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以邵阳市隆回县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张云 资锋 +4 位作者 郭杰华 曹运江 段九龄 郭志刚 唐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0-201,共12页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针对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城镇化建设引发的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致灾因素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采用最大熵物种...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针对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城镇化建设引发的大量崩滑流地质灾害,为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致灾因素方面选取13个评价因子,采用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MaxEnt模型)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从人口分布、经济背景、环境资源开发、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选取7个评价因子,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模型建立地质灾害易损性评价模型。综合两者的评价结果,构建研究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并将研究区划分为极低风险区、低风险区、中风险区、高风险区、极高风险区。研究结果表明:(1)在危险性评价中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ROC的AUC值为0.918,表明模型在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中适用性较好;(2)陡坎、年平均降雨量、坡度、岩土体建造是影响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主要的评价因子;(3)极高-高风险区面积为194.7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80%,现有减灾能力条件下极高-高风险区的面积降低了30.38%,减灾效果较好,为隆回县地质灾害风险提供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并为政府的风险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最大熵物种分布模型 系统聚类分析模型 危险性 易损性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电法及工程勘察对苏码头断裂综合探测 被引量:4
2
作者 匡野 魏柯佳 +1 位作者 肖瑞卿 杨程成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基于高密度电法反演成果,结合钻探、探井等工程勘察手段对苏码头断裂的形迹展布及构造形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苏码头断裂通过处地貌进行观测,并对溪流阶地进行14 C测定,结果为13436±210~40724±6332 a,表明苏码头断裂晚更... 基于高密度电法反演成果,结合钻探、探井等工程勘察手段对苏码头断裂的形迹展布及构造形态等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对苏码头断裂通过处地貌进行观测,并对溪流阶地进行14 C测定,结果为13436±210~40724±6332 a,表明苏码头断裂晚更新世以来未活动。综合认为,苏码头断裂为一条NNE向隐伏断层,走向约25°,倾向SE,倾角约65°,破碎带宽度约为20 m,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电法 隐伏断裂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溶液作用下红层泥岩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
3
作者 凌斯祥 冯俊杰 +5 位作者 李晓宁 张杰 张国栋 黄世光 巫锡勇 冯宇淞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22,共17页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 为研究红层泥岩在化学溶液作用下的崩解特性与驱动机制,本文以川中盆地侏罗系红层泥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pH=3、5、7、10、12条件下的室内静态浸泡崩解试验,综合采用耐崩解性指数(I_(dN))、崩解小颗粒指数(L_(dN))、分形维数(D_(s))、崩解比(D_(r))、标准基础熵(S_(b))、表面能耗散定量刻画红层泥岩崩解过程、程度及其变化规律,引入红层泥岩崩解的微观结构、水离子变化和能量耗散,揭示红层泥岩崩解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崩解循环初期,中性溶液以0.075~1.25 mm小粒径颗粒为主,碱性溶液以1.25~5 mm中等粒径颗粒为主,而酸性溶液的2~10 mm粗颗粒含量较大;崩解循环中后期,碱性溶液更易崩解形成较多<0.075 mm细颗粒,而酸性溶液则需要更多崩解循环次数才能形成更多细颗粒。岩石崩解指标中,分形维数(D_(s))最适用于描述红层泥岩崩解,其次为标准基础熵(S_(b)),可更为全面描述红层泥岩崩解物颗粒分布特征。基于能量耗散理论,酸碱溶液对红层泥岩崩解新增表面能(ΔW)影响较大,且酸碱性越强其能量耗散震荡亦越大,厘清了红层泥岩在不同pH值溶液浸泡下崩解初期的崩解强度为:中性>碱性>酸性,但崩解中后期的崩解强度已转变为:碱性>酸性>中性。红层泥岩崩解主要受颗粒连接弱化、矿物裂隙扩张和内部膨胀的物理驱动机制,矿物溶蚀、离子交换与离子吸附的化学驱动机制造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解指标 崩解特性 红层泥岩 浸水-失水循环 能量耗散 崩解驱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绵高速双岔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桥墩冲击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邱恩喜 张洪铭 +4 位作者 田礼勇 杨朝栋 钟昌茂 刘君 熊小田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0-606,共17页
