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对比分析
1
作者 肖红茹 周春花 +2 位作者 龙柯吉 谌芸 但玻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9-284,共16页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 2020年8月10—13日、14—18日(分别简称“8.10-13”“8.14-18”),四川盆地连续出现两次持续性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降水强度大,落区高度重叠,引发次生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深入认识极端暴雨发生发展机制,理解其致灾机理,文章利用高空、地面观测、FY-4A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8.10-13”“8.14-18”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和最强降水阶段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展演变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两次过程均发生在中高纬“两槽一脊”环流背景下,是盆地典型的“东高西低”型暴雨,都出现了极端降水。“8.10-13”暴雨小时雨强超历史极值,“8.14-18”暴雨小时雨强与历史统计值相当。“8.10-13”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暖区强降水,由一个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发生—发展—成熟—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回波质心低,强度超过55 dBz;“8.14-18”暴雨最强降水阶段属于混合性降水,由两个α中尺度对流系统(α-MCS)发生—发展—合并—减弱过程导致,≥40 dBz的回波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低质心回波强度达50 dBz。“8.10-13”暴雨喇叭口地形绕流和迎风坡抬升作用及陡峭地形过渡区温度高梯度带触发对流,配合低层较强暖平流,高层弱冷平流,对流维持;“8.14-18”暴雨对流层低层冷暖气流交汇辐合抬升和暖区低空急流左侧辐合触发了对流,冷暖气流交汇形成的切变使得降水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极端暴雨 短时强降水 MCC MCS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灾害对泸州乡村可持续脱贫的影响
2
作者 王翔 曾娜 +1 位作者 何兴潼 崔甲 《农业工程技术》 2024年第23期108-109,共2页
气象灾害一直是阻碍农村脱贫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脱贫,保障农户生计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构建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结合田间调查所获得的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 气象灾害一直是阻碍农村脱贫工作的主要挑战之一。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脱贫,保障农户生计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该文通过构建生计可持续性的评价指标,结合田间调查所获得的气象数据,深入分析了气象灾害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象灾害对农户的生计可持续性存在明显的负面作用。因此,强化气象服务,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的作用,打造泸州市智慧气象业务平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气象灾害的冲击,增强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进而助力实现农村的持续脱贫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 可持续脱贫 气象灾害 生计可持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雅安市生态系统气象利用价值核算与空间利用研究
3
作者 蒲秀姝 孙英耀 +1 位作者 郭洁 吴亚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4期83-85,89,共4页
气候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构成进行分析和科学核算是价值转化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生态系统气象利用价值(MGEP)核算框架,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别共7个核算科目,对四川省雅安市MGEP进行核算,并根... 气候生态产品是生态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价值构成进行分析和科学核算是价值转化的基础。研究构建了生态系统气象利用价值(MGEP)核算框架,分为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大类别共7个核算科目,对四川省雅安市MGEP进行核算,并根据不同类别价值量的分布提出空间利用评价。结果显示,雅安市2021—2023年MGEP平均每年为260.33亿元,占GDP的28.4%。其中,气候物质供给价值最高,为243.75亿元,占MGEP的93.6%;其次是气候文化服务价值,为16.16亿元,占MGEP的6.2%。各县(区)MGEP整体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以雨城区75.59亿元最高,占全市的29.0%,汉源县最少(1.47亿元)。研究结果货币化反映了雅安市的气候生态产品经济价值,可以为地方推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气象利用价值 价值核算 空间利用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估
4
作者 邓国卫 郭海燕 李秀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5-166,共12页
