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2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进展及其对生命科学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5-377,共3页
关键词 微生物学 微生物基因组 生命科学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建军 胡晓梅 +7 位作者 饶贤才 张克斌 金晓琳 周莹冰 李明 申晓冬 朱军民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的形态与大小、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特性等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电镜观察纯化噬菌体颗粒 ;制备PaP2噬斑 ,观察其特点 ;提取噬菌体感染的细菌基因组 ,用SmaⅠ酶切 ,通过脉冲场电泳观...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2的形态与大小、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一步生长特性等基本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电镜观察纯化噬菌体颗粒 ;制备PaP2噬斑 ,观察其特点 ;提取噬菌体感染的细菌基因组 ,用SmaⅠ酶切 ,通过脉冲场电泳观察酶切产物的带型特点 ;测定不同感染复数 ,培养 3 5h后细菌 噬菌体液中的噬菌体滴度 ;加入宿主菌及噬菌体使MOI =10 ,进行一步生长实验 ,在 0时刻和每隔 15min测定噬菌体滴度。结果 噬菌体PaP2头部直径约为 5 2nm ,无囊膜 ,有一短尾 ;噬斑雾状半透明 ,直径约 1~ 2mm ;被噬菌体感染的宿主菌基因组的SmaⅠ酶切产物带型 ,比未感染宿主菌的多出了 1条大于噬菌体基因组的片段 ;当MOI =10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 ;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结论 PaP2属短尾噬菌体科 ,是溶原性噬菌体 ;最佳感染复数是 10 ;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 75min ,裂解期是 90min ,平均裂解量是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短尾噬菌体 溶原性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明 申晓冬 +4 位作者 周莹冰 黄建军 胡晓梅 饶贤才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60-863,共4页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的噬菌体PaP1颗粒进行电镜观察;提取PaP1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 目的 确定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1的形态大小、核酸类型、裂菌特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等基本生物学特性。方法 对CsCl梯度离心纯化后的噬菌体PaP1颗粒进行电镜观察;提取PaP1基因组核酸,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其核酸类型;制备PaP1的单个噬斑,观察噬斑特点;按照感染复数(MOI)分别为0 0 0 0 1、0 0 0 1、0 0 1、0 1、1和10加入噬菌体纯培养液和宿主菌,3 7℃160r/min培养3 5h后测定噬菌体滴度;加入噬菌体及宿主菌使MOI =10 ,3 7℃温育15min后进行一步生长实验,于0时刻和每隔10min取样5 0 μl测定上清中噬菌体滴度。结果 PaP1噬菌体头部呈多面体立体对称,直径约70nm ,无囊膜,有一个约60nm长的尾;PaP1噬斑直径约2mm ,圆形透明;当MOI为0 0 1时PaP1感染其宿主菌产生的子代噬菌体滴度最高;根据一步生长实验结果绘制出了一步生长曲线。结论 PaP1属于肌尾科裂菌性噬菌体,其基因组为双链DNA分子;最佳感染复数为0 0 1,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2 0min ,爆发期是40min ,平均爆发量约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 裂菌性 最佳感染复数 一步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姥鲨软骨源新生血管抑制因子(Sp8)的分离纯化及生物学活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陈建鹤 焦炳华 +3 位作者 缪为民 王路 王梁华 缪辉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07-110,共4页
目的 :从中国姥鲨软骨组织抽提蛋白质中筛选具有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方法 :盐酸胍抽提姥鲨软骨蛋白 ,采用超滤和分子筛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 8.3× 10 3的蛋白质 (Sp8) ,以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 目的 :从中国姥鲨软骨组织抽提蛋白质中筛选具有新生血管抑制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的分子。方法 :盐酸胍抽提姥鲨软骨蛋白 ,采用超滤和分子筛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获得相对分子质量为 8.3× 10 3的蛋白质 (Sp8) ,以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生长和抑制小鼠移植 S180肉瘤生长作为筛选指标。 结果 :Sp8可在体外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40μg/ml浓度时抑制率为 2 0 % ;在体内具有抑制新生血管生长的作用 ,兔角膜模型抑制率为 72 .7% ,鸡胚模型 (CAM)抑制率为 79% ;并能明显抑制小鼠体内移植 S180肉瘤的生长 (P<0 .0 0 1)。结论 :Sp8介导了鲨鱼软骨中的抗肿瘤活性 ,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肿瘤诱生新生血管形成这一途径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鲨鱼软骨 抑制因子 新生血管 抗肿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片段表达纯化及生物活性鉴定 被引量:6