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九寨沟—绵阳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 双岔沟泥石流沟地处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该沟于1982年爆发过大型泥石流,并在2011~2013年每年夏季爆发过泥石流,大量泥石流堆积物顺沟而下,堵塞道路及河道,对国道G247、沟口村民及九绵高速(九寨沟—绵阳高速)造成威胁。对此,基于现场调查资料及无人机航拍数据,笔者等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对该沟泥石流运动特征及致灾机理进行分析,并对治理措施防治效果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该沟泥石流容重为1.39~1.67 t/m^(3),洪峰流量为42.6~112.7 m^(3)/s,属于稀性泥石流。泥石流运动演化数值模拟表明,在10年一遇流量情况下,泥石流启动后于800~1000 s时段内将通过双岔沟大桥并可能对桥墩造成冲击,此时泥石流流速为4.15 m/s,1200 s后泥石流到达堆积区,对沟口建筑及河道造成威胁。物理模型试验表明在堆积区泥石流流速随运动距离增加而减小,对桥墩的冲击力在桥墩底部最大,并随高度及桥墩与沟口距离增加而下降,特别是前者下降幅度较大;泥石流遇到桥墩后被分成左右两股快速向桥墩侧后方扩张,泥石流冲出物不仅对桥墩形成冲击力还会堆积在桥墩附近对桥墩造成横向压力。流固耦合分析表明,泥石流洪峰通过桥墩过程中,泥石流流体将出现“爬高”现象,首先接触到泥石流龙头的桥墩基底将产生最大压强115.0 kPa,随后压强呈“半椭圆环”状分布顺桥墩竖直向上传递,桥墩最大主应力为0.75 MPa,受此影响在桥梁顶端将产生位移约0.2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武县 泥石流 运动特征 物理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致灾特性 桥墩冲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升降轨SBAS-InSAR技术的冕宁县滑坡隐患识别与分析
5
作者 尚依炜 熊俊楠 +3 位作者 贾倩 罗思远 王启盛 曹依帆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62,共5页
针对单一轨道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漏判、错判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升降轨数据的SBAS-InSAR技术。以四川省冕宁县为例,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1A的90景升轨和80景降轨数据反演二维形变场,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共识别出30处滑坡隐... 针对单一轨道InSAR技术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漏判、错判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升降轨数据的SBAS-InSAR技术。以四川省冕宁县为例,利用2019—2021年Sentinel-1A的90景升轨和80景降轨数据反演二维形变场,结合光学遥感影像,共识别出30处滑坡隐患;在垂直形变场中,识别滑坡隐患增加至34处,其中25处为已知灾点,9处为新增隐患。试验结果表明,垂直形变监测在滑坡隐患识别中具有更强的观测能力,提升精度的同时弥补了单一轨道的局限性。选取3处典型隐患进行时空分布、光学影像和降水量分析,结果显示,坡体不稳定,受降水影响较大,尤其在6—8月集中降水期间,形变呈加速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降轨 SBAS-InSAR 滑坡隐患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量法的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以宜宾市叙州区为例
6
作者 张晓丽 曾祥宇 +2 位作者 唐流东 刘亮 张阳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265-267,共3页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以宜宾市叙州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斜坡结构类型5个评价因子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依据ArcGIS软件,利用5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宜宾市叙... 我国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国家,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尤为严重。以宜宾市叙州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斜坡结构类型5个评价因子开展滑坡易发性评价工作,依据ArcGIS软件,利用5个评价因子构建了宜宾市叙州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模型方法结合地理信息软件的分析功能,开展区内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自然断点法划分为极高易发、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4个等级,从而获得叙州区滑坡易发性评价结果。用信息量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具有较好的客观性,为山区县级区域滑坡灾害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法 地质灾害 滑坡 信息量模型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震后泥石流治理工程有效性评价及存在问题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宋国虎 张继 杨桢贤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7,共10页
