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造林密度对杉木分枝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6 位作者 江惠 马东旭 王佳琪 戚建增 胥清利 叶义全 林开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目的】研究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为确定合理造林密度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造林密度(900、1 665、2 505、3 330、6 660株·hm^(-2)),调查其一级枝条的数量、基径、长度、分枝角等数据,... 【目的】研究造林密度对杉木枝条发育的影响,为确定合理造林密度提供依据。【方法】以8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5个造林密度(900、1 665、2 505、3 330、6 660株·hm^(-2)),调查其一级枝条的数量、基径、长度、分枝角等数据,并使用单因素方差法对观测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活枝数量逐渐减少,死枝数量逐渐增加。枝条基径(9.05~13.51 mm)、枝长(78.76~143.01 cm)、分枝角(60.2°~91.59°)、轮间距(22.94~28.37 cm)均随造林密度的增加而减小,活枝基径、枝长、分枝角均在6 660株·hm^(-2)时达到最小值,与900株·hm^(-2)处理相比,分别下降27.33%、50.90%、16.07%。在垂直方向上,活枝基径随着树高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活枝枝长和分枝角随树高增加而减小,死枝的分枝特征随树高变化无明显规律。在枝条存活规律上,第一活枝、死枝活枝交错层、轮层内枝条全部存活的相对位置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各分枝特征对树高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为枝长(1.009)>基径(0.192)>分枝角(0.091),对胸径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为基径(0.705)>分枝角(0.075)>枝长(0.001),对单株材积的综合影响效应值表现表现为枝长(0.731)>基径(0.460)>分枝角(0.041)。【结论】造林密度对枝条基径、分枝角和自然整枝高度有重要影响。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时,枝条基径、枝长以及自然整枝程度适中。在幼林期对具有培育成大径材潜质的优势木进行人工修枝,可减少死结的形成,提高木材质量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造林密度 分枝特征 空间分布 通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系杉木苗期物候及生长节律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吴雅琳 黄丽娜 +2 位作者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5-41,48,共8页
为比较不同品系杉木的物候和生长节律的差异,以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无性系洋020、洋061和湖北罗田垂枝杉1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定期进行不同品系杉木物候、苗高、地径、侧枝数、侧枝长度、侧枝基径、侧枝角度的测... 为比较不同品系杉木的物候和生长节律的差异,以福建洋口国有林场杉木无性系洋020、洋061和湖北罗田垂枝杉1年生苗木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2月—2022年2月定期进行不同品系杉木物候、苗高、地径、侧枝数、侧枝长度、侧枝基径、侧枝角度的测定,比较不同品系杉木苗期物候及生长节律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品系杉木的苗期物候期存在差异,洋020、洋061的芽活动期比罗田垂枝杉早,且新梢生长期较长;侧枝生长表现出更明显的物候节律差异,罗田垂枝杉侧枝形成及生长时间开始较早,而洋061侧枝形成时间及生长时间最迟;但不同品系杉木间的生长节律差异不明显。不同品系杉木苗高、地径、侧枝长度的年生长表现出明显“慢—快—慢”节律,可将杉木苗期生长过程分为生长缓慢期、生长速生期、生长停滞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品系 物候 生长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郭文娟 张丽仙 +3 位作者 陈宇龙 郭嘉龙 周丽丽 李树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各器官矿质元素(K、Ca、Mg、Mn、Na、Al)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敏感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Ca、Mg、Mn含量减少,而忍耐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和叶的Ca、Mg、Mn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K含量减少,忍耐型杉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叶的K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地下部分、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Al含量下降,忍耐型杉木的细根、粗根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含量增加,粗根木质部、叶的Na含量减少,地下部分、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Al含量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根与枝木质部的K、Mg、Mn、Na、Al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根韧皮部与叶的Ca、Mg、Mn含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主要影响敏感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K、Ca、Mg及茎韧皮部Mn的含量,对忍耐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Na和Al、叶的Ca含量影响较大。【结论】不同耐旱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形成不同的矿质元素分配策略:敏感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减少了地下部根系对K、Ca、Mg、Na、Al的吸收,增加了叶对K、Ca的吸收;忍耐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增加了细根对K、Mg、Mn、Na的吸收,以及地上部器官对K、Ca、Mg、Mn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干旱胁迫 器官 矿质元素 分配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4
