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张玉芳 游超 +3 位作者 杨德胜 罗永康 陈东东 薛永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第22期206-210,共5页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 根据省级气象服务业务的需求,按照"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理念,开发建成了基于B/S的四川省级农业气象综合业务服务平台,实现了省、市、县3级业务服务共享、基于WEB GIS数据可视化以及业务流程管理,并对核心业务功能进行了简单介绍。平台的使用情况表明,四川省农业气象综合业务平台解决了市、县地区缺乏技术指导的能力,将省、市、县3级的多个平台融合到同一平台上,最终实现了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提升了农业气象服务的智慧化程度,缩减了一线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升了服务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象 综合业务平台 开发 应用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变化
2
作者 郭翔 胡蓉 +1 位作者 王明田 李旭毅 《核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6-855,共10页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 为明确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变化特征及趋势,本研究基于种植制度将研究区分为5个水稻种植区,根据研究区内106个气象台站1961—2020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结合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和日数及安全灌浆期日数,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再生稻适栽区的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从地理分布看,纬度北移1°,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减少100~150℃·d,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6 d;海拔升高100 m,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日数缩短4~5 d,活动积温减少124~163℃·d。气候变化背景下,1961—2020年间,四川盆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积温、日数以及安全灌浆期日数均随时间推移呈增加趋势;盆西平原区再生稻安全生长季活动积温和日数增幅最大,盆东平行岭谷区增幅最小。1961—2020年,四川盆区再生稻适栽区北界北移,空间分布呈由南向北、自东到西扩展的特征,适栽区面积占比由39.0%增至63.1%以上。综上,合理调整种植制度、选育适宜品种是气候变化背景下提高水稻生长季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措施。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稻区水稻种植布局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再生稻 安全生长季 安全灌浆期 适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湿润指数的四川盆地农业干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3
作者 李金建 张菡 +1 位作者 王锐婷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6,共8页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 采用四川盆地89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了各站历年各季的湿润指数,并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四川盆地的农业干旱发生频率、发生范围及发生强度变化特征,并以2006年川渝特大干旱过程为例探讨了湿润指数对四川盆地农业干旱评价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采用湿润指数评价农业干旱是可行的;各季农业干旱中春旱发生最为频繁,夏旱次之,伏旱最少;春旱发生范围最广,伏旱最小;干旱平均强度,以春旱强度最高,夏旱次之,伏旱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农业干旱 湿润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区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分析与精细化区划 被引量:13
4
作者 郭翔 王明田 +1 位作者 李金建 李旭毅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46-852,共7页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 利用四川省盆地区103个气象站1971-2010年油菜各生育阶段气象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采用GIS技术对油菜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油菜生产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综合分析四川省盆地区各地农业气候特点和影响油菜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选取蕾薹期降水量和生育期≥0℃活动积温作为四川盆地油菜农业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建立区划指标的小网格推算模式,应用GIS技术推算出盆地无测站区域2.5 km×2.5 km网格点上区划指标的气候要素值,采用集优法得到四川盆地油菜气候适宜性精细化区划图,并进行分区评述。结果表明:最适宜区主要分布在盆西和盆中的浅丘、平原地区,以及盆南、盆东北的部分丘陵地区,海拔一般在530 m以下;适宜区主要涉及低山、深丘地区,包括盆东丘陵区的北部、盆南丘陵区的局部、以及盆周山地的低海拔地区;次适宜区主要位于盆周山地海拔560 m以上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油菜 农业气候 GIS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赵艺 秦宁生 +1 位作者 卢杰 李金建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43-2347,共5页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影响。