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1篇文章
< 1 2 15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藏自治区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牌 杨睿 +3 位作者 徐巾喻 石松林 李君 周青艺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81,共12页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 根据2021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相关资料记载,对西藏自治区(以下简称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濒危状况、地理成分以及水平和垂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17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54科87属,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7种。从物种组成来看,在科水平,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有14属100种;在属水平,以石斛属(Dendrobium Sw.)、兰属(Cymbidium Sw.)、杓兰属(Cypripedium Linn.)为主,分别包含38、24和14种。从生活型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162种),占比达75.3%。从濒危状况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极危(CR)11种,濒危(EN)59种,易危(VU)77种,受威胁物种占比高达67.7%。从地理成分来看,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科水平有6个分布型和6个亚型,热带成分科与温带成分科的比值为1.54;在属水平有10个分布型和15个亚型,热带成分属与温带成分属的比值为0.87;在种水平包含中国特有分布种52种及西藏特有分布种6种。在水平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主要集中在西藏的东南部和南部,且从县级行政区域水平看,墨脱县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最多(129种);在垂直分布格局上,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先快速增多后逐渐减少的趋势,其中,在海拔(Alt)区间800 m<Alt≤1200 m分布的种类最多(100种)。目前,西藏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正面临着过度采集、群体衰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多重生存压力。建议在西藏开展全面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濒危物种保护地工作,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同时加强保护宣传力度,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自治区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植物多样性 地理成分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查”体系在高植被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
2
作者 周胜森 李为乐 +6 位作者 陆会燕 任娟 付豪 李雪清 王新程 李雨森 韦春豪 《自然资源遥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1-232,共12页
自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提出以来,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示范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乐山市是示范区中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高植被覆盖率和集中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具有高位隐蔽和突发性。该文以乐山市为研究区,采用天-空-... 自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提出以来,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示范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川省乐山市是示范区中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高植被覆盖率和集中降雨导致地质灾害具有高位隐蔽和突发性。该文以乐山市为研究区,采用天-空-地一体化的“三查”技术体系,开展高植被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识别与监测应用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区共识别地质灾害隐患75处,通过现场核查确认地质灾害隐患解译数为51处,识别准确率为68%,新识别隐患点36处;(2)地质灾害隐患主要集中分布在2个区域,集中区内识别地质灾害隐患37处,占研究区地质灾害隐患的72.5%;(3)Stacking-InSAR可以作为斜坡初始变形阶段的地质灾害识别手段;斜坡处于显著变形阶段且在InSAR探测能力范围内时,Stacking-InSAR、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LiDAR均能作为地质灾害识别的技术手段;(4)在高植被覆盖的山区,可利用LiDAR技术去除地表植被的影响,结合一定的专家经验开展地质灾害隐患识别工作;(5)目前利用遥感手段很难对“非显性地质灾害隐患”进行有效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隐患 高植被山区 “三查”体系 识别与监测 乐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羽 冯五一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34-735,739,共3页
建国以来,我国矿业得到迅速发展,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结合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矿山环境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阐... 建国以来,我国矿业得到迅速发展,矿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但是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影响。结合我国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矿山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矿山环境评价综合评价体系。同时,阐释了矿山环境地质灾害的危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矿山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 矿山地质灾害 评价 生态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羽 冯五一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408-409,共2页
