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脑结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仕广 黄晓琦 龚启勇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3期334-338,共5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明确的创伤应激因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损害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脑结构MRI研究因其具有在体、无创、客观、易重复的特点,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相关的脑机制,故近年来相关研究众多。PTSD结构MRI研...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由明确的创伤应激因素所引起的一种严重损害劳动能力的精神疾病。脑结构MRI研究因其具有在体、无创、客观、易重复的特点,有助于揭示和理解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相关的脑机制,故近年来相关研究众多。PTSD结构MRI研究的技术可归纳为兴趣区研究、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和基于表面的结构分析三种。早期的结构MRI研究多聚焦在特定脑区体积变化,近年来新的自动化图像处理技术对全脑进行研究,发现PTSD患者部分脑区体积或密度的改变以及皮层厚度改变,有效地丰富和完善了PTSD发病机制的研究。迄今,PTSD的脑结构MRI研究较为一致的发现包括海马、内侧前额叶、岛叶及胼胝体等脑区的体积缩小和前扣带皮质厚度变薄等。总体而言,PTSD结构MRI研究的结果重复性较差,影响研究结果的因素众多,因此如何合理地运用结构MRI研究技术、有效纯化研究样本及科学设计研究方案,以获得较为可靠的结果,是未来PTSD结构MRI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对PTSD脑结构MRI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将来结构研究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磁共振成像 结构 体积 密度 皮质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抑郁障碍的结构性磁共振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杞柱 杨勋 龚启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88-292,共5页
重症抑郁障碍(MDD)是一种以持续情感低落、思维迟缓、意志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精神障碍,通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和躯体症状。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静态与动态脑功能异常的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尹圆圆 李飞 +1 位作者 何姝姝 陈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82-689,共8页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静态与动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招募30名TMD患者(患者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行3.0T... 目的利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结合静态与动态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患者静息态脑功能活动的改变。方法招募30名TMD患者(患者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对所有被试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临床检查并行3.0T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基于全脑灰质体素分析静态和动态ALFF的组间差异并进行AlphaSim校正,将存在组间差异的静态和动态ALFF值与临床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后扣带回的静态和动态ALFF均增加(全脑水平未校正P=0.005;感兴趣区水平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且后扣带回的动态ALFF与正中关系-最大牙尖交错位不调指数中双侧髁突垂直向不调指数呈负相关。患者组内侧眶额回皮质的动态ALFF也升高(全脑水平AlphaSim校正,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结论TMD患者后扣带回和内侧眶额回皮质的静息态脑功能活动存在异常改变,可能反映了与患者自我相关思维增加、负面情绪及情绪调节异常相关的潜在中枢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脑功能 静态低频振幅 动态低频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内脂质代谢产物的磁共振质子波谱
4
作者 杨志勇 全红 +3 位作者 月强 任雯廷 曹婷 龚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51-1355,共5页
目的探讨正常人脑脂质代谢产物在不同年龄及不同解剖部位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1H-MRS扫描,ROI包括双侧海马、左侧丘脑及左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组:≤16岁;青年组:17~29岁;中老年组:≥30岁)及不... 目的探讨正常人脑脂质代谢产物在不同年龄及不同解剖部位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8名健康志愿者进行1H-MRS扫描,ROI包括双侧海马、左侧丘脑及左侧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对不同年龄组(儿童组:≤16岁;青年组:17~29岁;中老年组:≥30岁)及不同解剖部位(海马、丘脑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进行分析,原始波谱数据经LCModel软件处理,并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38名健康志愿者共107个体素中,脑波谱0.9 ppm处脂质代谢产物峰的出现率达91.59%(98/107)。不同年龄组及不同解剖部位间脂质代谢产物含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儿童组中,海马的脂质代谢产物含量高于丘脑(P=0.034);青年组中,海马及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的脂质代谢产物含量高于丘脑(P〈0.001),且海马的脂质代谢产物含量高于半卵圆中心脑白质(P=0.01);中老年组中,海马的脂质代谢产物含量高于半卵圆中心脑白质和丘脑(P〈0.001)。在半卵圆中心脑白质,青年组的脂质代谢物含量高于中老年组(P=0.004);而在海马和丘脑,不同年龄组间脂质代谢物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0.294)。在青年组及中老年组中,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的脂质代谢物含量与年龄呈负相关(r=-0.63,P=0.004)。结论正常人脑波谱0.9 ppm处的脂质代谢产物峰可能为某种或某几种正常磷脂代谢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波谱 脂质代谢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精神影像和人工智能的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5