作者 艾宇 褚宣佑 +3 位作者 刘雨晖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7-346,共10页
为揭示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13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袋分解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酸雨(硫酸型、硝酸型、混合酸型)野外模拟试验,分别在凋落叶分解180、360 d后取凋落叶覆盖下的土壤测定微生... 为揭示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13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袋分解方法,通过设置不同类型酸雨(硫酸型、硝酸型、混合酸型)野外模拟试验,分别在凋落叶分解180、360 d后取凋落叶覆盖下的土壤测定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构建群落共现网络,研究不同类型酸雨对杉木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处理后改变了土壤微生物部分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凋落叶分解180 d时硝酸处理的土壤酸杆菌门相对丰度比对照显著增加7.35%(P<0.05),凋落叶分解360 d时混合酸处理的土壤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较对照显著增加38.8%(P<0.05),表明凋落叶分解时间和酸雨类型驱动了土壤优势菌门的演替。凋落叶分解时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酸雨类型,土壤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受凋落叶分解时间和酸雨类型的显著影响(P<0.05),而土壤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仅对凋落叶分解时间敏感。酸雨类型对土壤细菌群落β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土壤真菌群落。酸雨提高了土壤微生物互作网络的复杂性,促使土壤微生物间互动频率增加,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协作,加剧了土壤微生物竞争。结合网络复杂度与互作关系变化,证明酸雨通过强化竞争性互作驱动土壤微生物群落从协作模式向竞争模式转变,酸雨类型从硫酸型向硝酸型转变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共现网络复杂度下降,微生物之间的竞争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酸雨 土壤微生物 凋落叶分解 共现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成分的比较
5
作者 周柏屹 曾雅玲 +6 位作者 孙麟钧 江宇 朱嘉宁 范福金 李明 吴鹏飞 马祥庆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组成的差异,为揭示分泌物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测定杉木树皮伤口... 【目的】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数量和组成的差异,为揭示分泌物的作用和功能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分(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液相色谱—质谱(LC-MS)联用技术测定杉木树皮伤口分泌物化学成分,比较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分泌物数量和成分的差异。【结果】杉木树皮受伤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的分泌物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过熟林>成熟林>中熟林>幼龄林。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分泌物的组成存在差异,利用LC-MS技术检测出306种代谢物,主要是萜烯类、有机酸和糖类物质,不同种代谢物数量总体表现为萜烯类>有机酸>糖类,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的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明显高于幼龄林。【结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伤口的分泌物数量和成分存在差异,分泌物中不同物质相对含量总体上随杉木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伤口分泌物 发育阶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氮互作对杉木幼苗抗氧化能力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
6
作者 叶丽丽 洪美珍 +6 位作者 罗珍珍 张偌冰 高家华 王鑫 叶义全 郑雪燕 许珊珊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9-1204,共16页