关键词 环境地质问题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灾害 地质环境保护 环境与地质灾害 矿山开采 地下水 环境影响 地面塌陷 管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同震地质灾害初步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李为乐 许强 +6 位作者 李雨森 单云锋 韦春豪 巨袁臻 郁文龙 王运生 卢佳燕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90,共14页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Ms6.2级地震,触发了大量同震地质灾害,亟需查明同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发育分布规律和成因机制,为震后恢复重建与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支撑。本文基于多源高分辨率遥感解译和已有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初步揭示了此次地震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发育分布规律,并探讨了草滩村液化滑坡—泥流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此次地震Ⅶ度及以上烈度区内共发育1 535处同震地质灾害,主要为中小规模黄土滑坡和浅表层岩质崩塌,集中分布于黄土梁和黄土塬内冲沟两侧、单薄黄土梁两侧以及大型历史滑坡后壁等局部地形较陡峭的部位。地震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区域分布规律,而地形因素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局部分布规律。同震地质灾害在0.1~0.3 g震峰值加速度区域、发震断层下盘区域、南东坡向、30~60 m坡高范围、斜坡中部以上20~40 m范围分布数量最多。受广泛关注的草滩村“砂涌”灾害本质是饱水黄土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液化滑坡。2016年完成的填沟造地工程改变了滑源区地表和地下水流通条件,地下水通道被堵塞,导致地下水位抬升和下部土体饱和可能是该处发生液化滑坡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石山地震 同震地质灾害 分布规律 黄土滑坡 液化滑坡—泥流 填沟造地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数学模型的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彩侠 马煜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05-1216,共12页
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以马边县301处地质灾害点为例,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起伏、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降雨等9个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考虑权... 为合理准确地反映四川省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以马边县301处地质灾害点为例,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坡型、地形起伏、工程岩组、断层、水系、降雨等9个评价指标,基于ArcGIS平台利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性系数模型(CF)和考虑权重的加权信息量模型(AHP-I)和加权确定性系数模型(AHP-CF)等4种模型,分别对研究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表明:坡度、工程岩组、断层和降雨对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的贡献度较高。4种评价模型均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易发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其中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县域的中北部以及软弱岩组、河流和断层两侧沿线区域,与历史灾害点分布高度一致。通过ROC曲线计算AUC值均大于0.75,表明评价结果准确性较高,4种模型的准确性排序为AHP-CF>CF>AHP-I>I。该研究可为马边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理论方法,为地质灾害防治区划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信息量 确定系数 马边县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地质环境扰损机制及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被引量:1
7
作者 裴向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7-1758,共22页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区及战略资源基地。近年来,国家在建和拟建的一大批重大工程乃至世纪超级工程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因其地质环境复杂性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也带来了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需迫...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区及战略资源基地。近年来,国家在建和拟建的一大批重大工程乃至世纪超级工程都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在迎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因其地质环境复杂性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性,也带来了系列生态地质环境问题,需迫切解决扰损问题识别与影响机制、生态韧性技术、工艺及装备系列“卡脖子”难题。本研究在厘清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对生态地质环境的主要影响与作用方式基础上,初步构建了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识别与修复技术体系:(1)开展脆弱生态地质环境多尺度全要素系统调查,建立重大工程生态地质环境问题识别与诊断技术;(2)通过“地质-材料-生态-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突破,解决地质体-工程结构-生物体互馈机理,探明韧性生物技术-工程强度有机适配动态再平衡过程机制与地质灾害防治生态耐久提升与自维护机制;(3)构建碎裂地质体疏排止水、陡立坡面抗冻融、大型松散堆积体渣土熟化-大气集水补灌等多类型复杂场景生态修复模式,研发低碳注浆、矿物-微生物渣土熟化成壤、高分子聚合物冻融促强、干旱区大气集水等高原寒旱山区生态修复新材料,构建近自然植生层重构生态修复技术,研制配套智能化、一体化装备;(4)建立“方案组合-设计优化-生物适配-耐久提升”有机配置技术,提升生态修复自适应维护能力。研究以期为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地质环境影响的总体认识,以及未来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制定、技术配置、建设工程布局和生态修复耐久性评估、长期监测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重大工程建设 地质环境扰损机制 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量模型在山地环境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泸定县为例 被引量:95
