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基频最大化设计 被引量:2
1
作者 程长征 卞光耀 +3 位作者 王选 龙凯 李景传 吴乔国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2-1430,I0005,共10页
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强度、刚度、抗断裂等诸多方面具备更优良的性能,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已在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求解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无阻尼自由振动下的基频最大化... 与传统的金属材料相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强度、刚度、抗断裂等诸多方面具备更优良的性能,目前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已在汽车、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提出一种求解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无阻尼自由振动下的基频最大化问题的拓扑优化方法.为了实现结构拓扑构型与纤维角度的同步优化,建立了以准许的材料用量体积分数为约束、以结构的一阶特征值为目标函数的动力学拓扑优化模型,该模型包括表征结构拓扑构型的密度设计变量和表征纤维方向的角度设计变量.详细推导了特征值目标函数关于密度设计变量和角度设计变量的解析灵敏度列式,并采用移动渐进线方法 (method of moving asymptotes, MMA)进行了优化求解;最后通过3个数值算例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其中包括一个以刚度最大化为目标的静力学优化算例,和两个以一阶特征值为目标的动力学优化算例.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优化迭代过程稳健,收敛快,能够在实现结构拓扑构型与纤维角度的一体化优化的同时,有效提高结构的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优化 连续纤维 动力学优化 SIMP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限元的端板式组合剪力墙-钢梁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2
作者 陈丽华 石锦涛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144,共10页
为研究端板式双钢板组合剪力墙-钢梁节点抗震性能,文章通过改变端板厚度设计3个足尺节点试件,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利用ABAQUS软件对节点进行等效塑性应变损伤准则的有限元分析模拟,探究钢材种类、梁端盖板、轴压比及设置加劲肋等对节... 为研究端板式双钢板组合剪力墙-钢梁节点抗震性能,文章通过改变端板厚度设计3个足尺节点试件,开展低周往复加载试验,利用ABAQUS软件对节点进行等效塑性应变损伤准则的有限元分析模拟,探究钢材种类、梁端盖板、轴压比及设置加劲肋等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节点试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且模拟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通过提升钢材屈服强度、改用全截面梁上盖板、增加盖板厚度及设置梁端加劲肋等方式可有效提升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最后依据基于塑性极限分析法推导结果提出了该类型节点的端板厚度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钢板组合剪力墙 墙梁节点 ABAQUS有限元 应力三轴度 设计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跨度空间结构金属屋面板抗风揭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海涛 王静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5-121,共7页
为了研究大跨度空间结构金属屋面和吊顶板的抗风吸承载力,文章采用静载试验方法进行了430型屋面板加固前后的抗风吸试验、373型吊顶板的抗风吸和抗风压试验。研究了采取自攻螺钉、夹具、垫片等加固措施对金属屋面板承载力和破坏形式的... 为了研究大跨度空间结构金属屋面和吊顶板的抗风吸承载力,文章采用静载试验方法进行了430型屋面板加固前后的抗风吸试验、373型吊顶板的抗风吸和抗风压试验。研究了采取自攻螺钉、夹具、垫片等加固措施对金属屋面板承载力和破坏形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取合理加固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430型金属屋面板的抗风吸承载力。研究结果可为火车站、航站楼等大型场馆金属屋面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屋面板 吊顶板 抗风吸承载力 破坏机理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阻尼模型对框架结构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何利 叶献国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027-1030,共4页
文章采用不同阻尼模型对某实际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运动方程进行求解,计算结构地震反应的层间位移、顶层最大位移、结构总输入能、阻尼耗能和滞回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瞬时刚度阻尼模型使得结构层间位移和顶层最大位移取得最大值... 文章采用不同阻尼模型对某实际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运动方程进行求解,计算结构地震反应的层间位移、顶层最大位移、结构总输入能、阻尼耗能和滞回能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如下:瞬时刚度阻尼模型使得结构层间位移和顶层最大位移取得最大值;相应地瞬时刚度阻尼模型使得结构阻尼耗能在各阻尼模型中取值最小,而滞回能取值最大;除振型阻尼使得总输入能较其他阻尼模型小得多外,其余模型使总输入能取值基本相同。研究表明:按不同阻尼模型计算得到的地震反应结果相差较大,对于何种阻尼计算方式最可靠,应进一步开展精确试验对比研究;用瞬时刚度阻尼模型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尼模型 地震反应 位移 阻尼耗能 滞回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贮液结构象足位置样条插值分析方法
5
作者 胡明祎 张令心 +2 位作者 娄宇 陈骝 黄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77-683,共7页
