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花期低温胁迫对四川攀西稻区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荣萍 马均 +1 位作者 蔡光泽 孙永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734-1742,共9页
以3种籼稻品种和3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攀西稻区籼、粳稻开花和结实及两者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胁迫下籼稻和粳稻的开花习性、花药和花粉特性和结实表现不同。... 以3种籼稻品种和3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攀西稻区籼、粳稻开花和结实及两者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低温胁迫下籼稻和粳稻的开花习性、花药和花粉特性和结实表现不同。常规粳稻开花对低温有较强的耐冷性。低温胁迫下籼稻品种(组合)花药体积、花药开裂率、可育花粉率、柱头着花粉数和柱头花粉萌发率较对照降低幅度均比粳稻品种(组合)大;籼稻品种(组合)各产量构成因素较对照降低幅度比粳稻品种(组合)大。相关分析表明,结实与水稻花药和花粉主要性状有密切关系。开花期低温胁迫影响花药和花粉发育成熟,使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散粉不足,可育花粉率和柱头花粉萌发率降低,直接影响受精结实,成为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稻 粳稻 低温 开花期 开花 结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 被引量:16
2
作者 马均 孙永健 杨志远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01-203,共3页
在多年研究和示范的基础上,形成了四川盆地杂交水稻机械化旱直播技术,展望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尚需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机械化旱直播技术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下缓/控释氮肥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1
3
作者 彭玉 孙永健 +4 位作者 蒋明金 徐徽 秦俭 杨志远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59-870,共12页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 为探究缓/控释肥在不同水分条件下提高氮素利用率及增产机制。本研究以杂交中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在180 kg 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控灌、干湿交替灌溉、传统灌水灌溉3种水分管理方式,副区设尿素全部底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释肥、树脂包膜控释肥4种氮肥种类,研究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运转、分配和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缓/控释肥和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干物质量和氮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具显著影响及互作效应,产量构成因素与氮素在结实期转运总量及其分配呈显著正相关。干湿交替灌溉和缓/控释肥均能提高干物质量、氮素吸收及产量并表现出显著互作效应,施用缓/控释肥氮素表观利用率达42%~53%,相较于尿素全部底施和传统的尿素常规运筹,氮肥偏生产力提高6%~23%,氮素农学利用率提高26%~71%,增产8%~19%。控灌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氮素有效性高,保证足穗、促进重穗;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能保持氮素的高效释放,有利于高产群体的形成,从而提高稻株氮素积累、协调氮素分配;淹水灌溉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无效分蘖减少,氮素入渗、淋溶降低,成穗率提高。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运转的表现,干湿交替灌溉条件下施用缓控释肥为本试验最佳处理,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促进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肥 干湿交替灌溉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管理模式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氮素利用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5
4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4 位作者 徐徽 李玥 严奉君 蒋明金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39-1649,共11页
以高产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中产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处理,研究其对氮... 以高产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中产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通过"淹水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1N1)"、"控制性交替灌溉+氮肥优化运筹(W2N1)"、"旱种+氮肥优化运筹(W3N2)"3种水氮管理模式处理,研究其对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特性,并探讨氮素利用及产量与生理响应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效率品种间的差异与水氮管理模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特征、灌溉水生产效率、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不同氮效率品种间在氮肥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明显高于水氮管理模式的调控效应;而水氮管理模式对灌溉水生产效率、总吸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稻谷生产效率的调控作用显著。