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患者心身症状临床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1
作者 尹营营 赵宽 +18 位作者 王彩莲 汤立晨 何红波 刘向欣 潘昱 杨海龙 杨阳 周波 谢可 林铮 喻林珍 骆艳丽 陆峥 王小平 任涛 邹韶红 魏镜 冯威 袁勇贵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09-1822,1830,共15页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 肿廇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抑郁、焦虑、失眠、疼痛等心身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该类症状目前在我国临床中容易被医患忽视或未有效转诊治疗。目前国内肿瘤管理相关共识对心身症状处理内容较少,鉴于此,本共识系统阐述了肿瘤患者相关心身症状的临床管理建议,结合相关文献,整合实用管理工具,全面回答了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医患沟通、诊断评估、心理干预、药物治疗以及如何建立医-护-患-家属同盟等重要问题,旨在提高非精神专科医生对肿瘤相关心身症状的识别、转诊,并在精神心理科及其他多学科团队的互助下有效沟通、开展治疗及管理心身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心身症状 心身医学 临床管理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CA1/2胚系突变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放疗后第二原发肿瘤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晓钰 蔡毓文 +3 位作者 叶富贵 邵志敏 胡伟刚 余科达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90,共6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的编码产物在维持机体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RCA1/2致病突变是否会导致机体对放射线的脆弱度增加,从而诱发第二原发肿瘤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BRCA1/2基因胚系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 背景与目的:乳腺癌易感基因1/2(BRCA1/2)的编码产物在维持机体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BRCA1/2致病突变是否会导致机体对放射线的脆弱度增加,从而诱发第二原发肿瘤尚不清楚。本文旨在探讨BRCA1/2基因胚系突变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接受放射治疗是否是增加罹患第二原发肿瘤的危险因素。方法:基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7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收集的回顾性三阴性乳腺癌队列(292例为BRCA1/2突变的女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针对其开展分析,分别在非BRCA1/2胚系突变患者(n=261)与BRCA1/2胚系突变患者(n=31)中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评估影响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因素,并对上述两人群中的分析结果进行交互作用分析,从而评估BRCA1/2胚系突变与放疗的交互作用。本研究除特殊说明外,均采用双侧检验且检验水准α=0.05。本研究所有样本的获得与使用均得到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050432-4-2108),且每个患者均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结果:在BRCA1/2胚系突变患者中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接受放疗相对于未接受放疗显著增加了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比值比(odds ratio,OR)=2.479,95%CI:1.971~3.118,P<0.001)。而在非BRCA1/2胚系突变患者中,放疗对第二原发肿瘤的效应则不显著。BRCA1/2胚系突变与放疗对于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无显著的交互作用(OR=9.71,95%CI:0.32~295.25,P=0.193)。结论:虽然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接受放疗的患者相比,BRCA1/2胚系突变的患者术后放疗会增加罹患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但BRCA1/2胚系突变与放疗对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并无相互交叉作用,因而BRCA1/2胚系突变患者术后接受放疗可能并不会增加罹患第二原发肿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1 BRCA2 放疗 第二原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的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3
作者 李俊杰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指病灶局限在乳房和区域淋巴结,并无远处转移的乳腺癌,其治疗策略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以...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乳腺癌指病灶局限在乳房和区域淋巴结,并无远处转移的乳腺癌,其治疗策略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局部治疗[手术和(或)放疗]以及术后辅助治疗。早期乳腺癌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分子亚型以及临床病理学特征制定对应治疗策略。目前将乳腺癌根据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的表达,进一步划分为激素受体阳性型、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HER2阳性型等亚型,伴随着不同分子分型的生物学特性的深入探索,一系列新药的推陈出新,譬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型的CDK4/6抑制剂、针对HER2阳性的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针对TNBC的免疫治疗药物、针对BRCA突变的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oly(ADP-ribose)polymerase,PARP]抑制剂及新一代的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相继进入临床实践。结合精确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的实施,目前早期乳腺癌的预后不断提升,局部治疗也从“最大可耐受”模式更新至“最小最有效”模式。曾经绝大多数乳腺癌患者接受了全乳切除联合腋窝淋巴结清扫手术,而目前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已成为早期乳腺癌标准的手术方式。近20年来新辅助治疗促使肿瘤降期,更是为原本不可保乳、不可保腋窝的患者提供了外科降阶梯的可能。近年来,如何缩小手术范围,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的身体、心理及经济负担的降阶梯局部治疗理念也不断普及。本文就早期乳腺癌局部和系统性治疗的现状、研究进展及展望予以综述,旨在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保乳手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 新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徐睿 王泽浩 吴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81-889,共9页
