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若尔盖典型高寒湿地碳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孙欢 曹永强 +8 位作者 陈江枚 张怡 王三欣 王嘉琪 张伟 雷俊锋 黄秋成 周青平 胡健 《国家公园(中英文)》 2025年第3期141-153,共13页
高寒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其碳库动态对区域碳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但对高寒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仍然不足。研究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内泥炭沼泽、泥炭地和湿草甸三种典型高寒湿地为对象,通过连续三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 高寒湿地作为全球重要的碳汇,其碳库动态对区域碳循环起着关键作用,但对高寒湿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仍然不足。研究以若尔盖国家公园内泥炭沼泽、泥炭地和湿草甸三种典型高寒湿地为对象,通过连续三年的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量化植被和土壤碳库特征,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湿草甸地上生物量(371g/m^(2))及生物量碳储量(195g/m^(2))最高,但其土壤有机碳含量(78g/kg)最低;泥炭地地下生物量(3911g/m^(2))显著高于其他类型,且20—40cm土层碳储量最高((180±19.61)t/hm^(2)),其土壤有机碳含量(167g/kg)最高,但随土层深度显著递减。植被生物量与物种多样性(丰富度指数)显著正相关(P<0.01),表明多样性提升可增强碳固持能力。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含水量)对碳库影响具有差异性,泥炭地容重与碳储量正相关,而湿草甸则呈负相关。研究表明,泥炭地深层土壤碳积累优势显著,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互作用对碳储存至关重要。研究结果为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评估及未来国家公园生态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碳储量 植被多样性 土壤有机碳 若尔盖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灌植被转变对草地生态系统及其水碳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9
2
作者 胡健 曹全恒 +4 位作者 刘小龙 陈雪玲 孙梅玲 周青平 吕一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324-4333,共10页
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的共同作用使全球草地出现明显的灌丛化现象,灌木去除是草地灌丛化控制的重要方式,识别这些草灌植被转变对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土壤侵蚀和侵蚀碳流失的影响对草地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草地灌木入侵及其控... 气候变暖和过度放牧的共同作用使全球草地出现明显的灌丛化现象,灌木去除是草地灌丛化控制的重要方式,识别这些草灌植被转变对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土壤侵蚀和侵蚀碳流失的影响对草地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综述了草地灌木入侵及其控制对植物群落和土壤功能(如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及这些草灌植被变化对生态水文、土壤侵蚀和土壤侵蚀碳流失等水碳耦合过程的影响机制。针对目前草地灌木入侵和去除对植物群落、植被格局、水土过程和功能影响研究的薄弱环节,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需深化草灌植被转变对碳、氮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机制研究,(2)需重视核磁共振光谱、生物标志物、同位素等新技术和植被格局的指数与连通性等新方法在草灌植被转变的水、碳等生态效应研究中的应用,(3)需加强草灌植被格局和生态水文、土壤侵蚀与土壤侵蚀碳等水碳过程的多要素、多过程和多尺度的综合研究。本文旨在为灌丛化草地科学有效的生态恢复与多目标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木入侵 灌木去除 生态水文 土壤侵蚀 土壤碳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排水降低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土壤酶活性
3
作者 时蓉喜 王全成 +6 位作者 刘宁 刘梦洁 汪金松 胡健 汪辉 陈有军 周青平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98-1407,共10页
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在全球碳储存和气候调节中有重要角色,排水对泥炭地土壤特性和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土壤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了排水50年后的高寒泥炭地和邻近的近自然泥炭地,探讨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对... 若尔盖高寒泥炭地在全球碳储存和气候调节中有重要角色,排水对泥炭地土壤特性和生态功能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土壤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选取了排水50年后的高寒泥炭地和邻近的近自然泥炭地,探讨土壤水解酶和氧化酶活性对排水的响应,并从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揭示排水对高寒泥炭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随土壤剖面深度增加,土壤酶活性和大部分土壤理化性质均显著降低,养分化学计量比均显著增加。