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防控 被引量:32
1
作者 毕小琴 熊茂婧 +3 位作者 陈丽先 白沅艳 田莉 杨晖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44-248,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和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的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医疗机构内传播的风险,本文结合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总体要求和颌面外科专业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对口腔颌面外科的诊疗和护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有效防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致的疫情蔓延,最大限度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医疗机构内传播的风险,本文结合国家对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总体要求和颌面外科专业特点,制定口腔颌面外科护理管理相关防控措施,内容涉及预检分诊、分级防护、健康教育、相关科室防控关键点以及护理操作中的防控策略等,以保证颌面外科护理工作有序进行,同时提出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防控期间的口腔颌面外科护理管理建议,期望对疫情期口腔颌面外科的护理管理及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口腔颌面外科 感染防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体干细胞及其在口腔颌面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林云锋 田卫东 陈希哲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3年第4期275-276,279,共3页
在干细胞深入研究和组织工程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将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结合应用于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已成为国内外颌面外科领域研究的热点,而再生牙也初见端倪。本文重点综述成体干细胞及其在骨组织工程和牙再生领域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成体干细胞 口腔颌面外科 骨组织工程 牙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3
作者 王珂 项涛 +1 位作者 汤亚玲 梁新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119-124,共6页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正迅速发展,已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领域广泛应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亦不容忽视。3D打印模型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口腔... 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快速成型技术,正迅速发展,已在口腔颌面外科临床领域广泛应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亦不容忽视。3D打印模型作为新的教学手段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就3D打印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口腔颌面外科 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6539例临床病理分析 被引量:68
4
作者 温玉明 代晓明 +7 位作者 王昌美 李龙江 付风华 王晓毅 唐休发 刘华 华成舸 潘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96-299,共4页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 :对 195 3~ 2 0 0 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的经病理确诊的 6 5 3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8 7岁 ;男女之比为...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 :对 195 3~ 2 0 0 0年在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院住院的经病理确诊的 6 5 39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8 7岁 ;男女之比为 2 31∶1;口腔、颌骨、涎腺分列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前 3位 ;从组织来源分析 ,上皮源性肿瘤最多 ,有 5 86 9例 (89 75 % ) ,其次为淋巴造血系统肿瘤和间叶源性肿瘤等。从病理分型看 ,鳞状细胞癌 4177例 (6 3 88% ) ,病例数较多者还有恶性淋巴瘤、粘液表皮样癌等。结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 ,发病平均年龄有升高 ,男女比例逐渐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 病例分析 病理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组织瓣在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唐休发 温玉明 付风华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86-388,共3页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缺损 修复 组织瓣 临床应用 失败原因分析 斜方肌肌皮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横纹肌肉瘤及综合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戈 王大章 +1 位作者 郑光勇 何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横纹肌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 选择 1981~ 2 0 0 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治疗的横纹肌肉瘤患者共 74例 ,按WHO(1972 )的横纹肌肉瘤TNM分期和国际横纹肌肉瘤协作组 (1988)对该瘤的临床分期进行分期 ,探...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横纹肌肉瘤的诊疗方法。方法 选择 1981~ 2 0 0 1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治疗的横纹肌肉瘤患者共 74例 ,按WHO(1972 )的横纹肌肉瘤TNM分期和国际横纹肌肉瘤协作组 (1988)对该瘤的临床分期进行分期 ,探讨横纹肌肉瘤病理分型 ,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法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74例患者中 ,有34例行扩大切除术 ,18例行局部切除术 ,术后所有患者均接受了不同剂量的放疗 ,另有 2 2例患者因病变范围广或是儿童而只接受了放疗或者放、化疗联合治疗。随访病例的 5年生存率随病期和治疗方案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 ,肿瘤复发和手术切除边缘及临床分期明显相关。结论 采用扩大切除术加术后放疗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减少复发有明显效果 ;晚期或儿童患者采用局部切除联合放、化疗对于提高 5年生存率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 横纹肌肉瘤 治疗 化疗 肿瘤 R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7