贮液结构的象足式破坏是一种典型的震害现象,为了有效地减轻或避免象足式震害,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FEM)和数学插值方法对地震中贮液结构产生象足破坏的位置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指数公式拟合,确定出快速判断象足破坏位置... 贮液结构的象足式破坏是一种典型的震害现象,为了有效地减轻或避免象足式震害,文章采用有限元方法(FEM)和数学插值方法对地震中贮液结构产生象足破坏的位置进行了研究。首先将数值计算结果进行指数公式拟合,确定出快速判断象足破坏位置的方法,然后对象足部位进行合理的结构优化设计以提高贮液结构抗震性能。在分析过程中,利用FEM方法对贮液结构地震响应进行数值模拟,考虑了液固耦合效应,同时根据已知结构响应在某一区域收敛于某个极值的条件,采用样条插值方法确定象足产生的位置,提出在有限计算资源情况下,利用样条函数插值分析低精度FEM数值计算结果以获取高精度结构响应的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贮液结构 地震响应 有限元方法 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混合试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侯林兵 种迅 +3 位作者 霍璞 苗启松 陈曦 黄亮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76-285,共10页
在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间引入耗能连接可形成减震外挂墙板。现阶段缺乏对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试验研究。为此,该文章设计了一榀6层3跨含减震外挂墙板平面框架结构(简称“减震结构”)以及一榀作为对比的... 在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间引入耗能连接可形成减震外挂墙板。现阶段缺乏对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动力响应和减震效果的试验研究。为此,该文章设计了一榀6层3跨含减震外挂墙板平面框架结构(简称“减震结构”)以及一榀作为对比的纯框架结构(简称“抗震结构”),取底部中跨两层作为试验子结构,其余部分作为数值子结构,开展了两结构的混合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含减震外挂墙板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损伤模式和动力响应,揭示了外挂墙板与主体结构协同工作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减震结构与抗震结构的损伤模式基本一致,均为梁端、柱底先后出现塑性铰,减震外挂墙板未改变主体结构的损伤演化模式;试验过程中,外挂墙板本身以及墙板与结构连接处均未出现裂缝,墙板可将结构层间变形有效传递至消能器;设防、罕遇和极罕遇地震下,减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较抗震结构分别减小了12.59%,17.68%和10.34%,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震外挂墙板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U型金属消能器 混合试验 减震效果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预压装配式结构防连续倒塌性能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瓮超 黄慎江 陈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85-1091,共7页
文章对已有相关试验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仿真的可行性,然后设置多种工况对结构防连续倒塌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混凝土强度与普通钢筋强度可以延缓结构变形,提高梁机制的最大承载力,但是对于悬链线机制与整体结构的防连... 文章对已有相关试验进行仿真对比,验证仿真的可行性,然后设置多种工况对结构防连续倒塌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提高混凝土强度与普通钢筋强度可以延缓结构变形,提高梁机制的最大承载力,但是对于悬链线机制与整体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能力贡献较小;提高预应力筋配筋率可以在梁机制与悬链线机制阶段显著提高结构的防连续倒塌能力,而预应力筋张拉控制应力对结构防连续倒塌贡献较小;楼板对结构防连续倒塌有较大的贡献,梁柱节点刚度对结构防连续倒塌无明显贡献,柱失效位置对结构防连续倒塌有重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楼板 连续倒塌 失效柱位置 预压装配式结构 ABAQUS仿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在深基坑工程中的应用
8
作者 孙政 朱亚林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1-15,共5页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技术广泛应用在深基坑工程中,为了研究其工作机理,对某一实际深基坑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将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和土钉支护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维数值模型未考虑实际工程中基坑的空间效应,...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技术广泛应用在深基坑工程中,为了研究其工作机理,对某一实际深基坑工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并将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和土钉支护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二维数值模型未考虑实际工程中基坑的空间效应,其数值计算结果偏安全;预应力在锚杆支护中起着重要作用,施加预应力可以明显减小基坑的变形;增加土钉长度或减小土钉间距,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小基坑的变形,但很难控制基坑的整体稳定性;与土钉支护相比,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变形,从而保证基坑的整体稳定,能满足深基坑工程防护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杆 基坑支护 土钉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效应对隧道回填后主体结构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谭婷 陈仁义 +2 位作者 郑永胜 耿彦斌 朱亚林 《安徽建筑》 2023年第2期70-71,141,共3页