排水处理后,不同土层的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他理化性质均呈下降趋势;20~100 cm土层水解酶活性和不同土层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排水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主要受土壤水分含量、pH值、植物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共同调控。本研究为理解高寒泥炭地土壤碳动态和泥炭地碳库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地 排水 水解酶 氧化酶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剖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湿地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4
作者 孙宏洋 胡健 +4 位作者 王志强 段东东 龚海洋 周俊 周青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07-4119,共13页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对比分析了当前测定P形态的方法,揭示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泥炭土壤剖面中P的分布规律、无机P的有效化及有机P的矿化机制,深入探讨了物理化学效应、植物作用及微生物活动对泥炭土壤P形态转化的驱动与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在泥炭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区别于普通陆生土壤,其转化运移过程受到泥炭土壤特有环境特征主导。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未来泥炭土壤P研究的两个前瞻性方向:一是探究泥炭土P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深化对P循环微观过程的理解;二是研究泥炭土P形态和含量变化对C、N累积和释放的影响机制,为揭示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提供新视角。这些研究方向将为泥炭湿地的可持续管理和全球C循环的科学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土壤 磷形态 产酸基因 磷酸酶 酶锁 铁门 聚磷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站2022年梯度气象观测数据集
5
作者 曹永强 胡健 +5 位作者 黄秋成 张伟 雷俊锋 汪辉 陈有军 周青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3年第4期85-94,共10页
气象因子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定位站野外观测的重要要素之一,可为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气象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若尔盖站”)... 气象因子是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CERN)定位站野外观测的重要要素之一,可为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气象预报提供基础数据。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若尔盖站”)是新获批建设的国内唯一的高寒湿地生态站。若尔盖站在2021年实现气象要素垂直梯度观测,对于解析若尔盖高原的气象特征和高寒湿地的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利用若尔盖站垂直梯度自动气象观测系统,通过《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标准规范保障所获取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生态系统大气环境观测规范》的相关规定进行原始数据的无效剔除,再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即整理了2022年若尔盖站的梯度气象观测数据24项气象指标,共计8760条日尺度数据,具体包括距离地面2 m的大气压、降水、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距离地面2 m、6 m、12 m、16 m、20 m高度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以及20 cm、40 cm、60 cm、100 cm、15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等,以期为若尔盖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揭示高原大气环境变化规律及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梯度观测 气象要素 高寒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17个燕麦品种营养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关皓 许多 +8 位作者 李海萍 贾志锋 马祥 刘文辉 陈有军 李欣洋 黄艳玲 周青平 陈仕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5-198,共14页
