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在口腔种植手术中的镇静效果 被引量:11
1
作者 李鹏 廖娟 +1 位作者 杨孟昌 郭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53-157,共5页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在口腔种植手术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行口腔种植牙的健康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例。1组(G1)单独使用高剂量咪唑安定;2组(G2)低剂量咪唑安定复合低剂量右美托咪啶;3组(G...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啶与咪唑安定在口腔种植手术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选择60例需行口腔种植牙的健康患者,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例。1组(G1)单独使用高剂量咪唑安定;2组(G2)低剂量咪唑安定复合低剂量右美托咪啶;3组(G3)高剂量咪唑安定复合高剂量右美托咪啶;4组(G4)为低剂量咪唑安定复合高剂量右美托咪啶;5组(G5)为高剂量咪唑安定复合低剂量右美托咪啶;6组(G6)单独使用高剂量右美托咪啶。记录各组镇静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并比较各组局部麻醉(T1)、切开(T2)、备洞(T3)、缝合(T4)时患者Ramsay镇静评分(RSS)以及对T1~T4的记忆情况,离院前进行手术疼痛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 G3组收缩压在T1~T4时均低于G1、G2组(P<0.05);G1组收缩压在T3、T4时高于G6组(P<0.05)。G3组术中心率低于术前(P<0.05)。T1~T4时G1组RSS评分最低;G2组多为2~3分;G3组镇静较深,多例达到5分;G4组以3~4分居多;G5组在T2时开始有部分达到5分;G6组在T1、T2时低于G3、G4、G5组,在T2时接近G4组。各组疼痛评分及麻醉手术满意度比较未见差异。结论联合使用右美托咪啶和咪唑安定镇静优于单独使用,低剂量咪唑安定联合高剂量右美托咪啶镇静效果及程度最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啶 咪唑安定 麻醉 镇静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合成抗菌肽对口腔细菌抗菌性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刘奕 费伟 +2 位作者 王丽娜 董广艳 吴红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及液体稀释法体外评价十肽对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格氏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 目的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的抑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及液体稀释法体外评价十肽对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格氏链球菌、黏性放线菌、内氏放线菌、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雷沃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及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抑菌性能,并测定十肽对变异链球菌的时间-杀菌曲线。结果十肽对所选实验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性能,对主要致龋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为62.5~125μg·m L-1,而对主要牙周致病菌的MIC值为250~1 000μg·m L-1,其中,十肽对龋病主要致病菌变异链球菌有较强抑菌作用。时间-杀菌曲线结果显示,十肽作用20 min后开始杀菌,30 min之后可完全杀灭细菌,且在24 h之内无细菌生长。结论新型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常见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菌具有抑菌性能,其中对致龋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肽 抗菌性能 口腔感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癌热疗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3
作者 周昊 刘奕 +2 位作者 廖楚航 郭骏 费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探讨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热疗之后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局部加热对OSCC荷瘤裸鼠肿瘤细胞中TGFβ,Smad2,Smad3,Smad4和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加热... 目的:探讨TGFβ/Smad信号通路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热疗之后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局部加热对OSCC荷瘤裸鼠肿瘤细胞中TGFβ,Smad2,Smad3,Smad4和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加热组(n=10)中TGFβ、Smad2、Smad3的mRNA表达比未加热组(n=10)明显降低(P <0. 05),Smad7的mRNA表达则明显升高(P <0. 05),而Smad4的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 TGFβ、Smad7、Smad4蛋白的表达变化与mRNA一致,而Smad2和Smad3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磷酸化的Smad2和Smad3(p Smad2和p Smad3)蛋白表达则明显降低(P <0. 05)。结论:TGFβ/Smad信号系统在热疗抗肿瘤效应中起着重要作用,Smad7对R-Smad磷酸化的抑制可能是其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疗 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 TGFβ/Smad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探讨金担子素A抗白色念珠菌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易嘉欣 廖建春 +2 位作者 黄怡 费伟 郭骏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0-216,共7页
