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倍子不同组分对口腔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今 朱昞 +2 位作者 周学东 李继遥 肖晓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研究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主要与致龋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细菌生长抑制及清除的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方法:选择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5种口腔细菌,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为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B(GCE-B,... 目的:研究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主要与致龋密切相关的生物膜细菌生长抑制及清除的作用,为临床试验提供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方法:选择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的5种口腔细菌,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为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GCE)、五倍子B(GCE-B,300ml/L乙醇提取物1.80g/L)、五倍子C(GCE-C,500ml/L丙酮提取物4.67g/L)、五倍子D(GCE-D,1000ml/L丙酮提取物0.80g/L)、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扫描电镜观察观察口腔细菌在MBECTM-Device上形成细菌生物膜的能力和形成情况;测定五倍子不同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和对5种细菌生物膜的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inimalbiofilmeradicationconcentration,MBEC)。结果:在MBECTM-Device提供的桩钉表面上口腔细菌能形成良好的生物膜结构,不同时段取出的样本可以观察到细菌从定植黏附到生物膜形成以及成熟生物膜结构。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浮游细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五倍子B对5种口腔生物膜细菌抑制作用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五倍子C和五倍子D,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对口腔生物膜细菌的抑制作用较差。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对5种口腔细菌生物膜的MBEC是MIC的2~16倍左右。结论:中药五倍子不同提取组分中五倍子多酚性化合物和五倍子B对口腔生物膜细菌有很好的抑制和清除效应,MBEC比MIC能更客观的反映药物作用的浓度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口腔 细菌 生物膜 清除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对成骨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叶玲 苏勤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4,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_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以含nHA_PA66的细胞培养基(DMEM)浸提液作用于实验组细胞,DMEM培养基作用于对照组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HA_PA66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酶... 目的研究新型纳米根管充填材料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nHA_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以含nHA_PA66的细胞培养基(DMEM)浸提液作用于实验组细胞,DMEM培养基作用于对照组细胞,采用MTT比色法检测nHA_PA66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酶联法检测细胞ALP活性的变化;QRT_PCR测量细胞骨钙素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实验组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在98%~106%之间,且无量效关系,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ALP活性及骨钙素基因表达相似,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HA_PA66对成骨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无不良影响,具有骨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 实时定量PCR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对牙髓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苏勤 叶玲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 探讨新型纳米羟磷灰石 聚酰胺66复合生物材料(nHA_PA66)对牙髓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 用细胞培养技术、倒置显微镜观察、四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实时定量RT_PCR (QRT_PCR)等实验技术及方... 目的 探讨新型纳米羟磷灰石 聚酰胺66复合生物材料(nHA_PA66)对牙髓细胞的生物学作用。方法 采 用细胞培养技术、倒置显微镜观察、四唑盐比色法(MTT)、流式细胞术、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实时定量RT_PCR (QRT_PCR)等实验技术及方法,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nHA_PA66对体外培养的人牙髓细胞生长及功能的影响。结果  牙髓细胞在nHA_PA66浸提液作用下,细胞外形无明显改变;nHA_PA66对牙髓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碱性磷酸酶 活性及牙本质涎磷蛋白(DSPP)mRNA的表达无明显促进或抑制作用。结论 nHA_PA66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生物材 料,对牙髓细胞的生长和功能无不良影响,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未见到明显的细胞生物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羟磷灰石/聚酰胺66 生物相容性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产丁酸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继遥 汤亚玲 +2 位作者 谭红 周学东 张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7-58,61,共3页
