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番茄属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被引量:18
1
作者 赵凌侠 李景富 +2 位作者 唐克轩 许向阳 开国银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8-233,共6页
对番茄属 9个种的 4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 0碱基 )共检测到 1 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1 4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 .3 6% ,依此进行聚类分析将番茄属分为 4个类群 .遗传丰度、遗传离散度、基因杂合度和 Shan-non... 对番茄属 9个种的 4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 0碱基 )共检测到 1 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1 4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 .3 6% ,依此进行聚类分析将番茄属分为 4个类群 .遗传丰度、遗传离散度、基因杂合度和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 ,遗传多样性均有野生类群大于普通番茄类群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 DNA 番茄 RAPD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汕人与广府、客家人母系遗传背景差异的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李晓昀 苏敏 +3 位作者 黄海花 李辉 田东萍 高玉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4-668,共5页
目的广东汉族3大民系即潮汕、广府和客家人都是内陆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本研究利用反映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mtDNA)证据分析3大民系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收集89份潮汕人血样和48份内陆中原河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血样,构建每个个体... 目的广东汉族3大民系即潮汕、广府和客家人都是内陆中原汉族移民的后裔,本研究利用反映母系遗传的线粒体DNA(mtDNA)证据分析3大民系的遗传背景差异。方法收集89份潮汕人血样和48份内陆中原河南太行山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血样,构建每个个体的mtDNA单倍群;广府和客家人的单倍群数据来自文献。将这3大民系人群的单倍群分布情况与河南太行山人群和南方原住民族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河南太行山人主要由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构成,广府和客家人则以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为主,潮汕人表现为北方汉族主要单倍群稍高于南方原住民族主要单倍群。基于单倍群频率的主成分分析显示,河南太行山和潮汕人聚在一起,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群体聚在一起。结论 3大民系中,只有潮汕人的中原汉族血统更纯正,与河南太行山人群的关系最近,这可能也是其为南方沿海食管癌高危人群的原因之一;而客家和广府人则与南方原住民族在母系血统上有更多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 广府 客家 MTDNA 遗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中国医学遗传学研究领域若干重要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元丰 韩玉波 +9 位作者 曹鹏博 孟金凤 李海北 秦庚 张锋 靳光付 杨勇 邬玲仟 平杰 周钢桥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63-390,共28页
2015年中国医学遗传学稳步发展,众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的诸多领域,如罕见疾病的致病基因、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癌症的体细胞突变、遗传学新方法新技术、疾病相关微小RNA(micro RNA,mi ... 2015年中国医学遗传学稳步发展,众多具有原创性的研究论文在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的诸多领域,如罕见疾病的致病基因、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癌症的体细胞突变、遗传学新方法新技术、疾病相关微小RNA(micro RNA,mi RNA)、疾病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疾病相关竞争性内源RNA(Competing endogenous RNA,ce RNA)、疾病相关可变剪接和分子进化等研究领域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研究中逐步从常见变异延伸到罕见变异,从遗传学现象的描述到功能机制的确证,从单组学分析扩展至多组学数据整合,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同时,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本文概括性综述了2015年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遗传学领域取得的若干重要研究进展,旨在追踪当前中国医学遗传学领域发展的前沿,与国内读者分享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医学遗传学 表观遗传学 研究进展 201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茄属(Lycopersicon)基因组DNA遗传多样性RAPD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景富 赵凌侠 +2 位作者 许向阳 唐克轩 开国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16,共6页
