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的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四川省德昌县为例
1
作者 穆成林 周海鹏 +3 位作者 阳博 黄刚 黄雯 洪金鹏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75-1589,共15页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 受特殊的地质环境条件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强烈影响,中国川西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对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以四川省德昌县区域内滑坡灾害为研究对象,甄选了坡度、坡向、地势起伏度、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工程岩组、与道路距离、与水系距离、植被覆盖率9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地质灾害基础数据,结合ArcGIS平台和遥感数据,分析指标与滑坡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并基于信息量−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评价滑坡灾害的易发性及叠加降雨因子的综合易发性。结果表明:德昌县滑坡灾害综合易发性分级面积比分别为高易发区(13.61%)、中易发区(52.83%)、低易发区(32.61%)、极低易发区(0.95%)。该评价模型精度检验中ROC曲线的AUC(Area Under Curve)值为0.912,其准确性和合理性较高,可作为德昌县区域滑坡灾害评价的有效方法,为区域滑坡灾害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灾害 易发性 信息量 地理逻辑回归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滑坡形成过程和机理分析 被引量:111
2
作者 黄润秋 赵松江 +1 位作者 宋肖冰 许强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F002,共4页
以地质分析为基础,分析了天台乡特大型滑坡的发生过程。指出在超强降雨情况下,地下水在该滑坡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顶托、楔裂、促动的作用。滑坡的过程包括地下水汇聚—顶托、挤入—楔裂和溃裂—滑动三个阶段。
关键词 顺层滑坡 形成机制 地下水 顶托 天台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6月10日四川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孙东 覃亮 +3 位作者 蒙明辉 杨涛 章旭 胡骁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3-461,共19页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 为了揭示震群型同震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和特征,理清不同类型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差异性,进一步认识巴颜喀拉地块周边和内部的地震风险,从而高效指导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工作,文章以2022年马尔康M_(S)6.0震群同震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震群序列数据、区域构造环境研究成果、区域地壳形变研究数据、震后短期内的地质灾害数据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揭示马尔康M_(S)6.0震群的区域和深部构造环境、同震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尔康M_(S)6.0震群是发生在周缘边界活动性极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内部次级断裂上强震空区内的深部粘滑型地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可能是由于松岗断裂的次级断裂破裂和之间的隔堤相继破裂的结果;地震新增地质灾害隐患83处,导致地质灾害隐患点变形加剧106处,并诱发了多处高位滑坡和系列震裂山体,震后震中草登乡地质灾害极高、高、中风险区面积分别占比1.62%、4.80%和12.37%;地震诱发同震地质灾害的控制因素由主到次为发震断裂及其关联断裂、地震震级及能量衰减、地形坡度及高差、岩体结构及结构面密度。此次发震的松岗断裂与龙日坝活动断裂交切区未来强震风险高,发震断裂及与其有联动效应的断裂周边在地震时发生地质灾害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康地震 地震构造 松岗断裂 同震地质灾害 青藏高原东缘 巴颜喀拉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周李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1期323-325,共3页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能够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及理论基础。对此,通过分析水文地质研究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水位监测及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表现,结合实践分析法总结工程地质研究在地质灾害风...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能够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作用机制,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建设提供技术及理论基础。对此,通过分析水文地质研究在滑坡与泥石流防治、水位监测及工程基础设计中的应用表现,结合实践分析法总结工程地质研究在地质灾害风险预测、工程建设选址及加固工程设计等中的关键技术与方法,总结出通过区域性地质灾害体系建设、综合性地质灾害预测手段及智能化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建设策略,为地质灾害防治领域的工程实践提供技术及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地质灾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部典型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来源、模式及开发利用潜力