应用1981-2009年四川盆地22个站点的水稻观测数据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水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 通过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已发生的气候变化对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影响。应用1981-2009年四川盆地22个站点的水稻观测数据及与其对应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水稻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日降水量和平均日照时数与水稻空壳率、秕谷率和千粒重建立统计回归关系,分析气象要素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盆西平原区(Ⅰ)空壳率随抽穗扬花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减少,随拔节孕穗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抽穗扬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盆中浅丘区(Ⅱ)秕谷率随乳熟期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降低;盆南丘陵区(Ⅲ)空壳率随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日照时数的升高而增加,千粒重随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而降低,随平均日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气象要素对盆东平行岭谷区(Ⅳ)的影响较小。由此说明,影响四川盆地水稻空壳率的主要生育期为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和灌浆乳熟期,影响秕谷率的主要生育期为灌浆乳熟期,影响千粒重的时期主要为拔节孕穗期;干旱对盆南丘陵区(Ⅲ)拔节孕穗期水稻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较大,与气候变暖相应的高温危害对四川盆地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造成的影响及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均最高气温 平均日降水量 平均日照时数 空壳率 秕谷率 千粒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理开发四川攀西优势气候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被引量:7
6
作者 熊志强 张顺谦 邓彪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根据攀西山地气候多年考察的资料,基于对干热河谷特有的光热资源优势与发展特色农业相互关系的认识,提出了攀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合理利用南亚热带优质气候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途径。
关键词 四川 攀西山地 气候资源 资源开发 资源保护 特色农业 科技 政府职能 农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小麦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玉芳 吴冰洁 陈超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5-37,共13页
基于四川省盆地及攀西小麦种植区12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象资料和全省农区24个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生育期资料,研究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光、温、水气候资源存在较大的区域分布差异.平... 基于四川省盆地及攀西小麦种植区125个气象站点1961-2017年气象资料和全省农区24个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生育期资料,研究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农业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小麦种植区域光、温、水气候资源存在较大的区域分布差异.平均温度由南至北逐渐降低,在小麦生育阶段的平均温度总体均呈升高的趋势.全生育期平均日较差攀西农区大都在11~18℃之间,盆地5~9℃.全生育期总辐射量盆地呈现从西北到东南逐步减小的趋势,攀西农区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步减小的趋势.全生育期参考蒸散量攀西农区最多,最少区域集中在盆南及盆东大部.缺水量攀西农区多于盆地,各生育阶段参考蒸散量和缺水量变化趋势总体正常.总体来说,四川小麦生育期热量资源盆地和攀西农区均是南部高于北部,而四川农区光照资源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农业气候资源 时空分布 参考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特征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昊 王明田 +1 位作者 张菡 李金建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7期292-300,共9页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利用四川省134个气象站近40年逐日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多元回归、滑动t检验、气候倾向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四川地区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等几个生产期主要农业气候资... 为了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利用四川省134个气象站近40年逐日气温、降水及日照时数资料,通过多元回归、滑动t检验、气候倾向等数学统计方法,分析四川地区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等几个生产期主要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变化趋势及其代际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川西高原以及攀西地区设施农业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2)适宜期、加热期和通风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各有不同。(3)年代际变化来看,20世纪70年代与20世纪90年代是四川地区适宜期热量及水分资源相对贫乏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与21世纪前11年适宜期热量资源均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和21世纪前11年四川区域加热期设施农业气候资源表现出一致的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是四川区域通风期气候资源匮乏时段,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通风期气候资源大体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农业 气候资源 变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玉芳 吴冰洁 郭斌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02-2111,共10页
