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芳 游超 +3 位作者 杨德胜 罗永康 陈东东 薛永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2期206-210,共5页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平台的使用情况表明,四川省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解决了市、县地区缺乏技术指导的能力,将省、市、县3级的多个平台融合到同一平台上,最终实现了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智慧化程度,缩减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综合业务平台 开发 应用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农业气候风险区划 被引量:4
2
作者 游超 肖天贵 +1 位作者 李金建 张菡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05-411,共7页
针对当前从气象风险角度开展小麦条锈病与气象关系研究甚少的状况,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理论出发,采用相关分析、层次分析和极差正规化等方法,建立了包含气候条件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农业气候风险模... 针对当前从气象风险角度开展小麦条锈病与气象关系研究甚少的状况,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分析理论出发,采用相关分析、层次分析和极差正规化等方法,建立了包含气候条件和寄主存在数量两个环境因子的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农业气候风险模型,并划分了高、中、低风险等级的指标。在此基础上,利用GIS技术对四川省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的农业气候风险进行了区划。结果表明,四川省的川西高原地区、川西南山地和盆地西南部是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低风险区,盆地大部地区是中、高风险的集中区。区划结果为进一步做好四川省小麦条锈病的分区预报和综合防治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利用 气象防灾减灾 四川 小麦条锈病 春季流行 农业气候风险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4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8-1348,共11页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壤中氮残留也增加,氮肥分次追施和加大分配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残留;3)在四川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施氮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需N 3.6 kg;施氮量为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时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800 kg/hm2(第二年4706 kg/hm2),较CK增产27.6%(第二年增产25.6%)。【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氮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土壤中残留氮量,在保证获得较高小麦产量(4650 kg/hm2以上)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采取氮肥后移及分次施用的方式。本试验条件下带状种植小麦推荐的氮肥用量为N 135 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玉芳 王明田 +2 位作者 刘娟 董孝斌 刘琰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费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四川省144个玉米种植区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析四川省6大玉米种植区域(盆南丘陵区、盆中浅丘区、盆西平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域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不同,但大部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拔节—乳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除盆东平行岭谷区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区都呈上升趋势,乳熟—成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盆南丘陵区、盆西平丘区及盆周边缘山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盆南丘陵区轻旱发生次数最高,盆中浅丘区中旱发生次数最高,盆西平丘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发生干旱次数相对较低;干旱发生风险度空间分布为:全生育期干旱风险重度区主要集中在盆中浅丘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及盆南丘陵区部分区域,拔节—乳熟期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盆中浅丘区大部,乳熟—成熟期重度干旱区域分布在盆北、盆东南及盆中浅丘区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 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发生风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磷肥配施提高四川春玉米的氮磷钾吸收和产量 被引量:11
5
作者 朱从桦 张嘉莉 +4 位作者 郭翔 王兴龙 姚发玲 孔凡磊 袁继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3-1611,共9页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设2个品种,即正红2号和正红115;肥料组合为副区,设4种硅、磷肥组合,即:不施用磷肥和硅肥对照、单施硅(Si_ O2)75 kg/hm^2、单施磷(P_2O5)60 kg/hm^2、P_2O5 60 kg/hm^2加Si_ O2 75 kg/hm^2,分别记为P_0Si_0、P_0Si_75、P_60Si_0和P_60Si_75。在拔节期、吐丝期和收获期取0—20cm和20—40 cm土壤土样,测定速效磷含量,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磷、钾吸收量、产量。【结果】两个玉米品种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四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正红2号产量明显高于正红115,2015年两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硅、磷以及硅、磷肥配施均能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籽粒产量,其中以硅、磷配施处理的效果最佳。