5
作者 马剑飞 李向全 +7 位作者 张春潮 付昌昌 谢小国 王晓刚 李欣泽 张登飞 白占学 王振兴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7-361,共15页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 【研究目的】青藏高原东部分布多处构造岩溶发育区,岩溶水文地质结构复杂,补给来源多样、水量丰富。开展岩溶水补给源的分析研究,总结高原构造岩溶循环规律,对指导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在现场调查、流量统测、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区地下水补给来源,探讨了补给来源和补给过程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构造岩溶地下水补给模式,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结果】青藏高原东部典型岩溶大泉主要补给源是大气降水,通过裂隙溶隙高位直接补给型、高位湖泊持续补给型、汇水洼地持续渗漏补给型、河水渗漏补给型等4种模式得到补给。【结论】存在补给模式差异的原因在于青藏高原东部长期经受内外动力耦合作用,其中内动力控制因素包括岩溶形成演化历史、地质构造和岩性组合;外动力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气象、地形地貌和冰川运动。根据岩溶大泉水质和水量特征,提出3种开发利用方式:第一种为水质为Ⅰ~Ⅲ类水的岩溶泉,可直接扩大开发利用程度;第二种为微咸水,可与其他水源混合后适当开发利用;第三种为咸水,可适当改造作为旅游开发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部 构造岩溶 地质安全风险调查评价 地下水 补给源 补给模式 岩溶水文地质 开发利用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汶川县映秀镇红椿沟特大泥石流工程防治及初步效果分析 被引量:29
6
作者 李德华 许向宁 +1 位作者 吉峰 曹楠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60-268,共9页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 2010年8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强降雨导致红椿沟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冲出固体物质80.5×104m3,泥石流堵塞岷江,导致河水改道冲入映秀镇,淤埋了沟口G213国道,毁坏了在建的映汶高速公路引桥路基及桥墩。据调查,在泥石流灾害发生前,沟域内即分布有大量的地震崩滑物源,沟道堵塞极其严重,在持续强降雨下极易发生泥石流。为预防再次暴发泥石流灾害,对红椿沟开展了详细调查,结果显示沟域尚有剩余物源量310.14×104m3,其中动储量达98.4×104m3,在强降雨条件下再次暴发大规模泥石流灾害可能性较大。本文在对红椿沟"8.14"特大泥石流暴发特征介绍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并预测其发展趋势,最后结合泥石流沟工程治理设计思路及工程布置的作用,提出了全流域综合治理设计理念,即"中、上游稳坡固源拦挡,下游固床+排导"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治理,通过稳源固坡、分级拦挡、分散淤积、调蓄消能、减势排导等系统的工程措施,达到控制灾害性泥石流发生的目的,确保映秀镇映秀新区、G213国道、映汶高速公路的安全。在工程竣工后的2011年7、8月两次强降雨时,红椿沟未有固体物质出沟进入岷江,治理工程效果得到了初步检验,体现了针对巨灾型泥石流沟采用全流域综合工程治理设计理念有较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映秀镇 红椿沟 泥石流灾害 治理措施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8·14”泥石流动力学演化过程分析
7
作者 夏喆 常鸣 +3 位作者 张远明 李宏杰 李林泽 徐恒志 《地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414,共11页
在2022年“9·5”泸定地震后,震区内一系列同震滑坡、崩塌广泛堆积形成了松散固体物质,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震后山区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2022年9月20日,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流域发生了1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暴发,... 在2022年“9·5”泸定地震后,震区内一系列同震滑坡、崩塌广泛堆积形成了松散固体物质,在强降雨的作用下,极大地提高了震后山区泥石流暴发的可能性。2022年9月20日,石棉县草科乡倪厂沟流域发生了10年一遇的强降雨,导致泥石流暴发,泥石流物质冲出沟口并堆积在河道内,致使河道堵塞。2023年8月14日,倪厂沟泥石流再度暴发,致使下游新建拦砂坝於满。选择倪厂沟流域为工作区,剖析该地区泥石流致灾条件。基于FLO-2D软件,模拟倪厂沟在有防治工程与无防治工程条件下,降雨频率为10%时泥石流的演化过程分析;通过Ω评估系数法,利用倪厂沟“9·20”泥石流以验证模型精度。结果表明,此种模拟方法下的倪厂沟泥石流动力演进过程模拟精度评估系数Ω为1.59,说明该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并分别开展倪厂沟在5%、2%以及1%三种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冲出预测研究;同时,设置在有防治工程的条件下,降雨频率为10%时泥石流模拟结果与倪厂沟“8·14”泥石流实际运动结果相耦合,初步判断倪厂沟“8·14”泥石流的暴发频率为10年一遇。