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芳 游超 +3 位作者 杨德胜 罗永康 陈东东 薛永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2期206-210,共5页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平台的使用情况表明,四川省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解决了市、县地区缺乏技术指导的能力,将省、市、县3级的多个平台融合到同一平台上,最终实现了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智慧化程度,缩减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综合业务平台 开发 应用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小麦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玉芳 吴冰洁 陈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37,共13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及攀西小麦种植区12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象资料和全省农区24个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生育期资料,研究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光、温、水气候资源存在较大的区域分布差异.平... 基于四川省盆地及攀西小麦种植区12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象资料和全省农区24个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生育期资料,研究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光、温、水气候资源存在较大的区域分布差异.平均温度由南至北逐渐降低,在小麦生育阶段的平均温度总体均呈升高的趋势.全生育期平均日较差攀西农区大都在11~18℃之间,盆地5~9℃.全生育期总辐射量盆地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步减小的趋势,攀西农区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步减小的趋势.全生育期参考蒸散量攀西农区最多,最少区域集中在盆南及盆东大部.缺水量攀西农区多于盆地,各生育阶段参考蒸散量和缺水量变化趋势总体正常.总体来说,四川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盆地和攀西农区均是南部高于北部,而四川农区光照资源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业气候资源 时空分布 参考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郑昊 王明田 +1 位作者 张菡 李金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7期292-300,共9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利用四川省134个气象站近40年逐日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多元回归、滑动t检验、气候倾向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四川地区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等几个生产期主要农业气候资...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利用四川省134个气象站近40年逐日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多元回归、滑动t检验、气候倾向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四川地区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等几个生产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变化趋势及其代际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以及攀西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2)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各有不同。(3)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是四川地区适宜期热量及水分资源相对贫乏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前11年适宜期热量资源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前11年四川区域加热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是四川区域通风期气候资源匮乏时段,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风期气候资源大体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气候资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玉芳 吴冰洁 郭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02-2111,共10页
【目的】为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开展玉米种植。【方法】本文基于四川省盆地区、盆周山区及攀西农区1961-2017年124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1981-2017年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玉米种植区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 【目的】为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开展玉米种植。【方法】本文基于四川省盆地区、盆周山区及攀西农区1961-2017年124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1981-2017年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玉米种植区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光、温、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状况。【结果】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热量资源大都呈升高趋势,播种-拔节期升高速率最快。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平均日较差攀西农区均明显高于盆地,攀西农区近50年平均日较差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总辐射量均呈减小趋势,光能资源较高的区域为盆地西南地区和攀西农区南部,其中播种-拔节期总辐射量最大;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参考蒸散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播种-拔节期参考蒸散量和缺水率最大,水资源较为缺乏的集中在攀西大部及盆中老旱区。【结论】各地应合理利用光、温、水资源,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玉米高产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辐射 参考蒸散量 缺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变化
5
