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临床病理质量控制机制的意义——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工作介绍 被引量:3
1
作者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429-430,共2页
关键词 诊断病理学 质量控制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K7等单抗在鉴别原发与转移性卵巢癌腹水中的意义 被引量:5
2
作者 黄啸 范建玄 +2 位作者 蔡树模 施达仁 王龙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510-513,共4页
目的 :探讨腹水CK7等单克隆抗体在鉴别原发与转移性卵巢癌腹水中的意义。方法 :对 43例腹水及2 2例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CK7、MG7、CEA、AB、CK、CK8、EMA、HBME、LCA、VIM单克隆抗体测定。应用SPSS8 0统计软件 ,卡方精确检验... 目的 :探讨腹水CK7等单克隆抗体在鉴别原发与转移性卵巢癌腹水中的意义。方法 :对 43例腹水及2 2例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化ABC法进行CK7、MG7、CEA、AB、CK、CK8、EMA、HBME、LCA、VIM单克隆抗体测定。应用SPSS8 0统计软件 ,卡方精确检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表明 :(1)CK7单克隆抗体是鉴别原发性卵巢癌有益的指标。 (2 )原发性和来源于胃转移性卵巢癌腹水标本中MG7表达有显著性差异。 (3)CEA有益于鉴诊断来源肠道的癌性腹水。 (4 )腹水免疫组化结果与手术标本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卵巢癌 鉴别诊断 单克隆抗体 CK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中端粒酶活性及其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杨文涛 许良中 +3 位作者 张泰明 朱伟萍 李小妹 金爱萍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23-325,共3页
研究淋巴瘤细胞株及淋巴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其在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结合银染 ,检测 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2 7例淋巴瘤和 4例淋巴结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均有端粒... 研究淋巴瘤细胞株及淋巴瘤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及其在淋巴瘤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结合银染 ,检测 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2 7例淋巴瘤和 4例淋巴结良性病变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株人淋巴瘤细胞株均有端粒酶活性 ,2 7例淋巴瘤组织标本中 2 6例端粒酶阳性 ,占 96 % ,4例淋巴结良性病变也均显示不同程度的端粒酶活性 ,其中 2例活性较弱 ,低于淋巴瘤。结论 :恶性淋巴瘤中存在端粒酶的活性表达 ,但有必要采用定位研究来识别具有端粒酶活性的细胞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淋巴瘤 端粒酶 端粒 重复序列扩增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髓样癌原发及转移灶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 被引量:2
4
作者 平波 王龙富 +4 位作者 陆洪芬 冯丽青 徐维萍 朱雄增 施达仁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5期392-395,共4页
目的 :提高甲状腺髓样癌 (medullarythyroidcarcinoma ,MTC)细针穿刺 (fineneedleaspiration ,FNA)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 14例组织学证实的MTCFNA标本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总结 10项细胞形态学特征 :涂片背景、胶质、淀... 目的 :提高甲状腺髓样癌 (medullarythyroidcarcinoma ,MTC)细针穿刺 (fineneedleaspiration ,FNA)细胞学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 14例组织学证实的MTCFNA标本及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总结 10项细胞形态学特征 :涂片背景、胶质、淀粉样物质、细胞数量、细胞排列结构、细胞异型性、细胞形状、有无双或多核细胞、核染色质以及有无核仁。结果 :14例MTC主要细胞学特点为 :(1)细胞呈浆细胞样和 (或 )梭形 ,前者更多见 ;(2 )“盐和胡椒”样核染色质 ;(3)细胞轻至中度多形性 ,间有散在大细胞 ;(4)常见双核 /多核细胞 ;(5 )细胞呈散在或疏松团状排列 ;(6 )核仁少见 ;(7)背景中基本无胶质 ,淀粉样物质并非多见。 3例降钙素标记为阳性。结论 :FNA可有效地术前诊断MTC。瘤细胞呈浆细胞样和 (或 )梭形 ,具神经内分泌肿瘤特点(包括“盐和胡椒”样核染色质、细胞散在分布倾向、细胞轻至中度多形性并间有少量大细胞及双核 /多核细胞 ) ,核仁和胶质少见 ,可作为诊断依据。淀粉样物质非诊断必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活组织检查 针吸 髓样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的缺失及甲基化 被引量:1
5
作者 药锦娟 许良中 +4 位作者 施宗高 朱伟萍 张泰明 金爱萍 李小妹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5期394-396,共3页
目的 :研究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缺失、甲基化发生的频率及其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研究其与淋巴瘤恶性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 78例新鲜淋巴瘤标本及 9例反应性增生的标本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p16基因第 1、第 2外显子 ,... 目的 :研究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缺失、甲基化发生的频率及其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并研究其与淋巴瘤恶性度的关系。方法 :收集 78例新鲜淋巴瘤标本及 9例反应性增生的标本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扩增p16基因第 1、第 2外显子 ,检测等位基因纯合性缺失 ,用限制性内切酶 PCR方法检测p16基因甲基化。结果 :p16基因在恶性淋巴瘤中的缺失率为 11 5 % ,甲基化率为 2 6 9% ;9例反应性增生未见p16基因的缺失及甲基化。结论 :p16基因在淋巴瘤中发生缺失及甲基化 ,且这种基因异常发生的频率与淋巴瘤恶性度高低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肉瘤 基因 P16 缺失 甲基化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