为评价不同饲用燕麦营养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本试验选取了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种植的17个燕麦品种,于乳熟期收获,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参数和体外产气量,计算饲草品质评定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不同品种燕... 为评价不同饲用燕麦营养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本试验选取了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种植的17个燕麦品种,于乳熟期收获,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体外发酵参数和体外产气量,计算饲草品质评定指数,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对不同品种燕麦的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品种燕麦干物质含量为24.44%~32.91%FW,莫妮卡最高;粗脂肪含量为1.60%~4.03%DM,青海444最高;粗蛋白含量为4.35%~6.23%DM,青海444最高;粗灰分含量为4.58%~6.51%DM,青海444最高;可溶性糖含量为3.49%~12.61%DM,青甜2号最高;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分别为45.56%~62.31%DM和23.75%~32.38%DM,均为坝燕6号最高。饲草品质评定指数方面,相对饲喂价值和相对饲草品质分别是95.06~143.74和118.32~213.25,均为甜燕1号最高。饲草分级指数为6.34~11.91 MJ·d^(-1),青海444最高。瘤胃发酵参数方面,pH为6.58~7.07,悍马最高;氨态氮含量为9.65~15.87 mg·dL^(-1),青海444最高;干物质降解率为63.01%~76.47%,牧王最高。体外产气量方面,不同品种燕麦不同时间点的累计产气量存在差异。72 h累计产气量为56.59~105.28 mL,产气最多的为牧王。综合以上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17个燕麦品种的综合得分排序如下:青海444>甜燕1号>青甜1号>甜燕3号>青甜2号>甜燕麦>贝勒>莫妮卡>牧王>白燕7号>悍马>优牧1号>梦龙>福瑞至>太阳神>爱沃126>坝燕6号。因此,青海444是适合在高寒地区种植的营养品质及潜在饲用价值最优的燕麦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麦 营养价值 瘤胃降解特性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熟性相关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妍 廖万奇 +4 位作者 雷映霞 方嘉琪 陈有军 周青平 汪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16,共8页
作物的多数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均为数量性状,深入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对作物新品种育成和种植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熟性是作物育种方向一个重要的数量性状,本文对常见作物的熟性进行划分,并总结作物遗传背景、种植管理技... 作物的多数经济性状和农艺性状均为数量性状,深入研究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对作物新品种育成和种植生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熟性是作物育种方向一个重要的数量性状,本文对常见作物的熟性进行划分,并总结作物遗传背景、种植管理技术和环境等因素对作物熟性、生长状况、生长趋势的影响。同时,总结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的原理和常用作图方法,以及各作图方法的优缺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了国内外近16年关于作物熟性性状相关QTL研究的文献发表情况。从作物营养生长阶段、孕穗抽穗期、开花时间、籽粒性状等方面综述了油菜、大豆、水稻、小麦等作物熟性相关QTL定位的研究进展,并对运用QTL定位研究作物熟性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探讨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性 生育期 QTL定位 开花期 早熟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下作物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循环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方嘉琪 赵妍 +1 位作者 周青平 汪辉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6-1050,共15页
氮素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作物从外界环境吸收氮素后经过体内的转运、代谢过程而被同化为有机氮,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充分认识作物氮同化过程,对研究作物氮代谢机制,提高作物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 氮素是作物生长的必需元素之一,作物从外界环境吸收氮素后经过体内的转运、代谢过程而被同化为有机氮,进而促进其生长发育。充分认识作物氮同化过程,对研究作物氮代谢机制,提高作物氮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了540篇国内外作物在低氮胁迫下的氮同化,研究进展、热点和发展趋势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低氮胁迫下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响应不同,但各个酶之间功能耦合,受多层级调控,不同器官间存在功能分化。NR活性受NRTs双亲和系统及Dof1/miRNA调控。Ni R协同NR受光-氮信号互作,通过基因工程靶向调控亚硝酸盐以提升抗逆性。GDH通过同工酶介导碳氮整合与衰老氮再动员。GOGAT异构体主导氮分配其表达受氮源类型及物种遗传背景调控。最后展望未来作物在氮代谢相关领域研究方向,以期为合理施氮、促进同化物积累、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代谢 氮同化 低氮胁迫 GS-GOGAT循环 氮利用效率 转录因子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鞘的形成及功能研究综述
9
作者 李容 张雯露 +4 位作者 黄雄杰 和昊宇 马良良 关皓 陈有军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3-144,共12页