在吐丝期、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亦相互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籽粒产量与吐丝期和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肥配施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3.30%和10.25%、24.77%和10.25%、8.58%和10.25%,同时两品种2014年和2015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8.34%和12.12%。【结论】低磷棕紫泥土条件下,硅、磷肥配施能显著改善土壤供磷能力,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硅肥 磷肥 棕紫泥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封传红 王思忠 +5 位作者 蒋凡 杨刚 游超 李庆 张敏 罗林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7-71,共5页
温度是西藏飞蝗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作者通过试验测定了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各种虫态的过冷却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该虫初产卵的过冷却点为-24.4℃,孵化前为-20.7℃,是耐寒性最强的虫态,1~5龄蝻、雌、雄成虫过冷却点... 温度是西藏飞蝗分布的主要限制性因子,作者通过试验测定了四川省甘孜州西藏飞蝗各种虫态的过冷却点、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该虫初产卵的过冷却点为-24.4℃,孵化前为-20.7℃,是耐寒性最强的虫态,1~5龄蝻、雌、雄成虫过冷却点分别为-9.28、-8.51、-7.18、~6.64、-8.07、-7.86、-7.96℃。卵、1~5龄蝻、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17、15.84、16.64、16.80、16.35、15.00、14.61℃,有效积温分别为179.14、67.53、61.07、62.09、71.16、91.20、787.78日度,卵到蝗蝻的有效积温为540.2日度。统计气象资料表明,夏季高温不是西藏飞蝗限制因素,甘孜州石渠、色达、理塘的冬季低温影响西藏飞蝗的安全越冬,在甘孜州其他县可以越冬,并可发生1代。作者在乡城县观测圃饲养西藏飞蝗能成功越冬,年发生1代,其发育进度与有效积温分析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飞蝗 过冷却点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土壤湿度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陈东东 王明田 +4 位作者 张玉芳 麻泽龙 李金建 蔡元刚 王锐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9期18066-18068,18147,共4页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 选取6个代表站点,采用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监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箱式图分析、对比差值计算以及对比差值的标准差、相对误差计算,结果表明:各站点误差较大的层次多出现在表层,代表站点中只有浦江一个站点的相对误差≤10%。目前,土壤湿度自动站只能反映土壤水分趋势变化情况。接着,进一步分析土壤湿度自动站数据不准确的原因,并对相关性较好的层次提出订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自动站 土壤湿度 数据分析 对比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四川省盆地区季节性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菡 张喜亮 +2 位作者 李金建 王明田 麻泽龙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42-250,256,共10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 基于四川省盆地区1961-2012年57个台站逐月气温和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对盆地区近52 a季节性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在季节性增暖和少雨趋势协同作用下,盆地农区春夏秋冬四季干旱化加剧,其中秋季增温率达0.154℃·10 a^(-1),且降水以15.22 mm·10 a^(-1)的速率减少,干旱化趋势在四季中最为显著。(2)对比不同等级的干旱,秋季中旱站次的增加趋势最为突出;从1990 s后期开始春夏秋冬四季重旱和特旱站次大体上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灾害影响扩大。(3)四季盆地区域干湿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盆西平丘区、盆中丘陵区和部分盆南缓丘区是季节性干旱化倾向较为明显、干旱影响面积较大的地区,需要加强防灾减灾措施,以规避干旱事件增多带来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干旱 SPEI指数 时空分布 四川省盆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害累计指数的四川单季稻高温热害综合风险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刘佳 卿清涛 +2 位作者 陈超 张玉芳 邹雨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440-1452,共13页
高温热害是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风险区划,对保障水稻产量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单季稻种植区1986-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统计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料,以单季稻生... 高温热害是四川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研究高温热害对水稻的风险区划,对保障水稻产量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四川单季稻种植区1986-2015年气象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社会统计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资料,以单季稻生育敏感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结实期)为研究时段,选取热害累积指数、地形、产量变异度、农村经济等因子,分别构建了危险性、脆弱性、暴露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风险因子,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构建了四川单季稻高温热害“四因子”风险评价模型并对种植区进行风险区划。结果显示,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东平行岭谷区、盆中浅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的西部,以及盆南丘陵区的南部,该类型区域地势平缓,高温热害频繁。中等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西平丘区和川西南中山山地区,该类型区域灌溉条件优越,社会经济水平发达,应对高温热害风险水平较高。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川西南中山宽谷区以及盆周边缘山地区,该类型区域地形较复杂,水稻种植较少,受高温热害影响偏小。四川盆地单季稻高温热害风险存在显著地区差异,应根据各自区域的风险特征选用适合的品种和方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单季稻 高温热害累积指数 风险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冬小麦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玉芳 王明田 王素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10154-10155,10329,共3页
