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碳”目标下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路径和策略研究 被引量:46
1
作者 贾利民 程鹏 +2 位作者 张蜇 吉莉 徐春梅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3-183,共11页
轨道交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推进轨道交通能源结构变革和以能源自洽为特征的新型轨道交通能源系统发展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总结了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的... 轨道交通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行业,推进轨道交通能源结构变革和以能源自洽为特征的新型轨道交通能源系统发展是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总结了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从太阳能、风能等方面分析了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自然禀赋情况;根据电气化和非电气化轨道交通特点,提出了通过交通资产能源化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自然禀赋,实现新时代轨道交通能源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最后,基于轨道交通新能源自洽供给潜力评估,提出了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的系列场景和方式,最终形成了以轨道交通自洽能源系统构建为目标的轨道交通与能源融合的发展路线图和对策建议。研究建议:鼓励绿色智能轨道交通技术创新,构建轨道交通能源融合技术体系;实施核心科技攻关计划,统筹新能源与轨道交通产业布局;政策引领轨道交通能源融合发展,建立绿色金融政策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 资产能源化 自然禀赋 自洽供给 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54
2
作者 贾利民 师瑞峰 +1 位作者 吉莉 武平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3-172,共10页
能源与交通的交替进步承载了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与文明延续。面对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利用交通资产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途径可以有效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本文系统回顾... 能源与交通的交替进步承载了人类社会的繁衍发展与文明延续。面对资源紧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带来的严峻挑战,利用交通资产能源化、交通用能绿色化途径可以有效实现交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逐渐成为一种共识。本文系统回顾了道路交通能源融合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交通资产能源化潜力开发,以及交通系统智能化等推动道路交通与清洁能源融合发展的需求与变化趋势。笔者在对我国道路交通风、光自然资源禀赋与用能需求自洽供给评估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我国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参考路径,并结合“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道路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最后,提出了技术与政策两方面建议:在技术方面,建议强化科技研发、推进产业链发展,助力技术创新与融合;在政策方面,建议完善顶层设计与战略规划、支持探索市场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 交通能源融合 交通资产能源化 可再生清洁能源 碳达峰、碳中和 交通用能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陆路交通能源系统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9
3
作者 杨勇平 武平 +2 位作者 程鹏 师瑞峰 田新首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为契机,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将提升能源、交通两大基础行业的低碳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支持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本文梳理了陆路交通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阐述了能源与交通融合... 以能源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建设为契机,推动能源与交通融合,将提升能源、交通两大基础行业的低碳化、高效化、集约化发展水平,支持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本文梳理了陆路交通能源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阐述了能源与交通融合的必然性,提出了由动力层、物理层、应用层组成的新型交通能源系统架构;从能源主导、交通主导、能源交通并重等视角,分别剖析了互联电力网、电动化交通、能源交通融合网3种新型交通能源系统形态。在评估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典型线路上交通能源系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禀赋潜力的基础上,提出了3层结构、3类形态、3种驱动力相结合的陆路交通能源系统发展策略,以引导形成清洁低碳、融合高效的新型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研究认为,陆路交通能源系统的创新方向主要包括成套核心装备研制、融合系统构建与运维、技术规范与标准体系建设。为此建议,推进以清洁能源为主导、以电能为媒介的现代交通能源系统,创建清洁能源发电‒零碳原料燃料‒电动化驱动的新型交通动力系统,实施集能源、交通属性于一身的交通能源一体化新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路交通 交通能源系统 互联电力网 电动化交通 能源交通融合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碳化导向的轨道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形态模式、解决方案和使/赋能技术 被引量:25
4
作者 陈冲 贾利民 +2 位作者 赵天宇 金成日 吴命利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321-3337,共17页
