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2个微单倍型复合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法医学应用
1
作者 云鹏 陈安琪 +1 位作者 陈丽琴 李成涛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58,共9页
目的 基于二代测序平台(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42个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MH)遗传标记进行复合检测体系构建与法医学验证,探讨该体系在法医物证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前期研究中筛选42个高多态性MH并构建复合检测体... 目的 基于二代测序平台(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42个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MH)遗传标记进行复合检测体系构建与法医学验证,探讨该体系在法医物证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前期研究中筛选42个高多态性MH并构建复合检测体系(42-plexMHs),通过MiSeqFGxTM平台进行测序,对该检测体系的重复性、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混合样本解析能力进行验证。通过对102例中国江苏省溧阳市汉族无关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学调查,评估该体系的法医学应用价值。结果 该复合检测体系(42-plexMHs)的测序结果重复性可达100%,灵敏度低至0.062 5 ng,可耐受靛蓝(≤2 500 ng/μL)、腐殖酸(≤9 ng/μL)、血红素(≤20μmol)、尿素(≤200 ng/μL)的干扰,并可鉴定2人(1∶19)、3人(1∶1∶9)和4人(1∶1∶1∶9)的混合样本。基于102例个体数据,42-plexMHs的累积个体识别率为1-3.45×10^(-30)、累积非父排除率为1-3.77×10^(-1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值为2.899。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42-plexMHs复合检测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与灵敏度,良好的抗干扰物能力与混合物解析能力,所含MH遗传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兼顾族源推断同时在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相关案件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微单倍型 二代测序 混合样本 个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4例病例系列报告
2
作者 张海 王文婕 +1 位作者 孟新 王晓川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3-46,共4页
背景目前在我国关于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iVAPP)的病例报道少见。目的总结iVAPP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及转归。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iVAPP患儿,截取... 背景目前在我国关于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iVAPP)的病例报道少见。目的总结iVAPP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及转归。设计病例系列报告。方法纳入2018年5月至2023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住院的iVAPP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PV)疫苗的相关情况、临床表现、发病时免疫相关指标、病原学检测结果、治疗、转归和肌力恢复情况。主要结局指标临床表现和免疫相关指标。结果4例iVAPP患儿均为男孩,发病年龄为7~12月龄,处于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OPV)4~7个月后;首剂均在3月龄接种OPV,例1、2、4分别接种OPV 1、2、3剂,例3接种OPV 2剂、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IPV)1剂。2例为联合免疫缺陷病相关疫苗衍生性脊髓灰质炎(CID-VAPP),因“肺部感染、腋下淋巴结破溃”入院,T、B细胞数量均严重降低,呈现多部位肢体瘫痪,存在多侧肢体的肌力减退,积极治疗后未发生缓解;感染累及部位多,感染病原种类多,均发生卡介苗相关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重症肺炎,在1周岁内因严重感染死亡。2例为原发性抗体缺陷病(PAD)-VAPP,因“肢体活动障碍”入院,仅B细胞数量降低和抗体分泌障碍,肢体瘫痪症状可累及一侧或双侧,经治疗后肌力可恢复正常,且感染症状轻,预后良好。结论CID和PAD患儿口服OPV均有可能导致iVAPP,患儿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原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灰质炎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免疫缺陷病 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急性迟缓性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洪创跃 杨婷婷 +4 位作者 李金莉 李霜君 吴利凯 杨争 谭卫国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583-589,共7页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的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特点,为耐药结核病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及各区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收集的所有449株MDR-MTB临床分离株...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序列分析方法研究深圳市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MTB)的耐药基因突变类型特点,为耐药结核病的快速分子检测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2017年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及各区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收集的所有449株MDR-MTB临床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经与结核分枝杆菌标准菌株(H37Rv)基因组模板序列比对后获得447株满足分析要求的全基因组测序菌株。每株菌株经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鉴定后与H37Rv各基因型和亚型的特异性突变和对11种抗结核药品已知的耐药基因突变进行比对,获得各菌株独属的基因型或亚型和耐药基因突变,并分析不同药品耐药基因中的主要耐药突变类型不同基因型或亚型间的相关性。