【目的】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氮素供应水平是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因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光强和氮素营养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生长状况及主要生理指标。【方法】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 【目的】适宜的光照强度和氮素供应水平是提高苗木质量的关键因子,为此,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光强和氮素营养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的生长状况及主要生理指标。【方法】以1年生杉木幼苗为材料,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福建顺昌县国有林场苗圃地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自然光照强度:100%(L_(0))、75%(L_(1))、45%(L_(2))、20%(L_(3)),3个氮素水平:N_(0)(0 g/株)、N_(1)(4g/株)和N_(2)(6g/株)。处理1年后,测定杉木幼苗苗高、地径、抗性生理和内源激素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筛选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光氮组合处理。【结果】与L_(0)N_(0)相比,适当遮荫促进杉木苗高和地径生长,施氮能促进杉木苗高和地径的生长,最佳处理为L_(2)N_(1),其苗高和地径增量较L_(0)N_(0)分别增加了139.54%和89.84%,其次为L_(2)N_(2)。遮荫和施氮不同程度提高了杉木叶片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 A)含量。CAT、SOD、P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均以L_(2)N_(1)、L_(2)N_(2)处理较高,L_(2)N_(1)处理的CAT、SOD、P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较L_(0)N_(0)分别提高131.67%、24.26%、625.70%和141.84%,H2O2和MDA含量则分别下降了72.71%和66.42%。遮荫降低杉木顶芽细胞分裂素(CTK)、脱落酸(ABA)和茎中赤霉素(GA)、ABA含量,但可提高CTK/ABA、GA/ABA、IAA(吲哚乙酸)/ABA值。不同遮荫处理下,施氮均显著提高了杉木顶芽和茎中IAA、GA、ABA含量,以及CTK/GA、GA/ABA、IAA/ABA值(P<0.01),且施氮后不同遮荫处理的激素水平和比值没有显著变化。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最有利于杉木幼苗生长的光氮组合处理为L_(2)N_(1)处理。【结论】适宜的光氮组合能有效提升杉木幼苗芽中的IAA和GA含量,提高IAA/ABA和GA/ABA值,增强叶片中的抗氧化酶活性和幼苗抗逆能力,促进幼苗株高和地径生长,从而培育出优良的种苗。供试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最有利于一年生杉木幼苗生长的遮荫率为45%【光强542.68μmol/(m^(2)·s)】、氮肥施用量N4g/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光照强度 施氮水平 抗氧化能力 内源激素水平 苗高 地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镁交互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7
作者 孟芳芳 关恒锋 +4 位作者 杨浩 许祖元 左晓东 曹光球 曹世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6,共11页
【目的】探究氮、镁交互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氮、镁用量。【方法】以1年生杉木品种'青杉’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氮三因素[0(N_(0))、1.2(N_(1))、2.4(N_(2))g·株^(-1)]、镁三水平... 【目的】探究氮、镁交互作用对杉木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确定适合杉木幼苗生长的氮、镁用量。【方法】以1年生杉木品种'青杉’幼苗为材料,采用盆栽法,设置氮三因素[0(N_(0))、1.2(N_(1))、2.4(N_(2))g·株^(-1)]、镁三水平[0(M_(0))、0.64(M_(1))、1.28(M_(2))g·株-1]共9个处理,分别于施肥后的30、60、90、120、150、180 d测定各处理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指标。【结果】(1)整个试验期间,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增长量随着氮、镁用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N_(1)M_(1)处理的苗高、地径增长量显著大于N_(0)M_(0)处理(P<0.05)。(2)整个试验期间,随着氮、镁用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整体呈先上升后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MDA浓度、SOD活性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POD活性、CAT活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3)整个试验期间,N_(1)M_(1)处理的叶绿素含量显著大于N_(0)M_(0)处理(P<0.05);N_(1)M_(1)处理的MDA浓度在多数情况下最低;N_(1)M_(1)处理的POD活性显著大于N_(0)M_(0)处理(P<0.05),且大于N_(2)M_(1)、N_(1)M_(2)、N_(2)M_(2)处理;处理60~150 d时,SOD活性整体变化较平稳,N_(1)M_(1)处理的CAT活性大于N_(0)M_(0)处理。【结论】氮、镁交互作用处理N_(1)M_(1)可降低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提高细胞渗透调节能力,增强细胞抗氧化酶活性,促进杉木幼苗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镁交互 抗氧化酶 生长特性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磷胁迫下杉木根系对硝态氮的响应
8
作者 陈海姝 陈婉婷 +2 位作者 林雅雯 赵铭臻 李明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共12页