该文以轨道交通能源供给去碳化为导向,以构建绿色、弹性、自洽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能源系统为目标,尝试探索轨道交通用能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适配的轨道交通能源供给去碳化技术路径和系统模式。首先,回顾国内外轨道交通既有的... 该文以轨道交通能源供给去碳化为导向,以构建绿色、弹性、自洽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能源系统为目标,尝试探索轨道交通用能需求与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适配的轨道交通能源供给去碳化技术路径和系统模式。首先,回顾国内外轨道交通既有的牵引供电制式、存在问题、研究方向与典型案例;其次,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主线,系统阐述轨道交通能源绿色化的场景、模式与演进形态;然后,提出涵盖典型场景技术架构、组分优化配置原则、协同运行控制方法、能量调度管控策略、分层式管控设计的轨道交通与新能源融合系统解决方案;最后,概述支撑轨道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关键使/赋能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碳化 轨道交通 新能源 融合发展 形态模式 绿色自洽 使/赋能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电容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2
5
作者 师瑞峰 陈晓溪 +1 位作者 张杰 齐洪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9期12368-12376,共9页
超级电容作为储能系统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成为能源交通融合的变革。在全面整合分析超级电容和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围绕如何高效利用能源、降低能耗等问题,系统地论述了超级电容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特别... 超级电容作为储能系统在轨道交通系统的应用成为能源交通融合的变革。在全面整合分析超级电容和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围绕如何高效利用能源、降低能耗等问题,系统地论述了超级电容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特别针对常规储能、再生制动、热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分析了能源交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电容 轨道交通系统 再生制动 热管理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方法研究
6
作者 师瑞峰 畅泰 +3 位作者 贺哲 彭帅康 马晓磊 贾利民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8,共10页
针对西部高速公路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现实运营场景问题,基于排队论思想建立充电站双队列动态排队优化模型,使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充电站充电负荷,以充电站等年值经济成本最小和用户满意度最高为优化目标,构建光伏、储... 针对西部高速公路服务区光-储-充一体化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现实运营场景问题,基于排队论思想建立充电站双队列动态排队优化模型,使用蒙特卡洛方法预测充电站充电负荷,以充电站等年值经济成本最小和用户满意度最高为优化目标,构建光伏、储能和充电桩容量配置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以拉林高速公路的金达服务区开展算例分析,利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储能 充电站 规划 高速公路服务区 排队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储能的公路交通风、光自洽微网系统优化调度策略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师瑞峰 宁津 +1 位作者 高毓钦 贾利民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513-521,共9页
该文构建以服务区微网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微网系统功率平衡为约束,包括蓄电池与氢能两种储能单元在内的风、光发电服务区微网优化调度模型。采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对纯蓄电池、纯氢储能、蓄电池与氢储能混合系统3种不同配置方... 该文构建以服务区微网净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微网系统功率平衡为约束,包括蓄电池与氢能两种储能单元在内的风、光发电服务区微网优化调度模型。采用CPLEX求解器进行求解,并对纯蓄电池、纯氢储能、蓄电池与氢储能混合系统3种不同配置方案下的优化策略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含氢储能的方案提升了风、光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强了系统供电可靠性,验证了该方案下优化调度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氢储能 微电网 电力负荷调度 交通与能源融合 公路服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和储能植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拓扑架构与控制策略研究综述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冲 贾利民 +2 位作者 赵天宇 邵晨虎 王扬慧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7874-7901,共28页
为引导铁路牵引供电趋于绿色低碳、弹性自洽发展,开展了光伏和储能植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展望工作,以期对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铁路新型牵引供电系统体系有一定裨益。首先,按照三相式、单相式、两相式、同相式、直... 为引导铁路牵引供电趋于绿色低碳、弹性自洽发展,开展了光伏和储能植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展望工作,以期对形成以新能源为主体的铁路新型牵引供电系统体系有一定裨益。首先,按照三相式、单相式、两相式、同相式、直流式五种接入方案系统地归纳了光伏和储能植入铁路的拓扑架构,并从不同维度对比了不同拓扑结构技术特点;其次,以能量层和变流层两个视角系统地阐述了光伏植入、储能植入、光伏和储能协同三种情况下的光伏与储能植入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控制策略;最后,从电气拓扑、能量管理、变流控制三个方面展望了光伏与储能植入的铁路牵引供电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储能技术 拓扑架构 控制策略 铁路牵引供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接触网的轨道车辆动力系统清洁化技术变革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