目的探究金担子素A(AbA)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潜在作用机制,评估其未来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潜力。方法首先测定了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探究其对菌丝形成及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随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AbA... 目的探究金担子素A(AbA)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及潜在作用机制,评估其未来作为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应用潜力。方法首先测定了AbA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探究其对菌丝形成及细胞壁完整性的影响。随后,利用转录组测序探讨了白色念珠菌在AbA作用下的响应机制。结果体外实验结果显示AbA的MIC值为0.0625μg/mL,并能显著抑制白色念珠菌的形态转换、破坏其细胞壁完整性。通过转录组测序共筛选出70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65个,下调基因235个。京都基因(GO)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细胞外周、细胞质膜、真菌型细胞壁及氧化还原酶活性相关的通路最为富集。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代谢途径通路的富集程度最高。结论AbA对白色念珠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潜在抗菌机制可能包括抑制菌丝形成、破坏细胞质膜、降低免疫逃逸能力以及抑制代谢活动。明确以上机制能够为制定更有效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色念珠菌 金担子素A 转录组测序 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 京都基因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RNAi对口腔鳞癌生长以及血管生成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岑兴 廖楚航 +1 位作者 费伟 周昊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RNAi抑制HIF-1α对口腔鳞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IHC检测12例OSCC和正常组织临床标本中HIF-1α的表达;建立30只裸鼠OSCC动物模型,利用RNAi抑制HIF-1α的表达,观察肿瘤体积生长的变化并检测... 目的:探讨RNAi抑制HIF-1α对口腔鳞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Western blot和IHC检测12例OSCC和正常组织临床标本中HIF-1α的表达;建立30只裸鼠OSCC动物模型,利用RNAi抑制HIF-1α的表达,观察肿瘤体积生长的变化并检测肿瘤凋亡细胞;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变化。结果:OSCC临床标本中HIF-1α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在HIF-1α被抑制之后,荷瘤裸鼠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肿瘤组织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P<0.05),VEGF的表达和MVD明显降低(P<0.05)。结论:HIF-1α在OSCC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中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F-1Α 口腔鳞状细胞癌 RNAI VEGF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性根尖封闭后自体移植牙的临床和根尖周愈合评估
6
作者 陈月 池峻舟 +2 位作者 刘娟秀 任小华 田鲲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9-495,共7页
目的:探究预防性根尖封闭对自体移植牙的根尖周愈合的影响。方法:3条比格犬随机纳入24颗前牙,分对照组、RCT组(术中根管治疗)、Ref组(术中截根,倒封闭根尖),n=8。移植术后1、4、12周评估移植牙松动、脱落数和影像学指标;术前、术后4、1... 目的:探究预防性根尖封闭对自体移植牙的根尖周愈合的影响。方法:3条比格犬随机纳入24颗前牙,分对照组、RCT组(术中根管治疗)、Ref组(术中截根,倒封闭根尖),n=8。移植术后1、4、12周评估移植牙松动、脱落数和影像学指标;术前、术后4、12周记录探诊深度。12周后,对样本进行Micro CT扫描[计算骨体积分数比值(bone volume/tissue volume,BV/TV)、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骨小梁数目(trabecular number,Tb.N)、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Tb.Th)]和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对量化松动度、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值和Micro CT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对照组和Ref组脱落2颗牙,RCT组脱落1颗,平均松动度受时间和分组影响显著(P<0.05)。PD值的下降与时间显著相关(P<0.05),RCT组和Ref组显著低于对照组;X线片中,牙槽骨高度随骨改建逐渐降低,对照组部分牙根出现外吸收。RCT组的Tb.S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Tb.N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P<0.01);RCT组和对照组牙根表面见浅表性吸收,Ref组的根尖组织致密,牙周层次清晰;RCT组根尖组织排列疏松。结论:预防性根尖封闭在自体移植牙中具有效性,可简化术后治疗,促进自体移植牙周骨重建,因此是对自体植牙术的有效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移植牙 预防性根尖封闭 iRoot Bp plus 牙周愈合 根尖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光预处理对纤维桩与牙本质粘结强度影响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廖娟 费伟 +1 位作者 郭俊 李鹏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目的:通过推出测试的检测方法,探讨不同激光预处理牙本质表面对其与玻璃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玻璃纤维桩的优化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45颗上颌离体中切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三个组,分别用水激光,980 nm波长半导体... 