以不同杉木半同胞家系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控制试验,设计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处理15 d后,分别在2种供磷水平下进行0.5倍、1倍、1.5倍、2倍供氮处理培养15 d,测定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杉木幼苗响应不同强度硝态氮添加的根系形态、根... 以不同杉木半同胞家系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控制试验,设计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处理15 d后,分别在2种供磷水平下进行0.5倍、1倍、1.5倍、2倍供氮处理培养15 d,测定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杉木幼苗响应不同强度硝态氮添加的根系形态、根系分泌、保护酶活性、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和氮磷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研究杉木幼苗根系对正常供磷和低磷胁迫下杉木幼苗响应不同强度硝态氮添加的适应性机制。结果表明:10号杉木家系的根系形态响应最为敏感,低磷胁迫下的高强度硝态氮添加处理显著促进了其根系增生和侧根增多。硝态氮添加能够显著缓解10号家系缺磷胁迫导致的根系P含量减少,显著增加根系酸性磷酸酶和有机酸的分泌,且根系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此外,硝态氮添加并不能有效缓解低磷带来的氮代谢活动的减弱,低磷胁迫下,10号家系根系NR活性和NiR活性显著降低,而硝态氮添加处理的根系NR和NiR活性依旧低于正常供磷处理。qPCR分析表明,正常供磷下硝态氮添加会诱导10号家系根系ClNRT1.1、ClNIR1和ClCPR2显著下调表达来降低氮吸收和代谢,而低磷胁迫下硝态氮添加会诱导ClNIR1和ClCPR2显著上调表达来增加对硝态氮还原能力,从而提高对高氮低磷环境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硝态氮 低磷胁迫 根系 氮磷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南芥过表达杉木ClC3HDZ1基因及其对缺磷胁迫的响应
9
作者 黄朝章 赵紫宇 +3 位作者 曾一帆 叶小鹏 马祥庆 帅鹏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1-508,共8页
为探究杉木ClC3HDZ1转录因子响应缺磷胁迫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杉木ClC3HDZ1转录因子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研究其对缺磷胁迫的响应,提取杉木叶片中的总RNA并将其反转为cDNA,利用三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ClC3HDZ1转录因子的编码序... 为探究杉木ClC3HDZ1转录因子响应缺磷胁迫的作用机制。通过构建杉木ClC3HDZ1转录因子过表达拟南芥植株,研究其对缺磷胁迫的响应,提取杉木叶片中的总RNA并将其反转为cDNA,利用三步法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ClC3HDZ1转录因子的编码序列片段,连接至带有35S启动子驱动的PCAMBIA1300载体,转化到农杆菌,通过花序侵染法导入野生型拟南芥植株。经含有潮霉素的MS固体培养基筛选和PCR鉴定获得过表达植株,培养至T_(3)代。将T_(3)代过表达杉木ClC3HDZ1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分别在缺磷和正常磷条件下垂直培养,观察测定不同植株的根长,测定不同植株组织总磷含量、花青素相对含量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缺磷培养下,过表达植株根长受抑制程度小于野生型,且组织总磷含量高于野生型,花青素相对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野生型。杉木ClC3HDZ1基因异源过表达可促进拟南芥植株体内总磷的积累,抵抗缺磷胁迫,同时使拟南芥叶片中花青素增幅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ClC3HDZ1基因 拟南芥 过表达 缺磷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杉木精油提取工艺优化
10
作者 陈水兰 苏铁 +3 位作者 袁涛 戴渊 刘忠跃 刘爱琴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06,共9页
为提高杉木精油提取率,加大对杉木精油的开发利用,以福建南平种源41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从蒸馏时间、液料比、浸泡时间、沸石量、过筛孔径5个因素探究提取条件对杉木精油提取率的影响规律,... 为提高杉木精油提取率,加大对杉木精油的开发利用,以福建南平种源41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设计,分别从蒸馏时间、液料比、浸泡时间、沸石量、过筛孔径5个因素探究提取条件对杉木精油提取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和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提取工艺优化,确定杉木精油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分析得出的杉木精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蒸馏时间5 h,液料比6 mL·g^(-1),浸泡时间6 h,沸石量2.0 g,过筛孔径3 mm。正交试验设计得出在蒸馏时间为5 h、液料比为5 mL·g^(-1)、过筛孔径为3 mm的条件下杉木精油提取率可达1.255%。响应面法得出的优化调整后的杉木精油最佳的提取工艺为:蒸馏时间5.1 h、液料比5.8 mL·g^(-1)、过筛孔径3 mm,在此条件下预测的杉木精油提取率达1.275%,与实测值(1.291%)拟合度高。综合研究结果得出影响杉木精油提取率大小的因素排序为过筛孔径>蒸馏时间>液料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精油 提取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地指数及密度对杉木幼龄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和热值的影响
11
作者 朱琴 关恒锋 +3 位作者 杨浩 许祖元 曹光球 曹世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7-97,共11页
