因敲除小鼠在静脉移植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型,为临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血管再狭窄的早期诊断和药物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将8~10周的CD73基因敲除小鼠作为实验组,同窝野生小鼠作为对照组。取小鼠下腔静脉作为供体,采用套管法移植至同种异体小鼠的右颈动脉,建立小鼠下腔静脉-颈动脉血管移植模型。模型第4周观察移植血管的通畅情况、血管内膜形成、弹力蛋白层的形态及炎症因子的表达。体外分离小鼠下腔静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利用CD73抑制剂腺苷-5′-(α,β-亚甲基)二磷酸[adenosine 5′-(alpha,beta-methylene)diphosphate,APCP],观察VSMC的迁移和增殖的情况。结果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受损,弹力纤维层断裂消失,中膜细胞增殖增加,血管壁弹性下降,血流阻力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移植静脉相比,CD73基因敲除小鼠移植静脉组织中大量Mac-2阳性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血管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的表达明显增加,加重静脉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和血管重塑。VSMCs的划痕实验和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抑制CD73促进VSMCs的增殖,损伤VSMCs的迁移功能。结论CD73基因敲除加重静脉移植血管的血管重塑和炎症反应,对临床上拟作冠状动脉血管搭桥术的CD73基因缺陷的患者可提供精准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5e基因 静脉移植 血管再狭窄 血管重塑 平滑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定量血流分数的血运重建对≥70岁的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方 高微 +7 位作者 王文硕 周金英 王婧璞 张祺愉 徐仁德 王春生 李晨光 葛均波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78-884,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的血运重建对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高龄(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管腔直径狭窄率≥... 目的:探讨基于定量血流分数(QFR)的血运重建对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高龄(年龄≥70岁)冠心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心脏瓣膜手术且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管腔直径狭窄率≥50%)的患者750例。依据患者年龄分为低龄组(年龄<70岁,n=532)和高龄组(年龄≥70岁,n=218),分析基于冠状动脉造影(解剖学)以及基于QFR(功能学)的血运重建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解剖学完全血运重建定义为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对主要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率≥70%或左主干管腔直径狭窄率≥50%的病变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功能学完全血运重建定义为对QFR≤0.80的病变血管进行CABG。未达到完全血运重建标准的即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根据解剖学定义和功能学定义,分别将低龄组和高龄组进一步分为不完全血运重建亚组和完全血运重建亚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和脑卒中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随访(3.7±1.8)年,MACE累积发生率为13.3%。低龄组患者MACE累积发生率明显低于高龄组(10.7%vs.19.7%,log-rank 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对于低龄组患者,解剖学不完全血运重建并未增加MACE风险(HR=1.46,95%CI:0.81~2.62,P=0.164),而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显著增加MACE风险(HR=2.27,95%CI:1.24~4.15,P=0.001)。对于高龄组患者,解剖学不完全血运重建(HR=1.22,95%CI:0.62~2.41,P=0.540)和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HR=1.52,95%CI:0.78~2.96,P=0.172)均未增加MACE风险。结论:接受心脏瓣膜手术的冠心病的患者中,对于年龄≥70岁患者,解剖学和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均与不良预后无显著相关性,而对于年龄<70岁患者,功能学不完全血运重建与不良预后相关,这提示“适度保守”的血运重建策略可能更适合年龄≥70岁的高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手术 冠心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流储备分数 定量血流分数 功能学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军山 余力 +7 位作者 宋耀明 马剑英 栾波 张明多 董勇 荣晶晶 潘宏伟 王长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9-675,共7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共19例,回顾性收集其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手术相关不良事件(4a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64,73)岁,男性13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89±8.76)%。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13例,1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仅用1个旋磨头,6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2例患者使用3个旋磨头,平均需(7.00±4.23)次旋磨通过病变,19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即刻管腔获得面积为(1.23±0.78)mm^(2)。旋磨后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旋磨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1例,经药物治疗后改善;旋磨头嵌顿3例,经操作后成功拔出。术中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痉挛、紧急转外科开胸手术、死亡等事件,住院期间也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接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未发生MACE。结论:本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既往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即刻PCI术中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情况,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长期随访未发生M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 旋磨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法替布治疗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许宇辰 张健 +4 位作者 王妍 林瑾仪 周宇红 程蕾蕾 葛均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0-408,共9页