随着地下结构的广泛使用,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以苏州市X352县道改扩建项目环秀湖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MIDAS/GT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在基坑降水和不降水条件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隧道部分区段回填后... 随着地下结构的广泛使用,地下水对地下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以苏州市X352县道改扩建项目环秀湖深大基坑工程为背景,利用MIDAS/GTS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在基坑降水和不降水条件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隧道部分区段回填后主体结构的位移和应力的变化规律,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混凝土在最大拉应力作用下是否开裂。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降水条件下的地下隧道主体结构的顶板位移比未考虑降水条件下明显减小,侧向位移则无明显变化;地下主体结构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未出现因抗拉能力不足而混凝土开裂的情况。研究结论可为隧道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降水 隧道回填 数值模拟 混凝土开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似理论的岩石地基材料制作及模型基础抗拔试验
10
作者 邱昊茨 张文翔 +4 位作者 奚邦禄 陆洲 崔强 张振华 汪俊杰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60-1168,共9页
为探究岩石地基中挖孔基础的承载力特征和地基破坏模式,以重晶石粉、铁粉和石英砂为骨料,水和石膏为胶结剂,黏土为增塑剂配置岩石相似材料,应用正交设计方法,以胶结物/骨料质量比(因素A)、胶结物含水率(因素B)、骨料细颗粒(铁粉+重晶石... 为探究岩石地基中挖孔基础的承载力特征和地基破坏模式,以重晶石粉、铁粉和石英砂为骨料,水和石膏为胶结剂,黏土为增塑剂配置岩石相似材料,应用正交设计方法,以胶结物/骨料质量比(因素A)、胶结物含水率(因素B)、骨料细颗粒(铁粉+重晶石粉)占比(因素C)、细颗粒骨料铁粉占比(因素D)为4个因素,共16组材料配比方案,开展相关试验测定了各组材料的密度、黏聚力、内摩擦角、抗压强度、弹性模量等参数指标,并研究了相似材料物理力学参数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而后选取3种代表性相似材料开展了岩石挖孔基础抗拔承载特性的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对于相似材料密度,因素C影响最大;对于试样黏聚力和抗压强度,因素B影响最大;对于内摩擦角,因素C影响最大;对于弹性模量,因素A和因素B影响最大;(2)地基岩体破坏面呈现为沿着一定角度的开口向地面延伸的线性破坏面,且该破坏角随材料内摩擦角增大而减小,在规范中假定的45°附近变化;(3)依据抗拔承载力计算得到的相似材料等代极限剪切强度随单轴抗压强度增大而增大,约为单轴抗压强的0.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设计 相似材料 挖孔基础 抗拔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关节空间机械臂传感容错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浦玉学 陈演 李孝宝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1,共9页
针对传感信号畸变、丢失等故障状态严重影响空间机械臂控制系统性能的问题,提出基于空间机械臂运动传感器故障观测的无模型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采用动态线性化和递推参数估计思想设计传感故障监测器,实现对传感畸变及数据丢失等故障的... 针对传感信号畸变、丢失等故障状态严重影响空间机械臂控制系统性能的问题,提出基于空间机械臂运动传感器故障观测的无模型自适应容错控制方法。采用动态线性化和递推参数估计思想设计传感故障监测器,实现对传感畸变及数据丢失等故障的判定,并进行运动状态预测估计;建立包含跟踪误差变化率项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准则函数,有效惩罚由传感故障引起的参数估计突变问题;设计面向柔性关节空间机械臂的新型传感容错无模型自适应控制(SFT-MFAC)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传感故障情况下,所提控制策略均能快速准确识别传感故障信息,避免系统瞬时发散,有效延长系统响应时间,增加控制系统的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关节 空间机械臂 传感故障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容错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梁贯通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恢复力模型研究
12
作者 陈丽华 张天奇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19-1426,共8页
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干连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文章设计制作了6个新型装配式节点,通过改变面承板厚度、钢环箍厚度、面承板宽度和钢梁翼缘厚度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变量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及加载过程中的试验现象... 为研究装配式混凝土干连接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文章设计制作了6个新型装配式节点,通过改变面承板厚度、钢环箍厚度、面承板宽度和钢梁翼缘厚度进行试验,研究不同变量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结果及加载过程中的试验现象,结合三折线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拟合出计算骨架曲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滞回规则拟合出计算滞回曲线。将拟合所得计算骨架曲线和计算滞回曲线与试验所得曲线进行对比,吻合度均较好。结果表明:根据三折线模型拟合出的计算骨架曲线可以较好地反映该节点的受力特征;根据滞回规则得到的计算滞回曲线可以有效反映该节点的滞回性能。