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使命与担当——“‘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需要的大学治理使命’高等教育高峰论坛”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杨洋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4-176,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也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大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比任何社会组织都无以伦比、更无法替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赞同,这一倡议也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大学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比任何社会组织都无以伦比、更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大学与生俱来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组织属性,决定了大学必须以更开放、更博大、更负责的国际视野、世界胸怀面对未来社会。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理应肩负起更大的引领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学治理 高峰论坛 高等教育 综述 社会组织 历史进程 文明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等教育体系失衡问题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梁显平 林成华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9,共5页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化并未完成,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加剧了普通高校发展不平衡,导致高等教育体系出现"泥足现象"。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高等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及其内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 在大众化进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分化并未完成,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加剧了普通高校发展不平衡,导致高等教育体系出现"泥足现象"。本研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高等教育与外部生态环境的交互作用及其内部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发现高等教育生态的外部失衡、生态位重叠、能量输入壁垒、过度竞争是"泥足现象"的主要成因。建议优化内外部环境,创造开放的制度条件,重塑高校生态位,构建良好的协同发展机制以改善高等教育体系失衡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足现象” 高等教育生态学 高等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战略 被引量:25
3
作者 洪成文 梁显平 韩少秀 《重庆高教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71-79,共9页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目标是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都市圈高等教育集群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于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伟大战略,其目标是努力打造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国际一流都市圈高等教育集群与地方经济联动发展的经验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高等教育事业的超常规发展来引领、驱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要对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借鉴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一流经济圈通过高等教育与湾区经济发展的互动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快速地发展超一流大学,联手打造双城竞争和协调发展模式,并多渠道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高等教育发展 发展战略研究 SWO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对其道德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湘萍 梁显平 《复旦教育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69,共7页
在回顾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以及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案例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行为及其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学生中超过八成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相较而言... 在回顾个体道德发展理论以及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相关研究基础上,利用案例高校学生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行为及其与学生道德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样本学生中超过八成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活动;相较而言,女生、二年级学生、文科学生、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志愿活动参与度更高;影响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最主要的因素是参与动机。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对其道德发展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不同学生群体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上述研究结论提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携手合作,在课堂内外围绕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教育和管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愿活动参与 学生发展 道德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研究——基于NVivo的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何依恒 卢德生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4-40,共7页