此外,通过模拟倪厂沟流域分别在2%与1%这两种降雨频率下所暴发的泥石流,发现其皆导致了拦砂坝防治效应失效,泥石流物质冲出沟口导致河道堵塞,且伴随着降雨频率从5%到1%的变化,泥石流所威胁的范围也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倪厂沟泥石流 泸定地震 动力演进 FLO-2D软件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宣汉特大型滑坡特征及形成机制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赵松江 孙书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8-170,共3页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特大型滑坡,滑坡摧毁了一个自然村并严重堵塞河道,形成库容5 800万m3的一座滑坡堰塞湖,淹没上游的五宝镇及沿河8个村庄,致使19 360人失去家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特别严重的灾情... 2004年9月5日四川省宣汉县天台乡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特大型滑坡,滑坡摧毁了一个自然村并严重堵塞河道,形成库容5 800万m3的一座滑坡堰塞湖,淹没上游的五宝镇及沿河8个村庄,致使19 360人失去家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亿元,特别严重的灾情一度成为中央领导及中外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天台滑坡面积达1.2km2,总体积2 500×104m3,河道中堆积物210×104m3,属特大型后退式岩质滑坡[1],是300年一遇特大暴雨诱发的自然地质灾害,是四川盆地红层丘陵区发生的规模最大、财产损失巨大的特大型滑坡灾害。由于预报及时、群测群防措施得当、抢险救灾组织有力,该滑坡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创造了四川省地质灾害减灾防灾的一个奇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型 后退式 滑坡灾害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FLOW在四川天台滑坡地下水渗流场模拟当中的应用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松江 孙书勤 《灾害学》 CSCD 2007年第1期50-53,共4页
四川天台滑坡的发展与形成与暴雨期间滑坡体内各种水的作用密切相关,通过MODFLOW三维渗流计算软件对滑坡体内渗流场的变化进行模拟,以期对滑坡的形成机制做进一步的了解,并对滑坡治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滑坡 MODFLOW 渗流场模拟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TANK模型的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预测
10
作者 郑榆枫 黄栋 +3 位作者 樊晓一 石莉莉 张宇 郭德庆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139,共8页
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的演化情况,考虑降雨强度、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TANK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梯形结构替代... 地下水位变化是导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降雨型滑坡地下水位的演化情况,考虑降雨强度、地形和地质条件等因素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提出一种改进的TANK模型。该模型首先采用梯形结构替代传统的矩形结构,将水位截面由线性变化变为非线性变化;其次重构模型降雨汇集方式以提高水位识别敏感度;最后根据监测数据的有效特征计算并反馈精确度。以塔子坪滑坡监测数据为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比传统TANK模型和改进TANK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可知,改进TANK模型表现更佳,有训练时间短、对中小雨强-地下水位变化识别敏感、变化趋势更接近监测设备传回结果的特点;在短期、中期、长期预测中,预测精度(NSE)提高了6.8%~20.3%,且中期预测精度(NSE)最高,说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地模拟地下水位随降雨的变化趋势。研究成果可为预测和评估降雨型滑坡的地下水状态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预测 TANK模型 塔子坪滑坡 降雨型滑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红层双域模型中弥散度对核素^(238)U迁移速率的影响
11
作者 丁妍 王清 +1 位作者 刘馨泽 黄长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2015年第6期57-61,66,共6页
核素在基质中的运移主要受基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其数值越大,核素运移速率越大。基质吸附对核素运移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而核素238 U衰变系数对核素运移的影响不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弥散度增大,核素会迁移得更... 核素在基质中的运移主要受基质的孔隙度、渗透率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其数值越大,核素运移速率越大。基质吸附对核素运移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而核素238 U衰变系数对核素运移的影响不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弥散度增大,核素会迁移得更远。