作者 郭翔 胡蓉 +1 位作者 王明田 李旭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55,共10页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再生稻 安全生长季 安全灌浆期 适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玉芳 王明田 +2 位作者 刘娟 董孝斌 刘琰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费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四川省144个玉米种植区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析四川省6大玉米种植区域(盆南丘陵区、盆中浅丘区、盆西平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域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不同,但大部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拔节—乳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除盆东平行岭谷区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区都呈上升趋势,乳熟—成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盆南丘陵区、盆西平丘区及盆周边缘山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盆南丘陵区轻旱发生次数最高,盆中浅丘区中旱发生次数最高,盆西平丘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发生干旱次数相对较低;干旱发生风险度空间分布为:全生育期干旱风险重度区主要集中在盆中浅丘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及盆南丘陵区部分区域,拔节—乳熟期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盆中浅丘区大部,乳熟—成熟期重度干旱区域分布在盆北、盆东南及盆中浅丘区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 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发生风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润指数的四川盆地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金建 张菡 +1 位作者 王锐婷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评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湿润指数评价农业干旱是可行的;各季农业干旱中春旱发生最为频繁,夏旱次之,伏旱最少;春旱发生范围最广,伏旱最小;干旱平均强度,以春旱强度最高,夏旱次之,伏旱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农业干旱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 被引量:13
8
作者 郭翔 王明田 +1 位作者 李金建 李旭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46-852,共7页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选取蕾薹期降水量和生育期≥0℃活动积温作为四川盆地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技术推算出盆地无测站区域2.5 km×2.5 km网格点上区划指标的气候要素值,采用集优法得到四川盆地油菜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和盆中的浅丘、平原地区,以及盆南、盆东北的部分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530 m以下;适宜区主要涉及低山、深丘地区,包括盆东丘陵区的北部、盆南丘陵区的局部、以及盆周山地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盆周山地海拔560 m以上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油菜 农业气候 GIS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艺 秦宁生 +1 位作者 卢杰 李金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43-2347,共5页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影响。应用1981-2009年四川盆地22个站点的水稻观测数据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水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影响。应用1981-2009年四川盆地22个站点的水稻观测数据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水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照时数与水稻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建立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盆西平原区(Ⅰ)空壳率随抽穗扬花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拔节孕穗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盆中浅丘区(Ⅱ)秕谷率随乳熟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盆南丘陵区(Ⅲ)空壳率随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的升高而增加,千粒重随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随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气象要素对盆东平行岭谷区(Ⅳ)的影响较小。由此说明,影响四川盆地水稻空壳率的主要生育期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影响秕谷率的主要生育期为灌浆乳熟期,影响千粒重的时期主要为拔节孕穗期;干旱对盆南丘陵区(Ⅲ)拔节孕穗期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较大,与气候变暖相应的高温危害对四川盆地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日降水量 平均日照时数 空壳率 秕谷率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水保证指数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王明田 曲辉辉 +2 位作者 杨晓光 张晓煜 李茂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92,共11页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 【目的】研究自然降水对四川省农业生态区作物需水的满足程度及其保证指数,为各区域充分合理利用降水资源,选择防旱避灾种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气温、海拔、干燥度、地形地势、地理位置等特点,将四川农业生态区划分为8个不同类型区,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的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订正各区域主要作物及其主要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初始生长期作物系数(Kcini)、生育中期作物系数(Kcmid)和成熟期作物系数(Kcend)),计算并比较各区域代表性站点的常见种植模式、主要作物、作物主要生育阶段自然降水对作物需水的满足度及其保证指数,选出各区域防旱避灾最优种植模式。【结果】①各种作物的Kcmid、Kcend值均小于或等于FAO的推荐值;盆地内部各区域作物系数较FAO推荐值偏低更多,攀西地区与FAO推荐值接近;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Kcend值均与FAO推荐值相同,而玉米、水稻等秋收作物Kcend值均低于FAO推荐值。②四川省各种植模式多年平均降水满足度地区之间差异较大。攀枝花、西昌、平武、成都、遂宁、巴中、宜宾、雅安降水满足度依次递增,分别为0.48,0.56,0.63,0.64,0.70,0.72,0.74,0.85。③四川省各种植模式降水保证指数变化范围较大,最低值仅为0.35,而最高值达到0.89。