汶川8.0级地震及芦山7.0级地震后,针对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在强震区实施了大量防治工程。通过对地震重灾区92条泥石流沟治理工程实地调查分析,初步建立了基于事前(P)、事中(N)、事后(F)阶段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 汶川8.0级地震及芦山7.0级地震后,针对严重的泥石流灾害,在强震区实施了大量防治工程。通过对地震重灾区92条泥石流沟治理工程实地调查分析,初步建立了基于事前(P)、事中(N)、事后(F)阶段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研究区的泥石流防治工程进行了有效性评价,治理工程效果“良好-优”的占到总数的59.78%,防治工程多数起到了良好的减灾效果。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拦挡坝淤满、坝肩淘蚀与护坦损坏,排导槽或防护堤基础掏蚀等,影响防治效果。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有:震后泥石流在启动特征、流量、冲出规模、冲刷深度、物源及转化等方面的特征与震前发生较大变化,震后泥石流的这些特征导致现有规范的工程设计参数计算方法结果普遍偏小。最后对后期泥石流防治工程问题提出了初步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灾区 泥石流治理工程 有效性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汉源县二道坪滑坡成因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董建辉 唐然 +1 位作者 李大鑫 李海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258-9263,共6页
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持续的强降雨极大的加速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道坪在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同时,受到强降雨影响,导致二道坪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对二道坪滑坡的成因及稳定性分析,在对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后,结合无人机、... 在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持续的强降雨极大的加速了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二道坪在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同时,受到强降雨影响,导致二道坪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为了对二道坪滑坡的成因及稳定性分析,在对现场进行详细勘察后,结合无人机、工程地质学以及土力学等手段,对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道坪主滑方向为100°,纵向长约174 m,横向宽约92 m,滑坡体面积约1.50万m^(2),滑体平均厚度约4.5 m,体积约6.75万m^(3),属小型滑坡;滑坡体为浅地表为第四系松散体及含角砾粉质黏土层,滑带为易溶于水的含角砾粉质黏土层,为滑坡的启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在持续强降雨条件下(饱和状态),稳定系数为1.05,在地震和暴雨共同作用下稳定性系数为0.85,滑坡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道坪滑坡 破坏特征 滑坡成因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气开发工程地下水实时监测评价技术 被引量:3
9
作者 罗运祥 谭超 +2 位作者 袁伟 王成锋 林元惠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S01期177-180,共4页
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清洁能源,近些年开发利用量快速增长,但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废水、废气等有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如何强化对该类水环境问题的管控是页岩气可持续开发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 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清洁能源,近些年开发利用量快速增长,但页岩气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含有有害化学物质的废水、废气等有可能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不利的影响,如何强化对该类水环境问题的管控是页岩气可持续开发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解决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地下水动态条件下的水质监测难题,基于四川盆地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的工程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智能监测集成装置,建立了集数据采集、传输、评价、预警为一体的多源信息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结论认为,借助于所研发的地下水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实时监测,可以自动与设定目标水质标准进行对标评价,分析污染程度和扩散方向,并基于不同报警等级,分类、分点、分指标实时预警预报;达到了及时发现、预警预报页岩气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地下水环境问题的目的,为同类型页岩气开发平台中地下水环境监测和潜在污染示踪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新能源的清洁开发及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 