中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由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是血液循环中最常见的多形核白细胞,约占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70%。中性粒细胞也是人体内寿命较短的细胞之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半衰期仅数小时,依赖骨髓的不断补充维持中性粒... 中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由骨髓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是血液循环中最常见的多形核白细胞,约占成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70%。中性粒细胞也是人体内寿命较短的细胞之一,正常成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半衰期仅数小时,依赖骨髓的不断补充维持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稳定。作为固有免疫系统的短效效应细胞,中性粒细胞参与多种炎症和免疫过程,并构建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激活和调节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反应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中性粒细胞主要与急、慢性炎症和抗感染过程相关,而由于其寿命较短和不可增殖的特性,一度忽视了其在癌症中的作用。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性粒细胞在癌症中的作用远超以往的认知。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前列。全球范围内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全世界女性的身心健康。最近有研究证实,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已成为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TANs是由多种肿瘤源性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刺激诱导中性粒细胞募集至TME中积累形成的。中性粒细胞的强可塑性和多样性赋予TANs促进和抑制肿瘤的双重潜能。TANs可通过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推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免疫抑制和生成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来促进乳腺癌进展。反之,TANs也可通过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和参与形成抗肿瘤的免疫网络间接介导抗肿瘤反应。TANs相关的乳腺癌治疗已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在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中。本综述回顾乳腺癌中TANs起源、形成、分型和功能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TANs与乳腺癌的临床相关性,进一步结合近期乳腺癌中TANs的相关临床研究,系统总结针对乳腺癌患者靶向TANs的治疗策略,以期为乳腺癌中TANs作用机制研究和乳腺癌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乳腺癌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乳腺癌重要基础转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卢愚风 王晗 +2 位作者 谢亦璠 江一舟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3,共11页
乳腺癌作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持续攀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基础转化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以应对当前治疗中存在的挑战。本文综述中国近5年在乳腺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进展,旨在为... 乳腺癌作为威胁中国女性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正持续攀升。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通过基础转化研究来优化治疗方案,以应对当前治疗中存在的挑战。本文综述中国近5年在乳腺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进展,旨在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新方向。研究涵盖乳腺癌的分子分型、生物标志物发掘、耐药机制探索、精准治疗策略优化以及新靶点的鉴别等多个方面。在分子分型方面,研究者通过深入分析乳腺癌亚型,揭示了不同亚型在治疗响应上的显著差异,并针对各亚型提出了特定的治疗策略,为实现个体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生物标志物的发掘为患者选定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研究显示,利用液体活检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已发现多个有前景的生物标志物,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带来了新希望。在耐药机制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揭示了内分泌治疗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靶向治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并提出了逆转耐药的潜在策略,为提升治疗效果开辟了新途径。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领域,新靶点和生物标志物的识别为乳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对肿瘤异质性的深入理解,科研人员通过多组学分析不断优化精准治疗策略,为乳腺癌患者提供了更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在持续推动乳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在乳腺癌的早期筛查、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预测中展现出巨大潜力。另一方面,通过纳米技术开发新型药物递送系统,提高了药物的靶向性和疗效。此外,水凝胶贴片技术和肿瘤疫苗的研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总体而言,中国在乳腺癌基础转化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乳腺癌分子机制的理解,也为未来治疗策略的发展带来希望。随着多学科融合的推进和新兴技术的应用,精准治疗有望为乳腺癌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基础转化研究 耐药机制 精准治疗 生物标志物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延迟诊断率分析:一项真实世界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薛佳磊 李剑伟 +2 位作者 龚悦 柳光宇 刘哲斌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4-411,共8页