以2000—2021年以来的社区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工具、社区教育发展要素两个维度进行NVivo质性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现行社区教育政策存在政策发布主体间合作不足,政策工具结构亟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有待改善、政策工具与社区... 以2000—2021年以来的社区教育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政策工具、社区教育发展要素两个维度进行NVivo质性文本分析。研究发现,现行社区教育政策存在政策发布主体间合作不足,政策工具结构亟须优化、资源配置机制有待改善、政策工具与社区教育发展要素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协调政策主体合作,促进社区教育多元发展;优化政策工具组合,更加有效地落实社区教育政策;完善现有社区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社区教育发展,系统规划社区教育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Vivo质性分析 社区教育政策文本 政策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人文内涵、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3
6
作者 汪辉 黄英杰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3-124,共12页
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澄明共通的人性,促使人成长,因而,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种人文实践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诞生时内化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形成提升人精神生命质量的人文追求,并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一贯使命。提... 大学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澄明共通的人性,促使人成长,因而,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种人文实践活动。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在诞生时内化了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形成提升人精神生命质量的人文追求,并使之成为大学教育的一贯使命。提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是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人文内涵。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以从自发到自为的精神自觉为必要前提,又以实现人的存在自由为实践目标,前提和目标的良性互动是其走向现实的机理。在大学教育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具体路径上,大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使其自觉形成共在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理性自由使其实现个人理性与关系理性的统一;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素养使其在实践中将文化理解与理性自由转变为现实的存在自由,最终实现精神自觉与存在自由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教育 人类命运共同体 精神生命质量 文化理解 理性自由 创造性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教育史研究者的五维素养
7
作者 刘秀霞 严孟帅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0-37,I0004,I0005,共10页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 教育史研究者的素养是教育史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领域中的重要议题之一,其应兼备史学的厚实学理修为和教育学的实践性智慧。教育史研究者五维素养的内涵为:由兴趣触发之"才"以撰教育史之文;勤于习练之"学"以练教育史之事;富有创新性思维之"识"以见人所不见;责任担当之"德"以求教育史之公;理解与觉悟并存之"道"以适天下育人之用。五者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其次序为:才、学、识、德、道。探讨五维素养是为培养卓越的当代教育史研究者提供学理支持和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史 五维素养 学科建设 教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清代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 被引量:2
8
作者 邓前程 朱林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6-198,共13页
通过对清代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的区域范围、运销方式、交通运输和市场格局等问题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四川已成为国内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仅本省供应充足,而且有大量剩余供政府调拨、采买以及商民贩卖,表明清初... 通过对清代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的区域范围、运销方式、交通运输和市场格局等问题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四川已成为国内粮食生产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不仅本省供应充足,而且有大量剩余供政府调拨、采买以及商民贩卖,表明清初在四川颁布实施的政策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雍乾时期四川粮食运销之兴盛是建立在本省粮食供给有余、外部市场又有需求这样的条件之上的。嘉道以后,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四川开始由余粮省渐变为缺粮省,粮食外销逐渐减少,几至断绝。随着粮食商品化前提的渐渐消失,四川粮食商品化与市场化水平遂呈愈益降低之态势。四川粮食商品化发展的这种局限性,引人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运销 四川 清代雍乾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地天通”的文化意义
9
作者 黄开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27,共4页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的天地不通。而其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天文地宜认识的飞跃,特别是天文历法的进步,才是绝地天通的根本原因。而绝地天通,则是伏羲画八卦仰观俯察的文化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天 绝通 历法 天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减贫效应的空间溢出与门槛特征——基于新疆2001-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蔡文伯 翟柳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9-76,共8页
全国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及难点,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需求更是战略举措。研究基于2001-2015年的地区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考察民族地... 全国贫困人口多集中于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扶贫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及难点,脱贫攻坚是决胜全面小康的现实需求更是战略举措。研究基于2001-2015年的地区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考察民族地区教育财政支出与减缓贫困间的非线性空间联系,估计了教育财政支出减缓贫困中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探讨了减贫过程中的门槛特征,稳固民族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理念。研究发现:教育财政支出对于贫困减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并呈现出非线性特征,说明了教育财政支出强度与贫困发生率在空间上非均衡分布的原因;各地区教育财政支出对于减贫的作用差异显著,存在门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育财政 减贫效应 空间溢出 门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实践教育哲学的教育信条 被引量:15