文章对番茄属 9个种 4 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0碱基 )共检测到 1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14 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36 %。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基因杂合度、遗传丰度和遗传离散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 文章对番茄属 9个种 4 3份材料进行了 RAPD分析 ,用 2 6条随机引物 (10碱基 )共检测到 199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14 6个 ,占总扩增位点的 73.36 %。 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基因杂合度、遗传丰度和遗传离散度的研究结果表明 ,遗传多样性均有野生类群大于普通番茄类群的趋势 ,说明野生类群中存在着更丰富的遗传变异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基因组 遗传多样性 RAPD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玉锋 黄霁月 杨金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0-47,共8页
植物雄性不育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植物雄性不育可从自然突变、人工诱变和远缘杂交中发现,现在可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创造。文章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雄性不育品系及其相应的育性恢复策... 植物雄性不育是植物杂种优势利用的资源,具有重要的生产利用价值。植物雄性不育可从自然突变、人工诱变和远缘杂交中发现,现在可通过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方法来创造。文章综述了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雄性不育品系及其相应的育性恢复策略,分为"单组分策略"和"双组分策略"。其中利用"单组分策略"制备的不育植株是条件型雄性不育(可逆转的雄性不育),它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实现雄性可育与不育的转换,实践中可直接作为两用系(不育系和保持系)用于两系法杂交制种;"双组分策略"是利用基因互作和亲本杂交直接培育雄性不育系,或利用基因互作原理分别研制不育系和恢复系,用于三系法生产杂交种。文章分析了"单组分策略"和"双组分策略"的基因工程方法培育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育性恢复策略优缺点,对以上两种技术路线在实际应用中的现状作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不育 基因工程 条件型/可逆转的雄性不育 育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模式生物研究表观遗传调控基因组稳定性的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冯碧薇 陈建强 +2 位作者 雷秉坤 潘贤 吕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799-807,共9页
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是维持正常的细胞复制、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造成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失败,是各种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发... 基因组的遗传稳定性是维持正常的细胞复制、增殖和分化的关键。外源因素和内源因素造成的DNA损伤及其修复失败,是各种遗传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表观遗传调控(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在DNA损伤修复和细胞周期调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的基础。酵母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是最早开展表观遗传学研究的物种之一,特别是在DNA损伤修复和异染色质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为揭示遗传稳定性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国际上前期以酵母为模式生物研究表观遗传学的报道主要集中于组蛋白修饰领域;近期利用裂殖酵母作为模式生物研究RNAi指导的组蛋白修饰也有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以酵母作为模式生物,论述了表观遗传修饰在维持基因组遗传稳定性中的研究进展、作用机制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 表观遗传调控 基因组稳定性 组蛋白修饰 RN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2例基因诊断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福仁 刘红 +2 位作者 蒋德科 田洪青 余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84-286,共3页
