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联合Sentinel-1数据与POT技术的普若岗日冰川流速场测绘
1
作者 杨宇浩 蔡嘉伦 +3 位作者 张波 张文君 王卫红 刘先文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58,73,共5页
本文基于两幅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提取出普若岗日冰川及4条典型冰川的表面流速信息并绘制冰川流速场,以研究普若岗日冰川在2023年9—10月的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两幅SAR影像进行精... 本文基于两幅Sentinel-1雷达卫星影像,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提取出普若岗日冰川及4条典型冰川的表面流速信息并绘制冰川流速场,以研究普若岗日冰川在2023年9—10月的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利用像素偏移追踪技术对两幅SAR影像进行精确配准,得到同名像元在水平方向的像素偏移量,从而获取冰川表面流速。基于冰川流速场对普若岗日冰川表面流速和流速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普若岗日冰川的表面流速整体上较缓慢,平均流速约为0.05 m/d,普若岗日西北部、东北部、中部和西南部4条典型冰川主要流动区域的平均流速分别约为0.20、0.19、0.15和0.04 m/d。研究发现,普若岗日冰川空间位置分布不同的区域,其流速特征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普若岗日东北部典型冰川比西南部典型冰川的流速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表面流速 Sentinel-1 像素偏移追踪技术 普若岗日冰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数据类型和降维对钙华高光谱识别精度的影响
2
作者 徐梦辉 王卫红 +5 位作者 田硕娟 訾应昆 吴周航 王晓梦 向红瑶 范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5-594,共10页
钙华是研究地壳运动、古气候等地质环境的重要载体,大规模的钙华景观不仅有利于研究地质演变,作为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保护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影响,钙华容易出现被破坏、退化等现象。为方便保护和修复钙华资源,... 钙华是研究地壳运动、古气候等地质环境的重要载体,大规模的钙华景观不仅有利于研究地质演变,作为自然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和保护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因素影响,钙华容易出现被破坏、退化等现象。为方便保护和修复钙华资源,本研究提出区别于传统实地勘察的高光谱识别方法,利用原始数据(OD)、多元散射(MSC)后数据、一阶导后(FD)数据、二阶导(SD)后数据经过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方法降维后与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BP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CNN)四种方法建立识别模型,并讨论了不同降维效果和数据类型对识别模型总体分类精度(OA)的影响,发现原始数据中PCA降维的效果比LDA降维效果好,其在PCA降维下的分类模型普遍精度要比LDA下的模型精度高;在本研究中,以MSC数据为输入的识别模型精度均值为88%,在四种数据的模型精度均值大小中位居第二,仅比第一位低0.1%,但其方差与标准差分别为0.043、0.042,远远小于其他三种数据的模型,说明MSC数据的识别模型要更加稳定;其次经过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的SVM分类模型在F1-score、kappa系数、OA三种性能指标的评价下性能显示优良,其中SD-PCA-PSO-SVM获得了98%的高精度。综上,在钙华识别过程中,未经优化的分类器选择MSC数据或PCA降维的原始数据作为输入,更容易获取高精度识别模型,选择合适的理论来优化模型也可提升模型的识别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华 高光谱 数据降维与变换 粒子群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I-D-R模型的降雨型滑坡气象预警研究
3
作者 易柏成 吴彩燕 +1 位作者 穆枭寒 应欣瀚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7期152-154,共3页
通过选取平武县的降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降雨特征,建立EI-D(前期有效降雨强度—历时)阈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EI-D-R(前期有效降雨强度—历时—当日降雨强度)阈值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阈值模型的预警精度。结果表明:相较于EI-D... 通过选取平武县的降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降雨特征,建立EI-D(前期有效降雨强度—历时)阈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EI-D-R(前期有效降雨强度—历时—当日降雨强度)阈值模型。对比分析两种阈值模型的预警精度。结果表明:相较于EI-D模型,EI-D-R模型在高危险预警区与极高危险预警区分别提升了6%和13%;而在当日降雨量>25 mm的EI-D模型中有11%的滑坡事件由中危险预警区升至EI-D-R模型的高危险预警区,EI-D模型中有11%的滑坡事件由高危险预警区提升至EI-D-R模型的极高危险预警区,减少了当日降雨强度与前期降雨量过大引起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 降雨阈值 EI-D-R模型 平武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优化-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5 位作者 逯亚峰 邹强 王勇 周吾珍 罗正宇 李怡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25-5836,共12页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估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本方法。以生态系统敏感性及服务功能为核心的红线划定指标体系,未能准确反映山地复杂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得生态红线划定缺乏地质-地理过程的支撑。以地质环境与地理环境互馈为基础,构建西南山区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指标体系,以我国典型山区四川省为研究区,通过将脆弱性格局与基本方法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叠置分析,提出了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的山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优化方法。结果表明:生态保护红线与脆弱性评估格局基本一致,面积有差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充分刻画生态系统保护格局,脆弱性格局更好反映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状况,山区地质与地理过程是塑造生态红线分布格局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生态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估视角的2种优化方案,集中、全面反映生态系统优先保护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但应合理预留人类聚居空间及生产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地质环境 脆弱性 优化方法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光谱角对土壤铀污染的指示作用