W2N1相对于W1N1及W3N2水氮管理模式能促进不同氮效率水稻拔节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氮素的累积,提高功能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光合速率(Pn)及根系活力,进而提高稻谷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且对中产氮低效品种的调控效应显著高于对高产氮高效品种,为本试验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平均总颖花数、拔节至抽穗期稻株氮累积量、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氮低效品种,尤其结实期高产氮高效品种更有利于维持叶片及根系的代谢同化能力,利于氮素转运、再分配到籽粒中提高稻谷生产效率及氮肥利用效率,是氮高效品种相对于氮低效品种高产、氮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相关分析表明,水氮管理模式下不同氮效率水稻主要生育时期功能叶GS活性、Pn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尤其以水稻抽穗期剑叶GS活性及根系活力与氮素利用及稻谷产量的正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模式 水稻 氮效率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后移对不同氮效率水稻花后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57
5
作者 孙永健 孙园园 +5 位作者 严奉君 杨志远 徐徽 李玥 王海月 马均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7-419,共13页
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利用^(13)C和^(15)N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生理生化分析方法,采用盆栽及大田试验,在施氮量180 kg hm^(–2)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5∶3∶2(N_1)、3∶3... 以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为材料,利用^(13)C和^(15)N双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生理生化分析方法,采用盆栽及大田试验,在施氮量180 kg hm^(–2)条件下,设置3种氮肥运筹方式,基肥∶蘖肥∶穗肥比例分别为5∶3∶2(N_1)、3∶3∶4(N_2)、3∶1∶6(N_3),以及不施氮(N_0)处理;研究其对不同氮效率水稻花后氮碳代谢的影响,并探讨氮肥后移下花后光合同化物及氮素累积、转运、分配的共性响应机制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氮肥运筹对花后氮素利用特征、光合同化物分配、生理特性及产量均存在显著影响。氮高效品种与氮肥后移量占总施氮量的40%、氮素穗肥运筹以倒四、倒二叶龄期等量追施相配套(N_2处理),能促进花后氮素累积,提高剑叶光合速率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等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叶片、茎鞘、根系、穗各营养器官光合同化物及氮素累积与转运,进而提高产量及氮肥利用率,为本试验氮高效品种配套的氮肥运筹优化模式。花后不同氮肥运筹下,氮高效品种光合同化物、氮素的累积与转运,分别较氮低效品种高7.78~12.75 mg ^(13)C株^(–1)、15.14~18.78mg ^(15)N株^(–1);且叶片转运量分别较氮低效品种高1.70~2.93 mg ^(13)C株^(–1)、2.21~4.55 mg ^(15)N株^(–1),茎鞘转运量分别较氮低效品种高1.70~2.93 mg ^(13)C株^(–1)、0.05~1.14 mg ^(15)N株^(–1);而穗部氮高效与氮低效品种^(13)C同化物分别增加31.04~44.68 mg ^(13)C株^(–1)(占^(13)C总量的42.04%~46.38%)、24.94~34.26 mg ^(13)C株^(–1)(占^(13)C总量的36.45%~41.36%),^(15)N则分别增加35.56~46.58 mg ^(15)N株^(–1)(占^(15)N总量的61.82%~82.93%)、27.37~31.57 mg ^(15)N株^(–1)(占^(15)N总量的58.04%~68.31%)。氮高效品种花后具有强光合碳同化、氮素的协同吸收转运特征,以及碳氮代谢能力,来满足籽粒灌浆期对光合同化物及氮素的利用,是氮高效品种相对于氮低效品种高产、氮高效利用的重要原因。此外,从花后不同器官碳氮比(C/N)变化值综合两品种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来看,N_2处理下,齐穗至成熟期叶片、穗部C/N提高幅度与该时期茎鞘、根系C/N降低幅度一致,据此可将C/N作为水稻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同步提高的评价指标,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示踪 氮效率 水稻 氮肥 碳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旱直播方式对水稻氮磷钾吸收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孙永健 郑洪帧 +3 位作者 杨志远 王海月 张绍文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0,共8页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 为了明确机械旱直播模式下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磷、钾素吸收利用特征,以杂交籼稻(F优498)和常规粳稻(徐稻4号)为试材,通过免耕机械旱直播(B1)、"调墒、两旋"机械旱直播(B_2)2种机械旱直播处理,并以人工撒播(B_3)处理为对照,研究其对直播稻养分吸收、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生育阶段养分累积及转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及直播方式对水稻主要生育时期氮素和钾素的累积、转运、分配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直播处理下各生育阶段氮、磷、钾养分间吸收与转运存在显著的协同效应,对促进抽穗至成熟期各养分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产量影响显著;但直播处理下水稻对磷素的吸收和转运与氮、钾素间的协同性降低。不同直播处理下,F优498在产量及各生育时期养分吸收、转运各指标整体上均显著高于徐稻4号。与B_3相比,同一品种下机械旱直播各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要生育时期养分的累积,促进抽穗至成熟叶片和茎鞘中养分转运,尤其能显著提高杂交稻抽穗至成熟叶片氮素、钾素转运率,进而显著促进抽穗至成熟氮素、钾素转运贡献率,提升籽粒中氮素、钾素所占稻株氮素及钾素累积总量的比例,发挥出氮素和钾素协同吸收与利用的耦合效应,是机械旱直播水稻高产的重要原因。