目的 通过研究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探讨黄芩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 (P .e)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低于MIC4个浓度的黄芩对P .e产丁... 目的 通过研究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生长代谢的影响 ,探讨黄芩治疗牙髓根尖周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黄芩对牙髓卟啉单胞菌 (P .e)的最小抑菌浓度 (MIC)。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低于MIC4个浓度的黄芩对P .e产丁酸的影响。结果 黄芩对P .e的MIC为 10 0mg L。随着药物浓度升高 ,P .e产丁酸量降低 ,其值分别为 (3 5 2 7± 0 0 0 9)mg L ,(3 0 4 8± 0 0 0 5 )mg L ,(2 4 90± 0 0 11)mg L ,(2 2 0 9± 0 0 16 )mg L。结论 黄芩对P .e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牙髓卟啉单胞菌 丁酸 治疗 牙髓根尖周病 高效液相色谱仪 中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郑晓辉 刘英 +2 位作者 周红梅 陈谦明 李秉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9-160,共2页
目的通过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和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遗传学基本特征是否发生变化。方法用秋水仙素、低渗液处理两种细胞,经冰醋酸膨胀及甲醇固定后,进行Giemsa染色,在油镜下... 目的通过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和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对比分析,初步了解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遗传学基本特征是否发生变化。方法用秋水仙素、低渗液处理两种细胞,经冰醋酸膨胀及甲醇固定后,进行Giemsa染色,在油镜下观察细胞染色体,并采用Visus2.1软件对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与口腔黏膜正常成纤维细胞比较,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仍保留正常细胞的基本遗传特征,未发生恶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鳞状细胞癌 染色体 核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体外细胞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涛 田卫东 +3 位作者 刘磊 陈希哲 廖运茂 李声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 评价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 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并检测证实其已具成骨细胞表型后,分别与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实验组)、普通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支架(对照... 目的 评价新型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方法 SD大鼠骨髓基质细胞(BMSCs)经矿化诱导培养、扩增并检测证实其已具成骨细胞表型后,分别与多孔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实验组)、普通多孔羟基磷灰石陶瓷支架(对照组)体外复合培养。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材料上的生长及生理功能表达情况;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骨钙素的含量;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及周期、倍体,比较细胞的粘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结果 BMSCs经体外诱导形成钙结节,Ⅰ型胶原和碱性磷酸酶免疫染色结果阳性。两组材料上皆有细胞附着生长,但实验组细胞的粘附能力、增殖活力及成骨活性均强于对照组。结论 SD大鼠B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纳米双相磷酸钙陶瓷支架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畸移动后大鼠牙周炎牙整合素β1 mRNA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京剧 陈扬熙 +2 位作者 肖立伟 段培佳 赵青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1-163,共3页
目的研究正畸移动后大鼠牙周炎牙与正常牙整合素β1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牙组、牙周炎牙组,每组48只。分别在加力后0、1、2、3、5、7d点处死动物,制备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检测牙周炎牙与正常牙... 目的研究正畸移动后大鼠牙周炎牙与正常牙整合素β1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用10周龄雄性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正常牙组、牙周炎牙组,每组48只。分别在加力后0、1、2、3、5、7d点处死动物,制备标本,采用原位杂交检测牙周炎牙与正常牙正畸移动后β1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正常牙组和牙周炎组加力后各时间点的整合素β1mRNA阳性强度均较加力前有明显增高(P<0.001);在加力各时间点,两组整合素β1mRNA的表达强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牙移动中,整合素β1mRNA牙周组织破骨细胞上有强表达,提示其与牙移动中牙周组织的稳定和改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合素Β1 破骨细胞 正畸牙移动 牙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庆红 郑根建 +4 位作者 王昶光 周岚 温玉明 王昌美 侯世祥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9-71,共3页