8
作者 邓辉 何政伟 +2 位作者 陈晔 蔡宏 李璇琼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67-76,共10页
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覆被作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利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计算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将获得的综合信息... 以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过渡地带的泸定县为研究区域,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与断层距离、与水系距离和土地利用/覆被作为地质灾害的影响因子,利用GIS技术和信息量模型计算了研究区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将获得的综合信息量图划分为:极高度、高度、中度、低度和极低度5级危险区。结果表明,地质灾害主要沿河谷地区呈条带状集中分布,并且具有与构造带、地震活动带展布相一致的特点,灾害点的分布与危险度分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运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能为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危险性评价 山地环境 信息量模型 泸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制 被引量:12
9
作者 何政伟 黄润秋 +3 位作者 许强 姜琪文 赵银兵 刘少军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01-606,共6页
提出以四库一体模式实现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的思路,即以模型为主导,调用方法,提取相关数据计算,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ES对系统判识进行匹配、分析,辅助专家进行决策;将专家决策结果作为知识源提取而存入知识库中。信息系... 提出以四库一体模式实现基于ARCGIS的地质灾害防治决策支持的思路,即以模型为主导,调用方法,提取相关数据计算,对模型进行求解;利用ES对系统判识进行匹配、分析,辅助专家进行决策;将专家决策结果作为知识源提取而存入知识库中。信息系统是整个系统的事务管理层,决策支持系统则是系统应用处理层,两者互为依托。信息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源,决策支持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进入信息系统并对其进行管理,当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方法、知识运作成熟,数据结构化后,又将进入信息系统中,成为信息系统的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库一体模式 信息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 地质灾害 ARC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水河流域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孕灾环境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白永健 铁永波 +1 位作者 倪化勇 李明辉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9-75,共7页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 鲜水河是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沿鲜水断裂带形成的年轻河流,流域内新构造运动活跃、气候变化异常,是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共发育各类地质灾害627处,具有显著的"线—带—片"空间特点;季节性、周期性等时间特点。基于1973年炉霍7.9级地震以来的调查资料,结合近5年来对流域内各县进行的1:5万地质灾害详查工作,对孕灾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理条件。高程控制人类居住与活动范围,控制气候、植被等垂直分带。斜坡坡度、坡型、坡体与岩体结构、沟谷微地貌控制不同类型、规模、稳定性或易发性的地质灾害。(2)地层岩性是地质灾害孕育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地层岩性、土石组成、内部结构、分布、物理力学特性,控制不同类型地质灾害。(3)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断裂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内动力条件。褶皱控制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结构面控制岩土体变形破坏的空间位置和边界,地质构造控制山体斜坡地下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活动断层控制岩土体持续变形破坏时间。(4)降雨是地质灾害孕育的外动力诱发条件。降雨增加斜坡体自重、浸润斜坡的软弱结构面、降低斜坡稳定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水动力作用,是泥石流流体的重要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 地质灾害 时空分布规律 孕灾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与环境影响关系研究——以汶川-茂县公路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惠民 任光明 +2 位作者 李源亮 范荣全 李畅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6-71,共6页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 汶茂公路地处我国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是汶川地震发生后重要的"生命通道"。为深入探究该类区域崩滑灾害的发育规律,并据此对公路选线和设计提供依据,通过对灾害最新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资料搜集,运用Arc GIS平台,分析了汶茂公路走廊带的地表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断层、水系、道路影响共6个环境因子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计崩塌258个,滑坡127个,其在30°~60°的坡度范围内分布最广,E、W、SW、NW坡向范围内坡体稳定性较差,灾害频发。(2)地层及岩性在宏观上对灾害发生起着控制作用。(3)距断层越远,其受到的影响越小。(4)走廊带内崩滑灾害受区域水系的控制。(5)距道路400 m的范围内灾害点密度最大,在道路修建时,应重点考虑边坡、路基的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 滑坡 地震 ARCGIS平台 山区公路 公路走廊 汶川 茂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川县重点区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梁京涛 唐川 王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30-534,共5页