背景与目的:对于少数空芯针穿刺未能明确诊断的早期乳腺癌,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的延迟诊断率尚不清楚。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在这种情况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1日—2019年12月31日... 背景与目的:对于少数空芯针穿刺未能明确诊断的早期乳腺癌,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的延迟诊断率尚不清楚。本回顾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在这种情况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资料和病理学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索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延迟诊断的相关性,并构建预测延迟诊断率的诺模图。本研究获得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050432-4-2108*)。结果:共876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而纳入本研究。对空芯针穿刺未能明确诊断的乳腺癌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诊断率为67.7%,延迟诊断率为32.3%。多因素分析中,空芯针标本伴有非典型增生的乳头状病变[比值比(odds ratio,OR)=4.251,95%CI:2.804~6.492,P<0.001]和硬化性腺病(OR=3.727,95%CI:1.897~7.376,P<0.001)是导致冰冻切片延迟诊断的正相关因素,乳房X线摄影见簇状微钙化(OR=0.345,95%CI:0.216~0.543,P<0.001)和超声诊断结果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BI-RADS)分类为4C~5类(OR=0.250,95%CI:0.081~0.777,P=0.016)是术中诊断率高的正相关因素。通过这些因素构建的诺模图能较好地预测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的延迟诊断率,从而更好地筛选出适合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的病例。结论: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对空芯针穿刺未能明确诊断的乳腺癌有一定的延迟诊断率,通过模型预测的方法可有效地筛除延迟诊断的病例,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病理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冻切片 乳腺癌 延迟诊断 预测模型 空芯针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的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障碍因素研究
7
作者 张雪慧 裘佳佳 +1 位作者 汤立晨 邢唯杰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42-747,共6页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的障碍因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促进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水平的提升。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以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2.0为指导制定访谈提纲,分别对乳腺癌患者及相关医务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 目的:分析影响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的障碍因素,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促进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水平的提升。方法: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以实施性研究综合框架2.0为指导制定访谈提纲,分别对乳腺癌患者及相关医务工作者进行半结构化访谈,然后对访谈资料进行演绎内容分析。结果:共访谈了16名乳腺癌患者及11名医务工作者,提取出11个主要障碍因素。其中,创新障碍因素包括乳腺癌血脂管理证据实践复杂及试用性不足;内部障碍因素包括乳腺专科血脂管理优先性不足、医务人员血脂管理知识信息获取有限、医院缺乏血脂管理网络及专科医院血脂管理资源受限;外部障碍因素为缺乏院际间合作与联络;个体障碍因素包括乳腺癌患者血脂关注度低及管理机会缺失、动力缺失、能力受限。结论:乳腺癌患者的血脂管理尚未引起广泛关注,医院诊疗护理及患者自我管理过程均存在一定障碍,呼吁医疗机构积极开展跨院跨学科交流合作、规范乳腺癌患者血脂管理流程,并完善相应资源体系,为患者提供血脂管理指导,以减少乳腺癌患者的血脂异常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施性研究 乳腺癌 血脂管理 障碍因素 质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和争议
8
作者 王稚晴 刘西禹 范蕾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2,共8页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筛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在早期即被确诊。不同类型的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但近年来,其治疗策略的重心均在于根据患者的个体风险特征,在最大化疗效的同时避... 乳腺癌是全球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筛查和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乳腺癌患者得以在早期即被确诊。不同类型的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案不尽相同,但近年来,其治疗策略的重心均在于根据患者的个体风险特征,在最大化疗效的同时避免过度治疗。对于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乳腺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se,CDK)4/6抑制剂的引入显著改善了中高危患者的预后;同时,基于基因检测的豁免化疗策略也在不断推进。然而,哪些患者可从CDK4/6抑制剂强化治疗中获益,以及多基因检测提示中危的绝经前患者是否有化疗获益等问题仍存在争议。在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乳腺癌中,抗HER2靶向治疗和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药物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选择。但如何筛选适合双靶治疗的人群仍在探索中,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学完全缓解的患者如何选择后续强化治疗方案当前也尚未达成共识。对于三阴性乳腺癌,在传统辅助治疗不断优化的同时,免疫治疗在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阶段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免疫治疗的最佳获益人群如何界定,以及免疫治疗的优化策略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早期乳腺癌辅助治疗的进展和争议进行综述,以期为当前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也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辅助治疗 临床研究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术后孤立腋窝淋巴结复发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