基于这种原理,以四川某拟选核电站厂址所处水文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弥散度的差异为前提,运用弥散度分维方程的方法,并辅以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的手段,对核素238 U在高透水带的冲积覆盖层中与低透水带的基岩中平面和垂向上迁移速率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弥散度较大的孔隙介质中,核素在平面上迁移的速率快,污染面积较大;但在弥散度较小的裂隙较为不发育的基岩中,核素在垂向上的迁移表现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素238 U 弥散度 迁移速率 VISUAL MODFLOW 双域模型 四川红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金玺 孙东 +6 位作者 李智武 曹楠 童馗 廖俊 张正鹏 董建兴 章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38-460,共23页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 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四川盆地具有突变型和渐变型两类盆山结构,二者的构造样式存在明显差异,对盆地及周缘的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通过解析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1)频繁不均匀升降运动导致构造—沉积格局分异,控制着地热储盖层岩性、组合及区域展布;2)构造抬升形成的不整合面和古岩溶作用极大改善了地热储层的孔渗物性和流体输导能力,形成了优质的碳酸盐岩孔洞型热储;3)断裂可能是地下热水的补给通道和输导系统,亦或是阻隔屏障,取决于断裂类型和断层两盘岩性配置关系;4)地下热水易于沿具走滑分量断层和张性断层进行补给和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构造样式 地热储层 地下热水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ssflow模型的冷渍沟泥石流工程治理效果评价 被引量:17
13
作者 刘铁骥 孙书勤 +1 位作者 赵峥 张旭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5-201,共7页
强震影响区、充沛的雨量、特殊的地质环境使得西昌市冕宁县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现场调查冕宁县冷渍沟泥石流,获取了泥石流的降雨雨量及泥石流密度等模拟的相关数据,利用Massflow和ArcGis软件,再现了冷渍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得到泥石流工... 强震影响区、充沛的雨量、特殊的地质环境使得西昌市冕宁县区域地质灾害频发。现场调查冕宁县冷渍沟泥石流,获取了泥石流的降雨雨量及泥石流密度等模拟的相关数据,利用Massflow和ArcGis软件,再现了冷渍沟泥石流的运动特征,得到泥石流工程治理前、后的危险性评价图。对比工程治理前后模拟图得出:工程治理前,冷渍沟泥石流最大流速8.55 m/s,最大泥深7.5m,沟道高危险区占77%、中危险区占13%、低危险区占10%;工程治理后,拦挡坝位置泥深最大,沟道堆积物减少且沟道与安宁河交汇处的危险区范围变小,危险程度明显减弱。评价结果表明:冷渍沟泥石流拦挡坝能很好地对泥石流冲出物进行拦截,从而达到降低沟域危险程度的工程治理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数值模拟 危险性评价 工程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地热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东 李金玺 +5 位作者 曹楠 李智武 张志鹏 谢小国 袁梦雨 蔡鸿燕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3-206,共14页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 地处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接转换部位的四川盆地,是造山带环绕的多旋回沉积盆地,地热资源禀赋较好,但地质构造复杂,不同构造带地热条件和成热模式差异较大,严重制约地热勘探开发与利用。在四川盆地已有地热勘探开发资料和油气勘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四川盆地的地热储层、地热流体、大地热流和地温梯度场的特征及分布规律,对比研究了四川盆地不同类型盆山结构区的地热储盖层组合和地热条件的异同性,指明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勘探靶区。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及周缘的大地热流值为中低热流值,地温梯度在16~30℃/km之间,地热源受活动断裂和基底构造控制明显,发育传导型水热系统,多属中低温(<90℃)地热资源;(2)四川盆地的地热资源分布主要受盆地构造、地层分布和水文条件等控制;(3)海相层系至少存在4个岩溶型热储层,陆相地层局部偶夹1~2个砂砾岩型热储层,地下水多为SO_(4)—Ca型微咸水。研究建议以中~下三叠统和中二叠统岩溶型热储为重点层系,尤其在川东和和川西地区二者勘探潜力较大,其次优选其他海相层系岩溶型热储进行勘探,而陆相碎屑岩热储层盖层、地下水补给和热源等条件较差,勘探潜力一般,开发风险高且需谨慎。该研究可为四川盆地地热勘探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地质 地质构造 地热资源 地热储盖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西缘上二叠统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5
作者 詹宏宇 何青 +7 位作者 曾方侣 邓煜霖 王旭辉 李亮 娄渝明 谢富伟 王勇 郎兴海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3-103,共21页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四川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宣威组物源,对于重建晚二叠世扬子克拉通周缘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峨眉山地区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进行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 沉积物源分析是认识盆山演化的重要途径。了解四川盆地西南缘上二叠统宣威组物源,对于重建晚二叠世扬子克拉通周缘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峨眉山地区宣威组顶部泥岩、砂岩开展了岩石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进行了物源、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的研究。