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研究
1
作者 马历 唐宏 匡玥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7期1396-1400,F0003,共6页
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切入点,利用协调发展模型,探讨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以期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合理增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1992-2013年四川农村的区域发展综合指数、... 以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为切入点,利用协调发展模型,探讨1992-2013年四川省农村区域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以期为农村社会经济的合理增长、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借鉴。结果表明,(1)1992-2013年四川农村的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两系统间的协调度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区域发展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已达到优质协调发展水平;(2)1992-2013年受区域发展综合指数和二者协调度等指标下降的影响,两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呈倒"U"型发展;(3)加快农业转型升级,避免对土地过度依赖,加强政策导向,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实施产业帮扶,培育新型经营业态将成为目前四川省农村工作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发展 土地利用 农村 协调发展度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及时空演变 被引量:17
2
作者 马历 唐宏 +2 位作者 尹奇 杨覃 张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以探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四川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以勉强协调过... 本文利用量化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四川省为例,研究了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农村人口、土地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问题,以探讨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研究结果表明:2014年,四川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以勉强协调过渡类和良好协调发展类为主,但区域间差异较大,表现为优质协调发展与严重失调衰退现象并存;从时间特征看,2000—2014年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时序变化较大,轻度失调衰退区和勉强协调过渡区有所减少,良好协调发展区逐渐增多,2000年勉强协调过渡区和良好协调发展区分别占市(州)总数的61.90%和14.29%,到2014年则分别占总数的33.34%和52.38%,而优质协调发展区和严重失调衰退区均无变化,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从空间特征看,协调发展度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山地、高原等自然地理条件较差区域的协调发展度则较低。总体而言,由于受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地理区位等方面的影响,四川各市(州)农村人口、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度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区域发展特色与不足,确定农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调发展度 人口-土地-经济系统 时空演变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四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效的路径选择——对四川省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地调查
3
作者 金淑彬 《管理现代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1,共3页
四川省从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截至2006年11月底,已累计受益1027.05万人次。但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来提高四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效,从而让其更好地体现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切实保... 四川省从试点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来,截至2006年11月底,已累计受益1027.05万人次。但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了其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来提高四川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实效,从而让其更好地体现政府的农村经济政策,切实保护“三农”的根本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医疗保险 实效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民族地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策略分析
4
作者 周伦理 《四川农业科技》 2008年第4期10-12,共3页
一、影响四川省民族地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自然生态因素 四川省民族地区东接成都平原,北通甘肃青海,西靠西藏,南通云南,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带,其自然生态情况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词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民族地区 四川省 自然生态 生态因素 成都平原 青藏高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的基本经验及思路探索——以四川崇州模式为例 被引量:8
5
作者 张社梅 冉瑞平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01-306,共6页
通过对四川省崇州市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的动因、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认为其在解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抑制传统产业化经营中资本强势和农民弱势的短板,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等四... 通过对四川省崇州市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的动因、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的深入分析和总结,认为其在解决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矛盾,抑制传统产业化经营中资本强势和农民弱势的短板,有效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及促进农业科技供需对接等四大问题上做出了有益探索,对于推进区域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土地股份合作 农业职业经理人 崇州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乔波 严贤春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4,共4页
