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参数磁共振成像鉴别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亚型
1
作者 曾延玮 曹鑫 +2 位作者 吕锟 徐智坚 耿道颖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6-161,共6页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 目的:探讨多参数MRI区分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CB)亚型的潜力,旨在减少对侵入性检查的依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23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病理诊断为DLBCL,并进一步分为GCB型和non‑GCB型的108例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评估肿瘤的影像特征,包括数量、位置、是否累及脑膜或室管膜、最大和最小径、表观弥散系数(ADC)的比率、有无囊变或坏死、边缘是否规则、蝶翼征、握拳征、尖角征、脐凹征、瘤周水肿的程度和占位效应。结果:本研究包括70例non‑GCB型患者的84个肿瘤和38例GCB型患者的67个肿瘤。发现non‑GCB型患者年龄比GCB型更大(P=0.024)。此外,non‑GCB型肿瘤单发更多见(P=0.001),并且有更长的最大径(P<0.001)和最小径(P=0.001)、更高的囊变和坏死发生率(P=0.023)、更不规则的边缘(P=0.025)、更多见的握拳征(P=0.046)、更多累及脑膜(P=0.033),且表现出更明显的占位效应(P=0.045)。结论:多参数MRI特征在DLBCL的GCB和non‑GCB亚型间存在差异,这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提供了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可能有助于临床医生制订个性化治疗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 磁共振成像 非侵入性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平扫CT三维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检测主动脉夹层的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唐依琳 张渌恺 +5 位作者 金倞 王坤 杨玉玲 马庄宣 李骋 李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3-730,742,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CT三维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检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价值,并根据Stanford分型分析其检测Stanford A型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同时接受胸腹平扫... 目的探讨基于平扫CT三维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检测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价值,并根据Stanford分型分析其检测Stanford A型AD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22年7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同时接受胸腹平扫和增强CT检查的患者资料。放射科医师根据增强CT图像中的表现来诊断AD。共纳入患者128例,其中AD阳性61例,AD阴性67例。采用简单随机化法,按照7∶3的比例将患者划分为训练集(n=89)和验证集(n=39)。采用3D Slicer在平扫图像上对主动脉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域体积(volumetric region of interest,VOI),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Spearman相关系数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选取最优特征集,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随机森林、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轻量梯度提升(light gradient boosting,LightGBM)和极端随机树模型,在验证集中分别对其检测AD和Stanford A型AD的效能进行验证。评价指标包括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F1分数、准确度、召回率。结果在训练集中筛选出35个影像组学特征,基于这35个组学特征建立的机器学习模型中,XGBoost模型在检测AD上性能最优;在验证集中,XGBoost模型的AUC、F1分数、准确度和召回率分别为0.982、0.960、96.2%和100.0%。进一步探究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模型对Stanford A型AD的检测效能时,在训练集中筛选出14个影像组学特征,在基于这14个组学特征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中,随机森林模型的检测效能最好;在验证集中,随机森林模型的AUC、F1分数、准确度和召回率分别为0.852、0.625、76.9%和100.0%。结论基于平扫CT三维影像组学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检测AD及Stanford A型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AD) 机器学习 影像组学 CT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mapping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软骨变性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忆文 陶虹月 +2 位作者 乔洋 华英汇 陈爽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80,共7页