宣威组泥岩主要成分为黏土矿物,SiO_(2)含量(平均49.42%)中等;砂岩成分大部分为火山岩屑,含有少量石英及长石,具中等的SiO_(2)含量(平均44.12%),属于杂砂岩系列。泥岩与砂岩均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较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微量元素相对大陆上地壳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Zr),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Ba)。根据地球化学分析结果结合已发表的扬子克拉通周缘二叠系沉积岩数据,认为上二叠统宣威组顶部沉积岩物源区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沉积古环境为富氧的淡水沉积环境;宣威组顶部沉积物物源不仅来自于近源搬运的峨眉山高Ti玄武岩,还接受了扬子克拉通的补给,扬子克拉通西缘晚二叠世时期是活动大陆边缘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克拉通 晚二叠世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全岩地球化学 宣威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昆铁路峨米段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
16
作者 毛邦燕 郑捷 +2 位作者 李向东 张广泽 蒋良文 《铁道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0-44,共5页
研究目的:布觉依达沟地处我国泥石流高易发区,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均从沟道下游通过,该沟在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最近一次暴发泥石流事件为2024年,给沿沟道铁路工程带来严重的危害。开展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对新成昆和既... 研究目的:布觉依达沟地处我国泥石流高易发区,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均从沟道下游通过,该沟在历史上曾多次暴发泥石流灾害,最近一次暴发泥石流事件为2024年,给沿沟道铁路工程带来严重的危害。开展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评估,对新成昆和既有成昆铁路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研究结论:(1)成昆铁路峨眉至米易段布觉依达沟泥石流形成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条件、水动力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沟内主要的泥石流物源有崩滑堆积物、沟道堆积物等多种物源,可能参与泥石流活动的动储量为1.47×10^(5) m^(3);(2)采用单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公式对布觉依达沟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0.51分,属于中度危险程度;(3)创建了一种考虑承灾体价值、脆弱性指数和危险程度的泥石流单沟风险评估方法,并采用淤埋型和冲毁型两种模式分别进行了布觉依达沟泥石流风险等级评价,泥石流风险度分别为0.17和0.19,均为中度风险;(4)本研究结论对山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工程泥石流风险评估及灾害整治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昆铁路 布觉依达沟 泥石流 易损性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鲜水河、安宁河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的讨论 被引量:9
17
作者 吕国森 章旭 +4 位作者 张云辉 SAFONOVA Inna 黄豪擎 余中友 代倩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1-359,共19页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 [研究目的]研究川西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和龙门山断裂带地热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可为川西地热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运用水文地球化学、热储温度计算、氢氧同位素等方法分析了分布在3条断裂带上的48处典型温泉(地热井)的水化学组分、水化学过程、热储温度和深度、热水补给来源等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模式。[研究结果]结果显示:(1)鲜水河断裂带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_(3)-Na型为主;龙门山断裂带主要为SO_(4)-Na和Cl-Na型;安宁河断裂带包括HCO_(3)·Cl-Na、HCO_(3)·SO_(4)-Ca·Mg和Cl·SO_(4)-Na型等。(2)3条断裂带地热水组分主要受硅酸盐矿物溶解和离子交换作用控制。(3)鲜水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29.6~210.6℃,深度为2532~4184 m,冷水混入比为66%~82%;安宁河断裂带热储温度为81~121.9℃,深度为2155~3519 m,冷水混入比为52%~95%;龙门山断裂带热储温度为108.2~153℃,深度为3573~5654 m,冷水混入比为68%~89%。(4)3条断裂带的地热水接受大气降雨补给,补给高程分别为鲜水河断裂带2493~5034 m、安宁河断裂带3235~3839 m和龙门山断裂带1628~4574 m。(5)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δ^(18)O漂移”程度强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部分地热水出现“δ^(18)O漂移”和“负向漂移”特征。[结论]基于本次研究得到的3条断裂带地热水成因模式,鲜水河断裂带地热水的开发潜力优于安宁河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是四川省中高温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优势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地热水 水文地球化学 热储 补给来源 形成模式 地热地质调查工程 龙门山 四川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质多孔结构制备及响应面优化