作者 郅克谦 白槐延 +2 位作者 赵梅 任文豪 温玉明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1-713,共3页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确诊的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于瘤腔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结果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2.5%,治愈率为80%;注射鱼肝油...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确诊的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于瘤腔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结果注射平阳霉素+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2.5%,治愈率为80%;注射鱼肝油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2.5%,治愈率为4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阳霉素+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是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畸形 平阳霉素 口腔颌面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刘先伟 武媛 +3 位作者 潘剑 张壮 夏辉 李龙江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59-163,共5页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2004年1月~2009年10月因肿瘤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使用过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的病历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9.2...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查阅2004年1月~2009年10月因肿瘤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行手术治疗并使用过鼻唇沟皮瓣进行修复的病历40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9.2岁。良性肿瘤2例,恶性肿瘤38例。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术中情况(包括皮瓣设计、大小、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成活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记录患者目前情况。统计分析鼻唇沟皮瓣在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及作用。结果:40例患者中39例一期愈合,1例二期愈合。随访发现36名患者肿瘤未见复发,皮瓣生存良好,色泽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或接近,外观形态满意,无面瘫、鼻通气功能及咀嚼功能障碍。结论: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小范围软组织缺损疗效优良,美观,特别适合皮肤松弛的中老年患者,值得推广。另外,在鼻唇沟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术后,不必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唇沟皮瓣 口腔颌面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谢春 温玉明 +1 位作者 李龙江 贾巍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 2 0 0 2年 12月对 2 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应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术后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其中 7例为携带肌... 目的 评价带血管蒂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口腔颌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999年11月~ 2 0 0 2年 12月对 2 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应用小腿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其术后软组织缺损。手术采用血管吻合。其中 7例为携带肌肉的肌皮瓣移植。采用游离小腿外侧皮瓣 ,最大 12cm× 8cm ,最小 5 0cm× 3 5cm。结果 术后皮瓣 2 0例成活 ,1例皮瓣坏死 ,皮瓣成活率为 95 2 4 %。术后 19例颌面部外形恢复及张闭口语音功能达到满意或较为满意 ,1例因皮瓣面积不足 ,外形恢复欠佳。结论 带血管蒂的游离小腿外侧皮瓣具有血管蒂长、管径粗、组织量大、成活率高、供区隐蔽等优点 ,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血管蒂 小腿外侧皮瓣 皮瓣游离移植 口腔颌面修复 软组织缺损 临床资料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的表达
10
作者 刘流 温玉明 +1 位作者 李龙江 王昌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8-39,42,共3页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_NORs)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 ,对 86例正常人、10 2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 87例恶性肿瘤...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 (Ag_NORs)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KL型肿瘤免疫图像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 ,对 86例正常人、10 2例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和 87例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Ag_NORs进行检测 ,计算银染核仁面积与细胞核面积的比值 (I.S % ) ,然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口腔颌面部良性肿瘤组患者Ag_NORs表达与正常人组相比明显降低 ,良性肿瘤组平均I.S %值为 (5 72± 0 14 ) ,正常人组平均I.S%值为 (7 87± 0 12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恶性肿瘤组患者Ag_NORs表达降低更为明显 ,平均I S%值为 (4 19± 0 13) ,与正常人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良性肿瘤患者组与恶性肿瘤组之间平均I.S%值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外周血T淋巴细胞Ag_NORs表达与口腔颌面部肿瘤呈良好的相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颌面部肿瘤 T淋巴细胞 核仁组成区 嗜银蛋白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患者颈淋巴结cN_0的处理 被引量:13
11
