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内镜切除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495例临床病理分析
1
作者 于帅霞 黄瑶 +6 位作者 胡晓 傅静 孙华君 唐白杰 唐倩 胥颖 杨旭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7-903,共7页
目的 探讨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 495例患者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主要位于胃(58.8%)和食管(36.8%),镜下形态以... 目的 探讨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49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结果 495例患者年龄20~78岁(中位年龄53岁)。肿瘤主要位于胃(58.8%)和食管(36.8%),镜下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部分为上皮样细胞肿瘤,部分可见纤维胶原样、黏液样等间质。免疫表型:平滑肌瘤表达α-SMA(98.8%)、desmin(99.3%),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表达CD117(99.4%)、DOG1(97.6%)、CD34(97.0%),神经鞘瘤表达S-100(93.7%)。肿瘤类型以平滑肌瘤(54.1%)与GIST(33.7%)为主,仅12.2%为其他肿瘤。因肿瘤所在解剖学层次不同,多种内镜切除方式皆有应用,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40.5%)、经黏膜下层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17.1%)、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16.5%)、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TR)(13.9%)、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 ESE)(12.0%),层次浅的肿瘤多采用EMR及ESD,肿瘤较深时常用STER、EFTR及ESE。GIST(72.2%)等边界不清的肿瘤切缘阴性率低于平滑肌瘤(92.6%)等边界清楚的肿瘤。结论 经内镜切除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以平滑肌瘤和GIST为主,内镜切除方式多样。病理诊断应以HE形态为核心,同时内镜术式、临床切缘与免疫表型及必要的分子检测等均能发挥重要的鉴别诊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 内镜下切除 临床病理特征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分子亚型的免疫浸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郭晶晶 李婷 +2 位作者 王历 罗丽莎 肖雪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2-318,共7页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 目的:从蛋白水平分析子宫内膜癌(EC)各分子亚型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情况,并探讨免疫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确诊的错配修复缺陷(MMR-D)型75例以及与之分化程度相当的错配修复完整(MMR-P)型74例E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ProMisE标准分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及多重荧光免疫组化(F-mIHC)定量分析CD8^(+)T细胞、调节性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分布情况,并探究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浸润情况。结果:149例样本中,MMR-D型75例、POLE突变(POLEmut)型8例、p53突变(p53abn)型13例、p53野生(p53wt)型53例。所有样本中,CD8^(+)T细胞、Tregs及巨噬细胞的浸润特征在不同年龄及病理分期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EC各分子亚型中,相比MMR-P型,MMR-D型肿瘤中的CD8^(+)T细胞和Tregs的密度更高(P<0.05)。对比4种分子亚型,预后较好的MMR-D型肿瘤中CD8^(+)T细胞密度显著高于p53abn型和p53wt型(P<0.05),Tregs密度显著高于p53wt型(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预后最好的POLEmut型肿瘤中CD8^(+)T细胞、Tregs密度与p53abn型和p53wt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wt型肿瘤预后中等,与MMR-D型比较,其CD8^(+)T细胞(P<0.05)和Tregs(肿瘤区域P<0.05,间质区域P<0.05)密度均较低;预后最差的p53abn型肿瘤区域中M2型巨噬细胞密度高于MMR-D型(P<0.05)和p53 wt型(P<0.05),CD8^(+)T细胞密度低于MMR-D型(P<0.05),且M1型巨噬细胞密度与其他亚型相比无差异(P>0.05)。结论:EC微环境中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未见显著关联。而各分子亚型中,浸润性免疫细胞种类及分布差异显著,提示各EC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细胞浸润特征,且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肿瘤微环境 分子分型 免疫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地区肺腺癌中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董丹丹 唐源 +3 位作者 邹艳 李芳华 曹梅 刘卫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06-1309,共4页