针对四川省作物干旱监测业务服务需求,选择能够充分反映作物不同生育期干旱程度并容易获得的多个因子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工作经验进行细微调整,构建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预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冬... 针对四川省作物干旱监测业务服务需求,选择能够充分反映作物不同生育期干旱程度并容易获得的多个因子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根据工作经验进行细微调整,构建冬小麦干旱综合监测预警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四川盆地冬小麦干旱监测预警系统,实现逐日监测预测并输出图形。模型有利于对盆地小麦旱情进行综合判断,检验效果良好,可在业务中逐步完善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亏缺 综合指标 小麦干旱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指标及风险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郭翔 赵金鹏 +1 位作者 李旭毅 王茹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1期143-152,共10页
【目的】针对四川盆区春季连阴雨灾害发生情况,对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为防灾减灾和灾害保险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利用四川盆区1981—2020年10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油菜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及基... 【目的】针对四川盆区春季连阴雨灾害发生情况,对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和评估,为防灾减灾和灾害保险研究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利用四川盆区1981—2020年10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结合油菜生产观测资料、农业统计资料及基础地理信息,对危险性、暴露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要素指标进行定量评价,并分别建立评价模型。依据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构建综合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风险区划。【结果】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周边缘山地西南部是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的高危险性区;盆中浅丘区暴露性最高;高脆弱性区域较分散,在盆南丘陵区和盆西平原区分布相对较多;盆西平原、盆南丘陵区防灾减灾能力较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综合风险高风险区多集中在盆东平行岭谷区、盆南丘陵区和盆中浅丘区中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平原区中部及盆周边缘山地区;中风险区分布最广,占四川盆区耕地面积的45%以上。【结论】研究结果与四川盆区气候背景、农业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点一致,能呈现和解释四川盆区油菜花期连阴雨灾害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花期连阴雨 灾害指标 风险分析 四川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力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技术 积极应对冬春干暖灾害的影响
12
作者 刘永红 李卓 +2 位作者 杨勤 王明田 熊志强 《四川农业科技》 2010年第3期20-21,共2页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截至2010年2月22日,云南中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南部、四川中南部以及西藏和青海的局部地区达到重旱等级。虽然四川在这次大范...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以及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据国家气候中心最新干旱监测显示,截至2010年2月22日,云南中北部、贵州东北部和西南部、四川中南部以及西藏和青海的局部地区达到重旱等级。虽然四川在这次大范围干旱侵袭中目前还不是受害最严重的省份,但是干旱加重趋势明显,对主要小春作物和春耕生产的影响开始显现。加之四川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春旱、夏旱、伏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农业技术 干旱监测 灾害 冬春 抗旱 季节性干旱 西南部 春耕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灾害对双流区葡萄产业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勤 傅郁婷 +1 位作者 杨义彬 钱妙芬 《四川农业科技》 2018年第7期74-77,共4页
根据双流区1984~2013年气象数据,对位于其辖区内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葡萄产业进行实地考察,讨论了气象灾害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流区雨季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雨棚搭建最佳日期为6月上旬,搭建高度与品种有关;1984~2... 根据双流区1984~2013年气象数据,对位于其辖区内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葡萄产业进行实地考察,讨论了气象灾害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双流区雨季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中旬,雨棚搭建最佳日期为6月上旬,搭建高度与品种有关;1984~2013年年均气温随年份呈上升趋势,倾向率为0.49℃/10a,年降水量随年份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49mm/10a;3天及以上连阴雨灾害性天气集中在7月,引进与当地气候相适、抗逆性强的品种可以减轻气象灾害对葡萄生长发育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气象灾害 温度 降水量 双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旺苍县气象灾害对螺丝椒引种的影响