不同机械旱直播处理下,B_2比B_1处理能进一步不同程度地提高机械旱直播水稻抽穗至成熟期养分的累积,促进叶片和茎鞘养分的转运,利于抽穗至成熟茎鞘中钾素的累积,最终促进了产量的提高,为最佳的机械旱直播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 吸收 氮肥 水稻 机直播 转运及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管理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性状、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李娜 杨志远 +7 位作者 代邹 孙永健 徐徽 何艳 蒋明金 严田蓉 郭长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0-512,共13页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 【目的】探究水氮管理措施对不同氮效率水稻根系构型、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及根系性状特征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关系。【方法】试验采用三因素裂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不同氮效率水稻品种德香4103(氮高效型)和宜香3724(氮低效型),裂区设置"常规灌溉"和"控制性交替灌溉"2种水分管理方式,裂裂区为SPAD指导施肥、优化施肥以及农民习惯施肥3种施氮模式,运用岭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根系构型与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关系。【结果】水稻抽穗期根系性状、产量、每穗粒数、千粒重及总颖花量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每穗粒数多,群体库容量大,产量较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高0.24%~11.31%;控制性交替灌溉有利于水稻千粒重的增长,常规灌溉则对水稻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及群体颖花量提高更为有利;SPAD指导施肥和优化施肥处理能够提高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扩大群体颖花量以保证其对农民习惯施肥的产量优势;由于水氮互作效应的存在,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氮处理与空白处理水稻千粒重的差距比常规灌溉的大幅降低,使得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施用氮肥的增产效果更佳。德香4103的氮肥生理利用率较宜香3724平均高8.69%,常规灌溉下水稻氮积累量较高,控制性交替灌溉下氮肥回收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均较优;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SPAD指导施肥与优化施肥模式更有利于水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提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水稻根系构型与产量岭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范围为0.4198~0.9028,其中,抽穗期根系性状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的决定系数均超过0.9。在拔节期,水稻细分枝根长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抽穗期,氮高效和氮低效品种存在差异,前者是粗分枝根长,后者是细分枝根表面积对产量影响最大;在成熟期,不定根长与产量关系最为密切。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对氮积累量变化的解释程度较高,岭回归方程决定系数均接近0.7。就水氮管理措施而言,氮高效和氮低效水稻均应采用常规灌溉配套SPAD指导施肥或控制性交替灌溉结合优化施肥来实现产量的提高。【结论】水稻抽穗期根系构型与产量、氮积累量关系密切,采用合理的水氮管理措施能够实现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管理 水稻 氮效率 根系构型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丰产杂交籼稻品种机直播产量构成及其群体质量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郭长春 孙知白 +6 位作者 孙永健 殷尧翥 武云霞 唐源 杨志远 向开宏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62-474,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适宜平原(崇州)与丘陵(三台)稻区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群体质量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的鉴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为杂交籼稻机械化直播配套技术的融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适宜平原(崇州)与丘陵(三台)稻区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群体质量的共性特征,构建规范化的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高产品种的鉴选方法和评价标准,以及为杂交籼稻机械化直播配套技术的融合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两生态区以29个品种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精量穴直播(以下简称机直播),研究机直播对平原与丘陵稻区不同产量水平的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机直播优质杂交籼稻群体质量特征与产量间的关系。【结果】依据两生态区各品种的平均籽粒产量聚类分析,将两生态区供试品种分为高产、中产、低产3种类型。其中,三台高产类型品种占17.2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2.76%;崇州高产类型品种占10.34%,中产、低产类型品种占89.66%。与中产、低产类型品种相比,两生态区高产类型品种的共性特征为分蘖能力强、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拔节期后叶面积指数(LAI)大,干物质累积量高;结实期顶3叶叶长、叶位、叶张角、株高及其顶部截获光能优势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机直播条件下,除群体透光率、顶3叶叶张角、分蘖盛期LAI及干物质累积量外,各群体质量指标与籽粒产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7~*~0.90^(**)),尤其是齐穗期高效LAI率、成熟期干物质累积量及其收获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结论】机直播条件下,高产类型品种能够获得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并协同提高结实率,实现生育后期群体干物质的高增长,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直播 杂交籼稻品种 产量类型 产量构成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稻作区优质稻生产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评价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21