9
作者 杜心悦 邬思雨 柳光宇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92-600,共9页
乳腺癌术后孤立腋窝淋巴结复发(axillary recurrence,AR)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对AR的认识逐渐加深,但由于AR发生率较低,目前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系统性研究仍然有限。ACOSOG Z0011、AMAROS等高质量临床... 乳腺癌术后孤立腋窝淋巴结复发(axillary recurrence,AR)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对AR的认识逐渐加深,但由于AR发生率较低,目前关于其临床特征的系统性研究仍然有限。ACOSOG Z0011、AMAROS等高质量临床研究证实,在不同前哨淋巴结状态的患者中,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与前哨淋巴结切除(sentinel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在AR控制方面的效果均相当。近年来,腋窝手术去侵袭化的趋势推进了靶向腋窝淋巴结清扫等低创伤手段的诞生。SOUND试验进一步表明,对于肿瘤直径≤2 cm的患者,豁免腋窝手术是安全且可行的。一系列临床研究已识别出了多种潜在的高危因素,包括患者年龄、阳性淋巴结数量、Ki-67增殖指数高、淋巴结外侵犯以及腋窝软组织浸润,然而这些因素与AR的关系并不完全清楚。本综述全面梳理AR的临床特征、高危因素及个体化管理策略,重点探讨不同腋窝手术方式、放疗与系统治疗对AR风险的影响。此外,未来亟待开展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进一步明确AR的预后因素,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为AR患者提供更精准的管理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区域淋巴结复发 乳腺癌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的乳腺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不高 被引量:32
10
作者 叶蓓 柳光宇 +2 位作者 陆劲松 沈镇宙 邵志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807-808,共2页
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城市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已知血清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如CA153、CEA等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方面... 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我国城市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已知血清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如CA153、CEA等在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诊断以及疗效监测方面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标志物 乳腺癌 早期诊断 CEA AFP CA125 CA153 CA19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血管生成与乳腺癌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鹤成 刘刚 +1 位作者 邵志敏 沈镇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77-80,共4页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机制及乳腺癌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乳腺肿瘤 肿瘤血管生成 抗血管生成治疗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市推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的效果评估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德録 郑莹 +6 位作者 李敏 郁泉珍 冯晓刚 陈浩泉 徐耀昌 沈镇宙 卢伟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 :评价 1994~ 1999年间推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 )的效果 ,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跟踪、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查 1994~ 1999年间二、三级医院乳腺癌出院病例 ,以《规... 目的 :评价 1994~ 1999年间推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乳腺癌 )的效果 ,为卫生行政部门进一步促进该项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跟踪、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查 1994~ 1999年间二、三级医院乳腺癌出院病例 ,以《规范》为标准 ,聘请乳腺癌专家评审。结果 :上海市乳腺癌总体规范治疗率为 4 1.36 % ,基本规范治疗率为 4 9.0 9% ,两率合计为 90 .4 5 % ;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的规范治疗率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三级医院无不规范病例 ;区级医院不规范治疗率由 1994年的 7.6 9%下降至 1999年的 3.70 %。手术治疗病例的规范治疗率 (4 6 .74 % )显著高于非手术治疗的规范率 (13.89% ) (P <0 .0 0 1) ;明确分期的病例占 4 7.33%。结论 :上海市通过推行《诊治规范》 ,乳腺癌诊治现状有所改善。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加大培训和质控力度 ,创造支持性环境 ,探索有机的综合治疗的工作模式 ,重点加强非手术治疗的《规范》培训 ,探索建立长效、常态的教育、培训、实施和评估机制 ,制定转诊政策 ,进一步提高恶性肿瘤诊治水平 ,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乳腺癌 诊治规范 效果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大型单中心的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报告 被引量:32
13