9
作者 侯大志 郑恒亮 +3 位作者 张婧妍 秦嘉骏 张凌志 师瑞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952-3965,共14页
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交通系统用能清洁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逐步呈现类型多样化、用能绿色化的技术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回顾了轨道车辆牵引动力系统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 轨道交通系统在现代交通体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交通系统用能清洁化、绿色化的发展需求,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逐步呈现类型多样化、用能绿色化的技术发展趋势。首先系统回顾了轨道车辆牵引动力系统的发展历史,调研并分析了源于国家能源安全、交通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与新能源技术融合发展的车辆动力系统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国家“30·60”双碳目标,对中国轨道交通车辆动力系统新能源发展方向开展了SWOT分析,在结果对比的基础上给出了中国轨道车辆动力系统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参考路径,并从低碳清洁供给、储能现代化、节能三方面具体提出了未来轨道车辆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为相关技术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车辆 机车动力系统 新能源供给 无接触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公路绿电自洽制氢一体化加氢网络站点选址规划
10
作者 师瑞峰 孙昊 +1 位作者 陈晓溪 贾利民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55,共14页
该文提出高速公路绿色氢能制-储-用一体化系统应用场景;构建考虑系统中氢能制取、储存、运输以及建设运营投资等环节成本与考虑选址偏好的用户侧用氢成本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以中国西部某区域高速公路网为典型案例,验证该文方法体系... 该文提出高速公路绿色氢能制-储-用一体化系统应用场景;构建考虑系统中氢能制取、储存、运输以及建设运营投资等环节成本与考虑选址偏好的用户侧用氢成本的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以中国西部某区域高速公路网为典型案例,验证该文方法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可有效获取兼具供给侧与用户侧综合效益最优性的加氢站选址规划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能 绿色能源 多目标优化 加氢站 选址偏好 交通与能源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对称控制的三相并网变流器单输入单输出阻抗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震 程鹏 贾利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7-1791,共15页
三相并网变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结构会导致频率耦合效应,降低其接入弱电网的稳定裕度,增加了阻抗分析的复杂度。首先,该文提出一种三相并网变流器的对称控制策略,以消除由锁相环和直流电压环引起的频率耦合效应。该控制策略通过在控制环路... 三相并网变流器的不对称控制结构会导致频率耦合效应,降低其接入弱电网的稳定裕度,增加了阻抗分析的复杂度。首先,该文提出一种三相并网变流器的对称控制策略,以消除由锁相环和直流电压环引起的频率耦合效应。该控制策略通过在控制环路中引入直流电压环q轴补偿,以形成对称的直流电压闭环结构,同时引入对称锁相环,消除传统锁相环的非对称动态特性。因此,三相并网变流器可建模为单输入单输出的阻抗复矢量形式,进而可采用标准奈奎斯特准则进行阻抗稳定性分析,能够直观地说明控制器对系统阻抗特性的主导作用。然后,对并网变流器的阻抗特性进行分析,得出弱电网中对称锁相环的带宽对系统稳定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不同运行工况也会改变并网变流器的阻抗特性,进而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最后,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对频率耦合效应抑制的有效性以及阻抗特性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并网变流器 频率耦合 对称控制 弱电网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电压环构网型并网逆变器暂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泽昆 程鹏 贾利民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127,共10页
随着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构网型并网逆变器作为新型电源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单电压环构网型并网逆变器因具有更强的小信号稳定性而在新能源并网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构网型并网逆变器在大扰动下呈现与同步电机不同的暂态响应... 随着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构网型并网逆变器作为新型电源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单电压环构网型并网逆变器因具有更强的小信号稳定性而在新能源并网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构网型并网逆变器在大扰动下呈现与同步电机不同的暂态响应,容易产生暂态失稳。针对这一问题,以单电压环构网型并网逆变器大扰动模型为基础,采用相平面图的方法分析了大扰动下功率控制环、电压控制环对逆变器的暂态作用,给出了关键控制器参数对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刻画了功角的暂态响应特性。同时,揭示了有功控制环、无功控制环和单电压环在暂态期间会改变功角超调量、逆变器输出电压幅值和变化率,进而影响并网逆变器的暂态稳定性。基于上述分析,给出了减小有功和无功下垂系数,增大电压积分系数和低通滤波器截止角频率的控制参数优化方法,可增强单电压环构网型并网逆变器暂态稳定性。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验证了分析的准确性与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网型并网逆变器 暂态稳定性 单电压环 相平面图 大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储能的非电气化铁路新型牵引供电系统架构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冲 贾利民 +3 位作者 赵天宇 王得勇 吴命利 蔡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7,共16页