9
作者 孙园园 徐富贤 +4 位作者 孙永健 徐金霞 马均 熊洪 彭国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6-513,共8页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稻作区 优质稻 气候条件 环境因子 地理信息系统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对不同水稻幼苗镉胁迫的缓解作用及其对矿质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代邹 王春雨 +5 位作者 李娜 蒋明金 严奉君 徐徽 孙永健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0-730,共11页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3μmol/L Se(亚硒酸钠)对杂交籼稻品种宜香2115(籽粒低Cd积累)和川谷优2348(籽粒高Cd积累)幼苗在不同浓度(0、0.1和1mmol/L)Cd胁迫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加Se显著增加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的生物量、...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3μmol/L Se(亚硒酸钠)对杂交籼稻品种宜香2115(籽粒低Cd积累)和川谷优2348(籽粒高Cd积累)幼苗在不同浓度(0、0.1和1mmol/L)Cd胁迫下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加Se显著增加了不同浓度Cd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但川谷优2348叶绿素b含量下降;加Se可增加2个水稻品种体内抗氧化物质(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含量,且川谷优2348的2种抗氧化物质含量均高于宜香2115,表现出品种间差异;在1mmol/L Cd胁迫下,Se主要通过促进川谷优2348合成更多的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来提高对Cd的耐受性,而宜香2115主要通过Se促进植物螯合肽的合成来降低Cd的毒害;加Se能使幼苗维持较高的根部活力,从而降低遭受Cd胁迫伤害的程度;随着Cd胁迫程度增加,2个水稻品种幼苗地上部Cd含量显著上升,加Se可直接抑制2个水稻品种对Cd的吸收;在Cd胁迫下,Se能降低2个水稻品种地上部Ca、Zn含量,但对Cu、Mn含量变化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而Se对2个水稻品种根部矿质元素含量影响表现一致,即在Cd胁迫下根部Ca、Cu含量增加,Mn、Zn含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苗期 镉胁迫 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与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秸秆腐熟特征及水稻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严奉君 孙永健 +6 位作者 马均 徐徽 李玥 代邹 杨志远 蒋明金 孙园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35-1444,共10页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 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灌溉方式[淹水灌溉(CK)、干湿交替灌溉、旱作]下氮肥运筹与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麦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油菜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以及无秸秆覆盖优化施氮模式)对水稻根系生长、各时期氮素积累以及产量的影响,探讨各灌溉方式下秸秆腐熟及氮素释放规律,明确秸秆腐熟与氮素释放规律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淹水灌溉和干湿交替灌溉均较旱作有效地协调各时期水稻地上部、地下部生长,促进各时期氮素吸收利用,提高稻谷产量;而水分生产效率则以旱作为最优,干湿交替灌溉次之,但差异不显著。麦秆、油菜秆的腐熟与氮素释放效率最高峰均出现在移栽后30 d,但腐熟量与氮素释放量受灌溉方式与秸秆种类的影响;油菜秆腐熟量显著高于麦秆,旱作明显高于干湿交替与淹水灌溉;氮素释放量则以麦秆为最优。秸秆覆盖优化管理模式也对水稻各生长指标具有显著影响;淹水及干湿交替灌溉下,麦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有效协调水稻植株各时期的生长,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最终实现产量的增加;油菜秆覆盖氮肥运筹优化管理模式则在整个生育期均对水稻生长表现轻微抑制效应;而旱作模式下麦秆、油菜秆优化施氮模式覆盖均呈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油菜秆覆盖优势明显,可作为生产中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参考。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量与水稻根干重、氮素吸收利用以及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移栽后30 d秸秆腐熟量与稻谷产量、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7*~?0.29*),而齐穗期、成熟期氮素释放量与产量及氮素吸收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1*~0.59**);同时,秸秆的腐熟量与氮素释放对水稻根冠比影响较大,其中以齐穗期最为显著(r=?0.27*~0.42**)。协调水稻各时期秸秆腐熟量及氮素释放,特别是移栽后30 d氮素释放量是保证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覆盖 氮肥运筹 灌溉模式 秸秆腐熟 秸秆氮素释放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剪根处理对不同秧龄杂交稻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应洪 王海月 +5 位作者 严奉君 李娜 孙永健 代邹 谢华英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6-636,共11页