【目的】为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开展玉米种植。【方法】本文基于四川省盆地区、盆周山区及攀西农区1961-2017年124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1981-2017年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玉米种植区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 【目的】为合理利用当地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开展玉米种植。【方法】本文基于四川省盆地区、盆周山区及攀西农区1961-2017年124个站点逐日气象资料、1981-2017年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玉米生育期资料,分析了该玉米种植区全生育期及不同生育阶段光、温、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状况。【结果】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热量资源大都呈升高趋势,播种-拔节期升高速率最快。全生育期和各生育期平均日较差攀西农区均明显高于盆地,攀西农区近50年平均日较差气候倾向率呈减少趋势;玉米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总辐射量均呈减小趋势,光能资源较高的区域为盆地西南地区和攀西农区南部,其中播种-拔节期总辐射量最大;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参考蒸散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播种-拔节期参考蒸散量和缺水率最大,水资源较为缺乏的集中在攀西大部及盆中老旱区。【结论】各地应合理利用光、温、水资源,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玉米高产优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辐射 参考蒸散量 缺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水稻生产决策系统及气象模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彭国照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0-184,共5页
详细介绍了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测、决策模型的建立和气象决策服务系统(SCRPDS)的开发。旨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也为四川开发其他作物的决策服务系统提供了... 详细介绍了四川盆地水稻生产的气象预测、决策模型的建立和气象决策服务系统(SCRPDS)的开发。旨在为政府和农业生产部门生产决策和防灾减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促进水稻生产的持续高产、稳产,也为四川开发其他作物的决策服务系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水稻生产 决策系统 气象模型 防灾减灾 气象决策服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水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以四川广元旺苍县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侯奇奇 杨柳 +4 位作者 张秀琼 谢士娟 冯文帅 邹雨伽 张玉芳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5-45,共11页
为研究旺苍县水稻气象灾害风险,本研究利用1981-2017年旺苍县附近4个国家气象站和2012-2017年19个旺苍县乡镇区域站气象资料,以及4个县和35个乡镇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利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综... 为研究旺苍县水稻气象灾害风险,本研究利用1981-2017年旺苍县附近4个国家气象站和2012-2017年19个旺苍县乡镇区域站气象资料,以及4个县和35个乡镇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确定水稻生育期内主要气象灾害,利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原理,综合分析孕灾环境敏感性、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以及当地防灾减灾能力,分别评估生育期内不同气象灾害风险,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综合评价法构建水稻气象灾害评估体系,并对其进行综合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旺苍县水稻气象灾害风险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递减,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白水镇、尚武镇、枣林乡、嘉川镇、东河镇、柳溪乡、黄洋镇、龙凤乡、普济镇、农建乡、化龙乡、木门镇、九龙乡等西南部乡镇;低风险性区域主要分布在檬子乡、大河乡、鼓城乡、水磨乡、万山乡、五权镇、大德乡、大两乡东部等东北部地区,实际生产中要选育抗性强的水稻品种,尤其是高风险和次高风险地区,不断提高当地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气象灾害 GIS 层次分析法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5四川春夏季蚕桑生产气象条件分析及对策
12
作者 熊志强 《四川蚕业》 1995年第1期45-45,共1页
“立冬”以后,全省大范围温度持续较常年偏高,出现1994年11—12月长达数十天的前冬“暖冬”气候;特别是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盆地大部旬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2℃以上,而11月下旬偏高4℃左右、12月上旬偏高2—3℃尤为突出。同时,盆地... “立冬”以后,全省大范围温度持续较常年偏高,出现1994年11—12月长达数十天的前冬“暖冬”气候;特别是11月中下旬至12月上旬盆地大部旬平均气温普遍较常年偏高2℃以上,而11月下旬偏高4℃左右、12月上旬偏高2—3℃尤为突出。同时,盆地大部温度水平较高,12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1—13.5℃,下旬平均气温仍维持在8—9℃。“冬暖”推迟了桑树的休眠期。据12月下旬末在盆中丘区的调查,新桑落叶后部分枝条发出了新叶,桑树安全越冬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分析 蚕桑生产 旬平均气温 春夏季 冷空气活动 桑树 盆地 降水量 月气温 春夏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历史丰歉气象影响指数的四川盆区油菜产量动态预报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艺 邹雨伽 张玉芳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3期77-80,121,共5页