作者 孙也婷 陈桃林 +6 位作者 何度 董再全 程勃超 王淞 汤万杰 况伟宏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79-899,共21页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上造成首要危害且病因和病理机制最为复杂的精神疾病之一,寻找抑郁症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一直是精神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重点和难点,而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被认为是目前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最有可能率先取得突破进展的客观生物学标志物.然而,当前基于精神影像学的潜在抑郁症客观生物学标志物还未得到一致结论 .本文从精神影像学和以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 DL)等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的角度,首次从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等三大临床实践环节对抑郁症辅助诊疗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分析,我们发现:a.具有诊断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脑岛、丘脑以及海马等;b.具有预防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中央后回、背外侧前额叶、眶额叶、颞中回等;c.具有预测治疗反应价值的脑区主要集中在楔前叶、扣带回、顶下缘角回、额中回、枕中回、枕下回、舌回等.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多中心协作和数据变换提高样本量,同时将多元化的非影像学数据应用于数据挖掘,这将有利于提高人工智能模型的辅助分类能力,为探寻抑郁症的精神影像学客观生物学标志物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证据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脑成像 精神影像学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生物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郁症灰白质表面积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牟静平 成财 +6 位作者 梅兰 邱丽华 龙治良 胡心宇 刁显明 陈洪亮 龚启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1-26,37,共7页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 目的探讨重性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改变的性别差异,并分析其与不同性别患者临床特征间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前瞻性收集61例MDD患者和匹配的61例健康对照(两组均为男性25例、女性36例)行3D T1WI高分辨率磁共振扫描,用freeSurfer软件进行图像预处理,获得全脑各区域的灰、白质表面面积图像,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计算并提取四组间灰、白质表面面积的性别差异脑区,行post-hoc检验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将男女性MDD性别差异脑区与临床资料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性别差异主结果显示双侧额上回、颞中回及左侧额中回喙部、枕外侧回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差异,且双侧颞上回、左侧中央前回、岛叶、右侧额叶三角部、眶额内侧回、梭状回、顶下小叶白质表面面积及左侧缘上回、右侧额中回喙部、中央前回、颞下回、梭状回、前缘扣带回、枕外侧回、顶下小叶灰质表面面积存在差异(P<0.01,Bonforroni校正)。进一步post-hoc两两比较发现以上脑区女性MDD组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小于男性MDD组(P<0.01,Bonforroni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男性MDD组右侧额中回喙部(r=-0.398,P=0.049)及梭状回(r=-0.440,P=0.028)灰质表面面积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左侧颞中回灰质表面面积与男性MDD病程呈负相关(r=-0.419,P=0.037)。结论MDD患者灰、白质表面面积均存在性别差异,但是差异脑区并不完全重叠,这些差异脑区可能与男女性MDD患者临床表现和发病率的差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性别差异 磁共振成像 灰白质 表面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抑郁症非药物治疗新方法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彭薇 龚启勇 贾志云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40-542,546,共4页