为解决非电气化铁路采用110 kV/220 kV强网传统方案构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储能的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分别从储能技术类别、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和典型应用等方面对新型牵... 为解决非电气化铁路采用110 kV/220 kV强网传统方案构建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储能的以风、光等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牵引供电系统。分别从储能技术类别、工作原理、数学模型和典型应用等方面对新型牵引供电系统进行总结,阐明适配新型牵引供电系统的储能技术属性,阐述新型牵引供电系统内涵、特征和形态,并建立新型牵引供电系统的电气拓扑、测控平台、监控网络和管控逻辑架构;面向新型牵引供电系统源-荷随机强波动特征,从整体视角论述组分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稳定运行机制、能量流均衡机制和系统效能涌现机理,以及规划与优化配置、电能高效变换、能量自洽调度、效能评估和性能保持等关键技术。结果表明:建立基于储能的非电气化铁路新型牵引供电系统,可实现非电气化铁路的绿色低碳、弹性自洽、经济高效的电气化升级;为后续开展“理论研究-仿真验证-试验验证-评估优化”循环迭代的闭环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牵引供电系统 储能技术 新能源 非电气化铁路 绿色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场景预估的配电系统韧性两阶段故障恢复策略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惠文 马静 +1 位作者 程鹏 贾利民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812-3821,I0079,I0080-I0082,共14页
针对极端灾害所导致的停电事故频发,提前预估可能灾害场景,统筹部署可用应急资源对于提升配电系统韧性指数至关重要。对此,提出一种基于灾害场景预估的配电系统韧性两阶段故障恢复策略,该策略通过构建考虑时间累积效应的配电线路和交通... 针对极端灾害所导致的停电事故频发,提前预估可能灾害场景,统筹部署可用应急资源对于提升配电系统韧性指数至关重要。对此,提出一种基于灾害场景预估的配电系统韧性两阶段故障恢复策略,该策略通过构建考虑时间累积效应的配电线路和交通道路中断模型,并采用蒙特卡洛模拟法对线路故障状态进行模拟完成对灾害场景的预估。进一步,基于所预估的灾害场景,以最小化移动应急资源到故障负荷或中断线路调度时间最短为目标,构建了包含移动应急电源充电站和维修人员维修站的灾前预定位模型,以避免高权重故障负荷的中断。此外,以高权重因子故障负荷随时间推移的甩负荷量加权和最小为目标,构建了基于移动应急资源调度的灾后恢复模型,以保证对高权重负荷的快速恢复。最后,基于改进的IEEE 33节点配电系统及其相应的交通运输网,并以所预估的灾害场景为例验证了所提两阶段故障恢复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灾害 场景预估 预定位 韧性 故障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子网优先级驱动的交直流混合微网集群双向互联变流器分散式控制策略 被引量:3
15
作者 孔惠文 马静 +1 位作者 程鹏 贾利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67-2681,共15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集群逐渐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弹性解决方案。考虑到实际运行中各子电网优先级和电能质量需求存在差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子网优先级驱动的交直流混合微网集群双向互联变流器分散式控制策... 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集群逐渐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弹性解决方案。考虑到实际运行中各子电网优先级和电能质量需求存在差异,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子网优先级驱动的交直流混合微网集群双向互联变流器分散式控制策略,以实现系统的弹性功率交互。首先,通过将归一化的交流频率和直流电压值作为子电网的状态偏差因子,以最小化全局总偏差因子为目标构建了用于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集群的最优电力交换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子电网的优先级指数和供电容量;其次,基于最优电力交换目标,提出用于双向互联变流器的准下垂控制策略,由于该策略中双向互联变流器仅需检测本地交流频率/直流电压的状态偏差因子,因此可以实现对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集群整体偏差因子最小化的分散式最优功率自主协同控制;最后,构造了两个仿真实例,并利用半实物仿真系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微电网集群 双向互联变流器 状态偏差 优先级驱动 分散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超短期风速混合预测模型
16
作者 邢雪亮 贾利民 陈卓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48,I0004-I0006,共11页
随着碳排放问题的日益紧迫,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由于风能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导致风能利用率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能源效益。因此,针对风的混沌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EMD的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混合模型(LNH-EMD... 随着碳排放问题的日益紧迫,风能作为清洁可再生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由于风能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导致风能利用率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能源效益。因此,针对风的混沌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EMD的线性和非线性相结合的混合模型(LNH-EMD)预测方法,以实现对风速的超短期预测。首先将历史风速序列通过EMD分解成多组相对简单的模态分量;然后分别对各分量进行线性判别:对于非线性特征明显的模态分量通过构建其相空间,进行相空间重构预测;对于其他模态分量采用OLS拟合预测;最后将各分量的预测结果进行经验模态重构得到最终的风速预测结果。以典型非线性信号和NERL真实风速数据为实例进行预测实验,与Gray、WA和LSTM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所提的LNH-EMD风速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与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短期预测 风速预测 经验模态分解 混合模型 相空间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直流线路互联的区-隧供电系统弹性恢复策略