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steroid-resista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myocarditis,srICIAM)是一种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既往研究显示,包含Janus激酶(Ja... 背景与目的:激素抵抗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steroid-resistant 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associated myocarditis,srICIAM)是一种在接受免疫治疗后出现的心脏相关不良反应,患者总体预后较差。既往研究显示,包含Janus激酶(Janus kinase,JAK)抑制剂托法替布在内的免疫强化抑制治疗可能对srICIAM具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临床数据,其治疗效果及对于肿瘤病情的影响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托法替布对srICIAM的治疗效果。方法:本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纳入了2019年7月—2022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且出现srICIAM的36例恶性肿瘤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联合托法替布治疗的患者被分配至托法替布组(n=19),未使用托法替布治疗的患者被分配至对照组(n=17)。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检验指标、影像学检查结果等方面的数据。同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以监测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发生。研究方案经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B2021-275R)。本研究按照《赫尔辛基宣言》的伦理学规范进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糖皮质激素累积剂量及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的情况下,托法替布组的心肌炎恢复时间更短(中位恢复时间:86.5 d vs 126.5 d,P=0.021)。托法替布组的心肌炎相关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vs 35%,P=0.025)。结论:托法替布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srICIAM患者的死亡率并缩短康复时间,同时对于肿瘤患者的预后未产生不良影响。其可能成为srICIAM的潜在治疗药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疗法 心肌炎 Janus激酶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开胸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翔 张志钢 +6 位作者 朱玉峰 王飞宇 储国俊 张本 赵仙先 秦永文 葛均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78-982,共5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胸经导管植入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动物肺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国产自主研发的酒杯状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自膨胀支架上,制成自膨胀式带瓣... 目的探讨小切口开胸经导管植入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动物肺动脉瓣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使用国产自主研发的酒杯状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将新鲜的猪心包经脱细胞、防钙化等处理后裁剪成人工瓣膜,缝合在自膨胀支架上,制成自膨胀式带瓣膜肺动脉瓣支架。选择健康山羊8只,非体外循环下右侧小切口开胸暴露右室前壁,穿刺右心室前壁送入加硬钢丝建立右心室-肺动脉轨道,X线引导下沿加硬导丝通过18 F输送鞘管将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送至羊肺动脉瓣原位,释放支架置换动物原肺动脉瓣,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通过DSA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测人工瓣膜的功能。结果8只羊手术均获成功,无明显手术并发症。术后即刻DSA显示带瓣膜支架植入位置理想,人工瓣膜无明显反流。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和DSA证实支架在位,人工瓣膜启闭正常,无明显返流,代替原瓣膜工作。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小切口开胸经导管植入国产自膨胀式带瓣膜支架置换肺动脉瓣方法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瓣 带瓣膜支架 瓣膜置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建立大动物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陈翔 王飞宇 +7 位作者 谭洪文 白元 朱玉峰 张志钢 张本 赵仙先 秦永文 葛均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615-618,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经导管介入的方法破坏大动物的主动脉瓣,建立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健康山羊8只,侧开胸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建立轨道,X线引导下沿加硬导丝送入10 F输送鞘管至主动脉瓣上,退出内... 目的探讨通过经导管介入的方法破坏大动物的主动脉瓣,建立急性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健康山羊8只,侧开胸小切口暴露心尖,穿刺左心室心尖,建立轨道,X线引导下沿加硬导丝送入10 F输送鞘管至主动脉瓣上,退出内鞘。沿10 F输送鞘管送入腰部直径为10 mm的肌部室间隔缺损(室缺)封堵器至主动脉瓣上,回撤10 F输送鞘管至左心室保留封堵器在主动脉瓣上。快速回拉室缺封堵器至左心室以造成主动脉瓣膜破坏,建立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模型。手术后即刻主动脉瓣上造影经胸心脏超声确定主动脉瓣返流程度。结果 8只实验羊即时主动脉瓣返流模型均成功建立。其中2只因主动脉瓣返流量过大致急性左心衰竭当场死亡。术后解剖肉眼观察可见主动脉瓣叶受损。存活的6只羊经术后主动脉瓣上造影及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其中5只为中量主动脉瓣返流,1只为少量返流。术后7、15 d分别有1只中等量返流实验羊死于心力衰竭,余4只羊存活超过3个月。3个月后复查超声提示主动脉瓣轻至中度返流。结论经心尖途径经导管室缺封堵器回拉法制作大动物急性主动脉瓣返流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模型可行,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主动脉瓣反流程度可控,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主动脉瓣返流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澳大利亚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吕磊 江时森 +1 位作者 黄浙勇 徐东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614-617,共4页