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 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坡改梯"、格网式垄作、水土保持耕作、聚土免耕立体种植、退耕还林(草)、低山丘陵区垂直景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小流域土地整理等治理模式的技术要点,初步探讨了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这些模式进一步改良后可在本地区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丘陵区 生态脆弱区 治理恢复模式 问题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蜜蜂授粉与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浙江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社梅 柯福艳 +1 位作者 毛小报 金水华 《中国蜂业》 2014年第13期40-44,共5页
蜜蜂授粉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以蜜蜂授粉发展较快的浙江省为例,系统分析了蜜蜂授粉与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发展的现状,对二者发展推进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种养主体衔接不紧密、养殖户经... 蜜蜂授粉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到。以蜜蜂授粉发展较快的浙江省为例,系统分析了蜜蜂授粉与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发展的现状,对二者发展推进中存在的认识不到位、种养主体衔接不紧密、养殖户经济效益分享有偏、优质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较为深入地剖析了蜜蜂授粉与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共进的机理,最后从加大宣传示范力度、加快先进适用授粉技术的研发、促进配套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完善蜜粉源植物保护、推进授粉农产品市场认证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加强蜜蜂授粉业与高效生态农业互促发展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授粉 高效生态农业 互促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及其影响因素——以四川省为例 被引量:5
8
作者 许丽灵 游良志 +1 位作者 孙战利 张社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9-1098,共10页
通过对四川省5个县蜂农的问卷调查,基于社会认知模型(MPPACC)分析框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蜂农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较强,适应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较弱,感知... 通过对四川省5个县蜂农的问卷调查,基于社会认知模型(MPPACC)分析框架,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分析了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蜂农对于天气变化的敏感性感知、严重性感知较强,适应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较弱,感知到的适应成本较高;蜂农对免费天气变化信息的获取、获取渠道的多少、与其他蜂农交流的频率以及养蜂人数等均会影响蜂农对天气变化的感知,其中,免费天气信息的获取对蜂农敏感性感知、适应性功效感知、自我效能感知以及适应成本感知影响最为显著。最后,从拓宽蜂农获取天气信息的渠道、鼓励其加入农民合作组织以及增强蜂农之间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提高蜂农对天气变化感知能力、增强应对天气变化能力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产业 社会认知模型 天气变化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猕猴桃种植户对蜜蜂授粉技术的采用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4
9
作者 蔡琳雅 张社梅 《中国蜂业》 2017年第4期55-58,共4页
通过对四川省三个猕猴桃主产县市200户种植户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猕猴桃种植户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足、蜂源匮乏且供给不稳定、农药对蜜蜂伤害大、支持政策不到位等是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大蜜蜂授粉技术... 通过对四川省三个猕猴桃主产县市200户种植户的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猕猴桃种植户相关知识和技能不足、蜂源匮乏且供给不稳定、农药对蜜蜂伤害大、支持政策不到位等是蜜蜂授粉技术推广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加大蜜蜂授粉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蜂源与种植户的匹配度、强化信息沟通、加大政策支持与社会关注等发展建议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授粉技术 绿色生态 猕猴桃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大数据分析在农业经济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9
10
作者 戴小文 漆雁斌 陈文宽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0-77,共8页
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农业技术、生产设备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体现是发展理念的现代化。以信息化为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理性、务实分析和指导,有助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分析以其"样本即总体&... 农业现代化不仅体现在农业技术、生产设备与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体现是发展理念的现代化。以信息化为手段对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理性、务实分析和指导,有助于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分析以其"样本即总体"、"数据事后识别"和"重相关性分析"的特点,为农业经营领域的快速决策提供了可能。研究认为: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而农业大数据应用是农业信息化的具体内容;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及市场化运作,将极大地依靠涉农领域的大数据分析来完成;目前农业大数据应用还存在物理和制度的制约,这些制约可通过技术进步与制度建设来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农业 农业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以蜂产业为例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社梅 孙战利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54-1961,共8页
以蜂产业为例,从产业组织结构、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业功能拓展4大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德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了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凝练和剖析了德国蜂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以蜂产业为例,从产业组织结构、科技支撑、质量控制、产业功能拓展4大方面,系统分析和总结了德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分析了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凝练和剖析了德国蜂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研究认为:中国蜂产业正处于比较效益下滑、小规模蜂农退出的转型期,应积极发展蜂农合作组织、加强产学研结合、构建全产业链质量控制体系、拓展蜂产业的多种功能等来促进产业发展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特色农业产业 蜂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扶贫政策、经济增长与城市化: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动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戴小文 庄天慧 何思妤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5-61,共7页