作者 莫淼 袁晶 +8 位作者 周昌明 沈洁 王泽洲 余科达 柳光宇 吴炅 沈镇宙 邵志敏 郑莹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0-97,共8页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 背景与目的:基于医院登记为基础的3.5万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分析其5年和10年观察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为了解我国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提供真实世界研究证据。方法:研究纳入200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35872例,通过查阅患者复诊病史、电话随访和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患者的生存随访资料,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患者1、3、5和10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根据年龄组、性别、首次治疗时期各亚组分别描述。结果:所有患者经中位4.7年随访后,5和10年OS分别为92.5%和83.0%,相应DFS分别为86.6%、77.0%。不同年龄段患者OS和DFS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OS和D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3—2005年、2006—2008年、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7年各时期患者5年OS和DFS分别为85.8%、92.0%、92.1%、92.9%、93.8%和70.2%、84.7%、86.0%、87.8%、90.1%;2003—2005年、2006—2008年患者10年OS分别为71.0%、82.6%,DFS分别为56.0%、75.2%,后3年相比前3年分别提升了11.6%和19.2%。结论:首次报告国内乳腺癌患者的10年长期生存结果,发现2003—2017年乳腺癌患者OS和DFS呈明显的增长趋势,预后和长期生存正在不断改善,可能与筛查应用早诊早治以及临床治疗方法的进步有关。35岁以下年轻乳腺癌患者预后稍差,值得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总生存率 无病生存率 医院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肿瘤抗原1与乳腺癌发生和转移的关系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琼 严婷婷 陆劲松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65-468,共4页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家族是近年发现的由某些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组成的家族,而作为该家族中首个被发现的基因,转移性肿瘤抗原1(metastatic tumor antigen 1,MTA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且与人类肿瘤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家族是近年发现的由某些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组成的家族,而作为该家族中首个被发现的基因,转移性肿瘤抗原1(metastatic tumor antigen 1,MTA1)基因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过度表达,并且与人类肿瘤的恶性特征密切相关。MTA1基因在乳腺的激素调控和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MTA1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检测可能成为乳腺癌新的临床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乳腺癌 转移性肿瘤抗原1 转移向肿瘤抗原1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医疗时代早期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的热点问题 被引量:8
15
作者 司婧 吴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879-882,共4页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通过回顾近期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若干热点问题,对外科治疗策略制定、保乳手术范围、区域淋巴结处理、乳房重建时机抉择及...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外科治疗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精准医疗的背景下,通过回顾近期早期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若干热点问题,对外科治疗策略制定、保乳手术范围、区域淋巴结处理、乳房重建时机抉择及乳腺微创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多学科合作,实施早期乳腺癌精准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乳腺癌 精准医疗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NSABP)乳腺癌临床试验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震 沈坤炜 沈镇宙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50-557,共8页
美国乳腺与肠道外科辅助治疗研究组 (NationalSurgicalAdjuvantBreastandBowelProject ,简称NSABP)是一个进行大规模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临床试验的合作团体。本文就NSABP有关乳腺癌的临床试验作一综述。
关键词 NSABP 乳腺癌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报告 被引量:32
17
作者 周昌明 莫淼 +8 位作者 袁晶 沈洁 王泽洲 张志红 朱骥 秦一雨 郑莹 吴炅 郭小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24,共14页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患者生存率是评价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描述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以真实世界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健康问题,患者生存率是评价恶性肿瘤诊治水平的重要指标。通过描述以医院登记为基础的20万例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情况,以真实世界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之间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共计202542例。通过患者复诊病史资料、电话随访及死因数据链接等方式收集生存随访信息,随访统计时间截至2019年11月30日。应用寿命表法估计各个病种1年、3年和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以性别、年龄组、首次治疗时间分层。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绘制各病种的总体生存曲线。结果:患者总体的1年、3年、5年OS分别为89.8%、77.4%和71.0%;男性患者5年OS为58.8%,女性患者为78.7%。在常见的恶性肿瘤中,甲状腺癌患者的5年OS最高,为98.6%;胰腺癌患者最低,为11.4%。2013—2017年首次治疗的乳腺癌、肺癌和肾癌患者5年OS分别为90.0%、55.9%和80.7%,显著高于2008—2012年首次治疗患者,其他肿瘤未见显著上升。结论:大部分恶性肿瘤患者经规范诊治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预后,女性生存情况显著优于男性,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生存改善可能归功于新的临床治疗和早诊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生存率 医院登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乳腺癌外科治疗现状和新趋势 被引量:17