【目的】探讨不同立地指数及密度下杉木幼龄林的养分流动和能量循环,筛选出养分与能量流动最快的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为杉木幼龄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永安国有林场永浆工区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试验林,采用双因素完... 【目的】探讨不同立地指数及密度下杉木幼龄林的养分流动和能量循环,筛选出养分与能量流动最快的立地指数和林分密度,为杉木幼龄林可持续经营提供重要理论基础。【方法】选取永安国有林场永浆工区7年生杉木人工林为试验林,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法设计,设置3种立地指数:16立地指数(S)、18立地指数(E)、20立地指数(T);同时设置3种林分密度:1200株·hm^(-2)(12)、1500株·hm^(-2)(15)、1800株·hm^(-2)(18);共9种处理:S12、S15、S18、E12、E15、E18、T12、T15、T18。【结果】9种处理凋落物残留率随分解时间不断下降,其中E15的凋落物分解最快,凋落物分解50%、95%所需时间最短,分别为1.22、5.26 a。凋落物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各不相同,随着分解时间的推移,凋落物碳含量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氮含量总体呈减少趋势,磷含量呈波动中有所增加的状态。各处理随着凋落物的分解,凋落物热值总体上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S18、E15、T12处理凋落物热值分解速度快。可见,凋落物热值下降能促进能量归还与循环。【结论】T12、E15、T18处理凋落物养分释放与能量流动速度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凋落物 养分 热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凋落枝叶分解过程中金属元素的释放规律
12
作者 张丽仙 郭文娟 +2 位作者 郭嘉龙 陈宇龙 李树斌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2-661,共10页
金属元素(K、Ca、Mg、Fe、Mn、Al、Na)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龄林(18 a)、成熟林(30 a)、过熟林(42 a)杉木凋落枝+叶和凋落枝为研究对象,在25℃条件下开展为期264 d室内分解实验。结果表明,中龄林两种类型凋落... 金属元素(K、Ca、Mg、Fe、Mn、Al、Na)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至关重要。本研究以中龄林(18 a)、成熟林(30 a)、过熟林(42 a)杉木凋落枝+叶和凋落枝为研究对象,在25℃条件下开展为期264 d室内分解实验。结果表明,中龄林两种类型凋落物初始K、Mn含量、凋落枝+叶初始Na含量和凋落枝初始Ca、Mg含量均显著大于过熟林,而过熟林两种类型凋落物初始Fe、Al含量显著大于中龄林。在整个分解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两种类型凋落物Ca、Mg、Fe、中龄林和成熟林凋落物K元素呈释放模式,Mn呈释放-富集模式,而Al、Na总体上呈富集模式。凋落物初始金属元素含量与金属元素的最终释放率呈极显著的线性或二次函数相关;K、Ca、Mg元素Olson指数衰退模型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中龄林两种类型凋落物K、Ca、Mg元素分解95%的平均周期(1.75、5.62、3.95年)小于成熟林(2.65、6.12、4.59年)和过熟林(3.48、6.89、6.20年)。可见,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初始金属元素含量差异明显,是影响金属元素净释放或净富集快慢的关键因子;林分发育可能导致K、Ca、Mg循环缓慢,加剧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金属元素供需矛盾,成熟林和过熟林应提高林下植被多样性,改善凋落物质量,加快凋落物分解及金属元素释放,有效提高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金属元素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发育阶段 凋落物分解 金属元素释放率 周转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林土壤特性及林下植被的影响
13
作者 左晓东 汪星星 +3 位作者 许祖元 郑宏 曹光球 曹世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1-212,共12页
为了解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影响,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不同林分密度的实验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化学计量比、酶活及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 为了解不同林分密度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e人工林土壤特性的影响,以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的不同林分密度的实验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含水量、化学计量比、酶活及林下植被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个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中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却有较大影响。2)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化学性质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林分密度的上升,土壤全碳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土壤全氮先下降后上升。3)不同林分密度对于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随着林分密度的上升,土壤的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而土壤脲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加。4)不同林分密度对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存在显著影响(P<0.05),低林分密度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在土壤细菌群落与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中,全磷(TP)、有效磷(AP)含量与土壤优势菌群Actinobacteria呈极显著相关(P<0.01)。全碳(TC)、全氮(TN)与优势菌群Zoopagomycota呈极显著相关(P<0.01)。总体而言,低林分密度是杉木人工林种植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杉木人工林 土壤酶活 植被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