目的 制备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_AMS),用于治疗动静脉血管畸形。方法 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在 140℃制备出PYM_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超声测定强度,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 法测定载药率、包封率和体... 目的 制备平阳霉素白蛋白微球(PYM_AMS),用于治疗动静脉血管畸形。方法 采用乳化热固化法,在 140℃制备出PYM_AM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通过超声测定强度,激光散射粒径分析仪测定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 法测定载药率、包封率和体外模拟累积释放度。把制备好的PYM_AMS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并通过放置于冰 箱(3~5℃)、室温(15~25℃)和37℃,RH75%条件下放置3月,考察其稳定性。结果 制备的PYM_AMS平均粒径 为139.422μm,56~251μm的微球约占总数的80%,载药率为26.47%,包封率为84.3%;5h内药物快速释放,之后 进入缓慢过程,24h累积释放率为88.65%,t50为1.5h;分装后,经60Co辐照灭菌;性质稳定,经5号、6号药典筛筛分 后,可获得125~180μm的微球。结论 制备的PYM_AMS载药量高,具有缓释效果,能够达到治疗动静脉畸形的要 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白蛋白微球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颅骨成骨细胞在张应力下细胞骨架的改变 被引量:24
9
作者 戚孟春 胡静 +2 位作者 邹淑娟 韩力赤 罗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0-112,121,共4页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颅骨成骨细胞(OB)在机械张应力刺激下的反应和细胞骨架蛋白F_actin的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和颅骨OB ,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2 0 0 0 με的机械张应力,加力时间分别为0...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和颅骨成骨细胞(OB)在机械张应力刺激下的反应和细胞骨架蛋白F_actin的变化。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MSCs和颅骨OB ,应用四点弯曲加力系统对细胞施加2 0 0 0 με的机械张应力,加力时间分别为0h、2h、6h、12h。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特异性荧光染料标记的微丝蛋白F_actin和细胞核,并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细胞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结果 MSCs和OB荧光强度减弱,F_actin纤维束稀疏,排列紊乱;胞核轮廓模糊,部分细胞可观察到凋亡小体;MSCs体积明显变小,OB体积变化不明显。定量分析表明,MSCs的细胞总面积、总荧光密度、绿色荧光(F_actin)密度均显著降低(P <0 0 5或P <0 0 1) ;OB的总荧光密度、绿色荧光密度和胞核红色荧光密度也显著下降(P <0 0 5或P <0 0 1)。结论 机械张应力刺激可引起MSCs和OB细胞骨架F_actin解聚和重排,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机械张应力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药物五倍子提取物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2
10
作者 谢倩 李继遥 +1 位作者 左渝陵 周学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2-84,共3页
目的 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 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 目的 研究五倍子中分离得到的不同组分对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以期寻找五倍子防龋的有效成分。方法  通过系统溶剂法对五倍子总鞣质分离得到4个组分,采用液体稀释法研究五倍子不同组分对6种主要致龋菌(变 形链球菌,血液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内氏放线菌,粘性放线菌,乳酸杆菌)生长的影响,并使用活菌计数法测量 五倍子总鞣质及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五倍子总鞣质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五倍子 分离物中2,4组分对实验菌的抑制作用较分离物中1,3组分强,与总鞣质相当;五倍子1和3组分对变形链球菌生 长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作用1h后效果更明显。结论 五倍子各组分对实验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倍子对变 形链球菌的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细菌代谢所需的酶类而产生,而对细菌没有直接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 龋病 变形链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郭永华 吴亚菲 +3 位作者 刘天佳 肖晓蓉 周斌 周雪平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9-102,共4页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目的 分析不同fimA基因型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在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的分布状况。方法 收集10 1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常规培养法和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并根据各fimA基因型的特异引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不同fimA基因型菌株的分布。结果 16SrRNAPCR检测P .gingivalis阳性检出率为88 1%。大多数受检牙龈下菌斑中只检测出一种fimA基因型菌株(6 5 1% ) ,各fimA基因型的总检出率:ⅠfimA为2 4 7% ;ⅡfimA为4 3 8% ;ⅢfimA为15 7% ;ⅣfimA为4 0 4 % ;VfimA为3 4 %。结论 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存在fimA基因多态性,ⅡfimA和ⅣfimA基因型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酶链反应 牙龈卟啉单胞菌 基因型 fim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藻酸盐体内异位成软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磊 陈润良 +4 位作者 田卫东 闫征斌 陈希哲 李声伟 王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0-62,共3页