5
作者 谭兵 张德纯 汪正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92-895,共4页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 目的获得高表达、高纯度和高活性的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5-18(sCR1-SCR15-18)蛋白。方法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32a-sCR1-SCR15-18在大肠杆菌BL21中经不同IPTG浓度、诱导时间和温度诱导表达,超声破菌,提取包含体,经Ni2+-NTA亲和层析后,选择不同氧化还原条件进行复性,进而检测其生物学活性。结果得到了有较高表达量、较高纯度和较好生物学活性的sCR1-SCR-15-18蛋白。结论优化了sCR1-SCR15-18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复性的参数,所获结果为进一步动物体内保护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补体1型受体 表达 包含体 纯化 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的制备及纯化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梁华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制备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高纯度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h-TNFαD3a)。方法:高效表达rh-TNFαD3a的E.coli工程菌经过超声破碎、硫酸铵分段盐析、SephacrylS-200层析,得到电泳... 目的:制备符合临床应用标准的高纯度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h-TNFαD3a)。方法:高效表达rh-TNFαD3a的E.coli工程菌经过超声破碎、硫酸铵分段盐析、SephacrylS-200层析,得到电泳纯rh-TNFαD3a,其比活性为1.88×108IU/mg。进一步超滤浓缩,DEAESephadexA-50纯化,比活性达2×108IU/mg。结果:纯度>98.2%,回收率约为65%,内毒素<2Eu·(106IU)-1·ml-1。结论:建立了适宜的rh-TNFαD3a纯化方法,连续三批原料和制剂通过国家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符合WHO有关基因工程产品临床用药标准,为过渡到临床验证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衍生物 纯化 制备 rh-TNFαD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内溶素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卫忠 胡晓梅 +4 位作者 饶贤才 谭银玲 陈志谨 丛延广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87-790,共4页
目的对20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中可能的内溶素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开放阅读框预测、同源检索、多重序列比对、蛋白质模型自动匹配等方法预测可能的内溶素及其内溶素相关基因。结果通过铜绿假... 目的对20种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中可能的内溶素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开放阅读框预测、同源检索、多重序列比对、蛋白质模型自动匹配等方法预测可能的内溶素及其内溶素相关基因。结果通过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基因组进行分析,新发现8种内溶素基因和2种穴蛋白基因,对新发现基因的类型做了相关推定。结论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分析已知序列,可以迅速、方便、有效地确定未知基因的功能及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内溶素 穴蛋白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突变区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缪为民 陈建鹤 +3 位作者 王梁华 周丙荣 娄永华 焦炳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h-TNFαD3a)突变区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5'端含rh-TNFαD3a突变区的半分子。用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对该半分子进行大肠杆菌表达。表达产物经亲... 目的:对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rh-TNFαD3a)突变区进行氨基酸序列分析。方法:通过PCR扩增,获得5'端含rh-TNFαD3a突变区的半分子。用融合蛋白表达系统对该半分子进行大肠杆菌表达。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法纯化,用Ⅹa因子酶切,去除载体多肽,然后进行N末端20个氨基酸顺序分析。