页岩气 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监测井 实时监测 污染示踪 预警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陆区大地热流测量新进展与新认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峰 王贵玲 +7 位作者 姜光政 胡圣标 张薇 蔺文静 刘金辉 张心勇 屈泽伟 廖传志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0,共12页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 大地热流值是开展地热研究的基础关键参数。本文在分析历次汇编热流数据的基础上,对2016年以来作者实测(260组)与收集筛选(112组)的热流数据特征进行了说明与分析。新增大地热流数据共372组,在空间上有效填补了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的大片测点空白,提高了东部地区热流测点密度,同时将高质量测点数据占比提升至86.3%,较历次汇编的热流数据在覆盖范围、测点密度、数据质量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依托以上热流数据统计得出我国陆区大地热流平均值为63.8 mW/m^(2),高于第四次汇编时的全国平均值,其中大部分一级、二级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均有提高,青藏高原各构造单元热流平均值则相对降低。典型地热系统热流数据统计显示,高热流背景的存在可明显提高传导型地热资源的分布范围与对流型地热系统的显示温度,但不是两类地热资源形成的控制因素。基于最新成果,对青藏高原低热流区域范围增大、华北平原早期热流“高估”、长白山热流指示岩浆囊存在等现象与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我国现有热流测点仍相对较少,随着大地热流值测量技术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规范以及测点数量质量与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提升,以往对各区域地热分布特征的定性与定量认知可能需要重新审视。以上成果加深了对全国及各区域地热背景的认识,可为区域地热基础研究及资源勘查提供更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热流 中国陆区 传导型地热资源 对流型地热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氢氧化钠改性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对铅、镉的吸附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淼 李贝贝 +2 位作者 许琳玥 张亚平 何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利用水稻秸秆与凹凸棒石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秆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BA),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提升其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改变初始pH等吸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在Cd、Pb一元及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并结合扫描... 利用水稻秸秆与凹凸棒石在缺氧条件下热解制备稻秆生物炭/凹凸棒石复合材料(BA),并通过氢氧化钠改性提升其吸附性能。通过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改变初始pH等吸附试验研究复合材料在Cd、Pb一元及二元污染体系中的吸附行为,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SEM-EDS)、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BET)、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等表征手段深入分析改性后复合材料对溶液中重金属Cd、Pb的吸附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氢氧化钠改性复合材料(NBA)对Cd^(2+)和Pb^(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117.05和274.65 mg·g^(-1),其去除效率比BA分别增加31.2%和51.7%。在二元金属体系中NBA吸附能力也明显优于BA,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更好地用于模拟吸附结果,表明该吸附主要为单分子化学吸附过程。此外,竞争吸附分析表明在Cd、Pb共存溶液中,与Cd^(2+)相比,Pb^(2+)更易被复合材料吸附。通过SEM-EDS、FTIR、XRD和XPS等表征方法确定了NBA对Cd^(2+)和Pb^(2+)的吸附机制,主要包括其与表面含氧官能团的络合作用、与矿物质的沉淀作用及π-电子作用。综上,改性复合材料NBA在实际废水处理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凹凸棒石 重金属 改性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形因子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友谊 李松柏 钟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708-13717,共10页
