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结核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全球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4个数据库收录的与中医药防治结核病基础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6月30日。使用CiteSpace和VOS...目的:探讨结核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全球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4个数据库收录的与中医药防治结核病基础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6月30日。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及机构分布、关键词、中药使用频率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0篇,涉及190家机构的546位作者,其中中文文献102篇(72.86%),英文文献38篇(27.14%)。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61年,自1993年起,论文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文献期刊分布方面,发表中文文献最多的期刊为《中国防痨杂志》(6.86%,7/102),发表英文文献最多的期刊为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0.53%,4/38)。作者合作网络方面,中文文献形成了以“王莉新、王易”和以“潘建华、石国民、向延根、喻容”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英文文献形成了以“Jiang Xin、Sun Jinxia、Zheng Yuejuan”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机构合作网络形成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治医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合作机构。中英文关键词聚类共形成了16个聚类,提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抗菌作用、免疫调节等。夏枯草、猫爪草、百部、大黄、大蒜是关注度最高的单味中药,黄芩苷、猫爪草提取物、大蒜素、姜黄素是关注度最高的中药成分或中药提取物,白及-百部是中药复方中关联最强的药对。结论:结核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近年来引起国内外较多关注,中医药抗菌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未来应深入开展多部门跨领域之间的合作,为阐明中医药防治结核病的作用机制与诊疗规律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背景面对一定时间内原始研究数量的激增,耗时较长的传统系统综述较难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快速综述(RR)作为系统综述方法的拓展,通过简化步骤和流程,可在有限时间内整合现有研究,从而满足快速决策的需求。目前RR已经被广泛应用...背景面对一定时间内原始研究数量的激增,耗时较长的传统系统综述较难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快速综述(RR)作为系统综述方法的拓展,通过简化步骤和流程,可在有限时间内整合现有研究,从而满足快速决策的需求。目前RR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领域,但其应用现状尚不清楚。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RR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1—2023年有关RR的应用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中英文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51篇,英文文献1197篇。2001—2023年RR应用研究发文量逐步上升,但国外较国内发文量多且增加趋势明显;英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52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2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文量居国内首位(23篇);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2篇),国外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BMJ Open(42篇);国内以门鹏、翟所迪、赵紫楠等为主的作者团队发表研究较多;国外以NUSSBAUMER-STREIT、GARTLEHNER、TRICCO等为主的作者团队发表研究较多;国内引用频次较多的文献以RR应用和方法学介绍、药物或技术的快速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影响等内容为主,国外引用频次较多的文献以COVID-19影响、治疗和流行病学因素的快速评估,或快速综述方法学研究等内容为主;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慢性或重大疾病干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领域,国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OVID-19病因、干预、诊断、预防及影响,儿童药物干预安全性及有效性、中老年人群医疗卫生保健、癌症治疗或死亡风险等与决策制定相关的快速证据综合领域。结论目前国内外医学领域RR应用研究发展差异较大,国外RR应用研究趋向成熟,国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可借鉴国外应用经验,不断拓宽国内RR发展领域。展开更多
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对应的预期,导致绝大部分潜在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癌症细胞系失去价值归因于肿瘤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后,其增殖和转移等主要生物学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关键蛋白质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癌症特征。现阶段需要创立一种来源于患者新鲜癌症组织和具有清晰临床背景的新癌症模型。本研究旨在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建立经济的患者来源的可以无限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方法:乳腺癌组织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集。肿瘤组织样本收集得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2伦理第313号),收集和使用肿瘤组织均遵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消化分离后在BCMI培养基中培养,待乳腺癌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时更换成DMEM培养基。乳腺癌细胞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检测确定细胞特异性遗传学标志和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他们具有清晰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病理学标志性分子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结果以及确定的预后结果。STR检测确定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性遗传标志和确定了该细胞系的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移植实验说明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增殖能力显著大于传统乳腺癌细胞系,二者在形成肿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构建的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乳腺癌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癌症模型。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结核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全球研究现状与趋势。