抑郁症是负担最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约为3.2亿,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自杀。抗抑郁药物能显著消除抑郁症状,从而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其中仍有... 抑郁症是负担最重的精神障碍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2016年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抑郁症患病人数约为3.2亿,已成为最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者可导致自杀。抗抑郁药物能显著消除抑郁症状,从而成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患者的首选方案;但其中仍有约30%的患者经过规范化药物治疗后无明显改善,称为难治性抑郁症。难治性抑郁症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患者生活质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电惊厥疗法 经颅磁刺激 深部脑刺激法 磁共振成像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的磁化传递成像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钟婧捷 吴杞柱 龚启勇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293-298,共6页
目的探讨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磁化传递率(MTR)值的改变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临床晤谈诊断明确并且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分的30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利手性、受... 目的探讨青壮年重症抑郁障碍患者磁化传递率(MTR)值的改变及其与病程的相关性。方法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选择临床晤谈诊断明确并且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8分的30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以及按照年龄、性别、利手性、受教育程度相匹配原则征集的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3.0T MRI扫描仪采集磁化传递成像数据,统计参数图软件对所得MTR参数图进行标准化和平滑等预处理,再行基于体素的分析。MTR值的组间比较行双样本t检验,与病程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统计参数图中,以团簇水平P<0.05作为统计显著性阈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重症抑郁障碍组患者未发现MTR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脑区;相关分析显示,其在左侧前额叶、顶叶、颞叶部分区域,以及双侧前扣带回等脑区与病程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亚组分析显示,长病程(>60周)重症抑郁障碍患者MTR值在左侧额中回、双侧中扣带回、右侧小脑前叶低于与之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而短病程(≤60周)患者,MTR值则在左侧额中回、颞枕交界区、双侧前扣带回及邻近白质较正常对照者升高。结论不同病程重症抑郁障碍患者脑MTR值呈现不同改变模式,提示对重症抑郁障碍患者长期纵向随访的必要性,尤其是长期抗抑郁治疗对脑结构及功能的影响应作为重点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磁共振成像 病例对照研究 青少年 成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7
9
作者 索学玲(综述) 龚启勇(审校)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4,共5页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通过检测水分子微观运动反映组织结构的影像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DWI新技术不断出现,如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水通道蛋白(AQP)、扩散频谱成像(DS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等,为中...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一种通过检测水分子微观运动反映组织结构的影像技术,主要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近年来,DWI新技术不断出现,如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水通道蛋白(AQP)、扩散频谱成像(DSI)及扩散峰度成像(DKI)等,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认识。本文对DWI新技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加权成像 中枢神经系统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 拉伸指数 水通道蛋白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频谱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0
作者 周羽珊 程勃超 贾志云 《磁共振成像》 CAS 2020年第7期593-596,共4页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 产后抑郁症是产妇在分娩后出现的抑郁症状,其病理及生理发病机制不明,尤其是产后抑郁症的神经发病机制不明。而随着以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神经影像技术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利用磁共振技术来探讨精神障碍的神经发病机制。在这篇综述中综合了产后抑郁症的脑代谢、脑功能及结构的研究结果,为产后抑郁的早期诊断,干预其发生及发展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思路和客观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产后 磁共振成像 功能性神经影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英哲 陈桃林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62,共12页