目的探讨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人种、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所在地域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四川地区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选用针对19、21外显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 目的探讨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与肺癌组织学类型、人种、年龄、性别、是否吸烟和所在地域的关系。方法收集65例四川地区肺腺癌患者石蜡包埋组织样本,选用针对19、21外显子的野生型和突变型基因的特异性引物,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PCR法(allel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ASO-PCR)检测突变。结果 65例肺腺癌样本中,35例发生19、21外显子突变(53.85%),其中19外显子缺失突变13例(20%),21外显子L858R错义突变23例(35.38%);男性38.24%(13/34),女性70.97%(22/31);吸烟者31.25%(5/16),非吸烟者61.22%(30/49);≤60岁的患者为57.14%(16/28),>60岁的患者为51.35%(19/37)。结论 65例四川地区原发肺腺癌中EGFR基因19、21外显子突变在女性、非吸烟患者中更常见(P<0.05),其中21外显子L858R突变率高于19外显子缺失率(P<0.05)。与文献报道比较,肺腺癌EGFR基因总突变率较其他类型肺癌高,且高于白种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EGFR基因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65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朱鸿 董丹丹 +5 位作者 李芳华 刘丹丹 王雷 傅静 宋林红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6-410,共5页
目的探讨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non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non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对65例nonCMM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生存分析。结果 65例nonCMM中男性35例(53.8%),女性30例(46.2%)。平均年龄6... 目的探讨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non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nonCMM)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方法对65例nonCMM患者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生存分析。结果 65例nonCMM中男性35例(53.8%),女性30例(46.2%)。平均年龄63.4岁(标准差s=10.347)。黏膜恶性黑色素瘤(mucosal maligant melaoma,MMM)54例(83.1%),眼球恶性黑色素瘤(ocular malignant melanoma,OMM)11例(16.9%)。其中,发生于鼻腔鼻窦者最常见,共29例(44.6%),依次为口腔8例(12.3%)、泌尿生殖道8例(12.3%)、肛管直肠区7例(10.8%)、食管2例(3.1%);OMM中球内色素膜为最好发部位,7例(10.8%),其次为球结膜,4例(6.2%)。随访3~60个月,中位数27个月,nonCMM总的术后生存时间为36个月(95%CI:34.874~37.126)。Kaplan-Meier法生存分析显示OMM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明显长于MMM患者(χ2=12.735,P<0.001)。在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要短于来自鼻腔鼻窦、口腔和泌尿生殖道的患者,其χ2和P值分别为18.735、3.867、5.134和<0.001、0.049、0.023,而鼻腔鼻窦、口腔、泌尿生殖道患者之间的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16.889,P<0.001)和肿瘤大小(χ2=4.381,P=0.036)与预后相关,多因素Cox回归生存分析显示患者年龄(χ2=4.447,P=0.035,RR=1.068,95%CI=1.005~1.136)和肿瘤大小(χ2=5.957,P=0.015,RR=1.479,95%CI=1.080~2.026)是影响术后生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发生于不同解剖位的nonCMM预后有差异,来自OMM的预后明显好于MMM,而MMM中,发生于肛管直肠区者预后最差。患者高龄和肿瘤大小是主要的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非皮肤恶性黑色素瘤 黏膜恶性黑色素瘤 眼球恶性黑色素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腺样囊性癌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比较 被引量:9
5
作者 朱鸿 傅静 +4 位作者 李科 王雷 刘丹丹 徐钢 宋林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24-928,共5页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BAdCC)和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GAdCC)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异同点。方法收集8例BAdCC和12... 目的分析比较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BAdCC)和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glands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GAdCC)的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异同点。方法收集8例BAdCC和12例SGAdCC的临床资料,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两组病例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BAdCC患者平均年龄51岁,临床常表现为缓慢的膨胀性生长的肿块,偶伴有疼痛,神经周围浸润不明显,所有病例计56枚淋巴结均未见转移,1例在术后5年复发;SGAdCC患者平均年龄53.5岁,半数患者出现疼痛和麻木,神经周围及邻近骨胳常浸润常见,27枚淋巴结有5枚转移(18.5%),术后短期复发常见,二者的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BAdCC非常罕见,BAdCC与SGAdCC在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无明显的差异,但二者的生物学行为明显不同,BAdCC呈惰性临床过程,而SGAdCC具有明显的侵袭性,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涎腺肿瘤 腺样囊性癌 生物学行为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梭形细胞/肉瘤样化生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傅静 魏兵 +4 位作者 步宏 张红英 陈卉娇 杨雯娟 朱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0-274,共5页