结果和结论:氨基酸序列符合预想突变序列,即发生下列氨基酸替换:80位Ile→Ser,90位Lys→His,92位Asn→V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衍生物 突变 氨基酸 顺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a衍生物3a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娄永华 焦炳华 +3 位作者 周丙荣 王梁华 余伟民 朱玉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 :寻找具有更强抗肿瘤活性和 (或 )较低毒副作用的 TNFα突变蛋白。 方法 :应用巨引物二轮 PCR技术对rh- TNFα的第 80、90和 92位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进行定点突变 ,经过 DNA序列测定证实 DNA突变准确后 ,将突变基因的c DNA插入 p B... 目的 :寻找具有更强抗肿瘤活性和 (或 )较低毒副作用的 TNFα突变蛋白。 方法 :应用巨引物二轮 PCR技术对rh- TNFα的第 80、90和 92位氨基酸编码的密码子进行定点突变 ,经过 DNA序列测定证实 DNA突变准确后 ,将突变基因的c DNA插入 p BL载体 ,转化大肠杆菌 DH5α,获得表达 rh- TNFα- D3a的工程菌。 结果 :经巨引物二轮 PCR获得表达 TNFα突变蛋白的基因突变 ,经序列测定结果与设计一致 ,重组蛋白表达量占细菌总蛋白 18.0 % ,大部分为可溶性 ,占 rh- TNFα- D3a总量的 6 0 %以上。重组蛋白经纯化 ,纯度 >98%。 rh- TNFα- D3a对 L 92 9细胞表现出较高的细胞毒性 ,比活性大于 5× 10 8IU / mg。与野生型的 rh- TNFα相比 ,rh- TNFα- D3a的毒性降低为野生型的 1/ 10 ,同时其保留了 TNFα的抗肿瘤活性。 结论 :rh- TNF-αD3a是一个毒性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突变 聚合酶链反应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 克隆 rh-TNF α-D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百部皂剂灭虱、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昌富 宁长修 +4 位作者 邓伟文 王晶 黄庆华 蔡昌学 黄汉菊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357-358,共2页
对百部(Radix stemonae),白鲜皮(Cortex dictamni)、射干(Rhizoma belamcandae)、蛇床子(Pructus cnidii)、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等五味中药的乙醇提取物配以硫磺(Sulfur)、冰片(Borneolum syntheticum)、薄荷脑(Mentholum... 对百部(Radix stemonae),白鲜皮(Cortex dictamni)、射干(Rhizoma belamcandae)、蛇床子(Pructus cnidii)、苦参(Radix sophorae flavescentis)等五味中药的乙醇提取物配以硫磺(Sulfur)、冰片(Borneolum syntheticum)、薄荷脑(Mentholum)等精制而成的复方百部皂剂(CHBS)的灭虱、抑菌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现将实验结果予以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部皂剂 细菌 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gB(Q225P)突变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慧 尚伟龙 +4 位作者 彭华刚 周坤 胡珍 周人杰 饶贤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11-717,共7页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ig B(Q225P)突变对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比较临床分离金葡菌(XQ株)与实验室传代获得菌落颜色变白之XQW株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以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进行XQ及XQW全基因组测...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Sig B(Q225P)突变对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比较临床分离金葡菌(XQ株)与实验室传代获得菌落颜色变白之XQW株的生物学特性,通过结晶紫染色法以及激光共聚焦检测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进行XQ及XQW全基因组测序,比较相关基因,寻找突变位点。分别扩增sigB(Q225P)基因及其上游片段,经酶切后连接穿梭载体p BT2,构建同源重组质粒p BT2-sigB(Q225P),电转化至金葡菌RN4220,再将经RN4220修饰后的质粒电转入Newman。利用p BT2质粒对温度敏感的特点筛选Newman-sigB(Q225P)。利用同样的方法构建sigB敲除菌株Newman-△sigB,并构建回补菌株Newman-△sigB/sigB以及Newman-△sigB/sigB(Q225P)。比较这些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差异。结果 XQW株在液体培养基中呈絮状生长,结晶紫法以及激光共聚焦检测结果显示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强于野生株,全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发现XQW的sigB基因发生(Q225P)突变。