四川省是全国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植大省,及时、准确地进行产量预报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3—2012年四川盆区30个站点的油菜产量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以及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生育期资料,基于相关系数和欧氏... 四川省是全国的油菜(Brassica napus L.)种植大省,及时、准确地进行产量预报对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3—2012年四川盆区30个站点的油菜产量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以及13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生育期资料,基于相关系数和欧氏距离建立综合诊断指标,判定历史相似年型,最终通过研究分析预报年与历史相似年油菜产量气象影响指数间的关系,确定四川盆区油菜产量动态预报方法。回代检验结果表明,盆区各产区的动态趋势预报平均正确率在80%及以上,盆区集成的平均正确率在70%及以上;盆区各产区的动态定量预报平均准确率在89.37%及以上,盆区集成的平均准确率在96.16%及以上。预报检验结果表明,盆区各产区的动态定量预报准确率在89.11%及以上,盆区集成的准确率在95.84%及以上。预报结果的准确率较高,可以应用于实际业务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Brassica napus L.) 产量预报 动态 气象影响指数 四川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及气象灾害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琰琰 李柯薇 王鑫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78,共9页
基于1981—2018年旺苍县及其周边共计16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rcGIS统计分析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并对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旺苍县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期内积... 基于1981—2018年旺苍县及其周边共计16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ArcGIS统计分析旺苍县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并对该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旺苍县稳定通过10℃的持续时间和生长期内积温、年日照时数总量都呈上升趋势,具有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降水量有下降趋势,呈北多南少分布特征。干旱频次波动较小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春旱、夏旱频次都呈西多东少特征,伏旱高发区在旺苍南部。暴雨频次随暴雨等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少,各级暴雨的空间分布均呈北高南低特征。秋绵雨频次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少西多。研究结果为提高旺苍地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及优化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特征 旺苍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构建
15
作者 游超 钟继祥 +2 位作者 张菡 王翔 李奇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1期99-103,共5页
基于四川邛崃市、梓潼县、绵阳市安州区、眉山市东坡区、大竹县和泸县6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区)气象部门,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现状调研。并从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服务支撑技术、服务产品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4个方面展开具... 基于四川邛崃市、梓潼县、绵阳市安州区、眉山市东坡区、大竹县和泸县6个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区)气象部门,开展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现状调研。并从农业气象观测手段、服务支撑技术、服务产品体系和专业技术人才4个方面展开具体分析。围绕杂交水稻制种产业的“繁”“制”“推”环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进行探讨,从构建智能观测站网、发展“智慧化”服务技术、完善智慧型社会化服务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为建立现代杂交水稻制种气象保障服务体系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制种 气象服务 农业气象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及其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区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25
16