攀枝花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偏低,且多数低于0.4;雅安各种植模式的降水保证指数普遍较高,均在0.85以上。【结论】攀枝花等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区、西昌等川西高原安宁河平原半湿润区和平武等川北半湿润山地丘陵过渡区最优种植制度为小麦-玉米-红薯(大豆)旱三熟;雅安等盆西高原盆地过渡湿润气候区和宜宾等川南中低山丘陵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马铃薯)-水稻水旱轮作两熟制;成都平原湿润气候区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水稻和油菜-玉米-红薯;遂宁等川中丘陵夏伏旱频发区最优种植制度为油菜(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巴中等川东北盆周湿润山区防旱避灾最优种植制度为马铃薯(小麦)-玉米-红薯旱三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满足度 保证指数 防旱避灾 种植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对湿润度指数的四川省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明田 蔡元刚 +3 位作者 张玉芳 黄晚华 刘琰琰 马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715-1722,共8页
本文收集四川省156个气象站51年(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四川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1年... 本文收集四川省156个气象站51年(1961-2011年)的逐日降水量、气温、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水汽压等要素,选用国家标准中相对湿润度指数(M)作为干旱指标,以年、季为时间尺度,研究四川省干旱频率和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近51年干旱强度和发生范围的年际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四川省年尺度干旱频率和强度均呈西高东低的带状分布。高发区主要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中及盆南局部,高发区的干旱强度以中旱以上为主;少发区主要在达州、泸州、宜宾等地和乐山-眉山-雅安一带,少发区的干旱强度以轻旱为主。年际变化趋势上,干旱强度有所减弱,但最近10年明显增强,且干旱范围扩大。2从季尺度看:冬旱频率最高,高发区主要在四川北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春旱频率次高,高发区与冬旱类似,但范围和频率都不及冬旱;秋旱频率较低,多发区主要在川西高原、川西南山地、盆中及盆南部分区域;夏旱频率最低,仅四川东北部和川西高原、金沙江河谷等地频率较高。在干旱强度方面,冬季强度最大,春季次之,秋季较小,夏季最小;干旱强度空间分布上,春冬两季相似,干旱强度东部小,西部最大,夏旱与春旱、冬旱有些相反,干旱强度东部强、西南部轻。年际变化趋势上,春旱强度呈减小的趋势,但范围略扩大;夏旱强度和范围都略有增强;秋、冬旱强度均呈略减趋势,但范围有所增大。3本文采用的干旱分级方法在四川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相对湿润度指数(M) 季节性干旱 时空分布特征 干旱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潜在蒸散量估算模型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顺谦 马振峰 张玉芳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29-736,共8页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 Penman-Monteith法是FAO-56推荐的计算潜在蒸散量的标准方法,但由于涉及的气象要素较多,难于在业务中应用。以综合气象干旱指数的业务化应用为目标,利用1971—2000年四川省156个气象站的观测资料,以Pen-man-Monteith法计算结果作为标准,分析了Thornthwaite法和Hargreaves法对川西高原和四川盆地年、月潜在蒸散量的估算精度,建立了可供业务应用的ET0估算模型,并应用于2006年四川省特大伏旱监测,结果表明:Thorn-thwaite法反映不出ET0的年际变化,在冬季显著偏小,而Hargreaves法对ET0的年际变化具有较好的反映能力,与Thornthwaite法相比,其ET0年、月估算值更接近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且Hargreaves法估算值与Pen-man-Monteith法标准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引入风速和相对湿度两个订正因子后,Hargreaves订正值的误差可控制在10%以内,基于该文ET0估算模型计算的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对四川干旱具有较强的监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潜在蒸散量 精度比较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土壤湿度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东东 王明田 +4 位作者 张玉芳 麻泽龙 李金建 蔡元刚 王锐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066-18068,18147,共4页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壤湿度自动站只能反映土壤水分趋势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自动站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并对相关性较好的层次提出订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自动站 土壤湿度 数据分析 对比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开发四川攀西优势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被引量:7
14
作者 熊志强 张顺谦 邓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根据攀西山地气候多年考察的资料,基于对干热河谷特有的光热资源优势与发展特色农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攀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合理利用南亚热带优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途径。
关键词 四川 攀西山地 气候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保护 特色农业 科技 政府职能 农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菡 张喜亮 +2 位作者 李金建 王明田 麻泽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250,256,共10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SPEI指数 时空分布 四川省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降水利用比较分析的四川省种植制度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明田 曲辉辉 +2 位作者 杨晓光 张晓煜 李茂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99-2109,共11页