目的:比较中国和澳大利亚部分心肌梗死(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差异。方法:对中澳两国临床诊断MI的977例患者行选择性CAG检查,并对年龄、性别和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国组CAG阳性(直径狭窄5... 目的:比较中国和澳大利亚部分心肌梗死(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的差异。方法:对中澳两国临床诊断MI的977例患者行选择性CAG检查,并对年龄、性别和CA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国组CAG阳性(直径狭窄50%以上)550例,占95.16%,澳大利亚组CAG阳性376例,占94.24%,中国和澳大利亚MI患者比较,〈40岁患者2.08%vs6.02%(P〈0.05),男性患者85.6%vs79.7%(P=0.015),高血压、高脂血症患者分别为58.65%vs28.57%和11.59%vs68.42%(P〈0.01),糖尿病患者为17.30%傩16.29%(P〉0.05),3支病变及完全闭塞病变分别为32.87%vs24.31%和45.50%vs32.33%(P〈0.01),两组冠状动脉(CA)病变累及的血管,均依次为左前降支(LAD)、右冠状动脉(RCA)、左回旋支(LCX)和左冠状动脉主干(LM)。中国MI患者70—79岁年龄段发病率最高,为29.58%,澳大利亚人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50—59岁,为32.08%。结论:与澳大利亚人相比较,中国MI患者年轻人较少,高血压发生率高,高脂血症发生率低,CA病变中以多支病变及完全闭塞更为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澳大利亚人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急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犬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松群 谭洪文 +3 位作者 陈翔 朱玉峰 秦永文 赵仙先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123-1126,共4页
目的探讨通过经外周血管经导管微创的方法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犬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健康犬10只,经皮经股动脉途径穿刺及扩张主动脉瓣,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模型。手术后即刻通过主动脉瓣上造影及经胸超声确定主动脉瓣反流... 目的探讨通过经外周血管经导管微创的方法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犬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健康犬10只,经皮经股动脉途径穿刺及扩张主动脉瓣,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模型。手术后即刻通过主动脉瓣上造影及经胸超声确定主动脉瓣反流程度。结果 10只实验犬即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模型均成功建立。其中2只因主动脉瓣反流量过大致急性左心衰当场死亡。存活犬中6只为主动脉瓣中量反流,2只为少量反流。术后动物存活时间超过1个月。结论经外周血管经导管微创的方法建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犬模型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动物模型 犬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介导饮食对于肥胖表型的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管慧慧 刘成林 +3 位作者 蒲彦霓 戴宇翔 宗耕 郑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21-729,共9页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与饮食以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纳入8名自我报告健康的志愿者。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肥胖表型数据,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3天24 h饮食回顾数据,并采集志愿者的... 目的探索肠道微生物与饮食以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9年8月在上海复旦大学江湾校区纳入8名自我报告健康的志愿者。使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肥胖表型数据,通过面对面询问的方式收集3天24 h饮食回顾数据,并采集志愿者的粪便样本。对肠道微生物进行核酸提取和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并运用鸟枪法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分析志愿者肠道菌群特征;对志愿者进行肠型分析和饮食结构分析;最后综合探讨肠道菌群与饮食结构及肥胖表型之间的关系。结果8名志愿者(6名男性、2名女性)年龄为22~28岁,根据肠道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志愿者可分成两种肠型:拟杆菌型和普氏菌型。肠道菌群和饮食结构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普氏菌型的志愿者食用更多的十字花科蔬菜、精加工谷物和全谷物。线性相关分析表明,相对丰度前20的菌属或菌种与肥胖表型之间存在相关性,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普通拟杆菌(Bacteroides vulgatus)的相对丰度与躯干脂肪含量、全身脂肪含量呈正相关;普氏菌属(Prevotella)或人体普氏菌(Prevotella copri)的相对丰度与躯干脂肪含量、腰腹部Android区域脂肪含量、髋部Gynoid区域脂肪含量和全身脂肪含量呈负相关。结论肠道菌群可能介导饮食对于肥胖表型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微生物 饮食 肥胖表型 Android区域脂肪 Gynoid区域脂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ST2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不良反应风险预测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宇辰 程蕾蕾 +6 位作者 王妍 林瑾仪 陈佳慧 陈怡帆 周宇红 刘天舒 葛均波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12-718,共7页