14
作者 冉晋铧 黄樱 +2 位作者 熊雨忠 林开敏 曹光球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为杉木幼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833、2 500、6 667株·hm^(-2))7年生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林下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总体... [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幼林林下植被种群种间关联的影响,为杉木幼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不同造林密度(833、2 500、6 667株·hm^(-2))7年生杉木幼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比率法测定林下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通过AC联结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比较草本层、灌木层的种间关联强度;采用M.Gordon贡献定律法进行群落稳定性分析。[结果]不同造林密度杉木幼林草本层共42个种,灌木层共36个种。方差分析表明,2 500株·hm^(-2)林分的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总体呈正关联。AC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2 500株·hm^(-2)林分林下植被优势种呈正关联的种对数最多,种间关联强度最大。M.Godron稳定性分析表明,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下植被群落整体稳定性相对较好。[结论]3种造林密度下,2 500株·hm^(-2)杉木幼林草本层、灌木层优势种的关联性最强,林下植被群落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林密度 杉木幼林 林下植被 优势种 种间关联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ClHSP 70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15
作者 郭胜周 许祖元 +3 位作者 刘荣林 林秦民 曹光球 曹世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3,共11页
本研究通过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对杉木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杉木HSP 70基因的功能和杉木遗传改良以及其可持续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一年生苗作... 本研究通过克隆、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方法对杉木热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基因进行研究,为深入理解杉木HSP 70基因的功能和杉木遗传改良以及其可持续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61”一年生苗作为试验材料,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克隆得到ClHSP 70基因。运用Expasy软件等在线软件预测并分析ClHSP70蛋白的理化性质、跨膜螺旋域、信号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运用Cell-PLoc 2.0在线软件预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运用Mega 11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克隆ClHSP 70基因并构建到pCAMBIA35s-EGFP载体中,分析ClHSP7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对其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克隆得到的ClHSP 70基因编码670个氨基酸,ClHSP70蛋白的分子式为C_(3297)H_(5306)N_(940)O_(1008)S_(26),具有不稳定性,不含信号肽和跨膜区域,预测定位于细胞质。系统进化分析表明,杉木ClHSP 70与欧榛Corylus avellana亲缘关系更为密切。亚细胞定位实验结果显示,ClHSP70蛋白定位于细胞核;qRT-PCR表达分析,ClHSP 70基因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ClHSP 70基因在高温条件下6 h后相对表达量达到峰值,干旱处理12 h其表达量达到最大值,即ClHSP 70基因受高温和干旱胁迫诱导上调表达。杉木ClHSP 70基因的成功克隆与序列分析,揭示了其在杉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高温与干旱胁迫的响应,并为杉木抗逆性育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ClHSP 70基因 基因克隆 亚细胞定位 高温与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ClNRT1.1的克隆与表达
16