强风是影响川藏铁路安全建设与运营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减轻或避免强风灾害对川藏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的影响,以四川段为例,利用200余个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22年的10 m高度测风数据,分析了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分布特征,并根... 强风是影响川藏铁路安全建设与运营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为减轻或避免强风灾害对川藏铁路建设与运营安全的影响,以四川段为例,利用200余个地面区域自动气象站2009-2022年的10 m高度测风数据,分析了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强风分布特征,并根据强风对施工期与运营期的不同影响,分别建立不同评估指标评估其强风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泸定县以西路段受高原地形影响,强风频次较高,大部路段各月大风日数超过5 d,年均极大风速超过10.0 m/s,极大风速盛行风向以偏北风为主,其中理塘和春季分别是大风日数最多的路段和时段.泸定县以东路段受盆地地形影响,强风频次较低,全年大风日数可忽略不计,年均极大风速为5.0~10.0 m/s,全年极大风速盛行风向以偏东风为主.川藏铁路四川段沿线施工期与运营期强风危险性等级分布较为一致,其中较高及以上等级区域均集中于雅江县西部至理塘县路段.基于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开展川藏铁路沿线强风特征及其危险性分析更加精细,可为川藏铁路四川段建设与运营期的强风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强风 危险性 评估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确定方法对比研究--以雅安名山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徐金霞 郭海燕 +3 位作者 邓国卫 高歌 刘佳 徐沅鑫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9,共11页
临界雨量是山洪灾害预警的重要指标,以雅安名山河流域为例,依据山洪灾情记录与逐小时降水数据,采用3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统计归纳法和基于灾变物理机制的FloodArea水文水力学方法,对比分析了名山河流域不同降雨历时(1、3、6、12、24 h)的... 临界雨量是山洪灾害预警的重要指标,以雅安名山河流域为例,依据山洪灾情记录与逐小时降水数据,采用3种基于数据驱动的统计归纳法和基于灾变物理机制的FloodArea水文水力学方法,对比分析了名山河流域不同降雨历时(1、3、6、12、24 h)的山洪灾害临界雨量。通过研究发现,单站临界雨量法适用于雨量站分布均匀且站点密度高的区域,区域临界雨量法基于流域面雨量而非站点雨量,适用于雨量站布设稀疏的区域,其计算结果较实际情况偏低。灾害与降雨同频率法以县站长时间极值序列为样本,基于概率密度函数计算与灾害发生频率对应的临界雨量值,发现广义极值分布拟合效果最优、对数正态与耿贝尔分布次之。该方法数据需求简单,尤其适用于对灾情记录不全以及站点分布稀疏地区,但其存在山洪频率计算偏低情况下,临界雨量值计算结果偏高的问题,可依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衰减系数,适当调整,减小误差。FloodArea水文模型更适用于精细化山区小流域山洪灾害过程的模拟,计算得到四级山洪灾害预警临界雨量值偏小,实际更接近三级风险雨量值。结果表明,统计方法倾向于高估,而水文模型指标则可能低估,山洪灾害临界雨量的推求可依据数据的实际情况综合采用多个方法进行复核订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洪灾害 临界雨量 概率密度 FloodArea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自动土壤水分站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郭旭 苑跃 +2 位作者 杜冰 吴薇 龙柯吉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4-6,33,共4页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四川地区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获得更准确可靠的自动土壤水分资料,研究了四川省18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的土壤水文、物理常数,包括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和凋萎湿度。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土壤质地以壤土类为主,约...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四川地区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获得更准确可靠的自动土壤水分资料,研究了四川省184个自动土壤水分站的土壤水文、物理常数,包括土壤质地、田间持水量、土壤容重和凋萎湿度。结果表明,四川地区土壤质地以壤土类为主,约有44%的县(区)为壤土类土质,其次是黏土类,约占30%,砂土类地区最少,仅占5%。自动土壤水分站田间持水量的分布为12.5%~36.7%;土壤容重的分布为1.00~2.13g/cm3;凋萎湿度的分布为3.1%~16.9%。研究还发现,部分站点测定的土壤水文、物理特性存在疑问,特别是凋萎湿度差异较大,问题站点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土壤水分站 土壤质地 田间持水量 土壤容重 凋萎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素的大蒜价格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婧媛 张欣 +1 位作者 蔺睿 王庆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大蒜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和药材,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和大蒜价格数据,建立四川省大蒜价格的VAR和BP预测,并对两者的预测精度和解释能力进行对比,以揭示气象因素对大蒜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 大蒜作为重要的调味品和药材,价格的波动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和大蒜价格数据,建立四川省大蒜价格的VAR和BP预测,并对两者的预测精度和解释能力进行对比,以揭示气象因素对大蒜价格波动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VAR模型对于大蒜价格波动的解释性更佳,而BP模型在预测精度上略优于VAR模型。综合而言,气象因素对于大蒜价格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本研究为理解和预测大蒜价格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价格 气象因素 价格预测 VAR模型 B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距平积分订正方法对中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数值天气预报的改进