目的:应用MRI T2-mapping定量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1年内膝关节软骨变性情况及半月板完整性对软骨的影响。方法:搜集100例ACLR术后1年内患者,其中术后3个月患者30例(B组),术后6个月患者32例(C组),术后12个月患者38例(D组)。选... 目的:应用MRI T2-mapping定量评估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1年内膝关节软骨变性情况及半月板完整性对软骨的影响。方法:搜集100例ACLR术后1年内患者,其中术后3个月患者30例(B组),术后6个月患者32例(C组),术后12个月患者38例(D组)。选取2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A组)。对所有患者及健康志愿者行膝关节MRI T2-mapping扫描及临床评分。将膝关节软骨分为股骨内侧(FM)、胫骨内侧(TM)、股骨外侧(FL)、胫骨外侧(TL)、髌骨(P)、股骨滑车(TrF)等6个区域,并进一步将股骨软骨分为负重区及非负重区。勾画各区域为感兴趣区,并测量相应区域软骨的T2值。运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膝关节评估表对患者膝关节症状及体征进行评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B、C、D四组膝关节各软骨区域的T2值差异及B、C、D三组的IKDC评分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CLR术后患者中,半月板完整者与半月板部分切除者的胫股关节软骨总T2值差异。结果:B、C、D组FM负重区、FL负重区、TM区域的软骨T2值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FM负重区的软骨T2值高于B组[D组为(40.18±5.75)ms,B组为(36.24±4.50)ms,P=0.004],C组FL负重区的软骨T2值高于B组[C组为(43.91±5.90)ms,B组为(40.78±5.47)ms,P=0.025],C、D两组TM区域的软骨T2值均高于B组[C组为(27.87±4.02)ms,D组为(28.32±3.84)ms,B组为(25.84±3.35)ms,P值分别为0.043、0.030]。ACLR术后1年内,行半月板成形术患者的胫股关节软骨总T2值与半月板完整者的软骨T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LR术后1年内,患者的IKDC评分逐渐升高,术后3、6、12个月患者分别为(44.23±8.62)、(51.16±9.59)、(61.42±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LR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逐渐改善,但膝关节软骨呈退变趋势。ACLR术后1年内半月板成形术对膝关节软骨退变无显著影响。T2-mapping序列是早期检测ACLR术后膝关节软骨退变的有效检查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 软骨 T2-mapping 半月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构建:无创鉴别原发颅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子亚型
4
作者 曾延玮 徐智坚 +6 位作者 曹鑫 吕锟 李惠明 高敏 居胜红 刘军 耿道颖 《中国癌症杂志》 2025年第8期735-742,共8页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和非GCB(non-GCB)亚型在患者预后和治疗上存在差异,但目前依赖有创病理学检查。本研究基于多参数MRI构建... 背景与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的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亚型和非GCB(non-GCB)亚型在患者预后和治疗上存在差异,但目前依赖有创病理学检查。本研究基于多参数MRI构建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模型,旨在于术前无创性区分这两种亚型。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24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及外院经病理学检查确诊的DLBCL患者。使用多参数MRI扫描数据,结合4种影像组学机器学习[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高斯过程(Gaussian process,GP)和朴素贝叶斯(Naive Bayes,NB)]和3种深度学习[密集连接卷积网络121(densely-connected convolutional networks 121,DenseNet121)、残差网络101(residual network 101,ResNet101)和高效网络B5(Efficient Net-b5)]建立DLBCL亚型分类模型。此外,两名经验不同的放射科医师在盲法下基于MRI图像独立分类DLBCL。模型和医师的诊断性能均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准确度(accuracy,ACC)和F1分数(F1-score,F1)等指标进行量化评估,以衡量其区分GCB和non-GCB亚型的能力。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Y2024-663),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73例患者(GCB型55例,non-GCB型118例)。影像组学和深度学习方法能有效地区分DLBCL亚型。其中,GP影像组学模型(基于T1-CE+T2-FLAIR+ADC序列)和DenseNet121深度学习模型(基于T1-CE+T2-FLAIR+ADC序列)表现最佳,在内部验证集上分别取得优异性能(GP:AUC=0.900,ACC=0.896,F1=0.840;DenseNet121:AUC=0.846,ACC=0.854,F1=0.774),并在外部验证集上保持稳健。并且,最优AI模型的分类效能优于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医师最高AUC=0.678)。结论:基于多参数MRI特征的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模型可有效地鉴别DLBCL的GCB与non-GCB亚型。其中,GP与DenseNet121模型在处理复杂图像数据、特别是融合多序列特征组进行亚型分类时,呈现出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生发中心B细胞样 非GCB 影像组学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丛MRI形态学成像在诊断CIDP患者中的价值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冲 杨杨 +2 位作者 朱恂 赵彦胤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49-552,共4页
