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β-防御素基因的血液表达谱及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邱国强 黄韵怡 +4 位作者 俞越 石坚 刘小甜 何珂 方盛国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7,共7页
由于种群瓶颈效应,出现朱鹮Nippion nippion人工育种受精率低和雏鸟存活率低等现象,从而限制了其重引入工作,亟须从分子层面对朱鹮的免疫情况作进一步研究。防御素是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在生物体抗菌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种群瓶颈效应,出现朱鹮Nippion nippion人工育种受精率低和雏鸟存活率低等现象,从而限制了其重引入工作,亟须从分子层面对朱鹮的免疫情况作进一步研究。防御素是重要的免疫效应分子,在生物体抗菌及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缺少对朱鹮种群β-防御素基因表达的研究。本研究以浙江德清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的74只朱鹮为研究对象,以其外周血为研究样品,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朱鹮11个β-防御素基因的血液表达水平,构建了浙江朱鹮种群血液β-防御素基因表达谱,并对广泛表达的AvBD1α、AvBD2、AvBD3、AvBD4及AvBD7基因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个广泛表达的AvBD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在两两之间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2)朱鹮幼鸟血液的AvBD的相对表达水平高于亚成体及成鸟,推测其在幼鸟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3)亲代朱鹮与子代朱鹮的AvBD表现出中度至高度的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对于筛选具有较强免疫力的朱鹮个体、组建野化放归种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防御素 朱鹮 种群 表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陆地生境及其对母鳄产卵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震伟 林剑青 +2 位作者 钟国恒 孙力 方盛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98-606,共9页
以浙江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地点,在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繁殖期间,调查不同陆地区域中的生境因子及其对母鳄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选择筑巢地点时存在一定的偏好性,母鳄会优先选择在茂密的竹林或高大的... 以浙江长兴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研究地点,在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繁殖期间,调查不同陆地区域中的生境因子及其对母鳄产卵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子鳄在选择筑巢地点时存在一定的偏好性,母鳄会优先选择在茂密的竹林或高大的乔木林下筑巢,杂草分布且缺乏高大植被的区域则很难吸引母鳄将其作为产卵地。对不同区域生境参数的差异分析表明,地表单位面积枯落物干质量、地表坡度以及优势种高度是影响扬子鳄巢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能帮助更好地完成现有扬子鳄栖息地的优化改造,并为未来寻找新的扬子鳄放归地点提供参考,对促进扬子鳄这一濒危物种保护工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产卵 陆地生境 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β防御素基因的血液表达谱及饲养密度对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
3
作者 陆瑶 方盛国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4-610,共7页
为研究扬子鳄血液中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表达水平和饲养密度对群体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41头扬子鳄七龄鳄血液中β... 为研究扬子鳄血液中β防御素基因家族的表达水平和饲养密度对群体防御素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检测41头扬子鳄七龄鳄血液中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性别和不同饲养密度群体间防御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扬子鳄群体血液中,表达的防御素基因有AsBD5和AsBD8,并且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AsBD5和AsBD8在雌性和雄性扬子鳄间的表达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是在不同饲养密度下,2个扬子鳄群体间的表达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饲养密度较高的扬子鳄群体,整体的防御素表达水平更高,表明饲养密度对扬子鳄圈养种群的免疫状态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β防御素基因 饲养密度 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扬子鳄保护区扬子鳄巢位生境调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震伟 邹卫强 +4 位作者 任大斌 徐菊敏 李慧 韩群花 付春正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1-808,共8页