受到IPAT恒等式及Kaya恒等式性质的启发,利用其代数恒等式性质将影响中国贫困人口变动的因素拆分为政策效应、城市化水平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发展质量效应四种效应,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MDI)测算出这四种驱动因素在过去4... 受到IPAT恒等式及Kaya恒等式性质的启发,利用其代数恒等式性质将影响中国贫困人口变动的因素拆分为政策效应、城市化水平效应、经济规模效应以及经济发展质量效应四种效应,并利用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方法(LMDI)测算出这四种驱动因素在过去40年对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影响力和影响程度。研究认为:利用政策优势优化扶贫资源配置并有效降低农村贫困发生率,保持一定水准的城市化水平和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注重经济总规模扩大的同时注重地区与城乡经济发展公平,积极改善与提升以技术创新为源泉的经济质量与密度,将是未来中国农村可持续减贫的主要方式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aya LMDI 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 扶贫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影响机理及空间溢出效应 被引量:27
13
作者 黄婉婷 蓝红星 施帝斌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106-110,共5页
在我国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生产力成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线性、非线性... 在我国城乡发展转型背景下,充分发挥数字要素生产力成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线性、非线性及空间效应影响。结果显示:(1)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并呈现明显区域异质性;(2)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和城乡市场有效对接是数字经济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重要渠道;(3)数字经济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影响具有边际递增的非线性效应,随着数字经济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及城乡市场对接水平提高,其促进作用不断增强;(4)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能显著促进本省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但对相邻或经济水平关联度高的省份具有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村三产融合 农业科技创新 城乡市场对接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成逻辑、内涵特征与推进方略 被引量:97
14
作者 蓝红星 王婷昱 施帝斌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5-115,共11页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三农”实践中的成功运用,是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向世界贡献的解决“三农”问题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安全性主动权要求更高、城乡要素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再平衡难度更大、资源与生态双刚性约束更强、农民持续增收压力更大,等等。深入推进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握主动权,增强发展安全性;加快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科技与改革的双轮驱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构建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的农业生产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农村具备现代生活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现代化 乡村振兴 农业强国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历史回顾、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冉瑞平 金嘉方 戴小文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43,共16页
采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历史分析法和政策文本分析法等,梳理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历史理论逻辑并探索其现实困境,历史回顾发现,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正在向着更人性化、更公平和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方向发展。目前“宅改”仍面临政策系统性不... 采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历史分析法和政策文本分析法等,梳理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历史理论逻辑并探索其现实困境,历史回顾发现,宅基地有偿使用改革正在向着更人性化、更公平和更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方向发展。目前“宅改”仍面临政策系统性不足,村集体权益面临观念性、法律性、人力资源性困境构成的综合性体制机制困局,潜存着权力寻租、贫富差距扩大、干群冲突等社会风险。“宅改”需破除上述三重困境,构建一套综合性的支持体系,强化政策间的耦合衔接性;建立“监督—评估—问责”三位一体机制;提升政策公平性和透明度;完善集体土地法规体系与加强基层激励约束体系建设;立法明确政府和集体在宅基地管理中的职责以及设定补贴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宅基地 有偿使用 现实困境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干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大波 杨德刚 +2 位作者 唐宏 张豫芳 夏文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9-519,共11页
农业用水是干旱区水资源消耗的主体,通过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来探索干旱区农业用水情况及进一步挖掘其节水潜力,对实现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定量分析法,从区域和种植作... 农业用水是干旱区水资源消耗的主体,通过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来探索干旱区农业用水情况及进一步挖掘其节水潜力,对实现干旱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定量分析法,从区域和种植作物类型分析了2000-2009年渭干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特征;而后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分析法从不同地域空间探讨了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变化的种植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最后选取了可能影响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相关指标,运用SPSS回归分析了影响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因素。结果显示:(1)2000-2009年渭干河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整体上呈显著下降趋势,不同流域空间下降幅度大小为上游(-0.99)、中游(-0.29)、下游(-0.22),不同作物水资源消耗强度减幅大小为:其他作物(苜蓿、甜菜和薯类等)(-2.91)、瓜果类(-0.90)、蔬菜(-0.86)、小麦(-0.60)、油料作物(-0.36)、玉米(-0.32)、棉花(-0.20)、林果业(-0.09)。