目的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 目的探讨以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为主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 with dominant spindle cell/sarcoma-toid component,MBCSC)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点。方法复习15例MBCSC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中12例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上皮标记、肌上皮标记和肿瘤标记物)。同时就腋淋巴结状态,ER、PR和Her2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做简要比较。结果本组MBCSC患者平均年龄41岁,均因发现乳腺包块就诊。多数肿瘤呈界限清楚的结节状。镜下8例肿瘤完全由梭形/肉瘤样细胞构成,6例以梭形/肉瘤样细胞为主伴少量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成分,1例伴少量导管原位癌。肿瘤显示中-高级别组织学改变。11/12例(91.7%)MBCSC的梭形细胞/肉瘤样成分至少表达一种上皮标记,全部病例均至少表达一种肌上皮标记。本组MBCSC的腋淋巴结转移率和ER、PR、Her2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结论 MBCSC在独特的组织病理学基础上呈现出肌上皮分化,其生物学特性如腋淋巴结状态和肿瘤标记物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有所不同,提示其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理亚型。系列上皮和肌上皮标记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MBCSC的病理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化生性癌 梭形细胞 肉瘤样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22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旭丹 王雷 +5 位作者 王晓卿 傅静 刘裔莎 张潇潇 廖治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3,28,共6页
目的探讨2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 82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对其中22例伴有体细胞恶变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例成熟性畸胎瘤恶变占同期1 826例卵巢畸胎瘤的1.2%。患... 目的探讨22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恶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 826例卵巢成熟性畸胎瘤,对其中22例伴有体细胞恶变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22例成熟性畸胎瘤恶变占同期1 826例卵巢畸胎瘤的1.2%。患者年龄31~79岁,平均56.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其中恶变位于左侧卵巢13例,右侧8例,双侧同时累及1例。畸胎瘤大体呈囊性19例,囊实性3例,其中双侧发生的1例左侧为实性、右侧为囊性。畸胎瘤最大径5.0~30.0 cm,平均12.4 cm;恶变成分最大径1.0~10.0 cm,平均3.7 cm。恶变成分为中~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4例、类癌4例、腺癌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2例、肉瘤样癌1例。临床分期:ⅠA期16例,ⅠB期1例,ⅡA期1例,ⅡB期4例。随访6例复发,2例死亡,其余截止随访时均存活。结论卵巢成熟性畸胎瘤中伴有体细胞恶变的发生率低,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并表现为盆腔包块,恶变成分组织学上以鳞状细胞癌多见,Ⅰ期患者预后较好。临床与病理医师应重视成熟性畸胎瘤的全面检查及诊断,以防漏诊其中的恶变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成熟性畸胎瘤 恶变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及其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杨旭丹 傅静 +4 位作者 唐白杰 刘娟 刘翔 马志跃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42-1044,共3页
目的探讨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中低级别非肠型腺癌5例(包括1例肾细胞... 目的探讨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分析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8例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中低级别非肠型腺癌5例(包括1例肾细胞癌样腺癌),高级别非肠型腺癌3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阻伴出血、流涕等,鼻内镜检查见息肉状或菜花状新生物阻塞鼻道。镜下非肠型腺癌呈浸润性生长,不同程度累及黏膜、固有腺或骨质。其中低级别腺癌主要排列为腺管状、筛状及少部分乳头状结构,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细胞胞质均匀透明;高级别腺癌显示广泛侵袭性生长。免疫组化标记CK (AE1/AE3)、CK7阳性,CK20、TTF-1阴性;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CA-Ⅸ阳性,CD10及PAX8阴性。6例患者随访时间2~55个月,其中3例低级别患者均存活,3例高级别患者中1例死亡,2例复发。结论原发性鼻腔鼻窦非肠型腺癌的发生率低,其中肾细胞癌样腺癌罕见,高级别腺癌预后差。