构建的同源重组质粒p BT2-sigB(Q225P)及p BT2-△sigB转化金葡菌Newman后,经筛选,获得Newman-sigB(Q225P)及Newman-△sigB菌株;回补质粒p LI50-sigB及p LI50-sigB(Q225P)转化Newman-△sigB,筛选获得回补菌株Newman-△sigB/sigB及Newman-△sigB/sigB(Q225P)。经过结晶紫染色法及激光共聚焦测定生物被膜,发现Newman-sigB(Q225P)较野生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显著升高,与XQW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强于XQ野生型的表型相一致;Newman-△sigB/sigB(Q225P)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明显高于Newman-△sigB/sigB。结论 Sig B(Q225P)具有促进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 同源重组 SIG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浆细胞发育基因表达谱的建立及部分基因表达的调控 被引量:2
12
作者 程小星 蹇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1333-1335,共3页
目的 研究浆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调控。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和RT PCR的方法研究成熟B淋巴细胞到浆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建立了浆细胞发育的基因表达谱 ,证实在浆细胞发育阶段一些重要的B细胞抗原受体 (BCR... 目的 研究浆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改变及其调控。方法 应用基因芯片和RT PCR的方法研究成熟B淋巴细胞到浆细胞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建立了浆细胞发育的基因表达谱 ,证实在浆细胞发育阶段一些重要的B细胞抗原受体 (BCR)信号转导相关分子 ,包括Igα、Igβ、Lyn、Syk、BLNK、SWAP 70、SHP 1的表达显著下降。转录因子BSAP可能同这些分子表达的调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 基因表达谱 浆细胞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a衍生物3a研究的综合报告
13
作者 焦炳华 娄永华 +2 位作者 王梁华 朱玉平 周丙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将采用点突变技术获取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 3a(rh- TNFα- D3a)研究开发为临床新药。方法 :与野生型 TNFα比较 ,采用动物体内抑瘤试验测定其 ED50 ;急性毒性试验测定 L D50 ;长期毒性试验测定安全剂量并观察毒性反应发... 目的 :将采用点突变技术获取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 3a(rh- TNFα- D3a)研究开发为临床新药。方法 :与野生型 TNFα比较 ,采用动物体内抑瘤试验测定其 ED50 ;急性毒性试验测定 L D50 ;长期毒性试验测定安全剂量并观察毒性反应发生的程度 ; 期临床试验观察人体可耐受的安全剂量 ; - 期临床试验观察其对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 :rh- TNFα-D3a体内抑瘤的 ED50 为其野生型的 2 / 3;L D50 为野生型的 11倍 ;恒河猴长期毒性的安全剂量为日本同类产品 PT0 5 0的 6 4倍 ; 期临床试验表明 ,≤ 2× 10 6 IU/ (m2· d)× 7d为人体可耐受的安全剂量 ,本品与野生型药物比较 ,其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及反应程度远远降低 ; - 期临床试验表明 ,胸腔内注射对恶性胸水 ,静脉途径对多种实体瘤包括恶性淋巴瘤、乳腺癌、恶性黑素瘤和肾癌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结论 :研制新一代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肿瘤药 临床试验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衍生物3a rh-TNFα-D3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的抗原特性鉴定和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
14
作者 郑杭民 杜平 +2 位作者 戚中田 曹广文 杨文国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525-527,共3页
以包含体形式由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经纯化后其纯度已达95%以上[1]。我们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等较特异、敏感和准确的检测手段,对纯化rhIL-2的抗原特性和N末端15个... 以包含体形式由大肠杆菌表达的基因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经纯化后其纯度已达95%以上[1]。我们采用免疫印迹法和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等较特异、敏感和准确的检测手段,对纯化rhIL-2的抗原特性和N末端15个氨基酸序列进行检测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2 免疫印迹法 氨基酸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庚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的拼接及克隆 被引量:13
15
作者 朱分禄 戚中田 +2 位作者 任浩 宋燕斌 邵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01-306,共6页
