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话剧审美艺术本体的外国戏剧改编——莎士比亚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舞台叙事 被引量:3
1
作者 李伟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60,共7页
中央实验话剧院版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一出主要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改编的莎剧。该剧在深入研究莎氏喜剧精神的基础上,以原作的人物、情节、故事、语言蕴含的笑声中的批判为舞台叙事总基调,创作出了具有鲜... 中央实验话剧院版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一出主要按照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改编的莎剧。该剧在深入研究莎氏喜剧精神的基础上,以原作的人物、情节、故事、语言蕴含的笑声中的批判为舞台叙事总基调,创作出了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喜剧人物。《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以其严谨的现实主义、创新的浪漫主义舞台叙事以及布莱希特戏剧"间离性"呈现方式,营造出一台幽默、调侃、讽刺、好玩,既有浪漫主义的隐喻,也略有游戏性质,更有现实主义指涉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莎剧。中央实验话剧院版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有别于戏曲改编莎剧和当下莎剧改编中的穿越。这也是它被列入改编自外国戏剧的当代"中国话剧大系"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中央实验话剧院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远的莎士比亚,永远的朱生豪——朱生豪译莎剧的独特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李伟民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3-18,共6页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受到几代汉语读者的喜爱。朱生豪翻译莎士比亚戏剧能达到"文而不越,质而意显"这样的高度,将莎士比亚戏剧以具有强烈诗歌韵味的口语化汉语散文形式表达出来,个中的成败得失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生豪 莎士比亚戏剧 译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秀故我在:从经典走向现代的莎士比亚爱情喜剧——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第十二夜》 被引量:4
3
作者 李伟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5,共10页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第十二夜》在中国舞台上可称为一部理解莎氏喜剧精神的榜样。该剧利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段,大胆采用戏仿与拼贴的艺术表现手法,合理融入当下社会、世俗生活,在轻松、幽默、调侃、戏谑的喜剧氛围中,再现莎士比亚人...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话剧《第十二夜》在中国舞台上可称为一部理解莎氏喜剧精神的榜样。该剧利用现代舞台表现手段,大胆采用戏仿与拼贴的艺术表现手法,合理融入当下社会、世俗生活,在轻松、幽默、调侃、戏谑的喜剧氛围中,再现莎士比亚人文主义精神,并提供给当下的我们在面对经典的过程中,如何演绎、对待、阐释经典的一次成功实践。表明中国在改编莎士比亚戏剧中已经完全成熟,能够借助于《第十二夜》的经典性,创造(秀)出了一部具有鲜明中国风格,得到青年观众普遍认同的莎士比亚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第十二夜》 拼贴 戏仿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的印刷术与怀疑主义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15,共8页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印刷术、火药、航海术等领域的发展为英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印刷术,莎士比亚戏剧中几乎每部作品都含有与印刷术相关的指涉,本文拟分析其戏剧中... 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印刷术、火药、航海术等领域的发展为英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奠定了基础。而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印刷术,莎士比亚戏剧中几乎每部作品都含有与印刷术相关的指涉,本文拟分析其戏剧中的角色对于印刷术的态度,指出莎士比亚对这一新技术的适度的怀疑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刷术 怀疑主义 情书 起义 魔法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莎士比亚《捕风捉影》中的饮食叙事 被引量:1
5
作者 胡鹏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3-51,共9页
《捕风捉影》以班尼迪与贝特丽丝之间的"快乐战争"闻名,两人之间由争论到最终互相投降的过程让观众捧腹不已,另一方面学界则更注意此喜剧的阴暗因素,因此更重视喜萝和克劳第的情节。但是,剧中出现了大量有关食物(如橘子、肉等... 《捕风捉影》以班尼迪与贝特丽丝之间的"快乐战争"闻名,两人之间由争论到最终互相投降的过程让观众捧腹不已,另一方面学界则更注意此喜剧的阴暗因素,因此更重视喜萝和克劳第的情节。但是,剧中出现了大量有关食物(如橘子、肉等)的指涉,它们定义了角色的身份,触及诸如性、阶层、国族、文化背景等因素,也关系到特殊的角色性格特点。本文将剧中的食物指涉与同时代医学与政治背景相结合,并指出食物隐喻在剧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橘子 隐喻 食物 《捕风捉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场与不在场、写实与写意的审美建构——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冬天的故事》的越剧改编
6
作者 李伟民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4-119,148,共7页
越剧《冬天的故事》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唯一尝试。该剧紧扣传奇这一特点,采用写意性表演,表现出《冬天的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以越剧唱腔和程式演绎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对封建王朝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讴歌,... 越剧《冬天的故事》是中国戏曲改编莎士比亚传奇剧的唯一尝试。该剧紧扣传奇这一特点,采用写意性表演,表现出《冬天的故事》中所蕴涵的人文主义精神,以越剧唱腔和程式演绎莎士比亚传奇剧中对封建王朝黑暗现实的批判,对美好爱情的讴歌,以及善恶转化观念,在艺术上借助于越剧的唱腔、程式展现了《冬天的故事》中人物的性格、心理、行动,将越剧唱腔、程式之美拼贴入《冬天的故事》的舞台叙事。在众多的戏曲改编莎剧的剧目中,《冬天的故事》虽然还难以称为是完美的改编,但却是具有一部鲜明美学追求的越剧莎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冬天的故事》 越剧 传奇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浪漫派文学评论家赫兹列的莎士比亚批评