该肿瘤具有较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应注意与涎腺型及转移性腺癌相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肿瘤 鼻腔鼻窦癌 非肠型腺癌 肾细胞癌样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徐钢 庞健 +1 位作者 陈德忠 杨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 对 3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 对 3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 ,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特征是上皮样瘤细胞形成较原始的小血管腔 ,呈巢状、索状、不规则形分布于有黏液样变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 ,肿瘤组织内或边缘散布成熟的骨小梁组织。 3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ⅧRAg和CD34。随访结果 2例未见肿瘤复发 ,1例失访。结论 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较少见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 ,其组织形态学要与骨上皮样血管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临床资料 EHE 血管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FE3融合基因相关肿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晓卿 王雷 宋林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9-1231,共3页
转录因子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位于X染色体短臂11.22,属于Mi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TFE3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的生长与维护、DNA依赖型的转录调控、蛋白质翻译时tRNA氨基化等。目前国内外关于TFE3的研究较少,主要... 转录因子E3(translocation facor E3,TFE3)位于X染色体短臂11.22,属于MiT转录因子家族成员。TFE3有许多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如参与细胞的生长与维护、DNA依赖型的转录调控、蛋白质翻译时tRNA氨基化等。目前国内外关于TFE3的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Xp11.2易位的相关肾细胞癌、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及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等。进一步研究TFE3在肿瘤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E3 TFE3相关肿瘤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易感基因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锦平 杨红 +2 位作者 周蕾蕾 周毅 罗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31-35,共5页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 )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了解BRCA1 蛋白的表达与P53及C -erbB2 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LDP免疫组化法对 60例乳腺癌 ,1 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石腊标本进行了BRC... 目的 :探讨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 )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的关系 ,了解BRCA1 蛋白的表达与P53及C -erbB2 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LDP免疫组化法对 60例乳腺癌 ,1 0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石腊标本进行了BRCA1 蛋白 ,P53 ,C -erbB2 的联合检测 ,结合患者的年龄、家族史、病理组织学分级 ,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雌、孕激素受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RCA1 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恶性组为 61 .66 % (37 60 ) ,在良性组表达为 0 (0 1 0 )。BRCA1 蛋白的表达绝大部分为胞质表达。BRCA1 蛋白的表达与年龄呈负相关 (r=- 0 .2 95 ,P <0 .0 5) ,与家族史呈正相关 (r=0 .50 9,P <0 .0 1 )BRCA1 蛋白的表达在不同组织学分级中 (Ⅰ~Ⅲ )存在差异 (P <0 .0 5) ,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BRCA1 蛋白阳性表达的程度也增高 (r=0 .41 3 ,P <0 .0 1 ) ,BRCA1 蛋白的表达在有无腋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存在差异 (P <0 .0 5) ,随着腋淋巴结转移数目的增加 ,BRCA1 蛋白阳性表达的程度也增高 (r=0 .365 ,P <0 .0 1 )。BRCA1 蛋白的表达与ER、PR之间以及与P53及C -erbB2表达之间本研究未见其相关性。结论 :BRCA1 蛋白的表达与年轻、有家族史 ,组织学分级高 ,腋淋巴结转移相关 ,随着进一步研究的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BRCA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晓卿 徐妍 +3 位作者 徐钢 董丹丹 李娟 代琳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PTLD)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例PTLD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及EB病毒(EBV)原位分子杂交(EBER)检测,同时复习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均为青年人,均有急性白血病病史、异基因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史,PTLD发生部位均为淋巴结。(2)2例病理诊断均为单形性PTLD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非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EBER检测均为阳性。