目的:通过推出测试的检测方法,探讨不同激光预处理牙本质表面对其与玻璃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上玻璃纤维桩的优化运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用45颗上颌离体中切牙经根管治疗后随机分为三个组,分别用水激光,980 nm波长半导体激光处理牙本质表面,未处理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将所有测试样本置于万能试验机上,用不锈钢制加载棒对其加载,直至纤维桩从根管中完全脱出。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纤维桩经激光处理后,其粘结强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有所提高,其中水激光组提高最明显,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水激光进行预处理能够明显提高纤维桩与牙本质的粘结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 纤维桩 推出测试 粘接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银抗菌纯钛表面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的检测 被引量:5
8
作者 廖娟 费伟 +1 位作者 郭俊 李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3-305,共3页
目的对纯钛表面进行抗菌改性,以降低纯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种植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水相硅烷化方法,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组装在湿化学法处理的钛表面上,并将纳米银被覆在该表面上,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 目的对纯钛表面进行抗菌改性,以降低纯钛种植体周围炎的发生率,从而提高种植术的成功率。方法采用水相硅烷化方法,将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组装在湿化学法处理的钛表面上,并将纳米银被覆在该表面上,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能谱(EDX)对该改性表面理化性能进行分析,观察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抗菌性能。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改性后的钛表面有不规则纳米银颗粒散在的附着在其表面上,XPS分析显示银的含量为6.8%。经过24 h需氧培养,纳米银改性钛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达到94.23%,对大肠杆菌的抗菌率达95.34%。结论经过纳米银改性后的钛片具有抗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抗菌性能 水相硅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肽对变异链球菌作用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奕 费伟 +2 位作者 王艳君 牟雁东 吴红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1,共5页
目的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十肽对变异链球菌蛋白的作用反应,初步鉴定并验证变异链球菌致龋过程中的部分重要蛋白质。方法人工合成十肽(氨基酸序列:KKVVFKVKFK-NH2),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十肽作用前后变异链球菌的总蛋白,采用质谱... 目的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检测十肽对变异链球菌蛋白的作用反应,初步鉴定并验证变异链球菌致龋过程中的部分重要蛋白质。方法人工合成十肽(氨基酸序列:KKVVFKVKFK-NH2),利用双向电泳技术分离十肽作用前后变异链球菌的总蛋白,采用质谱分析联合生物信息学技术鉴定十肽作用前后发生差异性改变的变异链球菌蛋白质,并在蛋白质水平验证关键差异蛋白质烯醇酶的表达情况。结果十肽作用前后变异链球菌蛋白质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发生差异性改变的蛋白质功能主要包括降解碳水化合物(经糖酵解途径),蛋白质折叠、结合、运输及蛋白质翻译等。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十肽处理后烯醇酶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结论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处理前后变异链球菌的蛋白质表达发生明显变化,推测其可能通过改变烯醇酶等标志性蛋白的表达而达到防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肽 变异链球菌 差异蛋白质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自生长方式实现壳聚糖—胶原聚合物引导的牙体硬组织仿生再矿化 被引量:3
10
作者 任迅 姚静 +2 位作者 杜芹 廖楚航 田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以改良的壳聚糖、胶原等生物大分子作为矿化模板,引导釉质实现类似自生长的再矿化。方法通过对天然聚阳离子多糖——壳聚糖进行磷酸化本体改性,生成其聚阴离子衍生物磷酸化壳聚糖;以京尼平为交联剂将磷酸化壳聚糖与聚阳离子的Ⅰ型... 目的以改良的壳聚糖、胶原等生物大分子作为矿化模板,引导釉质实现类似自生长的再矿化。方法通过对天然聚阳离子多糖——壳聚糖进行磷酸化本体改性,生成其聚阴离子衍生物磷酸化壳聚糖;以京尼平为交联剂将磷酸化壳聚糖与聚阳离子的Ⅰ型胶原交联改性,构建双性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作为生物矿化的大分子模板,以紫外光辐射激发其在惰性牙体表面的化学组装,仿生唾液提供矿化离子,调控磷灰石晶体在牙体原位的形成与组装,生成羟磷灰石。结果红外光谱检测证实,PO43-官能团(3 446 cm^-1)成功引入壳聚糖,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双性聚电解质复合物水凝胶呈现多孔并存,孔孔交通的级联结构。水凝胶原位接枝能够生成白色晶体,X射线衍射证实新生的晶体为羟磷灰石,该沉积层与原有釉质同质结合,类似釉柱平行排列;新生晶体直径30-60 nm,硬度接近牙本质。结论取材容易、操作便利的双性聚离子凝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釉质矿化模板,实现羟磷灰石的自生长,这对釉质结构仿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磷灰石 釉质 壳聚糖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肽对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和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奕 费伟 +3 位作者 王丽娜 张思宇 王艳君 吴红崑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 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结构及活性的影响能力。