探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利用航空影像对青川县红石河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结合汶川地震前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193km2的范围内共解译地质灾害712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486处,泥石流17处,地质灾害... 探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利用航空影像对青川县红石河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结合汶川地震前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193km2的范围内共解译地质灾害712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486处,泥石流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到了3.7km-2。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上下盘效应、坡度效应、灾害链效应及高密度发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航空遥感 地质灾害 青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台湾花莲7.4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应急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方成勇 范宣梅 +2 位作者 王欣 戴岚欣 漆基孝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4-663,672,共11页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地区花莲县发生了7.4级地震,导致山区发生了大规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迅速准确地评估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概率,对震后紧急响应和安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湾同震滑坡数据库与... 2024年4月3日,中国台湾地区花莲县发生了7.4级地震,导致山区发生了大规模地质灾害,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迅速准确地评估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概率,对震后紧急响应和安置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台湾同震滑坡数据库与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算法,建立了一个近实时的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模型;在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成功实现了花莲地震诱发的滑坡空间分布概率预测。在震后5天内利用Sentinel-1A合成孔径雷达(SAR)和PlanetScope光学卫星影像,对地震核心影响区域进行了滑坡智能检测与目视解译。在无云影像覆盖区共解译876处同震滑坡,总面积为12.6 km^(2),主要分布于台湾中央山脉东侧高山峡谷区。通过已解译滑坡的验证,预测结果的曲线下面积(AUC)精度达到了90%,证明了在此次事件中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莲地震 同震滑坡 预测模型 人工智能 遥感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质灾害多源基础数据结构体系及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彭志忠 袁飞云 +3 位作者 何朝阳 李东来 解明礼 饶泽迅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0-640,653,共12页
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具有多源性、异构性、多尺度等特点,大量的数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共享程度较低。当前普遍施行的地质灾害数据管理,采用的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空间等对地质灾害体及其孕育环境表达的多尺度数据集,因此各类数据... 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具有多源性、异构性、多尺度等特点,大量的数据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共享程度较低。当前普遍施行的地质灾害数据管理,采用的是从多角度、多层面、多空间等对地质灾害体及其孕育环境表达的多尺度数据集,因此各类数据的表达形式、数据精度、数据质量、时间表达等多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构建了地质灾害多源异构数据集成方法体系,系统总结了数据的结构特征与管理方法,结合数据结构特征,使用PostgreSQL数据库管理属性数据,使用MongoDB数据库集群进行管理,使用GeoServer平台进行空间数据服务发布。研发地质灾害大数据ETL工具,集成数据库驱动、数据库适配器、数据模型等模块,实现对多源异构地质灾害大数据的有效管理。研发了一体化数据管理可视化平台,实现对各类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集成,为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提供了综合数据平台,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应急决策等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基础数据 属性数据 空间数据 多媒体数据 数据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夏飞 周胜森 +4 位作者 徐翔宇 解明礼 徐泽升 曹国志 王鲲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99-4008,共10页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 以2021年为基准年,基于地质灾害隐患点调查数据、环境统计数据、DEM数据及水质监测断面数据等,以1km×1km网格为基本单元,按照“地质灾害-风险源-传输途径-敏感受体”评估框架,采用风险场评估法对长江上游开展地质灾害次生突发水污染风险分区评估.