5
作者 王卫红 罗学刚 +2 位作者 武锋强 林玲 李俊杰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13-1317,共5页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25,75,125,175,275,375和485μg·g^(-1)的铀,进行5种植物(苎麻、印度芥菜、酸模、甘蓝型油菜、玉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光谱角对土壤铀污染的定性和定量指示作用,分析了定量指示... 通过在土壤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25,75,125,175,275,375和485μg·g^(-1)的铀,进行5种植物(苎麻、印度芥菜、酸模、甘蓝型油菜、玉米)的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生长期的叶片光谱角对土壤铀污染的定性和定量指示作用,分析了定量指示作用与叶片铀含量的关系,并筛选出来在苗期即能反演土壤铀含量的植物,为通过野外实测植物叶片光谱快速、安全地进行土壤铀含量的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更重要的是,以该叶片尺度的研究为基础,后续可以开展在冠层尺度采用遥感影像进行大面积土壤铀污染监测的相关研究。实验结果与主要结论如下:(1)以实验植物在不同生长期的实测叶片反射光谱为基础,计算了土壤受到铀污染后,在五个波段区间(表征叶片色素的350~716 nm、表征红边和近红外平台的717~975 nm、表征水分的976~1265,1266~1770和1771~2500 nm)的光谱角。以盆为单位统计5种实验植物在13个生长期的光谱角,绝大多数情况下均大于阈值。叶片光谱角对铀产生了350~2500 nm的全面响应,可以定性指示土壤是否受到铀污染。(2)涵盖全部5种实验植物的8个生长期得到了以光谱角作为自变量、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线性回归方程。其中7个线性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0.64,3个(苎麻-苗期、印度芥菜-开花期和油菜-蕾薹期)的决定系数R^(2)>0.81。综合其他反演效果评价指标,可以认为叶片光谱角也能定量指示土壤铀污染程度,但定量指示作用随植物种类、生长期的不同而不同,其中苎麻、印度芥菜在苗期的叶片光谱角就可以比较好地反演土壤铀含量。(3)当叶片铀含量较高时,其光谱角对土壤铀污染的定量指示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光谱 光谱角 土壤 铀污染 指示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景区“8·8”地震前后及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和水系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陈云 董发勤 +4 位作者 韩颖 王卫红 代群威 赵学钦 王富东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76,共9页
利用Landsat-8、高分1号、2号等卫星影像,评估九寨沟核心钙华景点及整个景区在“8∙8”地震前、后和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人工为辅、自然为主的钙华保育修复后钙华核心景点... 利用Landsat-8、高分1号、2号等卫星影像,评估九寨沟核心钙华景点及整个景区在“8∙8”地震前、后和钙华生境保育修复后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人工为辅、自然为主的钙华保育修复后钙华核心景点和整个景区的高植被、中低植被、低植被覆盖面积均有了显著增加,裸地生态类型仍存在,但呈逐年减少趋势,中植被覆盖类型较震后和震前减少;保育后第二年,湿润和很湿润面积、总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比震前和震后都有大幅增加,高植被覆盖度面积、森林面积和水系面积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是由于人工干预下原生境快速恢复,提高了植被覆盖面积,植被的蒸散和截流作用进一步影响了流域的水文过程,促进了水系面积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 “8∙8”地震 植被恢复 钙华保育 水系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环境承载力的梓潼江流域氮肥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梁成 李冲 +5 位作者 沈开勤 杨国涛 杨斌 陈虹 王学春 胡运高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8-115,123,共9页
以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氮足迹模型的土壤养分平衡模型,通过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氮素输入-输出通量分析,对稻田土壤氮承载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氮素输入总量小于输出总量,氮肥施用为主要... 以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氮足迹模型的土壤养分平衡模型,通过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氮素输入-输出通量分析,对稻田土壤氮承载力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氮素输入总量小于输出总量,氮肥施用为主要氮输入途径,占氮总输入的74.76%。稻谷氮输出是主要的氮输出途径,占氮输出量的52.66%;梓潼江流域稻田土壤蓄积氮量为68.0~88.2 kg·hm^(-2);稻田土壤氮承载总量为4154 t,土壤氮承载量为59.4~110.1 kg·hm^(-2);稻田土壤氮安全承载总量为4017.7 t,稻田土壤氮承载力为59.3~99.2 kg·hm^(-2)。氮承载量的分布趋势和氮承载力的分布趋势高度一致,大部分地区(除盐亭县及游仙区部分地区外)处于安全承载范围内。梓潼江流域稻季推荐氮肥投入量为105.0~167.9 kg·hm^(-2)。研究区内大部分区域推荐投入氮量在140±10 kg·hm^(-2);在承载量较大的游仙区,推荐投入氮量为120±10 kg·hm^(-2);南部县和射洪市属于研究区较高氮肥投入量区域,推荐投入氮量为150±1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梓潼江流域 稻田土壤 土壤氮承载量 土壤氮承载力 氮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地表沉降监测的一种组合模型预测方法 被引量:16