作者 吴中伟 樊高琼 +4 位作者 王秀芳 郑亭 陈溢 李金刚 郭翔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38-1348,共11页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 【目的】带状种植是四川小麦的典型种植方式,主要分布在丘陵旱地,与玉米构成"小麦/玉米"复合种植系统。本文通过两年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生育期分配比例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氮素吸收累积、分配与转运的影响,以及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残留问题,筛选适合于该地区带状种植小麦的适宜氮肥用量和分配比例,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方法】试验在四川省仁寿县进行,试验材料为四川主推品种川麦42,带状种植(即2 m为一带,种5行小麦,行距20 cm,小麦幅宽80 cm,预留行1.2 m),2BSF-4-5A型谷物播种机播种,密度150×104plant/hm2。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施氮量为主区,设N 90(N1)、135(N2)、180(N3)、225(N4)kg/hm24个水平;生育期分配比例为裂区,设基肥一次性施入(R1)、底肥∶苗肥=7∶3(R2)、底肥∶拔节肥=7∶3(R3)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R4)4个水平,并以不施肥(CK)为对照。【结果】1)施用氮肥后收获期地上部植株总吸氮量显著提高,开花期植株各营养器官氮素积累量、成熟期叶和茎鞘中氮素残留量以及转运氮的贡献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的贡献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施氮量为N 135 kg/hm2时达最大。底肥∶拔节肥=7∶3的施氮方式有利于提高花后氮素同化量及其对籽粒氮贡献率,而底肥∶苗肥∶拔节肥∶孕穗肥=5∶1∶2∶2的施氮方式有效地促进了花前贮存氮素向籽粒转移,同时也增加了成熟期氮素在营养器官中的残留,降低了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2)氮利用效率和植株氮生产力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中残留的全氮、NO-3-N及NH+4-N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氮量较高(N 180225 kg/hm2)的条件下,底肥一次施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氮的残留,且随施氮量增加,拔节期一次性追肥土壤中氮残留也增加,氮肥分次追施和加大分配比例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的氮素残留;3)在四川丘陵旱地套作条件下,施氮量和籽粒产量的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方程来拟合,平均每生产100 kg籽粒需N 3.6 kg;施氮量为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时籽粒产量最高,可达4800 kg/hm2(第二年4706 kg/hm2),较CK增产27.6%(第二年增产25.6%)。【结论】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氮吸收利用特性以及土壤中残留氮量,在保证获得较高小麦产量(4650 kg/hm2以上)的前提下,应适当减少氮肥用量,采取氮肥后移及分次施用的方式。本试验条件下带状种植小麦推荐的氮肥用量为N 135 180 kg/hm2,分配比例为底肥∶拔节肥=7∶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种植小麦 施氮量 施氮方式 产量 氮素利用效率 氮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四川丘陵旱地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樊高琼 吴中伟 +5 位作者 郑亭 王秀芳 张祝萍 谭春荐 郭翔 杨文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38-243,共6页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 为探讨四川丘陵旱地氮肥运筹对带状种植小麦碳素同化、运转和产量的影响,以川麦4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带状种植小麦植株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同化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有效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但是过量施氮不利于茎鞘中可溶性糖(WSC)向籽粒的转运,同时花后NSC积累量及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降低,不利于籽粒中NSC的累积;氮肥分次施用能显著提高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促进花后NSC的累积,提高花后NSC对籽粒NSC的贡献率,尤以拔节期追施效果最佳。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35~180kg/hm2、施氮方式为底肥∶拔节肥=7∶3时,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较高,并能维持较长的高值持续期,花后NSC积累量增加,且其对籽粒NSC的贡献率提高,籽粒中NSC积累量增加,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套作小麦 叶绿素含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碳同化 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分盈亏指数的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1
18
作者 张玉芳 王明田 +2 位作者 刘娟 董孝斌 刘琰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36-242,共7页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 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常年多旱灾,玉米是该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干旱一直是制约四川省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常年春、夏、伏旱频发重发,造成玉米年际间产量不稳定。