11
作者 黄英杰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7-10,共4页
实践教育哲学围绕什么是教育、最佳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形而上境界以及本真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等展开其对教育的追问和思考。实践教育哲学认为,一切真实的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发生于实践场域中,都是经由(by\in)实践、为... 实践教育哲学围绕什么是教育、最佳的教育方式是什么、什么是教育的形而上境界以及本真的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等展开其对教育的追问和思考。实践教育哲学认为,一切真实的教育都直接或间接发生于实践场域中,都是经由(by\in)实践、为了(for)实践、属于(of)实践的。离开了实践的现实关涉,教育就会成为伪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教育与真实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实践的方法是教育实现的最有效方式。经由文化实践,教育上升为审美,美育成为教育的形而上境界,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也即成为一种对社会的文化引领和审美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教育哲学 教育本质 教育方法 审美教育 社会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初期“除四害”运动社会动员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高中伟 田向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20,共8页
"除四害"是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构成,其目的是为消除疾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同时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为贯彻实施"除四害"运动,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全民社会动员,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 "除四害"是新中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要构成,其目的是为消除疾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同时利于恢复国民经济、增加粮食产量。为贯彻实施"除四害"运动,中国共产党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全民社会动员,通过采取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灵活多样的组织策略,模范榜样的典型示范,革故鼎新的思想教育,对"四害"问题进行了有效治理,更新了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国家政权巩固、国家形象塑造和群众政治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大跃进"形势下浮夸风、高指标、瞎指挥等"左"的错误影响,运动效果亦存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除四害”运动 社会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千孤儿入内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13
作者 谭淳月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4-22,153,共10页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创举有力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和内涵,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民族工作主线的战略地位。“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决策和中国特... 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创举有力地推进和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和内涵,确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和民族工作主线的战略地位。“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决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是中华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特定实践场域的现实形态和具体表达。新时代民族教育工作的精神主线是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教育的培养模式。“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历史佳话启示了共生的历史观、共情的民族观、共荣的文化观、共建的国家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价值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千孤儿入内蒙 民族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流大学成长的实践逻辑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英杰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25,59,共7页
考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和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一所大学要成长为一流的大学,至少存在着五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条件。有一位具有卓越教育思想的大学校长,是大学走向一流的关键。在卓越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大学方能主动根据时代的要求遵循和创新现... 考究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和高等教育发展理论,一所大学要成长为一流的大学,至少存在着五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条件。有一位具有卓越教育思想的大学校长,是大学走向一流的关键。在卓越大学校长的领导下,大学方能主动根据时代的要求遵循和创新现代大学的基本制度,通过大学制度培育自主发展的大学文化,造就众多具有卓越教育使命的学者团队。在此基础上,大学才会自觉地按照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盘活多元资金,凝心聚力于和谐的人的生成,服务知识生产和社会发展。校长、制度、文化、学者团队,加上充足的发展资金,这五个要素经由大学实践和合发力,推动一所大学持续不断地向"一流"进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流大学 实践逻辑 和谐的人 知识生产 服务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科组织愿景的偏位及重构
15
作者 赵智兴 李枝航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2-58,共7页