18
作者 李培 吴炅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151-1155,共5页
近三十年来,乳腺癌手术范围逐渐缩小,病死率亦逐步降低,在多学科协作背景下,乳腺癌外科治疗在“至简至臻”中逐步演变,出现很多里程碑式的进展,其中乳腺癌手术包括乳房术式的选择和区域淋巴结处理2大部分。本文将就国内外乳腺癌外科治... 近三十年来,乳腺癌手术范围逐渐缩小,病死率亦逐步降低,在多学科协作背景下,乳腺癌外科治疗在“至简至臻”中逐步演变,出现很多里程碑式的进展,其中乳腺癌手术包括乳房术式的选择和区域淋巴结处理2大部分。本文将就国内外乳腺癌外科治疗的现状及未来乳腺癌外科治疗的趋势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外科 前哨淋巴结 保乳 乳房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量表对乳腺癌患者自体乳房重建与植入物乳房重建术后患者报告结局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吴秋萍 吴炅 +5 位作者 余科达 曹阿勇 黄晓燕 陈盛 王磊 管佳琴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88,127,共9页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行自体乳房重建与植入物乳房重建术后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其中行自体乳房重建111例,行植入物乳...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行自体乳房重建与植入物乳房重建术后患者报告结局(patient-reported outcome,PRO)进行评估。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行乳房重建手术的患者,其中行自体乳房重建111例,行植入物乳房重建108例。应用中文版Breast-Q 2.0量表、乳腺癌特异性量表QLQ-BR23、EORTC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的PRO。结果自体重建组中Ⅲ期乳腺癌高于植入物重建组(64.9%vs.44.4%,P<0.001),自体重建组在术前行新辅助治疗、术后放疗方面高于植入物重建(P<0.001),自体重建组术后行化疗、内分泌治疗低于植入物重建组(P<0.05)。基于BreastQ 2.0量表的研究显示自体重建组对乳房满意度高于植入物重建组(59.28±17.20 vs.54.94±14.48,P<0.05)。基于QLQ-BR23量表的研究显示在上肢症状领域自体重建组高于植入物重建组(20.02±20.80 vs.12.65±16.18,P<0.05)。基于QLQ-C30量表的研究显示患者在各功能领域及症状领域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社会回归人数与回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房重建可提高乳腺癌患者PRO,肿瘤学因素会影响乳腺癌重建方式的选择,自体乳房重建患者对乳房外形满意度更高,但是上肢症状(如肿胀、疼痛)较植入物重建组明显,这与自体重建患者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比例较高有关。两组患者在生活质量和社会回归方面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房重建 患者报告结局(PRO) 满意度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8
20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胡夕春 +4 位作者 吴炅 任国胜 江泽飞 张瑾 张剑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34,共19页
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 中国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60%的女性患者在诊断时为绝经前。与绝经后相比,未绝经女性卵巢功能旺盛,可持续大量分泌雌激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增殖。卵巢功能抑制(ovarian function suppression,OFS)已用于乳腺癌临床治疗数十年,大量循证证据表明,单用OFS和加用OFS均可降低未绝经女性乳腺癌的复发风险并改善生存。部分OFS研究的长期随访数据(SOFT/TEXT研究12和13年随访、STO-5研究20年随访、亚裔人群的ASTRRA研究8年随访)近期陆续公布,进一步证实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加用OFS可显著降低10年以上的复发风险,提高治愈可能。monarchE和NATALEE研究显示,部分CDK4/6抑制剂叠加在绝经前早期乳腺癌患者含有药物去势[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nalog,GnRHa)]的辅助内分泌治疗方案时仍可进一步增加生存获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召集了国内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临床专家,在2021年版的基础上共同商讨编制了《中国早期乳腺癌卵巢功能抑制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4年版)》。本共识建议,GnRHa仍作为绝经前激素受体阳性早期乳腺癌OFS方式的首选。GnRHa联合内分泌治疗基础上添加特定CDK4/6抑制剂的激素受体阳性绝经前乳腺癌获益人群包括: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且满足任一条件[G3,G2伴Ki-67增殖指数≥20%,G2伴多基因检测(21基因评分、Prosigna PAM50、MammaPrint、EndoPredict)高危]。本共识也认可将2023年St.Gallen共识中有化疗指征的风险因素作为OFS适用判定标准之一。GnRHa用药推荐根据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化疗前的卵巢功能状态进行决策。如果考虑卵巢保护,推荐GnRHa同步化疗,不影响患者生存获益;如果不考虑卵巢保护,GnRHa同步化疗和GnRHa在化疗结束后序贯使用均被认可,后者更为推荐。围绝经期患者的内分泌治疗建议参照绝经前方案。GnRHa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时长建议为5年。中高危患者完成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后,如果未绝经且耐受性良好,可考虑继续2~5年联合GnRHa的内分泌治疗或单用2~5年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治疗。辅助治疗方案中添加GnRHa安全可耐受,推荐应用前和患者充分沟通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的不良事件,安全性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接受药物去势的患者,在去势过程中不推荐常规监测雌激素水平,如怀疑不完全的OFS(包括改变用法如注射人员缺乏该药物熟练注射经验、更换剂型或出现某些可能提示卵巢功能恢复的生理变化如月经恢复或更年期症状的周期性波动时),可进行雌激素水平测定以辅助决策。绝经前乳腺癌患者如有需求,无论激素受体阳性或阴性,均可使用GnRHa保护卵巢功能,降低卵巢功能早衰的发生风险,减少生育能力损害,推荐化疗前至少1周开始使用GnRHa,每28 d 1次,直至化疗结束后2周给予最后1剂。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开展的临床试验,不推荐仅纳入绝经后人群,也应当探索GnRHa应用条件下的绝经前人群,以明确试验药物对这类患者的实际效应。另外本共识还新增了早期/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OFS药物应用的全程管理路径,以期进一步助力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卵巢功能抑制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