评估四川省玉米生育期干旱状况,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可为相关部门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措施以及保险部门确定保费率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四川省144个玉米种植区气象台站1970—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以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指标,分析四川省6大玉米种植区域(盆南丘陵区、盆中浅丘区、盆西平丘区、盆周边缘山地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玉米生育期内干旱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干旱发生风险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域干旱频率变化趋势不同,但大部区域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明显增加,其中拔节—乳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除盆东平行岭谷区随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区都呈上升趋势,乳熟—成熟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盆南丘陵区、盆西平丘区及盆周边缘山地区呈明显上升趋势;从空间分布看,盆南丘陵区轻旱发生次数最高,盆中浅丘区中旱发生次数最高,盆西平丘区及盆东平行岭谷区发生干旱次数相对较低;干旱发生风险度空间分布为:全生育期干旱风险重度区主要集中在盆中浅丘区、盆东平行岭谷区大部及盆南丘陵区部分区域,拔节—乳熟期重度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盆地北部及盆中浅丘区大部,乳熟—成熟期重度干旱区域分布在盆北、盆东南及盆中浅丘区部分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 生育期 水分盈亏指数 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发生风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和取秧量对精量条播机插杂交稻高产群体构建及能效的影响
19
作者 曹云 陈雪芳 +11 位作者 黄兴海 何咨霆 汤菁莎 陈坤 汪爱羚 罗贯洲 廖琴 孙园园 郭翔 杨志远 马均 孙永健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90,共14页
【目的】明确杂交稻精量条播下,条播量和取秧量对机插质量、高产群体构建及能效的影响,提出条播量和机插取秧量的优化组合,为完善杂交稻精量条播育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精量条播18条带下,以川康优6308为试材,进行... 【目的】明确杂交稻精量条播下,条播量和取秧量对机插质量、高产群体构建及能效的影响,提出条播量和机插取秧量的优化组合,为完善杂交稻精量条播育插秧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在精量条播18条带下,以川康优6308为试材,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100粒/条(M_(1)),130粒/条(M_(2)),160粒/条(M_(3)),190粒/条(M_(4))四个条播量,副区为1.25 cm^(2)(S_(1)),2.03 cm^(2)(S_(2)),2.81 cm^(2)(S_(3))三个机插取秧面积来代表不同取秧量,研究其对机插杂交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群体质量、产量及能效的影响。【结果】在不同条播量,秧龄为25 d下,M_(1)和M_(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株高(17.05~17.95 cm)、茎基宽(1.78~1.84 mm)、绿叶数(3.41~3.57片)、成苗率(74.15%~77.75%)和根数(7.04~7.71条/株)均显著优于M_(3)和M_(4)处理(1.36%~21.46%),但M_(2)处理根冠比和根系盘结力优于M_(1)处理。不同条播量和取秧量处理下,M_(2)S_(3)为最佳试验处理,其机插质量最优,且在生育后期叶面积衰减缓慢,群体生长率和群体净同化率分别比其余处理高0.77%~70.59%,2.54%~55.79%,产量达到10768.79kg/hm^(2),相比于其他处理提高4.02%~37.23%。此外,其净能量、能量利用效率、能量生产力分别显著提高3.70%~34.41%,0.04%~1.80%和2.50%~24.24%,净收益和产投比分别增加335.13%~3935.06元/hm^(2)和0.36%~18.93%。【结论】精量条播机插杂交稻条播18条带,条播量为130粒/条,秧龄为25 d,可以培育素质较优的秧苗,并配合机插取秧量为2.81 cm^(2)可构建高产群体质量,节本增效,并协同提高产量和能效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量条播 播种量 取秧量 产量 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磷肥配施提高四川春玉米的氮磷钾吸收和产量 被引量:13
20
作者 朱从桦 张嘉莉 +4 位作者 郭翔 王兴龙 姚发玲 孔凡磊 袁继超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03-1611,共9页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 【目的】通过2014年和2015年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低磷棕紫泥土上不同硅、磷肥料组合对土壤速效磷含量、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和利用率、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为利用硅肥提高该地区肥料的效应提供依据。【方法】试验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设2个品种,即正红2号和正红115;肥料组合为副区,设4种硅、磷肥组合,即:不施用磷肥和硅肥对照、单施硅(Si_ O2)75 kg/hm^2、单施磷(P_2O5)60 kg/hm^2、P_2O5 60 kg/hm^2加Si_ O2 75 kg/hm^2,分别记为P_0Si_0、P_0Si_75、P_60Si_0和P_60Si_75。在拔节期、吐丝期和收获期取0—20cm和20—40 cm土壤土样,测定速效磷含量,取植株样品测定氮、磷、钾吸收量、产量。【结果】两个玉米品种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四个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2014年正红2号产量明显高于正红115,2015年两品种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施硅、磷以及硅、磷肥配施均能提高0—20和20—4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提高玉米植株氮、磷、钾吸收量及籽粒产量,其中以硅、磷配施处理的效果最佳。在吐丝期、收获期,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亦相互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籽粒产量与吐丝期和收获期玉米植株氮、磷和钾吸收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施磷肥相比,硅、磷肥配施处理氮、磷和钾肥的吸收效率和偏生产力(两年平均)分别提高13.30%和10.25%、24.77%和10.25%、8.58%和10.25%,同时两品种2014年和2015年平均产量分别提高8.34%和12.12%。【结论】低磷棕紫泥土条件下,硅、磷肥配施能显著改善土壤供磷能力,增加玉米植株对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提高氮、磷和钾肥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硅肥 磷肥 棕紫泥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