为了探索都江堰—汶川G213线宽缓窄陡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利用地震前后的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提取研究区43条沟的地形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析各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综合地形因子... 为了探索都江堰—汶川G213线宽缓窄陡泥石流的降雨阈值,利用地震前后的遥感影像及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技术,提取研究区43条沟的地形因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SPSS软件分析各因子的相关性,建立综合地形因子临界模型;通过引入降雨因素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得到不同沟道形态的降雨阈值模型。结果表明:综合地形因子以0.51为沟道形态分界线,大于0.51为窄陡型沟道,小于或等于0.51为宽缓型沟道,利用北川部分沟道进行模型验证,准确性达99%;基于综合地形因子所划分的沟道类型,通过研究区降雨数据进行数学分析得到综合地形因子和降雨因素之间的影响系数,利用随机向量机分类模型,对获得宽缓与窄陡沟道的降雨强度I和降雨历时D数据,建立I-D降雨阈值模型,I-D降雨阈值模型表明影响系数越大,地形因子就大,越利于泥石流的发生,激发泥石流所需的降雨阈值就越小,此类泥石流为窄陡型泥石流,反之亦然。研究成果可为不同区域、沟道类型、时间段的震后泥石流降雨阈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区 综合地形因子临界模型 窄陡型沟道 宽缓型沟道 降雨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南雷波小沟早寒武世磷矿床磷酸盐富集沉降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畅 程文斌 +6 位作者 张玙 杨豫川 金灿海 董树义 张君 赵伟 李承泽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3-576,共14页
为了解我国扬子地区早寒武世磷块岩矿床磷酸盐的富集沉降机制,本文以川西南雷波县小沟大型磷矿床为解剖对象,采用共焦激光拉曼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技术,从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小沟... 为了解我国扬子地区早寒武世磷块岩矿床磷酸盐的富集沉降机制,本文以川西南雷波县小沟大型磷矿床为解剖对象,采用共焦激光拉曼和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LA-ICP-MS)技术,从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显示:小沟矿床磷块岩主要由胶磷矿、碳酸盐矿物、有机质、硅质及少量黄铁矿组成;矿石中微生物发育,鉴定其可能为Eoentophysalis和Obruchevella;胶磷矿LA-ICP-MS原位REE分析表明,所有点位均具明显的负Ce异常,指示沉积成矿过程中氧化—次氧化的底层水与孔隙水条件。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成矿与有机质沉降及胞外聚合物(EPS)关系密切:①氧化—次氧化底层水条件下,生物有机质沉降,并在埋藏过程中迅速分解导致孔隙水中溶解磷酸盐达到过饱和是磷富集沉淀的主因。②胞外聚合物(EPS)粘附细胞和有机碎屑,加速了生物有机质的聚集沉降,埋藏过程中,胞外聚合物为磷质聚集提供大量成核位点,促进了胶磷矿的快速析出与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 雷波县小沟磷矿 富集沉降 激光拉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时相热红外遥感的理塘盆地地热资源探测 被引量:2
14
作者 屈泽伟 李枭 +4 位作者 胡亚召 姜光政 左银辉 徐小青 马亚强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2-660,共9页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地下热能,热量传导至地表会引起地表温度异常。然而,地表温度受到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掩盖由地热引起的温度异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地热引起的地表温度异常,文中...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一种环保、可再生的地下热能,热量传导至地表会引起地表温度异常。然而,地表温度受到太阳辐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能掩盖由地热引起的温度异常。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突出地热引起的地表温度异常,文中提出了一种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高效快速计算多时相冬季平均地表温度并提取地热异常的方法,并对理塘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方法综合运用多时相冬季平均地表温度对比分析、水体剔除、地形效应抑制等手段来提取地热异常区。结果表明,文中确定的8处地热异常区与断裂构造关系密切,且区内水资源丰富,具备地热资源形成的良好条件,可以作为未来地热勘探的重点方向。研究认为,在高原恶劣环境中,利用多时相平均冬季地表温度识别地热异常是一种高效且经济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资源 多时相热红外遥感 地表温度 GEE 理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生活垃圾厌氧/准好氧生物反应器堆肥产物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赵子亮 韩智勇 +4 位作者 李浩 王双超 周若昕 张成甫 李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9,共7页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产品的品质,探讨了该堆肥产品农林利用的可行性,并基于淋滤实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堆肥的施肥策略。