植物根鞘是紧密黏附在根系表面的鞘状土壤,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征,具备关键的环境和生物化学功能,包括固定根际土、形成土壤团聚体、促进水分和养分吸收、促使微生物群落定殖和抵抗干旱胁迫等。为系统解析根鞘形成机制及其... 植物根鞘是紧密黏附在根系表面的鞘状土壤,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微生物特征,具备关键的环境和生物化学功能,包括固定根际土、形成土壤团聚体、促进水分和养分吸收、促使微生物群落定殖和抵抗干旱胁迫等。为系统解析根鞘形成机制及其功能特性,并揭示研究热点趋势,本研究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以“Rhizosheath”“Root hair”“Root exudate”以及“根鞘”“根系分泌物”“根毛”为关键词,共计检索到2812篇发表于2008年1月1日—2023年4月30日根鞘的相关文献。以根鞘的形成和功能为切入点阐述了决定根鞘发育的生物、化学和物理相互作用因素以及对植物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根鞘形成的遗传分子机制和作物改良提供思考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鞘 CiteSpace软件 养分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灌丛化草地灌木去除管理措施对土壤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
10
作者 张怡 胡健 +6 位作者 周青平 王弘宇 陈江枚 王三欣 王嘉琪 马文婷 孙欢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12-1923,共12页
在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灌木扩张趋势,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但是高寒草地灌木去除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流失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评估了青藏高原东缘典型自然草地、自然灌丛化草地、去除灌木... 在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存在明显的灌木扩张趋势,直接影响其水源涵养功能,但是高寒草地灌木去除管理措施对土壤水分入渗、流失及其水源涵养能力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评估了青藏高原东缘典型自然草地、自然灌丛化草地、去除灌木冠层和根草地、去除灌木冠层草地之间的水源涵养能力差异。结果表明:4种处理方式在1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最高,而其最大入渗量、流失量多集中在0~10 cm土层;灌丛化草地在整个土壤剖面中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与自然草地相比,灌丛化草地增强了土壤水分的入渗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水源涵养能力;降雨量显著影响自然草地水源涵养能力,除了去除灌木冠层草地在去除初期外,2种去除方式也都具有较强的水源涵养能力,而去除灌木冠层和根比仅去除灌木冠层处理的水源涵养能力更稳定。总的来说,这些结果可为高寒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草地灌丛化 土壤水分 水源涵养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氮胁迫下不同皮燕麦品种早期的响应研究及耐低氮性综合评价 被引量:5
11
作者 罗颖 李聪 +4 位作者 王沛 田莉华 汪辉 周青平 雷映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4-184,共21页
为探讨在低氮胁迫下皮燕麦早期的形态、生理响应以及筛选出耐低氮皮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8种不同皮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全氮(4 mmol·L^(-1),CK)和1/10 N(0.4 mmol·L^(-1),LN)两个氮浓度水平,在处理21 d后,对低氮胁... 为探讨在低氮胁迫下皮燕麦早期的形态、生理响应以及筛选出耐低氮皮燕麦品种,本研究以18种不同皮燕麦品种为材料,采用水培法,设置全氮(4 mmol·L^(-1),CK)和1/10 N(0.4 mmol·L^(-1),LN)两个氮浓度水平,在处理21 d后,对低氮胁迫下皮燕麦的7项形态指标和14项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降维分析提取影响因子,结合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低氮胁迫下不同皮燕麦品种早期的株高、地上部生物量、硝态氮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谷氨酸合成酶活性、丙二醛含量、活性氧含量均呈上升趋势;根长、地下部生物量、根冠比变化趋势不尽相同;2)21项生理指标中有12对指标呈极显著相关性,根冠比(RSR)与地下部干重(RDW)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谷氨酰胺合成酶(GS)与可溶性蛋白(SP)呈极显著负相关;3)低氮胁迫下皮燕麦的生物量、氮代谢因子、光合因子、抗氧化因子、渗透调节因子可作为评价耐低氮性的重要指标;4)18份皮燕麦可划分为3大类,青海甜燕麦和青海444这两份品种耐低氮能力较强,为耐低氮型品种,甜燕2号和青燕2号这两份皮燕麦品种的耐低氮能力较弱,为氮敏感型品种,其余材料耐低氮性居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燕麦 耐低氮性 生理响应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牧区家庭厕肥对沙地植被恢复的短期促进效应 被引量:1
12
作者 苟小林 补春兰 +3 位作者 周青平 王恒 张伟 涂卫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00-10211,共12页