18
作者 何凯 裴向军 +5 位作者 张晓超 李强 候谦儒 王萌琪 黄山松 蒙明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8-218,共11页
多孔结构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结构,目前依然存在制备材料最佳配比不准确、结构材料与植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应用。为确定制备多孔结构最佳材料配比,提高其力学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植生空间,文章采用轻质多孔火山石作为粗骨料,水泥、粉煤... 多孔结构作为新型建筑材料结构,目前依然存在制备材料最佳配比不准确、结构材料与植物相容性差等问题影响其应用。为确定制备多孔结构最佳材料配比,提高其力学强度的同时具有良好植生空间,文章采用轻质多孔火山石作为粗骨料,水泥、粉煤灰、拌合水搅拌而成的胶凝浆体作为胶结剂,制作轻质多孔材料,开展相关的多孔结构制备试验并探究其不同单因素水平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得到合理的配合比范围,并采用响应面进行优化,得到满足一定抗压强度、具有良好植生空间及透水性能的最佳材料配合比。结果如下:(1)抗压强度随着水灰比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最佳水灰比约0.35,骨料粒径越小,多孔结构抗压强度越高,但为了满足多孔性和透水性,选取2 cm左右的骨料较为适宜;(2)胶凝浆体中胶凝材料由质量占比75%的水泥与25%的粉煤灰组成,并含有0.1%的减水剂,应控制浆体含量为15%~25%,且不应超过30%;(3)根据响应面优化分析,制备多孔结构最优化配合比为:骨料粒径约2 cm,水灰比0.377,胶凝材料体积含量20.7%,在该配比下孔隙率、有效孔隙率和透水系数分别为:38.3%、33.5%、2.98 cm/s。最佳配比下的多孔结构既满足其力学要求,同时具有良好的植物相容性,研究成果可为多孔结构的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结构 边坡防护 抗压性能 孔隙率 透水性能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bS结构的黄土填方边坡降雨物理模型试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杨帆 李明俐 +3 位作者 王徐 吴鄂 王峰 吕剑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4-34,共11页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 黄土高原地区,在“平山造城”“固沟保塬”“治沟造地”等计划开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填方工程边坡,存在着巨大的地质灾害隐患。为了对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治理提供新的解决思路,本文将黄土-古土壤层状自稳结构引入黄土填方边坡的灾变防控中,利用生石灰以及改性纤维素对黄土进行改良,提出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NbS)理念的黄土填方边坡控水结构,并开展人工降雨物理模拟实验,探究了有无控水结构下填方边坡渗流场、应力场和形变场变化规律、低渗场性质对边坡的影响,最终得出边坡失稳破坏模式。结果表明:1)改良黄土具有良好的工程性质,与重塑黄土相比,其液限、塑限均提高,抗剪强度增强,饱和渗透系数大幅下降,其中,改性纤维素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88.59%,石灰改良黄土渗透系数降低95.18%,有控水结构边坡水分运移速度较慢,低渗层起到了良好的隔水效果;2)抗侵蚀面层的存在提高了边坡的抗侵蚀能力,有控水结构坡面的侵蚀量仅为无控水结构的28.43%;3)有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渐进式剪切滑移失稳,无控水结构边坡变形破坏模式为突发式溃散流滑破坏。本研究成果可为黄土高原地区填方边坡的生态治理及灾变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填方边坡 黄土-古土壤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 物理模型试验 控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感技术对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动态监测——以昌波乡至羊拉乡段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豹 赵瑞志 +4 位作者 王海波 李晓光 吕钊 赵阳 王梦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3-1836,共14页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 经过长期发展,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手段已从最原始的人工巡查、单点监测发展到目前的高精度面域非接触式的遥感监测,并逐渐得到普遍应用。首先对原始监测手段及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概述,然后利用高精度光学影像结合升、降轨道Sentinel-1A雷达影像,对金沙江昌波乡至羊拉乡之间滑坡隐患进行解译和编录,结果表明该区域存在滑坡隐患34处,其中具有堵江风险的滑坡隐患22处,对居民生命财产直接造成损失的滑坡隐患4处,并利用时序曲线分析了研究区在内外动力(地震、降雨)作用下变形特征,验证了遥感手段在滑坡隐患识别中的便捷性和先进性。最后针对遥感技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瓶颈,创新性地提出了滑坡灾害遥感识别的发展框架,对遥感技术在滑坡识别方面的发展方向具有长期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 监测 光学遥感 INSAR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