目的:鉴定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患者ADAR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1)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中一临床不典型病例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集1例DSH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外周血,应用... 目的:鉴定1例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患者ADAR1(adenosine deaminase acting on RNA1)基因突变,并对该家系中一临床不典型病例进行基因诊断。方法:采集1例DSH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外周血,应用直接测序的方法检测突变位点。结果:在患者10号内含子区域检测到1个剪接位点突变(c.2886-5T>C)。另外,对该家系中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基因测序结果支持该病的诊断。结论:该研究检测到1例新的剪接位点突变,异常剪接方式为外显子的删除。并明确了该家系中临床不典型患者的诊断,在Wood灯下进一步确定了其临床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异常症 对称性 遗传性 基因突变 ADAR1 突变 剪接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蝇RNA m^(6)A修饰通路因子的筛选 被引量:1
8
作者 高舒阳 陆厚光 +1 位作者 王艳花 严冬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6-488,共13页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mRNA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学修饰之一,在动植物发育和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m^(6)A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去甲基化酶以及m^(6)A结合蛋白,但作为一条相对... 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是mRNA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学修饰之一,在动植物发育和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先前的研究已经发现了m^(6)A甲基转移酶复合体、去甲基化酶以及m^(6)A结合蛋白,但作为一条相对较新的RNA修饰通路,可能还存在新的m^(6)A修饰因子。为了探究m^(6)A修饰对组织和器官的影响,本研究在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眼成虫盘中过表达m^(6)A结合蛋白基因Ythdc1。结果显示,过表达Ythdc1导致雄性异位表达Sxl蛋白,雌雄均出现粗糙眼表型,同时也激活了JNK和细胞凋亡通路。为了利用粗糙眼表型进行m^(6)A修饰因子的筛选,本研究进一步构建了过表达Ythdc1的稳定果蝇品系。通过对1,500多个果蝇RNAi品系的筛选,成功鉴定到多个可能参与m^(6)A修饰的抑制子和增强子。这些基因目前在m^(6)A中的研究较少,因此进一步对它们进行了验证和初步的机制探索。总之,本研究发现了m^(6)A修饰通路的多个潜在因子,丰富了对m^(6)A修饰通路调控网络的认知,为探索m^(6)A修饰通路新的调控机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蝇 N6-甲基腺嘌呤 Ythdc1 Sxl 修饰因子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上海及其周边省份汉族人群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关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可可 刘艳红 +5 位作者 张海石 钟逾 刘宏亮 卢大儒 黄峰平 周良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64-368,共5页
目的:分析上海及其周边省份汉族人群中脑胶质瘤患者X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3(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3,XRCC3)Thr241Me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其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 目的:分析上海及其周边省份汉族人群中脑胶质瘤患者X线交叉互补修复基因3(X-ray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group 3,XRCC3)Thr241Me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探讨其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TaqMan技术检测我国上海及其周边省份(江苏、浙江、安徽等)汉族人群中771例脑胶质瘤患者(病例组)和752例非肿瘤对照受试者(对照组)XRCC3基因Thr241Met多态性;应用统计学方法对TaqMan技术成功检测分型结果进行处理,分析该位点多态性与脑胶质瘤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结果:1468例受试者(病例组760例,对照组708例)应用Taq- Man技术成功进行了目标基因检测及分型。基因分型成功率为96.4%。统计学分析发现:对照组C和T等位基因频率以及TC、TT基因型频率与病例组无显著差异。经年龄和性别因素校正,TC基因型(P=0.909;OR=0.981;95%CI=0.701~1.371)或TT基因型(P=0.642;OR=0.7;95%CI=0.156~3.146)与CC基因型相比并不增加脑胶质瘤的发生风险。结论:我国上海及其周边省份汉族人群XRCC3基因Thr241Met的变异基因型TC和TT可能不是脑胶质瘤的遗传高危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神经胶质瘤 疾病遗传易感性 XRCC3基因 多态性 单核苷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热DNA连接酶介导的TLCR技术在简化DNA重组实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翔达 宋晓 +3 位作者 怀聪 孙海燕 陈红岩 卢大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3-169,共7页