目的:探索CIDP患者MRI的腰骶丛神经形态学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3.0T MR对16名CIDP患者及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骶椎常规MRI扫描,以及FS 3D MERGE、STIR序列扫描。通过腰骶丛神经冠状位MIP图像,分别测量腰4~骶2双侧神经的直... 目的:探索CIDP患者MRI的腰骶丛神经形态学变化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3.0T MR对16名CIDP患者及25名健康志愿者进行腰骶椎常规MRI扫描,以及FS 3D MERGE、STIR序列扫描。通过腰骶丛神经冠状位MIP图像,分别测量腰4~骶2双侧神经的直径。健康对照组及CIDP组所测神经根粗细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ROC曲线分析。结果:健康对照组L4神经根直径4.07±0.70mm,L5神经根直径4.6±0.88mm,S1神经根直径4.35±0.50mm。CIDP组L4神经根直径5.06±1.38mm,L5神经根直径6.1±1.02mm,S1神经根直径5.58±1.40mm。两组L4、L5及S1神经根直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临界值为4.47mm,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3%和81.0%。结论:MRI腰骶丛神经根成像对CIDP患者神经根形态学改变具有诊断意义,4.47mm可以作为诊断CIDP患者腰骶丛神经增粗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影像 磁共振成像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腰骶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e kV技术在双源CT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坤 金倞 +3 位作者 李骋 田全凯 张渌恺 李铭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4-581,共8页
目的探讨新一代双源CT结合Care kV技术在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triple rule out CT angiography,TRO-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拟行TRO-CTA检查的90例患者作... 目的探讨新一代双源CT结合Care kV技术在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triple rule out CT angiography,TRO-CTA)中对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月至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胸痛中心就诊、拟行TRO-CTA检查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不同的扫描方式分为A、B两组。A组CT扫描管电压由Care kV技术决定,B组采用固定管电压120 kV,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A组平均CT容积剂量指数(CT dose index volume,CTDIvol)显著低于B组[(20.42±9.60)mGy vs.(32.27±13.41)mGy,P<0.001]。A组的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显著低于B组[(525.28±240.12)mGy×cm vs.(944.20±408.36)mGy×cm,P<0.001]。因此,A组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显著低于B组[(7.35±3.36)mSv vs(13.22±5.72)mSv,P<0.001]。左前降支远段及左回旋支远段除外,A组中其余血管CT值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图像噪声显著高于B组(15.79±3.81 vs.11.37±3.40,P<0.001)。除左前降支远段以外两组血管节段信噪比(sign-to-noise ratio,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肺动脉、主动脉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冠脉CNR普遍高于B组。A、B两组图像肺动脉、主动脉及冠脉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新一代双源CT上采用Care kV技术进行TRO-CTA检查,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的同时,可以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e kV技术 双源CT 胸痛三联CT血管造影(TRO-CTA) 图像质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丛DTI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7
作者 李冲 朱恂 +1 位作者 赵彦胤 刘含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124-1127,共4页
目的:探讨腰骶丛神经DTI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 MR仪对11名健康志愿者及16名CIDP患者进行腰骶丛常规MRI扫描和腰骶丛神经DTI扫描。其中DTI扫描范围包括L_3~S_1神经根,在DTI参数图上行FA... 目的:探讨腰骶丛神经DTI对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CID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0T MR仪对11名健康志愿者及16名CIDP患者进行腰骶丛常规MRI扫描和腰骶丛神经DTI扫描。其中DTI扫描范围包括L_3~S_1神经根,在DTI参数图上行FA、λ1、λ2、λ3的参数值测量,通过所得测量值计算出FA、AD、RD、MD参数值。健康志愿者组及CIDP组对应的FA、AD、RD、MD参数值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健康对照组FA、AD、RD、MD值分别为0.263±0.091、(4.993±0.647)×10^(-3 )mm^2/s、(4.435±0.745)×10^(-3 )mm^2/s、(4.672±0.642)×10^(-3 )mm^2/s;CIDP组FA、AD、RD、MD值分别为0.225±0.053、(5.261±0.365)×10^(-3 )mm^2/s、(5.657±0.292)×10^(-3 )mm^2/s、(4.872±0.312)×10^(-3 )mm^2/s。CIDP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FA及ADC值明显下降,AD、RD、MD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CIDP患者的腰骶丛神经DTI参数的变化对CIDP早期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丛 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三维定量分析在肺pGGN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8