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旱育秧方式育苗,设置不同秧龄(25d和40d)和幼苗伤根处理(整株根系剪去1/3、2/3、全部,以不剪根为对照),进行水培试验,研究根系损伤后(0~48h和1~29d)的生理响应、物质积累、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特性... 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旱育秧方式育苗,设置不同秧龄(25d和40d)和幼苗伤根处理(整株根系剪去1/3、2/3、全部,以不剪根为对照),进行水培试验,研究根系损伤后(0~48h和1~29d)的生理响应、物质积累、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特性。结果表明,剪根后不同秧龄秧苗受影响的程度及反应速度不同,秧苗地上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出现了明显峰值,伤根程度越大,峰值越高,到达峰值的时间越早;25d秧龄的幼苗在剪根后的生理抗性及恢复能力均明显强于40d秧龄的幼苗。从剪根程度来看,不同秧龄下,剪根1/3处理对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25d秧龄,剪根1/3处理在处理后22d,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地上部、根系干质量以及根冠比均大于对照,同时该处理氮素积累显著高于对照;40d秧龄,整个生育期根系表面积均随剪根程度的增大而减小,剪根1/3处理在处理后22d,根冠比显著大于对照,处理后29d,地上部、根系干质量、根系长度、氮素积累量以及含氮率均大于对照,而伤根程度较大不仅会导致水稻幼苗根系生长受阻,同时会严重抑制根系对养分的吸收,从而影响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稻 秧龄 剪根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效率水稻苗期对氮素水平及水分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建红 马均 +3 位作者 孙永健 徐徽 代邹 严奉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2-620,共9页
本试验利用两种不同氮效率杂交稻品种(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氮素浓度(N0、N1、N2分别为0、2.5、5 mmol/L)和不同水分胁迫(P0、P1、P2分别为0、5%、10%)条件下,不... 本试验利用两种不同氮效率杂交稻品种(氮高效品种德香4103和氮低效品种宜香3724),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比较分析不同氮素浓度(N0、N1、N2分别为0、2.5、5 mmol/L)和不同水分胁迫(P0、P1、P2分别为0、5%、10%)条件下,不同氮效率杂交稻苗期在生理指标和农艺性状上表现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不施氮水平,各品种的生理指标、农艺性状明显低于施氮水平,且两品种的光合色素、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氮积累量、苗高和茎粗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在施氮水平,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德香4103的光合色素、可溶性糖含量(除N2水平下降低)增加,脯氨酸含量先减后增,苗高和茎粗降低,干物质和氮积累量在N1水平下降,N2水平先减后增;宜香3724的可溶性糖含量(除N1水平下降)增加,干物质和氮积累总量先减后增,其余均与德香4103表现一致。复水处理后,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即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且从水分胁迫处理到复水处理后,两品种表现出来的氮素总量积累与干物质积累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由以上可以看出不同氮效率品种对不同水氮的反应不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水氮协同作用,也得出N高效品种德香4103比N低效品种宜香3724有更强的适应氮、水胁迫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效率 杂交稻品种 氮素水平 水分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孕穗期和抽穗期弱光胁迫对2个杂交稻组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萍 贺阳冬 +2 位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马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59-566,共8页
本试验对孕穗期和抽穗期弱光胁迫及不同弱光胁迫时长条件下,杂交稻组合‘冈优527’和‘内香优31’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弱光胁迫导致‘冈优527’和‘内香优31’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著降低,对‘内香优31’的... 本试验对孕穗期和抽穗期弱光胁迫及不同弱光胁迫时长条件下,杂交稻组合‘冈优527’和‘内香优31’的一些生理特性及产量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弱光胁迫导致‘冈优527’和‘内香优31’的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显著降低,对‘内香优31’的影响大于‘冈优527’,抽穗期遮光的影响大于孕穗期,遮光14 d的处理大于7 d处理。弱光胁迫导致产量下降的途径各不相同,总粒数和结实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是主要因素,千粒重受弱光影响较小;弱光胁迫下的叶面积显著增加而剑叶Pn值显著下降,且抽穗期的影响更大,胁迫时间越长,变化幅度越大,对‘内香优31’的影响大于‘冈优527’;弱光胁迫下Chla和Chlb含量增加,Chla/b的比值减小,对低光效组合的影响较大,在孕穗期影响大于抽穗期;在弱光胁迫下,POD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有所降低,而SOD酶活性及MDA、Pro含量均显著提高,且与品种、胁迫时期和时长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弱光胁迫 生理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0
15