作者 康非吾 吴正华 +2 位作者 黄欣 温玉明 王昌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98-300,共3页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及对cN0 患者的治疗原则。方法 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1980~ 2 0 0 1年住院的 10 2 4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鳞癌患者颈淋巴结的总体转移率为 36...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及对cN0 患者的治疗原则。方法 通过对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颌面外科 1980~ 2 0 0 1年住院的 10 2 4例口腔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口腔鳞癌患者颈淋巴结的总体转移率为 36 6 2 %,其中舌癌转移率最高为 42 82 %,颊癌和下牙龈癌相近分别为 31 93%和32 76 %,口底癌转移率最低为 2 5 .0 0 %;cN0 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 2 0 94%。口腔鳞癌的隐匿性转移与原发灶的部位、T分期等密切相关。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患者肿瘤原发灶的部位、大小和临床分期等综合考虑分析 ,判断颈淋巴结情况 ,从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颈淋巴结 CN0 处理 治疗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癌中树突状细胞的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志勇 李声伟 +1 位作者 胡勤刚 田卫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3-105,131,共4页
目的 通过分析口腔鳞癌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表型 ,以探讨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未经任何非手术治疗的初发口腔鳞癌患者标本 34例作为实验组 ,30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组织中树... 目的 通过分析口腔鳞癌中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特征性表型 ,以探讨其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未经任何非手术治疗的初发口腔鳞癌患者标本 34例作为实验组 ,30例口腔正常粘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标记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的CD1a,HLA_DR和CD83抗原 ,观察两种组织中的DC表达 3种抗原的状况 ,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见明显CD83+ DC ,但均有CD1a+ DC ,其在口腔鳞癌组织中的浸润程度低于正常口腔粘膜组织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口腔鳞癌组中有 2 7例癌实质内的DC表达HLA_DR抗原 ,其HLA_DR的阳性表达率为 79 4 1%。结论 口腔鳞癌组织中的DC ,其浸润程度下降并存在功能成熟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癌 树突状细胞 免疫组化 DC 肿瘤抗原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移植修复裸露硬腭对上颌骨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石冰 宋庆高 +3 位作者 黄旭 李盛 鲁勇 杨维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 将构建的口腔黏膜异体移植修复腭裂术后遗留的裸露硬腭处 ,观察其对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离提取SD乳鼠硬腭黏膜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 ,以自制藻酸钠薄膜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的口腔黏膜。 3周龄雌性SD... 目的 将构建的口腔黏膜异体移植修复腭裂术后遗留的裸露硬腭处 ,观察其对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离提取SD乳鼠硬腭黏膜细胞并对其进行培养 ,以自制藻酸钠薄膜作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的口腔黏膜。 3周龄雌性SD大鼠 ,随机分成 1个正常对照组和 3个实验组 ,每组 2 0只。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 ,实验组均行左侧硬腭黏膜骨膜瓣切除 ,Ⅰ组切除后任其裸露 (裸露组 ) ,Ⅱ组、Ⅲ组分别行藻酸钠薄膜修复 (材料组 )和组织工程化的口腔黏膜修复 (黏膜组 )。术后 9周 (12周龄 )处死动物 ,体视显微镜下测量左右侧硬腭骨宽度 ,比较各组的非对称率。结果 裸露组与材料组左右侧硬腭骨宽度非对称率无差异 ;黏膜组非对称率小于裸露组和材料组。结论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移植修复裸露硬腭对腭裂术后上颌骨继发畸形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化口腔黏膜 移植 修复 裸露硬腭 上颌骨 生长发育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评价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凯 温玉明 +1 位作者 王昌美 郑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7-480,共4页
目的 探讨平均粒径为 85nm的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 (CuBE_PLA_NP)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及靶向程度。方法 用高颈淋巴结转移癌株U1 4建立昆明小鼠颊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 ,用CuBE_PLA_NP和葫芦素BE(CuBE)分别行癌周黏膜下注... 目的 探讨平均粒径为 85nm的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 (CuBE_PLA_NP)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的靶向性及靶向程度。方法 用高颈淋巴结转移癌株U1 4建立昆明小鼠颊癌颈淋巴结转移模型 ,用CuBE_PLA_NP和葫芦素BE(CuBE)分别行癌周黏膜下注射 ,注射后在 15个不同时间点处死动物 ,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心、肝、脾、肺、肾和颈淋巴结在不同时间点的药物浓度 ,用靶向指数、选择性指数、靶向效率、相对靶向效率和药物峰浓度比来全面评价CuBE_PLA_NP的颈淋巴结靶向性。结果 ①CuBE_PLA_NP组各时间点颈淋巴结内药物浓度远高于CuBE组 ,且药物持续作用时间明显长于CuBE组 ;②CuBE_PLA_NP组药物对颈淋巴结转移灶的 5个靶向指标值均显著高于CuBE组 ;③CuBE_PLA_NP组各时间点血、心、肝、脾、肺、肾中药物浓度显著低于CuBE组。结论 平均粒径为 85nm的CuBE_PLA_NP对口腔癌颈淋巴结转移灶具有良好的靶向性 ,既提高颈淋巴结转移灶内药物浓度和延长药物持续作用时间 ,同时也降低了血、心、肝、脾、肺、肾中药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葫芦素BE聚乳酸纳米微粒 口腔癌 颈淋巴结 转移灶 靶向性 评价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5