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万方数据库、PubMed和Web of Science等4个数据库收录的与中医药防治结核病基础研究相关的中英文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6月30日。使用CiteSpace和VOSviewer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及机构分布、关键词、中药使用频率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40篇,涉及190家机构的546位作者,其中中文文献102篇(72.86%),英文文献38篇(27.14%)。最早的文献发表于1961年,自1993年起,论文发文量呈现上升趋势。在文献期刊分布方面,发表中文文献最多的期刊为《中国防痨杂志》(6.86%,7/102),发表英文文献最多的期刊为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0.53%,4/38)。作者合作网络方面,中文文献形成了以“王莉新、王易”和以“潘建华、石国民、向延根、喻容”为核心的研究团队,英文文献形成了以“Jiang Xin、Sun Jinxia、Zheng Yuejuan”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机构合作网络形成了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长治医学院”为核心的科研合作机构。中英文关键词聚类共形成了16个聚类,提示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抗菌作用、免疫调节等。夏枯草、猫爪草、百部、大黄、大蒜是关注度最高的单味中药,黄芩苷、猫爪草提取物、大蒜素、姜黄素是关注度最高的中药成分或中药提取物,白及-百部是中药复方中关联最强的药对。结论:结核病的中医药基础研究近年来引起国内外较多关注,中医药抗菌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可能会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未来应深入开展多部门跨领域之间的合作,为阐明中医药防治结核病的作用机制与诊疗规律提供依据。
文摘背景面对一定时间内原始研究数量的激增,耗时较长的传统系统综述较难及时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依据。快速综述(RR)作为系统综述方法的拓展,通过简化步骤和流程,可在有限时间内整合现有研究,从而满足快速决策的需求。目前RR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医学研究领域,但其应用现状尚不清楚。目的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探究RR的研究现状与热点。方法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检索2001—2023年有关RR的应用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中英文文献的年发文量、国家、机构、作者、期刊、关键词等内容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51篇,英文文献1197篇。2001—2023年RR应用研究发文量逐步上升,但国外较国内发文量多且增加趋势明显;英国是发文量最多的国家(252篇),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52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发文量居国内首位(23篇);国内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2篇),国外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BMJ Open(42篇);国内以门鹏、翟所迪、赵紫楠等为主的作者团队发表研究较多;国外以NUSSBAUMER-STREIT、GARTLEHNER、TRICCO等为主的作者团队发表研究较多;国内引用频次较多的文献以RR应用和方法学介绍、药物或技术的快速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影响等内容为主,国外引用频次较多的文献以COVID-19影响、治疗和流行病学因素的快速评估,或快速综述方法学研究等内容为主;国内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慢性或重大疾病干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的快速卫生技术评估领域,国外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COVID-19病因、干预、诊断、预防及影响,儿童药物干预安全性及有效性、中老年人群医疗卫生保健、癌症治疗或死亡风险等与决策制定相关的快速证据综合领域。结论目前国内外医学领域RR应用研究发展差异较大,国外RR应用研究趋向成熟,国内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可借鉴国外应用经验,不断拓宽国内RR发展领域。
文摘背景和目的:2016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宣布不再使用NCI-60细胞系进行药物筛选,提示传统的肿瘤细胞系失去作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工具的价值。NCI-60细胞“退休”原因是基于癌症细胞系和动物的实验结果没有在临床试验中获得对应的预期,导致绝大部分潜在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癌症细胞系失去价值归因于肿瘤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后,其增殖和转移等主要生物学行为和与之有关的关键蛋白质系统发生了根本改变,已不能代表患者的真实癌症特征。现阶段需要创立一种来源于患者新鲜癌症组织和具有清晰临床背景的新癌症模型。本研究旨在为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建立经济的患者来源的可以无限传代的乳腺癌原代细胞系。方法:乳腺癌组织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收集。肿瘤组织样本收集得到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2022伦理第313号),收集和使用肿瘤组织均遵守赫尔辛基宣言,患者的乳腺癌组织消化分离后在BCMI培养基中培养,待乳腺癌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时更换成DMEM培养基。乳腺癌细胞经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TR)检测确定细胞特异性遗传学标志和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实验分析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形成肿瘤的能力。结果:成功建立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他们具有清晰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包括病理学标志性分子检测、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结果以及确定的预后结果。STR检测确定了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特异性遗传标志和确定了该细胞系的来源。克隆形成实验和动物移植实验说明乳腺癌原代细胞系增殖能力显著大于传统乳腺癌细胞系,二者在形成肿瘤能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构建的6种乳腺癌原代细胞系为乳腺癌药物研发和基础研究提供了新的癌症模型。
文摘MG53(mitsugumin 53)蛋白,是E3泛素连接酶多功能三结构域(tripartite motif,TRIM)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又被称为TRIM72。MG53是一种细胞膜修复蛋白,广泛表达于心肌和骨骼肌,可在膜损伤部位快速积累,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膜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MG53可以参与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的心肌保护作用,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并且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MG53在许多器官中均有表达,促进细胞膜修复。然而MG53过表达则会导致泛素依赖的胰岛素受体表达下降,进而导致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性心脏病。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G53的生理功能及其相关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重组人MG53(recombinant human mitsugumin53,rhMG53)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