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过去10年深刻改变了抗肿瘤治疗的格局,显著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也逐... 背景与目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过去10年深刻改变了抗肿瘤治疗的格局,显著延长了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随着其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immune-related adverse event,irAE)也逐渐被报道和关注,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指标用于预测irAE的发生风险。本文通过联合多个生物学指标,构建了用于预测肿瘤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发生irAE风险的模型。方法:共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住院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共91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是否在接受ICI治疗后出现G2级别以上的irAE分为irAE组(n=13)和对照组(n=78)。回顾性分析了两组患者在接受ICI治疗前后包括血清可溶性肿瘤抑制因子(soluble form of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sST2)、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例(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PLR)在内的生物学指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irAE发生风险。结果:irAE组共13例。irAE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线PNI水平、基线PLR水平与治疗后sST2峰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基线PNI水平、基线PLR水平及较高的治疗后sST2峰值为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发生irAE的独立危险因素(OR=0.790,OR=0.997,OR=1.013),该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预测irAE发生风险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结论:较高的sST2水平是发生irAE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sST2、PNI及PLR构建的logistic预测模型对患者接受ICI治疗后发生irAE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优先起搏功能用于减轻远期房颤负荷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许剑峰 陈跃光 +1 位作者 宿燕岗 张大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853-856,共4页
目的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 目的评价心房优先起搏功能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根据置入起搏器类型分为两组,一组置入带心房优先起搏功能(APP)的双腔起搏器(APP组),另一组置入普通的双腔起搏器(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比较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心脏房室结构、心房自动模式转换(AMS)情况以及房颤总负荷。结果术前APP组与对照组临床特征基本可比。术后6个月两组间P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为(115.0±10.1)ms和(122.0±11.0)ms,P>0.05);Pd在对照组明显增大,较APP组显著(32.7±4.2)ms和(20.1±5.3)ms,(P<0.05)。术后6个月,两组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右房(RA)、左房(LA)有轻度扩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收缩末内径(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APP组较对照组AMS次数明显减少分别为(145±37)次和(327±13)次,(P<0.05),AMS持续时间缩短,分别为(73±15)h和(139±28)h,(P<0.05);房颤总负荷减轻[(13±5)%和(28±6)%,P<0.05]。结论心房优先起搏功能可以改善双心房除极的各向异性,减少远期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缩短房颤发作的持续时间,进而降低房颤总负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优先起搏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术后制动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老年患者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18
12
作者 沈军 陆飞歆 +1 位作者 金健好 范丽娜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6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术后制动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老年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集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 目的探讨改良术后制动对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老年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集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时间先后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卧床制动24h,伤口沙袋压迫6h;试验组半卧位3h即下床活动,不予沙袋压迫。采用舒适状况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舒适程度,同时记录各种不适症状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便秘、腰背痛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评分高于对照组(84.6±10.9vs.70.6±12.6,P<0.01)。观察组术后囊袋血肿、电极脱位发生率并未增加,而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0%vs.8%,P=0.041)。结论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老年患者,鼓励其早期下床活动是安全可行的,并可显著提高患者舒适程度,具有很好的临床护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老年患者 护理干预 舒适状况 术后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氢交换蛋白1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嘉琪 陈章炜 钱菊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9年第1期89-93,共5页
钠氢交换蛋白1(NHE-1)是一种细胞膜蛋白,主要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细胞中,调控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目前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证实,NHE-1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冠心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十... 钠氢交换蛋白1(NHE-1)是一种细胞膜蛋白,主要分布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心肌细胞中,调控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目前越来越多的基础研究证实,NHE-1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尤其是心力衰竭、心肌肥厚、冠心病等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十余年来,多项针对NHE-1抑制剂的临床研究结果差强人意,但我们应从中归纳总结、辩证分析,以期寻找到其真正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氢交换蛋白1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肌肥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