研究表明: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中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1.28%,总养分为3.84%... 为实现农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堆肥产品的品质,探讨了该堆肥产品农林利用的可行性,并基于淋滤实验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了堆肥的施肥策略。研究表明: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中有机质质量分数为31.28%,总养分为3.84%,重金属由高到低依次为Cu(1322.02 mg/kg)、Pb(118.39 mg/kg)、Cr(91.61 mg/kg)、Cd(8.81 mg/kg),按照15%(质量分数)的比例施用后,土壤质量符合相关要求,但存在轻微生态风险。在淋滤过程中,淋溶液中总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呈指数下降趋势,氨氮呈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相较于发酵1年的堆肥产品,发酵1.5年堆肥产品的淋溶液中氨氮浓度显著降低(P<0.01);模拟春季、雨季、旱季施用发酵1.5年的堆肥产品,10000 m^(2)园林绿地中总氮年溶出累积量介于24534~31783 g,约占初始总氮含量的10%;春季施肥氮释放与作物生长同步,更有利于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垃圾 堆肥 淋滤 重金属 氮污染 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tinel-1A影像在山区管道地表形变监测中的适用性评价指标构建 被引量:3
16
作者 方迎潮 赵雪 +2 位作者 陈文乐 王庆 吴森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7639-7645,共7页
Sentinel-1A卫星数据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快、获取成本低,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能够高效获取管道沿线大面积地表形变信息。但是山区管道所处地形复杂、起伏大、植被茂盛,监... Sentinel-1A卫星数据覆盖范围广、重访周期快、获取成本低,通过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能够高效获取管道沿线大面积地表形变信息。但是山区管道所处地形复杂、起伏大、植被茂盛,监测中易存在叠掩、阴影、失相干等现象,Sentinel-1A卫星数据在管道不同区段的适用性有差异。为了对Sentinel-1A在山区管道地表形变测量中的适用程度进行评价,以三段不同山区地形的管道为研究区,结合Sentinel-1A数据、Sentinel-2数据、ALOS DEM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适用性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管道沿线Sentinel-1A影像的叠掩阴影占总面积的比例与坡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14,Spearman相关系数为-1,呈显著负相关;影像相干性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72,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9,呈显著负相关。使用回归分析和归一化的方法建立了山区管道沿线Sentinel-1A数据的坡度适用性指标和植被适用性指标,指标可对山区管道沿线域使用Sentinel-1A数据进行形变监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管道 INSAR Sentinel-1A影像 适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灾害动态演化过程的管道滑坡灾害多因素耦合预警模型 被引量:1
17
作者 吴森 齐得旭 +3 位作者 李虎 兰宇 李江 孙明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189,共8页
长输油气管道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遭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滑坡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实现管道滑坡灾害的提前预判,通常设定多项监测预警指标进行监测,但是,由于忽略了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大量的... 长输油气管道不可避免地要穿越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的山区,遭受各类地质灾害威胁。滑坡灾害是最为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为了实现管道滑坡灾害的提前预判,通常设定多项监测预警指标进行监测,但是,由于忽略了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导致大量的错报与误报。本文通过对管道滑坡灾害动态演化过程分析,提出了管道滑坡灾害动态演化的4个阶段:①滑坡区降雨,地表入渗;②地下水位上升,坡体自重增加,岩土力学参数降低;③坡体产生局部变形;④滑坡整体失稳下滑作用于管道。提取了灾害变形、外界诱发因素、管道应力应变3种类型监测关键指标,构建了管道滑坡灾害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基于灾害动态演化过程的管道滑坡灾害多因素耦合预警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考虑灾害变形指标、外界诱发指标、管道力学指标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出了多维度预警等级判据。模型在贵州某天然气管道滑坡开展示范应用,先后成功发布蓝色、黄色、红色预警信息,为滑坡的应急处置与抢险提供了充足的响应时间,保障了管道的运营安全。该模型避免了因降雨过多即发出高预警等级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预警准确度,使得预警结果更符合实际,可以为管道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道滑坡灾害 灾害动态演化过程 多因素耦合 预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循环作用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性能及孔隙结构特征 被引量:1