传统的DNA重组方法 TypeⅡ型限制酶技术受到片段纯化的限制,无法做到复杂混合体系中DNA片段的特异性连接。为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耐热连接酶链式反应(Thermostable ligase chain reaction,TLCR)引入DNA片段的连接与捕获。该技术利用... 传统的DNA重组方法 TypeⅡ型限制酶技术受到片段纯化的限制,无法做到复杂混合体系中DNA片段的特异性连接。为解决这个问题,本研究将耐热连接酶链式反应(Thermostable ligase chain reaction,TLCR)引入DNA片段的连接与捕获。该技术利用耐热型DNA连接酶的特性,在热循环反应中配合针对目的片段末端序列设计的单链寡核苷酸连接模板——Helper,实现目的片段的特异性连接和产物数量的指数性增长。两个质粒构建实验被用于验证TLCR技术的可行性和应用效果。首先利用TLCR技术从一个未经纯化的含有7种不同大小片段的混杂体系中特异性地将一段1.5 kb的片段捕获进载体,随机抽取的克隆样品经检验准确率达到80%,验证TLCR技术在复杂混合体系中特异性连接DNA片段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另一个质粒构建实验中,TLCR技术从λ噬菌体基因组Hind消化物中将两段总长达27 kb的片段按顺序捕获进载体,随机抽取的克隆样品经检验同样达到了80%的准确率。结果表明,TLCR技术能够简化DNA重组实验的操作,并且适用于多片段和大片段的连接,可以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片段连接 耐热型连接酶 HELPER DNA片段捕获 复杂混合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锁核酸化学偶联FokⅠ核酸酶靶向切割HBV基因的体外实验 被引量:4
11
作者 马丽 陈红岩 +2 位作者 朱化星 李威 卢大儒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0-359,共10页
乙肝病毒(HBV)是有缺口的双链DNA病毒,侵入人体肝细胞后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持续复制,并在逆转录过程中随机整合入宿主基因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平均每个细胞中含有33个ccc DNA拷贝,半衰期长达35~57 d,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 乙肝病毒(HBV)是有缺口的双链DNA病毒,侵入人体肝细胞后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ccc DNA)持续复制,并在逆转录过程中随机整合入宿主基因组。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平均每个细胞中含有33个ccc DNA拷贝,半衰期长达35~57 d,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利用锁核酸抑制HBV转录,是乙肝治疗的新策略。此外,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靶向切割HBV基因组,有望从源头治愈乙型肝炎。基于锁核酸与双链DNA形成三股螺旋的能力、抵御核酸酶及聚合酶的稳定性以及对单碱基错配的敏感性,本研究以靶向切割乙型肝炎病毒为例,设计构建锁核酸修饰的寡核苷酸作为DNA结合域,有效增强对靶基因的特异性识别;同时利用FokⅠ核酸酶分子量小、二聚化时才具有酶活等特点,设计构建FokⅠ切割域二聚体重组蛋白作为DNA切割域;进而通过双功能交联剂GMBS,建立了5′端氨基(-NH_(2))修饰的锁核酸与N端巯基(-SH)修饰的FokⅠ核酸酶定向化学偶联的方法,并在体外验证了新型工具对HBV基因的靶向切割。该方法为此后在体内进行高特异性、无整合风险的抗病毒基因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基因编辑 锁核酸 FokⅠ 化学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gf73+在裂殖酵母中的大规模遗传筛选
12
作者 郭雨辰 雷秉坤 +2 位作者 邓小龙 余垚 吕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23-731,共9页
遗传相互作用(Genetic interaction,GI)直接提示了生物体内各个基因在功能上的关联性,为研究一个基因的潜在功能提供了线索。遗传筛选是研究基因遗传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文章以SAGA(Spt-Ada-Gcn5 acetyltransferase)复合物去泛素化模... 遗传相互作用(Genetic interaction,GI)直接提示了生物体内各个基因在功能上的关联性,为研究一个基因的潜在功能提供了线索。遗传筛选是研究基因遗传相互作用的重要方法。文章以SAGA(Spt-Ada-Gcn5 acetyltransferase)复合物去泛素化模块亚基基因sgf73+为查询基因,在裂殖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中进行了大规模遗传筛选。结果显示,164个基因与sgf73+具有负遗传相互作用,42个基因具有正遗传相互作用。GO(Gene ontology)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富集于染色质修饰、DNA损伤修复、压力应答、RNA转录等生物过程。通过组蛋白修饰检测实验首次发现,sgf73+的缺失导致组蛋白H3K9、H4K16位点乙酰化水平下降,H3K4位点甲基化修饰水平上升。此外,系列稀释实验显示sgf73?菌株对DNA损伤试剂HU和CPT的敏感性提高,并且Sgf73参与高氧胁迫应答。这些结果显示sgf73+参与了染色质修饰、DNA损伤修复和高氧压力应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相互作用 裂殖酵母 sgf73+ 组蛋白修饰 DNA损伤修复 压力应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KPC酶超耐药阿斯肠杆菌EaH7的发现及其耐药伴生质粒的遗传特征
13
作者 崔嘉真 黄建胜 朱乃硕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09-715,共7页