比较分析四川8个农业生态区典型站点及其主要种植模式的降水盈亏产量降低率、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基于降水盈亏的产量降低率多年均... 比较分析四川8个农业生态区典型站点及其主要种植模式的降水盈亏产量降低率、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结果表明:(1)四川省不同区域、不同种植模式、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阶段基于降水盈亏的产量降低率多年均值差异较大。区域分布上,雅安最低,仅23%,攀西最高,达50%以上,其余地区30%—40%;种植制度上,麦—玉—苕等旱三熟低于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作物种类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等作物普遍高于水稻、玉米、棉花、红薯和大豆作物;生育阶段上,冬小麦、冬油菜、秋播马铃薯作物开花前后普遍较高,各种作物生育末期较低。(2)基于自然降水,攀西地区遭遇旱灾的风险极大,麦—玉—苕等旱三熟的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相对较小;雅安等盆地内部多数区域由于阶段性降水过多引起湿害偏重,导致麦—稻等水旱轮作两熟制略优于旱三熟。基于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各地比较一致,较优的种植制度首先是麦(油、薯)—稻两熟制,其次才是麦(油)—玉—苕(豆)旱三熟。(3)综合旱涝灾害风险、降水利用效率和降水经济效率,以及复杂地形等因素,有较好灌溉条件的农田应以麦(油、薯)—稻水旱轮作两熟制为主,而无水源保障的旱地则以麦(油)—玉—苕(豆)旱三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盈亏产量降低率 产量降低率风险指数 降水利用效率 降水经济效率 种植制度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53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艺 秦宁生 +1 位作者 卢杰 李金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15,共8页
利用四川稻区1961-2013年110个站点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积温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热量条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趋势变化以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升幅、呈升温趋... 利用四川稻区1961-2013年110个站点水稻生育期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和积温资料,对水稻生育期热量条件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热量条件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气温趋势变化以平均最高气温的平均升幅、呈升温趋势站点数的比例最高,平均最低气温次之,平均气温相较最低;在年代际变化方面,1980n与197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均表现出以气温升高、积温增加为主,1970n与1960n的热量条件要素相比,除平均最低气温表现为升降温面积幅度大致相当,其余以气温下降、积温减少为主;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建立稻区热量条件代表性序列,并分析其整体周期变化特征,其中生育期平均气温与平均最高气温存在以2~3年、14年及24年为主的周期变化,平均最低气温与积温主要存在2~3年、6~7年、14年和24年的周期振荡模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育期 气候倾向率 年代际 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小麦生育期干旱风险评估 被引量:14
18
作者 陈东东 紫檀 张玉芳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5-163,共9页
利用四川省135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观测资料,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54年来四川小麦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各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发... 利用四川省135个气象台站1961~2014年逐日气象资料和29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小麦观测资料,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54年来四川小麦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各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期发生干旱站均次数以川西南山地最多,其多年平均值达0.9以上,可谓十年九旱。各区干旱站均次数的时间变化趋势不明显。生育阶段以孕穗-抽穗期发生干旱频率较高,其次是拔节-孕穗期,最低的是抽穗-乳熟期。从干旱频率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川西南山地是发生轻旱频率最高的地区,川西高原中旱和重旱的发生频率要高于其它各区,盆地各区域中只有盆中和盆西部分区域发生干旱频率相对较高。小麦干旱风险分布情况为川西南山地以及川西高原的南部区域是干旱高风险区,大部分区域可达极重风险,盆地以盆中为干旱风险高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风险评估 小麦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干旱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生产决策系统及气象模型 被引量:2
19
作者 彭国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4,共5页
详细介绍了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测、决策模型的建立和气象决策服务系统(SCRPDS)的开发。旨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也为四川开发其他作物的决策服务系统提供了... 详细介绍了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测、决策模型的建立和气象决策服务系统(SCRPDS)的开发。旨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也为四川开发其他作物的决策服务系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水稻生产 决策系统 气象模型 防灾减灾 气象决策服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一季稻县级精细化区划——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锐婷 邹雨伽 张玉芳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273-280,共8页
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代表,基于旺苍县及周边共30个气象台站1980—2018年气象数据、旺苍县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数字化土壤图,通过分析旺苍及周边区县一季稻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关系,结合生产实际选取4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1个... 以四川省旺苍县为代表,基于旺苍县及周边共30个气象台站1980—2018年气象数据、旺苍县1∶25万地理信息数据和数字化土壤图,通过分析旺苍及周边区县一季稻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气象条件关系,结合生产实际选取4个气候因子、3个地形因子,1个土壤因子作为生态区划指标进行旺苍县一季稻种植区划。结果表明,旺苍县一季稻种植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分别占县域面积的33.96%、40.34%、25.70%,其中一季稻种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西向槽谷带及东北西南向分布的正源乡、英萃镇、檬子乡等部分低海拔地区,可利用这部分区域气候资源、地形资源及土壤资源优势,提高水稻种植水平,发展水稻现代化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季稻 种植区划 气候因子 地形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