作者 陈凡 曹睿倪 +2 位作者 张娅静 赵铭臻 李明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目的]克隆了杉木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ClNRT1.1,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功能及在不同氮、磷环境下的表达特征,以期为培育氮、磷高效利用型杉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氮、磷处理的杉木幼苗为材料,通过RACE技术克隆ClNRT1.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 [目的]克隆了杉木硝态氮转运蛋白基因ClNRT1.1,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功能及在不同氮、磷环境下的表达特征,以期为培育氮、磷高效利用型杉木提供参考。[方法]以正常氮、磷处理的杉木幼苗为材料,通过RACE技术克隆ClNRT1.1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分析其基因特征、蛋白质理化性质及结构,并通过转录组数据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添加硝态氮和低磷处理下ClNRT1.1的表达差异。[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ClNRT1.1编码一个由33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具有显著的疏水性和稳定性。该蛋白包含主要促进子超家族(PLN00028)保守结构域,并拥有9个跨膜螺旋结构和9个疏水区。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丝氨酸为主要磷酸化位点,启动子中存在多个响应植物生长、激素、光照及胁迫相关的顺式元件。与其他NRT基因的蛋白比对分析表明,ClNRT1.1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与日本柳杉相似度最高。(2)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ClNRT1.1定位于细胞膜,可能发挥硝酸盐转运功能。(3)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低磷和低氮处理均能诱导ClNRT1.1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高氮处理显著抑制表达,尤其是低氮高磷处理下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表明ClNRT1.1参与杉木根系硝态氮的吸收和氮、磷互作调控。(4)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低磷胁迫诱导参试杉木家系ClNRT1.1基因显著上调表达,尤其是在24号家系中根的表达量较正常磷处理提高了3倍。在茎、叶中,低磷胁迫下ClNRT1.1基因的表达具有明显的家系特异性,10号和24号家系显著上调表达,65号家系则显著下调表达。[结论]ClNRT1.1通过跨膜转运硝酸盐及响应氮、磷协同信号,在杉木低磷适应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为杉木氮、磷养分高效遗传改良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硝态氮转运蛋白 基因克隆 氮、磷协同 低磷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杉木木材特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颜耀 李秉钧 +4 位作者 何宗明 刘雨晖 李明 俞新妥 马祥庆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7,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种源杉木人工林木材特性的差异,分析不同种源杉木材性的地理分布规律,筛选材性较优的杉木种源。[方法]选择1958年营造的全国第一片杉木种源试验林,进行不同种源杉木的生长调查,取样测定不同种源杉木木材密度、管胞形态、... [目的]比较不同种源杉木人工林木材特性的差异,分析不同种源杉木材性的地理分布规律,筛选材性较优的杉木种源。[方法]选择1958年营造的全国第一片杉木种源试验林,进行不同种源杉木的生长调查,取样测定不同种源杉木木材密度、管胞形态、干缩性、湿胀性、顺纹抗剪强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抗弯强度、冲击韧性、硬度等指标,比较不同种源杉木木材材性差异,采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不同种源杉木木材特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果表明,9种不同种源杉木的木材特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木材干缩性和湿胀性有随纬度增加而增大的趋势,但其他材性指标无明显的地理变异规律。安徽休宁种源木材密度显著高于其他种源(P<0.05),管胞长宽比大小排序为:广东郁南>浙江金华>福建南平>四川彭县>四川庐山>湖北竹溪>湖南会同>安徽休宁>贵州剑河。安徽休宁种源的差异干缩最小,贵州剑河种源的体积干缩系数最小。福建南平种源木材抗弯弹性模量和抗弯强度最高,安徽休宁种源木材冲击韧性和顺纹抗剪强度最高,广东郁南种源木材顺纹抗压强度最高,四川庐山种源木材硬度最高。不同材性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木材密度与部分力学性质显著相关。根据不同种源杉木材性的差异,将9种种源杉木分为3类,福建南平、广东郁南、四川庐山和安徽休宁种源归为一类,四川彭县、浙江金华、湖北竹溪和湖南会同种源归为一类,贵州剑河种源归为一类。综合不同材性指标对9种种源杉木材性的综合评价排序为安徽休宁>四川庐山>福建南平>广东郁南>四川彭县>浙江金华>湖北竹溪>湖南会同>贵州剑河。[结论]地理种源在一定程度上对杉木木材材性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种源 材性 管胞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BA对铝胁迫杉木幼苗抗氧化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吕蒙蒙 陈宇 林思祖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72-177,共6页