8
作者 周文韬 张文君 +2 位作者 杨元继 马旭东 冉茂莹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8-312,共5页
基于诱导有序加权平均(IOWA)算子,将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和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组合,采用SBAS-InSAR监测值进行矿区地表沉降预测,并与各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OWA算子的组合模型的预... 基于诱导有序加权平均(IOWA)算子,将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模型和Holt-Winters指数平滑模型进行组合,采用SBAS-InSAR监测值进行矿区地表沉降预测,并与各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IOWA算子的组合模型的预测精度较单一模型有明显提升,其中各点均方误差(MSE)平均值为1.458 mm,平均绝对误差(MAE)为2.175 mm,可用于矿山地表沉降监测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AS-InSAR ARIMA模型 Holt-Winters模型 IOWA算子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inkage Mapper与复杂网络的成都市生态网络构建与优化 被引量:11
9
作者 田硕娟 张文君 +2 位作者 何灵 缪骏懿 訾应昆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76-184,共9页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内部生态斑块破碎,生态廊道隔断,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斑块,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域特色。以成都市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方法并...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镇内部生态斑块破碎,生态廊道隔断,区域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构建生态网络可以连接破碎斑块,保护生物多样性与地域特色。以成都市为例,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orph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analysis, MSPA)方法并结合景观连通度指数确定生态源地,从地形、景观结构、人类活动三方面确定阻力因子来构建综合阻力面,基于ArcGIS水文分析原理和linkageMapper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利用复杂网络增边优化理论,对研究区处于高阻力值且介中心性低的点进行模拟增边,最后对比增边前后的稳定性,验证增边效果。结果表明:1)成都市生态源地主要分布在西部林区,东部和中部较为稀疏。2)成都市阻力值呈现由中部向外部降低趋势,中心都市圈阻力值最高。3)基于GIS共提取111条生态廊道、209条辐射道、101个生态节点。4)识别出增边优化节点8个,成功模拟增加11条生态廊道,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稳定性明显提升,网络连通性增强,网络结构整体更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廊道 生态节点 生态网络 linkage Mapper(LM) 复杂网络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VCE-RBFNN的矿区地表三维形变监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文韬 张文君 +2 位作者 缪骏懿 申锐 訾应昆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20-525,共6页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 提出一种融合赫尔默特方差分量估计和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HVCE-RBFNN)的三维形变计算方法,结合GNSS和InSAR监测数据,解算甘肃省金昌市金川西二采矿区的地表三维形变场。结果表明,基于HVCE-RBFNN方法获取的三维形变结果精度高于传统方法,其东西向、南北向和垂直向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0.85 mm、7.41 mm和34.47 mm,3个方向的最大形变量分别为228 mm、300 mm和193 mm,采空区形变空间分布符合开采沉陷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INSAR HVCE-RBFNN 三维形变 开采沉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形急变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研究——以大渡河流域为例
11
作者 刘延国 李景吉 +1 位作者 邹强 逯亚峰 《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112-123,共12页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 科学划定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地形陡峻、构造活跃、强震多发、侵蚀作用强烈的地形急变流域是生态修复的重点区域。基于“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理念,以脆弱性为切入点,地形急变流域大渡河为研究区,构建以脆弱性格局分区为基础,自然保护地与生态保护红线等重点区域为主体的生态保护修复分区体系,结果表明:(1)生态地质环境极高、高度脆弱区格局与荒漠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及其他(冰川及永久积雪、裸土地)类型格局基本一致,是裸岩石砾地、裸土地、沙地等集中分布区,是保育保护与辅助修复的重点区;(2)自然保护地及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极高与高度脆弱区面积比例接近50%,以自然恢复为主,强化监管与监测;(3)基于叠置分析,划定以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为主体的保护保育区,保护保育区外的极高、高度和中度脆弱区为主体的辅助修复区,以微度和轻度脆弱区并涵盖城镇与农田生态系统为主体的绿色发展区三个类型区,面积分别占比48.58%、29.97%及21.45%,区划兼顾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助力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地质环境共同体 脆弱性 生态修复分区 大渡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