目的分析1株亚胺培南抗性阿斯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的耐药机制及其遗传特征。方法Vitek-2 Compact系统初步鉴定菌株并测定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对16s rRNA基因测序以确定菌株;PCR法扩增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17... 目的分析1株亚胺培南抗性阿斯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的耐药机制及其遗传特征。方法Vitek-2 Compact系统初步鉴定菌株并测定抗生素最小抑菌浓度,对16s rRNA基因测序以确定菌株;PCR法扩增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17种耐药基因并测序确认;以CaCl2诱导的化学法转化质粒;构建伴生质粒DNA文库并测序,以Glimmer 3.02和BLASTP软件注释并预测伴生质粒序列的编码基因功能;采用接合试验验证伴生质粒对耐药性质粒转移的作用。结果该菌株为阿斯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等15种β-内酰胺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仅对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敏感;该菌株同时含有2种质粒,其中耐药性质粒pEa-1携带耐药基因blaKPC-2、blaCTX-M-15和blaTEM-1,而伴生质粒pEa-2则携带4种转移蛋白基因mobA、mobB、mobC和mobD;pEa-2可促进耐药质粒pEa-1接合转移。结论在国内首次报道了产KPC-2酶的阿斯肠杆菌,该菌携带的质粒pEa-2具有促进耐药性质粒pEa-1接合转移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斯肠杆菌 耐药质粒 伴生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管畸形患者锌指蛋白ZIC2基因编码区罕见突变的分子遗传分析
14
作者 武耸荔 赵彦程 +3 位作者 李红 杨雪艳 王红艳 陈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188-191,共4页
目的筛选ZIC2外显子区域基因突变,分析突变对神经管畸形(NTDs)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来自山西省和江苏省苏州市经孕期B超或病理学解剖证实为NTDs的胎儿为NTDs组,以常规体检排除出生缺陷和重大疾病的胎儿和健康成年人为... 目的筛选ZIC2外显子区域基因突变,分析突变对神经管畸形(NTDs)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来自山西省和江苏省苏州市经孕期B超或病理学解剖证实为NTDs的胎儿为NTDs组,以常规体检排除出生缺陷和重大疾病的胎儿和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采用酚-氯仿法抽提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ZIC2的3个外显子及邻近的部分内含子序列,扩增产物采用ABI Prism Bigdye system进行测序,对于测序发现的基因突变进行反向测序验证。结果 NTDs组163例,对照组576例。在NTDs组中发现一个同义突变c.1140G>A,未发现错义突变或重复缺失。同义突变c.1140G>A位于第2外显子,为1例妊娠期37周诊断为枕部脑膜脑膨出的女性胎儿。KEGG数据库分析ZIC2结构发现该同义突变位于ZIC2的一个C2H2锌指结构中。在对照组中未检测到相同突变。结论 ZIC2是一个高度保守基因,其编码区不含有与NTDs相关的SNP和罕见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管畸形 ZIC2 罕见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沃尔巴克氏体在中国三种稻飞虱中的感染 被引量:27
15
作者 甘波谊 周伟国 +2 位作者 冯丽冰 沈大棱 李昌本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7,共4页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 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的感染 ,发现灰飞虱Laodel phax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 用PCR方法检测了采集于不同地域稻田的 3种稻飞虱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的感染 ,发现灰飞虱Laodel phaxstriatellus、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为沃尔巴克氏体所感染。克隆了编码沃尔巴克氏体外膜蛋白质的wsp基因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对wsp的RFLP分析证实了这些飞虱为单一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研究了灰飞虱中沃尔巴克氏体所诱导的胞质不相容性及其在不同地域灰飞虱中的分布。还发现能寄生于上述 3种飞虱的稻虱红螯蜂也受同种沃尔巴克氏体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尔巴克氏体 灰飞虱 褐飞虱 白背飞虱 WSP基因 感染 共生菌 稻飞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麻疯树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被引量:216
16
作者 林娟 周选围 +1 位作者 唐克轩 陈放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85-290,共6页
麻疯树为大戟科麻疯树属植物,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绝大多数生长在美州和亚洲热带地区。主要概述了麻疯树的化学成分、毒理研究、药理活性及其临床应用等研究的一些进展,并且探讨了麻疯树的开发利用前景。
关键词 麻疯树 化学成分 毒性 药理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爪草提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可能作用靶标 被引量:19
17