18
作者 程功 程亚丽 +1 位作者 赵立财 周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30,共9页
为提高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劈裂抗拉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研究不同聚丙烯纤维掺量及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及孔隙结构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掺量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峰值拉应变正相关,冻融... 为提高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通过劈裂抗拉试验、核磁共振试验(NMR)研究不同聚丙烯纤维掺量及冻融循环次数下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及孔隙结构的发展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掺量与混凝土的劈裂抗拉强度、峰值拉应变正相关,冻融循环次数与劈裂抗拉强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峰值拉应变正相关,混凝土孔隙体积与冻融循环次数正相关,与聚丙烯纤维掺量负相关;建立聚丙烯纤维掺量、冻融循环次数与劈裂抗拉强度的关系式;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影响最大的孔径为(100,500]μm,其次为(500,1000]μm孔径,(10,100]μm孔径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改善冻融环境下混凝土的性能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聚丙烯纤维 冻融循环 劈裂抗拉强度 峰值拉应变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理岩体变形模量的解析方法研究
19
作者 刘茂 刘文涛 +2 位作者 杨红娟 郭华 吴焕恒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62-1572,共11页
岩体的变形模量是评价岩质边坡力学行为的重要参数,节理的发育分布不同,岩体的变形模量也随之变化,准确估算节理岩体变形模量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岩石力学界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叠加原理(分别考虑完整岩石和节理的变形),研究了具有... 岩体的变形模量是评价岩质边坡力学行为的重要参数,节理的发育分布不同,岩体的变形模量也随之变化,准确估算节理岩体变形模量显得非常重要,也是岩石力学界棘手的问题之一。本文采用叠加原理(分别考虑完整岩石和节理的变形),研究了具有围压约束条件下的节理岩体变形模量,分别提出了(a)节理两端与岩体左右两侧相交和(b)节理两端与岩体上部和左侧(或右侧)边界或下部和右侧(或左侧)边界相交两种节理岩体模型的单一和节理组变形模量的解析方法。通过与数值模拟(有限元程序)结果比较可知,本文解析式计算结果与数值分析结果误差较小,基本上都小于20%。进一步讨论了该方法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该解析方法与节理岩体强度公式结合起来,可得到节理岩体的变形破坏阈值,达到节理岩体变形破坏预测预警的目的。该解析方法为节理岩体变形模量估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理岩体 变形模量 解析方法 岩体变形 变形破坏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基卡式锂矿田控矿作用与深部找矿方向 被引量:17
20
作者 付小方 黄韬 +5 位作者 邹付戈 梁斌 郝雪峰 杨荣 潘蒙 唐屹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91-808,共18页
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关键矿产。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甲基卡锂矿是全球最大的硬岩型锂矿田,同时也伴生大量铍、铌、钽、铷及铯等稀有金属。隐伏花岗岩体的形态,花岗岩与伟晶岩关系,以及细晶岩型和伟晶岩型锂矿体(脉)的空间分布是认... 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关键矿产。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甲基卡锂矿是全球最大的硬岩型锂矿田,同时也伴生大量铍、铌、钽、铷及铯等稀有金属。隐伏花岗岩体的形态,花岗岩与伟晶岩关系,以及细晶岩型和伟晶岩型锂矿体(脉)的空间分布是认识锂成矿控矿作用的关键。本文以甲基卡锂矿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精度重力测量,建立了隐伏花岗岩穹丘的三维模型,推断了花岗岩体的形态及延伸;同时还利用大地电磁测深和钻探验证,揭示了X03、309、134等超大型、大型锂等矿脉与二云母花岗岩的关系。提出了复式(多中心)花岗岩浆底辟穹隆、不混溶Li-F花岗质岩浆脉动式充填-交代以及半开放的剪张裂隙控制大(矿)脉的认识,探讨了以花岗岩细晶岩型锂矿为主体,并与伟晶岩型锂矿共存的成因。这对第四系覆盖程度高的地区的找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隐伏花岗岩株(枝)形成的多中心小穹窿周缘是找矿有利部位。对隐伏花岗岩体向北北西倾伏的推断、岩石组合特征(是否只有二云母花岗岩单一岩石类型)等的认识还需在矿田北部加强探深科学验证;对于甲基卡式稀有金属超常富集过程的问题还需要继续探索研究,以期深部锂矿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基卡式 锂矿田 复式(多中心)穹窿 三维模型 控矿作用 深部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