方法 人工合成十肽(氨基酸序列:KKVVFKVKFK-NH2)通过对细菌生物膜药物最低抑制生物膜形成浓度(MBIC)和药物最低清除已形成生物膜浓度(MBRC)... 目的 评价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对口腔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生长、结构及活性的影响能力。方法 人工合成十肽(氨基酸序列:KKVVFKVKFK-NH2)通过对细菌生物膜药物最低抑制生物膜形成浓度(MBIC)和药物最低清除已形成生物膜浓度(MBRC)2个指标的测定,研究和评估十肽对变异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的抑制和清除作用;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下观察十肽作用下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态、结构及活性变化。结果 当十肽浓度为62.5~125μg m L^-1时,能够抑制变异链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当十肽浓度为250~500μg m L^-1时,可破坏已形成24 h后的生物膜,CLSM下观察到十肽作用后生物膜结构残存,死菌增多,生物膜厚度明显降低。结论 新型人工合成抗菌肽(十肽)不仅可抑制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单菌生物膜的生长形成,而且可破坏已经形成24 h后的生物膜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肽 变异链球菌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对粪肠球菌抗菌性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奕 周荣静 吴红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01-305,共5页
目的筛选一种对粪肠球菌有抑菌效能的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方法选用载银纳米羟磷灰石(Ag/n HA)、载钇纳米羟磷灰石(Yi/n HA)、载铈纳米羟磷灰石(Ce/n HA)、普通纳米羟磷灰石(n HA)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通过计... 目的筛选一种对粪肠球菌有抑菌效能的纳米羟磷灰石复合材料。方法选用载银纳米羟磷灰石(Ag/n HA)、载钇纳米羟磷灰石(Yi/n HA)、载铈纳米羟磷灰石(Ce/n HA)、普通纳米羟磷灰石(n HA)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琼脂扩散法和琼脂稀释法,通过计量不同实验材料对粪肠球菌的抑菌环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评价4种纳米复合材料对粪肠球菌的影响。结果琼脂扩散法显示Ag/n HA周围出现明显的抑菌环,而Yi/n HA、Ce/n HA、n HA周围均无抑菌环。琼脂稀释法显示Ag/n HA对粪肠球菌的MIC为1.0 g·L-1;其他材料即使浓度高达32.0 g·L-1也未表现出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结论 Ag/n HA对浮游状态的粪肠球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Yi/n HA、Ce/n HA、n HA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均无明显地抑制粪肠球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磷灰石 粪肠球菌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分光光度计比较种植支持式氧化锆全瓷和贵金属金瓷修复的牙冠颜色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敏 费伟 +1 位作者 Mandana Hosseini Klaus Gotfredsen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应用一种小型分光光度计对上前牙区种植支持式氧化锆全瓷修复与贵金属金瓷修复的牙冠颜色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修复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8例(男7例,女11例)行口腔种植修复后复查患者的上前牙区种植支持式单冠29颗进行研究,其... 目的应用一种小型分光光度计对上前牙区种植支持式氧化锆全瓷修复与贵金属金瓷修复的牙冠颜色进行比较,为临床选择修复材料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18例(男7例,女11例)行口腔种植修复后复查患者的上前牙区种植支持式单冠29颗进行研究,其中氧化锆全瓷修复单冠11颗,贵金属金瓷修复单冠18颗。采用小型反射型分光光度计型比色仪SpectroShadeTM采集图片并输入计算机,应用相关软件测量每个种植牙冠体1/3与对照天然牙的CIE L﹡a﹡b﹡颜色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氧化锆全瓷修复和贵金属金瓷修复的牙冠明度均高于天然牙,全瓷修复引起的明度差异(4.5±3.2)大于金瓷修复引起的明度差异(1.0±2.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色相差异和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全瓷修复和金瓷修复与天然牙的颜色差异(7.0±2.8和4.0±1.9)均高于人眼的分辨阈值(3.7),且前者差异大于后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氧化锆全瓷和贵金属金瓷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主观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977)。上前牙天然牙色由前向后明度渐低,色相变红黄。结论就本试验所选用的修复材料而言,分光光度计测量显示氧化锆全瓷修复与天然牙的牙冠颜色差异大于贵金属金瓷修复与天然牙的颜色差异,但两种修复方式的临床效果无明显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光光度计 牙冠颜色 种植支持式单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致病菌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14
作者 杜芹 马歆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59-764,共6页