作者 谢建平 何颖 +7 位作者 乐军 胡昌华 王洪海 唐翠 魏秀莉 梁莉 刘雪梅 宋洁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9,共7页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猫爪草提取物作用前后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22个蛋白质斑点的浓度具有差异,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表达明显下调和1个明显上调... 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对猫爪草提取物作用前后的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22个蛋白质斑点的浓度具有差异,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表达明显下调和1个明显上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5个明确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通过数据库检索,确定这5个蛋白质分别为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烯酰-CoA水合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和60 kD的分子伴侣2.其中前4个分子是首次报道参与结核分枝杆菌的重要生理活动.该结果有助于了解猫爪草提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生理的影响,为进一步确定中药猫爪草提取物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靶标和机理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爪草 结核分枝杆菌 S-腺苷甲硫氨酸合成酶 吲哚-3-甘油磷酸合酶 烯酰-CoA水合酶 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蛋白类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选围 林娟 +3 位作者 李奇璋 尹燡周 孙小芬 唐克轩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7年第5期917-924,共8页
灵芝蛋白质是除了灵芝多糖和三萜外,另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它不仅是灵芝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且具有独特免疫原性使其在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病等方面具显著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灵芝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 灵芝蛋白质是除了灵芝多糖和三萜外,另一类重要的活性物质。它不仅是灵芝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而且具有独特免疫原性使其在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病等方面具显著效果。近年来,国内外在灵芝蛋白质的结构特征和生物活性等研究方面已取得显著的成效。本文综述了灵芝蛋白类活性物质的种类和特征,叙述了相关的药理功能,探讨了灵芝蛋白质研究的前景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 免疫调节蛋白 凝集素 蛋白多糖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腌制食品中降解亚硝酸盐的乳酸菌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5
19
作者 蒋欣茵 李晓晖 +1 位作者 张伯生 任大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16,共4页
从多种传统腌制蔬菜中分离到12株乳酸菌,对它们的16S核糖体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的同源性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沙克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对其生化特征以及... 从多种传统腌制蔬菜中分离到12株乳酸菌,对它们的16S核糖体基因进行扩增测序,根据序列的同源性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沙克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和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对其生化特征以及亚硝酸盐耐受性和降解能力进行了研究和比较,最终筛选出1株各项指标优良,且能快速降解亚硝酸盐的植物乳杆菌J-10,该菌降解亚硝酸钠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6.2,在添加0.25 mg/mL的亚硝酸钠的培养液中培养24h后,亚硝酸盐降解率为9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腌制蔬菜 16S RDNA 鉴定 亚硝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碱性木聚糖酶菌株的筛选及酶学性质 被引量:16
20
作者 单志琼 周峻岗 +2 位作者 周宇飞 袁汉英 吕红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6-365,共10页
从青海盐碱湖土壤中筛选到25株产碱性木聚糖酶的菌株,其中编号为QH14的菌株产酶量达648.79U/mL,纯化后比活可达1148.56 U/mg。16 SrDNA鉴定表明菌株QH14属于短小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p.QH14。从该菌株的基因组中克隆获得了碱性木... 从青海盐碱湖土壤中筛选到25株产碱性木聚糖酶的菌株,其中编号为QH14的菌株产酶量达648.79U/mL,纯化后比活可达1148.56 U/mg。16 SrDNA鉴定表明菌株QH14属于短小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sp.QH14。从该菌株的基因组中克隆获得了碱性木聚糖酶编码基因XynQH14,并在大肠杆菌E.coliBL21(DE3)中获得重组表达。通过Ni-NTA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后的重组QH14木聚糖酶比活达700.47 U/mg。该碱性木聚糖酶的酶促反应最适温度为60℃,最适pH为9.2;55℃处理1h仍保持50%的活力;在pH7.0~11条件下37℃处理酶液24 h后均保持80%以上的活力,且在pH11缓冲溶液中50℃处理24 h仍保持31.02%的酶活,显示了该碱性木聚糖酶较好的热稳定性和碱稳定,提示该碱性木聚糖酶在制浆造纸、纺织等行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聚糖酶 短小芽孢杆菌 耐热性 耐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