作者 杨杨 朱全东 +2 位作者 李克 金先桥 刘含秋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究CT三维定量分析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鉴别浸润性腺癌与微浸润腺癌及浸润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和原位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表现为pGGN的肺腺癌患者183名共195个pGGN。其中AAH... 目的:探究CT三维定量分析肺纯磨玻璃结节(pGGN)在鉴别浸润性腺癌与微浸润腺癌及浸润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和原位腺癌)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T表现为pGGN的肺腺癌患者183名共195个pGGN。其中AAH 11个、AIS 27个、MIA 86个、IAC 71个。应用三维定量分析软件手动分割结节并自动提取19个一阶特征和16个形态学特征。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模型,应用ROC曲线评价特征对预测pGGN病理浸润性的效能。结果:方差分析示多个定量特征在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最大3D直径、球形不均衡性和嫡是独立预测因子,基于这三个特征建立的ROC曲线分析显示曲线下面积(AUC)=0.814(95%CI:0.737〜0.891),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和69.1%。结论:在肺pGGN中,CT三维定量分析有助于鉴别腺癌的浸润性,可为临床进一步诊疗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纯磨玻璃结节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床指标和机器学习的早期骨质疏松预测
9
作者 杨嬗 王兵 +4 位作者 王容 罗啸 耿道颖 杨丽琴 辛恩慧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58-665,共8页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基于人口学和常规生化指标预测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53例50岁以上、接受低剂量CT扫描的健康受试者(女性906例,男性1147例)的人口学和常规生化指标。根据定量CT分析出的体积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的诊断... 目的:探讨机器学习基于人口学和常规生化指标预测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53例50岁以上、接受低剂量CT扫描的健康受试者(女性906例,男性1147例)的人口学和常规生化指标。根据定量CT分析出的体积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的诊断。将受试者按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决策树、随机森林和多层感知机共5种不同的算法构建模型,并评估模型性能。结果:在女性中,随机森林模型在训练(AUC=0.90)和测试集(AUC=0.80)中都是最佳模型,最重要特征是年龄,其次是碱性磷酸酶、甘油三酯和体重指数。在男性中,逻辑回归模型在测试集(AUC=0.81)中表现最好,人口学特征的重要性高于常规生化指标。结论:基于人口学和常规生化指标的性别特异性机器学习模型为体检等临床场景下的骨质疏松筛查提供了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预测 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前后的胸部CT征象比较
10
作者 曾延玮 喻晓宏 +4 位作者 付君言 夏大 谭易 耿道颖 张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38-441,共4页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前后胸部CT的征象,以指导临床更精准地判断病情。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0日湖南省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15例有咽拭子阳性转阴性前后两次CT检查的患者资... 目的: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前后胸部CT的征象,以指导临床更精准地判断病情。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1月23日至2020年2月20日湖南省益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15例有咽拭子阳性转阴性前后两次CT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图像。评估胸部CT图像上双肺病灶数目、双肺受累程度和每个病灶的面积及CT值。结果:共9名女性和6名男性被纳入该研究,平均年龄为41岁。临床症状以咳嗽(53.33%)多见。实验室检查以淋巴细胞减少(33.33%)多见。咽拭子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前后两次胸部CT上病灶数目、双肺受累程度及每个病灶的面积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转阴性后病灶的CT值较前一次CT检查降低(P=0.002)。结论:本研究中15例COVID-19患者咽拭子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转阴性后肺内病灶多处于吸收状态。CT征象结合咽拭子核酸检测结果,可提示患者病情并指导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