(3)例1确诊为PTLD后予以美罗华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疗程,患者予以缓解,随访10个月患者血清EBV-DNA水平降低,无瘤生存。例2确诊PTLD后予以抗病毒和抗CD20单抗等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随访11个月患者无瘤生存。结论 PTLD是骨髓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病因可能与EBV感染和免疫抑制有关,病理学组织活检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 EB病毒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娟 徐钢 王晓卿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536-540,共5页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目前用标准化疗方案治疗的多数DLBCL患者可以被治愈,但仍有30%~40%的DLBCL患者治疗后复发或难以治愈而死亡。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主要发生于DLBCL及介于DLBCL和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BL)之间无法分类的B细胞淋巴瘤(B-cell lymphoma unclassifiable with features intermediate between DLBCL and Burkitt's lymphoma,BCLU)为生存期短、预后差、易复发的一种独特类型,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虽然BCLU更容易发生DHL,但DLBCL是DHL最常见的淋巴瘤,因此本文旨在对双重打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ouble hit-DLBCL,DH-DLBCL)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诊断、分子遗传学及其治疗和预后特点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打击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分子遗传学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合并消化道癌20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旭丹 徐钢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 目的探讨20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合并消化道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165例GIST,对其中20例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进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并行免疫组化CD117、DOG1等染色。结果 GIST合并发生消化道癌的病例占所有收集GIST病例的12.1%。20例患者中16例男性、4例女性(P〈0.05),年龄44~79岁,平均64.3岁(P〈0.05)。19例GIST发生于胃(95.0%),1例发生于食管(5.0%),其中3例为消化道癌根治术中探查发现,其余均为术后病检偶然发现,直径0.4~4.5 cm,平均1.0 cm(P〈0.01)。肿瘤细胞均为梭形细胞型,生物学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险度18例(90.0%)和低危险度2例(10.0%),免疫标记肿瘤细胞CD117阳性16例(80.0%),DOG1阳性19例(95.0%),其中DOG1阳性、CD117阴性4例(20.0%),CD117阳性、DOG1阴性1例(5.0%)。合并发生的消化道癌中胃腺癌10例(50.0%),食管鳞癌9例(45.0%),1例为直肠腺癌(5.0%),肿瘤TNM分期0期1例(5.0%),Ⅰ期3例(15.0%),Ⅱ期7例(35.0%),Ⅲ期9例(45.0%)。结论 GIST合并消化道癌并不少见。本病好发于老年男性,其中GIST多发生于胃且生物学危险度低,合并的消化道癌多为胃癌和食管癌。组织学主要为梭形细胞型,危险度分级较低。临床和病理均应重视本病的诊断,特别是在术中探查及术后随访过程中应注意与消化道癌的转移性癌结节鉴别。DOG1能帮助鉴别诊断其他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 DOG1 CD1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及与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庞健 徐钢 +1 位作者 刘仲前 李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2期899-902,共4页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2便骨巨细胞瘤进行增殖细胞核抗元原(PCNA)的检测分析,探讨PCNA在骨巨细胞瘤的表达分布及与Jaffe病理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显示,PCNA的阳性反应只在骨巨细胞瘤波形蛋白阳性的单核基质细胞的胞核中出现,而多核巨细胞均无阳性表达;PCNA在骨巨细胞瘤中的增殖指数虽随Jaffe病理分级增高有呈递增趋势,但各级相互之间在交叉重叠现象;PCNA增殖指数低即低度增生的骨巨细胞瘤复发率低,PCNA增殖指数高即中度和重度增生者复发率明显增高。本文结果进一步支持单核基质细胞是骨巨细胞瘤的主要肿瘤细胞成份的观点,并提示PCNA的表达与Jaffe病理分级不完全一致,但PCNA是判断骨巨细胞瘤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巨细胞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增殖细胞核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睾丸原发性淋巴瘤17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娟 王晓卿 +1 位作者 徐钢 唐白杰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29,634,共5页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69岁;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位于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例;... 目的 探讨睾丸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PT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年龄37~81岁,中位年龄69岁;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变位于左侧6例,右侧10例,双侧1例;肿块最大径2~6cm。