8
作者 常俊 张述文 +1 位作者 任星露 冉津江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74-986,共13页
利用基于历史资料的模式距平积分预报订正(ANO)方法,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简称SWMS)预报产品进行订正试验,检验了ANO方法对2019年6月20-25日一次复杂地形条件下灾... 利用基于历史资料的模式距平积分预报订正(ANO)方法,结合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第五代(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中国西南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简称SWMS)预报产品进行订正试验,检验了ANO方法对2019年6月20-25日一次复杂地形条件下灾害性区域暴雨过程气象要素的中短期天气预报订正改进效果。结果发现,SWMS模式在对流层中上层的预报性能较好,但在中低层随着高度降低预报质量逐渐下降,经ANO方法订正后各预报变量均有所改进,前72 h预报500 hPa和700 hPa位势高度场的平均距平相关系数(ACC)提高0.1~0.2,达到0.8左右,而850 hPa的位势高度ACC最大提高0.6;同时,700 hPa和850 hPa订正位势高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降低显著,分别平均降低了24%和66%。温、湿、风场的订正效果也显示出很好的正效果,展示了基于历史资料的ANO方法对我国西南复杂地形区域中短期数值预报的订正能力和提高SWMS模式数值预报技巧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预报订正 ANO方法 距平积分 复杂地形 SWM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6a来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特征及环流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罗玉 马振峰 +5 位作者 赵鹏国 卿清涛 孙彧 刘佳 李小兰 孙蕊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604-3615,共12页
利用1981~2016年四川盆地10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霾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定义为连续3d及以上有烟幕或霾发生的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冬季霾事件环流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四川盆地持续... 利用1981~2016年四川盆地102个气象观测站逐日霾日观测资料,对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定义为连续3d及以上有烟幕或霾发生的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然后对冬季霾事件环流场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6年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的年平均日数呈增加趋势,持续霾事件日数占霾总日数的百分比与霾总日数增加趋势较为一致,霾总日数的增加主要是由持续霾事件的增加引起的.四川盆地持续霾事件的空间分布不均匀,与霾日数的大值区的分布较为一致,主要集中在川东北城市群、成都平原城市群以及川南城市群.持续霾事件多发区的范围在1981~2010年呈年代际增大,在2011~2016年范围减少显著.通过分析盆地冬季霾事件的环流场发现,霾事件偏多(少)年时段,四川盆地处于暖(冷)高(低)压大值区域,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偏弱(强),东亚大槽偏弱(强),盆地上空为一定程度的辐合(辐散),存在(不存在)明显逆温结构,垂直上升运动弱(强),这些条件均有利于污染物颗粒聚集在浅薄的边界层内(利于污染物的扩散),造成霾天气的维持(消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持续霾事件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发四川盆地极端暴雨的西南涡环流背景和结构特征 被引量:14
10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77-1589,共13页
利用降雨实况和EAR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0年四川盆地出现的19次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个例,对其发生的环流背景和西南涡结构特征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生命史为48~132 h,极端暴雨一般是在西南涡... 利用降雨实况和EAR5再分析资料,统计1981—2020年四川盆地出现的19次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个例,对其发生的环流背景和西南涡结构特征进行动态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诱发极端暴雨过程中,西南涡生命史为48~132 h,极端暴雨一般是在西南涡生成后18 h内开始。形成西南涡的环流背景可分为东高西低型和西风波动型两类;东高西低型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均较强,500 hPa贝加尔湖低槽南端与高原低槽叠加形成深厚低槽,四川盆地位于槽前和副高西侧;西风波动型副高位于140°E以东,南压高压较东高西低型更偏西偏南,四川盆地受青藏高原低槽东移影响;两种类型均存在一支孟加拉湾—南海—四川盆地的水汽输送通道,其中东高西低型水汽输送更强。东高西低型背景下西南涡强度更强、范围更大,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深厚暖心结构,风场不对称分布深厚;西风波动型背景下西南涡具有“上冷-中暖-下较冷”的温度异常分布,风场不对称性仅维持在低层;两种类型共同特征是低层显著高能高湿,正涡度柱内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动力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极端暴雨 动态合成 东高西低型 西风波动型 结构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 被引量:6