结果447株MDR-MTB中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432株(96.6%)发生基因突变,MTB对11种药品主要的耐药突变类型分别为katG-315-S/T[INH,81.7%(353/432)]、rpoB-450-S/L[RFP,59.7%(258/432)]、rpsL-43-K/R[Sm,66.0%(198/300)]、embB-306-M/V[EMB,35.5%(94/265)]、pncA启动子-11-T/C[PZA,8.9%(11/123)]、gyrA-90-A/V[Ofx,31.5%(39/124)]、rrs-1401-A/G[Am,48.1%(25/52)]、rrs-1401-A/G[Cm,100.0%(27/27)]、rrs-1401-A/G[Km,84.4%(27/32)]、inhA-15-C/T[Eto,84.2%(48/57)]、thyA-75-H/N[PAS,31.3%(10/32)],且发现存在2种及2种以上联合突变者有对INH、RFP、EMB和Sm耐药的菌株。深圳市MDR-MTB菌株的3个基因型为L1[0.4%(2/447)]、L2[84.6%(378/447)]和L4[15.0%(67/447)]型,其中L2型又分为3个亚型[L2.1型:1.9%(7/378)、L2.2型:37.0%(140/378)、L2.3型:61.1%(231/378)]。突变类型为katG-315-S/T、rpsL-43-K/R和embB-306-M/V在L2型菌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79.6%(301/378)、50.5%(191/378)、23.0%(87/378)]明显高于L4型菌株[分别为61.2%(41/67)、10.4%(7/67)、10.4%(7/67)](χ~2值分别为10.874、37.021、5.396,P值分别为0.001、0.000、0.020),且PAS耐药突变类型folC43-I/T和thyA-75-H/N仅出现在L2型菌株中;其中katG-315-S/T在L2.2型菌株中突变频率[88.6%(124/140)]高于L2.3型[74.5%(172/231)](χ~2=10.764,P=0.000),而inhA-15-C/T(INH)、rpoB-450-S/L、rpsL-43-K/R和inhA-15-C/T(Eto)在L2.3型菌株中的突变频率[分别为8.2%(19/231)、61.9%(143/231)、59.3%(137/231)、15.6%(36/231)]明显高于L2.2型[分别为2.9%(4/140)、49.3%(69/140)、37.9%(53/140)、3.6%(5/140);χ~2值分别为4.319、5.668、16.053、12.797,P值分别为0.038、0.017、0.000、0.000)]。结论深圳市MDR-MTB菌株中11种药品耐药基因主要突变类型分别为katG-315-S/T、rpoB-450-S/L、rpsL-43-K/R、embB-306-M/V、pncA启动子-11-T/C、gyrA-90-A/V、rrs-1401-A/G、inhA-15-C/T、thyA-75-H/N;基因型为L1、L2和L4型,以L2.2型、L2.3型和L4型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抗多种药物性 基因组 细菌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基因型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事求是抓住核心脚踏实地精准防控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谦 梅建 谭卫国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74-1079,共6页
随着WHO提出2035年消灭结核病的伟大目标,对结核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干预作为重要的创新策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高负担国家,结核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形下更需要对我国结核病疫情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结... 随着WHO提出2035年消灭结核病的伟大目标,对结核潜伏感染者进行预防性干预作为重要的创新策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中国是全球结核病第二高负担国家,结核病防控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情形下更需要对我国结核病疫情保持清醒的认识,抓住结核病控制的核心和重点。作者从结核潜伏感染的定义、潜伏感染人群发病的时间,以及国外结核病控制的成功经验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在结核病高负担国家,近期传播是导致结核病高疫情的主要原因,发现传染源仍然是目前结核病控制的核心;同时,提出重视留取痰液质量和建立区域性实验室是提高我国病原学检测能力、发现传染源、控制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潜伏性结核病 传染性疾病传播 垂直 传染病控制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学校结核病预防与控制的思考 被引量:34
5
作者 高谦 梅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195-199,共5页
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学校结核病控制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稍有不当,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作者对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暴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以及学生结核病休复学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希望引... 学校结核病防控一直是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学校结核病控制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稍有不当,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作者对学校结核病防控的重点人群、暴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以及学生结核病休复学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见解.希望引起业界同道的关注、思考和讨论.更好地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和有效的学校结核病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院校 综合预防 传染病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对HBV cccDNA的影响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功能性治愈 被引量:17
6
作者 陈捷亮 袁正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81-1187,共7页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无法有效清除病毒和治愈乙型肝炎。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为HBV转录复制的模板,以微小染色体形式持续存在于细胞核内,被认为是HBV慢性感染和难以治愈... 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但均无法有效清除病毒和治愈乙型肝炎。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作为HBV转录复制的模板,以微小染色体形式持续存在于细胞核内,被认为是HBV慢性感染和难以治愈的关键核心。鉴于cccDNA很难被彻底清除,近年来以cccDNA持续沉默为基础的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已成为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从现有治疗手段对cccDNA的影响切入,介绍当前对cccDNA含量和活性受控因素的认知,探讨cccDNA池难以清除的关键特性环节,在此基础上展望功能性治愈慢性乙型肝炎目标下研究cccDNA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抗病毒药 共价闭合环状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生殖技术中卵子捐献及交易的伦理问题 被引量:6