作者 李应洪 王海月 +5 位作者 吕腾飞 张绍文 蒋明金 何巧林 孙永健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77,共13页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 【目的】探究不同秧龄下机插方式与密度对杂交稻光合生产及产量的影响,为水稻机插秧配套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超级杂交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在25 d和40 d秧龄下,设置"钵苗机插+高密度(M_1D_1)"、"钵苗机插+中密度(M_1D_2)"、"钵苗机插+低密度(M_1D_3)"、"毯苗机插+高密度(M_2D_4)"、"毯苗机插+中密度(M_2D_5)"、"毯苗机插+低密度(M_2D_6)"6种机插方式与密度的处理开展试验。【结果】秧龄与插秧方式和密度对水稻主要生育期光合生产及最终产量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且互作效应显著。同一机插方式及密度处理下,机插25 d秧龄水稻的秧苗素质、群体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单茎叶片和茎鞘表观转运量及转运率、单茎和群体干物质量、阶段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光合势、抽穗后净同化率以及产量均明显优于40 d秧龄处理。同一秧龄和机插方式下,水稻群体茎蘖数、各时期LAI和衰减率、群体干物质量、光合势以及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均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抽穗后物质积累量、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在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均表现为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以M_1D_2处理最优,而毯苗机插则表现为随着密度的降低而降低的趋势,且钵苗机插各指标较毯苗优势明显。25 d秧龄下,钵苗机插行距33 cm、配套株距14.5~15.5 cm,因群体总颖花数、结实率的优势,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其中又以行距33 cm、株距15.5 cm最能充分发挥其杂交籼稻株型的优势,提高光合物质生产,产量最高可达到12.74 t/hm^2,是本研究最佳组合;而毯苗机插随秧龄增大以及栽插密度的降低,群体质量指标恶化,有效穗数不同程度降低,产量并不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秧龄 钵苗机插 毯苗机插 密度 产量 光合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6
作者 李玥 李应洪 +5 位作者 赵建红 孙永健 徐徽 严奉君 谢华英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3-684,共12页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以早籼中熟常规稻中嘉早17和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150kg/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副区设尿素一次性基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控释氮肥...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提高机插稻氮素利用效率及增产机制,以早籼中熟常规稻中嘉早17和中籼迟熟三系杂交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在150kg/hm2施氮量基础上,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品种为主区,副区设尿素一次性基施、尿素常规运筹、硫包膜缓控释氮肥、硝化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2种树脂包膜缓控释肥共6种氮肥处理,探究缓控释氮肥和品种对机插稻干物质量和氮素吸收、转运、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与氮肥管理对机插稻物质质量、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且互作效应显著。相对于常规尿素运筹,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促进机插稻结实期干物质的积累、氮素的吸收及转运,穗部氮积累量提高51.83%,氮肥农学利用率提高18.71%,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57.97%,氮肥偏生产力及产量提高5.54%,树脂包膜氮肥对中籼迟熟杂交稻稻株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效率作用显著,为本试验最优的机插稻配套缓控释氮肥;而硫包膜及抑制剂包膜缓控释氮肥增产、增效均不同程度低于常规施肥,但对机插稻各器官氮素的转运有一定促进作用。此外,生育期长的中籼迟熟杂交稻不同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氮转运量及最终产量均显著高于生育期短的早籼中熟常规稻。综合产量与氮素吸收、转运的表现,选用中籼迟熟杂交稻,施用加阳树脂包膜缓控释氮肥,能有效提升机插杂交稻氮素的吸收利用,促进高产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控释氮肥 机插稻 干物质积累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种量与氮肥运筹对直播杂交籼稻抗倒伏潜力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蒋明金 孙永健 +3 位作者 徐徽 代邹 杨志远 马均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7-637,共11页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 以早熟杂交稻组合446A/518为试验材料,研究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直播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倒伏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茎秆理化性质、抗倒伏能力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有一定的降低,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节间倒伏指数的影响差异较大.当播种量小于22.5kg/hm2时,穗肥比例的增加会加大植株倒伏的风险,而当播种量增加到30.0kg/hm2时,增加穗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倒伏能力,可能与其基部节间变短、扁平率及空腔面积变小、折断弯矩变大、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较高有关.相关分析表明,在不同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下水稻茎秆理化性质与植株的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总之,在播种量为22.5kg/hm2,底肥、蘖肥、穗肥比例为5:2:3时直播稻的产量相对较高,且抗倒伏能力较好,为本试验的最佳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直播 播种量 氮肥运筹 抗倒伏能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1