7
作者 李伟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8-171,共4页
威廉·赫兹列(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19世纪浪漫主义莎学评论的主将之一。他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既秉承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贯理论,又在浪漫主义莎学评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与文学艺术批评主张。赫兹列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 威廉·赫兹列(William Hazlitt,1778—1830)是19世纪浪漫主义莎学评论的主将之一。他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既秉承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贯理论,又在浪漫主义莎学评论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学与文学艺术批评主张。赫兹列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强调了"自然"与"想象力"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比较系统地对"自然"与"想象力"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尽管这些阐释在某些方面显得简单和简略,但毕竟赫兹列与其他浪漫主义莎学评论家一样将莎士比亚抬高到了文学艺术创作上的至尊地位,奠定了莎士比亚当今在文学艺术领域不容撼动的地位。赫兹列的浪漫主义莎学评论也是他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兹列 浪漫主义莎学 莎士比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以纪传,曲以吊古——王国维的《莎士比传》 被引量:4
8
作者 李伟民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8-92,共5页
王国维译介的《莎士比传》是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前经典化时期一篇重要的莎学文章。王国维对莎士比亚生平、创作的介绍与评论,使人们从文体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正确的认知。王国维对莎士比亚“真戏剧”的推崇,与他的文学观、... 王国维译介的《莎士比传》是莎士比亚在中国传播的前经典化时期一篇重要的莎学文章。王国维对莎士比亚生平、创作的介绍与评论,使人们从文体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戏剧有了正确的认知。王国维对莎士比亚“真戏剧”的推崇,与他的文学观、戏剧观、美学观和戏曲研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莎士比亚戏剧是“客观之自然与客观之人间”的戏剧。王国维的这篇《莎士比传》在中国莎学史上具有不可多得的重要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莎士比亚 戏剧 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的阶级、冲突与婚姻 被引量:1
9
作者 胡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9-105,共7页
尽管莎士比亚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亨利五世统治时期,但它给我们描绘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生活图景。此剧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待婚姻不忠主题的态度、观点和流行故事,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剧和同时代其他有关普通人生活主... 尽管莎士比亚将《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的时间背景设置在亨利五世统治时期,但它给我们描绘出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生活图景。此剧反映了同时代人对待婚姻不忠主题的态度、观点和流行故事,但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剧和同时代其他有关普通人生活主题的所谓市民喜剧等作品有很大的差异。批评家们历来重视剧中福斯塔夫的角色分析,但忽略了温莎市民角色的重要性。本文试图从温莎中产阶级的生活切入,展现剧中的阶级划分和冲突,分析财富在温莎人心中的地位,指出英国人在资本主义初期的共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莎士比亚 阶级 冲突 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尔人、改宗者与土耳其人:论《奥瑟罗》中的奥瑟罗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鹏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95,112,共8页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批评家们历来对剧中奥瑟罗的身份,特别是种族问题,非常关注。1600年摩洛哥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派遣了一支由他的大使穆罕默德·安努里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伦敦与伊丽莎白女王会晤,并提议建立一...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批评家们历来对剧中奥瑟罗的身份,特别是种族问题,非常关注。1600年摩洛哥苏丹艾哈迈德·曼苏尔派遣了一支由他的大使穆罕默德·安努里率领的代表团前往伦敦与伊丽莎白女王会晤,并提议建立一个反对天主教西班牙的军事联盟。实际上莎士比亚创作此剧大概始于1601年末,追溯安努里在伦敦逗留的6个月期间的活动,就有可能看出莎士比亚在描写"高贵的摩尔人"这个话题时可能运用到的部分原始材料。本文拟将《奥瑟罗》中的奥瑟罗与安努里作对比研究,特别是从摩尔人、改宗者、土耳其人等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指出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的同时代民众对于摩尔人及伊斯兰世界既迷恋又恐惧的复杂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瑟罗 安努里 摩尔人 改宗者 土耳其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生豪翻译的莎剧:文而不越,质而意显
11
作者 李伟民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6期106-107,共2页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在众多优秀译本历经百年的"翻译竞赛"中,受到几代中国读者由衷的喜爱。当今天的我们抚卷展读这些熔铸着译者青春生命,耀眼才华,执着奋斗精神,堪...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莎剧译文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也在众多优秀译本历经百年的"翻译竞赛"中,受到几代中国读者由衷的喜爱。当今天的我们抚卷展读这些熔铸着译者青春生命,耀眼才华,执着奋斗精神,堪称经典的莎士比亚戏剧译文之时,真乃灿然照眼也,而其敬佩译者之情也不禁油然而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竞赛 朱生豪 莎剧 莎士比亚戏剧 中国读者 奋斗精神 译文 译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