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DTI技术的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白质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王亚平 史勇红 +1 位作者 刘桂雪 李文生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9-435,共7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5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五组(第一组16~30岁,20例;第二组31~45岁,34例;第三组46~6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定量探讨健康成人胼胝体、扣带回、中脑纤维束密度随年龄变化的关系。方法:将125例健康志愿者按年龄分成五组(第一组16~30岁,20例;第二组31~45岁,34例;第三组46~60岁,24例;第四组61~75岁,22例;第五组76~90岁,25例),行3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扫描,获取脑T1和DTI图像。所有DTI数据经DTI Studio软件预处理并追踪得到脑白质纤维束,手工设置三个感兴趣区,即胼胝体、扣带回和中脑,统计各区的纤维束密度(fiber tract density,FD),将所有数据输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得到了三个感兴趣区的纤维束走行,其中胼胝体区纤维束成辐射状分布,走行有向前、后、左、右方向;扣带回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前、后方向;中脑区纤维束走行大致为上、下方向,追踪结果分别与它们各自的解剖学结构相一致。对三个区的纤维束密度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1)胼胝体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胼胝体区纤维束密度逐渐降低。(2)扣带回区,各年龄组的F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一组的左、右侧扣带回F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相互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进一步分析得到,左侧扣带回区FD随年龄增长的下降趋势大于右侧。(3)中脑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其左、右区,各年龄组的F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年龄增长,胼胝体、扣带回区内FD明显降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量化指标FD可以用来了解脑白质纤维束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纤维束追踪 纤维束密度 年龄 成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跑台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外源性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迁移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贾杰 胡永善 +2 位作者 吴毅 刘罡 汪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4-597,I0001,共5页
目的:研究跑台运动训练促进移植到脑梗死大鼠纹状体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选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在缺血后第5天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缺血纹状体区。3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 目的:研究跑台运动训练促进移植到脑梗死大鼠纹状体内的神经干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方法:选用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在缺血后第5天将培养的神经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缺血纹状体区。30只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跑台运动训练组以及移植联合跑台运动训练组。移植组大鼠自由活动。分别在缺血前1天,缺血后第5,6,14和28天评测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迁移、分化情况。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运动训练的大鼠移植后的神经干细胞在宿主脑内存活、迁移分化情况较无运动训练而自由活动大鼠好。移植联合运动训练组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单纯移植和单纯运动组低(P<0.05,P<0.01)。结论:运动训练可以促进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迁移、分化,并提高移植细胞在脑梗死大鼠脑内的存活率,促进神经功能障碍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干细胞 运动训练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C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及不同免疫方式抗肿瘤作用探讨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春敏 钟翠平 +5 位作者 郑宁 刘彬彬 孙瑞霞 吴欣 刘银坤 叶胜龙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21-726,共6页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 目的:应用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成熟肽基因/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SLC)转染树突状细胞(DC),探讨一种基因修饰DC的新方法及其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体外构建rAAVSLC,按MOI为10、50、100与腺病毒(Ad2)协同转染小鼠骨髓来源成熟和未成熟DC,GFP作为成功转染的示踪蛋白。RTPCR在mRNA水平、ELISA在蛋白水平检测SLC表达,Transwell检测转染DC的培养上清对T细胞的趋化作用。瘤苗的在体效应通过C57BL/6J小鼠肿瘤模型验证。皮下接种Hepal6肿瘤细胞后成瘤小鼠分成3组:①生理盐水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NS;②单纯DC对照组,瘤内或足垫注射未修饰DC;③SLC基因修饰DC组,瘤内或足垫注射SLC基因修饰的DC。每隔7天注射1次,观察各组小鼠肿瘤的生长情况。4周后分离瘤体,用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瘤体内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rAAVSLC在MOI为100时能成功转染DC,未成熟DC的转染效率显著高于成熟DC,并产生对T细胞有明显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动物实验表明,瘤内注射SLC修饰后DC,肿瘤大小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显示瘤体内有较多的CD4+T细胞、CD8+T细胞浸润。足垫注射SLC修饰的DC与对照组相比,抗肿瘤作用无显著差异。结论:rAAVSLC在Ad2的辅助下能有效转染未成熟DC并能表达具有趋化生物学活性的SLC。SLC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瘤内注射以其对CD4+T细胞、CD8+T细胞的吸引作用而发挥了明显的抗肿瘤作用,同时也进一步证实用树突状细胞进行肿瘤生物免疫治疗时,不同免疫方式对疗效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腺相关病毒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体骨髓原位造血细胞间纳米通道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证据(英文)
4
作者 鲁姗姗 吴彩琴 +3 位作者 李华 徐婷 葛均波 张红旗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 探讨在体骨髓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细胞间纳米通道(intercellular nanotubes)。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在体原位观察C57BL/6小鼠骨髓中细胞间纳米通道的分布、形态以及可能的形成机制。结果 ... 目的 探讨在体骨髓细胞之间是否存在细胞间纳米通道(intercellular nanotubes)。方法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在体原位观察C57BL/6小鼠骨髓中细胞间纳米通道的分布、形态以及可能的形成机制。结果 骨髓造血细胞之间存在纳米通道结构。SEM显示该结构在骨髓组织中散在分布,位于骨髓内血窦内、外侧。骨髓造血细胞间纳米通道的管径粗细不均,平均长度为5.85μm(1.58~18.54μm),平均直径为364nm(202~541nm),还可见一些小颗粒状物质黏附在纳米通道表面。此外,小鼠骨髓造血细胞可能通过伸出突起的形式形成细胞间纳米通道。结论 本研究首次为小鼠骨髓造血细胞之间存在细胞间纳米通道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纳米通道 骨髓 在体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在VPA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增龄过程中的变化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夫军 袁向山 +3 位作者 刘静 袁茂运 贺文欣 李瑞锡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5-281,共7页