为明确高寒牧区家庭厕肥是否对沙化地植被恢复具有促进效应,以若尔盖高寒牧区为对象,选择沙化地进行植被恢复,研究对比牧区家庭厕肥与牧区牛羊粪肥对植被恢复的短期促进效应,分析两种处理对植被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 为明确高寒牧区家庭厕肥是否对沙化地植被恢复具有促进效应,以若尔盖高寒牧区为对象,选择沙化地进行植被恢复,研究对比牧区家庭厕肥与牧区牛羊粪肥对植被恢复的短期促进效应,分析两种处理对植被恢复、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探讨高寒牧区家庭厕肥对沙化生态恢复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补肥都促进了植被的生长,短期内植被盖度提高超过60%,先锋草本燕麦能够形成有效覆盖;两种补肥都降低了土壤pH值,增加了土壤水分含量;两种补肥使土壤中碳、氮、磷养分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含量超过0.8 g/kg;两种补肥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磷含量增加,也增加了土壤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增加了2—3倍。高寒牧区家庭厕肥短期促进沙化地植被恢复与传统牛羊粪肥功能相似,研究认为家庭厕肥适用于高寒牧区沙化地生态恢复。建议可以将高寒牧区改厕的家庭厕肥与传统牛羊粪肥配比施用,在进行标准化和无公害处理后应用于沙化生态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草地沙化 植被恢复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原高寒泥炭湿地水碳过程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嘉琪 胡健 +7 位作者 曹永强 陈江枚 孙欢 段东东 周青平 张伟 黄秋成 雷俊锋 《水土保持学报》 2025年第4期12-21,共10页
[目的]针对水土过程与碳流失过程耦合研究不足、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缺乏、流域尺度水碳通量定量评估薄弱等问题,系统综述若尔盖高原高寒泥炭湿地水碳过程的研究进展,为湿地可持续管理与“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若尔盖... [目的]针对水土过程与碳流失过程耦合研究不足、长期连续观测数据缺乏、流域尺度水碳通量定量评估薄弱等问题,系统综述若尔盖高原高寒泥炭湿地水碳过程的研究进展,为湿地可持续管理与“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国内外若尔盖高原已有研究成果开展系统性文献综述,从地球关键带视角解析水-碳-生物多圈层耦合机制,阐明水文条件、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对碳循环的协同调控作用;同时,结合生态修复工程实践与政策演进历程,分析湿地保护技术(如复湿、植被重建)的恢复成效及其对区域碳平衡的影响。[结果]水文条件是调控泥炭湿地碳汇功能的核心因子,其波动通过氧化还原作用直接驱动碳积累与排放动态;植被群落演替显著影响根系碳输入效率,但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微观耦合机制仍缺乏系统性验证。挖沟排水、超载放牧等人类活动通过破坏水文连通性加速泥炭氧化与碳流失,复湿工程、植被恢复等修复技术虽能局部恢复水位并提升碳汇能力,但其长期生态效应仍需深化研究。现有水碳耦合模型在复杂地形特征的高寒湿地的应用不足,需精准模拟影响溶解有机碳的迁移路径;流域尺度联网观测体系薄弱,制约水文-侵蚀-碳流失等多过程耦合机制的系统认知。野外站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支撑高寒泥炭湿地生态保护和修复。[结论]未来研究应重点开展的工作为:1)建立高寒泥炭湿地长期定位观测样地,系统监测水源涵养和碳汇功能动态。2)构建多尺度(样地-流域-区域)、多要素(气候-植被-土壤-水文)联网观测体系,综合运用定位观测、模型模拟等方法,定量解析高寒泥炭湿地关键带水土过程及其碳的迁移规律。3)建立控制试验平台,深入研究全球变化(气候变化、超载放牧、挖沟排水和复湿等)对高寒泥炭湿地水碳过程的影响机制。4)强化高寒泥炭湿地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构建区域生态质量评价技术体系。该研究成果将为高寒湿地生态保护修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高寒湿地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 水碳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草地生产力与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发展现状与建议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敬龙 曲广鹏 +4 位作者 夏菲 史睿智 仁增旺堆 次珍 周青平 《西藏农业科技》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从西藏草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系统归纳了西藏天然草地及草畜平衡情况、人工草地布局及饲草产量情况、栽培牧草品种以及退化草地生态治理修复工作,分析了限制西藏发展人工草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大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相关理论和技... 从西藏草产业发展现状出发,系统归纳了西藏天然草地及草畜平衡情况、人工草地布局及饲草产量情况、栽培牧草品种以及退化草地生态治理修复工作,分析了限制西藏发展人工草地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大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相关理论和技术研发,提升草原生态功能提升工程实施的科学性和质量效益;打造草原生态功能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和科研基地,增强生态功能提升技术创新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持续稳定;继续加大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力度,提高草原修复质量;在“以小保大”理论指导下,发展小面积优质高产的人工草地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生产力 草原生态功能提升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燕麦在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青平 胡晓炜 +1 位作者 汪辉 陈有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1-182,共12页