结果表明:①高风险区面积为22534.1km^(2),占比2.3%;中风险区面积为105239.1km^(2),占比10.7%;低风险区面积为857694.4km^(2),占比87.0%;②从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重庆市、陇南市东南部、绵阳市中部、南充市北部、阿坝州东南部、雅安市南部、凉山州中部、德阳市西部等;③从重点河流沿岸空间分布来看,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重庆段,金沙江攀枝花段,嘉陵江陇南段、南充段,岷江成都段、阿坝州段,雅砻江凉山州段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地质灾害 水污染 风险 网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以昌波乡至羊拉乡段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豹 赵瑞志 +4 位作者 王海波 李晓光 吕钊 赵阳 王梦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3-1836,共14页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金沙江昌波乡至羊拉乡之间滑坡隐患进行解译和编录,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滑坡隐患34处,其中具有堵江风险的滑坡隐患22处,对居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损失的滑坡隐患4处,并利用时序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在内外动力(地震、降雨)作用下变形特征,验证了遥感手段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便捷性和先进性。最后针对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滑坡灾害遥感识别的发展框架,对遥感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发展方向具有长期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 光学遥感 INSAR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影响研究
17
作者 钟佳悦 郝利娜 +1 位作者 张明颖 严丽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7-95,共9页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 目的为探究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重大工程对延河流域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EGCC)的影响,方法利用分形理论和信息量模型构建研究区EGCC评价模型,揭示延河流域环境承载力时空模式及流转态势,构建人类活动强度指数,采用最小二乘法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探讨人类活动与EGCC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延河流域1990—2018年EGCC整体状况明显改善,平均值从−0.299上升至−0.197;EGCC分布多年来呈“中部最高,东南次之,西北最低”格局;人类活动强度从1990年成片分布逐渐发展到2018年“单核辐射”分布,高强度区主要分布在延河流域中部;人类活动强度与EGCC相关度较高,一定范围内呈正向促进关系;受平山造城工程活动影响,2010—2018年高水平和较高水平承载力面积分别增加了1.610,3.164 km2;EGCC变化趋势因治沟造地工程所处乡、镇地理位置和发展侧重不同而存在差异。结论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治沟造地和平山造城工程对EGCC具有一定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治沟造地 平山造城 生态地质环境 承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展生态化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被引量:4
18
作者 许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I0001-I0001,共1页
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后,外界认为景区遭到了不可恢复的损坏,担心美景不再。其实,生态化的地质灾害防治在九寨沟已经开始推行,今后这个理念还要在全国进行推广,尤其是在旅游风景区和生态保护红线内。
关键词 地质灾害防治 生态化 旅游风景区 生态保护 九寨沟 地震后 四川省 可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洪梁 黄海 +7 位作者 张勇 田尤 陈龙 张佳佳 李元灵 高波 杨东旭 王灵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3-509,共17页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 藏东昌都红层紧邻北澜沧江结合带(LCS),是近年来新厘定的红层岩系。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红层及滑坡灾害研究,文章基于翔实的现场调查,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约束滑坡发育的边界条件,总结归纳了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并对不同类型滑坡典型案例进行了剖析。结果表明:受区域造山作用影响,藏东昌都红层掀斜,发育大量透入性构造面,导致岩体物理力学性能弱化。藏东昌都红层滑坡的地质成因模式主要包括原生层理型、层理断层型、层理节理型、褶皱节理型和断层节理型等5类。构造面是红层滑坡发育的主控因素,建议在明确研究区构造演化过程及构造框架的基础上,精细刻画滑坡区构造面发育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揭示滑坡发育的内在机制及监测预警、工程防治等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成因模式 红层滑坡 北澜沧江结合带 构造面 藏东昌都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M_(S)6.8级泸定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63
20
作者 范宣梅 王欣 +19 位作者 戴岚欣 方成勇 邓宇 邹城彬 汤明高 魏振磊 窦向阳 张静 杨帆 陈兰 魏涛 杨银双 张欣欣 夏明垚 倪涛 唐小川 李为乐 戴可人 董秀军 许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4-1516,共13页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 2022年9月5日四川甘孜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诱发了大量地质灾害,造成房屋损毁和多处道路阻断,并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快速预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对震后应急救援至关重要。为此,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已建立的地震诱发滑坡近实时预测模型,在震后2 h内,快速预测了地震诱发滑坡空间分布概率。同时,利用震后重点区域的无人机影像和国产高分六号影像,对地震诱发滑坡进行了智能识别和人工解译及现场调查复核,共解译滑坡3633处,总面积13.78 km^(2)。研究发现本次泸定地震诱发滑坡,较2008年汶川和2017年九寨沟地震滑坡,规模相对较小。本次地震诱发滑坡主要分布于鲜水河断裂带和大渡河两侧,呈带状分布,在磨西镇、得妥镇及王岗坪彝族藏族乡等Ⅸ度烈度区相对集中。对控制滑坡空间分布的地形地貌、地质和地震3类因素9个因子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分布在坡度35°~55°、高程1000~1800 m范围内;受断层控制强烈,主要分布在距断层1 km范围内;在花岗岩中最为发育。上述研究成果获得的地震诱发滑坡及受损道路和房屋分布情况,为震后应急救援提供了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地质灾害 同震滑坡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