17
作者 孔惠文 马静 +1 位作者 程鹏 贾利民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9-2103,共15页
在“双碳”目标下,以服务区光伏车棚、光伏隧道为代表的能源交通融合供电场景逐步普及,这使得形态开放且布局分散的区-隧供电系统在面临极端灾害或人为攻击时更为脆弱。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直流线路互联的区-隧供电系统弹性恢复策略... 在“双碳”目标下,以服务区光伏车棚、光伏隧道为代表的能源交通融合供电场景逐步普及,这使得形态开放且布局分散的区-隧供电系统在面临极端灾害或人为攻击时更为脆弱。为此,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直流线路互联的区-隧供电系统弹性恢复策略。根据灾害前对直流线路的改造与韧性加固计划,首先,提出了基于直流线路被优先遍历的可行拓扑搜索策略,用于保障所提系统在极端灾害后的有效互联;其次,基于对故障负荷重要级权重的多层级分类策略,该文先后以重要负荷恢复量最大化和系统额外损耗最小化为目标构建了故障恢复目标函数,共同保证极端灾害发生后系统基于稀缺分布式能源的最大弹性恢复;再次,基于传统二阶锥松弛方法可能挣脱原始约束的缺陷,提出通过约束额外损耗中流经电流分量实现对混合整数二阶锥规划问题的收敛,确保所提模型在不同初始条件下的稳定适用;最后,通过涵盖区-隧供电系统的改进IEEE 123节点配电网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隧供电系统 直流线路互联 深度优先遍历 弹性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要点及展望 被引量:36
18
作者 程鹏 马静 +1 位作者 李庆 王伟胜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56-467,共12页
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是实现风电机组与电网灵活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压/电流的灵活给定与调节,可令风电机组以有利于电网平衡的方式运行,凸显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性特征。因此,该文首先从功能维度、频率维度、时间维度出发,论述风... 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是实现风电机组与电网灵活互动的重要途径。通过电压/电流的灵活给定与调节,可令风电机组以有利于电网平衡的方式运行,凸显风电机组的电网友好性特征。因此,该文首先从功能维度、频率维度、时间维度出发,论述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的典型特征。针对风电机组电压/电流控制方面的需求,分别列举风电机组电网友好型控制在电压协同、电流调控方面的典型策略,以展示电网友好型控制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预测未来可能的发展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友好控制 风电机组 电压协同 电流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频率增强融合时空信息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
19
作者 滕婧 姜亚君 +1 位作者 师瑞峰 贾利民 《太阳能学报》 2025年第9期198-207,共10页
针对传统的风功率预测方法难以捕捉风电功率序列在频域内的非平稳、非线性特征,且未能充分利用风力机间的空间相互关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分解技术进行频率增强,并融合时空信息的网络DSTNet实现准确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在时间... 针对传统的风功率预测方法难以捕捉风电功率序列在频域内的非平稳、非线性特征,且未能充分利用风力机间的空间相互关系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分解技术进行频率增强,并融合时空信息的网络DSTNet实现准确的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在时间信息处理方面,利用离散余弦变换将风电功率序列从时域转换到频域,再通过通道注意力机制进行频率增强,然后采用解码器提取时间特征;在空间信息处理方面,基于风电场各风力机的位置信息构建图神经网络模型,提取各风力机节点与邻近节点的空间特征;最后,通过融合时间特征与空间特征进行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基于百度KDD CUP发布的空间动态风电功率预测数据集为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超短期风电功率预测的所有场景中,即10min、1h、4h,均具有最高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相比于排名第二的方法,该文方法平均绝对误差分别减少29.75%、19.11%、8.09%,均方根误差分别降低28.22%、13.44%、6.96%,就预测稳定性而言,决定系数R2分别提升1.78%、1.68%以及2.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并网 时空数据 图神经网络 时间序列分解 离散余弦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平衡电压条件下双馈感应发电机混合直接功率控制策略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一翔 孙士涛 +2 位作者 程鹏 马静 贾利民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9-205,共7页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平衡电压条件下双馈感应发电机的混合直接功率控制(H-DPC)策略。首先,在静止坐标系下构建定子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制电压,可在无锁相环的条件下实现功率无差跟踪控制。然后,将拓展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引入控制系统...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不平衡电压条件下双馈感应发电机的混合直接功率控制(H-DPC)策略。首先,在静止坐标系下构建定子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调制电压,可在无锁相环的条件下实现功率无差跟踪控制。然后,将拓展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引入控制系统,并结合常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构造混合功率反馈量,在不平衡电压条件下实现恒定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以及三相平衡的定子电流运行控制目标。该方法无需对电压、电流进行相序分离与提取,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实施。最后,硬件在环实验结果验证了所提H-DPC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直接功率控制 双馈感应发电机 拓展功率理论 不平衡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