目的 探讨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经体外软骨向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异位 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分离培养自 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 目的 探讨以藻酸盐为支架材料,经体外软骨向诱导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种子细胞,在体内异位 形成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能性。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实验组分离培养自 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经转化生长因子β等诱导因子诱导10d后与藻酸钠复合,并滴加氯化钙使其成 凝胶状后注入大鼠背部皮下。对照组只注入藻酸盐。术后4周、8周取材进行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及透射电 镜观察。结果 实验组术后8周肉眼可见软骨形成,苏木精-伊红、奥新蓝染色发现有大量软骨形成,软骨内可见 细胞团,软骨细胞周围基质丰富,藻酸盐降解明显,未降解的藻酸盐松散的分布于软骨间。对照组未见软骨样组织 形成。结论 经软骨向诱导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结合藻酸盐凝胶可在体内异位形成较理想的组织工程化软 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藻酸盐 软骨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分离株乳酸脱氢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杨德琴 刘天佳 +3 位作者 周学东 何奎芳 李颂 庄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6-118,共3页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 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 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 目的 初步探讨不同龋敏感人群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关系,筛选不同LDH活力菌株。方法 从高龋和无龋个体分离变形链球菌各5 0株,应用经典考马斯亮蓝蛋白定量方法对菌细胞裂解液蛋白进行定量,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LDH活性,比较两组菌株LDH活性差异以及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结果 两组菌株LDH的酶活性均值总体无差异(P >0 0 5 ) ;不同LDH活性的菌株在两组人群的分布不同(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链球菌 乳酸脱氢酶 蛋白定量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Ⅱ、Ⅹ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在鼠胚髁突软骨发生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李晓箐 刘来奎 +2 位作者 易新竹 洪宇娟 韩碧洁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13,共3页
目的 探讨髁突软骨发生中Ⅰ、Ⅱ、Ⅹ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ALP)的组织学分布特征及髁突软骨内成骨的 分子机制。方法 取14~18d鼠胚,分别行Ⅰ、Ⅱ、Ⅹ型胶原及AL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胚胎第14天, 髁突形成的位置可见间... 目的 探讨髁突软骨发生中Ⅰ、Ⅱ、Ⅹ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ALP)的组织学分布特征及髁突软骨内成骨的 分子机制。方法 取14~18d鼠胚,分别行Ⅰ、Ⅱ、Ⅹ型胶原及ALP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胚胎第14天, 髁突形成的位置可见间充质细胞聚集并与骨膜相连,间充质细胞及骨膜中Ⅰ型胶原及ALP阳性;第15天,肥大软 骨细胞中Ⅹ型胶原表达阳性,其周围的间充质细胞中Ⅰ、Ⅱ型胶原阳性,ALP在两种细胞中均呈阳性;第16天,软骨 膜、纤维层间充质细胞至肥大软骨细胞上层中Ⅰ型胶原表达阳性,多形细胞层下方至肥大软骨细胞下层中Ⅱ型胶 原表达阳性,Ⅹ型胶原仅表达于肥大软骨细胞,ALP在软骨膜及肥大软骨细胞中呈阳性,但在多形细胞层呈阴性或 弱阳性。结论 髁突软骨的发生机制与长骨不同,其软骨内成骨的早期Ⅰ、Ⅱ、Ⅹ型胶原均有表达,可能始发于ALP 阳性的下颌骨膜间充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 软骨 胶原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志勇 田卫东 +5 位作者 刘磊 陈希哲 林云锋 闫征斌 陈玲 李声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诱导下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取6周龄GFP转基因小鼠1只,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培养获得GFP转基因小鼠骨髓MSCs有限细胞系(GFP_MSCs)。取第3代GFP_MSCs进行... 目的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诱导下的多向分化潜能。方法取6周龄GFP转基因小鼠1只,用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法体外培养获得GFP转基因小鼠骨髓MSCs有限细胞系(GFP_MSCs)。取第3代GFP_MSCs进行体外多向分化诱导:成骨诱导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增殖活性检测及茜素红钙盐染色;成脂肪诱导20d后进行油红O染色鉴定;成神经诱导6h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的表达。结果GFP_MSCs经成骨诱导后AL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0d后茜素红染色可见有橘红色钙盐沉积;经成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经成神经诱导后,细胞形态由梭形转变为星状细胞,NSE染色呈强阳性表达。结论GFP转基因小鼠骨髓MSCs在体外诱导下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对GFP稳定表达无影响,可以作为研究MSCs多向分化潜能机制的一个有效示踪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荧光蛋白 转基因小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向分化潜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病程纵向观察 被引量:15
16
作者 兰倩 黄萍 +1 位作者 郑广宁 刘豫蓉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临床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对牙周非手术基础治疗后进入维护治疗期的22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9个月的纵向观察。每3个月给予口腔卫生宣教,龈上下洁刮治和根面平整,并在基线和每次复查时记录临床检查指标,包括... 目的:了解慢性牙周炎维护治疗期临床指标变化规律。方法:对牙周非手术基础治疗后进入维护治疗期的22名慢性牙周炎患者进行9个月的纵向观察。每3个月给予口腔卫生宣教,龈上下洁刮治和根面平整,并在基线和每次复查时记录临床检查指标,包括:探诊牙周袋深度(PPD)、探诊附着水平(PAL)和探诊出血(BOP)。结果:患者平均PPD减少0.44 mm,PAL增加0.38 mm,病情的好转主要集中在观察期的前3个月。4mm以上的牙周袋较浅袋更易随时间延长发生牙周袋深度增加,后牙较前牙有更多位点出现牙周袋加深。结论:非手术基础治疗配合定期维护,在较短观察期内可使大多数位点临床指标保持稳定甚至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炎 专科治疗 纵向研究 维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形态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郑广宁 孙晓霞 +2 位作者 黄定明 林峰 高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89-491,共3页