研究了燕麦作为粮饲兼用作物在全方位牢固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主要作用,着重分析了燕麦在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和大市场观视域下,如何实现“藏粮于草”战略,以保障我国食物结构转型、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态与粮食安全兼顾发展... 研究了燕麦作为粮饲兼用作物在全方位牢固粮食安全根基中的主要作用,着重分析了燕麦在大食物观、大资源观、大生态观和大市场观视域下,如何实现“藏粮于草”战略,以保障我国食物结构转型、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生态与粮食安全兼顾发展。燕麦作为我国主推的重要粮饲兼用作物,其籽粒可作为主粮和功能性食品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重要功能;燕麦草是反刍动物的优质饲草,可提升畜产品品质,缓解饲料粮压力,是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的重要方式。同时,燕麦由于喜冷凉和耐贫瘠的特性,在低中产田、农闲田以及天然资源环境相对匮乏的草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待充分挖掘。基于“藏粮于草”战略,将粮食安全与燕麦产业紧密结合,可全方位牢固我国粮食安全根基、增加对全域资源的开发利用,全面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藏粮于草 燕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地区5种饲草产量与CNCPS组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雯露 黄雄杰 +4 位作者 李容 汪辉 关皓 周青平 陈有军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2-1681,共10页
饲草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创制的基础,本研究选择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区栽培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饲草种质资源,... 饲草种质资源是新品种创制的基础,本研究选择适宜在川西北高寒区栽培的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圆柱披碱草(Elymus cylindricus)和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饲草种质资源,测定了饲草产量、全株及不同部位(茎、叶、穗)的营养成分,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ornell net carbohydrate and protein system, CNCPS)对其组分进行分析,为筛选高产优质饲草种质资源奠定基础。结果表明,鲜草产量随年份增加逐年降低,老芒麦连续四年的鲜草产量高于其他饲草。圆柱披碱草的干草产量最高,变异系数较小,稳产性较好。无芒雀麦茎、叶和穗的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 ADF)含量低于其他饲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 NSC)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草(P<0.05)。圆柱披碱草茎、叶和穗的AD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饲草(P<0.05)。老芒麦全株、茎、叶和穗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 CP)含量高于其他饲草,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 CHO)含量低于其他饲草。综合分析得出,无芒雀麦和老芒麦的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表现较好,可作为当地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饲草产量 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 粗蛋白 碳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研究进展
17
作者 詹圆 方嘉琪 +3 位作者 陈有军 田浩琦 周青平 汪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8,共8页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植物光合能力受到干旱等逆境的严重胁迫,人类食物来源受到严重威胁。麦类作物在全世界扮... 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产人类所需的有机物,提高植物整体光合能力一直是促进作物生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愈加频繁发生,植物光合能力受到干旱等逆境的严重胁迫,人类食物来源受到严重威胁。麦类作物在全世界扮演着重要的粮食和饲料角色,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植物种类之一。已有研究发现,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具有较高效的光合作用,并且在干旱等逆境下比叶片更加稳定,对麦类作物籽实营养物质积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贡献能力、光合途径类型、呼吸CO_(2)再固定和对干旱胁迫的响应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发掘利用进行展望。结果表明,穗部器官是麦类作物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对维持其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的整体光合性能具有重要作用。回顾和总结关于麦类作物穗部器官光合固碳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充分挖掘穗部器官光合潜力、培育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类作物 穗部器官 光合固碳 C_(3)途径 C_(4)途径 光合贡献 干旱胁迫 抗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麦麸和乳酸菌对川西北高寒地区燕麦裹包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李海萍 关皓 +9 位作者 贾志锋 刘文辉 陈仕勇 徐美玲 陈生翠 严东海 蒋永梅 甘丽 张珈敏 周青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2-310,共9页