该恢复力模型可为该类装配式节点的抗震性能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节点 贯通钢梁 三折线模型 滞回规则 恢复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性能混凝土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弯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常跃 黄俊旗 +3 位作者 种迅 赵猛 蒋庆 冯玉龙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8-296,共9页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由于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作为理想的加固材料。首先基于已有试验结果,研究了可合理考虑加固层和混凝土梁接触面间黏聚力接触的UHP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精细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在...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 UHPC)由于较高的强度和耐久性可作为理想的加固材料。首先基于已有试验结果,研究了可合理考虑加固层和混凝土梁接触面间黏聚力接触的UHP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精细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62个加固梁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固筋截面积、加固层厚度以及加固层有无拼缝等关键参数对构件破坏模式和承载力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考虑黏聚力接触的数值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UHPC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加固层厚度与加固筋截面积均会影响试件破坏模式与承载力提升幅度,但对于含拼缝试件,加固层厚度对上述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 钢筋混凝土梁 抗弯性能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扁柱-钢梁节点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志鹏 蒋庆 +1 位作者 王瀚钦 宣典春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06,共7页
为避免钢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凸出墙体,文章提出一种钢管混凝土扁柱与钢梁节点,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4个不同连接位置的钢管混凝土扁柱-钢梁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 为避免钢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凸出墙体,文章提出一种钢管混凝土扁柱与钢梁节点,采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建立4个不同连接位置的钢管混凝土扁柱-钢梁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节点在低周往复荷载下的破坏模式和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节点构造可以实现梁柱刚性连接,所有节点均发生梁铰破坏,抗震性能和耗能能力良好。进一步研究轴压比、竖向隔板厚度和连接构造对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轴压比的提高,柱端峰值承载力随之下降;减小柱内竖向内隔板的厚度会导致柱端承载力的降低;将盖板连接改为竖向加劲肋连接后,能有效缓解节点处柱壁的应力集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扁柱 梁柱节点 有限元模拟 抗震性能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工格栅加筋砂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15
作者 吴黎明 朱亚林 +2 位作者 许倩 陈清 汪亦显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0,共8页
为研究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文章设计了3种不同网格尺寸的土工格栅,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仪进行加筋砂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探究土工格栅网格尺寸、加筋层数及围压对砂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加筋时,砂土主要表现为中... 为研究土工格栅的加筋机理,文章设计了3种不同网格尺寸的土工格栅,采用应变控制式三轴仪进行加筋砂土的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探究土工格栅网格尺寸、加筋层数及围压对砂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未加筋时,砂土主要表现为中上部鼓胀破坏,随着加筋层数的增加,砂土的破坏形态依次转变为中部鼓胀破坏和剪切破坏;素砂和加筋砂土的偏应力-轴向应变曲线表现为应变软化型。不同网格尺寸的土工格栅对砂土的强度特性影响不同,土工格栅网格尺寸为3 mm×3 mm时,加筋效果类似硬化的“土工布”;1层土工格栅加筋时,随着土工格栅网格尺寸的减小,对砂土的强度影响不大;2、3层土工格栅加筋时,网格尺寸越小,加筋效果越好;加土工格栅可有效提高砂土的黏聚力,当土工格栅网格尺寸较小时,土工格栅还可提高砂土的内摩擦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工格栅加筋 网格尺寸 强度特性 破坏形态 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残余浆体质量分数的废弃混凝土再生砂品质评价方法研究
16
作者 洪学飞 詹炳根 +2 位作者 洪丽 陈语阳 余其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715-1720,共6页
文章针对废弃混凝土再生砂资源属性复杂、基本性能差异性大导致其难以被高效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分类及评价再生砂的方法。对北京、合肥、桐城、广州、成都和重庆的再生砂进行基本性能测试,以再生砂的残余浆... 文章针对废弃混凝土再生砂资源属性复杂、基本性能差异性大导致其难以被高效利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分类及评价再生砂的方法。对北京、合肥、桐城、广州、成都和重庆的再生砂进行基本性能测试,以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α_(RCC)为基础,综合利用再生砂的表观密度、压碎指标、再生胶砂需水量比和强度比指标将再生砂划分成Ⅰ类、Ⅱ类和Ⅲ类3个等级并与现行规范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以再生砂的残余浆体质量分数α_(RCC)≤15%、15%<α_(RCC)≤25%、α_(RCC)>25%划分再生砂的类别,其对应的各项基本性能指标都满足现行规范的要求;以残余浆体质量分数为基础对再生砂进行更简便精细的分类及品质评价。该分类方法有利于再生砂的差异化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混凝土 再生砂 残余浆体质量分数 分类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细骨料图像实时分割提取