以杉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不同浓度6-BA对铝胁迫下杉木幼苗根、茎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6-BA浓度的增加,杉木幼苗根、茎、叶中的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 以杉木实生苗为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探究不同浓度6-BA对铝胁迫下杉木幼苗根、茎和叶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与CK相比,随着6-BA浓度的增加,杉木幼苗根、茎、叶中的丙二醛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其中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最高,其次是茎和根;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根中最强,其次是茎和叶;多酚氧化酶活性在叶片中最弱,其次是根和茎。因此,6-BA降低了不同组织中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表明6-B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铝对杉木的毒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铝胁迫 抗氧化酶活性 6-BA 不同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佳琪 马东旭 +6 位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郑鸣鸣 叶义全 江先桂 江祥庆 林开敏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28,共9页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 【目的】探究间伐保留密度对基于大径材培育下杉木人工林的生长、径阶分布和材种结构等方面的影响规律,为杉木大径材定向培育的间伐密度控制技术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作为研究对象,设置高间伐保留密度(H:2 250株/hm^(2))、中间伐保留密度(M:1 800株/hm^(2))、低间伐保留密度(L:1 200株/hm^(2))3个处理,进行连续观测5 a。【结果】1)林分胸径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林龄为11 a时,出现极显著性差异(P<0.01),间伐对树高的影响不显著;2)单株材积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林分蓄积量表现为H>M>L;3)总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总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表现为L>M>H;4)小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表现为H>M>L,H处理显著大于L处理(P<0.05),出材率表现为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中径材出材量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与林龄呈正相关,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大径材出材量与出材率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且L处理显著大于H处理(P<0.05)。【结论】抚育间伐能促进杉木人工林的生长,优化林分结构,有利于大径阶林木培养,这些作用随间伐保留密度的减小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间伐保留密度 生长 林分结构 大径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指数施肥对杉木容器育苗基质真菌群落及功能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马东旭 王佳琪 +4 位作者 蓝伟立 陈块明 李茂 叶义全 林开敏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8-396,共9页
【目的】进一步探索杉木幼苗基质真菌群落对指数施肥的整体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容器育苗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施肥处理(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对照组不施肥... 【目的】进一步探索杉木幼苗基质真菌群落对指数施肥的整体响应特征。【方法】以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容器育苗基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4个浓度梯度的施肥处理(EF1,40 mg/株;EF2,80 mg/株;EF3,120 mg/株;EF4,160 mg/株),对照组不施肥,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与FUNGuild真菌功能预测技术,研究不同指数施肥梯度对杉木苗基质理化性质、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类群的影响。【结果】短期指数施肥对基质对真菌多样性没有影响,但能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粗孢孔目(Trechisp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粪壳目(Sordariales)、Chaetosphaeriales和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分别是伞菌纲、粪壳菌纲、被孢霉纲三大优势真菌纲下的优势种群。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粪壳目、被孢霉目相对丰度。基质真菌营养类型以腐生型为主,木质腐生真菌为优势功能类群,指数施肥后病理腐生共生过渡型、腐生共生过渡型、植物病原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减少,从枝菌根真菌相对丰度显著增加。RDA分析结果表明,AP、TK和TN是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结构与功能类群的主要环境因子。指数施肥显著增加了基质中AP、TN含量,推测指数施肥可能会促进对N、P敏感的真菌类群繁殖,这部分真菌属于腐生营养型与共生营养型,随着施肥量增加,腐生营养性真菌类群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反而抑制了共生营养型真菌类群生长。【结论】指数施肥能有效提高基质养分有效性,调控真菌优势群落结构,增加共生与腐生型真菌比例,降低病菌含量,为杉木幼苗生长发育提供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苗基质 指数施肥 真菌 功能类群 高通量测序 杉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