14
作者 袁乙木 邹雨伽 +4 位作者 肖路 金之川 李翔 罗宇昂 谢银海 《中南农业科技》 2022年第2期32-34,共3页
以早春栽培的螺丝椒为研究对象,结合春种螺丝椒的生长特点,利用旺苍县国家站及旺苍县黄洋镇及其周边乡镇共计7个区域站201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螺丝椒不同生育期在旺苍种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高温、低温、干旱)的发生规律、特征及... 以早春栽培的螺丝椒为研究对象,结合春种螺丝椒的生长特点,利用旺苍县国家站及旺苍县黄洋镇及其周边乡镇共计7个区域站2011—202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螺丝椒不同生育期在旺苍种植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高温、低温、干旱)的发生规律、特征及其对螺丝椒生长的影响,分析了旺苍县引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从而科学指导栽种,助力扶贫,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丝椒 气象灾害 引种 扶贫 旺苍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预测
15
作者 赵艺 王鑫 +3 位作者 郭翔 常俊 陈东东 杨德胜 《农学学报》 2024年第9期62-68,共7页
花期低温阴雨是四川盆区油菜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预测四川盆区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1961-2020年四川盆区101个站点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依据灾损率,将各站点60 a灾害序... 花期低温阴雨是四川盆区油菜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预测四川盆区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1961-2020年四川盆区101个站点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损失评估结果,依据灾损率,将各站点60 a灾害序列划分为5个状态;利用马氏性检验筛选站点序列,选取满足预测条件的序列;对通过马氏性检验的站点序列,建立叠加马尔可夫链、加权马尔可夫链、改进叠加马尔可夫链、改进加权马尔可夫链模型预测油菜花期低温阴雨灾害,并对结果进行回代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4种模型均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其中改进后的模型预测总正确率较改进前有明显提高,且各等级灾害的预测正确率分布较改进前更加均匀,表明改进后的马尔可夫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区 油菜 低温阴雨 灾害预测 马尔可夫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水县彩林观赏期预报模型构建及时空变化研究
16
作者 邹雨伽 李淑静 +1 位作者 张玉芳 王鑫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9,共9页
利用黑水县2008—2020年彩林物候期观测和同步气象资料,筛选影响彩林变色日序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多元回归等数理方法建立月尺度的彩林观赏期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和未来10 d的彩林观赏期中期气象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依托GIS平台及多年平均... 利用黑水县2008—2020年彩林物候期观测和同步气象资料,筛选影响彩林变色日序的关键气象因子,通过多元回归等数理方法建立月尺度的彩林观赏期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和未来10 d的彩林观赏期中期气象预报模型并进行检验,依托GIS平台及多年平均气象数据模拟黑水县彩林变色日序时空分布。结果表明:黑水县彩林平均于9月28日、10月16日分别进入始红、盛红状态;彩林始红日序与7月的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最高气温显著正相关,与7月累计降水量显著负相关;彩林盛红日序与7月累计降水量显著负相关,与8月平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彩林进入始红及盛红状态日序与前10 d各气象要素均不显著相关;彩林观赏指数与前10 d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累计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日较差、累计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彩林观赏期日序整体随海拔高度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攀升而提前,在10月10日前全县彩林均进入始红状态。本研究通过相关气象因子建立黑水县彩林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及中期气象预报模型,检验认为彩林观赏期短期气候预测模型在彩林始红及盛红状态预测中具有较高准确性和可操作性,中期气象预报模型仅适用于彩林始红状态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水县 彩林 观赏期 温度 时空变化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胁迫对芒果花序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椿林 杨小波 +1 位作者 杜成勋 邹雨伽 《中南农业科技》 2024年第7期50-53,共4页
以攀枝花市晚熟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品种凯特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探究低温胁迫下其花序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芒果花序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性状,在气温高于0℃的低温过程中未表现出受害症状,但在-2~0℃的长时间低温过... 以攀枝花市晚熟芒果(Mangifera indica L.)品种凯特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探究低温胁迫下其花序受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芒果花序表现出一定的抗寒性状,在气温高于0℃的低温过程中未表现出受害症状,但在-2~0℃的长时间低温过程和低于-2℃的低温过程中表现出受害症状,其中低于-2℃的低温过程会使芒果花序枯萎死亡,且坐果率显著降低。据此初步得出,攀枝花市凯特芒果低温寒(冻)害区划,以期为芒果生产和农业气象服务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芒果(Mangifera indica L.) 花序 低温胁迫 攀枝花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RAH模型的重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特征模拟分析