11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20-1231,共12页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西南涡年鉴统计结果,普查近10年西南涡活动情况,将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经四川盆地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称为移出型,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在四川盆地停滞少动的称为停滞型,着重分析移出型和停滞型九龙涡...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西南涡年鉴统计结果,普查近10年西南涡活动情况,将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经四川盆地继续向东北方向移动的称为移出型,九龙涡移出涡源区后在四川盆地停滞少动的称为停滞型,着重分析移出型和停滞型九龙涡的环流形势以及热力、动力、水汽特征的演变和对比.研究表明:(1)200 hPa层,移出型的南亚高压主体位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弱,高空急流位置较停滞型偏南,强度偏强,中纬度地区有低槽发展,九龙涡位于高空槽前、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而停滞型九龙涡位于南亚高压东部脊线附近.(2)500 hPa层,移出型和停滞型在初始时中高纬度均为"两槽一脊"形势.移出型九龙涡随巴湖低槽加强而发展东移,停滞型九龙涡则是环流稳定的形势下发展增强.移出型九龙涡上空低槽强于停滞型,槽前西南气流引导九龙涡向东北方向移动.而停滞型为典型"东高西低"形势,九龙涡受副高阻挡长时间维持在四川盆地.(3)动力、热力、水汽特征方面,两类低涡形成时整层均为暖心结构,加强时低层转为冷心结构,高层维持暖心结构,感热和潜热加热在形成和加强时作用显著,移出型感热加热率强于停滞型,而潜热加热率则相反.移出型涡区有锋区存在,大气以斜压扰动为主,而停滞型加强时,涡区没有锋区配合,湿层厚度大于移出型,且有明显的湿舌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龙涡 合成分析 结构特征 视热源 视水汽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定义的位涡对四川盆地一次极端暴雨的诊断 被引量:5
12
作者 郭云云 康岚 +2 位作者 邓莲堂 周懿 王晨曦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42-1250,共9页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四川加密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极端暴雨的不同定义的位温和位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属于500 hPa&...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国家级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四川加密自动站逐时降水观测资料对2020年8月15-18日四川盆地西部一次极端暴雨的不同定义的位温和位涡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属于500 hPa"东高西低"型暴雨,中层低槽、低层切变线和低涡是此次暴雨有利的动力条件.暴雨区上空均存在明显的等θ_(se)和θ*线密集带,但θ较为平直,降水指示性较差.500 hPa和800 hPa附近PV异常区与降水区对应较好;对流层中低层湿位涡MPV1上正下负的叠置以及MPV1、MPV2负值的重合区是强降水发生的警戒区,强降水中心靠近低层MPV1正负值交界处,强降水时段中低层对流不稳定能量占主导作用;800~600 hPa广义湿位涡异常扰动区可作为此次暴雨警示区,它的诊断效果与相对湿度密切相关.单站不同定义的位涡时空演变和降水的时间演变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且降水强度与扰动强度呈正相关.不同的是,PV、MPV和GMPV三者的提示高度分别在650~450 hPa、600~500 hPa和800 hPa左右;而不同定义的位温差异明显,其中低层广义位温θ*分布最能体现强降水高水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温 位涡 相对湿度 极端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2020年“8.11”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周春花 肖递祥 郁淑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12-824,共13页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 针对2020年8月11—12日四川盆地西部特大暴雨过程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和维持机制,利用欧洲中心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FY-4A的云顶相当黑体温度TBB资料进行诊断分析。(1)本次过程发生在500 hPa巴湖长波槽分裂短波和高原低槽东移发展在四川盆地停滞,副高加强西伸形成阻挡的形势下,同时200 hPa有南亚高压和高空分流区配合。(2)在上述有利的背景条件下,中尺度系统活动经历了中尺度辐合扰动-西南涡生成发展-低空急流影响-西南涡再次发展增强等4个阶段,西南涡两个阶段的发展对降水影响最大,初生发展阶段雨强最强,再次发展阶段强降雨范围最大。(3)西南涡在暖区内初生发展,对流不稳定性强,地面潜热和感热加热以及500 hPa层以下水汽凝结潜热加热均十分显著,在较强暖湿平流作用下,配合低层涡度拉伸项和扭转项的动力作用加强,西南涡迅速发展,但低层辐合相对较弱,正涡度柱高度仅发展至500 hPa。(4)西南涡再次发展阶段冷平流入侵,大气斜压性增强,中高层感热和凝结潜热加热作用加大,“低层辐合-中高层辐散”的动力机制显著加强,配合垂直向上输送正涡度和涡度拉伸项的动力发展作用,西南涡发展旺盛,正涡度柱中心强度和发展高度较初始发展阶段均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系统 正涡度 热源 涡度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区域大气静电场监测网临震预估地震灾害 被引量:12
14