川西北高寒地区燕麦收获时含水量较高,环境温度较低,燕麦青贮品质不佳。本文为提高燕麦青贮品质,研究了自选乳酸菌发酵生物学特性,评价了麦麸和自选乳酸菌菌株对燕麦裹包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A,A_(0):0%... 川西北高寒地区燕麦收获时含水量较高,环境温度较低,燕麦青贮品质不佳。本文为提高燕麦青贮品质,研究了自选乳酸菌发酵生物学特性,评价了麦麸和自选乳酸菌菌株对燕麦裹包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因素A,A_(0):0%麦麸;A_(1):30%麦麸;因素B,B_(0):对照;B_(1):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60(LP160);B_(2):Lactobacillus brevis 248(LB248);B_(3):商业菌。每个裹包50 kg,每个处理3个重复。结果表明,自选菌株LP160和LB248在模拟冻融(20℃/-5℃)条件下生长迅速、产酸快。燕麦裹包青贮60 d后,添加麦麸后青贮干物质、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乳酸显著增加(P<0.01),添加乳酸菌后青贮pH和氨态氮显著降低(P<0.01),其中A_(0)B_(1)组发酵品质最优,A_(1)B_(1)组营养品质最优,即LP160效果最优。综上,添加麦麸和自选菌株可以有效改善川西北高寒地区燕麦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为该地区青贮饲料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 裹包青贮 燕麦 发酵品质 乳酸菌 麦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GB成像技术估算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性能
19
作者 雷俊锋 王沛 +2 位作者 陈有军 周青平 汪辉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01-1210,共10页
为实现无损、高效、准确估算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生长性能指标,本研究基于Lemna Tec Scanan‐lyzer植物表型分析系统拍摄盐胁迫下29个紫花苜蓿品种幼苗顶视、正视和侧视RGB图像,分析筛选可估算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oil... 为实现无损、高效、准确估算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生长性能指标,本研究基于Lemna Tec Scanan‐lyzer植物表型分析系统拍摄盐胁迫下29个紫花苜蓿品种幼苗顶视、正视和侧视RGB图像,分析筛选可估算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叶面积和株高等生长性能指标的图像表型参数。结果表明:侧视图投影面积与紫花苜蓿幼苗叶干重、茎干重和总干重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顶视、正视和侧视投影面积计算得到的5个参数中,VIAP(VIntegrated Analysis Platform)对幼苗总干重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模型为y=0.0054x+0.0305(R^(2)=0.84)。侧视图投影面积和侧视图最小外接圆直径可分别用于建立紫花苜蓿幼苗叶面积和株高的估算模型(R^(2)分别为0.71和0.84)。主成分分析表明,无盐胁迫、低盐胁迫(75 mmol·L^(-1))和高盐胁迫浓度(150和225mmol·L^(-1))处理的幼苗图像表型参数明显在不同象限。顶视、正视和侧视3个角度投影面积和侧视图最小外接圆直径均在4个盐胁迫浓度梯度之间呈现显著性差异,能够估算紫花苜蓿幼苗生长性能,进而评价其耐盐胁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估算 紫花苜蓿 RGB成像 盐胁迫 投影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燕麦种质资源穗部特征与种子大小性状分析
20
作者 黄雄杰 刘芳 +4 位作者 李茜 拉巴 周青平 汪辉 陈有军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4-1444,共11页
种子大小决定种子活力和产量,是筛选育种材料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选用202份不同来源的皮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资源,测定穗部特征与种子大小性状的形态指标,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性状特征,为不同育种目标材料的选择奠定工作基础。结... 种子大小决定种子活力和产量,是筛选育种材料的重要参考依据。本研究选用202份不同来源的皮燕麦(Avena sativa)种质资源,测定穗部特征与种子大小性状的形态指标,综合评价供试材料的性状特征,为不同育种目标材料的选择奠定工作基础。结果表明:4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穗型(0.69)最高;20个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以长宽比(2.08)最高,其变异系数以小穗数(27.17%)最高。种子宽、厚和体积与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穗重、种子侧面面积和体积极显著正向影响千粒重的大小(P<0.01)。供试材料的性状特征划分为“种子发育及贮藏因子”“种子形状及结构因子”和“穗部特征及产量因子”3个主要功能成分。将供试材料分为5个类群,其中类群Ⅳ,Ⅴ可作为重穗多籽大粒型育种材料,类群Ⅰ可作为长穗多籽小粒型育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燕麦 种质资源 穗部特征 种子大小 遗传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