为更好地恢复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栖息地,提高扬子鳄繁殖率,于2017年5—10月对长兴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野放区的扬子鳄巢位生境及巢内、外温度进行调查记录,并对2014—2019年母鳄的营巢次数、产卵窝数和护巢率进行... 为更好地恢复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栖息地,提高扬子鳄繁殖率,于2017年5—10月对长兴尹家边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野放区的扬子鳄巢位生境及巢内、外温度进行调查记录,并对2014—2019年母鳄的营巢次数、产卵窝数和护巢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核心区扬子鳄巢外的气温均温和气温波动均显著低于野放区(P<0.05),但核心区扬子鳄巢内平均温度、温度波动与野放区并无显著差异;核心区扬子鳄巢距水源的水平距离及垂直距离均显著低于野放区(P<0.01),核心区扬子鳄巢的最近树距离显著高于野放区(P<0.01)。这表明扬子鳄可以通过选择营巢的位置来适应外界的气温及温度的波动。此外,野放区的母鳄营巢次数和产卵窝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表明核心区放归至野放区的扬子鳄已经逐步适应野放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表明长兴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的野外种群复壮工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巢位生境 巢温度 繁殖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抗原及分子特征(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周继勇 叶菊秀 +3 位作者 叶伟成 陈庆新 郑肖娟 郭军庆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5,共9页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来自野外的5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IBDV-JD1、JD2、NB、HZ1、HZ2)进行分离,测定理化特性、致病性,同时进行血清亚型测定及A片段基因组的克隆分析.试验所用5个法氏囊组织悬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2~14代后适应细胞并... 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对来自野外的5个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IBDV-JD1、JD2、NB、HZ1、HZ2)进行分离,测定理化特性、致病性,同时进行血清亚型测定及A片段基因组的克隆分析.试验所用5个法氏囊组织悬液在鸡胚成纤维细胞盲传2~14代后适应细胞并产生细胞病变.细胞适应的IBDV毒株的理化和形态特征与经典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株一致.除IBDV-HZ1、HZ2属经典IBDV血清型外,IBDV-JD1、JD2和NB毒株分属不同的血清亚型.人工感染实验结果显示,分离的IBDV毒株产生与野外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和病变,出现法氏囊滤泡髓质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和消失.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IBDV-NB毒株A片段由3 264个核苷酸组成,编码由14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VP5和由1 0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聚蛋白.与来自GenBank的IBDV Ⅰ型毒株比较,NB毒株A片段编码的多聚蛋白与JD1毒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5%,VP2与JD1、CEF94、D78的同源性为99.8%,VP3与JD1的同源性为99.2%,VP4与JD1的同源性为100%,VP5与JD1,HZ2,P2,CEF94,CT,Cu-1和D78毒株的同源性为99.3%.NB毒株VP2蛋白的第253、280、284位氨基酸残基与IBDV变异毒株和经典毒株一致,但不同于IBDV超强毒株.这些结果暗示IBDV的抗原表位是构象依赖性表位,IBDV血清亚型的形成与IBDV弱毒疫苗病毒株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 理化特性 血清亚型 基因组A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鹮圈养种群与野外重引入种群行为差异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邱国强 付春正 +2 位作者 张睿灿 万秋红 方盛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76-386,共11页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 2014年12月—2015年9月、2016年3月—6月,采用扫描观察法结合焦点动物观察法交替对德清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种群的朱鹮个体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按照朱鹮行为的功能和目的共计描述定义朱鹮行为8类55种,其中停歇行为4种、警戒行为4种、整理行为10种、运动行为3种、社会行为8种、繁殖行为12种、觅食行为7种、刻板行为7种。比较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行为差异发现:圈养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杠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杠时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傍晚飞至夜宿栖树和清晨飞离夜宿栖树时的光照强度(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在行为类别时间分配上具有显著差异(P<0.01),圈养朱鹮种群的停歇行为、繁殖行为均显著多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而警戒行为、社会行为和觅食行为则显著少于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P<0.01);圈养朱鹮种群和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的整理行为的日节律高峰均发生在7:00—8:00和14:00—15:00,而相比圈养朱鹮种群,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表现出较多的觅食行为的日节律高峰。