精神疾病危害严重,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临床治疗效果不一,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近期精准医学研究发现精神药物作用于脑神经的生化过程受到遗传多态性的影响.本文从五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三大系统入手,系统综述精神药理... 精神疾病危害严重,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临床治疗效果不一,且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近期精准医学研究发现精神药物作用于脑神经的生化过程受到遗传多态性的影响.本文从五羟色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三大系统入手,系统综述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的相关研究进展,深入探讨精神药理的神经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基因-脑之间的交互作用.我们发现:SLC6A4、BDNF、FKBP5、COMT和多巴胺相关受体等基因多态性与多种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成为相关精神疾病诊断的候选基因.杏仁核、海马、眶额叶、扣带回和前额叶等皮层与皮层下脑结构可能是不同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影响精神药物生化作用过程的关键靶点脑区.在建立精神药物-基因-脑影像-行为的因果链中,仍然存在很多相互矛盾的结果和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同质性强的临床试验、研究表观遗传作用等可以作为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药理影像遗传学 精神疾病 五羟色胺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慢性稳定期精神分裂症脑白质纤维改变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念 吕粟 +1 位作者 肖媛 唐碧秋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79-85,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 目的对比分析利培酮和氯氮平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白质纤维改变的特征性差异。材料与方法前瞻性采集2010年1月至2018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确诊的27例病程超过5年未治疗、20例利培酮单药及17例氯氮平单药治疗超过5年的稳定期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4例正常对照者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数据,通过FSL软件提取4组被试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值,对4组间的FA和MD值采用协方差分析,采用FDR进行多重比较校正。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未治疗组和氯氮平治疗组的FA值降低,MD值增加(P<0.05);利培酮治疗组除左钩状束、双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7条纤维束的FA值降低(P<0.05),而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除右上纵束、左弓状束之外(P>0.05),其余18条纤维束的FA值升高,双皮质脊髓束、双扣带回-海马通路、双下额枕束、左丘脑前辐射、左扣带-扣带通路、左下纵束、左上纵束、右钩状束、胼胝体膝部的压部和膝部的MD值降低(P<0.05);氯氮平治疗组的FA和M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氯氮平治疗组相比,利培酮治疗组双丘脑前辐射、双下额枕束、双下纵束、左皮质脊髓束、左钩状束、右弓状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胼胝体压部和膝部的FA值升高;双下额枕束、双钩状束、左下纵束、右扣带回-海马通路的MD值降低(P<0.05)。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FA值呈负相关,与M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长期氯氮平治疗比利培酮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显示出更严重、更广泛的白质微结构损伤,提示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脑白质特征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利培酮 氯氮平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平均弥散系数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素的形态学测量-自建模板及微分同胚图像融合算法评价近期发病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脑结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仕广 黄晓琦 +4 位作者 吕粟 杨勋 程勃超 李凌江 龚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91-1295,共5页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自建模板及微分同胚图像融合(VBM-DARTEL)算法,对比近期发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与有创伤暴露史的健康对照(TEHC)间脑结构的体积差异,分析差异脑区的体积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集... 目的采用基于体素形态学测量-自建模板及微分同胚图像融合(VBM-DARTEL)算法,对比近期发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与有创伤暴露史的健康对照(TEHC)间脑结构的体积差异,分析差异脑区的体积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地震后7-15个月右利手的地震幸存者的高分辨率三维T1WI图像,其中近期发病PTSD患者28例(PTSD组)、TEHC 28名(TEHC组)。采用MatLab 2012b工作平台下SPM8软件的VBM-DARTEL工具包预处理图像。以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地震后时间及颅内容积为协变量,对比两组间全脑灰质和白质的体积差异。以与上述相同的协变量评价差异脑区的体积与患者临床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量表(CAP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与TEHC组相比,PTSD组右侧舌回灰质体积增加,右侧楔叶、右侧枕中回、右侧丘脑及双侧颞上回灰质体积缩小,左侧颞上回白质体积缩小。两组间海马灰质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颞上回灰质体积与患者CAPS评分呈负相关。结论近期发病PTSD患者结构改变以部分脑区灰白质萎缩为主。近期发病PTSD患者海马体积无萎缩可能是与病程延续数年PTSD患者不同的脑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应激障碍 创伤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障碍的神经电生理循证医学证据 被引量:10
14