组织学分型:17例PTL中16例(94%)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1例(6%)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免疫表型提示16例DLBCL中14例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non-GCB)型,2例为生发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GCB)型;c-myc与BCL-2或BCL-6抗体共同阳性表达者(c-myc阳性率30%以上且BCL-2阳性率70%以上者)10例。对10例共表达病例行FISH检测,发现仅1例有MYC基因重排,未发现双重打击淋巴瘤(double-hit lymphoma,DHL)。EB病毒原位杂交检测除1例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为阳性外均为阴性。AnnArbor临床分期:Ⅰ+Ⅱ期15例(88%),Ⅲ+Ⅳ期2例(12%)。17例患者均行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8例DLBCL患者行CHOP或R-CHOP方案化疗。结论 PTL发病率低,主要发生于老年人,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DLBCL,以non-GCB型伴c-myc与BCL-2/BCL-6共表达为主,患者预后差。PTL中很少发现伴随MYC和BCL-2同时基因重排的DHL。PTL术前诊断困难,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查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肿瘤 原发性睾丸淋巴瘤 免疫表型 分子病理学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特征 被引量:3
17
作者 宋林红 李科 徐玉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elluar 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cB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对1例cBFH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鼻背部,呈灰白、鱼肉样,镜下突出的特征是密集... 目的探讨细胞性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elluar benign fibrous histiocytoma,cBFH)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要点。方法对1例cBFH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鼻背部,呈灰白、鱼肉样,镜下突出的特征是密集的梭形细胞呈束状排列,胞质嗜酸性,核分裂象4/10HPF,累及真皮网状层。免疫组化vimentin和CD68阳性。结论该瘤临床复发率高达26%,组织学特征为高度富于细胞、束状结构、有较多的核分裂象,需要与平滑肌肉瘤及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肿瘤 纤维组织细胞瘤 平滑肌肉瘤 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纤维肉瘤6例病理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懿堂 杨红 +2 位作者 徐钢 曹文安 李光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1-13,T004,共4页
6例先天性纤维肉瘤均发现于出生后3个月之内,4例见于初生。4例累及四肢远端,另2例分别位于臀部和枕部。肿瘤大多生长快速,局部侵袭明显,但无转移。组织病理学虽以梭形瘤细胞成束交错或青鱼骨状排列为特征,但常有明显的粘液样基质;血管... 6例先天性纤维肉瘤均发现于出生后3个月之内,4例见于初生。4例累及四肢远端,另2例分别位于臀部和枕部。肿瘤大多生长快速,局部侵袭明显,但无转移。组织病理学虽以梭形瘤细胞成束交错或青鱼骨状排列为特征,但常有明显的粘液样基质;血管外皮瘤构型;大量微坏死灶和未分化圆形细胞区等。电镜观察见多数瘤细胞符合胚胎性或未成熟纤维母细胞特征,少数类似组织细胞,本瘤似有向其它间叶细胞转化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肉瘤 先天性 病理学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懿堂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88-290,共3页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李懿堂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72作者简介:李懿堂,男,68岁,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腹膜及其下的间充质具有多潜能分化特征,所以有关原发于腹膜的非间皮性肿瘤的... 腹膜原发性苗勒型肿瘤的病理诊断李懿堂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成都610072作者简介:李懿堂,男,68岁,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肿瘤病理学腹膜及其下的间充质具有多潜能分化特征,所以有关原发于腹膜的非间皮性肿瘤的报道越来越多。其中苗勒型肿瘤较为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肿瘤 苗勒型 原发性 病理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及手术病理所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文波 林伟 +1 位作者 傅凯 朱鸿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1期821-824,共4页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 (右肾 4例 ,左肾 2例 )。平扫为分叶... 目的 :探讨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基础 ,提高对肉瘤样肾细胞癌的认识。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6例肉瘤样肾细胞癌的CT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表现为肾实质性肿块 (右肾 4例 ,左肾 2例 )。平扫为分叶状、等密度或略高密度不均质实性肿块。有灶性坏死区 ,增强后不均匀轻度强化 ,与正常实质分界不清。全部病例侵犯肾周间隙达肾周筋膜。 4例侵犯肾静脉或 /和下腔静脉。 3例区域淋巴结转移。 2例远处转移。术后3月内复发 2例。半年内 4例因复发或 /和远处转移而死亡。结论 :肉瘤样肾细胞癌少见 ,多为分叶状、密度不均、边界不清肿块 ;极易侵犯周围组织、肾静脉或下腔静脉并出现淋巴结或远处转移 ;恶性度极高 ,愈后极差。CT是发现病灶、判断预后可靠和准确的方法之一。确诊依靠术前细针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