牙周致病菌是牙周炎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可以感染牙周组织并刺激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介导全身性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还能侵入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并定植于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提... 牙周致病菌是牙周炎主要的致病因素,其具有多种毒力因子,可以感染牙周组织并刺激机体炎症细胞因子产生,介导全身性慢性炎症;牙周致病菌还能侵入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等多个人体系统并定植于组织器官,引起多种系统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提示,牙周致病菌与全身多种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症等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牙周致病菌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能够定植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破坏血管内皮功能,促进其发生发展。牙龈卟啉单胞菌等也能升高炎症因子如TNF-α的水平,促进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展。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关节滑膜液中能检测到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中间普氏菌等多种牙周致病菌,也提示牙周致病菌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具核梭杆菌能够改变小鼠肠道微生物构成,形成肠道炎性微环境,促进肠道肿瘤的进程等等。本文从牙周致病菌促进系统性疾病的机制及牙周致病菌与系统性疾病的相关性方面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致病菌 牙周炎 系统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转归机制的动物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郭骏 费伟 李庆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期12-19,共8页
目的在建立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髁突囊内骨折预后的影响,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切除前... 目的在建立小型猪髁突囊内骨折动物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评价不同处理方式对髁突囊内骨折预后的影响,探索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的机制。方法小型猪1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10侧颞下颌关节),采用手术方法造成双侧髁突囊内骨折,切除前外侧部分关节盘;根据髁突骨折临床治疗常用方式,分别用钛板内固定、关节囊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其自然愈合3种处理方式治疗各组囊内骨折。术后6个月,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评价各组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形成;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颞下颌关节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钙素(OCN)、骨桥蛋白(OPN)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实验组颞下颌关节强直发生率显著低于自然愈合组(P<0.05),实验组颞下颌关节中VEGF、OCN、OPN和B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自然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处理方式治疗髁突囊内骨折与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清理骨创间血肿、减少骨创面的暴露及骨折碎片的复位是预防关节强直发生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创伤 颞下颌关节强直 髁突囊内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N2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及其活性结构抑菌性能的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奕 周荣静 费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61-665,共5页
目的研究高迁移串族蛋白N2(HMGN2)在猪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情况,体外评价HMGN2的活性结构α-螺旋的抑菌性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MGN2蛋白在猪组织中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猪的胸腺和淋巴结中分离和纯化HMGN2,人... 目的研究高迁移串族蛋白N2(HMGN2)在猪组织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情况,体外评价HMGN2的活性结构α-螺旋的抑菌性能。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HMGN2蛋白在猪组织中的表达;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从猪的胸腺和淋巴结中分离和纯化HMGN2,人工合成HMGN2的活性结构α-螺旋,采用液体稀释法体外评价HMGN2及HMGN2α-螺旋结构对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性能。结果从猪的胸腺和淋巴结中成功分离和纯化得到HMGN2,所有受检猪组织均呈HMGN2免疫阳性反应,且HMGN2多表达在组织细胞质和细胞核中;HMGN2和HMGN2α-螺旋结构抑菌活性相当,均对所选实验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性能:结论 HMGN2可表达在猪组织的细胞浆和细胞核中,HMGN2及其活性结构α-螺旋具有较强的抑菌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N2 免疫组织化学 抑菌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肝脏脂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17
17