作者 汤翔嵘 王晓刚 +4 位作者 陈桃林 张淼辰 郑重 罗跃嘉 龚启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7-1176,共20页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 寻找客观标记物是精神医学研究最重要的课题之一,近期融合了循证医学的神经电生理研究为此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仍然存在较多争议,难以取得一致共识.本文全面总结和归纳了结合以元分析(meta-analysis)为代表的循证医学方法和以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为代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的精神障碍相关脑电研究成果,将事件相关电位划分为早期和晚期成分,并结合定量EEG分析,从感知加工、认知控制、情绪反应和社会认知等不同认知过程出发,系统分析和评述了精神障碍患者及高危人群的神经认知功能异常情况.我们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各种感知、情感和社会认知方面的缺陷,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存在从早期到晚期的认知控制缺陷,焦虑和强迫障碍患者则存在早期的认知控制缺陷,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则存在早期的感知加工和社会认知缺陷.此外,反映注意资源分配和认知加工速度的P300异常特征跨越了多个诊断类型,这表明该脑电成分可能反映了精神障碍的一般性认知缺陷.未来研究可利用多中心大样本数据库探寻精神疾病的神经电生理客观标记物,并融合先进的多模态精神影像技术和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进一步增强精神障碍生物标记物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 循证医学 元分析 事件相关电位 定量脑电图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的心理模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小红 童薇 +6 位作者 陈桃林 吴冬梅 张蕾 陈正举 方晓义 龚启勇 唐小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0-530,共11页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在厘... 敬畏是由神秘、浩大且超出当前认知图式事物引发的复杂情绪体验,具有自我超越性。敬畏的心理学研究近期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敬畏的本质或心理机制是什么等问题还不清楚。针对“敬畏的心理过程是什么”这一科学问题,我们通过文献综述,在厘清敬畏的概念演变、相关理论发展和实证研究基础上拟提出敬畏的心理模型,尝试阐述敬畏的心理过程及其认知神经机制。我们认为敬畏心理涉及预期评估、结果评价和自我超越等认知过程,并且包含浩大感、顺应需求两大核心特征,以及内部与外部、积极与消极两大主要维度。未来亟需在敬畏测量工具的研发、敬畏相关理论的验证及不同文化群体间敬畏行为的比较分析等方面进行多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 浩大感 顺应需求 认知评估 自我超越情绪 神经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性渴求与事件性渴求:区分心理渴求对尼古丁成瘾的不同作用路径 被引量:5
16
作者 童薇 陈桃林 +2 位作者 黄晓琦 龚启勇 方晓义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32-1941,共10页
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渴求机制的紊乱是尼古丁成瘾的核心机制之一。线索暴露是探索心理渴求与尼古丁成瘾关系的重要研究范式。但最近研究者提出该范式较难区分事件性渴求与背景性渴求,导致无法清楚定位渴求在尼古丁成瘾中扮演的角色。通过... 大量研究发现心理渴求机制的紊乱是尼古丁成瘾的核心机制之一。线索暴露是探索心理渴求与尼古丁成瘾关系的重要研究范式。但最近研究者提出该范式较难区分事件性渴求与背景性渴求,导致无法清楚定位渴求在尼古丁成瘾中扮演的角色。通过对以往文献的回顾,对不同成瘾概念、作用机制和生理基础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事件性渴求与背景性渴求两者在维持成瘾行为上的确存在不同的作用路径。未来研究应改进实验范式,分别探讨两种心理渴求与尼古丁成瘾的内在联系,完善心理渴求与尼古丁成瘾的关系模型,为尼古丁成瘾的治疗和干预等方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古丁依赖 吸烟 心理渴求 线索诱发 条件反射 奖赏环路 脑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未治疗精神分裂症灰质网络改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倍胜 张文静 +1 位作者 陶博 吕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499-1506,共8页
目的:探讨未用药情况下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SCZ)患者脑灰质网络改变的特点。方法:将150例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按年龄将2组被试分别分为A1~A4共4个亚组(16~24岁、25~34岁、... 目的:探讨未用药情况下不同年龄段精神分裂症(SCZ)患者脑灰质网络改变的特点。方法:将150例未用药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21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纳入本研究。按年龄将2组被试分别分为A1~A4共4个亚组(16~24岁、25~34岁、35~44岁、≥45岁)。所有被试在3.0T MR扫描仪上完成T1加权图像的采集,并使用FreeSurfer软件包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皮层厚度值;然后,以区域间皮层厚度的相关系数为连接强度,构建各个年龄组的协变网络,对网络属性进行分析,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确定不同年龄阶段SCZ患者脑网络异常改变的特点。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全局属性方面,患者组出现小世界属性(P=0.049)与局部效率(P=0.033)的降低;节点属性方面,患者组各个年龄亚组出现共有网络改变的基础上,年龄较大的患者组出现了更多的网络异常,包括25岁以上患者组出现左扣带回峡部和右前扣带回尾部的节点中心性下降、35岁以上患者组出现左楔前叶和右扣带回的节点中心性下降,这些改变主要集中在默认网络(DMN)和突显网络(SN)。结论:不同年龄段SCZ患者DMN和SN中的节点中心性降低,可能代表SCZ的一种疾病特征,而仅在老年患者中观察到的网络变化可能代表与疾病阶段相关的脑损伤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未治疗 灰质网络 年龄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