作者 梁新华 毛祖彝 +2 位作者 何永文 肖贵州 吴军楼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47-149,共3页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 80例口腔鳞癌、10例口腔正常粘膜、10例口腔粘膜白斑中UPA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中UPA表达明显高于口腔正... 目的 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侵袭、转移、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 80例口腔鳞癌、10例口腔正常粘膜、10例口腔粘膜白斑中UPA的表达。结果 口腔鳞癌中UPA表达明显高于口腔正常粘膜和口腔白斑。口腔鳞癌中UP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预后、生长方式存在相关关系 ;有转移者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者 ,预后差者表达明显高于预后好者 ,浸润型生长方式者表达高于外生型和溃疡型生长方式者。结论 UPA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 ,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浸润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436例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发病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代晓明 刘华 +2 位作者 温玉明 高庆红 王昌美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674-675,共2页
关键词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 发病率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增龄性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周红梅 杨娅 +4 位作者 周敏 郑晓晖 王智 何志秀 李秉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 (以P5 3蛋白表达为指标 )的增龄性变化 ,探讨老年人好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年龄健康人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常规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 目的 研究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 (以P5 3蛋白表达为指标 )的增龄性变化 ,探讨老年人好发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不同年龄健康人的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作为实验对象 ,分别采用常规HE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 ) ,研究各组口腔黏膜组织结构特征及P5 3蛋白表达情况 ,并用半定量法对SP染色结果进行判定。结果 ①随年龄的增长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发生系列变化 ;②随年龄增长 ,口腔黏膜组织中P5 3阳性表达率增高 ,染色分值也呈上升趋势 (P <0 0 5 )。结论 口腔黏膜组织结构及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增龄性变化可能是老年人口腔上皮易发生癌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 组织结构 DNA损伤修复功能 增龄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3
18
作者 梁新华 毛祖彝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1,共3页
目的 探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口腔良性肿瘤患者 16 5例 ,其中口腔粘液囊肿 83例、血管瘤 4 2例、乳头状瘤 19例、纤维性增生 14例和牙龈瘤 7例 ,采用WB_10 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治疗 ,观察其疗效 ,并随访 1... 目的 探讨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口腔良性肿瘤患者 16 5例 ,其中口腔粘液囊肿 83例、血管瘤 4 2例、乳头状瘤 19例、纤维性增生 14例和牙龈瘤 7例 ,采用WB_10 0型微波多功能治疗机治疗 ,观察其疗效 ,并随访 1~ 3年。结果  16 5例患者中 14 4例特效 ,1次治疗痊愈 ;2 1例显效 ,2次治疗痊愈 ;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 微波热凝治疗口腔良性肿瘤疗效肯定且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热凝 治疗 口腔肿瘤 临床资料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医护人员传染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 被引量:29
19
作者 潘剑 曹昊天 +3 位作者 刘济远 王了 刘显 廖学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66-372,共7页
口腔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各种致病因素之中,其中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暴露是威胁口腔医生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播的基本途径有:血源性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通过这些途径,微生物群落如... 口腔医护人员长期暴露在各种致病因素之中,其中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暴露是威胁口腔医生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病原微生物在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播的基本途径有:血源性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通过这些途径,微生物群落如朊毒体、病毒、真菌、细菌等得以传播。2019年12月以来,随着由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在武汉爆发,口腔诊疗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带来的感染风险也迅速被人重视。本文总结目前人们对传染性疾病在口腔诊疗环境中传播和风险因素的相关研究,以便口腔临床医生参考,做好相关的防护,避免职业暴露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职业暴露 传染病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H1基因在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湛 温玉明 +3 位作者 普苹 付红梅 汤炀 李继梅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63-266,共4页
目的 探讨nm2 3_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 ,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 ,分组对照研究nm2 3_H1基因在 2 0 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 目的 探讨nm2 3_H1基因在口腔鳞癌区域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调控作用及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技术 ,结合淋巴结转移和原发灶浸润分型的资料 ,分组对照研究nm2 3_H1基因在 2 0 0例口腔鳞癌颈淋巴结转移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 淋巴结转移组nm2 3_H1基因阴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P <0 0 1)。N1期、转移仅累及 1个淋巴结、Ⅳc型浸润 ,以及低分化肿瘤的患者 ,均有比其它患者明显增高的nm2 3_H1基因的阴性表达率 (P <0 0 1) ;转移至颌下或颌下—颈深上淋巴结平面者的阴性表达率 ,也高于转移到其它平面者 (P <0 0 5 )。结论 nm2 3_H1基因主要是通过干扰肿瘤实体内高转移细胞亚群的形成和初始转移的发生来调控口腔鳞癌患者的颈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基因 口腔鳞癌 颈淋巴结转移 调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