17
作者 宇周亮 洪丽 +1 位作者 詹炳根 余其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2-720,共9页
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细骨料投影图像进行分割,通过对比传统阈值分割与PSPNet、DeepLab V3+、U-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算法的分割结果对4种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实验对比细骨料2种等效粒径计算方法(单面投影法、双面投影法)的粒径和级... 文章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对细骨料投影图像进行分割,通过对比传统阈值分割与PSPNet、DeepLab V3+、U-Net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算法的分割结果对4种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同时实验对比细骨料2种等效粒径计算方法(单面投影法、双面投影法)的粒径和级配分布结果。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算法中U-Net网络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F平衡分数和交并比分别达到99.8%、88.1%、84.9%、84.3%,均优于对比组模型;对于3种不同粒径的单粒段细骨料,采用双面投影法计算出的细骨料等效粒径D d与实际细骨料粒径的偏差分别为1.40%、2.10%、3.12%;对于混合粒段骨料,采用等效粒径D d计算出的级配分布曲线更接近筛分法的实验结果,具有普遍适用性。研究结果可为细骨料径粒径和粒型参数的计算提取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骨料 阈值分割 深度学习算法 等效粒径 细骨料粒型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混凝土再生微粉物理化学联合活化研究
18
作者 熊科兴 詹炳根 +3 位作者 王存 卞朋飞 周耀宗 余其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75-1280,1287,共7页
针对再生微粉活性低、不能高效利用的问题,在物理研磨和化学激发2种单一活化方式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探究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方式对再生微粉活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活性指数可提升14.7%,较单一活化方式活性提升效果显著... 针对再生微粉活性低、不能高效利用的问题,在物理研磨和化学激发2种单一活化方式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探究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方式对再生微粉活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物理化学联合活化活性指数可提升14.7%,较单一活化方式活性提升效果显著,再生微粉经过机械研磨后,结构表面缺陷增多,促进了活性成分的溶出,进一步增加了化学激发剂与再生微粉发生反应的效率,促进试样中生成较多能够提高试件强度的C-S-H和C-A-S-H等凝胶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微粉 活性指数 联合活化 活化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ouc-Wen模型的非线性实时混合模拟稳定性分析
19
作者 卜逸凡 黄亮 汤志伟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1147,共7页
实时混合模拟(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RTHS)中不可避免的作动器响应延迟会影响试验系统稳定性。为研究同时含非线性构件和作动器时滞的复杂试验系统稳定性,文章采用分段线性方法将非线性模型近似简化为多个线性状态的叠加,基于T-... 实时混合模拟(real-time hybrid simulation,RTHS)中不可避免的作动器响应延迟会影响试验系统稳定性。为研究同时含非线性构件和作动器时滞的复杂试验系统稳定性,文章采用分段线性方法将非线性模型近似简化为多个线性状态的叠加,基于T-S模糊模型理论建立试验系统运动方程,通过Lyapunov稳定理论分析其近似稳定性,获得线性矩阵不等式(linear matrix inequality,LMI)形式的稳定性判据。数值分析和试验结果验证在外荷载输入下,简化模型高度近似于原模型,表明该近似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对于具有刚度软化特性的Bouc-Wen模型,最大刚度决定试验系统稳定性。当试验系统时滞小于临界时滞,处于渐近稳定状态时,结构的动力响应逐步收敛;而当试验系统时滞大于临界时滞处于失稳状态时,系统仍能通过材料屈服耗能保持能量平衡。而在线性系统中,能量则不断积累,导致试验系统响应无限增加,是线性与非线性试验系统的最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混合模拟(RTHS) 非线性 BOUC-WEN模型 T-S模糊模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三维极限平衡法及应用 被引量:52
20
作者 卢坤林 朱大勇 +1 位作者 甘文宁 周玉新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76-2282,共7页
将离散后的条柱间作用力等效成滑面正应力,依据整个滑体的平衡条件,提出一种适用一般空间形态滑面的边坡三维极限平衡法。首先通过类比经典土压力理论和Spencer的条间力假定,提出了条柱间作用力假设模型,由典型条柱的平衡条件得到滑面... 将离散后的条柱间作用力等效成滑面正应力,依据整个滑体的平衡条件,提出一种适用一般空间形态滑面的边坡三维极限平衡法。首先通过类比经典土压力理论和Spencer的条间力假定,提出了条柱间作用力假设模型,由典型条柱的平衡条件得到滑面正应力的分布函数(含3个待定参数),再根据整个滑体的4个主要平衡条件建立平衡方程,采用数值方法和解析法求解平衡方程组获得三维安全系数。算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结果与已有方法相印证,其精度与严格三维极限平衡法相当,适用于任意空间滑面形态。最后,应用该方法初步评价金坪子II区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取得较理想的效果。该方法理论严谨,结果可靠,计算过程简单且易于编程,可在边坡工程设计及滑坡治理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极限平衡 三维稳定性 安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