这些结果表明:德清野外重引入朱鹮种群通过改变各行为类型的时间分配和日节律,已经开始逐步适应野外复杂的生存环境。本研究对继续进行朱鹮野外重引入,改善朱鹮圈养环境以及更好地保护朱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行为 圈养 重引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大熊猫体重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明春 周晓 +3 位作者 吴虹林 仇剑 张一 黄山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8-475,共8页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 对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219只圈养大熊猫的体重进行分析,发现圈养大熊猫初生幼仔的体重为(0.16±0.04)kg,其与母兽的体重相关性不显著;幼仔期平均体重为(13.74±10.64)kg;亚成体期平均体重为(78.30±27.05)kg;成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12.25±12.04)kg;老年个体平均体重为(100.75±15.79)kg。初生幼仔体重雌、雄间无显著差异(P>0.05);幼仔、亚成体、成年及老年个体的大熊猫,雌性个体体重均小于雄性个体(P<0.05)。雌、雄大熊猫幼仔生长曲线均接近幂函数(Power),雌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接近三次方(Cubic)函数,雄性亚成体大熊猫体重增长曲线则呈S型;无论雌性和雄性,幼仔和亚成体期间均保持线性增长(P<0.05)。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年度和季节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进入成年后期时体重会下降。进入老年期后,雄性大熊猫的体重在后期有显著性下降(P<0.001)。本研究补充完善了大熊猫整个生活史的体重增长规律,为大熊猫迁地保护中饲养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养大熊猫 体重 增长曲线 雌雄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长兴扬子鳄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方黎明 付春正 +6 位作者 李慧 邹卫强 任大斌 徐菊敏 韩群花 万秋红 方盛国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41-751,共11页
为有效保护浙江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种群,丰富野放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核心区和野放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保护区扬子鳄种群共检测到31个等... 为有效保护浙江长兴尹家边扬子鳄保护区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种群,丰富野放扬子鳄的遗传多样性,利用13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比较核心区和野放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结果显示:保护区扬子鳄种群共检测到31个等位基因,其中含2个稀有等位基因。野放区种群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量(1.82)、平均观测杂合度(0.49)、平均期望杂合度(0.43)、平均多态信息含量(0.34)和平均香农信息指数(0.64)均低于核心区(1.89、0.52、0.46、0.37和0.70),表明野放区种群的遗传变异少,遗传多样性相对缺乏。在后续扬子鳄野外放归过程中,应对保护区扬子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性分析,从核心区种群中挑选合适的个体进行野外放归,从而丰富野放区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遗传多样性 微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鳄热环境行为适应规律观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方黎明 付春正 +4 位作者 邹卫强 任大斌 徐菊敏 赵兰 方盛国 《浙江林业科技》 2022年第5期16-24,共9页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作为变温动物,其生存受到环境温度的强烈影响。明确环境温度变化过程中扬子鳄的活动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监测自然状态下扬子鳄生活环境的温度,并观察其所处的环境位...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作为变温动物,其生存受到环境温度的强烈影响。明确环境温度变化过程中扬子鳄的活动规律,有助于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监测自然状态下扬子鳄生活环境的温度,并观察其所处的环境位置,构建微环境温度数据集和扬子鳄年活动谱,建立行为调节与环境温度的定量描述关系。结果发现,扬子鳄通过在陆地、水体、洞穴三种环境之间的转换实现体温调节,且不同介质之间的温差是触发其转换水-陆-洞穴活动环境的重要因素。春季,当日均水温升高至8.5℃高于洞穴土壤温度时,扬子鳄陆续从冬眠中苏醒;夏季,当日均水温高于25℃时,扬子鳄进入繁殖期,当昼间气温高于日均水温时,扬子鳄通过潜水等行为躲避高温伤害;秋冬季节,当日均水体温度降至17.5℃以下低于洞穴土壤温度时,扬子鳄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以适应寒冷气候。此外,扬子鳄生存的自然生境具有较强的热缓冲能力,表明在保护工作中,鳄池应采用自然池塘,夏季池深应大于105 cm或110 cm,冬季洞穴深度也应大于110 cm,才能保证扬子鳄成功实现自主热环境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鳄 行为调节 温度适应 活动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