目的:构建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方法:以覆盖GBV-C/HGV分离株HGV-Iw全长基因组且互相重叠的5个基因片段Iw5,Iwq2,Iwh6,Iw3和Iw3为起始材料... 目的:构建GB病毒C/庚型肝炎病毒(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方法:以覆盖GBV-C/HGV分离株HGV-Iw全长基因组且互相重叠的5个基因片段Iw5,Iwq2,Iwh6,Iw3和Iw3为起始材料,采用重叠延伸PCR拼接和连接酶连接的方法,构建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结果: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克隆的酶切图谱与预期一致;核苷酸序列分析显示,克隆的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的核苷酸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原HGV-Iw序列一致。结论:GBV-C/HGV基因组全长cDNA的克隆已经构建成功。该克隆的构建,为深入研究GBV-C/HGV的致病性及致病机制、复制及转录和翻译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长CDNA 拼接 克隆 庚型肝炎病毒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宏基因组研究高脂饮食诱导小鼠的肥胖易感性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被引量:19
16
作者 朱宏斌 沈伟 +10 位作者 王竞 卢曙光 赵岩 乐率 申梦宇 李刚 杨雨卉 龚雅利 李明 谭银玲 胡福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73-780,共8页
目的考察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在组成及功能上与肥胖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HFDIO)和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res... 目的考察高脂饮食喂养后小鼠肠道菌群在组成及功能上与肥胖易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构建高脂饮食诱导肥胖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HFDIO)和高脂饮食诱导肥胖抵抗组(high-fat-diet-induced-obesity-resistant,HFDIOR)模型,正常饲料组为对照组,搜集并提取3组小鼠粪便样本细菌基因组,DNA质检后挑取高质量样本(每组6个),采用Illumina公司的Hiseq2000进行细菌宏基因组测序及相关生物信息学与统计学分析。结果较之对照组,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厚壁菌门、变形菌门、脱铁杆菌门含量显著升高,拟杆菌门显著下降(P<0.05)。肥胖组和肥胖抵抗组小鼠肠道的特征菌种组成显著不同,且毛螺菌科中的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10_1与Lachnospiraceae bacterium 28_4分别为肥胖及肥胖抵抗组小鼠的关键菌种;肥胖与肥胖抵抗小鼠肠道菌群的功能及代谢显著差异则主要集中在碳水化合物代谢、核酸代谢与锚定、膜转运活性及转移酶活性等方面。结论不同个体对于饮食诱导的肥胖的易感性差别可能与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变化相关,这有助于正确评价肠道菌群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肠道菌群 饮食诱导肥胖抵抗 高脂饮食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酶在细胞增殖分化中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刘善荣 刘厚奇 +3 位作者 戚中田 赵兰娟 王凤玫 冯根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50-552,共3页
细胞生长发育和癌变过程中有众多复杂的信号转导途径以及信号分子参与,其中最基本的生化反应过程是系列蛋白质(信号分子)的磷酸化.
关键词 蛋白激酶 蛋白磷酸酶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展示protein A及protein L Ig结合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及Ig亲和筛选 被引量:10
18
作者 徐容 沈毅臖 +6 位作者 邓松华 蔡春晓 陈秋莉 贾建安 王锦红 潘欣 潘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35-543,共9页
ProteinA和proteinL是细菌产生的两种结构和功能均不同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结合分子,在细菌的致病中起重要作用.用含SacⅠ位点的特定引物PCR分别扩增制备proteinA的A、B、C、D抗体结合结构域和proteinL的B3抗体结合结构域,... ProteinA和proteinL是细菌产生的两种结构和功能均不同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结合分子,在细菌的致病中起重要作用.用含SacⅠ位点的特定引物PCR分别扩增制备proteinA的A、B、C、D抗体结合结构域和proteinL的B3抗体结合结构域,各结构域DNA片段经SacⅠ酶切后,再随机连接形成各种不同长度的分子组合文库,将该文库呈现在噬菌体表面构建了噬菌体展示Ig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所建组合文库容量为2.3×106个菌落形成单位,滴度为4.1×1011TU/ml,包含各种单结构域片段,并以随机方式连接.用人Ig对该文库进行4轮亲和筛选,随机挑选36个代表性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表明,亲和筛选获得了多种非天然形式存在的新的Ig结合分子结构,其中32个克隆具有由proteinL的单结构域和proteinA的单结构域间隔重复排列而成的特征性(MDPL-MDPA)n结构.