18
作者 王海月 李玥 +8 位作者 孙永健 李应洪 蒋明金 王春雨 赵建红 孙园园 徐徽 严奉君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64,共15页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 【目的】在高施氮水平和常规施氮水平下,研究缓释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为机插稻的氮肥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迟熟杂交籼稻川谷优7329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不同的施氮水平及5种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尿素)配施处理,并设置不施氮处理,分析不同施氮水平下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并探讨氮素利用和产量与生理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结果表明,施氮水平、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对机插稻氮素利用特征及产量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机插稻拔节、抽穗及结实期对氮素的吸收利用以及结实期茎鞘的氮素转运量与干物质量、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每穗实粒数及最终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38*~0.69**)。与常规氮肥运筹相比,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全缓释氮肥施用处理的机插稻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总量、光合势、叶面积指数、氮肥表观利用率及穗部氮素增加量均显著提高,进而促进增产。【结论】据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表现,机插稻产量在180 kg/hm2施氮水平下较高,且在缓释氮肥与常规氮肥配施比例为7∶3一次性施用时产量最高,较其他氮肥运筹产量高0.84%~26.59%,氮肥表观利用率高0.28%~47.02%,为最优氮肥运筹模式。但不同施氮水平下,随着缓释氮肥配施比例的降低,群体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及物质积累等指标也降低,且在施氮处理为全常规氮肥时最低,均不利于机插稻氮肥利用效率及最终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释氮肥 机插稻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栽秧龄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21
19
作者 贾现文 朱起超 +4 位作者 杨志远 孙永健 郭翔 石勇 马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25,共8页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 为探明中、迟熟型杂交稻品种在不同机插秧龄条件下的适应性及品种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研究了不同移栽秧龄对机插中、迟熟杂交稻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1 d适龄移栽杂交稻的产量、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数、分蘖成穗率、叶面积指数、抽穗后剑叶光合、群体透光、抽穗期的有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有效叶面积率以及高效叶面积率显著大于迟栽处理。品种选择上,迟熟杂交稻品种无论在产量还是在各群体指标方面均优于中熟品种,尤其是迟熟型中F优498分蘖力中等,株型好,这些特征改善了机插条件下杂交稻群体光合生产和通风透光状况,穗型大且穗粒数较多,茎蘖成穗率较高,秧龄弹性较大,可适当延长秧龄到28 d也能保持较高产量。中熟型中辐优838虽然穗数多,但其穗粒数限制了产量的增加,且其分蘖力过强,导致无效分蘖过多,对机插产量的发挥造成一定影响。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选择机插适栽秧龄及高产杂交稻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移栽 生长 秧龄 机插 杂交稻 产量 群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穗型杂交籼稻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差异比较 被引量:19
20
作者 秦俭 杨志远 +2 位作者 孙永健 徐徽 马均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14-522,共9页
以18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在2种氮肥条件下测定了其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指标,并按单穗重量对18个组合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显示,18个组合可分为大穗型(A类)、中等偏大... 以18个杂交籼稻组合为材料,在2种氮肥条件下测定了其产量、干物质及氮素积累指标,并按单穗重量对18个组合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了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结果显示,18个组合可分为大穗型(A类)、中等偏大穗型(B类)、中等偏小穗型(C类)和小穗型(D类)四类。施氮使单穗重增加,但2种氮肥条件下各组合的从属类别保持不变。随着穗型变大,水稻产量逐渐增加,两种氮肥水平下大穗型组合产量均最高。大穗型组合物质积累总量上优势明显。亏氮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比例较高,丰氮条件下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均衡。茎鞘物质转运与水稻穗型和氮肥条件均有关,施氮可以有效促进A、B类水稻茎鞘物质输出。两种氮肥条件下偏大穗型(A、B类)水稻较偏小穗型(C、D类)水稻在N积累总量上优势更大,B类组合总吸氮量最大,但其N素利用能力较差;A类组合花前花后N素积累比例适宜,花后营养器官N素输出能力强,因而N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及产谷效率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籼稻 穗型 干物质 氮素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