(2)10 a间流域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下降主要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为95.41%,但种植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的贡献在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差异性。(3)人均农业产值、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和年降水量对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影响显著,其中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与人均农业产值呈负相关;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量、人均水资源量和年降水量与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呈正相关。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资源消耗强度 种植结构效应 效率效应 影响因素 渭干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的中国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37
17
作者 戴小文 何艳秋 钟秋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1-759,共9页
理清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将农业碳排放分解为一般技术、农业低碳技术、农村生活水平、间接城镇化与总人口变动等因素,通过差额分析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对中国农业... 理清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本研究对Kaya恒等式进行扩展,将农业碳排放分解为一般技术、农业低碳技术、农村生活水平、间接城镇化与总人口变动等因素,通过差额分析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以上因素对中国农业碳排放的驱动方向与贡献率,发现农村生活水、城镇化以及总人口变动因素正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而一般技术与农业低碳技术因素则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变动.从各因素变动引起农业碳排放的无方向贡献看有下列关系:农村生活水平效应>农业低碳技术效应>间接城镇化效应>一般技术效应>总人口变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Kaya恒等式 驱动因素 因素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与基本思路 被引量:5
18
作者 胡原 陈光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08-414,共7页
【目的】界定治理对象、厘清治理思路是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整理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与基本思路。【结果】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概念已由绝对性向相对性、标签化向概... 【目的】界定治理对象、厘清治理思路是开展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基本前提。【方法】基于文献分析,整理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的治理对象与基本思路。【结果】2020年后中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的概念已由绝对性向相对性、标签化向概念化、多维度向特殊维度转变,而治理思路也逐渐从特惠型转向普惠型、阶段化转向常规化、重扶持转向重预防。【结论】基于治理对象的多维需求保障不充分、日常生计风险不确定、社会结构障碍不适应等具体表征,探索性地提出兼顾收入相对贫困与能力相对贫困双层标准的农村相对贫困治理对象界定方法,并引入"服务型"农村治理思路,以福利性服务高效保障特殊困难群体的基本福利问题,以基础性服务来防范系统性、区域性和群体性的发展能力受限问题,以防范性服务系统化解临时性风险冲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治理 相对贫困 2020年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基于CLD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峰 庄天慧 陈光燕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6-564,共9页
【目的】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为流动人口流向选择、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经验证据。【方法】基于CLDS 2016年数据,运用Probit、IV Probit等计量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并检验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 【目的】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为流动人口流向选择、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经验证据。【方法】基于CLDS 2016年数据,运用Probit、IV Probit等计量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并检验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越不容易陷入主观相对贫困。同时,老生代流动人口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人口均能从城市规模经济中受益,即城市规模扩大能够显著降低他们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城市规模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城市规模主要是通过降低失业可能性、提高收入满意度两条途径降低流动人口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结论】大力建设中小城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并合理发挥政府调控、监管职能对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流动人口 主观相对贫困 城市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土地利用的吉林省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春丽 唐宏 +1 位作者 张志丹 车晓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50-254,284,共6页
利用吉林省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基于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计算模型、K-均值聚类分析法和碳排放—GDP指标组合法,分析吉林省碳排放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吉林省净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由2000年的2... 利用吉林省2000—2013年的土地利用和能源消耗数据,运用基于碳排放系数的碳排放计算模型、K-均值聚类分析法和碳排放—GDP指标组合法,分析吉林省碳排放时空格局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吉林省净碳排放量迅速增加,由2000年的2 323.66×104t增加到2013年的6 258.79×104t。吉林省碳排放状况可划分为2个阶段,分别是经济低速增长碳排放快速增长阶段(2000—2006年)和经济快速增长碳排放缓慢增长阶段(2007—2013年)。(2)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排放源,对碳排放的贡献率超过84%,林地为主要碳吸收,但碳吸收量总体却在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44×104t。(3)吉林省净碳排放量区域差异显著,呈现出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除白城)逐渐增加的趋势,以不同土地利用和净碳排放量为依据,各市州碳排放类型可以划分为4类。(4)分析吉林省各市州碳排放、GDP的变化,白城、辽源、白山和延边属于"低碳排放—低GDP型",松原、四平、长春和吉林属于"高碳排放—高GDP型",通化属于"中碳排放—中GDP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吉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