目的:利用RVG(radio visio graphy)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牙齿发育完全、根尖完整,用RVG数字成像系统分别拍摄近远中向数... 目的:利用RVG(radio visio graphy)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牙齿发育完全、根尖完整,用RVG数字成像系统分别拍摄近远中向数字X线片,在图像上测量髓腔形态的相关数值。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髓室的颊腭向厚度(4.34±0.49)mm,颊尖至颊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84±0.58)mm,腭尖至腭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95±0.56)mm;牙尖至髓顶的距离(7.62±0.75)mm,牙尖至髓底的距离(10.38±1.44)mm;髓室高度(2.98±0.98)mm;髓顶至根分叉的距离(7.67±1.79)mm,髓底至根分叉的距离(4.59±1.48)mm。2根管口之间的距离(3.22±0.76)mm,2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3.71±1.43)mm,2根尖孔之间的距离(3.91±2.23)mm。结论:提供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第一前磨牙 髓腔形态 RV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颌间Ⅲ类矫形力下TGF-β1 mRNA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缝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8
作者 吴拓江 李松 +2 位作者 徐芸 李煌 尹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检测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_β1)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周围骨缝中的表达。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分... 目的检测在颌间Ⅲ类矫形力不同作用时间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_β1)在青春期恒河猴上颌骨周围骨缝中的表达。方法选用青春生长发育期雌性恒河猴6只,随机分为3、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戴用颌间Ⅲ类双阻板磁力矫治器,对照组不戴。分别于实验后3个月、6个月处死实验猴,制备组织切片。图像分析系统分析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中的骨缝区细胞密度,原位杂交检测各骨缝中TGF_β1mRNA的阳性率。结果水平组的腭颌缝和垂直组的翼上颌缝的细胞密度,在组间比较上无差异,其余各组均有明显差异;施加矫治力后TGF_β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除颧颞缝和翼上颌缝6月实验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实验组和对照组间都有显著差异(P<0.01),都表现为实验组表达强于对照组,3月实验组表达均强于6月实验组。结论上颌骨骨缝在颌间Ⅲ类矫形力牵引下,发生积极的组织改建。在骨缝改建的不同时期,TGF_β1mRNA的表达不相同,这与加力的时间、骨缝对矫形力的差异性反应以及TGF_β1在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生物学效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1 骨缝 Ⅲ类颌间矫形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度及处理方法对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色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婷婷 李少敏 +2 位作者 任柏林 廖运茂 鲜苏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1-334,共4页
目的:研究瓷层厚度及不同次数的处理方法对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颜色的影响。方法:制备直径为12.5mm、厚度分别为0.4、0.6、0.8mm的圆形标准试件,每个厚度组5个,分别进行烧结和喷砂处理共5次,采用PR-650光谱扫描色度仪进行色度学测量。结... 目的:研究瓷层厚度及不同次数的处理方法对氧化铝玻璃渗透陶瓷颜色的影响。方法:制备直径为12.5mm、厚度分别为0.4、0.6、0.8mm的圆形标准试件,每个厚度组5个,分别进行烧结和喷砂处理共5次,采用PR-650光谱扫描色度仪进行色度学测量。结果:随着瓷层厚度的增加,明度逐渐提高,颜色趋向黄红色,透射率降低、反射率增高。烧结处理使明度值L*有所提升,透射率下降;而喷砂处理会略微降低明度值并增加透射率。结论:瓷层厚度的改变主要影响陶瓷的透明度,烧结或喷砂处理的次数分别控制在3次以内,尚不会造成颜色的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 玻璃渗透 牙科材料 颜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腭裸露骨面面积对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旭 石冰 +2 位作者 宋庆高 鲁勇 李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26-329,250,共5页
目的了解不同硬腭裸露骨面面积与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设计与选择合理的腭裂修复术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周龄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每组12只。3组实验组大鼠分别被切去硬腭1/4、2/4和... 目的了解不同硬腭裸露骨面面积与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为设计与选择合理的腭裂修复术式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周龄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每组12只。3组实验组大鼠分别被切去硬腭1/4、2/4和3/4面积大小的粘骨膜瓣,大鼠术后每周同期交替注射荧光标记物(对照组同期注射),每2周随机处死每组标记动物3只,解剖出上颌骨,制备成硬组织切片,测量上颌骨和牙弓宽度,观察荧光标记的差异。结果实验表明:①当裸露面积小于硬腭面积1/4时,上颌骨新骨形成和组织学变化不大,并且可获得接近正常的上颌骨和牙弓发育。②随着硬腭裸露面积的增加,上颌骨及牙弓生长发育受限越严重,牙齿内倾更加明显,组间存在着统计学差异。③裸露面积越大,对硬腭新骨形成和腭中缝的结构影响越大,表现为荧光标记线越不规则,标记间距变窄,当裸露面积达硬腭面积的3/4时,甚至产生弥散的荧光标记(即骨坏死)和腭中缝结构的丧失。结论硬腭裸露面积与上颌骨及牙弓发育之间的关系密切,裸露面积越大,上颌骨及牙弓发育受限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露骨面 上颌骨发育 牙弓发育 三色荧光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