18
作者 罗孳孳 武强 +5 位作者 朱玉涵 刘晓菱 陈东东 阳园燕 唐余学 毕淼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0-90,共11页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 马铃薯晚疫病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首要病害,研究其在山地立体气候条件下的发生流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重庆地区260个地面气象观测站2019年-2023年小时级温湿度数据,采用CARAH模型模拟分析了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频度、严重程度、关键侵染周期等时空特征,并采用巫溪县2022年马铃薯田间小气候监测数据对模拟精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采用小时级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模拟的晚疫病侵染空报率、漏报率均在20%以内,整体精度较佳。5年气象数据模拟结果显示,重庆地区气候条件有利于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早、晚熟品种栽培期普遍发生4~8代(11~20次)、8~12代(21~40次)侵染;严重程度呈现“两极化”特点,轻度和极重度侵染次数具有明显优势。第3代第1次和第5代第1次2个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期分别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3月下旬至5月中旬,高峰期分别为3月下旬和4月中旬。春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东北部主产区侵染代数、次数、极重度侵染次数均少于其他产区,是晚疫病发生最轻的地区。关键侵染周期的开始时间随海拔升高而推迟,中西部丘陵低山地区早,东部武陵山与大巴山区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疫病 马铃薯 CARAH模型 侵染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F优498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9
作者 张绍文 何巧林 +7 位作者 王海月 蒋明金 李应洪 严奉君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马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2-94,共13页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 【目的】阐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杂交籼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杂交籼稻制定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和氮肥施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6年,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在控制性灌溉方式下设置5个施氮水平处理为N 0、90、135、180和225 kg/hm^2,调查了主要生育期水稻生长状况和氮素吸收及转运量。【结果】1)控制灌溉条件下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影响显著。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水稻产量及灌溉水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超过此范围则下降。2015年和2016年试验产量分别在施氮量为180 kg/hm^2和135 kg/hm^2时达到最大值,与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密切相关。2)随着施氮量增加,成熟期水稻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氮肥回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先增加后降低,而氮肥偏生产力、氮素生产效率、氮肥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则逐渐降低。氮肥回收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92**),施氮量为135 kg/hm^2时,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氮肥回收利用率均达到最大值。3)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灌溉条件下,抽穗期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总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等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控制灌溉下适宜的施氮量能够促进地上部与地下部协同生长,有利于高产群体的构建。【结论】从两年的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来看,控制灌溉条件下,根据土壤肥力和温光条件,杂交籼稻F优498氮肥用量以135~180 kg/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制灌溉 施氮量 杂交籼稻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在耕地资源管理上的应用及前景展望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园园 孙永健 +3 位作者 李春璐 张玉芳 郭翔 王明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429-2431,2453,共4页
通过叙述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理论和应用的双重角度,回顾了信息技术在国内外耕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目前信息技术在耕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向、意义和发展前景。此外,还初步提出了全国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耕地地... 通过叙述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理论和应用的双重角度,回顾了信息技术在国内外耕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讨了目前信息技术在耕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方向、意义和发展前景。此外,还初步提出了全国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资源数据库,并对信息技术在耕地资源管理上的发展趋势和面对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耕地资源 GIS 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