学科组织愿景作为对学科组织未来一定时期内“走向何处”的全面景象描绘,是学科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154个样本学科组织的愿景表达文本发现,学科建设实践内嵌“重数字指标、轻内涵要素”的行动偏好、行政系统主导学术体系... 学科组织愿景作为对学科组织未来一定时期内“走向何处”的全面景象描绘,是学科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154个样本学科组织的愿景表达文本发现,学科建设实践内嵌“重数字指标、轻内涵要素”的行动偏好、行政系统主导学术体系运行、机制设计缺位等导致学科组织愿景表达率低、指向不明、特色淡化和成员共享度不高,外显为学科组织愿景偏位而缺乏应有的引领效力。对此,以推动学科内涵式发展为核心,纠正学科建设实践行动偏好;遵循“行政服务学术”的基本逻辑,重构大学学术治理体系,拓展学科组织话语空间;构建学科组织愿景具象机制不失为一种现实选择。这将有助于夯实大学赋能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的学科组织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组织 组织愿景 愿景表达 愿景指向 愿景特色 愿景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化存在的后人类社会取向 被引量:13
16
作者 唐代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7-54,共8页
正在形成的后人类社会,敞开为技术构造存在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的自然进化正在被人工进化所取代,技术制造人的方式将替换肉身化的自然生育方式。由此形成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形态学呈现和存在取向:仅前者观,后人类社会既是人满为患的社... 正在形成的后人类社会,敞开为技术构造存在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人的自然进化正在被人工进化所取代,技术制造人的方式将替换肉身化的自然生育方式。由此形成不同于人类社会的形态学呈现和存在取向:仅前者观,后人类社会既是人满为患的社会,也是人被技术解构并使人沦为生存荒废者的社会,更是人的存在底线面临立体挑战的社会;就后者论,物本主义、后技术主义、后身体主义、后环境化和后政治化,构成后人类社会的根本存在取向。在欲望本能和技术扩张本性的推动下,从人机互为嵌含向技术构造非生物、非肉身的物质人方向发展,机器主导社会和技术统治人,是后人类的最终结局。能够阻止这种情况发生的根本前提,是人类自己的重新觉醒,以生存理性智慧控制会聚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使其有限度地发展,这取决于人类政治的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构造存在 后技术主义 技术生育技术 技术任性的力量 后人类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异端”观探微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长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0,共6页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 朱熹的“异端”观立足于宋代学术重建的历史境遇,它以申韩、杨墨、佛老为儒学“异端”,强调佛老为当时主要异端,批判佛老虚空寂灭,丧失对儒家人伦的躬行践履。同时,朱熹认为要排斥“异端”就要返经,返经即阐发儒家正理,阐发儒家正理则“异端”自灭。朱熹认为危害最大的并非“异端”,而是吸纳“异端”的杂学,以其似是而非的理论与社会地位而诱导世人沦于“异端”,由此他批判二苏、张九成、吕本中等。朱熹所谓“异端”以杨墨转为佛老为主,进而又批判杂学,体现儒学“异端”观的流变与转向,以及理学体系建立后,其思想领域的主要矛盾由儒学与佛老逐步转向儒学内部。批判“异端”,对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异端 佛老 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18
作者 胡长海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2-202,共1页
2018年11月2—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华朱子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朱子学会、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韩国、马... 2018年11月2—4日,由四川师范大学、中华朱子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张浚张栻思想研究会、朱子学会、张栻思想与蜀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朱熹思想的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韩国、马来西亚、德国、中国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一、对朱子学术思想的探讨成中英教授认为,朱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所需要的科学方法与认知提供了重要起点。林乐昌教授认为,'天'是朱熹道统论的核心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子思想 朱子学 国际学术研讨会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诚信”走向“契约”——法家“信德”中的契约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6
19
作者 路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5-71,共7页
在法家思想中,"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概念。在法家对于"信"的论述中,蕴含着一种具有现代性色彩的契约意蕴,将这一内涵发掘出来,就能够发现:一方面,法家关于"信"的思想中包含了建构契约论的很多基本要... 在法家思想中,"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德概念。在法家对于"信"的论述中,蕴含着一种具有现代性色彩的契约意蕴,将这一内涵发掘出来,就能够发现:一方面,法家关于"信"的思想中包含了建构契约论的很多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法家对于"信"的理解也存在着与近现代社会契约论无法兼容的某些特质。将这正反两方面加以分析,将有助于我们从中国传统的法家文化中寻找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契约精神的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家 契约论 契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梅尧臣诗歌的叙事性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新亮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0-180,共11页
中唐以后诗歌叙事性大增,梅尧臣作为“中唐—北宋”诗歌时段的重要诗人,其创作实践涂上了鲜明的叙记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梅尧臣的制题突破“卓绝清新,言简意足”的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创作了不少体兼诗序、貌类散文的... 中唐以后诗歌叙事性大增,梅尧臣作为“中唐—北宋”诗歌时段的重要诗人,其创作实践涂上了鲜明的叙记色彩。这集中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梅尧臣的制题突破“卓绝清新,言简意足”的艺术规范和审美标准,创作了不少体兼诗序、貌类散文的诗序化长题和散文化诗序;其次,梅尧臣自拟题目的乐府歌行、古体诗歌大量运用对话、引语形式穿插、填充诗歌内容;再次,梅尧臣的代书诗继承杜甫、白居易的写作传统,以诗歌代替书简,承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功能,以叙事笔法呈现一个个因果清楚、脉络分明的故事;最后,梅尧臣注重按照线性时间发展流程展开不同时空的叙事流转,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点间对比与切换,以时间率领空间,完成诗歌场景的时空转换,体现出梅尧臣布局谋篇时的叙记意识。叙事理路的彰显,逻辑思维的演绎,使其诗歌接续中唐以后创作倾向,具有拓开宋诗美学范型的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尧臣 叙事 长题 对话 代书诗 时空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