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建立测定清开灵制剂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QAMS)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建立与其他5个成分(R,S)-告依春、绿原酸、栀子苷、...目的 建立测定清开灵制剂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QAMS)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建立与其他5个成分(R,S)-告依春、绿原酸、栀子苷、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并对fk/s进行耐用性考察。分别采用外标法和QAMS法测定6批清开灵片剂和4批清开灵颗粒剂中6个成分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各个成分fk/s的重复性良好(RSD<5%);两种方法测定的含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成分在片剂中的含量高于颗粒剂,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片剂间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清开灵制剂的多成分含量检测,为清开灵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3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常规水中运动训练,治疗组加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3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常规水中运动训练,治疗组加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536, P <0.05),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和步宽均优于对照组(t> 2.057, P <0.05),Berg平衡量表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3, P <0.001)。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展开更多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建立测定清开灵制剂中6个成分含量的一测多评(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with a single-marker, QAMS)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黄芩苷为内参物,建立与其他5个成分(R,S)-告依春、绿原酸、栀子苷、胆酸和猪去氧胆酸的相对校正因子(fk/s),并对fk/s进行耐用性考察。分别采用外标法和QAMS法测定6批清开灵片剂和4批清开灵颗粒剂中6个成分含量,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 各个成分fk/s的重复性良好(RSD<5%);两种方法测定的含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成分在片剂中的含量高于颗粒剂,同一厂家不同批号的片剂间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 所建立的一测多评法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清开灵制剂的多成分含量检测,为清开灵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参考。
文摘目的探索改良送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5年6-12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需留置PICC导管的住院患者4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送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良送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送管成功179例(成功率为89.5%),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1例(异位率为10.5%),观察组一次送管成功198例(成功率为99.0%),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2例(异位率为1.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送管方法,能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降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10月,33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常规水中运动训练,治疗组加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6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和步态分析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t> 2.536, P <0.05),治疗组Berg平衡量表评分、计时起立-走测试、2分钟步行测试、患侧步长、步速和步宽均优于对照组(t> 2.057, P <0.05),Berg平衡量表改善率显著优于对照组(χ~2=33, P <0.001)。结论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功能。
文摘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拔管困难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对1例罕见的Ⅳ级PICC拔管困难患者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过长、血管痉挛、血管收缩、静脉炎、静脉血栓形成、感染和纤维蛋白鞘形成是导致拔管困难的主要原因。结论 PICC导管留置期间,除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外,还应重视PICC拔管的操作,正确维护和使用PICC管,能有效防止PICC拔管困难的发生。