作者 裴心佛 孟姝 +1 位作者 苟册 杜芹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2,共7页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其下游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及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免疫代谢重要器官肝脏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糖尿病(DM)、牙周炎(CP)、糖尿病复合牙周炎...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其下游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及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免疫代谢重要器官肝脏脂代谢之间的关系。方法建立糖尿病(DM)、牙周炎(CP)、糖尿病复合牙周炎(DM+CP)大鼠模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周组织中HMGB1、RAGE、TNF-α的表达,光谱法检测血清中的脂代谢相关指标和肝损生化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DM组大鼠牙周组织中HMGB1,RAGE表达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TNF-α表达量与对照组无差异;CP组HMGB1及TNF-α表达显著性高于对照组,RAGE表达显著性低于DM及DM+CP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DM+CP组大鼠牙周组织中HMGB1,RAGE,TNF-α表达均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DM,CP,DM+CP组可见多项肝脏脂代谢指标异常,其中肝脏损伤指标ALT表达在3组中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HMGB1,RAGE参与糖尿病大鼠的牙周组织炎症进程,糖尿病导致牙周组织中HMGB1表达升高。在高血糖、牙周炎及高血糖复合牙周炎情况下,均能导致一定程度的肝脏代谢功能紊乱,HMGB1-RAGE为解释糖尿病与牙周炎互为易感的信号通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 牙周炎 糖尿病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釉原蛋白全长及其功能片段的体外自组装和矿化行为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钟秀 赖婷婷 +1 位作者 陈亮 田鲲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9-424,共6页
目的探讨人釉原蛋白(AM)全长及其N端酪氨酸富集段(TRAP)、C端亮氨酸富集段(LRAP)体外自组装的动态过程及其在羟磷灰石(HA)晶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重组、纯化人AM全长及其功能片段TRAP、LRAP,在三氨基甲烷(Tris-HCl)中配制成100μg&#... 目的探讨人釉原蛋白(AM)全长及其N端酪氨酸富集段(TRAP)、C端亮氨酸富集段(LRAP)体外自组装的动态过程及其在羟磷灰石(HA)晶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体外重组、纯化人AM全长及其功能片段TRAP、LRAP,在三氨基甲烷(Tris-HCl)中配制成100μg·mL^(-1)、pH=8的蛋白溶液,室温孵育1~15 min,透射电镜(TEM)下观察比较AM全长、TARP和LRAP的自组装行为;在人工唾液中加入AM全长孵育3 d,扫描电镜(SEM)观察诱导形成的新生晶体形貌,继续加入TARP和LRAP孵育3 d后再次观察。结果pH为8时,人AM全长及TRAP自发启动组装,15 min后均可形成“纳米球”结构,其中TRAP形成的“纳米球”孤立存在,大小均匀,没有明显内部结构;而AM全长分级组装,形成“纳米球”后进一步各向延伸趋势,形成链状结构,随后聚集成网;LRAP的自组装行为不明显,蛋白多以单体形式存在,无“纳米球”生成,仅可见少量低聚物。AM全长诱导3 d后形成棒状HA晶体,加入TRAP和LRAP蛋白继续诱导3 d后晶体在c轴明显伸长,而a、b平面生长欠佳。结论人AM全长、TRAP和LRAP的自组装和矿化行为与体内HA晶体定向生长的机制契合,为它们在HA晶体生长、成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釉原蛋白 酪氨酸富集段 亮氨酸富集段 自组装 体外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X2基因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9
作者 魏卓 周昊 +2 位作者 费伟 聂雄 李明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1-349,共9页
目的探索转染SOX2-shRNA载体慢病毒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SACC-LM和SACC-8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3种SOX2-shRNA慢病毒载体(817、818、819)并将其转染到SACC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 目的探索转染SOX2-shRNA载体慢病毒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细胞系SACC-LM和SACC-83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构建3种SOX2-shRNA慢病毒载体(817、818、819)并将其转染到SACC细胞中,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筛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shRNA。将抑制效果最好的慢病毒载体转染到SACC-LM、SACC-83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SOX2、Survivin、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的表达变化,CCK-8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法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3种慢病毒中SOX2-shRNA-819干扰效果最好。SACCLM、SACC-83细胞转染SOX2-shRNA-819慢病毒后,SOX2、Survivin、N-cadherin的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表达上调(P<0.05);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凋亡能力增强(P<0.05);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P<0.05)。结论shRNA干扰技术降低SOX2表达的同时下调了SACC-LM中Survivin的表达,二者的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SOX2的低表达抑制了SA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促进了凋亡能力。SOX2可能参与了SACC上皮间充质转化过程,为靶向SOX2基因治疗SACC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唾液腺腺样囊性癌 SOX2 RNA干扰 生物学行为 增殖 迁移 侵袭 凋亡 慢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