7
作者 杨硕 石文娣 +4 位作者 徐策 胡佳倩 杨文波 朱嘉希 谭玉珍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35,共4页
为研究卵子捐献及交易的伦理问题,总结世界各国对于卵子捐献及交易的相关政策,重点对供卵女性的健康风险、卵子交易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供卵女性在捐卵过程中将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健康风险,故须严... 为研究卵子捐献及交易的伦理问题,总结世界各国对于卵子捐献及交易的相关政策,重点对供卵女性的健康风险、卵子交易涉及的伦理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供卵女性在捐卵过程中将面临着诸多方面的健康风险,故须严厉打击卵子交易,对待卵子捐献应理性看待并严格监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子捐献 卵子交易 辅助生殖技术 医学伦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 cccDNA转录代谢调控机制及沉默清除策略 被引量:5
8
作者 宰文静 陈捷亮 袁正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3-988,共6页
已知HBV cccDNA在感染肝细胞的细胞核内以微染色体的形式持续稳定存在,难以被靶向调控和清除。围绕HBV cccDNA持续沉默或降解清除机制及策略的研究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目标下的重点。介绍了目前对cccDNA基本生物学特性、... 已知HBV cccDNA在感染肝细胞的细胞核内以微染色体的形式持续稳定存在,难以被靶向调控和清除。围绕HBV cccDNA持续沉默或降解清除机制及策略的研究是当前慢性乙型肝炎“功能性治愈”目标下的重点。介绍了目前对cccDNA基本生物学特性、转录和代谢调控机制及相关宿主因子的认知,重点分析了cccDNA沉默清除的可能途径和靶向调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DNA 环状 代谢 转录调控 抗病毒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治疗时代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9
作者 虞思来 倪建佼 朱正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87-498,共12页
PACIFIC研究拉开了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机整合及进一步优化的新命题。本文对不可手术LANSCLC的治疗进展... PACIFIC研究拉开了不可手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ocally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LA-NSCLC)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序幕,同时也提出了如何将放化疗与免疫治疗有机整合及进一步优化的新命题。本文对不可手术LANSCLC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探讨免疫治疗背景下LA-NSCLC的研究现况和未来方向。本文将汇总PACIFIC研究的更新数据和这个模式在特殊人群,如老年、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阴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探讨放化疗和免疫治疗的最佳时序安排。回顾放疗在剂量分割、靶区勾画、射线选择方面的技术进步和实施优化的探索,并展望其在免疫治疗时代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免疫治疗 放射治疗 化学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质量对影像组学模型鉴别症状性斑块的影响
10
作者 赵海燕 彭雯佳 +5 位作者 陈玉坤 王烁 王皓冉 张雪凤 陈录广 陆建平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61-1268,共8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MR-VWI)的图像质量对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症状性斑块预测模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行MR-VWI检查且因图像质量不佳而即刻重复扫描的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MR-VWI序列包括全脑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MR血管壁成像(MR-VWI)的图像质量对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症状性斑块预测模型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搜集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行MR-VWI检查且因图像质量不佳而即刻重复扫描的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第一部分。MR-VWI序列包括全脑3D SPACE T_(1)WI平扫和增强,目标血管(单侧大脑中动脉或基底动脉)的2D TSE T_(2)WI。拟分析100个常用的影像组学特征,包括形状特征9个,一阶梯度特征18个,纹理特征73个。通过比较重复扫描的斑块影像组学特征,筛选出易受图像质量影响的不稳定特征。回顾性搜集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行MR-VWI检查的病例作为本研究的第二部分。首先,基于全部病例的斑块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模型(模型A);其次,剔除所有不稳定特征后构建预测模型(模型B);最后,剔除图像质量不佳者,构建预测模型(模型C)。重复扫描影像组学特征的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预测模型的诊断效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分析,诊断效能高低主要通过曲线下面积(AUC)体现,以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效能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纳入24例患者,发现3D SPACE T_(1)WI序列的形状特征和一阶梯度特征均无不稳定特征,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仅占1/73。3D SPACE T_(1)WI增强序列的形状特征、一阶梯度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占比分别是3/9、2/18和17/73。2D TSE T_(2)WI序列的形状特征、一阶梯度特征以及纹理特征中的不稳定特征占比分别是2/9、2/18和19/73。第二部分,102例患者的120个斑块纳入分析,其中症状性斑块51个,无症状斑块69个。模型A的AUC为0.708±0.022;与第一部的不稳定特征比对,模型A筛选出的8个影像组学特征中有3个不稳定特征。模型B的AUC为0.740±0.007。模型C预测颅内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效能最好,AUC为0.758±0.013;与第一部分的不稳定特征比对,模型C的8个影像组学特征均为稳定特征。结论:基于MR-VWI影像组学构建颅内症状性斑块的预测模型时,图像质量的优劣对斑块影像组学特征的有一定影响,图像质量越好则预测效能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