对噬菌体展示Ig结合分子单结构域随机组合文库的体外分子进化研究的尝试,为Ig结合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一新的途径,也为Ig结合分子的定向改造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 分子进化 结构域 组合文库 PROTEIN A PROTEIN 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ESAT6-CFP10融合蛋白诱导的小鼠免疫应答及其保护力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海 师长宏 +3 位作者 薛莹 柏银兰 王丽梅 徐志凯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6,共4页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TB)ESAT6-CFP10融合蛋白诱导的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以及对MTB感染小鼠的保护能力。方法:用预先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条的ES-AT6-CFP10融合蛋白采用皮下包埋的方法免疫小鼠。用MTB培养上清滤液蛋白(CFP)作为抗原... 目的:研究结核分枝杆菌(MTB)ESAT6-CFP10融合蛋白诱导的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以及对MTB感染小鼠的保护能力。方法:用预先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条的ES-AT6-CFP10融合蛋白采用皮下包埋的方法免疫小鼠。用MTB培养上清滤液蛋白(CFP)作为抗原,用ELISA法测定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末次免疫后,取部分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用ESAT6-CFP10融合蛋白刺激后,以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同时检测免疫小鼠IFN-γ和IL-2水平及脾细胞杀伤效应。另一部分免疫的BALB/c小鼠经尾静脉感染MTB毒株H37Rv,4周后计数脾脏中的细菌数。结果:ESAT6-CFP10融合蛋白免疫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的滴度为1∶6400。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为1.90±0.15,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0.90±0.15);IFN-γ和IL-2的含量分别为1.792±19ng/L和0.211±11ng/L,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但不及BCG免疫组;同时融合蛋白诱导的脾细胞杀伤率为36%。与生理盐水免疫组(细菌负荷6.51±0.13)相比较,融和蛋白免疫的BALB/c小鼠,对攻击感染后MTB在脾脏中增殖有显著作用(细菌负荷为5.24±0.15,P<0.05),但与BCG免疫组相比脾脏中细菌负荷减少甚微。结论:ESAT6-CFP10融合蛋白可作为新型结核疫苗的候选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疫苗 ESAT6 CFP10 重组融合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毒沙门菌介导联合基因对腺样囊性癌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江中明 吕春堂 +2 位作者 周中华 赵平 高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09-612,共4页
目的:观察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共表达质粒的重组减毒沙门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4周龄BALB/cnunu雄鼠25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PBS组)、单纯减毒沙门菌组(SL7207组)、携带人IFN-γ基... 目的:观察构建含有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共表达质粒的重组减毒沙门菌对腺样囊性癌荷瘤裸鼠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方法:4周龄BALB/cnunu雄鼠25只,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PBS组)、单纯减毒沙门菌组(SL7207组)、携带人IFN-γ基因减毒沙门菌治疗组(SL7207/pCIIFN组)、携带Tip30基因减毒沙门菌治疗组(SL7207/pCITip30组)、携带Tip30与人IFNγ基因的真核共表达质粒的重组减毒沙门菌治疗组(SL7207/pCITip30/IFN组),均于颌下接种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10d后对照组裸鼠口服PBS,其余各治疗组口服相应的减毒沙门菌,隔周1次,共3次。然后检测肿瘤生长体积、带瘤存活期、裸鼠体内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各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携带基因治疗组比较SL7207组、联合基因治疗组比较单基因治疗组肿瘤生长慢、体积小,带瘤存活期长(P<0.05);携带Tip30基因治疗组MVD较其他3组低,联合基因组较携带Tip30单基因组MVD低(P<0.05)。结论:减毒沙门菌载体分别介导Tip30、IFN-γ基因有抑制肿瘤生长作用,联合基因较单基因治疗效果好,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P30 干扰素Γ 减毒沙门菌 基因疗法 腺样囊性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