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持续上升时期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何兴潼 袁淑杰 +2 位作者 谷晓平 潘媞 于飞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7-94,共8页
[目的]系统分析气象环境要素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该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的预报、生态环境恢复以及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011—2015年逐日土壤水分、... [目的]系统分析气象环境要素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为该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的预报、生态环境恢复以及农业产业化的优化布局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1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2011—2015年逐日土壤水分、降水量、气温、地表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不同农业气候区逐日土壤水分持续上升且气温持续上升或下降两个不同时段,分析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1)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滞后时间为10~30d。(2)降水、气温、地表温度为影响土壤水分变化的最主要因子,与土壤水分相关系数为0.66~0.95;风速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较弱,相关系数<0.40,相对湿度、辐射的相关系数仅在气温下降时期>0.60。(3)气温越高、累计降水量越小,则累计降水滞后时间越短,但气温和地表温度滞后时间越长。(4)研究时段内累计降水大于22.4~135mm(气温持续上升)或11.2~54.7mm(气温持续下降)时,其余气象要素的变化不能改变土壤水分的上升趋势。(5)不同农业气候区气象要素与土壤水分关系模型绝大部分<5%,误差较小,较准确反映了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论]贵州省喀斯特区域10cm逐日土壤水分对气候要素的响应存在滞后性,而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变化的滞后时间、相关系数的差别,主要原因是农业气候区、气象要素、逐日土壤水分变化阶段不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分 降水 气温 地表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新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 被引量:5
2
作者 郑昊 杨泓 《农业灾害研究》 2011年第1期90-92,共3页
论述了四川省新农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架构、终端设备、通讯方式信息发布的可靠性机制以及系统对于安全性的实现。
关键词 气象预警 语音喇叭 LED电子显示屏 GPR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虹娇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8-156,共9页
利用川西高原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川西北高原气候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气候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全区域年平均... 利用川西高原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的观测资料,采用GIS技术、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川西北高原气候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川西北高原气候年际变化特征明显.全区域年平均温度呈升高趋势,以冬季升高最为明显;年日照时数总体上呈减少趋势,以夏季减少率最大;年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以春季增加率最多.(2)川西高原气候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从1960s以来年平均温度呈现增加趋势,尤以2000s以后增加明显;年日照时数是一增两减一增;年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是一减两增一减.(3)年平均温度和日照时数的突变年分别出现在1993年和1991年,年降水量的突变点出现在1984年.(4)年平均温度存在10a和21a的主周期变化,年日照时数存在40a的主周期变化,年降水量存在4a和10a的主周期变化.研究结果为该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提供了科学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MANN Kendall突变检测 MORLET小波分析 川西北高原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湿度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袁淑杰 何兴潼 +3 位作者 何源 谷晓平 潘媞 于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3-90,96,共9页
利用2011-2015年贵州喀斯特区域53个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站逐日土壤湿度观测及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应用EOF分析了10~100 cm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可能蒸散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10~20,30~50,60~100 cm空间分布较为相近,威宁、沿河... 利用2011-2015年贵州喀斯特区域53个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站逐日土壤湿度观测及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应用EOF分析了10~100 cm土壤湿度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可能蒸散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1)10~20,30~50,60~100 cm空间分布较为相近,威宁、沿河、正安、印江、思南地区各层土壤湿度较小,铜仁、安顺、都匀地区均较大。(2)10~50 cm土壤湿度7、9月中旬相对偏低,3、5月中旬居中,11、1月中旬偏高; 60~100 cm土壤湿度相差不大。(3)10~100cm土壤湿度场方差累计贡献率超过98%,第一主分量最大值在黔西北及东南等地区,最小值在黔西地区;(4)镇远、纳雍、凤冈春季可能蒸散对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小;夏季可能蒸散对10~50 cm影响的滞后时间为一旬,60~100 cm相关性较低;秋季可能蒸散对10~50 cm土壤湿度滞后一或两旬,与60~100 cm滞后不明显;冬季可能蒸散对10~50 cm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小。(5)春季,镇远降水对10~60 cm土壤湿度影响的滞后时间为两旬,纳雍降水对土壤湿度影响不明显,凤冈春季降水对10~30 cm土壤湿度滞后时间为当旬或一旬;夏季镇远、纳雍、凤冈降水对10~30 cm土壤湿度滞后当旬或一旬;秋季镇远、纳雍、凤冈降水对土壤湿度影响不明显。冬季镇远、凤冈降水对10、20 cm影响滞后时间为一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土壤湿度 气象要素 蒸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区域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5
作者 何兴潼 袁淑杰 +2 位作者 潘媞 谷晓平 于飞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62-574,共13页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2011-2015年5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0~100cm的逐日土壤水分、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变异系数以及土层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各区土壤水分的范围总体相差较小,据0... 基于贵州喀斯特区域2011-2015年53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0~100cm的逐日土壤水分、降水、气温资料,分析了不同农业气候区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变异系数以及土层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各区土壤水分的范围总体相差较小,据0~100cm层土壤水分相对小值区的分布形态,可分为持续性土壤干旱区、季节性土壤干旱区、土壤湿润区。(2)依据各区土壤水分的变异系数相对大值区的时空分布形态类似可分为变异一致区、季节变异区及持续变异区。(3)通过10~50cm对其下层土壤水分的关系研究发现,温暖湿润区、温和湿润区、高寒区研究土层(10~50cm)与其下层(20~90cm)土壤水分相关系数均>0.60,其余各区土层只与其下20~40cm土层相关系数较大,而对其下更深土层相关系数较小;从滑动日数来看,各区10~50cm土层与其下10~20cm、30~50cm、60~100cm层最大相关系数的滑动日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3~10日、10~20日、20~30日。(4)通过对比各区土壤水分与其变异系数分布特征发现,土壤水分的低值区发生的层次及时间与变异系数大值区基本相对应,土壤水分的变化除与降水、气温直接关系外,还可能与土质及环境等其他要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喀斯特地区 土壤水分 时空分布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