作者 陈涛 张效信 +6 位作者 张学民 靳小兵 吴晗 提烁 李仁康 李磊 王诗涵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5-1154,共10页
本文通过震例研究提出一种临震前形成晴天大气静电信号异常的物理机制.在大震临震阶段,震中区域附近地壳结构发生临界变化,产生大量的岩石微破碎,岩缝间的通道很可能相互连通起来,并通过土壤缝隙,将包含微量元素的气体释放到空中,其中... 本文通过震例研究提出一种临震前形成晴天大气静电信号异常的物理机制.在大震临震阶段,震中区域附近地壳结构发生临界变化,产生大量的岩石微破碎,岩缝间的通道很可能相互连通起来,并通过土壤缝隙,将包含微量元素的气体释放到空中,其中放射性同位素在弥散到空中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衰变,特别是产生α粒子的放射性电离辐射.这使得大气充满异常多的正负离子,这些异常多的正负离子可能会产生与晴天大气相反的极化电场并被仪器监测到.本文提出了利用这种晴天大气异常静电信号来评估灾害性大震事件发生的组网监测方法,以及确定潜在震中位置、震级大小和发震时段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晴天大气电场异常 组网监测 地震三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两次区域污染过程对比分析
15
作者 杜筱筱 冯勇 +1 位作者 成翔 赵晓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282-286,共5页
利用MICAPS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小时数据和CLDAS2.0实时数据产品,对2020年12月20—28日和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4日四川盆地出现的2次区域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2次区域污染过程的污染演变路径都是盆地东... 利用MICAPS数据、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小时数据和CLDAS2.0实时数据产品,对2020年12月20—28日和2019年12月27日—2020年1月4日四川盆地出现的2次区域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2次区域污染过程的污染演变路径都是盆地东北→盆地西北部→盆地南部→整个盆地,2次污染过程持续时间和达到区域污染的天数均相同,但2020年12月20—28日污染程度更严重。较高的相对湿度、持续的小风速和低混合层高度是2020年污染过程比2019年污染过程更严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大气污染 污染特征 环流形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气团标签的锋面智能识别方法
16
作者 丁新亚 李骞 +5 位作者 汪天颖 张亮 刘宇迪 张云鹏 黄兵 冯晓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74-982,共9页
目前自动识别锋面的机器学习方法,因使用的锋面标签中有锋格点与无锋格点的比例严重不平衡,易导致训练的网络识别结果偏向无锋类别的问题,另外,网络输入的多气象要素,因特殊天气情况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会产生数据特征冲突或者数据信息质... 目前自动识别锋面的机器学习方法,因使用的锋面标签中有锋格点与无锋格点的比例严重不平衡,易导致训练的网络识别结果偏向无锋类别的问题,另外,网络输入的多气象要素,因特殊天气情况和地理位置等原因会产生数据特征冲突或者数据信息质量差的问题,造成输入数据与网络不匹配,后果是网络训练困难,识别准确度受影响。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气团标签训练AMA-UNet(自适应融合多气象要素U型网络)模型来进行锋面智能识别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5数据集的多个气象因子作为网络输入,将美国天气预报中心(WPC)提供的锋面数据集制作成气团标签以解决锋面标签中无锋类别与有锋类别的严重不平衡,同时利用AMA-UNet架构中的适配器解决输入数据与网络的不匹配问题,利于网络训练的同时,提高网络的综合性能。实验表明,气团作为标签比锋面直接作为标签训练的网络在评估指标上平均约提升5%,增加适配器后,网络在多评估指标上平均约提升3%,与其他方法相比各评估指标均有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锋面自动识别 机器学习方法 气团标签 适配器 AMA-U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高温热浪与暴雨旱涝演变特征及适应策略研究
17
作者 于浩慧 周长艳 +1 位作者 柯行思 庞轶舒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154,共9页
为加深对川渝地区多灾种综合影响的理解,提升灾害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基于长时序观测数据,利用线性拟合、Pettitt检验、小波时频分解等方法,分析了1961~2022年川渝热浪与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针对耦合影响区提出适应性策略。结果表明:(1)... 为加深对川渝地区多灾种综合影响的理解,提升灾害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基于长时序观测数据,利用线性拟合、Pettitt检验、小波时频分解等方法,分析了1961~2022年川渝热浪与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针对耦合影响区提出适应性策略。结果表明:(1)近60 a来川渝总体高温热浪趋强趋长趋频,且不同时长高温热浪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显著。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至重庆市9 d及以上高温热浪的发生频次显著增多,成都平原经济区西部3~8 d高温热浪频次显著增多,自1990年代初期以来,盆西变化尤为明显。(2)川渝暴雨灾害变化也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成都平原经济区西部、川南经济区暴雨日数显著减少、强度降低,川东北经济区至重庆市的暴雨日数增加、强度增强。(3)对高温干旱复合与旱涝急转事件的分析表明,盆东至重庆市旱涝急转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显著增加,盆南高温干旱复合事件自2000年代初以来显著增加。(4)成都平原经济区应着重关注高温热浪频发对超大城市脆弱人群及能源供给的冲击;川南经济区需关注持续性高温热浪叠加干旱给工业、农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川东北经济区在充分考虑高温热浪和暴雨灾害单独影响的同时,也应进一步综合考虑区域内旱涝急转给农业及重点项目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热浪 暴雨灾害 旱涝急转 适应性策略 川渝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ngaloo Niño/Niña对华西秋雨异常的影响