目的:检测小胶质细胞在孤独症发病相关脑区的活化改变,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丙戊酸盐(valproic acid sodium salt,VPA)孕鼠注射法建立的子代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在不同周龄时前额叶... 目的:检测小胶质细胞在孤独症发病相关脑区的活化改变,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孤独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丙戊酸盐(valproic acid sodium salt,VPA)孕鼠注射法建立的子代孤独症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在不同周龄时前额叶皮层,海马及小脑中的活化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内电离钙绑定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1,Iba-1)的表达。结果:小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与正常组相比,VPA模型组大鼠不同脑区小胶质细胞的数量和密度增多,胞体增大、突起的长度和直径均增加,表明小胶质细胞的活化现象明显。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孤独症VPA模型组前额叶皮层、海马、小脑内Iba-1的表达不同程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同样印证小胶质细胞在VPA模型组大鼠不同脑区的活化改变。结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改变广泛存在于孤独症大鼠脑内,这可能是导致孤独症脑神经元发育与连结异常及脑内神经炎症病理过程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孤独症动物模型 前额叶皮层 海马 小脑 Iba-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桑内酯对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变化的影响
6
作者 郭文平 朱长庚 刘庆莹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7-610,共4页
胶质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会导致细胞自身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一些疾病的形成。研究致痫时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可能对癫痫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用马桑内酯(CL)刺激体外纯化培养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2、4、6、8h后,应用流式细... 胶质细胞细胞周期的改变,会导致细胞自身功能的改变,从而引发一些疾病的形成。研究致痫时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的变化,可能对癫痫的形成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用马桑内酯(CL)刺激体外纯化培养的海马星形胶质细胞2、4、6、8h后,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各时期细胞的变化。结果显示:CL作用4h后,G1期细胞数较对照组和2h组明显下降(P<0.05),S期和G2+M期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同时细胞凋亡也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P<0.05)。本实验结果提示致痫时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周期会发生改变,即细胞由G1/G0期向S和G2+M期快速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桑内酯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周期 流式细胞术 海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0T小动物MR仪观察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模型脑损伤 被引量:4
7
作者 杭开兵 苏维维 +3 位作者 黄静 鲍光进 刘文豪 李树平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81-485,共5页
目的建立经典型热射病(CHS)大鼠模型,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评价7.0T小动物MRI观察CHS大鼠脑损伤的价值。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高温组及常温组;以动物体温维持仪建立CHS大鼠模型(高温组),记录建模成功时间(发病时间),于建模前... 目的建立经典型热射病(CHS)大鼠模型,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评价7.0T小动物MRI观察CHS大鼠脑损伤的价值。方法将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等分为高温组及常温组;以动物体温维持仪建立CHS大鼠模型(高温组),记录建模成功时间(发病时间),于建模前、后检测高温组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观察其脑MRI变化,并与病理学所见进行对照。结果高温组大鼠CHS发病时间为(45.90±4.04)min;建模后血清CK水平高于建模前(P<0.01)。建模后采集2次梯度回波(GRE)-T2WI,高温组10只(10/10,100%)大鼠脑部均见散在点状低信号,病理学见散在微出血;建模后首次弥散加权成像(DWI)10只大鼠均未见明显异常,第2次DWI示6只(6/10,60.00%)皮层区信号较白质区增高,病理学见局灶性或弥漫性神经细胞肿大;建模后采集2次T1WI、T2WI及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结论利用7.0T小动物MR仪可无创、动态反映CHS大鼠模型早期脑组织损伤;GRE-T2WI及DWI可较准确地检出脑组织细胞毒性水肿及微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大鼠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箈络细胞的识别及形态特征(英文)
8
作者 徐婷 朱芝玲 +2 位作者 吴彩琴 柯俊雅 张红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21-927,共7页
目的:研究箈络细胞(telocytes)在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征。方法:取卵巢囊肿患者组织标本,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该组织进行观察。结果:通过观察苏木精-伊... 目的:研究箈络细胞(telocytes)在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分布和形态结构特征。方法:取卵巢囊肿患者组织标本,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诊断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对该组织进行观察。结果:通过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的卵巢囊肿病灶组织,发现存在异位子宫内膜,进而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透射电子显微术结果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确存在箈络细胞。箈络细胞胞体小,向外延伸极其细长的念珠状突起,突起部分别由膨大的粗段与细段交替组成;粗段包含许多细胞器,如内质网和线粒体;且明显可见自噬小体和脂滴。此外,箈络细胞通过突起直接接触或分泌囊泡间接联系而形成网络结构。结论:我们通过透射电子显微术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中确实存在箈络细胞,并描述了其形态学特征。本研究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了新的细胞成分,加深了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方面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箈络细胞 透射电子显微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