18
作者 吴越 王顺久 +1 位作者 张绿夷 于浩慧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7,共11页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 利用1979~2016年NOAA海表温度资料、NCEP/NCAR大气再分析资料以及CN05.1降水资料,首次研究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异常的联系,揭示了Ningaloo Niño/Niña与华西秋雨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1)在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将发生明显变化,在扣除ENSO信号影响后,Ningaloo Niño/Niña会导致华西秋雨雨量的变化,在Ningaloo Niño年雨量增多而在Ningaloo Niña年雨量减少。2)Ningaloo Niño(Niña)年秋季,副热带东印度洋地区海温升高(降低),致使南北半球中低纬经向环流异常进而导致华西地区上升(下沉)气流增强,南海地区向华西地区的水汽辐合增强(减弱),与此同时,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异常与北半球低纬到中高纬的经向环流异常联系紧密,导致欧亚大陆中高纬地区环流经向度加大(减小),为华西秋雨的增加(减少)提供了有利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华西秋雨预测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ngaloo Niño/Niña 华西秋雨 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年北京城区和远郊区低层大气风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曹杨 何文英 +1 位作者 施红蓉 王普才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3-412,共10页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国家综合气象观测实验基地获得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同时期在河北香河的华北香河全大气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得的多普勒声雷达资料,比较分析北京城区和远郊区的低层(0~600 m)大气风场特征。结果表明:... 利用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北京国家综合气象观测实验基地获得的风廓线雷达资料和同时期在河北香河的华北香河全大气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获得的多普勒声雷达资料,比较分析北京城区和远郊区的低层(0~600 m)大气风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平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增大,同一高度层,远郊区的平均水平风速大于城区,且受湍流活动影响,城区和远郊区水平风速日变化趋势均为白天小于夜间。春、夏季城区风向受局地山谷风影响显著,以偏西南偏南气流为主,城区和远郊区秋冬季受冷空气活动影响,以西北风为主,且水平风向日变化特征具有季节性差异。远郊区低层大气垂直速度分布特征四季相同,正、负速度出现频率相当,日变化趋势为单峰型;城区冬春季有差异,在390 m高度以下正速度出现频率明显大于负速度,且日变化趋势在四季差异较大。北京城区和郊区风场特征差异与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无特殊性,主要受大气环流、局地地形、下垫面环境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雷达 风廓线雷达 低层大气 风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水热传输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罗江鑫 吕世华 +1 位作者 王婷 刘宜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4-1154,共11页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陆面能量水分传输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RegCM4.7-CLM4.5模式模拟了高原及其周边地区31年的积雪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EOF分解,发现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主要呈现为高原主体与高原东北部反相、东西反相以及南北反相... 青藏高原积雪变化对陆面能量水分传输过程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RegCM4.7-CLM4.5模式模拟了高原及其周边地区31年的积雪过程,通过对模拟结果的EOF分解,发现高原积雪的时空变化主要呈现为高原主体与高原东北部反相、东西反相以及南北反相3种模态,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0.05%,14.86%和8.48%。合成分析显示,高原积雪异常中心与高原的主要积雪区较为一致,积雪深度与积雪日数均有减小的气候倾向,高原东南部的"三江源区"减小趋势最明显,高原中北部积雪有略微增加的趋势。积雪与土壤水热参量的相关分析显示,多雪区积雪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热量的流失,对土壤起到"保温"作用,积累和鼎盛阶段积雪与土壤温度、地表热通量同位相变化;积雪融水又可以增加土壤湿度,对土壤起到"增湿"作用,鼎盛阶段积雪与土壤含水量正相关,积雪日数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要高于积雪深度。在多雪区,多雪年积累阶段、鼎盛阶段的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也要高于少雪年。对整个高原而言,积雪偏多使得土壤冻结程度加大,土壤含水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陆面过程 RegCM4.7-CLM4.5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